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與龐涓之斗的啟示:小人為什麼永遠鬥不過君子

孫臏與龐涓之斗的啟示:小人為什麼永遠鬥不過君子

1

天道奧妙,浩瀚無際,若人識得其一,便可受惠無窮

故而賢人君子,一心求道、一心循道,凡事以道為先,失道則不為,有道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小人卻恰好相反,見利忘義,蠅營狗苟,為一己之私慾無所不用其極。

簡而言之,君子的思維是“利他”思維,小人的思維“利己”思維。

2

戰國時期,孫臏和龐涓同為師兄弟,龐涓先出仕魏國,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於是想方設法將孫臏騙到魏國來,然後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雙足 並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為人知。

然而,孫臏在這樣的情況下,並沒有輕視自己的生命,而是裝瘋賣傻等待機會。他相信,自己心中無失,天道一定會不棄。終於,齊國知道孫臏的情況後,於是派使者出差魏國,偷偷地用車將孫臏載回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從而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3

在這個事件裡,龐涓無疑就是典型的小人代表,為了自己的私慾不惜用下三濫的手段謀害同學。

其實,類似這樣的例子,古往今來,一直不曾絕跡。遠的不說,就說當今職場,可謂是小人盛行的重災區,越是沒有能力的人,越是愛耍小聰明、使用陰謀詭計上位,而老闆往往又是“智慧不足、私慾有餘”,總是闇昧不明,難以覺察真正的人才。

所以,創業失敗者比比皆是,而成功卻很稀有。當然,創業失敗的理由有千萬條,但最主要的一條,一定是人的問題。

4

龐涓最終的失敗,便在於其心胸狹窄,不明大道,失道失德,從而耍“小聰明”——以為打壓了比自己有能力的人,自己就可以永遠飛黃騰達。

豈不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最終還是死在了自己的“小聰明”裡。

小聰明永遠鬥不過大智慧,而小人因其小心思、小眼界、小格局所限,無法達到大智若愚的境界。所以,只有追求大道、厚德的君子,才能擁有大智慧

小人或許會一時得勢,但其勢終必難長久;君子正業正道,或遭小人算計,但終究會明白過來,從而“得道多助”以正制邪,最終會贏得勝利。

小人永遠鬥不過君子的道理,在《資治通鑑》裡有一個人講得很透徹,這個人是戰國時期的李兌,其曰:“夫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其利,不顧其害,難必不久矣。”

其意思是凡小人都因為慾望自私,從而不能深謀遠慮,不顧及所做之事的帶來的害處,一味只追求眼前利益,所以最後總會“聰明反被聰明悟,反而害了卿卿性命”,必然難成大事。

5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小人開始動小聰明的那一刻,其實就已經輸了。

從形而上來講,你種的是什麼因,就會結什麼樣的果,善結善果,惡結惡果,只是大小的差別而已。

從形而下講,當小人一開始動小聰明,就必然失去了大智慧,就會陷在自己設限的局面,看不清事情的全貌和真實面目,所以很容易失策、失誤,最終致使所謀求的事不能成功。

心中有道之人,行不使詭計,作而不計較,順道而行,盡力而為,至於成敗如何,全部交由天定。往往這樣的人,最能夠成其大事。即使不成其大事,但也足以過好一生。

6

高人說:“人品比才華更重要”

自古以來,國之敗,必先敗於任選了奸臣小人,任其謀私而排直。

張良的師傅黃石公說:“國將亡者賢先避”,其中道理便是如此。

同樣,一家企業能不能壯大,主要取決於領導者懂不懂得任賢使能。

淺水無大魚,禿樹無大禽,小人只能匯攏小人,大德者才能吸引大德者

真正的高人,懂得求人先求德,任人先任德,因為厚德才能配位,德高才能望重,以免大好基業毀於小人之手。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這不是沒有道理、隨便說說的。

所以說,欲成大事者,必先遠小人。

原創作者:雲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