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朝不定都西安或洛陽?五代政權、趙匡胤全都屈服於這個現實

宋朝 趙匡胤 朱熹 經濟 國家人文歷史 國家人文歷史 2017-09-28

趙宋立國,繼承後周的政治遺產,以汴梁為首都。但宋太祖趙匡胤打心底不希望定都於汴梁,因為開封乃是“四戰之地”,並無天險可據,易攻難守,從軍事上考慮,確實不是建都的首選。為了守衛國都,必須在京師駐以重兵,成本非常高。開寶九年(976年),時距宋朝開國不過十六年,趙匡胤到西京洛陽祭祖,留洛期間,便與近臣發生了一次是否要遷都的辯論。

原來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有意遷都於洛,祭祀完畢,便在洛陽行宮住了下來,不欲回東京汴梁。隨行的群臣不知如何是好。

為何宋朝不定都西安或洛陽?五代政權、趙匡胤全都屈服於這個現實

趙匡胤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進言:“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若慮遷都,臣實未見其便。”李懷忠的意思是,東京縱有千般不是,但畢竟得運河之便,每年可以從江淮運入漕糧數百萬石,京師數十萬駐軍,全靠它吃飯。陛下如果搬居洛陽,得從哪裡弄到這麼多的糧食?因此,遷都之事,極不可行。

但趙匡胤不聽,“上亦弗從”。看來很難改變皇上的主意了。

此時,太祖之弟、晉王趙光義從容說道:“遷都未便。”

趙匡胤說:“遷都洛陽也非長遠之計,最好是遷至長安。”

趙光義“叩頭切諫”,決心要打消太祖遷都的念頭。

趙匡胤又說:“我之所以想西遷,並無他意,只是要據山河之勝,守衛國都,這樣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

趙光義說:“國家之守,在德不在險。”

趙匡胤沉默半晌,沒有說話。等趙光義離開後,趙匡胤對左右近侍說:“晉王所言,也有他的道理,我就聽他一回吧。只是,”太祖深嘆了一口氣,悠悠道:“只怕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為何宋朝不定都西安或洛陽?五代政權、趙匡胤全都屈服於這個現實

趙光義

太祖皇帝聽從了其弟晉王的勸告,實際上也是遷就於時勢。趙匡胤並不是一名固執的君王,他通達,既能尊重傳統,也願意承認現實,順應時勢。南宋時,朱熹與朋友回憶起太祖開國創制的往事,朋友問朱熹:“太祖受命,盡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亂為治。”朱熹說:“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事的人,多是先其大綱,其他節目可因則因,此方是英雄手段。”換成現在的說法,這正是保守主義的改進路徑。

說回遷都的事。趙匡胤內心雖有“循周漢故事”、定都長安的情結,但他也不能不尊重現實,在他所處的10世紀,已經全然不同於周漢之世。經長年戰亂摧殘,長安等北方都城早已不復舊日繁華,東晉時衣冠南渡,南方獲得大開發,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逐漸轉移至江南,而軍事、政治重心則依舊保留在北方,一南一北兩個重心彼此分離。如果缺乏發達的交通網絡將南北連接起來,南方的經濟資源無法輸送到北方,北方那些軍政重鎮勢必難以維持,進而危及整個王朝的安全。

在鐵路與火車被髮明出來之前,水運線無疑是最為經濟、快捷的運輸網絡。但中國的黃河、長江大體上都是東西走向,南北之間找不到貫通的水運線。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當然並不是為了下揚州看瓊花美女,而是要打通南北的補給線。

大運河鑿成,南北貫通,中華帝國才可能形成緊密的共同體,富庶的南方才能夠成為源源不斷地向北方輸送物資的大後院。位於運河線上的汴梁,近水樓臺先得月,其地位便日益重要了,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與後周政權,均定都於汴梁。宋承五代之舊,也以開封府為首都,因為不能不順應歷史趨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