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阜陽北宋為潁州,是一個非常讓人羨慕的地方。這裡是許多朝中官員到地方任職的首選之地,在中國文學史、科技史、軍事史上鼎鼎大名的“大腕”如穆修、晏殊、歐陽修、范仲淹(未至,中途病故)、蘇軾、呂公著、周邦彥、燕肅、蘇頌、曹翰、孔守正、畢士安、陳規、劉錡等都先後來這裡任過職。此外,還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想來這裡而沒有被批准。至於那位以支持王安石變法而留名青史的神宗皇帝趙頊,即位之前的封地就在潁州,後來徽宗升潁州為順昌府,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北宋還有一位公主封到這裡。她就是宋代歷史上以賢淑著稱的萬壽長公主。

"

阜陽北宋為潁州,是一個非常讓人羨慕的地方。這裡是許多朝中官員到地方任職的首選之地,在中國文學史、科技史、軍事史上鼎鼎大名的“大腕”如穆修、晏殊、歐陽修、范仲淹(未至,中途病故)、蘇軾、呂公著、周邦彥、燕肅、蘇頌、曹翰、孔守正、畢士安、陳規、劉錡等都先後來這裡任過職。此外,還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想來這裡而沒有被批准。至於那位以支持王安石變法而留名青史的神宗皇帝趙頊,即位之前的封地就在潁州,後來徽宗升潁州為順昌府,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北宋還有一位公主封到這裡。她就是宋代歷史上以賢淑著稱的萬壽長公主。

封在太和縣的萬壽長公主

(1)

萬壽長公主,歷史上沒有留下她的名字,只知道她是宋太宗趙光義最小的女兒。《宋史·公主傳》說“太宗七女”(包括早亡的長女滕國公主),她最小,自然是老七。但是,《續資治通鑑長編》(通用簡稱《長編》)卻說:“(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丁亥朔,封皇第八妹萬壽長公主為隋國(《公主傳》作“隨國”)長公主”,則說她是真宗皇帝的八妹(是姐妹排行老八,不是有八個妹妹)。那麼,這位公主到底是老七還是老八呢?或者說,到底是《宋史》錯了還是《長編》錯了呢?查《宋史·真宗本紀一》:“(至道三年五月丙戌)封姊秦國、晉國二公主併為長公主,齊國公主改許國長公主,妹宣慈、賢懿、壽昌、萬壽四公主併為長公主。”原來,宋真宗有三個姐姐,四個妹妹,加上早夭的滕國公主,恰好是8個姐妹。說明是《宋史·公主傳》弄錯了。奇怪的是:《本紀》記載真宗皇帝的四個妹妹在《公主傳》裡都能找到,一個都不錯;而真宗的三個姐姐在《公主傳》裡只記倆(都不包括早逝的滕國公主),偏偏這兩位皇姑的封號、加封、追封的尊號跟《本紀》裡的三位完全對不上!好在這與本題無關,我們就不去研究它了。

漢代以來,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姐妹為“長公主”,姑(祖姑等)為“大長公主”。這個稱謂一直延續到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改稱公主為“帝姬”,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宋高宗紹興年間,仍改稱“公主”“郡主”“縣主”。萬壽公主改封萬壽長公主,就是由此而來。從《真宗本紀》看,萬壽長公主是在太宗駕崩、真宗即位以後改封“長公主”,在此之前就是萬壽公主,也就是已經封在萬壽縣了。萬壽公主生於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到改封長公主時已經9年,公主十歲(虛歲,下同)了。在這之前什麼時候封的公主,史無明載。查《宋史》,凡是皇帝的親生兒子,生下來就封為公,即所謂“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宋史·宗室傳》)。那麼皇帝的女兒也應該是在出生的當年即封為公主。照此推算,“萬壽公主”也應該是在端拱元年(988)所封。

萬壽在什麼地方?就在今天的太和縣原牆鎮(漢細陽縣舊址)。太和在隋朝置有陳留縣(在太和縣城關鎮陳小寨村),屬潁州。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改為潁陽縣,仍屬潁州。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撤銷潁陽縣,併入潁州汝陰縣(今阜陽市區),本縣境內就再也沒有縣以上的建置。五代沿襲不變。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十一月,析汝陰縣萬壽等五鄉,在今太和縣原牆鎮置萬壽縣。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封萬壽公主於此。至道三年(997)三月癸巳,太宗皇帝駕崩,真宗即位。五月丙戌,改封萬壽公主為萬壽長公主。其實只是改了一個稱號,表明她已經不是皇帝的女兒而是皇帝的妹妹了,實際封地沒變。

"

阜陽北宋為潁州,是一個非常讓人羨慕的地方。這裡是許多朝中官員到地方任職的首選之地,在中國文學史、科技史、軍事史上鼎鼎大名的“大腕”如穆修、晏殊、歐陽修、范仲淹(未至,中途病故)、蘇軾、呂公著、周邦彥、燕肅、蘇頌、曹翰、孔守正、畢士安、陳規、劉錡等都先後來這裡任過職。此外,還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想來這裡而沒有被批准。至於那位以支持王安石變法而留名青史的神宗皇帝趙頊,即位之前的封地就在潁州,後來徽宗升潁州為順昌府,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北宋還有一位公主封到這裡。她就是宋代歷史上以賢淑著稱的萬壽長公主。

封在太和縣的萬壽長公主

(1)

萬壽長公主,歷史上沒有留下她的名字,只知道她是宋太宗趙光義最小的女兒。《宋史·公主傳》說“太宗七女”(包括早亡的長女滕國公主),她最小,自然是老七。但是,《續資治通鑑長編》(通用簡稱《長編》)卻說:“(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丁亥朔,封皇第八妹萬壽長公主為隋國(《公主傳》作“隨國”)長公主”,則說她是真宗皇帝的八妹(是姐妹排行老八,不是有八個妹妹)。那麼,這位公主到底是老七還是老八呢?或者說,到底是《宋史》錯了還是《長編》錯了呢?查《宋史·真宗本紀一》:“(至道三年五月丙戌)封姊秦國、晉國二公主併為長公主,齊國公主改許國長公主,妹宣慈、賢懿、壽昌、萬壽四公主併為長公主。”原來,宋真宗有三個姐姐,四個妹妹,加上早夭的滕國公主,恰好是8個姐妹。說明是《宋史·公主傳》弄錯了。奇怪的是:《本紀》記載真宗皇帝的四個妹妹在《公主傳》裡都能找到,一個都不錯;而真宗的三個姐姐在《公主傳》裡只記倆(都不包括早逝的滕國公主),偏偏這兩位皇姑的封號、加封、追封的尊號跟《本紀》裡的三位完全對不上!好在這與本題無關,我們就不去研究它了。

漢代以來,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姐妹為“長公主”,姑(祖姑等)為“大長公主”。這個稱謂一直延續到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改稱公主為“帝姬”,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宋高宗紹興年間,仍改稱“公主”“郡主”“縣主”。萬壽公主改封萬壽長公主,就是由此而來。從《真宗本紀》看,萬壽長公主是在太宗駕崩、真宗即位以後改封“長公主”,在此之前就是萬壽公主,也就是已經封在萬壽縣了。萬壽公主生於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到改封長公主時已經9年,公主十歲(虛歲,下同)了。在這之前什麼時候封的公主,史無明載。查《宋史》,凡是皇帝的親生兒子,生下來就封為公,即所謂“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宋史·宗室傳》)。那麼皇帝的女兒也應該是在出生的當年即封為公主。照此推算,“萬壽公主”也應該是在端拱元年(988)所封。

萬壽在什麼地方?就在今天的太和縣原牆鎮(漢細陽縣舊址)。太和在隋朝置有陳留縣(在太和縣城關鎮陳小寨村),屬潁州。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改為潁陽縣,仍屬潁州。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撤銷潁陽縣,併入潁州汝陰縣(今阜陽市區),本縣境內就再也沒有縣以上的建置。五代沿襲不變。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十一月,析汝陰縣萬壽等五鄉,在今太和縣原牆鎮置萬壽縣。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封萬壽公主於此。至道三年(997)三月癸巳,太宗皇帝駕崩,真宗即位。五月丙戌,改封萬壽公主為萬壽長公主。其實只是改了一個稱號,表明她已經不是皇帝的女兒而是皇帝的妹妹了,實際封地沒變。

封在太和縣的萬壽長公主

(2)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二月初一,萬壽長公主改封隨國長公主,下嫁右龍武將軍、駙馬都尉李勗。萬壽縣又回到國家行政管轄之下,作為公主(長公主)的湯沐邑大概20年。長公主二十一歲才出嫁,在那個時候屬於晚婚了。

荒唐的一幕出現了:按當時的規矩,李勗封為駙馬都尉,皇帝給他改名李遵勗,並且還要升行(háng)。所謂“升行”,是專指公主下嫁時,為了保證金枝玉葉的公主不向作為臣下的公婆敬禮,而採取的一種措施,即讓駙馬爺上升一輩,不是他父親的兒子,而改成他爺爺的兒子。這樣公主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不向她的公婆行禮了。《宋史·李遵勗傳》記載:“(真宗)大中祥符間,召對便殿,尚萬壽長公主。初名勗,帝益‘遵’字,升其行為崇矩子。”李崇矩是李勗的爺爺。李勗因為娶了萬壽長公主,不但改名為李遵勗,而且還升行為李崇矩的兒子,與父親稱兄道弟了。這不僅悖逆了人倫,而且違反了孝道,因為升行以後,父母就沒有享受讓兒子請安、盡孝的權力,更不敢要求公主兒媳盡孝了。兒媳不向父母盡孝,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本是一個大逆不道的刑事犯罪,在宋初竟然以制度的形式規定下來,這真是一個讓人不可思議的怪事。

“升行”之制不知始於何時。宋承唐制,但是,檢索史籍,唐朝並沒有升行之說,很有可能是宋人的“獨創”。這樣荒唐的規定理所當然會受到很多人的質疑和反對,就連有些皇帝和公主們也覺得毫無道理,暗中抵制。譬如李遵勗娶的這位萬壽長公主,雖然丈夫已經“升行”,但她在公公李繼昌過壽時,還是“以舅禮謁之”,即以拜見公公的禮節為他祝壽。非常意外的是,真宗皇帝聽說後,非但沒有責怪她“違制”,反而悄悄派人送去了衣物、寶帶、金銀、器物等,表示對她的贊成和支持。這說明即使是皇帝和公主,對“升行”制度也不是完全認可,反倒是在暗中進行“破壞”。

既然不贊成,搞破壞,那乾脆明令廢除這個制度不就行了嗎?不行,因為這是規矩,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舊制,直接破除會招來極大的阻力。所以,雖然真宗皇帝支持萬壽長公主以見長輩的禮節謁見公公,卻沒有擅行改制。仁宗朝守成而已,更不敢廢除舊制,英宗享國僅四年,除了跟那些保守派大臣慪氣就是生病,根本沒心思管這事。神宗繼位,終於明令廢除了這個制度。他用的是“託古改制”的辦法,宣稱英宗皇帝在世時批評過這個制度“屈人倫長幼之序”,應該下令革除,但是因為有病沒能來得及實施,這個重任就由朕來完成吧。實際上史料中根本沒有英宗批評舊制的記錄,否則他的長女徐國公主出嫁時為什麼不改?神宗這樣說其實是襲用古代改革家“託古改制”的手段,是為了減少改革的阻力,因為先帝的遺願一般大臣是不敢妄加非議的。

(3)

從《宋史·公主列傳》看,隋國(萬壽)長公主是個很低調、重情義、有孝心的人。她敢於打破舊制給公公祝壽,就說明了這一點。李遵勗門下賓客都是當時很有名的人物,每當李遵勗宴請他們,隋國長公主都要親自到廚房監督飯菜的準備、製作情況。李遵勗在許州突然發病,她聽說後立即讓人駕車送她去看望,身邊的人告訴她:按規定應該奏報皇帝,經許可後方能前往。長公主根本不聽,只帶了五六個人就匆匆忙忙地上路了。真宗皇帝一聽,急忙派內侍太監讓沿途各縣派巡邏兵護衛公主的車駕。李遵勗死後,公主在居喪期間一直是一身縞素。到服喪期滿,也不再穿著華麗的服飾。一次真宗在內殿宴請皇親,見她穿戴如此樸素,就親手給她簪花,被她謝絕了。其實,真宗為她簪花,大概是想試探她是不是有意再嫁。見她態度如此堅決,只好作罷。

隋國長公主非常仁慈。曾經有盜賊進入公主的府第,真宗命令官府抓捕犯人。公主怕官府嚴刑逼供辦了錯案,就自己私下裡拿錢懸賞,最後果然抓住真賊。她又請求皇帝不要判盜賊死刑。還有一次洗浴時摔傷了右臂,她只說自己身體虛弱,不怪別人,免去了婢女們的一場無妄之災。

隋國長公主給李遵勗生了三個兒子:端懿、端願、端愨。這三個兒子都在《宋史》列傳中留下了大名。其中次子李端願,字公謹,仁宗至和元年至三年、嘉祐元年(1054-1056)任潁州知州。他的前任是正直敢言、不畏權貴的張瓌(字唐公,滁州全椒人)。本來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請求任潁州知州,已經批准了。但是,范仲淹半路上病死在徐州,張瓌繼續留任,這才輪到李端願接任潁州知州。歐陽修有《賜鎮東軍節度觀察留後、知潁州李端願赴闕茶藥口宣》,嘉祐元年四月八日作。

隋國長公主於仁宗皇祐三年(1051)逝世,享年六十四歲。追封齊國大長公主,諡獻穆。徽宗改封荊國大長公主,政和年間改稱獻穆大長帝姬。

萬壽長公主封在萬壽,只能享受一個縣的俸祿;改封隋國以後,則是一個州的待遇。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這位賢惠的公主無論是封在萬壽縣,還是隋國,她有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到過她的封地。還有神宗封潁王的時候,也沒有來過本地,這是當時的制度規定的,所謂“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實亡,無補於事(《宋史·宗室列傳》)”。宋朝為了防止割據,嚴格限制宗室、諸王到他們的封地去。封地只是他們拿工資的地方,由地方官吏代管(“所寓州縣,月有廩餼”),未經允許,他們是不能隨便到自己的封地裡去的。(作者:胡天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