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宋朝 蘇軾 中國古代史 書法 聞是書畫 2017-06-14

蘇軾—歸去來辭卷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歸去來辭卷

《歸去來辭卷》,紙本,縱32釐米,橫181.8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東坡書法兼得二王、顏真卿、李邕、楊凝式之長,其書風充分流露瀟灑奔逸豪邁不羈的氣概。此卷文字意態豐腴,結體穩密,縱筆重,橫筆輕,撇戈筆劃,左伸而右縮,為蘇字特色。

蘇軾—東坡蘇公帖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東坡蘇公帖

《東坡蘇公帖》,又名《東坡書髓》、《西樓帖》,為蘇軾書跡刻帖。宋乾道四年(1168)汪應辰撰集,刻於成都。末尾跋雲:“東坡蘇公帖三十卷。每搜訪所得,即以入石,不復銓次也。乾道四年三月一日,玉山汪應辰書。”又有陸游跋:“成都西樓下有汪聖錫刻東坡帖卅卷。”“西樓下石刻東坡法帖十卷,擇其尤奇逸者為一編,號《東坡書髓》,三十年間未嘗釋手,去歲在京師,脫敗,再裝緝之。”清道光間,南海廖甡選翻此帖部分而成《觀海堂蘇帖》,其後又有長白瑛桂翻刻此帖部分,仍名《東坡蘇公帖》。原石刻拓本,今藏天津博物館。

蘇軾—屏事帖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屏事帖

蘇軾書於元豐八年(1085)。紙本。行書,信札一則。凡三行,計23字。25.1釐米×23.1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孔凡禮《蘇軾文集?佚文彙編》卷四《與友人一首》注云:“簡中所云'宣猷’,當指王慶源,蘇軾鄉中前輩,此簡當為輿鄉人者。”不知以何為據?東坡本集卷三十有詩序曰:“慶源宣義王丈,以匯舉得官,為洪雅主簿,雅州戶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樂之。既謝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橋,放懷自得。有書來求紅帶,既以遺之,且作詩為戲,請黃魯直、秦少游各為賦一首,為老人光華。”黃山谷《題子瞻與王宣義書後》雲:“慶源,初名群,字子眾,後改名淮奇,又易今字。其馭吏威愛,如家人法。”任淵《山谷詩注》雲:“慶源,東坡之叔丈人也。晚以壘舉恩得官。”“宣義”乃宣義郎之謂,而非其字。大約乃致仕時由正九品的縣主簿,提升為從八品宣義郎街而退休。但“宣義”非“宣猷”,抑或宣猷是其別字?待考。

此帖中雲:“宣猷丈丈,計已屏事齋居”,則必在東坡上述詩之前,因“計已”乃推斷,而非實信,而詩作於元皊三年,此札則應在此之前。徐邦達考《石渠寶笈續編?寧壽宮》雲:“謹按札內雲:'至常乃附區區’,考軾凡三次至常州,此當第二次。”這是合乎情理的。

《東坡紀年錄》:“熙寧六年癸丑……除夜宿常州城外作詩。”詩乃《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詩云:“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一夜許相依。”此次東坡赴常,潤賑饑,行色匆匆。倘要給鄉人寫信,未必非要“至常”,在冬日野外去寫。常州野外住一夜,第二天便到了丹陽,有《元日過丹陽,明日立春,寄魯元翰》一首。這是東坡第一次到常州。

王水照整理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元豐八年乙丑。先生正月離泅上,至南京,尋得請常州居住。三月六日,先生在南京,聞神宗皇帝遣詔,尋自南京復赴常。五月一日,過揚州,遊竹西寺,尋有旨復朝奉郎知登州。七月自常赴登。”這是東坡第二次來常州。這次是得到神宗皇帝批准,準備終老常州。待定下一個長期居住的地址後,再給蜀中鄉人寫信聯繫,實屬合情合理。故此帖中稱“至常乃附區區”云云,想為正月在南京時所作。

施宿《東坡先生年譜》:“建中靖國元年辛巳。六月,至常,病甚,乞致仕。表大略雲:'臣素有薄田在常州宜興縣,粗了嬗粥,所以崎嶇萬里,奔歸常州,以盡餘年。五月問行至真州,瘴毒大作,乘船至潤,昏不知人者壘日。今已至常,百病橫生,全不能食者二十餘日,自料必死,慾望朝廷哀憐,許臣守本官致仕。’一請而獲,以七月二十八日公薨於常州城中。”時年東坡已六十六歲,而鄉里長輩“宣猷丈丈”尚在世的可能性已不大,東坡在這次住常前寫此札的可能性也就很小了。

釋文: 宣猷丈丈,計已屏事齋居,未敢上狀。至常乃附區區。軾惶恐。

蘇軾—覆盆子帖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覆盆子帖

釋文 覆盆子甚煩採寄,感作之至。令子一相訪,值出未見,當令人呼見之也。季常先生一書,並信物一小角,請送達。軾白。

蘇軾書於元豐中(1080——1083)。紙本。行書,信札一則。凡六行,計44字。27.7釐米×44.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草•覆盆子》:“釋名,當之曰:子似覆盆之形,故名之。時珍曰:五月子熟,其色烏赤,故俗名烏隵,大麥莓、插田隵,亦曰栽秧隵。”故覆盆子乃南方之植物,栽秧季節可採集,似莓而可食,又可人藥。因之東坡託人“採寄”。因之,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斷為此帖為東坡在黃州時所作,有理。但徐先生雲:“考杜沂字道源,子孟堅,曾官黃州,父子多與東坡交遊。”此亦如實。但又云:“此帖中說:‘令子一相訪’,或者就是指孟堅,則此帖可能是給杜沂的。”這種假設,理由欠充分,難以為信。

拙《京酒帖》考中據王文誥《東坡《遊武昌寒溪西山寺》〔按〕:“道源非久赴官,然不詳何官,其子孟堅為縣,亦至黃州。”由此可見,東坡是不便叫杜道源為其“採寄”覆盆子的。杜孟堅為縣令,杜道源想也同住城內,東坡住在城南郊外不遠,而陳季常卻住在黃崗縣北一百多裡外的岐亭鎮(《太平寰宇記》:“歧亭河,在麻城西北八十里。唐武德三年,於縣置亭,州取此為名。《九域志》:“淮南西路黃州,沿黃崗縣。麻城,在州北一百七十五里,四鄉有歧亭鎮。”)。陳季常乃“逐於光、黃間”的隱逸,而拜託縣令杜孟堅之父杜道源為之送達“一書並信物一小角”,是必須有特殊原因的。或因道源有事於歧亭,或因道源赴季常歧亭之約會,帖中皆未講明。所以很難推斷此札是寫給“非久赴官”之杜道源的。

此札乃一便條,末二行似代替箋封之言。如是,則此札便是給陳季常的了。觀《季常帖》,亦乃近似此帖之便條,且書體頗相近。

蘇軾—歸園帖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歸園帖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蘇軾

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餘,為人寬大如海”。蘇軾中進士時二十一歲,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1080年(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諡文忠公。

蘇軾—令子帖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令子帖

蘇軾《令子帖》 書於紹元年(1094)。紙本。行書,尺牘一則。凡4行,計50字。30.3釐米×25.6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又為《致杜氏五札之四》。孔凡禮校點《蘇軾文集?佚文彙編》時,判為《致杜道源》,時間定為治平二年,不合。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判為“黃州時給道源的”,亦不合。文中所云“令子”,已不應是孟堅,而應是孟堅之子唐弼。

紹聖元年四月,東坡在定州任上,就任落兩職,追一官,知英州。他“火急治裝,星夜上路”,“憂悸成疾,兩目昏障,僅分道路”,行至滑州,便有《赴英州乞舟行狀》,十分狼狽,正合帖中所云“患難流落中”。未至英州,又再貶“責授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大約在五、六月之間,途經金陵,正遇上道源卒。吳稈跋雲:“孟堅丁外艱,子瞻赴英州阻風石頭。”東坡“輒送十緡省為一奠之用”,並在此札中申明:“患難流落中,深愧不能展毫末也!”

此帖書體近於晚年。匆忙中,“患難”二字亦寫顛倒,想必為紹聖元年“道盡途窮”之際觀其書,足見其情其心。

【釋文】:

令子所示 專在意 來日相見 即達之 但未必有益也 輒送十緡 省為一莫之用 患難流落中 深愧不能展毫末也 不罪不罪 軾手啟

蘇軾《邂逅帖》(江上帖)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邂逅帖》,又稱《江上帖》

蘇軾《邂逅帖》,又稱《江上帖》,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軾啟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懷仰。世契感悵不已,厚書且番。起居佳勝,令弟愛子各想康福,餘以面莫既人回,忽忽不宣。軾再拜知縣朝奉閣下,四月廿八日。

蘇軾——歸去來辭卷,東坡蘇公帖,屏事帖,覆盆子帖,歸園帖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