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延續千年文脈 從“運河時代”走向“太湖時代”

太湖 惠山 京杭大運河 泰伯 音樂 中國江蘇網 2018-12-26

作為江南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她繼承千年泰伯故里的榮耀,鑄就百年工商名城的輝煌;作為長三角文化大格局中的重要一環,從“運河時代”走向“太湖時代”的無錫,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變得更加多姿多彩、開放包容。

歷史,留給無錫豐沛迷人的文化遺產。現實,無錫呈現給世界的是勃勃生機。如今的無錫,延續千百年的人文脈絡,依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做好弘揚江南文化的旗手;聚焦地域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增加文化顯示度,正在打造水韻之城、工商之城、影視之城“三大文化標識”。

當好文化建設高質量“領跑者”,無錫這座千年歷史名城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努力樹立高質量的文化新標杆,傳播高質量的文化新風尚,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健康、持續、積極的精神指引和文化滋養。

植根豐厚底蘊,涵養無錫獨特個性

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色和獨特個性,是其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最顯著標識。全球化時代,更要避免“千城一面”的共相,彰顯一座城市的獨特韻味。

無錫的獨特韻味在哪裡?這裡有泰伯奔吳、建都梅里的源遠流長,涵養了吳文化的深厚底蘊;這裡是魚米之鄉、江南富庶地,連百姓們也周身散發著文化的自信和魅力;這裡還是“教授之鄉”“書畫之鄉”“民族民間音樂寶地”,是顧愷之、徐霞客、徐悲鴻、華彥鈞、錢穆、錢鍾書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故鄉;這裡是太湖佳絕處,太湖是無錫的名片,環境是太湖的靈氣,文化是太湖的底氣。正在蓬勃發展中的太湖新城,集秀美山水和燦爛的吳文化於一體,從無錫大劇院到巡塘古鎮,通過吳文化、工商文化的交匯,不斷夯實著它的“文化軟實力”。

對無錫這座城市,瞭解越多,就愛得越深沉。保護好、傳承好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不讓它們在歷史的塵埃中失去光澤,甚至發出更閃耀的光芒,是今人當仁不讓的職責與使命。

在加強地方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上,無錫始終走在前列。而今,大運河(無錫段)、黃埠墩、西水墩成功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點,惠山祠堂群躋身《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清名橋、盪口古鎮等相繼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名鎮。無錫精微繡、惠山泥人、無錫道教音樂、吳歌等通過非遺瀕危項目“記憶工程”,被拍攝影像資料進行搶救性保存,非遺展演、體驗、傳習、講座、培訓等普及活動在城市和鄉村熱火朝天。無錫正成為一座更有人文情懷、更具文化底蘊的“江南文化名城”。

在無錫,文人獲土壤、文化獲尊重、文脈獲傳承。留住歷史文化名城的“根”和“魂”,在返本開新中邁向未來,成為這座城市的抱負。

銳意改革創新,激發城市文化活力

一個城市要養成獨特的文化氣質,襲常是最大的制約,追求新變是唯一的路徑。城市文化不僅需要積澱,還需要振興,更需要注入改革、創新的活力因子。只有文化內涵豐富、發展潛力強大的城市才是活力無限、魅力散發的城市。

舞臺上,一張透明幕布如一道永遠無法翻越的大山,把兩個相愛的人分隔開來……刺繡、評彈、旗袍、長衫等濃厚的江南元素浸潤了所有觀眾的心扉。身穿中國傳統服裝的演員們,在觀眾熱情洋溢的歡呼聲和掌聲中,一次又一次謝幕。這是無錫原創民族舞劇《繡娘》今年在荷蘭和英國演出時的華美場景。

兩年多前,無錫文化系統深入貫徹“管辦分離”改革,在原市演藝集團、無錫市影劇公司、無錫大世界影城公司基礎上組建成立無錫市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用科學管理的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出舞劇《南國紅豆》《畫女情懷》、歌劇《二泉》、錫劇《錫商》、小品《中秋夜話》、滑稽戲《屋簷下的藍天》等一批精品力作,成為無錫市經濟文化改革創新的成功代表,奏響了華麗轉身後的精彩樂章。

通過機制體制創新,無錫還探索出了有效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新方法。兩年前,華氏後裔籌資600多萬元參與修繕江蘇“省保”華氏始遷祖祠,成為民間參與文物保護的典型事例。如今,修復中的小婁巷顯現出大宅雲集、庭院深深的名巷風貌,各類土建有望年底完成。其中,小婁巷50號就是由秦氏後人籌資近百萬修繕,還吸引了英國BBC前來拍攝“秦氏故事”。龍光塔數百年來一直是無錫文風興旺的象徵,卻一度因年久失修而“與世隔絕”,為修繕此塔,榮智健先生捐資495萬元,不久的將來,這座“風水塔”將煥發生機,以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

近年來,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因拍攝《那年花開月正圓》等熱播劇及錄製王菲綜藝首秀《幻樂之城》等“大動作”而炙手可熱,進一步打開了無錫的影視文化知名度。影視之城和水韻之城、工商之城一起,成為新時代無錫打造的“三大文化標識”,構築起無錫“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可以預見的是,一箇中國最大的影視產業集聚區、國際知名的電影拍攝製作基地、國家級的影視資產交易中心及中國影視科技體驗城正在太湖之濱崛起,領銜中國電影產業發展。

凝心聚魂,譜寫文化惠民新曲

10月15日至11月18日,上海國際藝術節無錫分會場活動精彩紛呈。國際國內優質演出紛至沓來,本土原創、群文團隊閃亮登場。自2011年落戶無錫,這一節慶活動已成為城市文化惠民盛宴。

這樣的盛宴,只是城市為百姓捧出的一道精美“開胃菜”。遵循“以文化人”宗旨,無錫精心製作了一份“惠民菜單”:50個“吳韻書香”城市閱讀點掛牌及農家書屋建設率百分百覆蓋,書香生活近在咫尺,讓百姓“夠得著”文化服務;每年850萬元“政府購買”累計購得公益性文化項目473項,“小額資助”累計扶持群文團隊2700餘支,“民辦官助”扶持鳳凰美術館、馮其庸學術館、信利博物館等一批民辦公益性文化服務場館蓬勃發展,讓百姓“用得起”文化服務;上海國際藝術節無錫分會場等活動讓高雅藝術走近尋常人家,“群芳獎”評選、“激情週末”廣場文藝展演等本土群眾文化品牌活動接地氣、入人心,讓百姓“享受到”文化服務。

讓百姓少走路,讓數據多跑腿。2016年至今,我市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基礎上,固優勢、補短板,踏準智慧城市建設節拍,探索文化場館內容及服務的數字化,以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院等為代表的一批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效能得到明顯提升。市圖書館開啟“信用+閱讀”網上借閱新模式,海量圖書只要挑中下單,就能快遞到手,借書就像“點外賣”。無錫博物院的藏品陸續“上網”與觀眾面對面,文物“活”起來的方式愈發多樣。市文化館用三維全景拍攝的虛擬展,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在“指尖”反覆觀摩。以數字化為手段打通惠民服務最後一公里,將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落到實處,無錫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飛躍。

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一道道文化惠民的盛宴讓更多市民品嚐到高質量文化建設釀就的瓊漿,感受到幸福指數的提高。今年8月省統計部門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市基本公共文化體育滿意度得分89.9,居全省第一。(記者陳菁菁千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