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塔爾寺 宗喀巴 建築 佛像 秦巴美好江山 秦巴美好江山 2017-08-07

原創 李欣榮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創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里處的湟中縣城魯沙爾鎮。塔爾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塔爾寺是中國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中國及東南亞享有盛名,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對寺內上層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號,清康熙帝賜有“淨上津樑”匾額,乾隆帝賜“梵宗寺”稱號,併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三世達賴、四世達賴、五世達賴、七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十四世達賴及六世班禪、九世班禪和十世班禪,都曾在塔爾寺進行過宗教活動。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另外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塔爾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遠近聞名。

格魯派(黃教)是中國藏傳佛教宗派

藏語格魯意即善律,該派強調嚴守戒律,故名。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創教人宗喀巴,原為噶當派僧人,故該派又被稱為新噶當派。格魯派產生於15世紀初。一般認為,明永樂七年(1409年)甘丹寺的建造,標誌該教派的正式形成。它是藏傳佛教中最後出現的教派,因護法王固始汗推翻噶舉派藏巴汗而成為最大的一個教派。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將格魯教派傳播到蒙古的是色龍生根翁述(第十代生根活佛),色龍生根翁述於公元1429年出生在康區,他遠赴蒙古等地傳播格魯教派,致力於傳播發展格魯教派,將格魯教派傳播到蒙古,是蒙古王朝的國師。

宗派緣起

創始人宗喀巴(1357-1419)出生於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地方,本名羅桑扎巴。幼年在噶當派寺廟夏瓊寺出家,依頓珠仁欽學顯教,對噶當派教義有了初步認識。1373年他到衛藏地區學經,先後從薩迦﹑噶舉﹑夏魯等派僧人學習。至14世紀80年代初﹐學習各派顯宗經論,以後又系統地學習密宗,至80年代末,遍學藏傳佛教顯密宗各派教法。自1400~1409年,宗喀巴積極倡導僧人嚴守戒律,學經須遵循次第。著《菩提道次第廣論》(1402年成書)﹑《密宗道次第廣論》(1406年成書),為創立此派奠定理論基礎。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1409年藏曆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權闡化王札巴堅贊和內鄔宗(今拉薩西郊柳梧區)宗本南喀桑布及其侄班覺桑布的支持下﹐在拉薩發起大祈願法會,參加的各宗派僧人1萬餘人。法會後,宗喀巴又在帕竹地方政權屬下貴族仁欽貝和仁欽倫布父子的資助下,在拉薩東北40餘公里的旺古爾山建立甘丹寺,獨樹一派。

至清代,該派的達賴與班禪兩轉世系統均由清廷扶持確認。格魯派成為西藏地方政權的執政教派,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形式自此進一步發展。格魯派除藏區四大寺,尚有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卜楞寺及今蒙古的額爾德尼召等教派中心。該派奉龍樹《中論》,持緣起性空之見。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謂諸法待緣而起,畢竟空無自性。修持主教行並重,不廢戒律,兼重止觀。教法包容顯密二宗,強調先顯後密,循序漸進,學不躐等。其學經制度嚴密系統,考核升遷章法嚴密。顯宗學僧先通五大部(《量釋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戒律本論》、《俱舍論》),在三大寺獲格西學位後方可進一步修密宗四大部瑜伽密法。該派亦有嚴格寺院管理制度,僧職人員各司其職,母子寺院從屬關係嚴格。歷史上該派在藏族、蒙古族居住區流傳甚廣,影響很大。因護法王固始汗推翻噶舉派藏巴汗而成為最大的一個教派。

派系傳承

宗喀巴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賈曹傑和克主傑。賈曹傑繼承宗喀巴法位,為第一任甘丹墀巴(意為甘丹寺座主﹐實為此派教主的地位)。克主傑為第二任甘丹墀巴,後期此派建立班禪轉世系統時,又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宗喀巴和賈曹傑﹑克主傑被藏族佛教徒尊稱為“師徒三尊”。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此外,宗喀巴的弟子中還有絳央卻傑是哲蚌寺的建立者;絳欽卻傑是色拉寺的建立者;根敦珠巴是扎什倫布寺的建立者,也是後期被追認的第一世達賴;喜饒僧格是密宗寺院舉麥札倉的建立者,這些人都是積極協助宗喀巴創建此派的代表人物。

到16世紀中﹐此派寺院已遍及於藏族分佈的各地區。格魯派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後興起的一個,在公元15世紀時才興起。它一興起就迅速取代了其它各教派的地位,成為後期藏傳佛教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會發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都無法達到的重要地位。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學修並重、講修並重的學風使其成為藏傳佛教中影響最大的派別。由於最晚出現,它幾乎吸取了以前諸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的各種教法,如有名的薩迦十三金法,噶舉的大手印,寧瑪派的密修馬頭明王,噶當的十六明點(又稱“十六滴”),夏魯的時輪金剛,覺域的斷法教授等等。

學經的過程是實踐聞、思、修的過程

通過聞、思、修作為手段,在戒、定、慧中磨練,逐步升級,最後達到求解脫的目的。所學各種典籍均有詳細註解,貫徹大師的思想體系。這就創造了格魯派的理論基礎。各學院中還有規定的考試製度,學成給以學位職稱。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在清淨見、修、行方面,宗喀巴是在噶當的思想基礎上逐步發展提高的。一個教派是否純正,首先要看它的見、修、行是否正確。見就是見解、觀點;修就是修道、修法,有顯有密;行就是行為、操行。見、修是指定、慧,行是指戒律。大師提出見、修不是無的放矢,都是針對當時各派中所出的弊端而提出來的。

在見上,承不承認有一個最終的真實,為一切萬有依託這處。藏傳佛教其他派別,如覺囊派承認此本真為絕對有,稱為勝義有。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承認有此本真,但認為此本真既不可說有,也不可說是無,是非空非有的。格魯派承認萬法是緣起性空,假名安立,否認有一個絕對本真為依託處,若承認有此本真,則為因中有果論,在四邊生中為自生論,違背龍樹中觀學說。說勝義實有是空性,實有論墮常邊。說非空非有,是言語矛盾,不合邏輯。說空性是都無所有,是否認緣起業果,屬外道見,大師是以中觀應成派見來作批判的。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在修上,大師提出許多修心方便,尤其是注重止觀的修習,要止才能定,定而後才能發慧,觀就是研究諸法真理,要找到真理才能發生解脫之智。止是安住修,觀是觀察修,二者要結合修習,不可偏廢。這正是針對當時時弊,對症下藥。那時確有一些人不注重教理學習,修習也想走捷徑,一步登天,不看自己根器反而說不能頓悟之人才入漸修漸悟的止觀法門。他們都採取了一些頓門中的一些片詞只句,狂言亂語,說什麼凡屬分別皆應斷絕,分別是散亂,分別是取相,要修無念;或說分別是法身莊嚴,分別愈多,修證愈大,或說無修無治,任運天真,凡有作為,皆屬功用等等。這些說法也不是完全不合理,因為若能頓悟實相,實相只能是直覺現量,不能用意識推度或用邏輯思維,它不是妄想能夠了悟的,故要你無念。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密乘要集》說:“諸修道人多分遣知,唯宗真空,吾不遣知,為所宗尚,修道成佛皆非無知”。重在知字,可見並非說要完全無念。過去有人對禪宗有誤解,他們不懂在憩心息妄無念後還要孤明獨知,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噶舉派說妄念是法身波,這是一種最高境界,因為已悟真性之體,妄念就是即體之用,此乃真知。說無修無治,也是頓門本具觀,認為既悟本體,一切均是從體之用,一切佛的身智本自具足,本有自然智,此非修中所得的。以上都是對見性人來說的,非是對一般化機說的。一般人修學佛法,執著纏縛尚重,所以,如大師所說應從止觀修習,用止來收散心,然後用觀慧來明辨善惡,明辨真理,觀慧是要重思考的,得觀慧後才能徹斷煩惱而出生死。所以大師說思維理智是絕不可少的,不是凡有分別都要排除,或者一切都要保留。若全不作意則能得一切智者成佛的結果,是從異因能生異果了。故此如何對待分別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還有一些修習密法的人把一切攝界歸脈的風脈緣起所生徵兆視為道相,或者專以風脈修習為主,不知這只是一種方便,應與佛理相結合,顯密要結合,見修要很好結合,不然會迷入歧途,修成一個外道。

還有修靜人只重安住修,求三摩地,不要觀察修,此與禪天外道禪有何分別。又在修定中不注意細昏細掉易出現偏差。在安住修和觀察修方面大師主張交替而修,並依據慈氏及中論中所說修定正理,如八斷行、九住心、識別沉掉、掌握正確三摩地的修法等等。有關止觀方面,大師著作中均有詳細闡述。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在行上,有些自詡為大乘的人,不知大乘應以菩提心為主,不學菩薩學處即六度支行,不守菩提心戒,胡作非為,這哪裡是菩薩,純粹是個魔王。有人說斷酒和非時食為信小乘者說,大乘人已見真性則不須受此約束,可以放任自恣。因此他們不僅不行出家人應保持的行操,還脫下三衣,捨去出家人之相,敗壞了佛教的優良作風。

對經論的聞、思、修不應放鬆,勤習戒、定、慧和見、行、修,只有通達諸法性相,才能明見法性,完成戒、定、慧之慧學。大師根據噶當教典所說“發菩提心”、“七義修心”、“二諦”、“十地”和“粗細無我之理”等,作為本論入境、行、果之綱要。在見、修、行方面也進行了整頓,務使清淨純正不容稍許混雜。

六大寺院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這三座寺院位於拉薩附近,合稱拉薩三大寺),扎什倫布寺(位於後藏的日喀則),塔爾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附近),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夏河縣)。

五部大論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該派重視僧人學經﹐有系統的學經制度。先顯後密,循序漸進,學不躐等;所學經論及考核﹑升遷等規定自成體系。學經僧人須學顯宗五部大論:《量釋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戒律本論》﹑《俱舍論》。學完即可通過格西學位考試。凡考取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系統的第一等格西,再入舉堆札倉或舉麥札倉研習密宗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經過逐級的職位升遷,可升任甘丹墀巴。

三個階段

為了不浪費時光,就應思維,人生壽命無常,剎那即過,何時將死,不能預知,既知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就應珍惜時間,勤奮苦學,克實求證。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今生不能解脫,死後仍墮輪迴。六道之中生於地獄餓鬼之趣,苦不堪言,要解脫惡道之苦,只有依三寶求其救度,故要皈依三寶。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為求後世利樂,不以皈依只靠三寶便為滿足,尚須勤行業果取捨。佛教是因果論,種因必有果,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若畏惡果,故應廣大修善。何為大乘之門,即波羅蜜多乘和蜜乘。

九大特點

在密教方面,噶當雖有密法,但未廣傳。大師闡發密乘精要意義,提出許多實修方便。由於無上瑜伽方面對幻身光明的修法提出不共教授,造《密宗道次第》對學習密教的過程,詳作規定,特別是規定無論顯教、密乘均須按規遵守律戒,這樣就形成了獨特的風規,奠定了格魯派的基礎。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在見地方面,大師得薩迦派僧仁達瓦的幫助,通達了中觀應成派見。藏傳佛教教派除格魯派外,還有寧瑪、噶舉、薩迦、覺囊等諸派承認世俗性空、真如本性、如來藏屬勝義不空、勝義有論。大師提出應成派見,認為無論勝義、世俗皆是由分別心假名安立,除假名外皆非實有,成立畢竟空說。格魯派本著中觀應成派立論提出了與其他派別不同的八點作為本派特點:

  • 不許有阿賴耶識。

  • 不許有自證。

  • 在勝義雖不可得,在世俗中施設外境是有,不破外境。

  • 立敵共許所依法,不必言陳盡同,故不取自立之因而立量,隨順他宗說應成語,亦成正比量。

  • 三乘各自資糧道中即生一切法無自性見,各自得聖道即已是一分證二無我。

  • 執諦實以三毒一分為性,非所知障而為煩惱障。故執實屬煩惱障。

  • 滅法待因而生,故是有法。

  • 因滅法有故,過未二者非有為非無為,成就是實(一般承認滅法是無為)。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格魯派認為成佛證涅盤即證諸法法性、空性,為勝義諦;寧瑪、噶舉、薩迦、覺囊認為成佛為見佛性、見自心本性、本有,為勝義諦。在世俗諦上各派均同為緣起性空論,在勝義諦上則兩種觀上尖銳地對立,一主空,一主有。這空有之爭在印度也持續了數百年之久,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本來,說“空”是佛說的,說“有”也是佛說的,各有經論作為根據,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在早期他說的四法印:苦、無我、無常、不淨,在涅盤時又一反前說,說常、樂、我、淨。可見既同為佛說,即應皆是佛教而非外道。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龍樹在前,無著在後,其間相隔一二百年。既有龍樹的空宗,何以又來無著的有宗?空、有二宗,號稱二大車乘,可見二宗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這就是結論。

轉世制度

16世紀中葉該派開始實行轉世制度,表明此時已形成獨立的寺院經濟勢力。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哲蚌寺的索南嘉措正式稱活佛,以繼承具前世根敦嘉措的地位。明萬曆六年(1578),索南嘉措應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之請,到青海傳教,受俺答汗贈予達賴喇嘛的稱號,是為達賴名號的開端。索南嘉措被認為達賴三世。崇禎十五年(1642)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受此派領袖人物達賴五世羅桑嘉措和羅桑確吉堅贊之請,出兵擊敗該派各敵對勢力集團,從而位居其它宗派之上。清順治二年(1645),固始汗贈羅桑確吉堅贊以班禪博克多的稱號,從而建立了班禪轉世系統,羅桑確吉堅贊被認為班禪四世。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順治九年達賴五世到北京,翌年受清朝正式冊封。班禪四世去世後,羅桑意希被認作他的轉世。康熙五十二年(1713)班禪五世羅桑意希也受到清朝正式冊封為班禪額爾德尼。乾隆十六年(1751),清朝正式授權達賴七世格桑嘉措管理西藏地方政務,此派遂成為西藏的執政宗派。

建築特點

塔爾寺是先有塔,而後有寺,故名塔爾寺。塔爾寺是青海省和中國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黃教的聖地,主要建築依山傍塬,分佈於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有大金瓦寺、大經堂、彌勒殿、九間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倉、丁科扎倉、曼巴扎倉、大拉浪、大廚房、如意寶塔等9300餘間(座),組成一龐大的藏漢結合的建築群,佔地面積45萬平方米。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塔爾寺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經堂、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大小建築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間殿宇僧舍,規模宏大,宮殿、佛堂、習經堂、寢宮、喇嘛居住的扎廈以及庭院交相輝映、渾然一體,自古以來即為黃教中心及佛教聖地。寺廟的建築涵蓋了漢宮殿與藏族平頂的風格,獨具匠心地把漢式三簷歇山式與藏族簷下巧砌鞭麻牆、中鑲時輪金剛梵文咒和銅鏡、底層鑲磚的形式融為一體,和諧完美地組成一座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建築群。塔爾寺不僅是中國的喇嘛教聖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識分子的高級學府之一,寺內設有顯宗、密宗、天文、醫學四大學院。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塔爾寺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壯觀。位於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牆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築,它與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大經堂、彌勒殿、釋迦殿、依詁殿、文殊菩薩殿、大拉讓宮(吉祥宮)、四大經院(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十輪經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來八塔、菩提塔、過門塔、時輪塔、僧舍等建築形成了錯落有致、佈局嚴謹、風格獨特、集漢藏技術於一體的建築群。

主要建築

八寶如意塔,位於寺前廣場。據說,這八個塔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於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異,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磚砌成,腰部裝飾有經文,每個塔身南面還有一個佛龕,裡面藏有梵文。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大金瓦殿,位於全寺正中。藏語稱為“賽爾頓慶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築面積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於公元1560年,後於公元1711年,用黃金1300兩,白銀一萬多兩改屋頂為金頂,形成了三層重簷歇山式金頂,後來又在簷口上下裝飾了鍍金雲頭、滴水蓮瓣。飛脊裝有寶塔及一對“火焰掌”。四角設有金剛 套獸和銅鈴。底層為硫璃磚牆壁,二層是邊麻牆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寶鏡,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內還懸掛著乾隆皇帝御賜的金匾,匾額題字為"梵教法幢"。進入大金瓦殿內,迎面矗立著12.5米高的大銀塔,這就是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大銀塔以純銀作底座,鍍以黃金,並鑲嵌各種珠寶,裹以數十層白色“哈達”,以示高貴。塔上有一龕,內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陳放有各式酥油燈盞,銀鼓號角,玉爐金幢。樑枋上佈滿了帷、幡、繡佛、圍帳及布陳天花藻井,層層哈達,琳琅滿目。整個建築莊嚴大方,雄偉壯觀。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小金瓦寺又名為護法神殿。初建於明朝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寺中迴廊陳設野牛、羊、熊、猴等標本。據說,這些走獸標本象徵一切惡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邊有一匹白馬標本,相傳是三世達賴喇嘛從西藏拉薩到青海塔爾寺騎的。三世達賴喇嘛朝拜塔爾寺之後,要去蒙古傳經說道,這匹白馬怎麼也不肯走,於是便留下來,不久,馬不食而死。後人把它當神馬,和家神陳列供奉。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大經堂是土木結構的藏式平頂建築,是塔爾寺建築中規模最大的。其建築面積近2千平方米,是擁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經堂,初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誦經的地方,堂內設有佛團墊,可供千餘喇嘛集體打座誦經。內部陳設非常考究,飾有黃、紅、綠、藍、白五色的幡、幃和各式天花藻井,滿堂林立;還有珍貴的大型堆繡掛佛、刺繡佛;樑簷上繪有藏式風格的圖案花紋,彩畫細膩生動。殿內大柱都由龍鳳彩雲的藏毯包裹,整個經堂五彩繽紛,富麗堂皇。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傳統藝術、裝有銅製鎦金的金鹿法輪、各式金幢、寶瓶、寶塔、寶傘和倒鍾等,把一個單調的草泥平頂打扮得絢麗多彩。遠眺平頂,金碧輝煌,給人以威嚴之感。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小花寺又名長壽佛殿,是為七世達速喇嘛念長壽經而建的,故名長壽佛殿。它已形成一個小型院落。正面為硫璃磚牆突出的小門,玲瓏別緻。院內種有菩提樹,樹葉茂盛,濃廕庇日,清潔優雅。殿內塑有釋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木刻浮雕,層層重疊,佛龕背景,雕木繪金。手工雕飾精湛細緻,是塔爾寺木刻藝術的結晶所在。其外形為二層代簷廊重簷歇山頂、屋頂四角翹起,斗拱精巧明快,猶如一幅優美的木雕畫圖。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九間殿又稱文殊菩薩殿,為漢式硬山頂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三間,面積592平方米。初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擴建。廊柱為藏式硃色八楞柱。整座大殿以三間為一單元,由北向南分別為獅子吼佛殿、文殊殿和宗喀巴殿。花寺又稱祈壽殿,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系一獨立的小庭院,殿為兩層重簷歇山頂建築。柱頭樑枋都飾以飛禽、走獸、花卉、文紋,院牆飾琉璃磚雕。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十六羅漢和四大金剛等塑像。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大拉浪由經堂、華門、牌坊3座殿堂組成,為漢藏合璧式建築,是塔爾寺總法臺的居住處,達賴、班禪曾駐蹕於此。居巴扎倉(密宗學院)系藏式平頂建築。曼巴扎倉、丁科扎倉屬漢藏結合建築。寶塔數十座,其中並列於寺前的8座如意寶塔,方座,瓶形塔身,尖頂,根據釋迦牟尼一生重要經歷和傳說建成。 最後終於有了塔爾寺。

寺院管理

塔爾寺原來有完整的行政、宗教組織系統。其行政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僧人經堂會議,由總法臺主持,下設噶爾克會議和大吉哇。噶爾克會議是全體僧人經堂會議的常委會,由法臺、大襄佐、大僧官、大老爺和六族乾巴組成。大吉哇是噶爾克會議和全體僧人經堂會議的執行機關,由3名吉索第巴(總管全寺內務的大老爺、負責對外聯繫的二老爺、負責財務的三老爺)和管理雜務的四老爺及藏漢文祕書各1人組成。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大吉哇下設管理全寺糧食的“哲康”、負責印刷經典的“巴日康”,並負責管理駐西寧辦事機構金塔寺。宗教組織的總負責人仍為總法臺,下設總引經師和大僧官各1人,管轄四大學院,各學院設有本院堪布,堪布下設格貴(僧官)和經頭。現由寺管會總理全寺寺務。目前共有寺僧800餘人(其中活佛 11人,主要為阿嘉、卻藏、色多、卻西、嘉雅、米納、扎西、本布爾、楊家等,完德63人)。

典藏文物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塔爾寺內收藏有大量鎏金銅佛像、銅佛像、金銀燈、金書藏經、木刻板藏經、法器、靈首塔、御賜匾額、壁畫、堆繡等文物。其中壁畫與堆繡、酥油花被譽為塔爾寺三絕。壁畫多以礦物顏料畫在布幔上,內容主要為經變、時輪、佛等。堆繡是用各色綢緞、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繡成佛、菩薩、天王、羅漢、尊者、花卉、鳥獸等圖案。

藝術三絕

塔爾寺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藝術三絕”。

塔爾寺的壁畫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壁畫是各殿宇牆壁上的繪畫。大多繪於布幔上,也有直接繪於牆壁和棟樑上。壁畫顏料採用石質礦物,色彩鮮豔,經久不變。壁畫畫風屬喇嘛教宗教畫系,與漢畫有些不同,具有濃郁的印藏風味。壁畫內容大多取材於佛經黃教諸密乘經典,畫面情節屬黃教內容,人物主次多屬密乘教義。

酥油佛像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酥油花就是用酥油(手工製成的黃油)跳板各色顏料而製成的油塑藝術品。相傳酥油花源於西藏,唐文成公主與土蕃王松贊干布結親時,曾從長安帶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薩大昭寺內.嚴寒的冬季,無鮮花獻佛,信徒們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製成花,供奉於佛像前。從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習俗。1594年,酥油花傳到了塔爾寺,經該寺藝僧苦心鑽研,使其在題材和工藝上有了新的發展,成為塔爾寺獨有的一種高超的油塑藝術。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燈節時,藝僧將精心製作的酥油花在寺內展出,成為一年一度的寺內盛會。

堆繡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品種之一。它用各色的綢緞剪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如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以羊毛或棉花之類充實其中,再繡在布幔上,由於中間突起,有明顯的立體感。本寺大經堂內懸掛有“十八羅漢”等堆繡藝術產品。堆繡包括刺繡和剪堆兩種,其內容題材大多來源於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是該寺獨創的傳統藝術,是僧侶藝術的傑作。

展佛節

“展佛”即請出放置一年的巨大佛像在露天展示,一方面從保護的角度,防黴變和蟲咬,更重要的是寺廟僧人和信教群眾對佛祖朝拜供養的一種特殊方式。佛像實際是一種特製的大唐卡,它是一種卷軸畫中極其稀少的珍品。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展佛之日,當東方第一縷曙光照射到大地之時即為佛像展開的最佳時辰,故展佛又稱晒佛。晒大佛,在每年農曆四,六月兩次法會時舉行,意思是為紀念釋迦牟尼誕生,成道,涅槃和彌勒出世及宗喀巴誕生、涅槃;通過晒佛讓信徒們瞻仰佛像,沐浴佛恩,並防佛像遭蛀。塔爾寺有“獅子吼”,“釋迦牟尼”,“宗喀巴”,“金剛薩埵”四種巨大的堆繡佛像,每次只晒一種,在寺院山坡上展晒。晒佛儀式非常隆重,觀眾極多,蔚為壯觀。

晒大佛

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黃教聖地——塔爾寺

當日清晨天不亮,塔爾寺的喇嘛們就要集中,做“晒大佛”前的各種準備,然後抬著巨大的佛像,沿著寺旁的山路,往山頂上走,然後將巨大的佛像(大唐卡),從山坡下一直鋪放至山腳,這時巨大的佛像就展現在來參觀的成千上萬名群眾面前。“晒大佛”結束後,在塔爾寺內的廣場上就要舉行跳神,喇嘛們帶上各種的假面,跳起了各種宗教舞蹈。在跳神的同時,喇嘛還要念經祈禱、演藏戲,這是寺廟一年一度表演宗教藝術的舞臺。

一帶一路上的風土民俗藝術瑰寶,請關注西行文化!

西行總編:李欣榮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