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慾望釋放的80年代末,是一代人激情和理想的井噴時代。對音樂,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飢渴且茫然。

商店大多還沒開櫃,三聯是半開櫃,顧客挑選時常兩眼一抹黑。只知道三聯有個很出名的櫃員,導購之餘總愛和人嘮嗑,還會在小黑板上寫上每週熱賣排行榜,對當時的流行音樂無所不知,喜歡分享,總能替你選中喜歡的專輯。

很久以後,大家回憶起來才發現,當時杭州人聽什麼音樂,一半取決於谷勇華。

唱片都由谷勇華自己選,緊跟國內外流行音樂潮流,選擇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當時上海有本雜誌,叫《音像世界》,還有香港的流行排行榜、中廣流行網等等,谷勇華就像海綿一樣,汲取著水分,他總能挑到一些別的音像店裡沒有的專輯,三聯的音像部也一度成為熱門。

他還專門請書店老闆葉芳弄來一組先鋒音響,音質和現在不能比,但拆開幾張專輯做樣品,指定曲目循環播放,保準客人一聽必買。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慾望釋放的80年代末,是一代人激情和理想的井噴時代。對音樂,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飢渴且茫然。

商店大多還沒開櫃,三聯是半開櫃,顧客挑選時常兩眼一抹黑。只知道三聯有個很出名的櫃員,導購之餘總愛和人嘮嗑,還會在小黑板上寫上每週熱賣排行榜,對當時的流行音樂無所不知,喜歡分享,總能替你選中喜歡的專輯。

很久以後,大家回憶起來才發現,當時杭州人聽什麼音樂,一半取決於谷勇華。

唱片都由谷勇華自己選,緊跟國內外流行音樂潮流,選擇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當時上海有本雜誌,叫《音像世界》,還有香港的流行排行榜、中廣流行網等等,谷勇華就像海綿一樣,汲取著水分,他總能挑到一些別的音像店裡沒有的專輯,三聯的音像部也一度成為熱門。

他還專門請書店老闆葉芳弄來一組先鋒音響,音質和現在不能比,但拆開幾張專輯做樣品,指定曲目循環播放,保準客人一聽必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慾望釋放的80年代末,是一代人激情和理想的井噴時代。對音樂,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飢渴且茫然。

商店大多還沒開櫃,三聯是半開櫃,顧客挑選時常兩眼一抹黑。只知道三聯有個很出名的櫃員,導購之餘總愛和人嘮嗑,還會在小黑板上寫上每週熱賣排行榜,對當時的流行音樂無所不知,喜歡分享,總能替你選中喜歡的專輯。

很久以後,大家回憶起來才發現,當時杭州人聽什麼音樂,一半取決於谷勇華。

唱片都由谷勇華自己選,緊跟國內外流行音樂潮流,選擇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當時上海有本雜誌,叫《音像世界》,還有香港的流行排行榜、中廣流行網等等,谷勇華就像海綿一樣,汲取著水分,他總能挑到一些別的音像店裡沒有的專輯,三聯的音像部也一度成為熱門。

他還專門請書店老闆葉芳弄來一組先鋒音響,音質和現在不能比,但拆開幾張專輯做樣品,指定曲目循環播放,保準客人一聽必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當年谷勇華的會員運營,熟悉每個人的喜好,信息詳細程度是不是超過現過現在的某寶會員?你當年有沒有在三聯看過書,買過碟呢?

那會兒國外的空中補給、槍炮與玫瑰,國內的譚詠麟、張國榮,都是熱門。一箱兩百盒磁帶,一張專輯進兩箱,7塊9一盒的磁帶,三四天就能賣完。而最火的,要數卡倫·卡彭特的《昨日重現》,永恆冠軍,暢銷不斷。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慾望釋放的80年代末,是一代人激情和理想的井噴時代。對音樂,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飢渴且茫然。

商店大多還沒開櫃,三聯是半開櫃,顧客挑選時常兩眼一抹黑。只知道三聯有個很出名的櫃員,導購之餘總愛和人嘮嗑,還會在小黑板上寫上每週熱賣排行榜,對當時的流行音樂無所不知,喜歡分享,總能替你選中喜歡的專輯。

很久以後,大家回憶起來才發現,當時杭州人聽什麼音樂,一半取決於谷勇華。

唱片都由谷勇華自己選,緊跟國內外流行音樂潮流,選擇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當時上海有本雜誌,叫《音像世界》,還有香港的流行排行榜、中廣流行網等等,谷勇華就像海綿一樣,汲取著水分,他總能挑到一些別的音像店裡沒有的專輯,三聯的音像部也一度成為熱門。

他還專門請書店老闆葉芳弄來一組先鋒音響,音質和現在不能比,但拆開幾張專輯做樣品,指定曲目循環播放,保準客人一聽必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當年谷勇華的會員運營,熟悉每個人的喜好,信息詳細程度是不是超過現過現在的某寶會員?你當年有沒有在三聯看過書,買過碟呢?

那會兒國外的空中補給、槍炮與玫瑰,國內的譚詠麟、張國榮,都是熱門。一箱兩百盒磁帶,一張專輯進兩箱,7塊9一盒的磁帶,三四天就能賣完。而最火的,要數卡倫·卡彭特的《昨日重現》,永恆冠軍,暢銷不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三聯經理葉芳與谷勇華

很多年後,杭州再無三聯,仍有網友緬懷當時作為文藝風向標的湖濱,把聖塘路稱為“聖地”,一簇簇的文化群落讓人可以流連一下午。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慾望釋放的80年代末,是一代人激情和理想的井噴時代。對音樂,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飢渴且茫然。

商店大多還沒開櫃,三聯是半開櫃,顧客挑選時常兩眼一抹黑。只知道三聯有個很出名的櫃員,導購之餘總愛和人嘮嗑,還會在小黑板上寫上每週熱賣排行榜,對當時的流行音樂無所不知,喜歡分享,總能替你選中喜歡的專輯。

很久以後,大家回憶起來才發現,當時杭州人聽什麼音樂,一半取決於谷勇華。

唱片都由谷勇華自己選,緊跟國內外流行音樂潮流,選擇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當時上海有本雜誌,叫《音像世界》,還有香港的流行排行榜、中廣流行網等等,谷勇華就像海綿一樣,汲取著水分,他總能挑到一些別的音像店裡沒有的專輯,三聯的音像部也一度成為熱門。

他還專門請書店老闆葉芳弄來一組先鋒音響,音質和現在不能比,但拆開幾張專輯做樣品,指定曲目循環播放,保準客人一聽必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當年谷勇華的會員運營,熟悉每個人的喜好,信息詳細程度是不是超過現過現在的某寶會員?你當年有沒有在三聯看過書,買過碟呢?

那會兒國外的空中補給、槍炮與玫瑰,國內的譚詠麟、張國榮,都是熱門。一箱兩百盒磁帶,一張專輯進兩箱,7塊9一盒的磁帶,三四天就能賣完。而最火的,要數卡倫·卡彭特的《昨日重現》,永恆冠軍,暢銷不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三聯經理葉芳與谷勇華

很多年後,杭州再無三聯,仍有網友緬懷當時作為文藝風向標的湖濱,把聖塘路稱為“聖地”,一簇簇的文化群落讓人可以流連一下午。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有一位資深讀書人,來自紹興的麻辣語文教師阿啃(蔡朝陽)當年在報章上曾寫到:但其實,我在三聯書店受到最大的影響,還是歐美音樂。當時三聯書店裡出售一種磁帶,叫做《music heaven》,這是我最早的歐美流行音樂的啟蒙。這是一種有聲雜誌,紙質刊物和磁帶配套出售。現在我們知道,這份刊物,是1992年9月,鄧良平在中山大學創辦的。據說到了1994年,這本非正式出版的《音樂天堂》單期能賣200,000冊。這份刊物如今我一本都沒有保留,但是原來流行音樂可以有這樣的追求,這樣的印跡此生難以磨滅。

彼時來買唱片的,都是大學裡的學生和老師,還有些中學生攢著錢買。整個湖濱一帶,詩人、作家、主播、音樂人......四處瀰漫著文藝氣息。看久了,谷勇華也看出了點門道:“長頭髮的,都往現代書屋跑。”白熱(徐華)、雨門(朱建)......他們可看不上三聯,因為太流行了。

而這些人,有的後來成為了《都市快報》總編,有的則是搖滾音樂主持人,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裡,隨手為更廣泛的人群搭建了城市文化精神空間。

印象最深的客人,要數葉芳當時的丈夫,知名作家李杭育。這位音樂發燒友和谷勇華不同,對古典樂推崇備至,後來還寫了《唱片經典》,牛得不得了。對三聯的音像每每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他啊,恨死流行樂了!”谷勇華如是說,“‘騙’了我多少唱片,還總要把我拖回家,聽一晚古典樂。”三聯的會員除了像李杭育這樣的家屬外,還有徐岱、盧敦基、王旭烽、範景中等鐵桿文化人,最後在人文領域成家成腕。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慾望釋放的80年代末,是一代人激情和理想的井噴時代。對音樂,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飢渴且茫然。

商店大多還沒開櫃,三聯是半開櫃,顧客挑選時常兩眼一抹黑。只知道三聯有個很出名的櫃員,導購之餘總愛和人嘮嗑,還會在小黑板上寫上每週熱賣排行榜,對當時的流行音樂無所不知,喜歡分享,總能替你選中喜歡的專輯。

很久以後,大家回憶起來才發現,當時杭州人聽什麼音樂,一半取決於谷勇華。

唱片都由谷勇華自己選,緊跟國內外流行音樂潮流,選擇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當時上海有本雜誌,叫《音像世界》,還有香港的流行排行榜、中廣流行網等等,谷勇華就像海綿一樣,汲取著水分,他總能挑到一些別的音像店裡沒有的專輯,三聯的音像部也一度成為熱門。

他還專門請書店老闆葉芳弄來一組先鋒音響,音質和現在不能比,但拆開幾張專輯做樣品,指定曲目循環播放,保準客人一聽必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當年谷勇華的會員運營,熟悉每個人的喜好,信息詳細程度是不是超過現過現在的某寶會員?你當年有沒有在三聯看過書,買過碟呢?

那會兒國外的空中補給、槍炮與玫瑰,國內的譚詠麟、張國榮,都是熱門。一箱兩百盒磁帶,一張專輯進兩箱,7塊9一盒的磁帶,三四天就能賣完。而最火的,要數卡倫·卡彭特的《昨日重現》,永恆冠軍,暢銷不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三聯經理葉芳與谷勇華

很多年後,杭州再無三聯,仍有網友緬懷當時作為文藝風向標的湖濱,把聖塘路稱為“聖地”,一簇簇的文化群落讓人可以流連一下午。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有一位資深讀書人,來自紹興的麻辣語文教師阿啃(蔡朝陽)當年在報章上曾寫到:但其實,我在三聯書店受到最大的影響,還是歐美音樂。當時三聯書店裡出售一種磁帶,叫做《music heaven》,這是我最早的歐美流行音樂的啟蒙。這是一種有聲雜誌,紙質刊物和磁帶配套出售。現在我們知道,這份刊物,是1992年9月,鄧良平在中山大學創辦的。據說到了1994年,這本非正式出版的《音樂天堂》單期能賣200,000冊。這份刊物如今我一本都沒有保留,但是原來流行音樂可以有這樣的追求,這樣的印跡此生難以磨滅。

彼時來買唱片的,都是大學裡的學生和老師,還有些中學生攢著錢買。整個湖濱一帶,詩人、作家、主播、音樂人......四處瀰漫著文藝氣息。看久了,谷勇華也看出了點門道:“長頭髮的,都往現代書屋跑。”白熱(徐華)、雨門(朱建)......他們可看不上三聯,因為太流行了。

而這些人,有的後來成為了《都市快報》總編,有的則是搖滾音樂主持人,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裡,隨手為更廣泛的人群搭建了城市文化精神空間。

印象最深的客人,要數葉芳當時的丈夫,知名作家李杭育。這位音樂發燒友和谷勇華不同,對古典樂推崇備至,後來還寫了《唱片經典》,牛得不得了。對三聯的音像每每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他啊,恨死流行樂了!”谷勇華如是說,“‘騙’了我多少唱片,還總要把我拖回家,聽一晚古典樂。”三聯的會員除了像李杭育這樣的家屬外,還有徐岱、盧敦基、王旭烽、範景中等鐵桿文化人,最後在人文領域成家成腕。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的名字,第一次見諸本地報端是在1992年5月7日,當時三聯和三角地附近的大小書店,推出了夜市,用彩燈和樂曲迎接夏夜中的顧客。谷勇華向記者概括了“三聯”的“三多”:外地人多,大學生多,市民回頭客多。

三角地除了外語角、書店群,還有倡導原創音樂的酒吧和文化人開的茶館。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慾望釋放的80年代末,是一代人激情和理想的井噴時代。對音樂,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飢渴且茫然。

商店大多還沒開櫃,三聯是半開櫃,顧客挑選時常兩眼一抹黑。只知道三聯有個很出名的櫃員,導購之餘總愛和人嘮嗑,還會在小黑板上寫上每週熱賣排行榜,對當時的流行音樂無所不知,喜歡分享,總能替你選中喜歡的專輯。

很久以後,大家回憶起來才發現,當時杭州人聽什麼音樂,一半取決於谷勇華。

唱片都由谷勇華自己選,緊跟國內外流行音樂潮流,選擇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當時上海有本雜誌,叫《音像世界》,還有香港的流行排行榜、中廣流行網等等,谷勇華就像海綿一樣,汲取著水分,他總能挑到一些別的音像店裡沒有的專輯,三聯的音像部也一度成為熱門。

他還專門請書店老闆葉芳弄來一組先鋒音響,音質和現在不能比,但拆開幾張專輯做樣品,指定曲目循環播放,保準客人一聽必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當年谷勇華的會員運營,熟悉每個人的喜好,信息詳細程度是不是超過現過現在的某寶會員?你當年有沒有在三聯看過書,買過碟呢?

那會兒國外的空中補給、槍炮與玫瑰,國內的譚詠麟、張國榮,都是熱門。一箱兩百盒磁帶,一張專輯進兩箱,7塊9一盒的磁帶,三四天就能賣完。而最火的,要數卡倫·卡彭特的《昨日重現》,永恆冠軍,暢銷不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三聯經理葉芳與谷勇華

很多年後,杭州再無三聯,仍有網友緬懷當時作為文藝風向標的湖濱,把聖塘路稱為“聖地”,一簇簇的文化群落讓人可以流連一下午。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有一位資深讀書人,來自紹興的麻辣語文教師阿啃(蔡朝陽)當年在報章上曾寫到:但其實,我在三聯書店受到最大的影響,還是歐美音樂。當時三聯書店裡出售一種磁帶,叫做《music heaven》,這是我最早的歐美流行音樂的啟蒙。這是一種有聲雜誌,紙質刊物和磁帶配套出售。現在我們知道,這份刊物,是1992年9月,鄧良平在中山大學創辦的。據說到了1994年,這本非正式出版的《音樂天堂》單期能賣200,000冊。這份刊物如今我一本都沒有保留,但是原來流行音樂可以有這樣的追求,這樣的印跡此生難以磨滅。

彼時來買唱片的,都是大學裡的學生和老師,還有些中學生攢著錢買。整個湖濱一帶,詩人、作家、主播、音樂人......四處瀰漫著文藝氣息。看久了,谷勇華也看出了點門道:“長頭髮的,都往現代書屋跑。”白熱(徐華)、雨門(朱建)......他們可看不上三聯,因為太流行了。

而這些人,有的後來成為了《都市快報》總編,有的則是搖滾音樂主持人,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裡,隨手為更廣泛的人群搭建了城市文化精神空間。

印象最深的客人,要數葉芳當時的丈夫,知名作家李杭育。這位音樂發燒友和谷勇華不同,對古典樂推崇備至,後來還寫了《唱片經典》,牛得不得了。對三聯的音像每每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他啊,恨死流行樂了!”谷勇華如是說,“‘騙’了我多少唱片,還總要把我拖回家,聽一晚古典樂。”三聯的會員除了像李杭育這樣的家屬外,還有徐岱、盧敦基、王旭烽、範景中等鐵桿文化人,最後在人文領域成家成腕。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的名字,第一次見諸本地報端是在1992年5月7日,當時三聯和三角地附近的大小書店,推出了夜市,用彩燈和樂曲迎接夏夜中的顧客。谷勇華向記者概括了“三聯”的“三多”:外地人多,大學生多,市民回頭客多。

三角地除了外語角、書店群,還有倡導原創音樂的酒吧和文化人開的茶館。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青年馬雲在六公園英語角向老外學外語,此處也是聖塘路的起點

西湖邊的振動波、卡薩布蘭卡,都是杭州最早的酒吧,現在南山路酒吧一條街的前輩們啊。用城祕讀者@夜涼時節的話說,年輕時候的泡妞套路就是:先帶姑娘去外文書店邊上的happytime歡樂時光吃頓自助餐,然後去對面的卡薩布蘭卡喝酒。從那時起就是潮人們夜生活,和杭州音樂圈的據地,彙集了一票駐唱歌手。

尤其是卡薩布蘭卡,最早的老闆是孫雲,谷勇華偶爾也出現在這裡——作為駐唱歌手孫斌的經紀人。儘管後來換了好幾個老闆,卡薩這個標地,依然帶出了一票杭產駐唱歌手,丁當就是從這兒走出來的歌手。還有老狼、陶喆、林宥嘉、胡彥斌……都曾在卡薩布蘭卡的臺子上出現。

直到2015年初,存在了22年的老酒吧終於沒熬過那個冬天。關張前的最後一個夜晚,卡薩的最後一位老闆阿東,免費提供了700杯啤酒。杭城的80後文青們,重新湧入這個曾經的浪漫文藝風向標地,用最後的狂歡掀起當年的一場集體懷舊。這都是後話了。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慾望釋放的80年代末,是一代人激情和理想的井噴時代。對音樂,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飢渴且茫然。

商店大多還沒開櫃,三聯是半開櫃,顧客挑選時常兩眼一抹黑。只知道三聯有個很出名的櫃員,導購之餘總愛和人嘮嗑,還會在小黑板上寫上每週熱賣排行榜,對當時的流行音樂無所不知,喜歡分享,總能替你選中喜歡的專輯。

很久以後,大家回憶起來才發現,當時杭州人聽什麼音樂,一半取決於谷勇華。

唱片都由谷勇華自己選,緊跟國內外流行音樂潮流,選擇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當時上海有本雜誌,叫《音像世界》,還有香港的流行排行榜、中廣流行網等等,谷勇華就像海綿一樣,汲取著水分,他總能挑到一些別的音像店裡沒有的專輯,三聯的音像部也一度成為熱門。

他還專門請書店老闆葉芳弄來一組先鋒音響,音質和現在不能比,但拆開幾張專輯做樣品,指定曲目循環播放,保準客人一聽必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當年谷勇華的會員運營,熟悉每個人的喜好,信息詳細程度是不是超過現過現在的某寶會員?你當年有沒有在三聯看過書,買過碟呢?

那會兒國外的空中補給、槍炮與玫瑰,國內的譚詠麟、張國榮,都是熱門。一箱兩百盒磁帶,一張專輯進兩箱,7塊9一盒的磁帶,三四天就能賣完。而最火的,要數卡倫·卡彭特的《昨日重現》,永恆冠軍,暢銷不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三聯經理葉芳與谷勇華

很多年後,杭州再無三聯,仍有網友緬懷當時作為文藝風向標的湖濱,把聖塘路稱為“聖地”,一簇簇的文化群落讓人可以流連一下午。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有一位資深讀書人,來自紹興的麻辣語文教師阿啃(蔡朝陽)當年在報章上曾寫到:但其實,我在三聯書店受到最大的影響,還是歐美音樂。當時三聯書店裡出售一種磁帶,叫做《music heaven》,這是我最早的歐美流行音樂的啟蒙。這是一種有聲雜誌,紙質刊物和磁帶配套出售。現在我們知道,這份刊物,是1992年9月,鄧良平在中山大學創辦的。據說到了1994年,這本非正式出版的《音樂天堂》單期能賣200,000冊。這份刊物如今我一本都沒有保留,但是原來流行音樂可以有這樣的追求,這樣的印跡此生難以磨滅。

彼時來買唱片的,都是大學裡的學生和老師,還有些中學生攢著錢買。整個湖濱一帶,詩人、作家、主播、音樂人......四處瀰漫著文藝氣息。看久了,谷勇華也看出了點門道:“長頭髮的,都往現代書屋跑。”白熱(徐華)、雨門(朱建)......他們可看不上三聯,因為太流行了。

而這些人,有的後來成為了《都市快報》總編,有的則是搖滾音樂主持人,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裡,隨手為更廣泛的人群搭建了城市文化精神空間。

印象最深的客人,要數葉芳當時的丈夫,知名作家李杭育。這位音樂發燒友和谷勇華不同,對古典樂推崇備至,後來還寫了《唱片經典》,牛得不得了。對三聯的音像每每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他啊,恨死流行樂了!”谷勇華如是說,“‘騙’了我多少唱片,還總要把我拖回家,聽一晚古典樂。”三聯的會員除了像李杭育這樣的家屬外,還有徐岱、盧敦基、王旭烽、範景中等鐵桿文化人,最後在人文領域成家成腕。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的名字,第一次見諸本地報端是在1992年5月7日,當時三聯和三角地附近的大小書店,推出了夜市,用彩燈和樂曲迎接夏夜中的顧客。谷勇華向記者概括了“三聯”的“三多”:外地人多,大學生多,市民回頭客多。

三角地除了外語角、書店群,還有倡導原創音樂的酒吧和文化人開的茶館。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青年馬雲在六公園英語角向老外學外語,此處也是聖塘路的起點

西湖邊的振動波、卡薩布蘭卡,都是杭州最早的酒吧,現在南山路酒吧一條街的前輩們啊。用城祕讀者@夜涼時節的話說,年輕時候的泡妞套路就是:先帶姑娘去外文書店邊上的happytime歡樂時光吃頓自助餐,然後去對面的卡薩布蘭卡喝酒。從那時起就是潮人們夜生活,和杭州音樂圈的據地,彙集了一票駐唱歌手。

尤其是卡薩布蘭卡,最早的老闆是孫雲,谷勇華偶爾也出現在這裡——作為駐唱歌手孫斌的經紀人。儘管後來換了好幾個老闆,卡薩這個標地,依然帶出了一票杭產駐唱歌手,丁當就是從這兒走出來的歌手。還有老狼、陶喆、林宥嘉、胡彥斌……都曾在卡薩布蘭卡的臺子上出現。

直到2015年初,存在了22年的老酒吧終於沒熬過那個冬天。關張前的最後一個夜晚,卡薩的最後一位老闆阿東,免費提供了700杯啤酒。杭城的80後文青們,重新湧入這個曾經的浪漫文藝風向標地,用最後的狂歡掀起當年的一場集體懷舊。這都是後話了。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2015年1月17日《杭州日報》

當年的大谷對酒吧不算熱衷,覺得有點附庸風雅的意味,但對原創歌手的熱情,卻始終是真誠的。不僅在精神上滋養著杭城的音樂愛好者們,甚至一度在物質上支撐著十多個搖滾歌手——《凡人咖啡館》時期,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找他大聊音樂、暢談抱負。他家,成了一夥人“混吃混喝”的集中營。他也不以為意,經常買來肉骨頭燉一大鍋粥,沒錢了就去新豐買50個肉包子。

太多想要分享的歌曲,和滿腔音樂的祕密,積壓許久,噴瀉而出。1991年,谷勇華帶著聖塘路的沉澱,走入了聽眾的耳朵裡——此後足足兩年時間,他的電臺節目裡沒有播過一首重複的歌。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慾望釋放的80年代末,是一代人激情和理想的井噴時代。對音樂,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飢渴且茫然。

商店大多還沒開櫃,三聯是半開櫃,顧客挑選時常兩眼一抹黑。只知道三聯有個很出名的櫃員,導購之餘總愛和人嘮嗑,還會在小黑板上寫上每週熱賣排行榜,對當時的流行音樂無所不知,喜歡分享,總能替你選中喜歡的專輯。

很久以後,大家回憶起來才發現,當時杭州人聽什麼音樂,一半取決於谷勇華。

唱片都由谷勇華自己選,緊跟國內外流行音樂潮流,選擇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當時上海有本雜誌,叫《音像世界》,還有香港的流行排行榜、中廣流行網等等,谷勇華就像海綿一樣,汲取著水分,他總能挑到一些別的音像店裡沒有的專輯,三聯的音像部也一度成為熱門。

他還專門請書店老闆葉芳弄來一組先鋒音響,音質和現在不能比,但拆開幾張專輯做樣品,指定曲目循環播放,保準客人一聽必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當年谷勇華的會員運營,熟悉每個人的喜好,信息詳細程度是不是超過現過現在的某寶會員?你當年有沒有在三聯看過書,買過碟呢?

那會兒國外的空中補給、槍炮與玫瑰,國內的譚詠麟、張國榮,都是熱門。一箱兩百盒磁帶,一張專輯進兩箱,7塊9一盒的磁帶,三四天就能賣完。而最火的,要數卡倫·卡彭特的《昨日重現》,永恆冠軍,暢銷不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三聯經理葉芳與谷勇華

很多年後,杭州再無三聯,仍有網友緬懷當時作為文藝風向標的湖濱,把聖塘路稱為“聖地”,一簇簇的文化群落讓人可以流連一下午。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有一位資深讀書人,來自紹興的麻辣語文教師阿啃(蔡朝陽)當年在報章上曾寫到:但其實,我在三聯書店受到最大的影響,還是歐美音樂。當時三聯書店裡出售一種磁帶,叫做《music heaven》,這是我最早的歐美流行音樂的啟蒙。這是一種有聲雜誌,紙質刊物和磁帶配套出售。現在我們知道,這份刊物,是1992年9月,鄧良平在中山大學創辦的。據說到了1994年,這本非正式出版的《音樂天堂》單期能賣200,000冊。這份刊物如今我一本都沒有保留,但是原來流行音樂可以有這樣的追求,這樣的印跡此生難以磨滅。

彼時來買唱片的,都是大學裡的學生和老師,還有些中學生攢著錢買。整個湖濱一帶,詩人、作家、主播、音樂人......四處瀰漫著文藝氣息。看久了,谷勇華也看出了點門道:“長頭髮的,都往現代書屋跑。”白熱(徐華)、雨門(朱建)......他們可看不上三聯,因為太流行了。

而這些人,有的後來成為了《都市快報》總編,有的則是搖滾音樂主持人,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裡,隨手為更廣泛的人群搭建了城市文化精神空間。

印象最深的客人,要數葉芳當時的丈夫,知名作家李杭育。這位音樂發燒友和谷勇華不同,對古典樂推崇備至,後來還寫了《唱片經典》,牛得不得了。對三聯的音像每每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他啊,恨死流行樂了!”谷勇華如是說,“‘騙’了我多少唱片,還總要把我拖回家,聽一晚古典樂。”三聯的會員除了像李杭育這樣的家屬外,還有徐岱、盧敦基、王旭烽、範景中等鐵桿文化人,最後在人文領域成家成腕。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的名字,第一次見諸本地報端是在1992年5月7日,當時三聯和三角地附近的大小書店,推出了夜市,用彩燈和樂曲迎接夏夜中的顧客。谷勇華向記者概括了“三聯”的“三多”:外地人多,大學生多,市民回頭客多。

三角地除了外語角、書店群,還有倡導原創音樂的酒吧和文化人開的茶館。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青年馬雲在六公園英語角向老外學外語,此處也是聖塘路的起點

西湖邊的振動波、卡薩布蘭卡,都是杭州最早的酒吧,現在南山路酒吧一條街的前輩們啊。用城祕讀者@夜涼時節的話說,年輕時候的泡妞套路就是:先帶姑娘去外文書店邊上的happytime歡樂時光吃頓自助餐,然後去對面的卡薩布蘭卡喝酒。從那時起就是潮人們夜生活,和杭州音樂圈的據地,彙集了一票駐唱歌手。

尤其是卡薩布蘭卡,最早的老闆是孫雲,谷勇華偶爾也出現在這裡——作為駐唱歌手孫斌的經紀人。儘管後來換了好幾個老闆,卡薩這個標地,依然帶出了一票杭產駐唱歌手,丁當就是從這兒走出來的歌手。還有老狼、陶喆、林宥嘉、胡彥斌……都曾在卡薩布蘭卡的臺子上出現。

直到2015年初,存在了22年的老酒吧終於沒熬過那個冬天。關張前的最後一個夜晚,卡薩的最後一位老闆阿東,免費提供了700杯啤酒。杭城的80後文青們,重新湧入這個曾經的浪漫文藝風向標地,用最後的狂歡掀起當年的一場集體懷舊。這都是後話了。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2015年1月17日《杭州日報》

當年的大谷對酒吧不算熱衷,覺得有點附庸風雅的意味,但對原創歌手的熱情,卻始終是真誠的。不僅在精神上滋養著杭城的音樂愛好者們,甚至一度在物質上支撐著十多個搖滾歌手——《凡人咖啡館》時期,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找他大聊音樂、暢談抱負。他家,成了一夥人“混吃混喝”的集中營。他也不以為意,經常買來肉骨頭燉一大鍋粥,沒錢了就去新豐買50個肉包子。

太多想要分享的歌曲,和滿腔音樂的祕密,積壓許久,噴瀉而出。1991年,谷勇華帶著聖塘路的沉澱,走入了聽眾的耳朵裡——此後足足兩年時間,他的電臺節目裡沒有播過一首重複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1年,23歲的小夥子進入了電臺。和所有走出聖塘路的文藝青年一樣,谷勇華滿含表達的渴望。

起先是給節目寫寫稿子。沒有微信沒有QQ,車馬郵件都慢的年代裡,節目踏踏實實地刷爆了杭城。這點,收發室老頭最清楚。《鬥歌臺》最火爆的一期,兩天收到12000封信。老頭把所有的信都丟到他們辦公室:“把不是你們的揀出來。”

以至於節目延長到4小時,並改名為《音樂咖啡館》,全程直播。一次,主持人正中扛不住了,就和導播室的谷勇華說,“你頂一會兒,我去個廁所。”誰知人卻一去不回,一首歌、兩首歌,到第三首歌播完,沒辦法的谷勇華只好自己坐上主播臺。

別看如今主持起來淡定流暢,這對當時的谷勇華來說並不容易。學生時代內向孤僻,還時不時有點口吃,老師的評語裡總少不了一句“注意團結同學”,他自嘲道。儘管是自己寫的稿子,他還是緊張得顫顫巍巍,一個字一個字往下讀。正中卻不知何時回到了導播室,笑眯眯地看他。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慾望釋放的80年代末,是一代人激情和理想的井噴時代。對音樂,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飢渴且茫然。

商店大多還沒開櫃,三聯是半開櫃,顧客挑選時常兩眼一抹黑。只知道三聯有個很出名的櫃員,導購之餘總愛和人嘮嗑,還會在小黑板上寫上每週熱賣排行榜,對當時的流行音樂無所不知,喜歡分享,總能替你選中喜歡的專輯。

很久以後,大家回憶起來才發現,當時杭州人聽什麼音樂,一半取決於谷勇華。

唱片都由谷勇華自己選,緊跟國內外流行音樂潮流,選擇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當時上海有本雜誌,叫《音像世界》,還有香港的流行排行榜、中廣流行網等等,谷勇華就像海綿一樣,汲取著水分,他總能挑到一些別的音像店裡沒有的專輯,三聯的音像部也一度成為熱門。

他還專門請書店老闆葉芳弄來一組先鋒音響,音質和現在不能比,但拆開幾張專輯做樣品,指定曲目循環播放,保準客人一聽必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當年谷勇華的會員運營,熟悉每個人的喜好,信息詳細程度是不是超過現過現在的某寶會員?你當年有沒有在三聯看過書,買過碟呢?

那會兒國外的空中補給、槍炮與玫瑰,國內的譚詠麟、張國榮,都是熱門。一箱兩百盒磁帶,一張專輯進兩箱,7塊9一盒的磁帶,三四天就能賣完。而最火的,要數卡倫·卡彭特的《昨日重現》,永恆冠軍,暢銷不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三聯經理葉芳與谷勇華

很多年後,杭州再無三聯,仍有網友緬懷當時作為文藝風向標的湖濱,把聖塘路稱為“聖地”,一簇簇的文化群落讓人可以流連一下午。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有一位資深讀書人,來自紹興的麻辣語文教師阿啃(蔡朝陽)當年在報章上曾寫到:但其實,我在三聯書店受到最大的影響,還是歐美音樂。當時三聯書店裡出售一種磁帶,叫做《music heaven》,這是我最早的歐美流行音樂的啟蒙。這是一種有聲雜誌,紙質刊物和磁帶配套出售。現在我們知道,這份刊物,是1992年9月,鄧良平在中山大學創辦的。據說到了1994年,這本非正式出版的《音樂天堂》單期能賣200,000冊。這份刊物如今我一本都沒有保留,但是原來流行音樂可以有這樣的追求,這樣的印跡此生難以磨滅。

彼時來買唱片的,都是大學裡的學生和老師,還有些中學生攢著錢買。整個湖濱一帶,詩人、作家、主播、音樂人......四處瀰漫著文藝氣息。看久了,谷勇華也看出了點門道:“長頭髮的,都往現代書屋跑。”白熱(徐華)、雨門(朱建)......他們可看不上三聯,因為太流行了。

而這些人,有的後來成為了《都市快報》總編,有的則是搖滾音樂主持人,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裡,隨手為更廣泛的人群搭建了城市文化精神空間。

印象最深的客人,要數葉芳當時的丈夫,知名作家李杭育。這位音樂發燒友和谷勇華不同,對古典樂推崇備至,後來還寫了《唱片經典》,牛得不得了。對三聯的音像每每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他啊,恨死流行樂了!”谷勇華如是說,“‘騙’了我多少唱片,還總要把我拖回家,聽一晚古典樂。”三聯的會員除了像李杭育這樣的家屬外,還有徐岱、盧敦基、王旭烽、範景中等鐵桿文化人,最後在人文領域成家成腕。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的名字,第一次見諸本地報端是在1992年5月7日,當時三聯和三角地附近的大小書店,推出了夜市,用彩燈和樂曲迎接夏夜中的顧客。谷勇華向記者概括了“三聯”的“三多”:外地人多,大學生多,市民回頭客多。

三角地除了外語角、書店群,還有倡導原創音樂的酒吧和文化人開的茶館。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青年馬雲在六公園英語角向老外學外語,此處也是聖塘路的起點

西湖邊的振動波、卡薩布蘭卡,都是杭州最早的酒吧,現在南山路酒吧一條街的前輩們啊。用城祕讀者@夜涼時節的話說,年輕時候的泡妞套路就是:先帶姑娘去外文書店邊上的happytime歡樂時光吃頓自助餐,然後去對面的卡薩布蘭卡喝酒。從那時起就是潮人們夜生活,和杭州音樂圈的據地,彙集了一票駐唱歌手。

尤其是卡薩布蘭卡,最早的老闆是孫雲,谷勇華偶爾也出現在這裡——作為駐唱歌手孫斌的經紀人。儘管後來換了好幾個老闆,卡薩這個標地,依然帶出了一票杭產駐唱歌手,丁當就是從這兒走出來的歌手。還有老狼、陶喆、林宥嘉、胡彥斌……都曾在卡薩布蘭卡的臺子上出現。

直到2015年初,存在了22年的老酒吧終於沒熬過那個冬天。關張前的最後一個夜晚,卡薩的最後一位老闆阿東,免費提供了700杯啤酒。杭城的80後文青們,重新湧入這個曾經的浪漫文藝風向標地,用最後的狂歡掀起當年的一場集體懷舊。這都是後話了。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2015年1月17日《杭州日報》

當年的大谷對酒吧不算熱衷,覺得有點附庸風雅的意味,但對原創歌手的熱情,卻始終是真誠的。不僅在精神上滋養著杭城的音樂愛好者們,甚至一度在物質上支撐著十多個搖滾歌手——《凡人咖啡館》時期,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找他大聊音樂、暢談抱負。他家,成了一夥人“混吃混喝”的集中營。他也不以為意,經常買來肉骨頭燉一大鍋粥,沒錢了就去新豐買50個肉包子。

太多想要分享的歌曲,和滿腔音樂的祕密,積壓許久,噴瀉而出。1991年,谷勇華帶著聖塘路的沉澱,走入了聽眾的耳朵裡——此後足足兩年時間,他的電臺節目裡沒有播過一首重複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1年,23歲的小夥子進入了電臺。和所有走出聖塘路的文藝青年一樣,谷勇華滿含表達的渴望。

起先是給節目寫寫稿子。沒有微信沒有QQ,車馬郵件都慢的年代裡,節目踏踏實實地刷爆了杭城。這點,收發室老頭最清楚。《鬥歌臺》最火爆的一期,兩天收到12000封信。老頭把所有的信都丟到他們辦公室:“把不是你們的揀出來。”

以至於節目延長到4小時,並改名為《音樂咖啡館》,全程直播。一次,主持人正中扛不住了,就和導播室的谷勇華說,“你頂一會兒,我去個廁所。”誰知人卻一去不回,一首歌、兩首歌,到第三首歌播完,沒辦法的谷勇華只好自己坐上主播臺。

別看如今主持起來淡定流暢,這對當時的谷勇華來說並不容易。學生時代內向孤僻,還時不時有點口吃,老師的評語裡總少不了一句“注意團結同學”,他自嘲道。儘管是自己寫的稿子,他還是緊張得顫顫巍巍,一個字一個字往下讀。正中卻不知何時回到了導播室,笑眯眯地看他。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他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從編輯變成了主播。“那時候沒有智能手機,做節目也自由。”谷勇華感嘆,“像徐華那個《音樂地鐵》的節目,全程不說話,只報歌名,放的還都是死亡金屬。”

1993年,FM99.6浙江文藝臺還是個初創電臺,每晚都有主題不同的音樂節目,有介紹新專輯的《碟碟不休》,有安利新歌手新歌曲的《雀巢咖啡音樂時間》。彼時的《凡人咖啡館》剛剛開播,像是個異類。完全沒有科班訓練的谷勇華,一個字一個字咬著音往外蹦,用毫無表情的聲音,念著最深情的臺本。

臺本都是他自己寫的,當時港臺樂壇如日中天:羅大佑的追問與迷思,黃舒駿對未來的悵惘,陳百強的異境人生......他都瞭如指掌、信手拈來。沒有一點點防備,谷勇華突然迷倒了全城大學生,每每到高校裡開講座,總能吸引全校矚目,據說連樹上都站滿了圍觀群眾。

有人說他的聲音與他所講述的內容相比,顯得如此冷靜,也有人分明感受到了這聲音裡的傷感寂寞。回過頭去,他只道是自己當年,在粉絲火熱的追捧和電臺冰冷的待遇之間來來回回,於是節目裡,多少有些憤世嫉俗起來。450元一個月的工資,到底支撐不起四人的團隊。夥伴相繼離開,最後只剩谷勇華一個人做節目。

走著走著來到“青春期”的終點,當他終於放完了心中的歌單,出走,似乎成了一件瓜熟蒂落的事。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慾望釋放的80年代末,是一代人激情和理想的井噴時代。對音樂,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飢渴且茫然。

商店大多還沒開櫃,三聯是半開櫃,顧客挑選時常兩眼一抹黑。只知道三聯有個很出名的櫃員,導購之餘總愛和人嘮嗑,還會在小黑板上寫上每週熱賣排行榜,對當時的流行音樂無所不知,喜歡分享,總能替你選中喜歡的專輯。

很久以後,大家回憶起來才發現,當時杭州人聽什麼音樂,一半取決於谷勇華。

唱片都由谷勇華自己選,緊跟國內外流行音樂潮流,選擇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當時上海有本雜誌,叫《音像世界》,還有香港的流行排行榜、中廣流行網等等,谷勇華就像海綿一樣,汲取著水分,他總能挑到一些別的音像店裡沒有的專輯,三聯的音像部也一度成為熱門。

他還專門請書店老闆葉芳弄來一組先鋒音響,音質和現在不能比,但拆開幾張專輯做樣品,指定曲目循環播放,保準客人一聽必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當年谷勇華的會員運營,熟悉每個人的喜好,信息詳細程度是不是超過現過現在的某寶會員?你當年有沒有在三聯看過書,買過碟呢?

那會兒國外的空中補給、槍炮與玫瑰,國內的譚詠麟、張國榮,都是熱門。一箱兩百盒磁帶,一張專輯進兩箱,7塊9一盒的磁帶,三四天就能賣完。而最火的,要數卡倫·卡彭特的《昨日重現》,永恆冠軍,暢銷不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三聯經理葉芳與谷勇華

很多年後,杭州再無三聯,仍有網友緬懷當時作為文藝風向標的湖濱,把聖塘路稱為“聖地”,一簇簇的文化群落讓人可以流連一下午。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有一位資深讀書人,來自紹興的麻辣語文教師阿啃(蔡朝陽)當年在報章上曾寫到:但其實,我在三聯書店受到最大的影響,還是歐美音樂。當時三聯書店裡出售一種磁帶,叫做《music heaven》,這是我最早的歐美流行音樂的啟蒙。這是一種有聲雜誌,紙質刊物和磁帶配套出售。現在我們知道,這份刊物,是1992年9月,鄧良平在中山大學創辦的。據說到了1994年,這本非正式出版的《音樂天堂》單期能賣200,000冊。這份刊物如今我一本都沒有保留,但是原來流行音樂可以有這樣的追求,這樣的印跡此生難以磨滅。

彼時來買唱片的,都是大學裡的學生和老師,還有些中學生攢著錢買。整個湖濱一帶,詩人、作家、主播、音樂人......四處瀰漫著文藝氣息。看久了,谷勇華也看出了點門道:“長頭髮的,都往現代書屋跑。”白熱(徐華)、雨門(朱建)......他們可看不上三聯,因為太流行了。

而這些人,有的後來成為了《都市快報》總編,有的則是搖滾音樂主持人,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裡,隨手為更廣泛的人群搭建了城市文化精神空間。

印象最深的客人,要數葉芳當時的丈夫,知名作家李杭育。這位音樂發燒友和谷勇華不同,對古典樂推崇備至,後來還寫了《唱片經典》,牛得不得了。對三聯的音像每每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他啊,恨死流行樂了!”谷勇華如是說,“‘騙’了我多少唱片,還總要把我拖回家,聽一晚古典樂。”三聯的會員除了像李杭育這樣的家屬外,還有徐岱、盧敦基、王旭烽、範景中等鐵桿文化人,最後在人文領域成家成腕。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的名字,第一次見諸本地報端是在1992年5月7日,當時三聯和三角地附近的大小書店,推出了夜市,用彩燈和樂曲迎接夏夜中的顧客。谷勇華向記者概括了“三聯”的“三多”:外地人多,大學生多,市民回頭客多。

三角地除了外語角、書店群,還有倡導原創音樂的酒吧和文化人開的茶館。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青年馬雲在六公園英語角向老外學外語,此處也是聖塘路的起點

西湖邊的振動波、卡薩布蘭卡,都是杭州最早的酒吧,現在南山路酒吧一條街的前輩們啊。用城祕讀者@夜涼時節的話說,年輕時候的泡妞套路就是:先帶姑娘去外文書店邊上的happytime歡樂時光吃頓自助餐,然後去對面的卡薩布蘭卡喝酒。從那時起就是潮人們夜生活,和杭州音樂圈的據地,彙集了一票駐唱歌手。

尤其是卡薩布蘭卡,最早的老闆是孫雲,谷勇華偶爾也出現在這裡——作為駐唱歌手孫斌的經紀人。儘管後來換了好幾個老闆,卡薩這個標地,依然帶出了一票杭產駐唱歌手,丁當就是從這兒走出來的歌手。還有老狼、陶喆、林宥嘉、胡彥斌……都曾在卡薩布蘭卡的臺子上出現。

直到2015年初,存在了22年的老酒吧終於沒熬過那個冬天。關張前的最後一個夜晚,卡薩的最後一位老闆阿東,免費提供了700杯啤酒。杭城的80後文青們,重新湧入這個曾經的浪漫文藝風向標地,用最後的狂歡掀起當年的一場集體懷舊。這都是後話了。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2015年1月17日《杭州日報》

當年的大谷對酒吧不算熱衷,覺得有點附庸風雅的意味,但對原創歌手的熱情,卻始終是真誠的。不僅在精神上滋養著杭城的音樂愛好者們,甚至一度在物質上支撐著十多個搖滾歌手——《凡人咖啡館》時期,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找他大聊音樂、暢談抱負。他家,成了一夥人“混吃混喝”的集中營。他也不以為意,經常買來肉骨頭燉一大鍋粥,沒錢了就去新豐買50個肉包子。

太多想要分享的歌曲,和滿腔音樂的祕密,積壓許久,噴瀉而出。1991年,谷勇華帶著聖塘路的沉澱,走入了聽眾的耳朵裡——此後足足兩年時間,他的電臺節目裡沒有播過一首重複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1年,23歲的小夥子進入了電臺。和所有走出聖塘路的文藝青年一樣,谷勇華滿含表達的渴望。

起先是給節目寫寫稿子。沒有微信沒有QQ,車馬郵件都慢的年代裡,節目踏踏實實地刷爆了杭城。這點,收發室老頭最清楚。《鬥歌臺》最火爆的一期,兩天收到12000封信。老頭把所有的信都丟到他們辦公室:“把不是你們的揀出來。”

以至於節目延長到4小時,並改名為《音樂咖啡館》,全程直播。一次,主持人正中扛不住了,就和導播室的谷勇華說,“你頂一會兒,我去個廁所。”誰知人卻一去不回,一首歌、兩首歌,到第三首歌播完,沒辦法的谷勇華只好自己坐上主播臺。

別看如今主持起來淡定流暢,這對當時的谷勇華來說並不容易。學生時代內向孤僻,還時不時有點口吃,老師的評語裡總少不了一句“注意團結同學”,他自嘲道。儘管是自己寫的稿子,他還是緊張得顫顫巍巍,一個字一個字往下讀。正中卻不知何時回到了導播室,笑眯眯地看他。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他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從編輯變成了主播。“那時候沒有智能手機,做節目也自由。”谷勇華感嘆,“像徐華那個《音樂地鐵》的節目,全程不說話,只報歌名,放的還都是死亡金屬。”

1993年,FM99.6浙江文藝臺還是個初創電臺,每晚都有主題不同的音樂節目,有介紹新專輯的《碟碟不休》,有安利新歌手新歌曲的《雀巢咖啡音樂時間》。彼時的《凡人咖啡館》剛剛開播,像是個異類。完全沒有科班訓練的谷勇華,一個字一個字咬著音往外蹦,用毫無表情的聲音,念著最深情的臺本。

臺本都是他自己寫的,當時港臺樂壇如日中天:羅大佑的追問與迷思,黃舒駿對未來的悵惘,陳百強的異境人生......他都瞭如指掌、信手拈來。沒有一點點防備,谷勇華突然迷倒了全城大學生,每每到高校裡開講座,總能吸引全校矚目,據說連樹上都站滿了圍觀群眾。

有人說他的聲音與他所講述的內容相比,顯得如此冷靜,也有人分明感受到了這聲音裡的傷感寂寞。回過頭去,他只道是自己當年,在粉絲火熱的追捧和電臺冰冷的待遇之間來來回回,於是節目裡,多少有些憤世嫉俗起來。450元一個月的工資,到底支撐不起四人的團隊。夥伴相繼離開,最後只剩谷勇華一個人做節目。

走著走著來到“青春期”的終點,當他終於放完了心中的歌單,出走,似乎成了一件瓜熟蒂落的事。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76年西湖罕見結冰,行人可從湖濱走到三潭印月,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掉進冰窟窿裡,又自食其力爬了出來,爬上了《杭州日報》新聞版頭條,這是那一年杭州城裡街頭巷議的一樁軼事。

沒人知道,那個小男孩就是谷勇華。“浣沙河不去的,西湖才是游泳場!”大谷繪聲繪色,說起從小遊到大的記憶:衣服褲子脫下來,往老年公園裡紅色娘子軍那兒樹下的石頭裡一塞,就下水了,一遊游到三潭印月。

曾經,西湖就是這麼一個“家門口的澡堂子”,與生活在杭州的人,有著無數親暱的身體記憶。和如今只可遠觀,伸進一雙腳碰碰水,就會被罵到臭頭的5A景區,彷彿不是一個湖。

《凡人咖啡館》的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再後來,谷勇華又回到了電臺。現在的大谷,依然緊緊follow著流行音樂,卻不再給歌曲排行了。“最後沉澱下來的,其實到不了十首歌。”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慾望釋放的80年代末,是一代人激情和理想的井噴時代。對音樂,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飢渴且茫然。

商店大多還沒開櫃,三聯是半開櫃,顧客挑選時常兩眼一抹黑。只知道三聯有個很出名的櫃員,導購之餘總愛和人嘮嗑,還會在小黑板上寫上每週熱賣排行榜,對當時的流行音樂無所不知,喜歡分享,總能替你選中喜歡的專輯。

很久以後,大家回憶起來才發現,當時杭州人聽什麼音樂,一半取決於谷勇華。

唱片都由谷勇華自己選,緊跟國內外流行音樂潮流,選擇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當時上海有本雜誌,叫《音像世界》,還有香港的流行排行榜、中廣流行網等等,谷勇華就像海綿一樣,汲取著水分,他總能挑到一些別的音像店裡沒有的專輯,三聯的音像部也一度成為熱門。

他還專門請書店老闆葉芳弄來一組先鋒音響,音質和現在不能比,但拆開幾張專輯做樣品,指定曲目循環播放,保準客人一聽必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當年谷勇華的會員運營,熟悉每個人的喜好,信息詳細程度是不是超過現過現在的某寶會員?你當年有沒有在三聯看過書,買過碟呢?

那會兒國外的空中補給、槍炮與玫瑰,國內的譚詠麟、張國榮,都是熱門。一箱兩百盒磁帶,一張專輯進兩箱,7塊9一盒的磁帶,三四天就能賣完。而最火的,要數卡倫·卡彭特的《昨日重現》,永恆冠軍,暢銷不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三聯經理葉芳與谷勇華

很多年後,杭州再無三聯,仍有網友緬懷當時作為文藝風向標的湖濱,把聖塘路稱為“聖地”,一簇簇的文化群落讓人可以流連一下午。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有一位資深讀書人,來自紹興的麻辣語文教師阿啃(蔡朝陽)當年在報章上曾寫到:但其實,我在三聯書店受到最大的影響,還是歐美音樂。當時三聯書店裡出售一種磁帶,叫做《music heaven》,這是我最早的歐美流行音樂的啟蒙。這是一種有聲雜誌,紙質刊物和磁帶配套出售。現在我們知道,這份刊物,是1992年9月,鄧良平在中山大學創辦的。據說到了1994年,這本非正式出版的《音樂天堂》單期能賣200,000冊。這份刊物如今我一本都沒有保留,但是原來流行音樂可以有這樣的追求,這樣的印跡此生難以磨滅。

彼時來買唱片的,都是大學裡的學生和老師,還有些中學生攢著錢買。整個湖濱一帶,詩人、作家、主播、音樂人......四處瀰漫著文藝氣息。看久了,谷勇華也看出了點門道:“長頭髮的,都往現代書屋跑。”白熱(徐華)、雨門(朱建)......他們可看不上三聯,因為太流行了。

而這些人,有的後來成為了《都市快報》總編,有的則是搖滾音樂主持人,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裡,隨手為更廣泛的人群搭建了城市文化精神空間。

印象最深的客人,要數葉芳當時的丈夫,知名作家李杭育。這位音樂發燒友和谷勇華不同,對古典樂推崇備至,後來還寫了《唱片經典》,牛得不得了。對三聯的音像每每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他啊,恨死流行樂了!”谷勇華如是說,“‘騙’了我多少唱片,還總要把我拖回家,聽一晚古典樂。”三聯的會員除了像李杭育這樣的家屬外,還有徐岱、盧敦基、王旭烽、範景中等鐵桿文化人,最後在人文領域成家成腕。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的名字,第一次見諸本地報端是在1992年5月7日,當時三聯和三角地附近的大小書店,推出了夜市,用彩燈和樂曲迎接夏夜中的顧客。谷勇華向記者概括了“三聯”的“三多”:外地人多,大學生多,市民回頭客多。

三角地除了外語角、書店群,還有倡導原創音樂的酒吧和文化人開的茶館。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青年馬雲在六公園英語角向老外學外語,此處也是聖塘路的起點

西湖邊的振動波、卡薩布蘭卡,都是杭州最早的酒吧,現在南山路酒吧一條街的前輩們啊。用城祕讀者@夜涼時節的話說,年輕時候的泡妞套路就是:先帶姑娘去外文書店邊上的happytime歡樂時光吃頓自助餐,然後去對面的卡薩布蘭卡喝酒。從那時起就是潮人們夜生活,和杭州音樂圈的據地,彙集了一票駐唱歌手。

尤其是卡薩布蘭卡,最早的老闆是孫雲,谷勇華偶爾也出現在這裡——作為駐唱歌手孫斌的經紀人。儘管後來換了好幾個老闆,卡薩這個標地,依然帶出了一票杭產駐唱歌手,丁當就是從這兒走出來的歌手。還有老狼、陶喆、林宥嘉、胡彥斌……都曾在卡薩布蘭卡的臺子上出現。

直到2015年初,存在了22年的老酒吧終於沒熬過那個冬天。關張前的最後一個夜晚,卡薩的最後一位老闆阿東,免費提供了700杯啤酒。杭城的80後文青們,重新湧入這個曾經的浪漫文藝風向標地,用最後的狂歡掀起當年的一場集體懷舊。這都是後話了。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2015年1月17日《杭州日報》

當年的大谷對酒吧不算熱衷,覺得有點附庸風雅的意味,但對原創歌手的熱情,卻始終是真誠的。不僅在精神上滋養著杭城的音樂愛好者們,甚至一度在物質上支撐著十多個搖滾歌手——《凡人咖啡館》時期,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找他大聊音樂、暢談抱負。他家,成了一夥人“混吃混喝”的集中營。他也不以為意,經常買來肉骨頭燉一大鍋粥,沒錢了就去新豐買50個肉包子。

太多想要分享的歌曲,和滿腔音樂的祕密,積壓許久,噴瀉而出。1991年,谷勇華帶著聖塘路的沉澱,走入了聽眾的耳朵裡——此後足足兩年時間,他的電臺節目裡沒有播過一首重複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1年,23歲的小夥子進入了電臺。和所有走出聖塘路的文藝青年一樣,谷勇華滿含表達的渴望。

起先是給節目寫寫稿子。沒有微信沒有QQ,車馬郵件都慢的年代裡,節目踏踏實實地刷爆了杭城。這點,收發室老頭最清楚。《鬥歌臺》最火爆的一期,兩天收到12000封信。老頭把所有的信都丟到他們辦公室:“把不是你們的揀出來。”

以至於節目延長到4小時,並改名為《音樂咖啡館》,全程直播。一次,主持人正中扛不住了,就和導播室的谷勇華說,“你頂一會兒,我去個廁所。”誰知人卻一去不回,一首歌、兩首歌,到第三首歌播完,沒辦法的谷勇華只好自己坐上主播臺。

別看如今主持起來淡定流暢,這對當時的谷勇華來說並不容易。學生時代內向孤僻,還時不時有點口吃,老師的評語裡總少不了一句“注意團結同學”,他自嘲道。儘管是自己寫的稿子,他還是緊張得顫顫巍巍,一個字一個字往下讀。正中卻不知何時回到了導播室,笑眯眯地看他。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他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從編輯變成了主播。“那時候沒有智能手機,做節目也自由。”谷勇華感嘆,“像徐華那個《音樂地鐵》的節目,全程不說話,只報歌名,放的還都是死亡金屬。”

1993年,FM99.6浙江文藝臺還是個初創電臺,每晚都有主題不同的音樂節目,有介紹新專輯的《碟碟不休》,有安利新歌手新歌曲的《雀巢咖啡音樂時間》。彼時的《凡人咖啡館》剛剛開播,像是個異類。完全沒有科班訓練的谷勇華,一個字一個字咬著音往外蹦,用毫無表情的聲音,念著最深情的臺本。

臺本都是他自己寫的,當時港臺樂壇如日中天:羅大佑的追問與迷思,黃舒駿對未來的悵惘,陳百強的異境人生......他都瞭如指掌、信手拈來。沒有一點點防備,谷勇華突然迷倒了全城大學生,每每到高校裡開講座,總能吸引全校矚目,據說連樹上都站滿了圍觀群眾。

有人說他的聲音與他所講述的內容相比,顯得如此冷靜,也有人分明感受到了這聲音裡的傷感寂寞。回過頭去,他只道是自己當年,在粉絲火熱的追捧和電臺冰冷的待遇之間來來回回,於是節目裡,多少有些憤世嫉俗起來。450元一個月的工資,到底支撐不起四人的團隊。夥伴相繼離開,最後只剩谷勇華一個人做節目。

走著走著來到“青春期”的終點,當他終於放完了心中的歌單,出走,似乎成了一件瓜熟蒂落的事。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76年西湖罕見結冰,行人可從湖濱走到三潭印月,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掉進冰窟窿裡,又自食其力爬了出來,爬上了《杭州日報》新聞版頭條,這是那一年杭州城裡街頭巷議的一樁軼事。

沒人知道,那個小男孩就是谷勇華。“浣沙河不去的,西湖才是游泳場!”大谷繪聲繪色,說起從小遊到大的記憶:衣服褲子脫下來,往老年公園裡紅色娘子軍那兒樹下的石頭裡一塞,就下水了,一遊游到三潭印月。

曾經,西湖就是這麼一個“家門口的澡堂子”,與生活在杭州的人,有著無數親暱的身體記憶。和如今只可遠觀,伸進一雙腳碰碰水,就會被罵到臭頭的5A景區,彷彿不是一個湖。

《凡人咖啡館》的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再後來,谷勇華又回到了電臺。現在的大谷,依然緊緊follow著流行音樂,卻不再給歌曲排行了。“最後沉澱下來的,其實到不了十首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2003年,聖塘路帶著整個杭州的舊夢,消逝在時代的浪潮裡。荼蘼過後,春天便不再了。那以後,杭州人再找不到一個承載羅曼蒂克的文藝地帶,文青也漸漸成了一個貶義詞。而那些失去了家園的青年們,四散流落,終於成了孩子們口中的“油膩中年”。

多年以後,聽到當年聽他節目度過4年大學生活的青年回溯往昔,興致昂揚地講起當年的聖地記憶,谷勇華一臉動容。一個時代過去了,而他和老聖塘路的青春,就像掉進了冰湖底,成了這座城裡最深的祕密。

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

期待我最愛的歌

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

笑聲在歌聲中激盪

真是幸福啊舊日時光

不久以前突然疑惑

那些歌曲都去了何方

而今一切再次重現

我摯愛的老歌

就像一位久違的朋友

......

最美的回憶清晰浮現

叫我落淚,就像從前一樣

昨日重現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慾望釋放的80年代末,是一代人激情和理想的井噴時代。對音樂,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飢渴且茫然。

商店大多還沒開櫃,三聯是半開櫃,顧客挑選時常兩眼一抹黑。只知道三聯有個很出名的櫃員,導購之餘總愛和人嘮嗑,還會在小黑板上寫上每週熱賣排行榜,對當時的流行音樂無所不知,喜歡分享,總能替你選中喜歡的專輯。

很久以後,大家回憶起來才發現,當時杭州人聽什麼音樂,一半取決於谷勇華。

唱片都由谷勇華自己選,緊跟國內外流行音樂潮流,選擇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當時上海有本雜誌,叫《音像世界》,還有香港的流行排行榜、中廣流行網等等,谷勇華就像海綿一樣,汲取著水分,他總能挑到一些別的音像店裡沒有的專輯,三聯的音像部也一度成為熱門。

他還專門請書店老闆葉芳弄來一組先鋒音響,音質和現在不能比,但拆開幾張專輯做樣品,指定曲目循環播放,保準客人一聽必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當年谷勇華的會員運營,熟悉每個人的喜好,信息詳細程度是不是超過現過現在的某寶會員?你當年有沒有在三聯看過書,買過碟呢?

那會兒國外的空中補給、槍炮與玫瑰,國內的譚詠麟、張國榮,都是熱門。一箱兩百盒磁帶,一張專輯進兩箱,7塊9一盒的磁帶,三四天就能賣完。而最火的,要數卡倫·卡彭特的《昨日重現》,永恆冠軍,暢銷不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三聯經理葉芳與谷勇華

很多年後,杭州再無三聯,仍有網友緬懷當時作為文藝風向標的湖濱,把聖塘路稱為“聖地”,一簇簇的文化群落讓人可以流連一下午。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有一位資深讀書人,來自紹興的麻辣語文教師阿啃(蔡朝陽)當年在報章上曾寫到:但其實,我在三聯書店受到最大的影響,還是歐美音樂。當時三聯書店裡出售一種磁帶,叫做《music heaven》,這是我最早的歐美流行音樂的啟蒙。這是一種有聲雜誌,紙質刊物和磁帶配套出售。現在我們知道,這份刊物,是1992年9月,鄧良平在中山大學創辦的。據說到了1994年,這本非正式出版的《音樂天堂》單期能賣200,000冊。這份刊物如今我一本都沒有保留,但是原來流行音樂可以有這樣的追求,這樣的印跡此生難以磨滅。

彼時來買唱片的,都是大學裡的學生和老師,還有些中學生攢著錢買。整個湖濱一帶,詩人、作家、主播、音樂人......四處瀰漫著文藝氣息。看久了,谷勇華也看出了點門道:“長頭髮的,都往現代書屋跑。”白熱(徐華)、雨門(朱建)......他們可看不上三聯,因為太流行了。

而這些人,有的後來成為了《都市快報》總編,有的則是搖滾音樂主持人,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裡,隨手為更廣泛的人群搭建了城市文化精神空間。

印象最深的客人,要數葉芳當時的丈夫,知名作家李杭育。這位音樂發燒友和谷勇華不同,對古典樂推崇備至,後來還寫了《唱片經典》,牛得不得了。對三聯的音像每每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他啊,恨死流行樂了!”谷勇華如是說,“‘騙’了我多少唱片,還總要把我拖回家,聽一晚古典樂。”三聯的會員除了像李杭育這樣的家屬外,還有徐岱、盧敦基、王旭烽、範景中等鐵桿文化人,最後在人文領域成家成腕。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的名字,第一次見諸本地報端是在1992年5月7日,當時三聯和三角地附近的大小書店,推出了夜市,用彩燈和樂曲迎接夏夜中的顧客。谷勇華向記者概括了“三聯”的“三多”:外地人多,大學生多,市民回頭客多。

三角地除了外語角、書店群,還有倡導原創音樂的酒吧和文化人開的茶館。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青年馬雲在六公園英語角向老外學外語,此處也是聖塘路的起點

西湖邊的振動波、卡薩布蘭卡,都是杭州最早的酒吧,現在南山路酒吧一條街的前輩們啊。用城祕讀者@夜涼時節的話說,年輕時候的泡妞套路就是:先帶姑娘去外文書店邊上的happytime歡樂時光吃頓自助餐,然後去對面的卡薩布蘭卡喝酒。從那時起就是潮人們夜生活,和杭州音樂圈的據地,彙集了一票駐唱歌手。

尤其是卡薩布蘭卡,最早的老闆是孫雲,谷勇華偶爾也出現在這裡——作為駐唱歌手孫斌的經紀人。儘管後來換了好幾個老闆,卡薩這個標地,依然帶出了一票杭產駐唱歌手,丁當就是從這兒走出來的歌手。還有老狼、陶喆、林宥嘉、胡彥斌……都曾在卡薩布蘭卡的臺子上出現。

直到2015年初,存在了22年的老酒吧終於沒熬過那個冬天。關張前的最後一個夜晚,卡薩的最後一位老闆阿東,免費提供了700杯啤酒。杭城的80後文青們,重新湧入這個曾經的浪漫文藝風向標地,用最後的狂歡掀起當年的一場集體懷舊。這都是後話了。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2015年1月17日《杭州日報》

當年的大谷對酒吧不算熱衷,覺得有點附庸風雅的意味,但對原創歌手的熱情,卻始終是真誠的。不僅在精神上滋養著杭城的音樂愛好者們,甚至一度在物質上支撐著十多個搖滾歌手——《凡人咖啡館》時期,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找他大聊音樂、暢談抱負。他家,成了一夥人“混吃混喝”的集中營。他也不以為意,經常買來肉骨頭燉一大鍋粥,沒錢了就去新豐買50個肉包子。

太多想要分享的歌曲,和滿腔音樂的祕密,積壓許久,噴瀉而出。1991年,谷勇華帶著聖塘路的沉澱,走入了聽眾的耳朵裡——此後足足兩年時間,他的電臺節目裡沒有播過一首重複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1年,23歲的小夥子進入了電臺。和所有走出聖塘路的文藝青年一樣,谷勇華滿含表達的渴望。

起先是給節目寫寫稿子。沒有微信沒有QQ,車馬郵件都慢的年代裡,節目踏踏實實地刷爆了杭城。這點,收發室老頭最清楚。《鬥歌臺》最火爆的一期,兩天收到12000封信。老頭把所有的信都丟到他們辦公室:“把不是你們的揀出來。”

以至於節目延長到4小時,並改名為《音樂咖啡館》,全程直播。一次,主持人正中扛不住了,就和導播室的谷勇華說,“你頂一會兒,我去個廁所。”誰知人卻一去不回,一首歌、兩首歌,到第三首歌播完,沒辦法的谷勇華只好自己坐上主播臺。

別看如今主持起來淡定流暢,這對當時的谷勇華來說並不容易。學生時代內向孤僻,還時不時有點口吃,老師的評語裡總少不了一句“注意團結同學”,他自嘲道。儘管是自己寫的稿子,他還是緊張得顫顫巍巍,一個字一個字往下讀。正中卻不知何時回到了導播室,笑眯眯地看他。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他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從編輯變成了主播。“那時候沒有智能手機,做節目也自由。”谷勇華感嘆,“像徐華那個《音樂地鐵》的節目,全程不說話,只報歌名,放的還都是死亡金屬。”

1993年,FM99.6浙江文藝臺還是個初創電臺,每晚都有主題不同的音樂節目,有介紹新專輯的《碟碟不休》,有安利新歌手新歌曲的《雀巢咖啡音樂時間》。彼時的《凡人咖啡館》剛剛開播,像是個異類。完全沒有科班訓練的谷勇華,一個字一個字咬著音往外蹦,用毫無表情的聲音,念著最深情的臺本。

臺本都是他自己寫的,當時港臺樂壇如日中天:羅大佑的追問與迷思,黃舒駿對未來的悵惘,陳百強的異境人生......他都瞭如指掌、信手拈來。沒有一點點防備,谷勇華突然迷倒了全城大學生,每每到高校裡開講座,總能吸引全校矚目,據說連樹上都站滿了圍觀群眾。

有人說他的聲音與他所講述的內容相比,顯得如此冷靜,也有人分明感受到了這聲音裡的傷感寂寞。回過頭去,他只道是自己當年,在粉絲火熱的追捧和電臺冰冷的待遇之間來來回回,於是節目裡,多少有些憤世嫉俗起來。450元一個月的工資,到底支撐不起四人的團隊。夥伴相繼離開,最後只剩谷勇華一個人做節目。

走著走著來到“青春期”的終點,當他終於放完了心中的歌單,出走,似乎成了一件瓜熟蒂落的事。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76年西湖罕見結冰,行人可從湖濱走到三潭印月,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掉進冰窟窿裡,又自食其力爬了出來,爬上了《杭州日報》新聞版頭條,這是那一年杭州城裡街頭巷議的一樁軼事。

沒人知道,那個小男孩就是谷勇華。“浣沙河不去的,西湖才是游泳場!”大谷繪聲繪色,說起從小遊到大的記憶:衣服褲子脫下來,往老年公園裡紅色娘子軍那兒樹下的石頭裡一塞,就下水了,一遊游到三潭印月。

曾經,西湖就是這麼一個“家門口的澡堂子”,與生活在杭州的人,有著無數親暱的身體記憶。和如今只可遠觀,伸進一雙腳碰碰水,就會被罵到臭頭的5A景區,彷彿不是一個湖。

《凡人咖啡館》的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再後來,谷勇華又回到了電臺。現在的大谷,依然緊緊follow著流行音樂,卻不再給歌曲排行了。“最後沉澱下來的,其實到不了十首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2003年,聖塘路帶著整個杭州的舊夢,消逝在時代的浪潮裡。荼蘼過後,春天便不再了。那以後,杭州人再找不到一個承載羅曼蒂克的文藝地帶,文青也漸漸成了一個貶義詞。而那些失去了家園的青年們,四散流落,終於成了孩子們口中的“油膩中年”。

多年以後,聽到當年聽他節目度過4年大學生活的青年回溯往昔,興致昂揚地講起當年的聖地記憶,谷勇華一臉動容。一個時代過去了,而他和老聖塘路的青春,就像掉進了冰湖底,成了這座城裡最深的祕密。

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

期待我最愛的歌

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

笑聲在歌聲中激盪

真是幸福啊舊日時光

不久以前突然疑惑

那些歌曲都去了何方

而今一切再次重現

我摯愛的老歌

就像一位久違的朋友

......

最美的回憶清晰浮現

叫我落淚,就像從前一樣

昨日重現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你曾在湖濱買過書或唱片嗎?

還記得當年什麼事兒嗎?

留言和大家分享回憶吧~

"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全文4588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祕密》作者:一大碗/ 設計:徐世明 / 編輯:大寨主、尤可

攝影:子夷/ 特約顧問、音樂提供:谷勇華

聖塘路:辛亥革命後,拆城牆建公園,聖塘路作為濱湖的一條小街出現,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段稱聖塘路。 聖塘路不長,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來源於南宋時西湖最早的水閘——聖塘閘,2003年建設聖塘景區,聖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頭一尾的九芝小築(原聖塘路9號)和石函精舍(原聖塘路27號)。

聖塘路消失過程: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聖塘路上別墅雲集,陸續建起九芝小築、停雲湖舍、摹煙別墅等九個別墅群。50年代,這裡的私家別墅和高層樓房多被用作各種機關辦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聯誼報社等,路面雲集了各種文化娛樂單位,現代書屋、三聯書店、外文書店、文史書局和卡薩布蘭卡酒吧,成為青年們的精神聖地。1984年,市政府決定改造這塊黃金地段,湖邊所有政府單位陸續遷出。1989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搬離聖塘路。2003年聖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幾座老別墅外(現存九芝小築、石函精舍,南陽小廬、來音小築部分),其餘建築全部拆掉,改成綠化景區。外文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相繼搬遷。聖塘路消失。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0年,湖濱六公園的盡頭,老底子的錢塘門外,馬可波羅雕塑還尚未矗立的年代,這裡叫聖塘路。路西側的別墅群鱗次櫛比,鮮有的窄縫間,稍數透出一點點西湖的瓊影。靠湖的聖塘閘一側,最早是為了紀念唐朝的老文青白居易,往後開出了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對面1978年開張的外文書店形成了文藝三角地。屈指可數的住家已然搬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其餘機構也逐漸消失。另一群人取代他們,成了這裡的主角。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滿地樹影,婆娑出文藝的氣息。不大有車經過,人也不多。偶有穿梭的青年,手裡拿著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像握住了聖地的通行證。

一個青年,胖胖的,他在運箱子,12箱新唱片需要運回籌建中的三聯書店倉庫,每箱重30多斤,從上海批發來,搞上火車,再到城站僱小工拖出來,再拉回湖濱,這是一份沉重的甜蜜幸福。

他是谷勇華,之前還是香格里拉西餐部的廚師,眼下是進唱片的運貨小哥,之後成為三聯書店音像部經理,杭州電臺流行音樂第一人。當時的他不知道,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將和他腳下的這片三角地有關。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聽了這麼多年的歌,人到中年的谷勇華只選出了五首他最心愛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互聯網還在單機中,大學生打電話還在橘黃色的磁卡電話亭大帽子下,情話說到一半,磁卡無情斷費,後面排長隊的人們在高興。

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日子,收音機佔領了杭城高校大學生的枕頭。上下鋪,經常聽同一個頻道,比如“孤山夜話”,比如“伊甸園信箱”,比如“凡人咖啡館”。主持人們從晚上十點開始發力,陪伴杭城的年輕人進入情感和音樂的電波空間。2014年從微信公眾號殺出來的頭部大號,他們很多也是從情感和音樂區發力,當年的這些節目,無論是從粉絲數、互動還是內容10萬+以上都可以做他們的祖師。

1997年一個寒冷深夜,快新年了,主持“凡人咖啡館”的谷勇華,用沙啞低沉的聲音,在電臺放出了徒弟家偉送他的熊天平的《雪候鳥》,“我又回頭去飛,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淚”,這是他在FM99.6直播的最後一期節目,當夜數萬張校園高低鋪上的青春肉體輾轉難眠。

“那晚新任臺長陳益書在直播室全程陪伴,節目做完出來,深夜十二點,寒風中廣電門口聚集著幾十人送我,都是不認識的聽友,把我和臺長感動壞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溫暖的記憶。”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這座城市,成了北漂一族。

直到今天,他也未曾意識到,那些年,從聖塘路走出的他,和聖塘路上的所有,影響了杭州城整整一代的人文氣質。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左一)與三聯書店同事舊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80年代末,毛頭小子谷勇華不足20歲,好不容易從飯店清潔工,混到了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卻一心熱衷於流行音樂,成天混在工人文化宮門口,蒐羅打口碟。杭州城裡能趕上最新流行的地方不多,工人文化宮算一個。在這兒,他認識了杭州第一個打口碟販子,後來的一代宗主劉更。

“我是劉更的小弟。”谷勇華笑道。

小時候,他住在湧金路146號沿街的兩層小樓裡(就是現在的西湖大道上)。外公的房子在湖濱路一號,後來變成杭州書畫社。長大點,他就有事兒沒事兒去附近的書店溜達“打卡”。

老底子聖塘路那一片,是他玩到大的地方。最早是一片豪華別墅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有的民宅和機構全部搬遷。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逐漸入駐,和周邊的外文書店、湖濱路上的杭州書畫社群落,組成了當時湖濱地帶的核心文藝圈。再散開點,延安路上的海豐西餐社、解放路上的太平洋電影院,都是當時年輕人的“網紅地”,承載了無數打開新世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雪頂冰淇淋、第一次約會......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文聯開的“現代書屋”音像區是谷勇華必逛的地方,外文書店也時常蕩發蕩發,至於三聯書店卻去得不多——三聯起初不怎麼看重流行樂,覺得流行樂品味不高。誰知後來,陰差陽錯,他倒成了三聯的音像部經理。被問到怎麼會去三聯,他也只是隨意笑笑,“失戀嘛,找點事兒幹。”

在三聯的兩年,每週去上海進貨,沒有物流公司的年代,只能自行貢獻勞動力,自己搬貨。這是最辛苦的工作,上班下班,進貨運貨;這也是最幸福的工作,能肆意選擇喜歡的唱片,並且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客人。整條聖塘路上,似乎瀰漫著大谷腦海裡的歌聲:“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總是期待我喜愛的歌。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笑聲在歌聲中激盪,那真是幸福的時光......”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慾望釋放的80年代末,是一代人激情和理想的井噴時代。對音樂,無論是流行的,還是古典的,飢渴且茫然。

商店大多還沒開櫃,三聯是半開櫃,顧客挑選時常兩眼一抹黑。只知道三聯有個很出名的櫃員,導購之餘總愛和人嘮嗑,還會在小黑板上寫上每週熱賣排行榜,對當時的流行音樂無所不知,喜歡分享,總能替你選中喜歡的專輯。

很久以後,大家回憶起來才發現,當時杭州人聽什麼音樂,一半取決於谷勇華。

唱片都由谷勇華自己選,緊跟國內外流行音樂潮流,選擇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當時上海有本雜誌,叫《音像世界》,還有香港的流行排行榜、中廣流行網等等,谷勇華就像海綿一樣,汲取著水分,他總能挑到一些別的音像店裡沒有的專輯,三聯的音像部也一度成為熱門。

他還專門請書店老闆葉芳弄來一組先鋒音響,音質和現在不能比,但拆開幾張專輯做樣品,指定曲目循環播放,保準客人一聽必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當年谷勇華的會員運營,熟悉每個人的喜好,信息詳細程度是不是超過現過現在的某寶會員?你當年有沒有在三聯看過書,買過碟呢?

那會兒國外的空中補給、槍炮與玫瑰,國內的譚詠麟、張國榮,都是熱門。一箱兩百盒磁帶,一張專輯進兩箱,7塊9一盒的磁帶,三四天就能賣完。而最火的,要數卡倫·卡彭特的《昨日重現》,永恆冠軍,暢銷不斷。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三聯經理葉芳與谷勇華

很多年後,杭州再無三聯,仍有網友緬懷當時作為文藝風向標的湖濱,把聖塘路稱為“聖地”,一簇簇的文化群落讓人可以流連一下午。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有一位資深讀書人,來自紹興的麻辣語文教師阿啃(蔡朝陽)當年在報章上曾寫到:但其實,我在三聯書店受到最大的影響,還是歐美音樂。當時三聯書店裡出售一種磁帶,叫做《music heaven》,這是我最早的歐美流行音樂的啟蒙。這是一種有聲雜誌,紙質刊物和磁帶配套出售。現在我們知道,這份刊物,是1992年9月,鄧良平在中山大學創辦的。據說到了1994年,這本非正式出版的《音樂天堂》單期能賣200,000冊。這份刊物如今我一本都沒有保留,但是原來流行音樂可以有這樣的追求,這樣的印跡此生難以磨滅。

彼時來買唱片的,都是大學裡的學生和老師,還有些中學生攢著錢買。整個湖濱一帶,詩人、作家、主播、音樂人......四處瀰漫著文藝氣息。看久了,谷勇華也看出了點門道:“長頭髮的,都往現代書屋跑。”白熱(徐華)、雨門(朱建)......他們可看不上三聯,因為太流行了。

而這些人,有的後來成為了《都市快報》總編,有的則是搖滾音樂主持人,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裡,隨手為更廣泛的人群搭建了城市文化精神空間。

印象最深的客人,要數葉芳當時的丈夫,知名作家李杭育。這位音樂發燒友和谷勇華不同,對古典樂推崇備至,後來還寫了《唱片經典》,牛得不得了。對三聯的音像每每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他啊,恨死流行樂了!”谷勇華如是說,“‘騙’了我多少唱片,還總要把我拖回家,聽一晚古典樂。”三聯的會員除了像李杭育這樣的家屬外,還有徐岱、盧敦基、王旭烽、範景中等鐵桿文化人,最後在人文領域成家成腕。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谷勇華的名字,第一次見諸本地報端是在1992年5月7日,當時三聯和三角地附近的大小書店,推出了夜市,用彩燈和樂曲迎接夏夜中的顧客。谷勇華向記者概括了“三聯”的“三多”:外地人多,大學生多,市民回頭客多。

三角地除了外語角、書店群,還有倡導原創音樂的酒吧和文化人開的茶館。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青年馬雲在六公園英語角向老外學外語,此處也是聖塘路的起點

西湖邊的振動波、卡薩布蘭卡,都是杭州最早的酒吧,現在南山路酒吧一條街的前輩們啊。用城祕讀者@夜涼時節的話說,年輕時候的泡妞套路就是:先帶姑娘去外文書店邊上的happytime歡樂時光吃頓自助餐,然後去對面的卡薩布蘭卡喝酒。從那時起就是潮人們夜生活,和杭州音樂圈的據地,彙集了一票駐唱歌手。

尤其是卡薩布蘭卡,最早的老闆是孫雲,谷勇華偶爾也出現在這裡——作為駐唱歌手孫斌的經紀人。儘管後來換了好幾個老闆,卡薩這個標地,依然帶出了一票杭產駐唱歌手,丁當就是從這兒走出來的歌手。還有老狼、陶喆、林宥嘉、胡彥斌……都曾在卡薩布蘭卡的臺子上出現。

直到2015年初,存在了22年的老酒吧終於沒熬過那個冬天。關張前的最後一個夜晚,卡薩的最後一位老闆阿東,免費提供了700杯啤酒。杭城的80後文青們,重新湧入這個曾經的浪漫文藝風向標地,用最後的狂歡掀起當年的一場集體懷舊。這都是後話了。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2015年1月17日《杭州日報》

當年的大谷對酒吧不算熱衷,覺得有點附庸風雅的意味,但對原創歌手的熱情,卻始終是真誠的。不僅在精神上滋養著杭城的音樂愛好者們,甚至一度在物質上支撐著十多個搖滾歌手——《凡人咖啡館》時期,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找他大聊音樂、暢談抱負。他家,成了一夥人“混吃混喝”的集中營。他也不以為意,經常買來肉骨頭燉一大鍋粥,沒錢了就去新豐買50個肉包子。

太多想要分享的歌曲,和滿腔音樂的祕密,積壓許久,噴瀉而出。1991年,谷勇華帶著聖塘路的沉澱,走入了聽眾的耳朵裡——此後足足兩年時間,他的電臺節目裡沒有播過一首重複的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91年,23歲的小夥子進入了電臺。和所有走出聖塘路的文藝青年一樣,谷勇華滿含表達的渴望。

起先是給節目寫寫稿子。沒有微信沒有QQ,車馬郵件都慢的年代裡,節目踏踏實實地刷爆了杭城。這點,收發室老頭最清楚。《鬥歌臺》最火爆的一期,兩天收到12000封信。老頭把所有的信都丟到他們辦公室:“把不是你們的揀出來。”

以至於節目延長到4小時,並改名為《音樂咖啡館》,全程直播。一次,主持人正中扛不住了,就和導播室的谷勇華說,“你頂一會兒,我去個廁所。”誰知人卻一去不回,一首歌、兩首歌,到第三首歌播完,沒辦法的谷勇華只好自己坐上主播臺。

別看如今主持起來淡定流暢,這對當時的谷勇華來說並不容易。學生時代內向孤僻,還時不時有點口吃,老師的評語裡總少不了一句“注意團結同學”,他自嘲道。儘管是自己寫的稿子,他還是緊張得顫顫巍巍,一個字一個字往下讀。正中卻不知何時回到了導播室,笑眯眯地看他。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他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從編輯變成了主播。“那時候沒有智能手機,做節目也自由。”谷勇華感嘆,“像徐華那個《音樂地鐵》的節目,全程不說話,只報歌名,放的還都是死亡金屬。”

1993年,FM99.6浙江文藝臺還是個初創電臺,每晚都有主題不同的音樂節目,有介紹新專輯的《碟碟不休》,有安利新歌手新歌曲的《雀巢咖啡音樂時間》。彼時的《凡人咖啡館》剛剛開播,像是個異類。完全沒有科班訓練的谷勇華,一個字一個字咬著音往外蹦,用毫無表情的聲音,念著最深情的臺本。

臺本都是他自己寫的,當時港臺樂壇如日中天:羅大佑的追問與迷思,黃舒駿對未來的悵惘,陳百強的異境人生......他都瞭如指掌、信手拈來。沒有一點點防備,谷勇華突然迷倒了全城大學生,每每到高校裡開講座,總能吸引全校矚目,據說連樹上都站滿了圍觀群眾。

有人說他的聲音與他所講述的內容相比,顯得如此冷靜,也有人分明感受到了這聲音裡的傷感寂寞。回過頭去,他只道是自己當年,在粉絲火熱的追捧和電臺冰冷的待遇之間來來回回,於是節目裡,多少有些憤世嫉俗起來。450元一個月的工資,到底支撐不起四人的團隊。夥伴相繼離開,最後只剩谷勇華一個人做節目。

走著走著來到“青春期”的終點,當他終於放完了心中的歌單,出走,似乎成了一件瓜熟蒂落的事。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1976年西湖罕見結冰,行人可從湖濱走到三潭印月,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掉進冰窟窿裡,又自食其力爬了出來,爬上了《杭州日報》新聞版頭條,這是那一年杭州城裡街頭巷議的一樁軼事。

沒人知道,那個小男孩就是谷勇華。“浣沙河不去的,西湖才是游泳場!”大谷繪聲繪色,說起從小遊到大的記憶:衣服褲子脫下來,往老年公園裡紅色娘子軍那兒樹下的石頭裡一塞,就下水了,一遊游到三潭印月。

曾經,西湖就是這麼一個“家門口的澡堂子”,與生活在杭州的人,有著無數親暱的身體記憶。和如今只可遠觀,伸進一雙腳碰碰水,就會被罵到臭頭的5A景區,彷彿不是一個湖。

《凡人咖啡館》的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再後來,谷勇華又回到了電臺。現在的大谷,依然緊緊follow著流行音樂,卻不再給歌曲排行了。“最後沉澱下來的,其實到不了十首歌。”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2003年,聖塘路帶著整個杭州的舊夢,消逝在時代的浪潮裡。荼蘼過後,春天便不再了。那以後,杭州人再找不到一個承載羅曼蒂克的文藝地帶,文青也漸漸成了一個貶義詞。而那些失去了家園的青年們,四散流落,終於成了孩子們口中的“油膩中年”。

多年以後,聽到當年聽他節目度過4年大學生活的青年回溯往昔,興致昂揚地講起當年的聖地記憶,谷勇華一臉動容。一個時代過去了,而他和老聖塘路的青春,就像掉進了冰湖底,成了這座城裡最深的祕密。

我年輕的時候常聽收音機

期待我最愛的歌

伴奏聲起我會跟隨歌唱

笑聲在歌聲中激盪

真是幸福啊舊日時光

不久以前突然疑惑

那些歌曲都去了何方

而今一切再次重現

我摯愛的老歌

就像一位久違的朋友

......

最美的回憶清晰浮現

叫我落淚,就像從前一樣

昨日重現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你曾在湖濱買過書或唱片嗎?

還記得當年什麼事兒嗎?

留言和大家分享回憶吧~

杭州消逝的聖地:那裡承載著多少人的初戀!馬雲也曾從這裡起步

如果一座城市還有文藝氣息,它唯一也難以取代的貢獻,就是對城市人文精神的啟蒙與激活。

往期回顧(點擊進入):

杭州1984,湖濱一個老K黨的城市慾望

有這8個姓,你可能也是杭州最後的旗人

看看100年前杭州的房價!那時候花多少錢可以在湖濱買地?

369年前,杭州城裡彩旗飄飄的地方叫旗下,湖濱叫四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