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1】

為人不外修齊事

所樂自在山水間

此聯選自清·樑章鉅《楹聯叢話》。

上聯語本《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裡的關鍵是修身,即修養身心,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人,是家的主體,故修身是齊家的根本,“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家,是社會的細胞,是一國的根本,“若要使一國的人,無一個不明其明德,必先齊那一家的人,使他都明瞭明德。所以,‘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儒家認為“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自身的道德修養,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一切皆要從“修身”做起,為此提出了“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重要思想。我國古代德教為先,修身為本的優良傳統,在當下仍有它積極的借鑑意義,修齊治平仍然是我們今天為人立身行己的大事。

下聯語本《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明清之際的學者孫其逢曾解讀說:“山水無情之物也,而仁知登臨則欣然向之。蓋活潑寧謐之體,觸目會心,故其受享無窮,此深造自得之學。”其實,山水人人都愛,這是人的自然天性。人們為什麼喜愛山水呢?是因為登山臨水會讓人擁有開闊的視野、長遠的眼光和廣博的胸懷,正是“人品若山極崇峻,情懷與水同清幽。”大自然佳山勝水的旖旎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

"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1】

為人不外修齊事

所樂自在山水間

此聯選自清·樑章鉅《楹聯叢話》。

上聯語本《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裡的關鍵是修身,即修養身心,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人,是家的主體,故修身是齊家的根本,“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家,是社會的細胞,是一國的根本,“若要使一國的人,無一個不明其明德,必先齊那一家的人,使他都明瞭明德。所以,‘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儒家認為“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自身的道德修養,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一切皆要從“修身”做起,為此提出了“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重要思想。我國古代德教為先,修身為本的優良傳統,在當下仍有它積極的借鑑意義,修齊治平仍然是我們今天為人立身行己的大事。

下聯語本《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明清之際的學者孫其逢曾解讀說:“山水無情之物也,而仁知登臨則欣然向之。蓋活潑寧謐之體,觸目會心,故其受享無窮,此深造自得之學。”其實,山水人人都愛,這是人的自然天性。人們為什麼喜愛山水呢?是因為登山臨水會讓人擁有開闊的視野、長遠的眼光和廣博的胸懷,正是“人品若山極崇峻,情懷與水同清幽。”大自然佳山勝水的旖旎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2】

敬能懾心,勤無廢事

恕以成德,儉可助廉

這是清末政治家林則徐的《贈鬆友二兄聯》,選自《清十大名家對聯集》。

上聯的“敬”,有恭敬、敬畏、敬業、敬身之意。武王銘:“火滅修容,戒慎必恭,恭則壽。”《孔子家語》有言:“敬也者,敬身為大。”宋元之際的學者許衡在談到敬身時寫道:“敬身之目,其則有四:心術、威儀、衣服、飲食。”“分而言之,心術、威儀,修德之事也。衣服、飲食,克己之事也。統而言之,皆敬身之要也。”“懾心”,即收斂心神。明《薛氏讀書錄》在談到靜以養心之法時說:“思慮不可必得之事為妄念,思慮悖禮違義之事為邪念,遏絕此念,使念念皆出於仁義禮智,方為收斂此心。”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從此懾心清靜,猶不失作九十翁。”

上聯第二句:“勤無廢事”。化用唐代李嶠《授豆盧欽望秋官尚書制》語:“立身必由清謹,處職無廢於忠勤。”勤者,勞也,“盡心盡力,無所愛惜為勤。”有敬業精神,執事勤勉,自然事業有成。

上聯的核心是一個“敬”字,敬能收斂身心,敬能克己修德,敬能為善去惡,敬能持勤補拙,敬當然也能修養身性。如何持敬、居敬呢?呂坤說要領在“存心”。“‘存心有要乎?’曰:‘主靜。主靜則心存,心存則不苟,此之謂居敬。’”

下聯語本宋代《範純仁家訓》:“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漢代大儒董仲舒曾言:“聖人之德,莫美於恕。”說明恕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宋人劉清之在《誡子通錄》中也說:“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宋代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曾言:“儉,德之共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不僅是私德,也是公德。

"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1】

為人不外修齊事

所樂自在山水間

此聯選自清·樑章鉅《楹聯叢話》。

上聯語本《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裡的關鍵是修身,即修養身心,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人,是家的主體,故修身是齊家的根本,“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家,是社會的細胞,是一國的根本,“若要使一國的人,無一個不明其明德,必先齊那一家的人,使他都明瞭明德。所以,‘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儒家認為“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自身的道德修養,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一切皆要從“修身”做起,為此提出了“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重要思想。我國古代德教為先,修身為本的優良傳統,在當下仍有它積極的借鑑意義,修齊治平仍然是我們今天為人立身行己的大事。

下聯語本《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明清之際的學者孫其逢曾解讀說:“山水無情之物也,而仁知登臨則欣然向之。蓋活潑寧謐之體,觸目會心,故其受享無窮,此深造自得之學。”其實,山水人人都愛,這是人的自然天性。人們為什麼喜愛山水呢?是因為登山臨水會讓人擁有開闊的視野、長遠的眼光和廣博的胸懷,正是“人品若山極崇峻,情懷與水同清幽。”大自然佳山勝水的旖旎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2】

敬能懾心,勤無廢事

恕以成德,儉可助廉

這是清末政治家林則徐的《贈鬆友二兄聯》,選自《清十大名家對聯集》。

上聯的“敬”,有恭敬、敬畏、敬業、敬身之意。武王銘:“火滅修容,戒慎必恭,恭則壽。”《孔子家語》有言:“敬也者,敬身為大。”宋元之際的學者許衡在談到敬身時寫道:“敬身之目,其則有四:心術、威儀、衣服、飲食。”“分而言之,心術、威儀,修德之事也。衣服、飲食,克己之事也。統而言之,皆敬身之要也。”“懾心”,即收斂心神。明《薛氏讀書錄》在談到靜以養心之法時說:“思慮不可必得之事為妄念,思慮悖禮違義之事為邪念,遏絕此念,使念念皆出於仁義禮智,方為收斂此心。”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從此懾心清靜,猶不失作九十翁。”

上聯第二句:“勤無廢事”。化用唐代李嶠《授豆盧欽望秋官尚書制》語:“立身必由清謹,處職無廢於忠勤。”勤者,勞也,“盡心盡力,無所愛惜為勤。”有敬業精神,執事勤勉,自然事業有成。

上聯的核心是一個“敬”字,敬能收斂身心,敬能克己修德,敬能為善去惡,敬能持勤補拙,敬當然也能修養身性。如何持敬、居敬呢?呂坤說要領在“存心”。“‘存心有要乎?’曰:‘主靜。主靜則心存,心存則不苟,此之謂居敬。’”

下聯語本宋代《範純仁家訓》:“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漢代大儒董仲舒曾言:“聖人之德,莫美於恕。”說明恕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宋人劉清之在《誡子通錄》中也說:“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宋代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曾言:“儉,德之共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不僅是私德,也是公德。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3】

敬以持己

恕以接物

這是一副修身養性聯,語本《周易》:“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上聯講對己要嚴以修身。《荀子·天論》有云:“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意謂君子敬重自己的努力而不指望自然的恩賜,所以天天進步。敬,不僅有益於平日的涵養,而且有益於強身。古人云:“敬者,身之基也。”曾國藩在《日課四條》中明確指出“主敬則身強”。他說:“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莊敬日強,安肆而偷,皆自然之徵應。”曾氏認為,處“敬”外則強身,內則純心,於心身均大有益處。

下聯講對人要以心度物。所謂恕,即推己及人,仁愛待物。《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漢·賈誼《新書·道術》:“以己度人謂之恕”。“接物”,謂與人交往。白居易《策林一,王澤流人心感》:“夫恕己及物者無他,以心度心,以身觀身,推其所為以及天下者也。故己欲安,則念人之重擾也。己欲壽,則念人嘉生也。”

“敬以嚴乎己也,寬以恕乎物也。”這是儒家持己修身、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則。一個人若能真正做到,敬持己身,恕待他人,則一定在社會上可立可達,也有利於身心健康。

"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1】

為人不外修齊事

所樂自在山水間

此聯選自清·樑章鉅《楹聯叢話》。

上聯語本《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裡的關鍵是修身,即修養身心,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人,是家的主體,故修身是齊家的根本,“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家,是社會的細胞,是一國的根本,“若要使一國的人,無一個不明其明德,必先齊那一家的人,使他都明瞭明德。所以,‘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儒家認為“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自身的道德修養,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一切皆要從“修身”做起,為此提出了“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重要思想。我國古代德教為先,修身為本的優良傳統,在當下仍有它積極的借鑑意義,修齊治平仍然是我們今天為人立身行己的大事。

下聯語本《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明清之際的學者孫其逢曾解讀說:“山水無情之物也,而仁知登臨則欣然向之。蓋活潑寧謐之體,觸目會心,故其受享無窮,此深造自得之學。”其實,山水人人都愛,這是人的自然天性。人們為什麼喜愛山水呢?是因為登山臨水會讓人擁有開闊的視野、長遠的眼光和廣博的胸懷,正是“人品若山極崇峻,情懷與水同清幽。”大自然佳山勝水的旖旎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2】

敬能懾心,勤無廢事

恕以成德,儉可助廉

這是清末政治家林則徐的《贈鬆友二兄聯》,選自《清十大名家對聯集》。

上聯的“敬”,有恭敬、敬畏、敬業、敬身之意。武王銘:“火滅修容,戒慎必恭,恭則壽。”《孔子家語》有言:“敬也者,敬身為大。”宋元之際的學者許衡在談到敬身時寫道:“敬身之目,其則有四:心術、威儀、衣服、飲食。”“分而言之,心術、威儀,修德之事也。衣服、飲食,克己之事也。統而言之,皆敬身之要也。”“懾心”,即收斂心神。明《薛氏讀書錄》在談到靜以養心之法時說:“思慮不可必得之事為妄念,思慮悖禮違義之事為邪念,遏絕此念,使念念皆出於仁義禮智,方為收斂此心。”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從此懾心清靜,猶不失作九十翁。”

上聯第二句:“勤無廢事”。化用唐代李嶠《授豆盧欽望秋官尚書制》語:“立身必由清謹,處職無廢於忠勤。”勤者,勞也,“盡心盡力,無所愛惜為勤。”有敬業精神,執事勤勉,自然事業有成。

上聯的核心是一個“敬”字,敬能收斂身心,敬能克己修德,敬能為善去惡,敬能持勤補拙,敬當然也能修養身性。如何持敬、居敬呢?呂坤說要領在“存心”。“‘存心有要乎?’曰:‘主靜。主靜則心存,心存則不苟,此之謂居敬。’”

下聯語本宋代《範純仁家訓》:“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漢代大儒董仲舒曾言:“聖人之德,莫美於恕。”說明恕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宋人劉清之在《誡子通錄》中也說:“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宋代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曾言:“儉,德之共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不僅是私德,也是公德。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3】

敬以持己

恕以接物

這是一副修身養性聯,語本《周易》:“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上聯講對己要嚴以修身。《荀子·天論》有云:“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意謂君子敬重自己的努力而不指望自然的恩賜,所以天天進步。敬,不僅有益於平日的涵養,而且有益於強身。古人云:“敬者,身之基也。”曾國藩在《日課四條》中明確指出“主敬則身強”。他說:“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莊敬日強,安肆而偷,皆自然之徵應。”曾氏認為,處“敬”外則強身,內則純心,於心身均大有益處。

下聯講對人要以心度物。所謂恕,即推己及人,仁愛待物。《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漢·賈誼《新書·道術》:“以己度人謂之恕”。“接物”,謂與人交往。白居易《策林一,王澤流人心感》:“夫恕己及物者無他,以心度心,以身觀身,推其所為以及天下者也。故己欲安,則念人之重擾也。己欲壽,則念人嘉生也。”

“敬以嚴乎己也,寬以恕乎物也。”這是儒家持己修身、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則。一個人若能真正做到,敬持己身,恕待他人,則一定在社會上可立可達,也有利於身心健康。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4】

斗酒縱觀廿一史

爐香靜對十三經

此聯為崇禎進士、明末著名民族英雄史可法所撰。

上聯講觀史。“斗酒”指善飲而氣概豪邁。“縱觀”,指博覽,恣意觀看。“廿一史”,明嘉靖時校刻的史書,在宋人所稱“十七史”外,加宋、遼、金、元四史合為“二十一史”。宋代張栻《理性大全》中講到:“觀史工夫要當考其治亂興廢之所以然,察其人之邪正”。宋代呂祖謙《先正讀書訣》則說:“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如何處之。”

下聯講讀經。“爐香”,薰爐裡的香氣。在古代,不少文人都有焚香讀書的雅好。南宋詩人陸游有詩云:“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玉溪詩。”品香的過程是一種精神和嗅覺的審美過程,能安神、靜心,給人以空靈平和。“靜對”,即靜心面對。“十三經”,指十三部儒家經典。自漢代開始把《詩》《書》《易》《禮》《春秋》稱為五經,唐代把《周禮》《儀禮》《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與《詩》《書》《易》稱為“九經”,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宋代又將《孟子》列入,因有十三經之稱。古人云:唯有經書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古人讀書,都“以經為主”,“經術深邃,則觀史易知人之賢不肖;遇事得失,易以明矣。”

聯語以“廿一史”“十三經”泛指傳統文化之精華,藉以表明自己勤學博覽、刻苦奮發的決心和抱負。此聯運筆縱橫大氣,氣韻生動,工整典雅,明心見志,是一副很好的讀書養性聯。

"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1】

為人不外修齊事

所樂自在山水間

此聯選自清·樑章鉅《楹聯叢話》。

上聯語本《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裡的關鍵是修身,即修養身心,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人,是家的主體,故修身是齊家的根本,“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家,是社會的細胞,是一國的根本,“若要使一國的人,無一個不明其明德,必先齊那一家的人,使他都明瞭明德。所以,‘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儒家認為“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自身的道德修養,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一切皆要從“修身”做起,為此提出了“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重要思想。我國古代德教為先,修身為本的優良傳統,在當下仍有它積極的借鑑意義,修齊治平仍然是我們今天為人立身行己的大事。

下聯語本《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明清之際的學者孫其逢曾解讀說:“山水無情之物也,而仁知登臨則欣然向之。蓋活潑寧謐之體,觸目會心,故其受享無窮,此深造自得之學。”其實,山水人人都愛,這是人的自然天性。人們為什麼喜愛山水呢?是因為登山臨水會讓人擁有開闊的視野、長遠的眼光和廣博的胸懷,正是“人品若山極崇峻,情懷與水同清幽。”大自然佳山勝水的旖旎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2】

敬能懾心,勤無廢事

恕以成德,儉可助廉

這是清末政治家林則徐的《贈鬆友二兄聯》,選自《清十大名家對聯集》。

上聯的“敬”,有恭敬、敬畏、敬業、敬身之意。武王銘:“火滅修容,戒慎必恭,恭則壽。”《孔子家語》有言:“敬也者,敬身為大。”宋元之際的學者許衡在談到敬身時寫道:“敬身之目,其則有四:心術、威儀、衣服、飲食。”“分而言之,心術、威儀,修德之事也。衣服、飲食,克己之事也。統而言之,皆敬身之要也。”“懾心”,即收斂心神。明《薛氏讀書錄》在談到靜以養心之法時說:“思慮不可必得之事為妄念,思慮悖禮違義之事為邪念,遏絕此念,使念念皆出於仁義禮智,方為收斂此心。”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從此懾心清靜,猶不失作九十翁。”

上聯第二句:“勤無廢事”。化用唐代李嶠《授豆盧欽望秋官尚書制》語:“立身必由清謹,處職無廢於忠勤。”勤者,勞也,“盡心盡力,無所愛惜為勤。”有敬業精神,執事勤勉,自然事業有成。

上聯的核心是一個“敬”字,敬能收斂身心,敬能克己修德,敬能為善去惡,敬能持勤補拙,敬當然也能修養身性。如何持敬、居敬呢?呂坤說要領在“存心”。“‘存心有要乎?’曰:‘主靜。主靜則心存,心存則不苟,此之謂居敬。’”

下聯語本宋代《範純仁家訓》:“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漢代大儒董仲舒曾言:“聖人之德,莫美於恕。”說明恕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宋人劉清之在《誡子通錄》中也說:“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宋代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曾言:“儉,德之共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不僅是私德,也是公德。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3】

敬以持己

恕以接物

這是一副修身養性聯,語本《周易》:“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上聯講對己要嚴以修身。《荀子·天論》有云:“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意謂君子敬重自己的努力而不指望自然的恩賜,所以天天進步。敬,不僅有益於平日的涵養,而且有益於強身。古人云:“敬者,身之基也。”曾國藩在《日課四條》中明確指出“主敬則身強”。他說:“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莊敬日強,安肆而偷,皆自然之徵應。”曾氏認為,處“敬”外則強身,內則純心,於心身均大有益處。

下聯講對人要以心度物。所謂恕,即推己及人,仁愛待物。《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漢·賈誼《新書·道術》:“以己度人謂之恕”。“接物”,謂與人交往。白居易《策林一,王澤流人心感》:“夫恕己及物者無他,以心度心,以身觀身,推其所為以及天下者也。故己欲安,則念人之重擾也。己欲壽,則念人嘉生也。”

“敬以嚴乎己也,寬以恕乎物也。”這是儒家持己修身、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則。一個人若能真正做到,敬持己身,恕待他人,則一定在社會上可立可達,也有利於身心健康。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4】

斗酒縱觀廿一史

爐香靜對十三經

此聯為崇禎進士、明末著名民族英雄史可法所撰。

上聯講觀史。“斗酒”指善飲而氣概豪邁。“縱觀”,指博覽,恣意觀看。“廿一史”,明嘉靖時校刻的史書,在宋人所稱“十七史”外,加宋、遼、金、元四史合為“二十一史”。宋代張栻《理性大全》中講到:“觀史工夫要當考其治亂興廢之所以然,察其人之邪正”。宋代呂祖謙《先正讀書訣》則說:“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如何處之。”

下聯講讀經。“爐香”,薰爐裡的香氣。在古代,不少文人都有焚香讀書的雅好。南宋詩人陸游有詩云:“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玉溪詩。”品香的過程是一種精神和嗅覺的審美過程,能安神、靜心,給人以空靈平和。“靜對”,即靜心面對。“十三經”,指十三部儒家經典。自漢代開始把《詩》《書》《易》《禮》《春秋》稱為五經,唐代把《周禮》《儀禮》《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與《詩》《書》《易》稱為“九經”,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宋代又將《孟子》列入,因有十三經之稱。古人云:唯有經書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古人讀書,都“以經為主”,“經術深邃,則觀史易知人之賢不肖;遇事得失,易以明矣。”

聯語以“廿一史”“十三經”泛指傳統文化之精華,藉以表明自己勤學博覽、刻苦奮發的決心和抱負。此聯運筆縱橫大氣,氣韻生動,工整典雅,明心見志,是一副很好的讀書養性聯。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5】

草草杯盤供語笑

昏昏燈火話平生

這是豐子愷在“緣緣堂”的摘句聯,此聯摘自宋·王安石七言律詩《示長安君》中的頷聯。

上聯的“草草”,即草率而簡略。“杯盤”,杯與盤,借指酒餚。“語笑”,談笑,清·吳偉業《吳門遇劉雪舫》詩:“忽然語笑合,與我談生平。”上聯是說,桌上的酒餚雖然草率簡單,卻能為至親老友提供聚談的條件。

下聯的“昏昏”,即昏暗貌。“平生”,平素,一生,這裡指平素的志趣、情誼等,陶潛《停雲》詩:“人亦有言,日月於徵,安得促席,說彼平生。”下聯是說,至親好友聚在昏暗的燈光下彼此暢敘平生走過的道路。暗淡的燈光,親切的笑語,使人感受到一種平靜和諧、率真自然的生活情趣。

此聯雖然摘自王安石的詩句,卻真實地反映了“緣緣堂”主的心境與處境,勝似己作。與王安石同時代的宋代哲學家、養生家邵雍也有與此聯內容相同的詩句:量力杯盤隨草具,開懷語笑任天真。勸君似此清閒事,雖老何須更厭頻。看來,老友相聚,“開懷語笑”,不失為“休閒養生”的重要內容。

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寫道:“閒來靜處,且將詩酒猖狂。唱一曲歸來未晚,歌一調湖海茫茫。逢時遇景,拾翠尋芳,約幾個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適性,或曲水流觴,或說些善因果報,或論些古今興亡。看花枝堆錦繡,聽鳥語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覆,世態炎涼。優遊閒歲月,瀟灑度時光。”沈復根據自身體驗,還提醒聚談的友人:“知己聚談,勿及時事,勿及權勢,勿臧否人物,勿爭辯是非。或約閒行,不衫不履,勿以勞苦徇禮節。小飲勿醉,陶然而己。誠能如是,亦堪樂志。”

"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1】

為人不外修齊事

所樂自在山水間

此聯選自清·樑章鉅《楹聯叢話》。

上聯語本《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裡的關鍵是修身,即修養身心,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人,是家的主體,故修身是齊家的根本,“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家,是社會的細胞,是一國的根本,“若要使一國的人,無一個不明其明德,必先齊那一家的人,使他都明瞭明德。所以,‘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儒家認為“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自身的道德修養,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一切皆要從“修身”做起,為此提出了“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重要思想。我國古代德教為先,修身為本的優良傳統,在當下仍有它積極的借鑑意義,修齊治平仍然是我們今天為人立身行己的大事。

下聯語本《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明清之際的學者孫其逢曾解讀說:“山水無情之物也,而仁知登臨則欣然向之。蓋活潑寧謐之體,觸目會心,故其受享無窮,此深造自得之學。”其實,山水人人都愛,這是人的自然天性。人們為什麼喜愛山水呢?是因為登山臨水會讓人擁有開闊的視野、長遠的眼光和廣博的胸懷,正是“人品若山極崇峻,情懷與水同清幽。”大自然佳山勝水的旖旎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2】

敬能懾心,勤無廢事

恕以成德,儉可助廉

這是清末政治家林則徐的《贈鬆友二兄聯》,選自《清十大名家對聯集》。

上聯的“敬”,有恭敬、敬畏、敬業、敬身之意。武王銘:“火滅修容,戒慎必恭,恭則壽。”《孔子家語》有言:“敬也者,敬身為大。”宋元之際的學者許衡在談到敬身時寫道:“敬身之目,其則有四:心術、威儀、衣服、飲食。”“分而言之,心術、威儀,修德之事也。衣服、飲食,克己之事也。統而言之,皆敬身之要也。”“懾心”,即收斂心神。明《薛氏讀書錄》在談到靜以養心之法時說:“思慮不可必得之事為妄念,思慮悖禮違義之事為邪念,遏絕此念,使念念皆出於仁義禮智,方為收斂此心。”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從此懾心清靜,猶不失作九十翁。”

上聯第二句:“勤無廢事”。化用唐代李嶠《授豆盧欽望秋官尚書制》語:“立身必由清謹,處職無廢於忠勤。”勤者,勞也,“盡心盡力,無所愛惜為勤。”有敬業精神,執事勤勉,自然事業有成。

上聯的核心是一個“敬”字,敬能收斂身心,敬能克己修德,敬能為善去惡,敬能持勤補拙,敬當然也能修養身性。如何持敬、居敬呢?呂坤說要領在“存心”。“‘存心有要乎?’曰:‘主靜。主靜則心存,心存則不苟,此之謂居敬。’”

下聯語本宋代《範純仁家訓》:“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漢代大儒董仲舒曾言:“聖人之德,莫美於恕。”說明恕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宋人劉清之在《誡子通錄》中也說:“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宋代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曾言:“儉,德之共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不僅是私德,也是公德。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3】

敬以持己

恕以接物

這是一副修身養性聯,語本《周易》:“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上聯講對己要嚴以修身。《荀子·天論》有云:“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意謂君子敬重自己的努力而不指望自然的恩賜,所以天天進步。敬,不僅有益於平日的涵養,而且有益於強身。古人云:“敬者,身之基也。”曾國藩在《日課四條》中明確指出“主敬則身強”。他說:“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莊敬日強,安肆而偷,皆自然之徵應。”曾氏認為,處“敬”外則強身,內則純心,於心身均大有益處。

下聯講對人要以心度物。所謂恕,即推己及人,仁愛待物。《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漢·賈誼《新書·道術》:“以己度人謂之恕”。“接物”,謂與人交往。白居易《策林一,王澤流人心感》:“夫恕己及物者無他,以心度心,以身觀身,推其所為以及天下者也。故己欲安,則念人之重擾也。己欲壽,則念人嘉生也。”

“敬以嚴乎己也,寬以恕乎物也。”這是儒家持己修身、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則。一個人若能真正做到,敬持己身,恕待他人,則一定在社會上可立可達,也有利於身心健康。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4】

斗酒縱觀廿一史

爐香靜對十三經

此聯為崇禎進士、明末著名民族英雄史可法所撰。

上聯講觀史。“斗酒”指善飲而氣概豪邁。“縱觀”,指博覽,恣意觀看。“廿一史”,明嘉靖時校刻的史書,在宋人所稱“十七史”外,加宋、遼、金、元四史合為“二十一史”。宋代張栻《理性大全》中講到:“觀史工夫要當考其治亂興廢之所以然,察其人之邪正”。宋代呂祖謙《先正讀書訣》則說:“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如何處之。”

下聯講讀經。“爐香”,薰爐裡的香氣。在古代,不少文人都有焚香讀書的雅好。南宋詩人陸游有詩云:“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玉溪詩。”品香的過程是一種精神和嗅覺的審美過程,能安神、靜心,給人以空靈平和。“靜對”,即靜心面對。“十三經”,指十三部儒家經典。自漢代開始把《詩》《書》《易》《禮》《春秋》稱為五經,唐代把《周禮》《儀禮》《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與《詩》《書》《易》稱為“九經”,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宋代又將《孟子》列入,因有十三經之稱。古人云:唯有經書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古人讀書,都“以經為主”,“經術深邃,則觀史易知人之賢不肖;遇事得失,易以明矣。”

聯語以“廿一史”“十三經”泛指傳統文化之精華,藉以表明自己勤學博覽、刻苦奮發的決心和抱負。此聯運筆縱橫大氣,氣韻生動,工整典雅,明心見志,是一副很好的讀書養性聯。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5】

草草杯盤供語笑

昏昏燈火話平生

這是豐子愷在“緣緣堂”的摘句聯,此聯摘自宋·王安石七言律詩《示長安君》中的頷聯。

上聯的“草草”,即草率而簡略。“杯盤”,杯與盤,借指酒餚。“語笑”,談笑,清·吳偉業《吳門遇劉雪舫》詩:“忽然語笑合,與我談生平。”上聯是說,桌上的酒餚雖然草率簡單,卻能為至親老友提供聚談的條件。

下聯的“昏昏”,即昏暗貌。“平生”,平素,一生,這裡指平素的志趣、情誼等,陶潛《停雲》詩:“人亦有言,日月於徵,安得促席,說彼平生。”下聯是說,至親好友聚在昏暗的燈光下彼此暢敘平生走過的道路。暗淡的燈光,親切的笑語,使人感受到一種平靜和諧、率真自然的生活情趣。

此聯雖然摘自王安石的詩句,卻真實地反映了“緣緣堂”主的心境與處境,勝似己作。與王安石同時代的宋代哲學家、養生家邵雍也有與此聯內容相同的詩句:量力杯盤隨草具,開懷語笑任天真。勸君似此清閒事,雖老何須更厭頻。看來,老友相聚,“開懷語笑”,不失為“休閒養生”的重要內容。

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寫道:“閒來靜處,且將詩酒猖狂。唱一曲歸來未晚,歌一調湖海茫茫。逢時遇景,拾翠尋芳,約幾個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適性,或曲水流觴,或說些善因果報,或論些古今興亡。看花枝堆錦繡,聽鳥語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覆,世態炎涼。優遊閒歲月,瀟灑度時光。”沈復根據自身體驗,還提醒聚談的友人:“知己聚談,勿及時事,勿及權勢,勿臧否人物,勿爭辯是非。或約閒行,不衫不履,勿以勞苦徇禮節。小飲勿醉,陶然而己。誠能如是,亦堪樂志。”

6副對聯,充滿哲理智慧,讀來讓人深思

【06】

心常抱一團春氣

身恆居滿室清風

此聯選自《蘇局仙聯語選》。

上聯的“春氣”,指春季的陽和之氣。《莊子·庚桑楚》:“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春天陽光明媚,生機盎然,萬紫千紅,是最令人心曠神怡的季節。上聯是說一個人心裡要常懷一團春氣,保持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面有春色、喜色,和藹迎人,這不僅有助於事業興旺,也有利於身心健康。清人鄭觀應在《訓兒女書》中,援引宋代哲學家邵雍的話說:“邵子云:‘天人感應之理,春氣則萬物發生,秋氣則萬物凋零,世所共知。人之和藹如春氣,人之恆怒如秋氣,無論老少、男女,會友、御下,必須面有春色,和藹迎人,方得興旺;若驕傲凌人,對有怒容,面有秋氣,衰敗必矣。’此勉人和氣。”

下聯的“清風”,一指清涼的自然之風。毛傳:“清微之風,化養萬物者也。”二指清惠的風化。東漢張衡《東京賦》:“清風協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三指高潔的品格,喻人品格純潔高尚。清·戴名世《〈梅文常稿〉序》:“其士大夫多崇禮讓,敦實行,以清風高節,砥礪末俗。”亦指樸素的生活作風,強調堅守清白家風。

1980年1月,蘇局仙99歲時應邀,介紹他的養生之道,曾寫道:減除物慾耐辛勞,恬淡生涯意趣高。洞識是非常坦蕩,撥開鬱悶去牢騷。胸中飽養三春氣,身外何來百尺濤?寄語世人長壽法,合於生理莫空撓。詩的首聯“減除物慾耐辛勞,恬淡生涯意趣高”,對下聯進行了詮釋。顯然,下聯是要與友人共勉,要形成和堅守清白家風,讓自身也讓子孫持久地沐浴在滿室清風之中。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