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最尷尬的一首小詩,卻影響深遠, 千百年來為人所稱道

【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宋之問,生活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712年),家境並不顯赫。他"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宋之問的仕途可以說春風得意之時,正是武則天皇后實握朝政之時。武后承應"貞觀",勵精圖治,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問以才名與楊炯被召分值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參軍。15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為世人欽慕。

宋之問最尷尬的一首小詩,卻影響深遠, 千百年來為人所稱道

宋之問因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武氏去世後,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瀧州在嶺南,唐朝時那裡屬於極為偏遠的地區,貶往那裡的一些官員因不適應當地的自然水土條件和生活習俗,基本上生還者甚少。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私自冒險逃回洛陽,他此時的身份、心情都非常的鬱悶矛盾:是官員不理政事卻私自出逃;回鄉卻心懷怯意,又怕被別人認出,如此尷尬的他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下了一首人所稱道,影響深遠的小詩《渡漢江》

宋之問最尷尬的一首小詩,卻影響深遠, 千百年來為人所稱道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譯文>

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

越走近故鄉心裡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宋之問最尷尬的一首小詩,卻影響深遠, 千百年來為人所稱道

《渡漢江》是宋之問詩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一首小詩。宋之問一生曾經歷兩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嶺南是在神龍元年春被貶為瀧州參軍,第二年便逃歸洛陽,匿居友人張仲之家裡。這首小詩就是他逃歸途中所作。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全詩表現出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遊子遠歸家鄉時不安、畏怯的複雜心理。 細緻地道出那種微妙的情感,欲回卻又不敢回,急切卻又徘徊。這就是詩人的尷尬之處,所以歷來為人所稱道,影響深遠。

(原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