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

唐朝有很多著名的“殺人詩”,比如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他的心上人讀後,竟絕食而死;

還有白居易的“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也許是無心之語,卻令一代佳人關盼盼,魂斷燕子樓。

不過這些都是旁人所寫的詩不是主人公所作,所以悲劇色彩並沒有那麼濃厚。

要說最悲催的詩人當屬劉希夷了,他寫出了千古名作,然而卻也因為這首詩遭人暗害。

"

唐朝有很多著名的“殺人詩”,比如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他的心上人讀後,竟絕食而死;

還有白居易的“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也許是無心之語,卻令一代佳人關盼盼,魂斷燕子樓。

不過這些都是旁人所寫的詩不是主人公所作,所以悲劇色彩並沒有那麼濃厚。

要說最悲催的詩人當屬劉希夷了,他寫出了千古名作,然而卻也因為這首詩遭人暗害。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這首詩名為《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其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是千古流傳的名言,而傳說也正是這兩句詩誤了他的性命。

"

唐朝有很多著名的“殺人詩”,比如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他的心上人讀後,竟絕食而死;

還有白居易的“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也許是無心之語,卻令一代佳人關盼盼,魂斷燕子樓。

不過這些都是旁人所寫的詩不是主人公所作,所以悲劇色彩並沒有那麼濃厚。

要說最悲催的詩人當屬劉希夷了,他寫出了千古名作,然而卻也因為這首詩遭人暗害。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這首詩名為《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其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是千古流傳的名言,而傳說也正是這兩句詩誤了他的性命。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劉希夷字庭芝,生於公元651年,算是初唐詩人。

比較遺憾的是他只活了29歲,死因成謎。

有一種流傳比較廣的說法,說是被他舅舅宋之問所害。

宋之問是初唐著名詩人,律詩的奠定人之一,他的《渡漢江》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當時劉希夷拿著這首詩向他指教,而宋之問讀後,大為讚歎。

尤其喜歡“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這兩句詩,覺得必能流傳千古,於是便起了歹心,想將此據為己有。

劉希夷當然不肯,宋之問一氣之下,不顧骨肉親情,命人以土活埋了劉希夷。

可憐的劉希夷好不容易寫出了千古名作,卻落得如此下場。

"

唐朝有很多著名的“殺人詩”,比如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他的心上人讀後,竟絕食而死;

還有白居易的“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也許是無心之語,卻令一代佳人關盼盼,魂斷燕子樓。

不過這些都是旁人所寫的詩不是主人公所作,所以悲劇色彩並沒有那麼濃厚。

要說最悲催的詩人當屬劉希夷了,他寫出了千古名作,然而卻也因為這首詩遭人暗害。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這首詩名為《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其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是千古流傳的名言,而傳說也正是這兩句詩誤了他的性命。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劉希夷字庭芝,生於公元651年,算是初唐詩人。

比較遺憾的是他只活了29歲,死因成謎。

有一種流傳比較廣的說法,說是被他舅舅宋之問所害。

宋之問是初唐著名詩人,律詩的奠定人之一,他的《渡漢江》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當時劉希夷拿著這首詩向他指教,而宋之問讀後,大為讚歎。

尤其喜歡“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這兩句詩,覺得必能流傳千古,於是便起了歹心,想將此據為己有。

劉希夷當然不肯,宋之問一氣之下,不顧骨肉親情,命人以土活埋了劉希夷。

可憐的劉希夷好不容易寫出了千古名作,卻落得如此下場。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不過後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宋之問費盡心機,也沒將這首詩劃歸所有。

雖然《全唐詩》中也記載了宋之問的《有所思》,全詩只有兩字之差,“洛陽女兒惜顏色”和“幽閨女兒惜顏色”,但人們還是認為這首詩的原創歸劉希夷。

由此看來,宋之問不但沒有“搶詩”成功,還落得個殘害親人的汙名,也算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我們再來看看這首詩,其實除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其他詩句也是可圈可點的。

詩歌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為過渡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寫的是以洛陽女兒的口吻,抒發了紅顏易逝的感慨。

"

唐朝有很多著名的“殺人詩”,比如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他的心上人讀後,竟絕食而死;

還有白居易的“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也許是無心之語,卻令一代佳人關盼盼,魂斷燕子樓。

不過這些都是旁人所寫的詩不是主人公所作,所以悲劇色彩並沒有那麼濃厚。

要說最悲催的詩人當屬劉希夷了,他寫出了千古名作,然而卻也因為這首詩遭人暗害。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這首詩名為《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其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是千古流傳的名言,而傳說也正是這兩句詩誤了他的性命。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劉希夷字庭芝,生於公元651年,算是初唐詩人。

比較遺憾的是他只活了29歲,死因成謎。

有一種流傳比較廣的說法,說是被他舅舅宋之問所害。

宋之問是初唐著名詩人,律詩的奠定人之一,他的《渡漢江》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當時劉希夷拿著這首詩向他指教,而宋之問讀後,大為讚歎。

尤其喜歡“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這兩句詩,覺得必能流傳千古,於是便起了歹心,想將此據為己有。

劉希夷當然不肯,宋之問一氣之下,不顧骨肉親情,命人以土活埋了劉希夷。

可憐的劉希夷好不容易寫出了千古名作,卻落得如此下場。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不過後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宋之問費盡心機,也沒將這首詩劃歸所有。

雖然《全唐詩》中也記載了宋之問的《有所思》,全詩只有兩字之差,“洛陽女兒惜顏色”和“幽閨女兒惜顏色”,但人們還是認為這首詩的原創歸劉希夷。

由此看來,宋之問不但沒有“搶詩”成功,還落得個殘害親人的汙名,也算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我們再來看看這首詩,其實除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其他詩句也是可圈可點的。

詩歌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為過渡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寫的是以洛陽女兒的口吻,抒發了紅顏易逝的感慨。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開頭以“花”起興,極寫洛陽城東的暮春美景。

洛陽是唐朝的東都,一向繁華,春日百花盛開,滿城春色,令人心醉。

可是到了暮春落花時節,柳絮紛飛,落花滿地。

面對著這漫天飛舞的落花,自是感慨萬千,所以歷來都有“傷春悲秋”的說法。

其實傷的不止是“春光”的流逝,還有人生的短暫。

接下來的“松柏摧為薪”、“滄海變成田”更加突出了人世的無常。

尤其是“滄海桑田”,本出自《神仙傳·麻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如今仍沿用,比喻世事變化之大。

"

唐朝有很多著名的“殺人詩”,比如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他的心上人讀後,竟絕食而死;

還有白居易的“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也許是無心之語,卻令一代佳人關盼盼,魂斷燕子樓。

不過這些都是旁人所寫的詩不是主人公所作,所以悲劇色彩並沒有那麼濃厚。

要說最悲催的詩人當屬劉希夷了,他寫出了千古名作,然而卻也因為這首詩遭人暗害。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這首詩名為《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其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是千古流傳的名言,而傳說也正是這兩句詩誤了他的性命。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劉希夷字庭芝,生於公元651年,算是初唐詩人。

比較遺憾的是他只活了29歲,死因成謎。

有一種流傳比較廣的說法,說是被他舅舅宋之問所害。

宋之問是初唐著名詩人,律詩的奠定人之一,他的《渡漢江》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當時劉希夷拿著這首詩向他指教,而宋之問讀後,大為讚歎。

尤其喜歡“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這兩句詩,覺得必能流傳千古,於是便起了歹心,想將此據為己有。

劉希夷當然不肯,宋之問一氣之下,不顧骨肉親情,命人以土活埋了劉希夷。

可憐的劉希夷好不容易寫出了千古名作,卻落得如此下場。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不過後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宋之問費盡心機,也沒將這首詩劃歸所有。

雖然《全唐詩》中也記載了宋之問的《有所思》,全詩只有兩字之差,“洛陽女兒惜顏色”和“幽閨女兒惜顏色”,但人們還是認為這首詩的原創歸劉希夷。

由此看來,宋之問不但沒有“搶詩”成功,還落得個殘害親人的汙名,也算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我們再來看看這首詩,其實除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其他詩句也是可圈可點的。

詩歌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為過渡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寫的是以洛陽女兒的口吻,抒發了紅顏易逝的感慨。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開頭以“花”起興,極寫洛陽城東的暮春美景。

洛陽是唐朝的東都,一向繁華,春日百花盛開,滿城春色,令人心醉。

可是到了暮春落花時節,柳絮紛飛,落花滿地。

面對著這漫天飛舞的落花,自是感慨萬千,所以歷來都有“傷春悲秋”的說法。

其實傷的不止是“春光”的流逝,還有人生的短暫。

接下來的“松柏摧為薪”、“滄海變成田”更加突出了人世的無常。

尤其是“滄海桑田”,本出自《神仙傳·麻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如今仍沿用,比喻世事變化之大。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接著的“年年歲歲”兩句,對仗工整,又富有哲理,歷來廣為稱讚。

傳說劉希夷寫這兩句的時候,就覺得有不祥之兆,果然他的預感果然應驗了。

不過就算如此,他應該也是不後悔的,因為對於有些詩人來說,“詩”就是他們的命。

緊跟著的“寄言”一句便是過渡句了,詩人由這一句很自然地轉入對白頭翁的描寫,同樣是為了突出世事無常,韶華易逝。

別看這個白頭翁如今白髮蒼蒼,可是當年的他也曾是翩翩美少年,往來的都是富貴人家的公子哥。

詩人以“公子王孫”四句極寫白頭翁年輕時的富貴生活,是為了突出他後來“一朝臥病”無人理睬的悲哀。

當年有多顯赫,如今就有多落寞,今昔對比,將白頭翁悲慘命運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同情。

"

唐朝有很多著名的“殺人詩”,比如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他的心上人讀後,竟絕食而死;

還有白居易的“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也許是無心之語,卻令一代佳人關盼盼,魂斷燕子樓。

不過這些都是旁人所寫的詩不是主人公所作,所以悲劇色彩並沒有那麼濃厚。

要說最悲催的詩人當屬劉希夷了,他寫出了千古名作,然而卻也因為這首詩遭人暗害。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這首詩名為《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其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是千古流傳的名言,而傳說也正是這兩句詩誤了他的性命。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劉希夷字庭芝,生於公元651年,算是初唐詩人。

比較遺憾的是他只活了29歲,死因成謎。

有一種流傳比較廣的說法,說是被他舅舅宋之問所害。

宋之問是初唐著名詩人,律詩的奠定人之一,他的《渡漢江》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當時劉希夷拿著這首詩向他指教,而宋之問讀後,大為讚歎。

尤其喜歡“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這兩句詩,覺得必能流傳千古,於是便起了歹心,想將此據為己有。

劉希夷當然不肯,宋之問一氣之下,不顧骨肉親情,命人以土活埋了劉希夷。

可憐的劉希夷好不容易寫出了千古名作,卻落得如此下場。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不過後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宋之問費盡心機,也沒將這首詩劃歸所有。

雖然《全唐詩》中也記載了宋之問的《有所思》,全詩只有兩字之差,“洛陽女兒惜顏色”和“幽閨女兒惜顏色”,但人們還是認為這首詩的原創歸劉希夷。

由此看來,宋之問不但沒有“搶詩”成功,還落得個殘害親人的汙名,也算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我們再來看看這首詩,其實除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人不同”,其他詩句也是可圈可點的。

詩歌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為過渡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寫的是以洛陽女兒的口吻,抒發了紅顏易逝的感慨。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開頭以“花”起興,極寫洛陽城東的暮春美景。

洛陽是唐朝的東都,一向繁華,春日百花盛開,滿城春色,令人心醉。

可是到了暮春落花時節,柳絮紛飛,落花滿地。

面對著這漫天飛舞的落花,自是感慨萬千,所以歷來都有“傷春悲秋”的說法。

其實傷的不止是“春光”的流逝,還有人生的短暫。

接下來的“松柏摧為薪”、“滄海變成田”更加突出了人世的無常。

尤其是“滄海桑田”,本出自《神仙傳·麻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如今仍沿用,比喻世事變化之大。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接著的“年年歲歲”兩句,對仗工整,又富有哲理,歷來廣為稱讚。

傳說劉希夷寫這兩句的時候,就覺得有不祥之兆,果然他的預感果然應驗了。

不過就算如此,他應該也是不後悔的,因為對於有些詩人來說,“詩”就是他們的命。

緊跟著的“寄言”一句便是過渡句了,詩人由這一句很自然地轉入對白頭翁的描寫,同樣是為了突出世事無常,韶華易逝。

別看這個白頭翁如今白髮蒼蒼,可是當年的他也曾是翩翩美少年,往來的都是富貴人家的公子哥。

詩人以“公子王孫”四句極寫白頭翁年輕時的富貴生活,是為了突出他後來“一朝臥病”無人理睬的悲哀。

當年有多顯赫,如今就有多落寞,今昔對比,將白頭翁悲慘命運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同情。

唐朝最“凶煞”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作者遭小人暗害

最後兩句寫的已經不僅僅是洛陽女兒和白頭翁了,而是上升到了一種歷史的高度,揭示了亙古不變的哲理:歲月無情,人生無常;富貴如過眼雲煙,浮生恍若一場大夢。

尤其是一個“悲”字,算是全文的“詩眼”,全詩的情感基調也由此而出。

全詩從洛陽女兒到白頭翁,再到古來的歌舞地,無不抒發了一種世事滄桑的感慨,尤其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雖然顛倒重複,看似囉嗦,卻有極強的感染力,警醒了後世無數痴人。

後來歷代文人對此詩的評價甚高,然而可惜的是劉希夷寫出了千古名作,卻被舅舅殺害,死時年僅29歲。

若他多活幾十年,也許會有更多名作傳世吧。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