'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本文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 鮑玉曉醫師原創

要想控制好糖尿病,除了注意飲食、運動和堅持必要的藥物治療外,科學地監測各種指標也十分重要。

各位糖友應該重視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尿常規、血壓、體重、眼底、心臟血管、下肢血管等檢查,這樣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平穩控制血糖,早期發現糖尿病併發症,預防並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檢查時都在查啥?

抽血化驗: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白

手指血糖,能反映實時的血糖水平,用來發現高血糖或低血糖,以及飲食、運動、藥物、情緒等對血糖的影響,作為平時指導治療十分方便,但是建議糖友注意3個月或半年到醫院抽取靜脈血檢查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白,瞭解血糖控制情況。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本文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 鮑玉曉醫師原創

要想控制好糖尿病,除了注意飲食、運動和堅持必要的藥物治療外,科學地監測各種指標也十分重要。

各位糖友應該重視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尿常規、血壓、體重、眼底、心臟血管、下肢血管等檢查,這樣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平穩控制血糖,早期發現糖尿病併發症,預防並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檢查時都在查啥?

抽血化驗: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白

手指血糖,能反映實時的血糖水平,用來發現高血糖或低血糖,以及飲食、運動、藥物、情緒等對血糖的影響,作為平時指導治療十分方便,但是建議糖友注意3個月或半年到醫院抽取靜脈血檢查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白,瞭解血糖控制情況。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血糖、血脂:瞭解血糖、血脂控制情況,結果比手指血糖準確,能及時發現因血糖儀監測出現的誤差。

糖化血紅蛋白:則能反映近 2~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用來評估長期血糖控制狀況。

肝腎功能:檢查肝腎功能能及時發現部分降糖藥物可能導致的肝腎功能損傷。

綜合檢查結果,能夠幫助醫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療方案。

一般來說,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標值:空腹血糖宜控制在 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宜<10.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宜<7%

對於糖友來說,理想的血脂水平:總膽固醇<4.5 mmol/L,甘油三酯<1.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 mmol/L(男性),高密度脂蛋白>1.3 mmol/L(女性),低密度脂蛋白<2.6 mmol/L,如存在冠心病,低密度脂蛋白更應<1.8 mmol/L。

尿常規。糖尿病患者就診時,醫生常安排一個簡單的檢查,那就是尿常規,很多患者不解,糖尿病患者主要是控制血糖,既然能查血糖,為何還要經常查尿常規呢?

尿糖的高低大體可以反映血糖水平。

尿糖就是尿液中的葡萄糖,一般情況下,正常人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很低,普通尿常規檢測不到,所以是(-)的,當血糖超過一定範圍時,尿糖才會出現,醫學上稱為尿糖陽性,多用(+)表示,+越多,提示尿糖越高。

篩查糖尿病是否有早期糖尿病腎病

尿常規中,尿蛋白的出現,往往提示糖尿病腎病的可能性,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機率非常高,而且一旦出現糖尿病腎病,最有警示意義的就是尿蛋白了,尿蛋白陽性的患者,需要進一步檢查,評估原因,評估尿蛋白是否是糖尿病腎病的結果,或其它原因所致。所以,對於糖尿病患者,應該經常查查尿常規,看看有無尿蛋白。

判斷糖尿病是否存在泌尿系感染

糖尿病患者,各類感染風險增加,尤其泌尿系感染,而且,很多老年且糖尿病病史長的患者,可能存在慢性感染,臨床無任何不適,往往需要檢查才能發現。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本文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 鮑玉曉醫師原創

要想控制好糖尿病,除了注意飲食、運動和堅持必要的藥物治療外,科學地監測各種指標也十分重要。

各位糖友應該重視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尿常規、血壓、體重、眼底、心臟血管、下肢血管等檢查,這樣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平穩控制血糖,早期發現糖尿病併發症,預防並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檢查時都在查啥?

抽血化驗: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白

手指血糖,能反映實時的血糖水平,用來發現高血糖或低血糖,以及飲食、運動、藥物、情緒等對血糖的影響,作為平時指導治療十分方便,但是建議糖友注意3個月或半年到醫院抽取靜脈血檢查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白,瞭解血糖控制情況。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血糖、血脂:瞭解血糖、血脂控制情況,結果比手指血糖準確,能及時發現因血糖儀監測出現的誤差。

糖化血紅蛋白:則能反映近 2~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用來評估長期血糖控制狀況。

肝腎功能:檢查肝腎功能能及時發現部分降糖藥物可能導致的肝腎功能損傷。

綜合檢查結果,能夠幫助醫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療方案。

一般來說,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標值:空腹血糖宜控制在 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宜<10.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宜<7%

對於糖友來說,理想的血脂水平:總膽固醇<4.5 mmol/L,甘油三酯<1.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 mmol/L(男性),高密度脂蛋白>1.3 mmol/L(女性),低密度脂蛋白<2.6 mmol/L,如存在冠心病,低密度脂蛋白更應<1.8 mmol/L。

尿常規。糖尿病患者就診時,醫生常安排一個簡單的檢查,那就是尿常規,很多患者不解,糖尿病患者主要是控制血糖,既然能查血糖,為何還要經常查尿常規呢?

尿糖的高低大體可以反映血糖水平。

尿糖就是尿液中的葡萄糖,一般情況下,正常人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很低,普通尿常規檢測不到,所以是(-)的,當血糖超過一定範圍時,尿糖才會出現,醫學上稱為尿糖陽性,多用(+)表示,+越多,提示尿糖越高。

篩查糖尿病是否有早期糖尿病腎病

尿常規中,尿蛋白的出現,往往提示糖尿病腎病的可能性,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機率非常高,而且一旦出現糖尿病腎病,最有警示意義的就是尿蛋白了,尿蛋白陽性的患者,需要進一步檢查,評估原因,評估尿蛋白是否是糖尿病腎病的結果,或其它原因所致。所以,對於糖尿病患者,應該經常查查尿常規,看看有無尿蛋白。

判斷糖尿病是否存在泌尿系感染

糖尿病患者,各類感染風險增加,尤其泌尿系感染,而且,很多老年且糖尿病病史長的患者,可能存在慢性感染,臨床無任何不適,往往需要檢查才能發現。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判斷糖尿病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

尿常規中有一個指標叫尿酮體,尿酮體檢查有助於發現糖尿病酮症、有助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同時,尿常規也是判斷和指導治療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反映療效的關鍵指標之一。

建議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個月查一下尿常規。

血 壓。糖尿病患者常合併高血壓。

高血壓、高血糖都會損害血管、心臟、腎臟和眼睛,均不能忽視。

一般來說,血壓應該控制在 130 / 80 mmHg 以下,80 歲以上老年人血壓不宜超過 150 / 90 mmHg。

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患者,最好每天晨起後、臨睡前各測量血壓 1 次。

家裡最好能備上一個電子血壓計,方便實用。

體 重。超重或肥胖讓血糖變得難以控制,還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痛風、腎病等其它疾病風險。這裡要注意兩個指標,體質指數和腰圍。

體質指數是用體重(千克)/身高的平方(m 2),數值在 18.5~24 千克 / m 2。

而男性腰圍應小於 90 釐米,女性腰圍應小於 85 釐米。要注意的是,體質指數正常,腰圍超標,也同樣屬於肥胖。

這一項比較容易檢測,建議至少每個月測量 1 次體重和腰圍,如有增加趨勢,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尋找原因。

眼底檢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糖尿病患者因為長期的糖代謝異常,導致視網膜血管發生病變、破裂、滲出,甚至導致玻璃體積血和視網膜脫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旦發生,最主要的就是影響視力,最終會導致失明。但並不是得了糖尿病就馬上會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般是在患糖尿病10-20年後才會發生。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本文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 鮑玉曉醫師原創

要想控制好糖尿病,除了注意飲食、運動和堅持必要的藥物治療外,科學地監測各種指標也十分重要。

各位糖友應該重視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尿常規、血壓、體重、眼底、心臟血管、下肢血管等檢查,這樣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平穩控制血糖,早期發現糖尿病併發症,預防並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檢查時都在查啥?

抽血化驗: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白

手指血糖,能反映實時的血糖水平,用來發現高血糖或低血糖,以及飲食、運動、藥物、情緒等對血糖的影響,作為平時指導治療十分方便,但是建議糖友注意3個月或半年到醫院抽取靜脈血檢查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白,瞭解血糖控制情況。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血糖、血脂:瞭解血糖、血脂控制情況,結果比手指血糖準確,能及時發現因血糖儀監測出現的誤差。

糖化血紅蛋白:則能反映近 2~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用來評估長期血糖控制狀況。

肝腎功能:檢查肝腎功能能及時發現部分降糖藥物可能導致的肝腎功能損傷。

綜合檢查結果,能夠幫助醫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療方案。

一般來說,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標值:空腹血糖宜控制在 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宜<10.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宜<7%

對於糖友來說,理想的血脂水平:總膽固醇<4.5 mmol/L,甘油三酯<1.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 mmol/L(男性),高密度脂蛋白>1.3 mmol/L(女性),低密度脂蛋白<2.6 mmol/L,如存在冠心病,低密度脂蛋白更應<1.8 mmol/L。

尿常規。糖尿病患者就診時,醫生常安排一個簡單的檢查,那就是尿常規,很多患者不解,糖尿病患者主要是控制血糖,既然能查血糖,為何還要經常查尿常規呢?

尿糖的高低大體可以反映血糖水平。

尿糖就是尿液中的葡萄糖,一般情況下,正常人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很低,普通尿常規檢測不到,所以是(-)的,當血糖超過一定範圍時,尿糖才會出現,醫學上稱為尿糖陽性,多用(+)表示,+越多,提示尿糖越高。

篩查糖尿病是否有早期糖尿病腎病

尿常規中,尿蛋白的出現,往往提示糖尿病腎病的可能性,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機率非常高,而且一旦出現糖尿病腎病,最有警示意義的就是尿蛋白了,尿蛋白陽性的患者,需要進一步檢查,評估原因,評估尿蛋白是否是糖尿病腎病的結果,或其它原因所致。所以,對於糖尿病患者,應該經常查查尿常規,看看有無尿蛋白。

判斷糖尿病是否存在泌尿系感染

糖尿病患者,各類感染風險增加,尤其泌尿系感染,而且,很多老年且糖尿病病史長的患者,可能存在慢性感染,臨床無任何不適,往往需要檢查才能發現。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判斷糖尿病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

尿常規中有一個指標叫尿酮體,尿酮體檢查有助於發現糖尿病酮症、有助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同時,尿常規也是判斷和指導治療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反映療效的關鍵指標之一。

建議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個月查一下尿常規。

血 壓。糖尿病患者常合併高血壓。

高血壓、高血糖都會損害血管、心臟、腎臟和眼睛,均不能忽視。

一般來說,血壓應該控制在 130 / 80 mmHg 以下,80 歲以上老年人血壓不宜超過 150 / 90 mmHg。

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患者,最好每天晨起後、臨睡前各測量血壓 1 次。

家裡最好能備上一個電子血壓計,方便實用。

體 重。超重或肥胖讓血糖變得難以控制,還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痛風、腎病等其它疾病風險。這裡要注意兩個指標,體質指數和腰圍。

體質指數是用體重(千克)/身高的平方(m 2),數值在 18.5~24 千克 / m 2。

而男性腰圍應小於 90 釐米,女性腰圍應小於 85 釐米。要注意的是,體質指數正常,腰圍超標,也同樣屬於肥胖。

這一項比較容易檢測,建議至少每個月測量 1 次體重和腰圍,如有增加趨勢,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尋找原因。

眼底檢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糖尿病患者因為長期的糖代謝異常,導致視網膜血管發生病變、破裂、滲出,甚至導致玻璃體積血和視網膜脫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旦發生,最主要的就是影響視力,最終會導致失明。但並不是得了糖尿病就馬上會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般是在患糖尿病10-20年後才會發生。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一般會有看東西重影、眼前有黑影飄動甚至是視力下降等不同表現。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覺得眼睛不舒服,比如眼睛乾澀,常以為是歲數大了都會出現,沒太在意。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正確的做法是從確診糖尿病開始,就定期檢查眼底,警惕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當然,糖尿病不僅會引起眼病,還可能導致糖尿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等,同樣需要警惕。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

Ⅰ期:眼底表現為微動脈瘤和微小血管有出血點,患者沒有特殊不適等感覺;

Ⅱ期:眼底有黃白色的“硬性滲出”和出血點,“硬性滲出”說明血管的通透性增大,大分子的物質,如蛋白質等會隨著血漿漏出血管外,使患者感覺眼部不適或眼前突然有黑影等;

Ⅲ期:眼底有白色“軟性滲出”和出血點,表示微循環重度紊亂,血管破壞嚴重。患者開始出現輕微視力下降或視野異常;

Ⅳ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玻璃體出血,患者視力明顯下降;

Ⅴ期:眼底有視網膜前增殖,即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纖維增生;

Ⅵ期:疾病進步一進展,在Ⅴ期基礎上出現視網膜脫離,患者視力受損嚴重,甚至失明。

下肢血管檢查。糖尿病容易促使下肢動脈形成硬化斑塊,引起下肢動脈「閉塞」而缺血缺氧,引起下肢乏力、發涼、疼痛、破潰等。

通過下肢動脈超聲可及時確診,並進行積極干預和治療。

50 歲以上或糖尿病病程 5 年以上的患者,或合併心腦血管疾病、血脂異常、高血壓、吸菸者,應該每年至少進行 1 次下肢動脈超聲檢查。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本文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 鮑玉曉醫師原創

要想控制好糖尿病,除了注意飲食、運動和堅持必要的藥物治療外,科學地監測各種指標也十分重要。

各位糖友應該重視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尿常規、血壓、體重、眼底、心臟血管、下肢血管等檢查,這樣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平穩控制血糖,早期發現糖尿病併發症,預防並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檢查時都在查啥?

抽血化驗: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白

手指血糖,能反映實時的血糖水平,用來發現高血糖或低血糖,以及飲食、運動、藥物、情緒等對血糖的影響,作為平時指導治療十分方便,但是建議糖友注意3個月或半年到醫院抽取靜脈血檢查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糖化血紅蛋白,瞭解血糖控制情況。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血糖、血脂:瞭解血糖、血脂控制情況,結果比手指血糖準確,能及時發現因血糖儀監測出現的誤差。

糖化血紅蛋白:則能反映近 2~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用來評估長期血糖控制狀況。

肝腎功能:檢查肝腎功能能及時發現部分降糖藥物可能導致的肝腎功能損傷。

綜合檢查結果,能夠幫助醫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療方案。

一般來說,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標值:空腹血糖宜控制在 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宜<10.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宜<7%

對於糖友來說,理想的血脂水平:總膽固醇<4.5 mmol/L,甘油三酯<1.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 mmol/L(男性),高密度脂蛋白>1.3 mmol/L(女性),低密度脂蛋白<2.6 mmol/L,如存在冠心病,低密度脂蛋白更應<1.8 mmol/L。

尿常規。糖尿病患者就診時,醫生常安排一個簡單的檢查,那就是尿常規,很多患者不解,糖尿病患者主要是控制血糖,既然能查血糖,為何還要經常查尿常規呢?

尿糖的高低大體可以反映血糖水平。

尿糖就是尿液中的葡萄糖,一般情況下,正常人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很低,普通尿常規檢測不到,所以是(-)的,當血糖超過一定範圍時,尿糖才會出現,醫學上稱為尿糖陽性,多用(+)表示,+越多,提示尿糖越高。

篩查糖尿病是否有早期糖尿病腎病

尿常規中,尿蛋白的出現,往往提示糖尿病腎病的可能性,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的機率非常高,而且一旦出現糖尿病腎病,最有警示意義的就是尿蛋白了,尿蛋白陽性的患者,需要進一步檢查,評估原因,評估尿蛋白是否是糖尿病腎病的結果,或其它原因所致。所以,對於糖尿病患者,應該經常查查尿常規,看看有無尿蛋白。

判斷糖尿病是否存在泌尿系感染

糖尿病患者,各類感染風險增加,尤其泌尿系感染,而且,很多老年且糖尿病病史長的患者,可能存在慢性感染,臨床無任何不適,往往需要檢查才能發現。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判斷糖尿病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

尿常規中有一個指標叫尿酮體,尿酮體檢查有助於發現糖尿病酮症、有助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同時,尿常規也是判斷和指導治療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反映療效的關鍵指標之一。

建議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個月查一下尿常規。

血 壓。糖尿病患者常合併高血壓。

高血壓、高血糖都會損害血管、心臟、腎臟和眼睛,均不能忽視。

一般來說,血壓應該控制在 130 / 80 mmHg 以下,80 歲以上老年人血壓不宜超過 150 / 90 mmHg。

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患者,最好每天晨起後、臨睡前各測量血壓 1 次。

家裡最好能備上一個電子血壓計,方便實用。

體 重。超重或肥胖讓血糖變得難以控制,還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痛風、腎病等其它疾病風險。這裡要注意兩個指標,體質指數和腰圍。

體質指數是用體重(千克)/身高的平方(m 2),數值在 18.5~24 千克 / m 2。

而男性腰圍應小於 90 釐米,女性腰圍應小於 85 釐米。要注意的是,體質指數正常,腰圍超標,也同樣屬於肥胖。

這一項比較容易檢測,建議至少每個月測量 1 次體重和腰圍,如有增加趨勢,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尋找原因。

眼底檢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糖尿病患者因為長期的糖代謝異常,導致視網膜血管發生病變、破裂、滲出,甚至導致玻璃體積血和視網膜脫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旦發生,最主要的就是影響視力,最終會導致失明。但並不是得了糖尿病就馬上會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般是在患糖尿病10-20年後才會發生。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一般會有看東西重影、眼前有黑影飄動甚至是視力下降等不同表現。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覺得眼睛不舒服,比如眼睛乾澀,常以為是歲數大了都會出現,沒太在意。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正確的做法是從確診糖尿病開始,就定期檢查眼底,警惕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當然,糖尿病不僅會引起眼病,還可能導致糖尿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等,同樣需要警惕。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

Ⅰ期:眼底表現為微動脈瘤和微小血管有出血點,患者沒有特殊不適等感覺;

Ⅱ期:眼底有黃白色的“硬性滲出”和出血點,“硬性滲出”說明血管的通透性增大,大分子的物質,如蛋白質等會隨著血漿漏出血管外,使患者感覺眼部不適或眼前突然有黑影等;

Ⅲ期:眼底有白色“軟性滲出”和出血點,表示微循環重度紊亂,血管破壞嚴重。患者開始出現輕微視力下降或視野異常;

Ⅳ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玻璃體出血,患者視力明顯下降;

Ⅴ期:眼底有視網膜前增殖,即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纖維增生;

Ⅵ期:疾病進步一進展,在Ⅴ期基礎上出現視網膜脫離,患者視力受損嚴重,甚至失明。

下肢血管檢查。糖尿病容易促使下肢動脈形成硬化斑塊,引起下肢動脈「閉塞」而缺血缺氧,引起下肢乏力、發涼、疼痛、破潰等。

通過下肢動脈超聲可及時確診,並進行積極干預和治療。

50 歲以上或糖尿病病程 5 年以上的患者,或合併心腦血管疾病、血脂異常、高血壓、吸菸者,應該每年至少進行 1 次下肢動脈超聲檢查。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六期,每一期都能反映出疾病進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