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五十二)劉裕(中)

如果有個人名字叫小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以為我在開玩笑,可惜我沒有。這位名叫小苟的不僅不是我的杜撰,還是一位古代的將領,他就是東晉末年割據益州的譙蜀政權的君主譙縱的族人。

"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五十二)劉裕(中)

如果有個人名字叫小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以為我在開玩笑,可惜我沒有。這位名叫小苟的不僅不是我的杜撰,還是一位古代的將領,他就是東晉末年割據益州的譙蜀政權的君主譙縱的族人。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譙小苟將軍本身乏善可陳,歷史有關他的記錄無非就是在戰場開小差;他這個名字也委實不是什麼幹大事的人的名字。但是他的跑路卻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他的逃跑,譙蜀政權也即將宣告滅亡;而譙蜀的滅亡,也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大業即將達到頂點,他就是劉裕。

劉裕在平滅孫恩後不久,其老領導劉牢之就向桓玄倒戈,儘管劉裕苦諫了許久。劉牢之死後,劉裕也暫時歸降了桓玄,卻又在不久後起兵推翻了桓玄,成為東晉再造社稷得以元勳。

"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五十二)劉裕(中)

如果有個人名字叫小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以為我在開玩笑,可惜我沒有。這位名叫小苟的不僅不是我的杜撰,還是一位古代的將領,他就是東晉末年割據益州的譙蜀政權的君主譙縱的族人。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譙小苟將軍本身乏善可陳,歷史有關他的記錄無非就是在戰場開小差;他這個名字也委實不是什麼幹大事的人的名字。但是他的跑路卻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他的逃跑,譙蜀政權也即將宣告滅亡;而譙蜀的滅亡,也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大業即將達到頂點,他就是劉裕。

劉裕在平滅孫恩後不久,其老領導劉牢之就向桓玄倒戈,儘管劉裕苦諫了許久。劉牢之死後,劉裕也暫時歸降了桓玄,卻又在不久後起兵推翻了桓玄,成為東晉再造社稷得以元勳。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逐漸掌握話語權的劉裕南征北戰,先滅南燕,再平定了劉毅、諸葛長民、司馬尚之等人的內亂,又西進滅掉了割據稱王的譙蜀。此時,他的功業已經大成,對他來說,只需要實現最後一個目標,他就能實現當年曹操都沒有實現的豐功偉業——統一中國。

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劉裕在建康誓師北伐。這是東晉歷史上最後一次北伐,同時也是規模最大、戰果最輝煌的一次北伐。

"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五十二)劉裕(中)

如果有個人名字叫小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以為我在開玩笑,可惜我沒有。這位名叫小苟的不僅不是我的杜撰,還是一位古代的將領,他就是東晉末年割據益州的譙蜀政權的君主譙縱的族人。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譙小苟將軍本身乏善可陳,歷史有關他的記錄無非就是在戰場開小差;他這個名字也委實不是什麼幹大事的人的名字。但是他的跑路卻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他的逃跑,譙蜀政權也即將宣告滅亡;而譙蜀的滅亡,也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大業即將達到頂點,他就是劉裕。

劉裕在平滅孫恩後不久,其老領導劉牢之就向桓玄倒戈,儘管劉裕苦諫了許久。劉牢之死後,劉裕也暫時歸降了桓玄,卻又在不久後起兵推翻了桓玄,成為東晉再造社稷得以元勳。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逐漸掌握話語權的劉裕南征北戰,先滅南燕,再平定了劉毅、諸葛長民、司馬尚之等人的內亂,又西進滅掉了割據稱王的譙蜀。此時,他的功業已經大成,對他來說,只需要實現最後一個目標,他就能實現當年曹操都沒有實現的豐功偉業——統一中國。

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劉裕在建康誓師北伐。這是東晉歷史上最後一次北伐,同時也是規模最大、戰果最輝煌的一次北伐。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次的北伐軍,依然以北府兵為主力,而其中的將領的名字,不可謂不星光熠熠:除了之前提到的王鎮惡、沈田子,還有檀道濟、毛德祖、傅弘之、沈林子等百戰名將。而這次北伐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無比偉大的:長安、洛陽兩京克復,河南所有土地一併光復,東晉和北方諸國的國境線從淮河推到黃河一線。劉裕所取得的成果,堪比之前祖逖、桓溫、謝玄等人的總和!

當劉裕無比驕傲的踏上長安城頭向下鳥瞰的時候,他一定是無比驕傲的;而他也一定想不到,他的偉大的人生,到此也就到了頂點。頂峰過後,就是下墜。

"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五十二)劉裕(中)

如果有個人名字叫小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以為我在開玩笑,可惜我沒有。這位名叫小苟的不僅不是我的杜撰,還是一位古代的將領,他就是東晉末年割據益州的譙蜀政權的君主譙縱的族人。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譙小苟將軍本身乏善可陳,歷史有關他的記錄無非就是在戰場開小差;他這個名字也委實不是什麼幹大事的人的名字。但是他的跑路卻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他的逃跑,譙蜀政權也即將宣告滅亡;而譙蜀的滅亡,也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大業即將達到頂點,他就是劉裕。

劉裕在平滅孫恩後不久,其老領導劉牢之就向桓玄倒戈,儘管劉裕苦諫了許久。劉牢之死後,劉裕也暫時歸降了桓玄,卻又在不久後起兵推翻了桓玄,成為東晉再造社稷得以元勳。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逐漸掌握話語權的劉裕南征北戰,先滅南燕,再平定了劉毅、諸葛長民、司馬尚之等人的內亂,又西進滅掉了割據稱王的譙蜀。此時,他的功業已經大成,對他來說,只需要實現最後一個目標,他就能實現當年曹操都沒有實現的豐功偉業——統一中國。

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劉裕在建康誓師北伐。這是東晉歷史上最後一次北伐,同時也是規模最大、戰果最輝煌的一次北伐。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次的北伐軍,依然以北府兵為主力,而其中的將領的名字,不可謂不星光熠熠:除了之前提到的王鎮惡、沈田子,還有檀道濟、毛德祖、傅弘之、沈林子等百戰名將。而這次北伐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無比偉大的:長安、洛陽兩京克復,河南所有土地一併光復,東晉和北方諸國的國境線從淮河推到黃河一線。劉裕所取得的成果,堪比之前祖逖、桓溫、謝玄等人的總和!

當劉裕無比驕傲的踏上長安城頭向下鳥瞰的時候,他一定是無比驕傲的;而他也一定想不到,他的偉大的人生,到此也就到了頂點。頂峰過後,就是下墜。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就在攻克長安後不到一年,劉裕最為倚重的部下劉穆之去世了。一個月以後,劉裕留下了次子劉義真、大將王鎮惡、沈田子等人鎮守長安,匆匆率軍班師。

劉裕撤退後不久,沈田子和王鎮惡就發生火併,隨後夏國大軍進逼長安。小公子劉義真倉皇率部出逃,結果被夏軍追上,劉義真僅以身免,其餘大將如傅弘之、朱齡石(滅譙蜀主帥)等全部陣亡。赫連勃勃將所有戰死及投降的晉軍的頭顱全部砍下,在長安堆成了一座骷髏臺。

一年以前,劉裕還拜謁了漢高祖陵,在未央宮大宴群臣;一年以後,長安就徹底變成了他的傷心地。而這一切,都要從他貿然撤軍說起。

"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五十二)劉裕(中)

如果有個人名字叫小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以為我在開玩笑,可惜我沒有。這位名叫小苟的不僅不是我的杜撰,還是一位古代的將領,他就是東晉末年割據益州的譙蜀政權的君主譙縱的族人。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譙小苟將軍本身乏善可陳,歷史有關他的記錄無非就是在戰場開小差;他這個名字也委實不是什麼幹大事的人的名字。但是他的跑路卻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他的逃跑,譙蜀政權也即將宣告滅亡;而譙蜀的滅亡,也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大業即將達到頂點,他就是劉裕。

劉裕在平滅孫恩後不久,其老領導劉牢之就向桓玄倒戈,儘管劉裕苦諫了許久。劉牢之死後,劉裕也暫時歸降了桓玄,卻又在不久後起兵推翻了桓玄,成為東晉再造社稷得以元勳。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逐漸掌握話語權的劉裕南征北戰,先滅南燕,再平定了劉毅、諸葛長民、司馬尚之等人的內亂,又西進滅掉了割據稱王的譙蜀。此時,他的功業已經大成,對他來說,只需要實現最後一個目標,他就能實現當年曹操都沒有實現的豐功偉業——統一中國。

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劉裕在建康誓師北伐。這是東晉歷史上最後一次北伐,同時也是規模最大、戰果最輝煌的一次北伐。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次的北伐軍,依然以北府兵為主力,而其中的將領的名字,不可謂不星光熠熠:除了之前提到的王鎮惡、沈田子,還有檀道濟、毛德祖、傅弘之、沈林子等百戰名將。而這次北伐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無比偉大的:長安、洛陽兩京克復,河南所有土地一併光復,東晉和北方諸國的國境線從淮河推到黃河一線。劉裕所取得的成果,堪比之前祖逖、桓溫、謝玄等人的總和!

當劉裕無比驕傲的踏上長安城頭向下鳥瞰的時候,他一定是無比驕傲的;而他也一定想不到,他的偉大的人生,到此也就到了頂點。頂峰過後,就是下墜。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就在攻克長安後不到一年,劉裕最為倚重的部下劉穆之去世了。一個月以後,劉裕留下了次子劉義真、大將王鎮惡、沈田子等人鎮守長安,匆匆率軍班師。

劉裕撤退後不久,沈田子和王鎮惡就發生火併,隨後夏國大軍進逼長安。小公子劉義真倉皇率部出逃,結果被夏軍追上,劉義真僅以身免,其餘大將如傅弘之、朱齡石(滅譙蜀主帥)等全部陣亡。赫連勃勃將所有戰死及投降的晉軍的頭顱全部砍下,在長安堆成了一座骷髏臺。

一年以前,劉裕還拜謁了漢高祖陵,在未央宮大宴群臣;一年以後,長安就徹底變成了他的傷心地。而這一切,都要從他貿然撤軍說起。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歷來對劉裕的這次撤退,無非都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劉穆之之死使他後院起火;另一個是他急著想篡位。

先說劉穆之之死。劉穆之是劉裕最得力的謀士,在《宋書》列傳中排行第一,足可見他對劉裕的重要性。對劉裕來說,劉穆之就是他的諸葛亮或者郭嘉——劉穆之既能為他出謀劃策制訂戰略,又能為他穩固後方運輸糧草,並且死在他之前。

"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五十二)劉裕(中)

如果有個人名字叫小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以為我在開玩笑,可惜我沒有。這位名叫小苟的不僅不是我的杜撰,還是一位古代的將領,他就是東晉末年割據益州的譙蜀政權的君主譙縱的族人。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譙小苟將軍本身乏善可陳,歷史有關他的記錄無非就是在戰場開小差;他這個名字也委實不是什麼幹大事的人的名字。但是他的跑路卻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他的逃跑,譙蜀政權也即將宣告滅亡;而譙蜀的滅亡,也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大業即將達到頂點,他就是劉裕。

劉裕在平滅孫恩後不久,其老領導劉牢之就向桓玄倒戈,儘管劉裕苦諫了許久。劉牢之死後,劉裕也暫時歸降了桓玄,卻又在不久後起兵推翻了桓玄,成為東晉再造社稷得以元勳。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逐漸掌握話語權的劉裕南征北戰,先滅南燕,再平定了劉毅、諸葛長民、司馬尚之等人的內亂,又西進滅掉了割據稱王的譙蜀。此時,他的功業已經大成,對他來說,只需要實現最後一個目標,他就能實現當年曹操都沒有實現的豐功偉業——統一中國。

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劉裕在建康誓師北伐。這是東晉歷史上最後一次北伐,同時也是規模最大、戰果最輝煌的一次北伐。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次的北伐軍,依然以北府兵為主力,而其中的將領的名字,不可謂不星光熠熠:除了之前提到的王鎮惡、沈田子,還有檀道濟、毛德祖、傅弘之、沈林子等百戰名將。而這次北伐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無比偉大的:長安、洛陽兩京克復,河南所有土地一併光復,東晉和北方諸國的國境線從淮河推到黃河一線。劉裕所取得的成果,堪比之前祖逖、桓溫、謝玄等人的總和!

當劉裕無比驕傲的踏上長安城頭向下鳥瞰的時候,他一定是無比驕傲的;而他也一定想不到,他的偉大的人生,到此也就到了頂點。頂峰過後,就是下墜。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就在攻克長安後不到一年,劉裕最為倚重的部下劉穆之去世了。一個月以後,劉裕留下了次子劉義真、大將王鎮惡、沈田子等人鎮守長安,匆匆率軍班師。

劉裕撤退後不久,沈田子和王鎮惡就發生火併,隨後夏國大軍進逼長安。小公子劉義真倉皇率部出逃,結果被夏軍追上,劉義真僅以身免,其餘大將如傅弘之、朱齡石(滅譙蜀主帥)等全部陣亡。赫連勃勃將所有戰死及投降的晉軍的頭顱全部砍下,在長安堆成了一座骷髏臺。

一年以前,劉裕還拜謁了漢高祖陵,在未央宮大宴群臣;一年以後,長安就徹底變成了他的傷心地。而這一切,都要從他貿然撤軍說起。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歷來對劉裕的這次撤退,無非都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劉穆之之死使他後院起火;另一個是他急著想篡位。

先說劉穆之之死。劉穆之是劉裕最得力的謀士,在《宋書》列傳中排行第一,足可見他對劉裕的重要性。對劉裕來說,劉穆之就是他的諸葛亮或者郭嘉——劉穆之既能為他出謀劃策制訂戰略,又能為他穩固後方運輸糧草,並且死在他之前。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因此,有很多人認為,劉穆之之死使得劉裕感覺後院不穩,必須回建康穩固局勢。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宋書》和《晉書》。

而此時的南北已經對立,因此正史也被一分為二:南方此時的正史是《晉書》和《宋書》,北方的則是《魏書》。對於這段歷史,《魏書》的看法就比較刻薄了:

裕志傾僣晉,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許,乃西伐姚泓。

《魏書》認為,劉裕此次北伐就是為了篡位攢人氣。既然北伐已經成功,那就該回去準備篡位啦。因此,劉裕匆匆撤退,留了一個爛攤子。

"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五十二)劉裕(中)

如果有個人名字叫小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以為我在開玩笑,可惜我沒有。這位名叫小苟的不僅不是我的杜撰,還是一位古代的將領,他就是東晉末年割據益州的譙蜀政權的君主譙縱的族人。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譙小苟將軍本身乏善可陳,歷史有關他的記錄無非就是在戰場開小差;他這個名字也委實不是什麼幹大事的人的名字。但是他的跑路卻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他的逃跑,譙蜀政權也即將宣告滅亡;而譙蜀的滅亡,也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大業即將達到頂點,他就是劉裕。

劉裕在平滅孫恩後不久,其老領導劉牢之就向桓玄倒戈,儘管劉裕苦諫了許久。劉牢之死後,劉裕也暫時歸降了桓玄,卻又在不久後起兵推翻了桓玄,成為東晉再造社稷得以元勳。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逐漸掌握話語權的劉裕南征北戰,先滅南燕,再平定了劉毅、諸葛長民、司馬尚之等人的內亂,又西進滅掉了割據稱王的譙蜀。此時,他的功業已經大成,對他來說,只需要實現最後一個目標,他就能實現當年曹操都沒有實現的豐功偉業——統一中國。

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劉裕在建康誓師北伐。這是東晉歷史上最後一次北伐,同時也是規模最大、戰果最輝煌的一次北伐。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次的北伐軍,依然以北府兵為主力,而其中的將領的名字,不可謂不星光熠熠:除了之前提到的王鎮惡、沈田子,還有檀道濟、毛德祖、傅弘之、沈林子等百戰名將。而這次北伐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無比偉大的:長安、洛陽兩京克復,河南所有土地一併光復,東晉和北方諸國的國境線從淮河推到黃河一線。劉裕所取得的成果,堪比之前祖逖、桓溫、謝玄等人的總和!

當劉裕無比驕傲的踏上長安城頭向下鳥瞰的時候,他一定是無比驕傲的;而他也一定想不到,他的偉大的人生,到此也就到了頂點。頂峰過後,就是下墜。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就在攻克長安後不到一年,劉裕最為倚重的部下劉穆之去世了。一個月以後,劉裕留下了次子劉義真、大將王鎮惡、沈田子等人鎮守長安,匆匆率軍班師。

劉裕撤退後不久,沈田子和王鎮惡就發生火併,隨後夏國大軍進逼長安。小公子劉義真倉皇率部出逃,結果被夏軍追上,劉義真僅以身免,其餘大將如傅弘之、朱齡石(滅譙蜀主帥)等全部陣亡。赫連勃勃將所有戰死及投降的晉軍的頭顱全部砍下,在長安堆成了一座骷髏臺。

一年以前,劉裕還拜謁了漢高祖陵,在未央宮大宴群臣;一年以後,長安就徹底變成了他的傷心地。而這一切,都要從他貿然撤軍說起。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歷來對劉裕的這次撤退,無非都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劉穆之之死使他後院起火;另一個是他急著想篡位。

先說劉穆之之死。劉穆之是劉裕最得力的謀士,在《宋書》列傳中排行第一,足可見他對劉裕的重要性。對劉裕來說,劉穆之就是他的諸葛亮或者郭嘉——劉穆之既能為他出謀劃策制訂戰略,又能為他穩固後方運輸糧草,並且死在他之前。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因此,有很多人認為,劉穆之之死使得劉裕感覺後院不穩,必須回建康穩固局勢。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宋書》和《晉書》。

而此時的南北已經對立,因此正史也被一分為二:南方此時的正史是《晉書》和《宋書》,北方的則是《魏書》。對於這段歷史,《魏書》的看法就比較刻薄了:

裕志傾僣晉,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許,乃西伐姚泓。

《魏書》認為,劉裕此次北伐就是為了篡位攢人氣。既然北伐已經成功,那就該回去準備篡位啦。因此,劉裕匆匆撤退,留了一個爛攤子。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兩種當時人的說法,早就被後人所質疑。司馬光在撰寫《資治通鑑》的時候,就沒有采信這兩種說法,而是提出了第三種觀點:將士思歸。說是這些南方來的士兵們,已經出來很久了,不想再繼續打下去了。於是劉裕就只好藉著劉穆之之死下令班師,從而留下了巨大遺憾。

"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五十二)劉裕(中)

如果有個人名字叫小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以為我在開玩笑,可惜我沒有。這位名叫小苟的不僅不是我的杜撰,還是一位古代的將領,他就是東晉末年割據益州的譙蜀政權的君主譙縱的族人。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譙小苟將軍本身乏善可陳,歷史有關他的記錄無非就是在戰場開小差;他這個名字也委實不是什麼幹大事的人的名字。但是他的跑路卻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他的逃跑,譙蜀政權也即將宣告滅亡;而譙蜀的滅亡,也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大業即將達到頂點,他就是劉裕。

劉裕在平滅孫恩後不久,其老領導劉牢之就向桓玄倒戈,儘管劉裕苦諫了許久。劉牢之死後,劉裕也暫時歸降了桓玄,卻又在不久後起兵推翻了桓玄,成為東晉再造社稷得以元勳。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逐漸掌握話語權的劉裕南征北戰,先滅南燕,再平定了劉毅、諸葛長民、司馬尚之等人的內亂,又西進滅掉了割據稱王的譙蜀。此時,他的功業已經大成,對他來說,只需要實現最後一個目標,他就能實現當年曹操都沒有實現的豐功偉業——統一中國。

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劉裕在建康誓師北伐。這是東晉歷史上最後一次北伐,同時也是規模最大、戰果最輝煌的一次北伐。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次的北伐軍,依然以北府兵為主力,而其中的將領的名字,不可謂不星光熠熠:除了之前提到的王鎮惡、沈田子,還有檀道濟、毛德祖、傅弘之、沈林子等百戰名將。而這次北伐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無比偉大的:長安、洛陽兩京克復,河南所有土地一併光復,東晉和北方諸國的國境線從淮河推到黃河一線。劉裕所取得的成果,堪比之前祖逖、桓溫、謝玄等人的總和!

當劉裕無比驕傲的踏上長安城頭向下鳥瞰的時候,他一定是無比驕傲的;而他也一定想不到,他的偉大的人生,到此也就到了頂點。頂峰過後,就是下墜。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就在攻克長安後不到一年,劉裕最為倚重的部下劉穆之去世了。一個月以後,劉裕留下了次子劉義真、大將王鎮惡、沈田子等人鎮守長安,匆匆率軍班師。

劉裕撤退後不久,沈田子和王鎮惡就發生火併,隨後夏國大軍進逼長安。小公子劉義真倉皇率部出逃,結果被夏軍追上,劉義真僅以身免,其餘大將如傅弘之、朱齡石(滅譙蜀主帥)等全部陣亡。赫連勃勃將所有戰死及投降的晉軍的頭顱全部砍下,在長安堆成了一座骷髏臺。

一年以前,劉裕還拜謁了漢高祖陵,在未央宮大宴群臣;一年以後,長安就徹底變成了他的傷心地。而這一切,都要從他貿然撤軍說起。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歷來對劉裕的這次撤退,無非都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劉穆之之死使他後院起火;另一個是他急著想篡位。

先說劉穆之之死。劉穆之是劉裕最得力的謀士,在《宋書》列傳中排行第一,足可見他對劉裕的重要性。對劉裕來說,劉穆之就是他的諸葛亮或者郭嘉——劉穆之既能為他出謀劃策制訂戰略,又能為他穩固後方運輸糧草,並且死在他之前。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因此,有很多人認為,劉穆之之死使得劉裕感覺後院不穩,必須回建康穩固局勢。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宋書》和《晉書》。

而此時的南北已經對立,因此正史也被一分為二:南方此時的正史是《晉書》和《宋書》,北方的則是《魏書》。對於這段歷史,《魏書》的看法就比較刻薄了:

裕志傾僣晉,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許,乃西伐姚泓。

《魏書》認為,劉裕此次北伐就是為了篡位攢人氣。既然北伐已經成功,那就該回去準備篡位啦。因此,劉裕匆匆撤退,留了一個爛攤子。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兩種當時人的說法,早就被後人所質疑。司馬光在撰寫《資治通鑑》的時候,就沒有采信這兩種說法,而是提出了第三種觀點:將士思歸。說是這些南方來的士兵們,已經出來很久了,不想再繼續打下去了。於是劉裕就只好藉著劉穆之之死下令班師,從而留下了巨大遺憾。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種說法看起來合理,其實也有漏洞。因為劉裕所帶的軍隊是北府兵,這些士兵的根並不在南方,很多都是南渡流民。對他們來說,打過黃河去解放全中國正是心中所願。更何況,此時距離離開建康剛剛一年,在長期征伐的古代,離京一年並不算稀罕,何來軍心思歸?

因此,呂思勉先生的觀點就很值得參考了。呂先生認為,劉裕的班師,是對其戰略目的的總結。對於關中之地,劉裕本來就沒指望能守得住。

"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五十二)劉裕(中)

如果有個人名字叫小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以為我在開玩笑,可惜我沒有。這位名叫小苟的不僅不是我的杜撰,還是一位古代的將領,他就是東晉末年割據益州的譙蜀政權的君主譙縱的族人。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譙小苟將軍本身乏善可陳,歷史有關他的記錄無非就是在戰場開小差;他這個名字也委實不是什麼幹大事的人的名字。但是他的跑路卻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他的逃跑,譙蜀政權也即將宣告滅亡;而譙蜀的滅亡,也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大業即將達到頂點,他就是劉裕。

劉裕在平滅孫恩後不久,其老領導劉牢之就向桓玄倒戈,儘管劉裕苦諫了許久。劉牢之死後,劉裕也暫時歸降了桓玄,卻又在不久後起兵推翻了桓玄,成為東晉再造社稷得以元勳。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逐漸掌握話語權的劉裕南征北戰,先滅南燕,再平定了劉毅、諸葛長民、司馬尚之等人的內亂,又西進滅掉了割據稱王的譙蜀。此時,他的功業已經大成,對他來說,只需要實現最後一個目標,他就能實現當年曹操都沒有實現的豐功偉業——統一中國。

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劉裕在建康誓師北伐。這是東晉歷史上最後一次北伐,同時也是規模最大、戰果最輝煌的一次北伐。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次的北伐軍,依然以北府兵為主力,而其中的將領的名字,不可謂不星光熠熠:除了之前提到的王鎮惡、沈田子,還有檀道濟、毛德祖、傅弘之、沈林子等百戰名將。而這次北伐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無比偉大的:長安、洛陽兩京克復,河南所有土地一併光復,東晉和北方諸國的國境線從淮河推到黃河一線。劉裕所取得的成果,堪比之前祖逖、桓溫、謝玄等人的總和!

當劉裕無比驕傲的踏上長安城頭向下鳥瞰的時候,他一定是無比驕傲的;而他也一定想不到,他的偉大的人生,到此也就到了頂點。頂峰過後,就是下墜。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就在攻克長安後不到一年,劉裕最為倚重的部下劉穆之去世了。一個月以後,劉裕留下了次子劉義真、大將王鎮惡、沈田子等人鎮守長安,匆匆率軍班師。

劉裕撤退後不久,沈田子和王鎮惡就發生火併,隨後夏國大軍進逼長安。小公子劉義真倉皇率部出逃,結果被夏軍追上,劉義真僅以身免,其餘大將如傅弘之、朱齡石(滅譙蜀主帥)等全部陣亡。赫連勃勃將所有戰死及投降的晉軍的頭顱全部砍下,在長安堆成了一座骷髏臺。

一年以前,劉裕還拜謁了漢高祖陵,在未央宮大宴群臣;一年以後,長安就徹底變成了他的傷心地。而這一切,都要從他貿然撤軍說起。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歷來對劉裕的這次撤退,無非都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劉穆之之死使他後院起火;另一個是他急著想篡位。

先說劉穆之之死。劉穆之是劉裕最得力的謀士,在《宋書》列傳中排行第一,足可見他對劉裕的重要性。對劉裕來說,劉穆之就是他的諸葛亮或者郭嘉——劉穆之既能為他出謀劃策制訂戰略,又能為他穩固後方運輸糧草,並且死在他之前。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因此,有很多人認為,劉穆之之死使得劉裕感覺後院不穩,必須回建康穩固局勢。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宋書》和《晉書》。

而此時的南北已經對立,因此正史也被一分為二:南方此時的正史是《晉書》和《宋書》,北方的則是《魏書》。對於這段歷史,《魏書》的看法就比較刻薄了:

裕志傾僣晉,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許,乃西伐姚泓。

《魏書》認為,劉裕此次北伐就是為了篡位攢人氣。既然北伐已經成功,那就該回去準備篡位啦。因此,劉裕匆匆撤退,留了一個爛攤子。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兩種當時人的說法,早就被後人所質疑。司馬光在撰寫《資治通鑑》的時候,就沒有采信這兩種說法,而是提出了第三種觀點:將士思歸。說是這些南方來的士兵們,已經出來很久了,不想再繼續打下去了。於是劉裕就只好藉著劉穆之之死下令班師,從而留下了巨大遺憾。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種說法看起來合理,其實也有漏洞。因為劉裕所帶的軍隊是北府兵,這些士兵的根並不在南方,很多都是南渡流民。對他們來說,打過黃河去解放全中國正是心中所願。更何況,此時距離離開建康剛剛一年,在長期征伐的古代,離京一年並不算稀罕,何來軍心思歸?

因此,呂思勉先生的觀點就很值得參考了。呂先生認為,劉裕的班師,是對其戰略目的的總結。對於關中之地,劉裕本來就沒指望能守得住。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作為一個成熟的軍事家、政治家,劉裕深知一口吃不成個胖子;作為北府兵領袖,他更知道三十年前這支部隊的敵人就是因為太過求速成才一敗塗地的。因此,此次北伐既然已經光復二京,那麼就已經完成了政治任務。而對兩座京城的處理,也有不同。

洛陽地處河南之地,更是晉朝的首都、皇陵所在之地;並且此地漢人眾多,民心比較穩固。因此,在洛陽附近劉裕建立了四個軍鎮以拱衛皇都,更在稱帝后以洛陽為陪都,狠狠地打了此前光復洛陽卻不敢遷都的晉朝的臉。

"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五十二)劉裕(中)

如果有個人名字叫小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以為我在開玩笑,可惜我沒有。這位名叫小苟的不僅不是我的杜撰,還是一位古代的將領,他就是東晉末年割據益州的譙蜀政權的君主譙縱的族人。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譙小苟將軍本身乏善可陳,歷史有關他的記錄無非就是在戰場開小差;他這個名字也委實不是什麼幹大事的人的名字。但是他的跑路卻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他的逃跑,譙蜀政權也即將宣告滅亡;而譙蜀的滅亡,也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大業即將達到頂點,他就是劉裕。

劉裕在平滅孫恩後不久,其老領導劉牢之就向桓玄倒戈,儘管劉裕苦諫了許久。劉牢之死後,劉裕也暫時歸降了桓玄,卻又在不久後起兵推翻了桓玄,成為東晉再造社稷得以元勳。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逐漸掌握話語權的劉裕南征北戰,先滅南燕,再平定了劉毅、諸葛長民、司馬尚之等人的內亂,又西進滅掉了割據稱王的譙蜀。此時,他的功業已經大成,對他來說,只需要實現最後一個目標,他就能實現當年曹操都沒有實現的豐功偉業——統一中國。

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劉裕在建康誓師北伐。這是東晉歷史上最後一次北伐,同時也是規模最大、戰果最輝煌的一次北伐。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次的北伐軍,依然以北府兵為主力,而其中的將領的名字,不可謂不星光熠熠:除了之前提到的王鎮惡、沈田子,還有檀道濟、毛德祖、傅弘之、沈林子等百戰名將。而這次北伐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無比偉大的:長安、洛陽兩京克復,河南所有土地一併光復,東晉和北方諸國的國境線從淮河推到黃河一線。劉裕所取得的成果,堪比之前祖逖、桓溫、謝玄等人的總和!

當劉裕無比驕傲的踏上長安城頭向下鳥瞰的時候,他一定是無比驕傲的;而他也一定想不到,他的偉大的人生,到此也就到了頂點。頂峰過後,就是下墜。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就在攻克長安後不到一年,劉裕最為倚重的部下劉穆之去世了。一個月以後,劉裕留下了次子劉義真、大將王鎮惡、沈田子等人鎮守長安,匆匆率軍班師。

劉裕撤退後不久,沈田子和王鎮惡就發生火併,隨後夏國大軍進逼長安。小公子劉義真倉皇率部出逃,結果被夏軍追上,劉義真僅以身免,其餘大將如傅弘之、朱齡石(滅譙蜀主帥)等全部陣亡。赫連勃勃將所有戰死及投降的晉軍的頭顱全部砍下,在長安堆成了一座骷髏臺。

一年以前,劉裕還拜謁了漢高祖陵,在未央宮大宴群臣;一年以後,長安就徹底變成了他的傷心地。而這一切,都要從他貿然撤軍說起。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歷來對劉裕的這次撤退,無非都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劉穆之之死使他後院起火;另一個是他急著想篡位。

先說劉穆之之死。劉穆之是劉裕最得力的謀士,在《宋書》列傳中排行第一,足可見他對劉裕的重要性。對劉裕來說,劉穆之就是他的諸葛亮或者郭嘉——劉穆之既能為他出謀劃策制訂戰略,又能為他穩固後方運輸糧草,並且死在他之前。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因此,有很多人認為,劉穆之之死使得劉裕感覺後院不穩,必須回建康穩固局勢。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宋書》和《晉書》。

而此時的南北已經對立,因此正史也被一分為二:南方此時的正史是《晉書》和《宋書》,北方的則是《魏書》。對於這段歷史,《魏書》的看法就比較刻薄了:

裕志傾僣晉,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許,乃西伐姚泓。

《魏書》認為,劉裕此次北伐就是為了篡位攢人氣。既然北伐已經成功,那就該回去準備篡位啦。因此,劉裕匆匆撤退,留了一個爛攤子。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兩種當時人的說法,早就被後人所質疑。司馬光在撰寫《資治通鑑》的時候,就沒有采信這兩種說法,而是提出了第三種觀點:將士思歸。說是這些南方來的士兵們,已經出來很久了,不想再繼續打下去了。於是劉裕就只好藉著劉穆之之死下令班師,從而留下了巨大遺憾。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種說法看起來合理,其實也有漏洞。因為劉裕所帶的軍隊是北府兵,這些士兵的根並不在南方,很多都是南渡流民。對他們來說,打過黃河去解放全中國正是心中所願。更何況,此時距離離開建康剛剛一年,在長期征伐的古代,離京一年並不算稀罕,何來軍心思歸?

因此,呂思勉先生的觀點就很值得參考了。呂先生認為,劉裕的班師,是對其戰略目的的總結。對於關中之地,劉裕本來就沒指望能守得住。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作為一個成熟的軍事家、政治家,劉裕深知一口吃不成個胖子;作為北府兵領袖,他更知道三十年前這支部隊的敵人就是因為太過求速成才一敗塗地的。因此,此次北伐既然已經光復二京,那麼就已經完成了政治任務。而對兩座京城的處理,也有不同。

洛陽地處河南之地,更是晉朝的首都、皇陵所在之地;並且此地漢人眾多,民心比較穩固。因此,在洛陽附近劉裕建立了四個軍鎮以拱衛皇都,更在稱帝后以洛陽為陪都,狠狠地打了此前光復洛陽卻不敢遷都的晉朝的臉。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而長安的情況就複雜得多,經過前趙、前秦、後秦等數代經營,長安及附近的民族問題已經非常複雜。因此,在晉軍進入長安的時候,軍紀就已經不嚴肅,發生過多次縱兵劫掠的惡行事件。前面提到的王鎮惡,反而因為約束士兵被參了一本,說他心懷不軌。這種種表現,都在暗示劉裕對能否守住長安並未抱多大希望。更不用說劉裕指派的長安留守是自己年僅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

實際上,就在劉裕稱帝后不久,這位當時無可爭議的第一名將就已經磨刀霍霍,準備再次北伐。據後人考證,劉裕的計劃是聯合幾個小國一起滅掉北魏,再各個擊破赫連夏等國,從兒童統一中國。歷史無法重演,我們也無法想象,如果給這位偉大的皇帝再多十年,他能否提前楊堅一個半世紀一統中國?

"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五十二)劉裕(中)

如果有個人名字叫小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以為我在開玩笑,可惜我沒有。這位名叫小苟的不僅不是我的杜撰,還是一位古代的將領,他就是東晉末年割據益州的譙蜀政權的君主譙縱的族人。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譙小苟將軍本身乏善可陳,歷史有關他的記錄無非就是在戰場開小差;他這個名字也委實不是什麼幹大事的人的名字。但是他的跑路卻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他的逃跑,譙蜀政權也即將宣告滅亡;而譙蜀的滅亡,也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大業即將達到頂點,他就是劉裕。

劉裕在平滅孫恩後不久,其老領導劉牢之就向桓玄倒戈,儘管劉裕苦諫了許久。劉牢之死後,劉裕也暫時歸降了桓玄,卻又在不久後起兵推翻了桓玄,成為東晉再造社稷得以元勳。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逐漸掌握話語權的劉裕南征北戰,先滅南燕,再平定了劉毅、諸葛長民、司馬尚之等人的內亂,又西進滅掉了割據稱王的譙蜀。此時,他的功業已經大成,對他來說,只需要實現最後一個目標,他就能實現當年曹操都沒有實現的豐功偉業——統一中國。

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劉裕在建康誓師北伐。這是東晉歷史上最後一次北伐,同時也是規模最大、戰果最輝煌的一次北伐。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次的北伐軍,依然以北府兵為主力,而其中的將領的名字,不可謂不星光熠熠:除了之前提到的王鎮惡、沈田子,還有檀道濟、毛德祖、傅弘之、沈林子等百戰名將。而這次北伐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無比偉大的:長安、洛陽兩京克復,河南所有土地一併光復,東晉和北方諸國的國境線從淮河推到黃河一線。劉裕所取得的成果,堪比之前祖逖、桓溫、謝玄等人的總和!

當劉裕無比驕傲的踏上長安城頭向下鳥瞰的時候,他一定是無比驕傲的;而他也一定想不到,他的偉大的人生,到此也就到了頂點。頂峰過後,就是下墜。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就在攻克長安後不到一年,劉裕最為倚重的部下劉穆之去世了。一個月以後,劉裕留下了次子劉義真、大將王鎮惡、沈田子等人鎮守長安,匆匆率軍班師。

劉裕撤退後不久,沈田子和王鎮惡就發生火併,隨後夏國大軍進逼長安。小公子劉義真倉皇率部出逃,結果被夏軍追上,劉義真僅以身免,其餘大將如傅弘之、朱齡石(滅譙蜀主帥)等全部陣亡。赫連勃勃將所有戰死及投降的晉軍的頭顱全部砍下,在長安堆成了一座骷髏臺。

一年以前,劉裕還拜謁了漢高祖陵,在未央宮大宴群臣;一年以後,長安就徹底變成了他的傷心地。而這一切,都要從他貿然撤軍說起。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歷來對劉裕的這次撤退,無非都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劉穆之之死使他後院起火;另一個是他急著想篡位。

先說劉穆之之死。劉穆之是劉裕最得力的謀士,在《宋書》列傳中排行第一,足可見他對劉裕的重要性。對劉裕來說,劉穆之就是他的諸葛亮或者郭嘉——劉穆之既能為他出謀劃策制訂戰略,又能為他穩固後方運輸糧草,並且死在他之前。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因此,有很多人認為,劉穆之之死使得劉裕感覺後院不穩,必須回建康穩固局勢。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宋書》和《晉書》。

而此時的南北已經對立,因此正史也被一分為二:南方此時的正史是《晉書》和《宋書》,北方的則是《魏書》。對於這段歷史,《魏書》的看法就比較刻薄了:

裕志傾僣晉,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許,乃西伐姚泓。

《魏書》認為,劉裕此次北伐就是為了篡位攢人氣。既然北伐已經成功,那就該回去準備篡位啦。因此,劉裕匆匆撤退,留了一個爛攤子。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兩種當時人的說法,早就被後人所質疑。司馬光在撰寫《資治通鑑》的時候,就沒有采信這兩種說法,而是提出了第三種觀點:將士思歸。說是這些南方來的士兵們,已經出來很久了,不想再繼續打下去了。於是劉裕就只好藉著劉穆之之死下令班師,從而留下了巨大遺憾。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這種說法看起來合理,其實也有漏洞。因為劉裕所帶的軍隊是北府兵,這些士兵的根並不在南方,很多都是南渡流民。對他們來說,打過黃河去解放全中國正是心中所願。更何況,此時距離離開建康剛剛一年,在長期征伐的古代,離京一年並不算稀罕,何來軍心思歸?

因此,呂思勉先生的觀點就很值得參考了。呂先生認為,劉裕的班師,是對其戰略目的的總結。對於關中之地,劉裕本來就沒指望能守得住。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作為一個成熟的軍事家、政治家,劉裕深知一口吃不成個胖子;作為北府兵領袖,他更知道三十年前這支部隊的敵人就是因為太過求速成才一敗塗地的。因此,此次北伐既然已經光復二京,那麼就已經完成了政治任務。而對兩座京城的處理,也有不同。

洛陽地處河南之地,更是晉朝的首都、皇陵所在之地;並且此地漢人眾多,民心比較穩固。因此,在洛陽附近劉裕建立了四個軍鎮以拱衛皇都,更在稱帝后以洛陽為陪都,狠狠地打了此前光復洛陽卻不敢遷都的晉朝的臉。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而長安的情況就複雜得多,經過前趙、前秦、後秦等數代經營,長安及附近的民族問題已經非常複雜。因此,在晉軍進入長安的時候,軍紀就已經不嚴肅,發生過多次縱兵劫掠的惡行事件。前面提到的王鎮惡,反而因為約束士兵被參了一本,說他心懷不軌。這種種表現,都在暗示劉裕對能否守住長安並未抱多大希望。更不用說劉裕指派的長安留守是自己年僅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

實際上,就在劉裕稱帝后不久,這位當時無可爭議的第一名將就已經磨刀霍霍,準備再次北伐。據後人考證,劉裕的計劃是聯合幾個小國一起滅掉北魏,再各個擊破赫連夏等國,從兒童統一中國。歷史無法重演,我們也無法想象,如果給這位偉大的皇帝再多十年,他能否提前楊堅一個半世紀一統中國?

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一舉收復半個中原,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只可惜,劉裕最終沒能完成第三次北伐就撒手人寰。而他在稱帝后做的一件大事——殺掉司馬德文,也成了他這一生最為人詬病的一點。那麼,劉裕為什麼要殺司馬德文呢?他又有什麼難以名狀的苦衷呢?

咱們下回再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