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湯和是明朝初年少有的得以善終的開國功臣,生前位至信國公,死後追封東甌王,諡號襄武。湯和墓位於蚌埠市東郊龍子湖畔。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湯和墓園西門

進了大門,前行數十米是一條南北向的神道,看見南面有一塊高大的石碑,覺得應該從那塊石碑看起。走近石碑,見石碑為青石材質,碑體壓在一隻巨大的贔屓背上。抬起頭來看碑文,卻不見一字,難道是乾陵(武則天陵)那樣的“無字碑”?後來在陳列館看了介紹,才知道碑上本來有字,且是建文帝老師方孝孺撰寫的碑文。神道碑高6.35米,碑上數千字的碑文全部被鑿掉了。何年何月何人所鑿,至今尚無定論。有人認為,方孝孺在“靖難之役”中,被燕王朱棣滅了十族。據《明史》記載,“永樂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因此,由方孝孺撰寫的碑文自然也在鑿去之列。另一則傳說是,湯和墓周邊區域屬鳳陽府,李自成農民軍佔領鳳陽後,大肆毀壞明朝皇室及大臣的陵墓,湯和墓神道碑上的字可能毀於此時。但是,為什麼不是砸碎墓碑,而是鑿掉文字呢?如此分析,永樂年間毀壞的可能性大一些。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神道碑

神道碑北面是筆直的神道,兩側依次立有望柱、石馬、石羊、石虎,還有文臣、武將等石像。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為皇親國戚、朝廷大臣制訂了葬禮制度,湯和的喪葬規格是最高級別。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湯和墓神道

神道盡頭是享堂,享堂前,有相向而立的兩排配殿,現殿內設置為“湯和史蹟陳列”。因我們進去得早,陳列館尚未開門,只得再請門衛前來開門。陳列館門前掛有一副對聯:開東甌,徵西蜀,靖北漠,開國封疆立豐功;築要塞,練新軍,固邊防,驅虜保民樹偉績。是對湯和一生南征北戰,為國為民,立下赫赫戰功的讚揚。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湯和史蹟陳列室

走進陳列室,牆上掛有介紹湯和生平事蹟的圖文,還有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照片,以及湯和墓原有建築上的磚瓦等實物。有介紹說,湯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自幼與朱元璋是村鄰,兩人一起為地主放牛、割草。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湯和帶著十幾個青年參加郭子興領導的起義軍,立功後授千戶。遂想起在皇覺寺當差的朱元璋,於是寫信讓朱元璋來投軍。元至正十四年,湯和率部在滁州擊敗元軍,升管軍總管。這時,朱元璋已經是郭子興女婿。次年,湯和隨朱元璋攻打和州(今安徽和縣),並渡長江,克太平(今安徽當塗),俘元義兵元帥陳野先。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參加集慶(今南京)之戰,後隨徐達進攻鎮江,升統軍元帥,駐軍毗陵(今常州)。元至正二十四(1364年)年,昇平章政事,率部支援浙江長興,與諸將擊敗吳軍統帥張士誠,俘卒8000,解圍而還。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隨徐達攻陷平江府(今蘇州),捕獲張士誠。十月,任徵南將軍出兵浙江,迫方國珍乞降,得降卒2.4萬,海船400餘艘。浙東悉定,遂與副將廖永忠率船隊自明州(今寧波)取海道入福建。在福州、泉州、漳州等地連敗福建省平章陳友定部。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克延平(今福建南平),俘陳友定。八月,以偏將軍隨徐達西征,自山西渡黃河,入潼關,圍慶陽,俘斬元將張良臣。洪武三年,以右副將軍隨徐達徵漠北,俘北元親王、國公以下8.6萬餘人,迫元將擴廓帖木兒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乘勝平定寧夏,追逐北元軍至察罕腦兒(今內蒙太僕寺旗東南)而還,封中山侯。洪武四年,任徵西將軍,率水師溯長江進攻四川,在徵虜前將軍傅友德部陸路配合下,克重慶,迫夏政權首領明升出降,夏亡。此後,數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等地練兵、築城、備邊,屢敗擾邊的北元軍,迫使北元將伯顏帖木兒乞和。洪武十一年(1379年),封信國公,參議軍國大事。洪武十四年,以左副將軍徵漠北,獲北元平章別裡哥、樞密使久通。洪武十八年(1386年),任徵蠻總將軍,平息貴州思州(今岑鞏)、古州(今黎平西北)等地擾亂。洪武十九年還師,得悉朱元璋欲解除諸將兵權,自請解職歸裡。後應朱元璋之請,出巡山東、浙江沿海抗倭,築衛所城59處,徵兵民5.8萬餘戍守,倭寇不敢輕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還居中都(今鳳陽)新第。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卒於府第。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木俑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古代湯和陵墓建築物

陳列館中有篇文章介紹湯和進封信國公的一段曲折故事。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朱元璋建功臣廟,入廟21人,以徐達為首,以下有常遇春、鄧愈等,湯和名列第五。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封了六公(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常茂),除去已病故的常遇春外,與湯和功勳相當的都封了國公,而湯和只封了箇中山侯。當時的理由是,湯和徵閩時放了陳友定餘部,使那些人聚秀蘭山為寇,致使明朝軍隊損失了兩員指揮。然而,真正的原因要追溯到1357年至1365年間,那段時間,湯和以樞密院同僉鎮守常州。據《明史·湯和傳》記載,湯和“嘗請事太祖,不得,醉而出怨言曰:‘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太祖聞而銜之。”直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湯和進封信國公時,朱元璋在封誥中舊事重提:“朕起草野,賴眾將扶持,得平群雄,定禍亂,君主華夷,當定功行賞之時,爾湯和雖居舊將之列,惟守毗陵(今常州)於忠少欠,雖未彰顯,其情在心,然終未實。為朕念相從之久,泯前過而封見功,爵以中山侯。今者朕復念前功,爾功東平越地,南下八閩,西擒察罕腦兒酋長,下巴蜀,頗有其功。今朕特釋爾過,報昔勤勞,授以信國公之爵(《明太祖集》)。這件事使湯和心驚肉跳,促使其自解兵權,主動提出告老還鄉,這才免了後來的災禍,獨得善終。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湯和畫像

看過“湯和史蹟陳列”,走到外面,見靠牆立有兩塊石碑,一塊碑上刻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湯和墓”;另一塊碑上刻的是《湯和墓維修碑記》,其中寫到“2006年,當年隨湯和赴浙江抗倭將士,溫州寧村87姓後裔代表來蚌埠祭奠,出資十萬元塑湯和銅像一座,安於墓園東門。”人們原來只知道抗倭英雄戚繼光,其實在戚繼光抗倭前160多年,湯和就在浙江沿海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組織民眾修築衛所,購置器械,教練新兵了。此舉一度曾遭到非議和怨言,但湯和認為:“成遠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歷史證實了湯和的判斷,在之後的二百多年裡,這條防線始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史·湯和傳》載,嘉靖間,東南苦倭寇,(湯)和所築沿海城戍,皆致堅,久且不圯,浙人賴以自保,多歌思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在取得台州大捷後,一路追蹤倭寇至永嘉,經過溫州寧村時,祭奠了湯和廟,留下了一首七言律詩:

信國廟堂何處尋,寧村城內柏森森。

數年雨化迴天日,一劍霜寒震乾坤。

入死出生披肝膽,餐風飲雪感民心。

長纓概奉經綸手,青史垂名耀古今。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戚繼光贊湯和詩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全國文物保護碑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湯和墓維修碑記

為了紀念湯和抗倭的功績,溫州龍灣區海濱街道寧村至今保留有明代建立的“湯和廟”,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都要舉行廟會,有隆重的祭祀儀式。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溫州寧村87姓捐資鑄的湯和銅像

修復後的湯和墓並不高大,青石鑿成的塊石圍成一圈,墓頂上長滿小樹,頗顯生機。墓前立有一碑,上刻“湯和墓”三個楷書大字。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湯和墓

享堂設計得非常特別,神龕內掛著一幅湯和畫像,前有祭桌、香爐,旁邊放著兩隻酒罈。據說,湯和一生嗜酒,尤其是告老還鄉後,傾心於聲色犬馬,不聞政事,卻使得朝廷非常放心。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湯和享堂外景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湯和享堂

享堂內有一架樓梯,直通地下墓室。墓室內陳列有湯和墓發掘現場的照片和出土文物,以及湯和墓誌銘。青磚製成的墓室穹頂上有幾個大洞,據說是盜墓者留下的盜洞,陪葬品多數被盜走了。不過,經考古人員精心清理,還是出土了元青花瓷瓶等非常珍貴的文物。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進入墓室的樓梯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主墓室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穹頂上的盜洞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湯和墓出土的青花瓷瓶

朱元璋同鄉湯和共創大明基業,葬身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