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丨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丨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日日雲海繚繞,能不仙麼?攝影/吳學文

-風物君語-

金山林海

仙縣遂昌

遂昌縣,位於浙江西南角,隸屬於麗水市。這個名字,就算是對於浙江省內人來說,存在感都沒那麼強,然而這麼一個面積不足三千平方公里的縣卻與英國的莎士比亞、美國的“珍珠港事件”等一系列“如雷貫耳”的名字建立起了微妙的鏈接

它的神奇之處還不止如此,它是如何對得起“仙縣”這個稱號的?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從地圖上看,居然還挺大?製圖/Paprika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山中祕境,遍地黃金

與浙東北的江南水鄉不同的是,處於萬山溪壑中的遂昌,“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對它地貌分佈最好的形容。連遂昌的“昌”都是因為城東郊的兩山前後平疊如“昌”字而來,一出家門,就是大山、梯田的景象在這裡司空見慣。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看起來洋氣精緻的遂昌村莊。攝影/範火花

遂昌境中山地屬仙霞嶺,地勢西南部高於東北部。位於縣西南的為九龍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素有“華東生物基因庫”之稱;西北部的白馬山,山氣高寒、飛瀑泉流,被稱之為“浙南廬山”石姆巖位於遂昌的高坪鄉,種有萬畝杜鵑,為怪石林立、群峰崢嶸的丹霞地貌。除了這些更是有南尖巖、湖山、玉女芙蓉二峰等“點綴”在遂昌山地中。

除了有“響亮的名號”,這裡的山可不是單純是“花瓶”。在五代時,畫家、詩僧貫休為躲避黃巢起義的戰亂,從蘭溪一路化緣,最後被小祖山(現遂昌唐山)所吸引,結廬於此。他藉助小祖山的山水靈感來創作,所畫之作《十六羅漢圖》享中國佛教人物畫的獨特地位。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走在山間,感覺整個人被淨化。攝影/吳學文

有綠水青山,也有金山銀山。《宋史·地理志》記載道,“遂昌有永豐銀場”,此處可說是“遍地黃金”。東北部有銀坑山金銀礦,東部有莊山金礦,西部有東峰銀礦,西北部有梭溪局下銀礦,更有濂竹鄉治嶺頭的遂昌金礦被譽為“江南第一金礦”。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礦洞小火車,我排著隊,拿著出礦洞的號碼牌。攝影/範火花

開採這裡的金子並不是像美國“淘金熱”那般“淘沙金”,而是要通過礦冶技術將浸透在岩石裡的金屬成分提煉出來。在當地的冶煉遺址中還發現了冶煉用的石磨、坩鍋等器具。為讓人們更好地瞭解了礦冶文化,現今的礦洞內展示了唐、宋、明代不同的採礦場景。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唐代金礦遺址,請你不要到處摳摳。攝影/範火花

不僅有金子,遂昌金礦邊的水庫還發現了“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它是被稱為“活化石”的原始低等無脊椎動物,其祖先比恐龍還古老。桃花水母對水質要求較高,因此它可以說是遂昌水質好的“代言人”了。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好山好水好地方。攝影/吳學文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能受天寵,能救美國大兵

山,有了村才有了活力。坐落在遂昌山頭的村莊,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故事,它們才是遂昌絢麗多彩的靈魂所在。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錯落有致的村莊。攝影/吳學文

“棲靈巖下碧泉分,石戶天窗時出雲。夜踏仙梯滿霞氣,海光初映武夷君”是湯顯祖登天馬山時寫下的《赤壁望浦城》,而讓這座山散發“靈氣”的便是坐落於此的獨山村。走入村中,便可看到寫著“洊膺天寵”的獨山石牌坊威嚴地立於眼前。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我也想被寵!!!攝影/範火花

這個村落究竟是被何等寵愛才有底氣寫上這四個大字?這意為“屢次承受天子恩寵”的字樣其實是為獨山村的葉氏家族所做。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獨山村葉以蕃考入進士,官至工部員外郎,其父母妻子皆受到朝廷恩封。為表現葉氏家族對皇上的感激與誠惶誠恐,並紀念葉氏家族之輝煌,便於明隆慶三年(1569年)用花崗岩立下了這空雕、浮雕結合的石牌坊。村中設有葉式宗祠來展示家族興旺與聞人顯達,原宗祠口的一對石獅保留至今,靜靜地見證著一個家族的歲月變遷。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走在其中,彷彿穿越了一般。攝影/吳學文

獨山村古建繁多且保留較好,村中街兩邊的宗祠、宅第、牆體等皆為明清時期的典型建築,仍保持著古樸氣息,乾脆冠以“明代一條街”的稱號。登上白馬山,眺望村子,房屋簇擁在一塊兒,也不顯擁擠、凌亂,烏溪江相伴在村落南側,緩緩流動。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風物之旅的小夥伴也想要屬於自己的宗祠。攝影/吳學文

沿著烏溪江前行至九龍山東麓,這裡的王村口傍著高山,泛著紅色星火。作為工農紅軍在浙江開展游擊戰的重要戰略支點的遂昌,其中的王村口是粟裕、劉英率領的浙西南遊擊根據地的中心,是挺進師在浙西南站穩腳跟之地。

為紀念粟裕將軍英靈,當地建立了月光山公園,並根據將軍遺願,其部分骨灰也撒放於此。此外,在王村口的天后宮、白鶴尖等地也建造了陳列館、紀念亭以緬懷英雄。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這裡的地形還真的很適合打游擊戰。攝影/吳學文

這山間不分你我的質樸真情將珍珠港事件中的美國大兵與當地人民緊緊地連在了一起。當時由於“珍珠港事件”,美國對日本進行報復性打擊,在轟炸機返航時,由於燃油與氣候原因,三號機墜毀於遂昌縣柘岱口鄉北洋村大塢山。機上的5名成員,1名殉職,其他4名中有2名分別降落在遂昌縣的柘岱口鄉坑西村與西畈鄉巖坑村。

《柘德鄉公所緊急報告》(柘德鄉今屬柘岱口鄉)這份文件詳細記錄了75年前遂昌軍民營救美軍飛行兵的感人事蹟。即使來自地域不同、語言不通,當地人仍以熱忱之心伸出援手,助其返鄉。這份善良也受到了飛行員家屬的尋訪與感謝,並邀請他們做客美國,還於五角大樓中接受了接見。如今的柘岱口鄉依舊還保存著當年墜毀飛機的部分部件。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珍珠港事件舊照,美軍飛機被炸得七零八落。圖/圖蟲·創意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人家精緻著呢

村為遂昌之魂,人之巧手則為村落添色增彩。遂昌村落中的建築極具特色,有抬樑穿鬥,有簷柱牛腿雀替雕刻,有窗櫺雕花……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大柯村的黃牆黛瓦民居,錯落鑲嵌于山坡梯田之上;縣城陳家大屋,規模宏大、佈局完整;石練吳世涵進士門第牆,顯科舉時代之風華;黃沙腰李氏宗祠,渾精妙與氣派為一體。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我說的牛腿並不是你想的牛腿。攝影/範火花

在遂昌的建築中,還常常能夠捕捉到徽派風格。這是由於明清時期,徽商順新安江進入浙江經商,並在此安家落戶而隨之帶來的。其中常見的建築形式便是馬頭牆。其形似馬頭,高於屋面的牆垣可以避免“火燒連營”的情況發生,因此也被稱為“封火牆”。人築起了這些樓房,而從其中也能窺舊人生活之一二。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有了馬頭牆的建築也多了一份韻味。攝影/範火花

永安村是畲族和漢族共同居住生活的傳統村落,當地畲族廣受讚譽的手藝是字帶編織。織帶並沒有織帶機,而是把絲線一段拴在桌檔、凳腳或是屋柱上,另一端系在腰間,坐在凳上便可紡織出五顏六色的字帶。字帶上承載著遠古時代畲族先民的祈福信息,原始的“意符文字”,常有“吉祥”、“平安”、“安寧”之意。

除了裝飾作用,字帶還是實用品,可以用於系圍裙、束腰帶,它也是傳情信物,訂婚時,在送給男方回禮中必須有一條自己親手織的字帶。畲鄉還流傳著“蝴蝶成雙翅膀翹,綵帶一條束郎腰”的情歌民謠。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字帶中都是滿滿的深情啊。圖/圖蟲·創意

畲族有“三月三”,吃烏米飯,遂昌縣城也俗有“四月八,烏飯法”之俚語,可見烏米是廣受當地歡迎的一種食物。烏米飯是用南燭葉的汁液將高山糯米染成黑色製成,除了“純”吃烏米,遂昌還有花式吃烏米之法。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把南燭葉打出汁也是個體力活。攝影/範火花

烏米釀的酒被稱為“玉液瓊漿”,袁枚嘗後直嘆,“酒色黑,其味甘甜,口不能言其妙”;用大山箬葉把烏米包起,再用龍鬚草扎或棕櫚絲紮緊,便是製成了粽子,除常見的“四角方型”粽,縣城還喜包“長粽”,有著“粽子越長,情誼越長”之寓意。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這粽子咋看著這麼精緻。攝影/吳學文

除了切實能摸能吃的物品,遂昌還有由人民生活的各種文化傳統演變出來的藝術形式——遂昌崑曲十番。

“十番”是流行於江浙閩一帶的民間藝術形式,分為細膩悠揚的“文十番”與粗獷豪邁的“武十番”。遂昌十番是較為特殊的一支十番,其直接源於“正昆”,也結合了“京昆”內容,非小曲,非清鑼敲打,而是名劇套曲器樂聯奏,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曲牌便是演奏常客。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淤溪村民家代代相傳的牡丹亭工尺譜。攝影/範火花

不同類型的遂昌十番的演奏樂器與人數並不死板地執著於“十”,“文十番”的常見樂器有笙、笛、雲鑼、梅管、提琴、板鼓、雙清、三絃,而“武十番”則會加入鼓、嗩吶等聲音更有力量的樂器。

為了傳承與發揚,遂昌設有專門的傳習基地,遂昌崑曲十番更是在2008年被列為國家非遺。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淤溪村村民在村口850年大榕樹下演奏遂昌崑曲十番。攝影/吳學文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老人們早已把技法熟記於心。攝影/吳學文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耕讀傳家,緣系莎翁

如今的人離田地越來越遠,很難體會到如何叫“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遂昌素講究“耕讀傳家”,《光緒·遂昌縣誌》曰之“讀書之家大半務農”,甚至當地的書院都命名為“躬耕書院”,當地還擺放著舊式打穀機,設有插秧耕種體驗區,讓人們迴歸到食物最原始的起點。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阿姨手把手教我們包粽子。攝影/吳學文

這民風與著名戲劇家湯顯祖於遂昌任五年(1592-1598年)知縣有密切關係。湯公為當地解決虎患、緝拿盜賊、重視農事、興辦學校,加惠於遂昌,當地念湯顯祖政績,建立“遺愛祠”與“遺愛亭”;遂昌的好山好水也滋養了湯公,為其寫下《牡丹亭》提供了靈感與素材。

當時他可能也沒想到自己會給遂昌留下的影響持續至今,直接衍生出了湯顯祖文化,其中國家非遺“班春勸農”便是湯顯祖文化的系列活動之一。於春耕來臨之際,當地眾人抬著牛的雕像或紙質工藝品,舉行“鞭春”禮儀、祭拜神農、扶牛犁田。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這850年的古樟樹,見證了一年又一年的“鞭春”儀式。攝影/範火花

“如酥嫩雨,繞塍春色若苴”,在《牡丹亭》第八齣《勸農》中也有提到相關場景。皇帝每年開春的時候都要下地乾點農活,杜寶會置辦勸農花酒,帶上手下一起去田間查看農桑之事。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如今的雨衣更為便捷、實用,在遂昌看到穿著箬笠、蓑衣的農民伯伯在田間農作彷彿有種穿越之感,伴著細雨,人、牛與無垠的綠色背景形成了春日的風景線。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在此處耕種,該是心曠神怡。攝影/範火花

湯顯祖文化於當地的影響不止於此,更是將遂昌帶到入了國際化的舞臺。此前,遂昌代表團前往遠在千里之外的莎士比亞故居英國斯特拉福德進行文化交流,將這兩位東西方的戲劇文豪建立起了微妙的連接,形成了獨特的“湯莎文化”。

細細研究起來,兩位大家在戲劇方面竟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鍾愛運用超自然的精靈來促進被阻攔的愛情夢的實現,如《牡丹亭》中的十三位花神、《仲夏夜之夢》中的仙王奧布朗;作品中還常展現情對於生死的超越,《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和《哈姆雷特》裡的奧菲麗婭在追求愛情中都無懼“直面死亡”;更巧的是,湯公與莎翁皆於1616年與世長辭,存在著言不名的緣分。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在湯顯祖紀念館聽《牡丹亭》別有風味。攝影/吳學文

1997年於遂昌好川村嶺頭崗,考古隊發現了好川文化遺址。其屬於餘杭良渚文化晚期,好川為4500年前百越先民聚落文化素地。出土石器、陶器、玉器一千餘件(組),其中發現的大量黑陶更是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之瑰寶”。

此次考古填補了浙西南地區史前考古的空白,為浙南地區的史前文化、社會組織結構、社會形態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黑陶字帶“高逼格”氣質。攝影/吳學文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陶豆,零食盤兒?攝影/吳學文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石鉞,手機殼兒?帶攝像頭那種。攝影/吳學文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玉錐,容嬤嬤的針?攝影/吳學文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日子很慢,也很快

劉若英的一張與葉坦老橋的合影勾起了無數人童年在橋上玩耍的記憶,《七月與安生》超過三分之一的取景來自於遂昌,大概也是看上這裡的古樸原舊。這個大山中的小地方日子過得很慢,似乎一切都保持著原樣。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七月與安生在遂昌的街道飛馳。圖/網絡

遂昌主城區老街名為公園路,若遇上下雨天,走在這條不寬的路上,聽著兩邊梧桐葉被雨打得沙沙作響,腦海中會不自覺地浮現戴望舒的《雨巷》。路邊妙高山公園是多少遂昌人小學的春遊記憶,路兩端的遂昌縣人民醫院、青少年宮,又是多少人小時候的童年陰影。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攝影/吳學文

這裡也“走”得很快。“豐於材”的遂昌盛產的茶葉、菊米、竹炭等自用有餘,便結合本地特色資源與傳統行業,打造了山區經濟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遂昌模式,例如,趕街的農村電商模式讓更多地方可以享用遂昌大山的自然饋贈;這裡也跟上時代潮流,發展起農家樂與民宿文化,吸引了不少他處之人來領略遂昌山間之美。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這能種多少東西啊。攝影/吳學文

遂昌是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那裡的生活還是慢悠悠地過,山、村、人、物在這個小地方都變得可愛了起來。

仙縣遂昌,“仙”在哪兒

▲ 很仙、很寧靜、很可愛。攝影/吳學文

- END -

文丨烏堆

地圖編輯丨Paprika

設計丨Q年

封圖攝影丨吳學文

參考資料

《仙縣遂昌》徐愛芽

《遂昌傳統村落掠影》俞宸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