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廬陵】吉安古祠堂之泰和縣萬合鎮梅岡村王氏宗祠——本仁堂

泰和 清朝 康熙 明朝 元朝 廣西 吉安事兒 2019-05-20
【古韻廬陵】吉安古祠堂之泰和縣萬合鎮梅岡村王氏宗祠——本仁堂

泰和縣萬合鎮梅岡村王氏宗祠——本仁堂

家族淵源

梅岡王氏休文公之四子,名徽,官居吉州法曹,後遷居於純化鄉雲甲村(現青原區文陵鄉)。生二子,長子經信徒居古城富田(今青原區富田鎮)建誠敬堂。次子經智字肇初,號種梅,建本仁堂。一日冬遊西昌現(泰和)萬合鎮店邊村委梅樹坪,見此梅樹千株花蕾綻開,紅豔奪目,清新幽雅,羨其勝景,居於斯,故名梅岡。

祠堂介紹

祠堂從元朝起,大體經歷“簡陋式、普通式、壯觀式、豪化式”之構建變遷。元代至正(1341)年間始建宗廟,磚籬混構,比較簡陋。明代初年,梅岡寢昌,人文蔚起,官居皇門。明代永樂(1403)年間重建宗祠本仁堂,始為凸形,上窄下寬,仍見普通。時至永樂丙戍(1406)年間,奉直公獨捐其資,增建上棟左右圖書府和翰墨林廂房,呈顯祠宇上下對稱,門閭恢廓,端雅大方,蔚為壯觀。清代康熙丁丑(1697)年間和民國甲申(1944)年間,曾兩次較大修葺,但均建構依舊,始終保持宗祠堅挺大雅之原貌。1949年全國解放初期,在再度維修祠宇的基礎上,在祠內立屏隔設四間教室,並將當頭神龕改成會臺和戲臺,上棟呈大會堂狀,並辦起梅岡本仁小學。1988年天井邊橫樑腐垂,當即更樑,使上廳轉危為安。1995年成立祖廟維修委員會,發動全族集資捐款,拆換柱樑30餘根,東面門廊和南西牆垣全面換新。2004年將西北牆垣全面拆建,餘朽椽柱全行換新。

祠堂佔地面積為1568米,長45.9米,寬34.6米,稍帶曲折形,左為三曲,右為二曲,寓以“華路藍縷”,歷經艱辛之意。整棟祠宇磚木結構,共豎99根半屋柱,其中半根立在翰墨林上方右邊。最大柱子直徑為55公分,柱高達8米,祠內由十個部份組成,上棟為正廳,寢龕之前立神臺一座,石瓶一對。中間為遊廊。左右兩邊廂房排列,中下游廊擺滿娛樂設施。前廳左右廂房為歇休處。祠前內空為下馬廊,立大門三座。均紅漆輝映,工匠精細。中大門高為3.155米,寬為1.36米,左右雙獅護立。

家族名人

王應將,自幼愛好武藝,生性聰明,一點就通,村民一致稱他為武學神童。年輕時廣拜名師學藝,勤學苦練,持之以恆,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登武進士第,官至廣西總兵。

王愈擴,字若先,泰和縣萬合鎮梅岡南州人,清康熙庚戌(1670)進士,授內閣中書舍人,為清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其生於書香官宦世家,其高祖王爾康、曾祖王育仁分別為明嘉靖已未年和明萬曆乙未年進士,享有“三代進士,南州冠冕”之美譽,翰墨淋漓,稱勝閭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