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帝朱元璋定都之謎:曾想定都家鄉,一件小事改變了他的主意'

"

一個王朝的建立有三個要件,那就是國號、年號和定都。大明朝國號和年號都有了,可關於把首都定在哪裡的問題,卻頗讓朱元璋感到為難,當年選擇應天為根據地,是以其作為發展王業的基地使用的,當時是適用的。南京有長江天險,向北有兩淮可發展,向南可以控制江南,經濟上靠近富庶的蘇杭之地。可是之前定都在南京的王朝,都是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存續的時間都不長,這在朱元璋心裡是有陰影的。再者,在明軍佔領大都,宣告元朝統治退出中原後,如何對於廣大的北方地區進行管控也是個問題。

"

一個王朝的建立有三個要件,那就是國號、年號和定都。大明朝國號和年號都有了,可關於把首都定在哪裡的問題,卻頗讓朱元璋感到為難,當年選擇應天為根據地,是以其作為發展王業的基地使用的,當時是適用的。南京有長江天險,向北有兩淮可發展,向南可以控制江南,經濟上靠近富庶的蘇杭之地。可是之前定都在南京的王朝,都是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存續的時間都不長,這在朱元璋心裡是有陰影的。再者,在明軍佔領大都,宣告元朝統治退出中原後,如何對於廣大的北方地區進行管控也是個問題。

草根皇帝朱元璋定都之謎:曾想定都家鄉,一件小事改變了他的主意


早在進軍元大都之前,朱元璋就專程去了一趟汴梁,除了召開前線軍事會議外,再有一個重要事項,那就是對北宋故都汴梁進行實地考察,看看能不能撿個現成。

考察的結果大失所望,除了無險可守以外,經過多年戰火的摧殘,原先富裕繁榮之地,已經淪為貧困地區,經濟基礎極其薄弱,原有的皇宮大院完全損毀。朱元璋遂放棄了建都汴梁的念頭,但為了迷惑眾人,就把汴梁定名為北京,當然少不得讓人大興土木,搞點基礎性建設什麼的,稱應天為南京,這時就有了南北二京“其以金陵為南京,大梁為北京,朕於春秋往來巡守”(《洪武元年八月己巳朔》)。後來,朱元璋突發奇想,何不把首都建在自己的老家臨濠?把老家建成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家鄉人民不就過好日子了嗎?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詔在臨濠營建中都,建都事宜由左丞相李善長具體負責。可是等工程真正大規模攤開以後,問題卻接踵而至,臨濠這地方太窮了,當龐大的施工隊伍開進這個“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的小城時,連吃飯都成了問題。據說,整個工程大約動用了工匠九萬人、軍士十四萬人、民工五十萬,加上南方各省、州、府、縣和外地衛、所負責燒製城磚的工匠,各地採運木料、石材、供應糧草的役夫等總數達一百多萬人。

為了扭轉人煙稀少、田土荒蕪的局面,朱元璋還下令遷了十四萬江南富戶至此。此舉除了彌補臨濠地區人口短缺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東南地區之前為張士誠所佔據,這裡的許多人都曾為張士誠出過力,朱元璋實際上是要打擊東南地區的文人和地主階級,並規定遷徙過來後就不準隨便離開臨濠。

建立首都這樣的重大工程必然涉及大量的土地佔用問題,政府在徵用土地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強徵強拆,再加上那些王公貴族從中倒買倒賣,當地物價飛漲是肯定的,失去土地的農民無以為生,來參加工程會戰的人也苦不堪言。

朱元璋的初衷是要讓家鄉的人過上小康生活,人有肉吃、有酒喝,吃飽第喝足了才有精神頭給他這皇帝老鄉歌功頌德,沒想到適得其反,家鄉人民比他十一當皇帝前還要苦。之前劉基就極力反對在臨濠建都,看來這次沒聽他的是真錯章了,都怪自己一時衝動,考慮不周,落下那麼個爛尾工程。朱元璋痛定思痛,制度毅然喊停已進行了六年的中都項目,時間是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四月。改革對於朱元璋突然下令中止耗費了難以計算的錢財、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中都建設問題,歷史學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一種說法廣為流傳,說朱元璋決定立項建設中都後,曾兩次親臨視察。第一次是洪武四年(公元1371)二月,主要是視察中都的興建情況,也就是這一次視察後,朱元璋做出了移民中都、充實中部人口的決定。

"

一個王朝的建立有三個要件,那就是國號、年號和定都。大明朝國號和年號都有了,可關於把首都定在哪裡的問題,卻頗讓朱元璋感到為難,當年選擇應天為根據地,是以其作為發展王業的基地使用的,當時是適用的。南京有長江天險,向北有兩淮可發展,向南可以控制江南,經濟上靠近富庶的蘇杭之地。可是之前定都在南京的王朝,都是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存續的時間都不長,這在朱元璋心裡是有陰影的。再者,在明軍佔領大都,宣告元朝統治退出中原後,如何對於廣大的北方地區進行管控也是個問題。

草根皇帝朱元璋定都之謎:曾想定都家鄉,一件小事改變了他的主意


早在進軍元大都之前,朱元璋就專程去了一趟汴梁,除了召開前線軍事會議外,再有一個重要事項,那就是對北宋故都汴梁進行實地考察,看看能不能撿個現成。

考察的結果大失所望,除了無險可守以外,經過多年戰火的摧殘,原先富裕繁榮之地,已經淪為貧困地區,經濟基礎極其薄弱,原有的皇宮大院完全損毀。朱元璋遂放棄了建都汴梁的念頭,但為了迷惑眾人,就把汴梁定名為北京,當然少不得讓人大興土木,搞點基礎性建設什麼的,稱應天為南京,這時就有了南北二京“其以金陵為南京,大梁為北京,朕於春秋往來巡守”(《洪武元年八月己巳朔》)。後來,朱元璋突發奇想,何不把首都建在自己的老家臨濠?把老家建成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家鄉人民不就過好日子了嗎?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詔在臨濠營建中都,建都事宜由左丞相李善長具體負責。可是等工程真正大規模攤開以後,問題卻接踵而至,臨濠這地方太窮了,當龐大的施工隊伍開進這個“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的小城時,連吃飯都成了問題。據說,整個工程大約動用了工匠九萬人、軍士十四萬人、民工五十萬,加上南方各省、州、府、縣和外地衛、所負責燒製城磚的工匠,各地採運木料、石材、供應糧草的役夫等總數達一百多萬人。

為了扭轉人煙稀少、田土荒蕪的局面,朱元璋還下令遷了十四萬江南富戶至此。此舉除了彌補臨濠地區人口短缺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東南地區之前為張士誠所佔據,這裡的許多人都曾為張士誠出過力,朱元璋實際上是要打擊東南地區的文人和地主階級,並規定遷徙過來後就不準隨便離開臨濠。

建立首都這樣的重大工程必然涉及大量的土地佔用問題,政府在徵用土地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強徵強拆,再加上那些王公貴族從中倒買倒賣,當地物價飛漲是肯定的,失去土地的農民無以為生,來參加工程會戰的人也苦不堪言。

朱元璋的初衷是要讓家鄉的人過上小康生活,人有肉吃、有酒喝,吃飽第喝足了才有精神頭給他這皇帝老鄉歌功頌德,沒想到適得其反,家鄉人民比他十一當皇帝前還要苦。之前劉基就極力反對在臨濠建都,看來這次沒聽他的是真錯章了,都怪自己一時衝動,考慮不周,落下那麼個爛尾工程。朱元璋痛定思痛,制度毅然喊停已進行了六年的中都項目,時間是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四月。改革對於朱元璋突然下令中止耗費了難以計算的錢財、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中都建設問題,歷史學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一種說法廣為流傳,說朱元璋決定立項建設中都後,曾兩次親臨視察。第一次是洪武四年(公元1371)二月,主要是視察中都的興建情況,也就是這一次視察後,朱元璋做出了移民中都、充實中部人口的決定。

草根皇帝朱元璋定都之謎:曾想定都家鄉,一件小事改變了他的主意


朱元璋第二次來臨濠是四年後,史書對朱元璋此次行蹤有翔實的記錄,他先到了滁州,暢遊了琅琊山,乘興寫下了《感舊記有序》,文曰:“予因督功中都,道經滁陽,乘春之景,踏青西郊。細目河山,城雉如舊...”頗有功成名就、故地重遊的意思。這次臨濠之行,朱元璋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詳細檢查了中都的施工情況,二是祭祀了皇陵。《鳳陽新書》卷五記載,朱元璋在臨濠期間,就住在“皇城內興福宮”。由此推斷,當時一座嶄新的都城已初具規模,眼看就要大功告成。

可誰也沒有想到,朱元璋返回南京後卻突然下旨停建中都。原來,他在視察宮殿時,得到了一條重要信息:工匠們由於工作繁重、又吃不飽肚子,為了發洩內心的不滿,就在施工時做了手腳,手段極其惡劣,竟然在宮殿殿脊上製作、畫刻一些咒符,這種東西信則有,不信則無,這不是公然謀害皇室成員嗎?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追查,雖然後來將一批參與作案的工匠就地正法,但朱元璋在感到憋屈的同時,心靈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意識到元朝的統治剛剛被推翻,人民還沒有從戰爭中解脫,統一戰爭還在進行之中,此時大規模營建中都確實是個重大的失誤。再聯繫到以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淮西勳貴的所作所為,朱元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所倚的淮西勳貴和定都臨濠的決策,促使他拋棄鄉土觀念,以壯士斷腕的氣魄讓中都工程及時下馬。中都之事就此作罷,他也從此再沒有回過已經更名為鳳陽的老家。

朱元璋解釋停建中都的理由是勞民傷財。但這其中顯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他身邊的勳貴功臣大多是鳳陽同鄉,這些人居功自傲,常有違法亂紀之事(定遠侯郭英就私自役使營建中都的工匠為自己建造宅第),且在朝中結黨謀私、排除異己,建都鳳陽後,豈不更加助長這部分人的勢力?

朱元璋既已意識了問題所在,就必然要改變自己的用人之策,由倚重淮西鄉黨逐步轉向任用來自各地的人才。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正式下詔,以南京為京師,多年懸而未決的定都問題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朱元璋在稱帝之初,就已經大興土木建造南京城牆和皇宮。據說南京城建好後,朱元璋興致勃地率領文臣武將登上紫金山,俯瞰南京城的氣派,不無得意地問群臣:“我的都城建得怎麼樣啊?”群臣自然都順著他的意思,極盡溢美之詞。唯獨十四歲的四皇子朱棣說:“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擊中紫金城。”朱元璋定睛一看,不禁冒出一身冷汗,這給朱元璋的心裡又添了一塊心病。

"

一個王朝的建立有三個要件,那就是國號、年號和定都。大明朝國號和年號都有了,可關於把首都定在哪裡的問題,卻頗讓朱元璋感到為難,當年選擇應天為根據地,是以其作為發展王業的基地使用的,當時是適用的。南京有長江天險,向北有兩淮可發展,向南可以控制江南,經濟上靠近富庶的蘇杭之地。可是之前定都在南京的王朝,都是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存續的時間都不長,這在朱元璋心裡是有陰影的。再者,在明軍佔領大都,宣告元朝統治退出中原後,如何對於廣大的北方地區進行管控也是個問題。

草根皇帝朱元璋定都之謎:曾想定都家鄉,一件小事改變了他的主意


早在進軍元大都之前,朱元璋就專程去了一趟汴梁,除了召開前線軍事會議外,再有一個重要事項,那就是對北宋故都汴梁進行實地考察,看看能不能撿個現成。

考察的結果大失所望,除了無險可守以外,經過多年戰火的摧殘,原先富裕繁榮之地,已經淪為貧困地區,經濟基礎極其薄弱,原有的皇宮大院完全損毀。朱元璋遂放棄了建都汴梁的念頭,但為了迷惑眾人,就把汴梁定名為北京,當然少不得讓人大興土木,搞點基礎性建設什麼的,稱應天為南京,這時就有了南北二京“其以金陵為南京,大梁為北京,朕於春秋往來巡守”(《洪武元年八月己巳朔》)。後來,朱元璋突發奇想,何不把首都建在自己的老家臨濠?把老家建成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家鄉人民不就過好日子了嗎?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詔在臨濠營建中都,建都事宜由左丞相李善長具體負責。可是等工程真正大規模攤開以後,問題卻接踵而至,臨濠這地方太窮了,當龐大的施工隊伍開進這個“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的小城時,連吃飯都成了問題。據說,整個工程大約動用了工匠九萬人、軍士十四萬人、民工五十萬,加上南方各省、州、府、縣和外地衛、所負責燒製城磚的工匠,各地採運木料、石材、供應糧草的役夫等總數達一百多萬人。

為了扭轉人煙稀少、田土荒蕪的局面,朱元璋還下令遷了十四萬江南富戶至此。此舉除了彌補臨濠地區人口短缺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東南地區之前為張士誠所佔據,這裡的許多人都曾為張士誠出過力,朱元璋實際上是要打擊東南地區的文人和地主階級,並規定遷徙過來後就不準隨便離開臨濠。

建立首都這樣的重大工程必然涉及大量的土地佔用問題,政府在徵用土地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強徵強拆,再加上那些王公貴族從中倒買倒賣,當地物價飛漲是肯定的,失去土地的農民無以為生,來參加工程會戰的人也苦不堪言。

朱元璋的初衷是要讓家鄉的人過上小康生活,人有肉吃、有酒喝,吃飽第喝足了才有精神頭給他這皇帝老鄉歌功頌德,沒想到適得其反,家鄉人民比他十一當皇帝前還要苦。之前劉基就極力反對在臨濠建都,看來這次沒聽他的是真錯章了,都怪自己一時衝動,考慮不周,落下那麼個爛尾工程。朱元璋痛定思痛,制度毅然喊停已進行了六年的中都項目,時間是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四月。改革對於朱元璋突然下令中止耗費了難以計算的錢財、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中都建設問題,歷史學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一種說法廣為流傳,說朱元璋決定立項建設中都後,曾兩次親臨視察。第一次是洪武四年(公元1371)二月,主要是視察中都的興建情況,也就是這一次視察後,朱元璋做出了移民中都、充實中部人口的決定。

草根皇帝朱元璋定都之謎:曾想定都家鄉,一件小事改變了他的主意


朱元璋第二次來臨濠是四年後,史書對朱元璋此次行蹤有翔實的記錄,他先到了滁州,暢遊了琅琊山,乘興寫下了《感舊記有序》,文曰:“予因督功中都,道經滁陽,乘春之景,踏青西郊。細目河山,城雉如舊...”頗有功成名就、故地重遊的意思。這次臨濠之行,朱元璋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詳細檢查了中都的施工情況,二是祭祀了皇陵。《鳳陽新書》卷五記載,朱元璋在臨濠期間,就住在“皇城內興福宮”。由此推斷,當時一座嶄新的都城已初具規模,眼看就要大功告成。

可誰也沒有想到,朱元璋返回南京後卻突然下旨停建中都。原來,他在視察宮殿時,得到了一條重要信息:工匠們由於工作繁重、又吃不飽肚子,為了發洩內心的不滿,就在施工時做了手腳,手段極其惡劣,竟然在宮殿殿脊上製作、畫刻一些咒符,這種東西信則有,不信則無,這不是公然謀害皇室成員嗎?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追查,雖然後來將一批參與作案的工匠就地正法,但朱元璋在感到憋屈的同時,心靈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意識到元朝的統治剛剛被推翻,人民還沒有從戰爭中解脫,統一戰爭還在進行之中,此時大規模營建中都確實是個重大的失誤。再聯繫到以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淮西勳貴的所作所為,朱元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所倚的淮西勳貴和定都臨濠的決策,促使他拋棄鄉土觀念,以壯士斷腕的氣魄讓中都工程及時下馬。中都之事就此作罷,他也從此再沒有回過已經更名為鳳陽的老家。

朱元璋解釋停建中都的理由是勞民傷財。但這其中顯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他身邊的勳貴功臣大多是鳳陽同鄉,這些人居功自傲,常有違法亂紀之事(定遠侯郭英就私自役使營建中都的工匠為自己建造宅第),且在朝中結黨謀私、排除異己,建都鳳陽後,豈不更加助長這部分人的勢力?

朱元璋既已意識了問題所在,就必然要改變自己的用人之策,由倚重淮西鄉黨逐步轉向任用來自各地的人才。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正式下詔,以南京為京師,多年懸而未決的定都問題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朱元璋在稱帝之初,就已經大興土木建造南京城牆和皇宮。據說南京城建好後,朱元璋興致勃地率領文臣武將登上紫金山,俯瞰南京城的氣派,不無得意地問群臣:“我的都城建得怎麼樣啊?”群臣自然都順著他的意思,極盡溢美之詞。唯獨十四歲的四皇子朱棣說:“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擊中紫金城。”朱元璋定睛一看,不禁冒出一身冷汗,這給朱元璋的心裡又添了一塊心病。

草根皇帝朱元璋定都之謎:曾想定都家鄉,一件小事改變了他的主意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頗有遷都關中之意。當時,明朝的主要威脅是來自漠北元殘餘勢力。遷都西北,是為了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北平之所以未予考慮,是朱元璋偏心眼,要留給最喜愛的四子朱棣作封地。朱元璋的次子秦王對此極為不滿,關中是他的封地,把都城遷過去,他的封地就沒了。要不是朱標替他求情,差一點就被朱元璋廢掉了他的秦王。

朱標對西安和洛陽都進行了詳細考察,比較兩地的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上陝西地圖。朱標個人比較傾向於選擇西安為國都,因為西安曾經為西漢和唐朝國都,王氣十足。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朱標第二年就病死了。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近古稀的朱元璋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朱元璋在當年底親自撰寫的一篇《祀灶文》中,表達了萬般無奈的心情:“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鑑朕此心,福其子孫。”一副聽天由命的樣子,聽起來真是異常淒涼。

一生都是贏家的朱元璋最大的憾事,莫過於太子早逝和沒有解決好國都問題,並且很快就帶來惡果。他死後四年,四子朱棣就輕而易舉地將他的繼承人惠帝朱允文趕下了臺,朱允文本人更是下落不明。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草根的逆襲:朱元璋》,京東滿100減50!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