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與陳毅的風雲際會


時任華野代司令員的粟裕(左)與陳毅合影。

來源|《同舟共進》 張雄文

陳不離粟,粟不離陳

陳毅和粟裕相識於南昌起義餘部轉戰途中,陳毅時任團指導員,粟裕為五連指導員。二人一道參加了湘南起義,又一起隨朱德走上井岡山。朱毛兩軍合編為紅四軍後,陳毅擔任的職務較高,粟裕依然屬於基層幹部,兩人已很難直接見面。此後十年,二人罕有來往。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國共和談成功,南方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陳毅擔任1支隊司令,粟裕是2支隊副司令(不久即代司令)。一年後,項英報請毛澤東同意,將兩個支隊合編為江南指揮部,北渡長江後又改稱蘇北指揮部,陳毅為指揮,粟裕為副指揮兼參謀長,兩人一個鍋裡吃飯的搭檔生涯真正開始。陳毅長於政治,主要負責統戰工作,粟裕則主管作戰、訓練等工作,兩人優勢互補,“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說法由此而來。因粟裕能者多勞,事情繁雜,陳毅還寫了一副對聯“輕裘緩帶羊叔子,食少事繁諸葛公”送給他。

這一時期,兩人聯手的傑作是黃橋決戰,以少勝多,把前來進攻準備將他們趕入長江“餵魚”的國民黨韓德勤部隊1萬多人打掉,蘇北新四軍也絕處逢生,打出了華中最大一塊根據地。陳毅對粟裕的籌劃和具體指揮讚不絕口,戰後在海安西寺的幹部大會上介紹粟裕說:“大家一定要問:哪裡來的粟副總指揮?告訴大家,粟副總指揮早就來了,過去因為統戰關係,沒有公開。因為他們(蘇北國民黨軍)說我陳毅是詩人、文人,是來宣傳抗日統一戰線的。”“如果把粟裕同志公開了,他們一定說:你們把軍事幹部帶來,是否準備來打仗啦!這樣,就不利於做統戰工作,因此過去沒有公開。”

但不久,兩人又長期分開了。

戰略分歧

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10月,陳毅重返華東前線,出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山東野戰軍司令員,與出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的粟裕一北一南,同國民黨軍作戰。

1946年夏,粟裕在蘇中以3萬多人對蔣介石12萬餘人,一口氣七戰七捷。此後,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嶽指揮所部從南北兩面進攻,準備拿下淮安、淮陰等蘇北重鎮。毛澤東指令陳毅負責北面淮泗地區作戰,要求他“仿粟裕辦法,集中主力殲敵一部”,南面的蘇中地區則交粟裕負責。但陳毅隨後誤判薛嶽主力將進攻沭陽,顧慮返回山東的歸路被切斷,而北移沭陽以南、宿遷以東地區。粟裕則判斷薛嶽的目的是淮安及淮陰,多次與陳毅文電往來,提出看法和建議,甚至提到了“否則華中局勢變化,責任難負”的嚴重性。陳毅未予同意,決心按原計劃行動。

薛嶽果如粟裕所料,“佯攻沭陽、真攻淮陰”,趁山東野戰軍主力北移,以精銳的整編74師等三個軍乘虛進攻兩淮。陳毅聞訊後大驚,急忙率軍南下,隨即又判斷、部署失當;粟裕連忙率華中野戰軍主力,從蘇中日夜兼程前往增援,因路途遙遠未能趕上,兩淮隨即失守,華中一時陷入被動局面。

陳毅痛心之餘,短時間內接連三次向上級、同級和下級做了誠懇的自我批評,坦承失誤。他給中共中央毛澤東等人的電報說:“我至淮北,戰局顧慮太多,決心不夠,未能發揮山野力量,有負黨與人民的付託。”陳毅主動表示:“今後集結張(鼎丞)、鄧(子恢)、粟(裕)在一起,軍事上多由粟下決心,定可改變局面。”


粟裕與陳毅的風雲際會


指揮戰鬥的粟裕

軍政聯手戰魯南

1946年12月,粟裕指揮山東野戰軍主力和華中野戰軍一部作戰,取得了宿北戰役大捷。隨後,粟裕和陳毅聯手,一鼓作氣,戰魯南,奪萊蕪,威震天下,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也正式合編為華東野戰軍。

粟裕的戰役指揮,陳毅完全折服與信任,他對粟裕說“我們一如既往,軍事上主要由你考慮,我給你出出題目”。

華東野戰軍司令部作戰參謀秦叔瑾晚年回憶了他們兩人志趣個性迥異的特點。他說:“打仗離不開地圖,粟裕最喜歡看地圖。粟裕是對著地圖在腦海裡調兵遣將,看多了,地圖就熟了。”“陳毅會講話。這個我們都佩服。機關要開會,我們搬著小凳子去聽,陳毅就坐在那裡講,形勢、後勤、作風、思想工作……他能一口氣講很久,講得條條是道。”為保證粟裕專心考慮作戰,陳毅特別規定:“粟總在地圖前構思殲敵方案時,任何人不準打擾。”戰役發起後,陳毅常常離開指揮室,說:“我離開這裡很必要,免得粟司令事事向我報告,延誤時間。”

粟裕緊接著又創造了孟良崮戰役的奇蹟。戰役中,陳毅以司令員兼政委身份,給予副司令員粟裕很大支持。交戰雙方激戰之際,性格粗爽的九縱司令員許世友以部隊傷亡太大為由,在電話中同粟裕討價還價。陳毅拿過話筒說:“剛才粟裕同志講的,就是我的意見。”

許世友見擁有人事權、以代替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執行軍法的陳毅這樣說話,也就平靜了。


粟裕與陳毅的風雲際會


陳毅和毛澤東

“陳毅不能離開華野”

1947年7月,為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南進大別山,華東野戰軍奉毛澤東嚴令倉促進行“七月分兵”,將全軍分為三路人馬,三面出擊。接到分兵的急電時,粟裕認為山東“內線殲敵的條件還是存在的”,而大量殲滅蔣介石的有生力量,正是對友軍最好的支援。《傳檄到中原》一書記載:“在山東時,他倆(陳毅、粟裕)為了分兵的問題,曾晝夜爭論。粟裕對分兵很有意見,對遠距離外線出擊的作法不理解。”

當華野司令部其他成員堅持分兵時,粟裕只好執行,隨即導致南麻、臨朐戰役相繼失利。這是粟裕一生執掌大兵團作戰中僅有的兩次“敗走麥城”,心情十分沉重。

1948年春,陳毅赴陝北參加會議。當時,毛澤東已構想了第二次躍進戰略,打算讓粟裕率華野三個縱隊組成東南野戰軍南渡長江,調動蔣介石江北的主力回防江南。陳毅聽說後極為讚賞,毛澤東便命他返回華野後當面向粟裕傳達。

粟裕卻已醞釀了一個集中江北陳粟、劉鄧和陳謝三路大軍打大仗,改變中原戰局的構想。他三次斗膽直陳,向毛澤東力陳暫不渡江南進,而是留在江北打大仗。毛澤東躊躇之下,將粟裕請到了中共中央新的駐地河北阜平城南莊面談,並讓剛從陝北返回華野司令部的陳毅陪同北上。當面瞭解粟裕的設想後,毛澤東被說服了,但開出了一個條件:少則4個月,多則8個月內,必須“殲滅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

為給粟裕順利完成“軍令狀”提供便利,毛澤東又採取了三項前所未有的特殊舉措,其中之一便是給予他充分的指揮權,以便“事、權、責”統一。毛澤東決定將陳毅調離華野,前往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擔任副司令員,職責是“建立中原軍區及中原局的經常工作”,由粟裕接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一職。他對粟裕說:“陳毅同志不回華野去了,今後華野就由你來搞。”突如其來的組織調整,令粟裕深感意外。當即請求說:“陳毅同志無論他如何不能離開華野。”毛澤東說:“中央已經決定了,陳毅同志和鄧子恢同志到中原局、中原軍區工作,華野還是你來搞。”粟裕只好請求“陳毅同志在華野的司令員兼政委職務繼續保留”,毛澤東想了想,同意了。粟裕隨即成為華野的代司令員兼代政委。

陳毅對這次重大的組織調整也毫無思想準備。其實早在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之前,正在延安兼任中共中央副祕書長、組織部部長的饒漱石便向毛澤東提出“以粟代陳”。這時,毛澤東已為即將合併的華東野戰軍指定了“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的特殊指揮體制,因而當面告訴饒漱石:“陳粟不可分,陳粟合則勝,分則敗。”

陳毅抵達中原軍區後,不無揶揄地說:“東有粟裕指揮,西有劉伯承坐鎮,我閒著無事,就去辦一所大學吧。”他隨即擔任中原大學籌備委員會主任,培訓了不少幹部。

6-7月,粟裕發起豫東戰役,一個戰役便完成了毛澤東交給的殲滅“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近10萬人的軍令狀。

粟裕支招

淮海戰役中,粟裕指揮華野全殲黃百韜兵團後,中原野戰軍圍殲黃維兵團受挫,他又給陳毅所在的中野提供了經驗。1948年12月1日,中野司令部與華野司令部之間的電話接通,兩邊第一個通話的分別是陳毅和華野副參謀長張震。張震說到了華野的當前部署,最後說:“如果(中野)打黃維需要華野支援,你儘管下命令,我們保證隨叫隨到。”陳毅說:“命令不敢下,有華野做後盾,我們殲滅黃維就更有把握了。”這時,粟裕接過了張震的話筒,陳毅問:“你們打黃百韜用的是什麼辦法?”粟裕馬上告訴他:“挖坑道,迫近敵人陣地,然後突然發起攻擊,分割殲滅它。”粟裕還詳細介紹了華野圍殲黃百韜的情況。陳毅很興奮,對一旁的劉伯承和鄧小平說:“我看是好辦法。”他們決定立即“採用碾莊經驗”作戰。不久,粟裕又主動派華野參謀長陳士榘再帶10萬人南下,協助他們打黃維兵團,很快予以全殲。

其後,粟裕繼續實際指揮華東野戰軍(不久改稱第三野戰軍)作戰,相繼取得渡江、上海戰役勝利,最後又準備攻臺作戰。1950年6月,因朝鮮戰爭爆發,攻臺作戰準備奉命終止,粟裕隨即被毛澤東改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準備率軍出征朝鮮。粟裕卻因病重不能前往東北,也無法履行原來主持華東軍區暨三野總部的職責。毛澤東只好令已在地方工作的陳毅重返軍隊,擔負粟裕留下的空缺。1951年9月,粟裕從蘇聯治病回國,被調任軍委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離開了長期指揮的華東部隊。

粟裕、陳毅兩位將帥的交往,到此告一段落。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為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