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算法才能打“算法戰”'

"

“算法戰”是近年來智能化作戰研究中出現的作戰概念。“算法戰”的“外殼”是軟件系統,“核心”是對數據資源的運用。面向未來作戰,適應人工智能軍事應用的作戰趨勢,應對和打好“算法戰”,必須搞懂弄清算法是什麼,才能夠透過現象進入本質,佔得先機。

算法是人工智能的靈魂。人工智能的軍事應用已成未來作戰趨勢,各軍事強國的紛紛介入催使武器裝備駛入智能化發展的快車道。智能化武器裝備是軍隊實現智能化的關鍵因素,而所謂“智能”就是研究如何應用計算機的軟硬件來模擬人類某些智能行為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音處理等類似人類的感知、認知智能。時下很多人認為人工智能就是機器學習,或者說是深度學習,這是誤區,機器學習只是人工智能的一類核心算法,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種擬合函數。數據、算力和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三大關鍵要素,數據是基礎,算力是保障,而算法是人工智能的靈魂,是其“大腦”,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底層邏輯,算法突破已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科技原力”,是人工智能領域中的超尖端核心技術。沒有先進算法注入的人工智能只能稱之為機器,算法為那些看似“呆頭呆腦”的機器提供了人類智慧,使之具備了“獨立”遂行任務的能力。必須立足當前,著眼未來,深刻認識人工智能技術的特點和優勢,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無監督學習和模式識別等“算法戰”的關鍵數理領域下大力深入探索創新,才不會輸在“起跑線”。

算法的內核是數理推演公式。所謂算法,是一個有限長度的具體計算步驟,是計算機解決問題所使用的計算機能理解的清晰指令和策略機制,從本質地講,算法就是依託數理手段提煉的公式,只不過是用計算機語言轉換過的公式。“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東西,人工智能就什麼也做不了”,只有對問題進行嚴密的數理分析,抽象並提煉出其數學原理,據此才能設計出解決問題的算法,才能告訴人工智能該怎麼做。人工智能貴的不是硬件,而是算法本身,比如索尼智能攝像頭,主要的電子元件僅需要5美元就可以覆蓋核心的硬件芯片的成本,但具體的算法設計受嚴格的專利保護。算法的創新設計需要不斷積累,一個成熟的算法從無到有需要4~5年,從算法再上到芯片還需要將近1年。脫離深厚的數學底蘊,設計出先進的算法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譚,因此,人工智能的發展還是受制於人。要使人工智能真正實現從“曲線擬合”的“弱AI”到“自主學習”的“強AI”的突破,算法本身還需要更高維的突破,而不是簡單的演進。

算法的精確數理提煉尤為重要。算法的先進程度決定著人工智能武器的“聰明”程度,武器只有輸入並學習了數理算法,才能智能,才能與指揮員相配合,進行“智能作戰”。“雲端大腦”“數字參謀”等人工智能軍事化應用可以加速戰場數據的信息融合,人機協同作戰單元將逐步走向戰場,或將在未來戰爭中發揮顛覆性作用。然而,人工智能武器終究只是一臺完成人類佈置任務的機器,面對複雜的人類戰場環境,智能化武器裝備只能依靠“算法大腦”去“思考”、去“決策”、去“行動”,如果其算法的數理提煉與設計不夠精細和精確,一方面可能導致智能武器裝備自行程序故障,失去作戰能力,甚至轉而攻擊己方人員;另一方面會被敵方及別有用心的人從“漏洞”進入算法,進行重新設計,那己方武器極有可能變成敵方武器或成為一臺濫殺無辜的“殺人機器”。2007年10月,美軍第三機步師的3臺“利劍”機器人,由於程序設計漏洞,執行任務時其中1臺機器人竟完全失控,把槍口瞄準操作員,最後只能將其摧毀。未來智能化作戰,一旦戰場態勢發生重大變化,或者原有的作戰目的已經達成,指揮員必須通過算法底層設計,能夠適時精準干預智能武器裝備的偵察、攻擊和防護行動,保證智能兵器始終不能脫離人的控制,駕馭其按指揮員意圖實現作戰目的。

"

“算法戰”是近年來智能化作戰研究中出現的作戰概念。“算法戰”的“外殼”是軟件系統,“核心”是對數據資源的運用。面向未來作戰,適應人工智能軍事應用的作戰趨勢,應對和打好“算法戰”,必須搞懂弄清算法是什麼,才能夠透過現象進入本質,佔得先機。

算法是人工智能的靈魂。人工智能的軍事應用已成未來作戰趨勢,各軍事強國的紛紛介入催使武器裝備駛入智能化發展的快車道。智能化武器裝備是軍隊實現智能化的關鍵因素,而所謂“智能”就是研究如何應用計算機的軟硬件來模擬人類某些智能行為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音處理等類似人類的感知、認知智能。時下很多人認為人工智能就是機器學習,或者說是深度學習,這是誤區,機器學習只是人工智能的一類核心算法,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種擬合函數。數據、算力和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三大關鍵要素,數據是基礎,算力是保障,而算法是人工智能的靈魂,是其“大腦”,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底層邏輯,算法突破已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科技原力”,是人工智能領域中的超尖端核心技術。沒有先進算法注入的人工智能只能稱之為機器,算法為那些看似“呆頭呆腦”的機器提供了人類智慧,使之具備了“獨立”遂行任務的能力。必須立足當前,著眼未來,深刻認識人工智能技術的特點和優勢,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無監督學習和模式識別等“算法戰”的關鍵數理領域下大力深入探索創新,才不會輸在“起跑線”。

算法的內核是數理推演公式。所謂算法,是一個有限長度的具體計算步驟,是計算機解決問題所使用的計算機能理解的清晰指令和策略機制,從本質地講,算法就是依託數理手段提煉的公式,只不過是用計算機語言轉換過的公式。“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東西,人工智能就什麼也做不了”,只有對問題進行嚴密的數理分析,抽象並提煉出其數學原理,據此才能設計出解決問題的算法,才能告訴人工智能該怎麼做。人工智能貴的不是硬件,而是算法本身,比如索尼智能攝像頭,主要的電子元件僅需要5美元就可以覆蓋核心的硬件芯片的成本,但具體的算法設計受嚴格的專利保護。算法的創新設計需要不斷積累,一個成熟的算法從無到有需要4~5年,從算法再上到芯片還需要將近1年。脫離深厚的數學底蘊,設計出先進的算法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譚,因此,人工智能的發展還是受制於人。要使人工智能真正實現從“曲線擬合”的“弱AI”到“自主學習”的“強AI”的突破,算法本身還需要更高維的突破,而不是簡單的演進。

算法的精確數理提煉尤為重要。算法的先進程度決定著人工智能武器的“聰明”程度,武器只有輸入並學習了數理算法,才能智能,才能與指揮員相配合,進行“智能作戰”。“雲端大腦”“數字參謀”等人工智能軍事化應用可以加速戰場數據的信息融合,人機協同作戰單元將逐步走向戰場,或將在未來戰爭中發揮顛覆性作用。然而,人工智能武器終究只是一臺完成人類佈置任務的機器,面對複雜的人類戰場環境,智能化武器裝備只能依靠“算法大腦”去“思考”、去“決策”、去“行動”,如果其算法的數理提煉與設計不夠精細和精確,一方面可能導致智能武器裝備自行程序故障,失去作戰能力,甚至轉而攻擊己方人員;另一方面會被敵方及別有用心的人從“漏洞”進入算法,進行重新設計,那己方武器極有可能變成敵方武器或成為一臺濫殺無辜的“殺人機器”。2007年10月,美軍第三機步師的3臺“利劍”機器人,由於程序設計漏洞,執行任務時其中1臺機器人竟完全失控,把槍口瞄準操作員,最後只能將其摧毀。未來智能化作戰,一旦戰場態勢發生重大變化,或者原有的作戰目的已經達成,指揮員必須通過算法底層設計,能夠適時精準干預智能武器裝備的偵察、攻擊和防護行動,保證智能兵器始終不能脫離人的控制,駕馭其按指揮員意圖實現作戰目的。

懂算法才能打“算法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