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歷史的女人——第906期)三國時期被稱為“智絕”的諸葛亮,經常被後人八卦,說他如何聰明甚至狡猾,如何智鬥周瑜和司馬懿。在民間,關於諸葛亮的段子比《三國志》,甚至比《三國演義》裡都要豐富神奇得多。比如三氣周瑜,諸葛亮把周瑜活活氣死之後,還假惺惺地去給周瑜弔孝,他在周瑜的靈前哭得鼻一把淚一把的,眼淚和鼻涕把周瑜的牌位都打溼了。民間傳說,諸葛亮是故意這樣做的。因為周瑜這人是神仙下凡,他不會真死,他死後100天還會復活的。而諸葛亮會掐會算,他算到周瑜會復活,於是把周瑜的牌位弄溼,這樣周瑜就不會復活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周瑜為了誆騙諸葛亮,裝死,故意躺在棺材內,但留了一個小孔喘氣。諸葛亮前往弔孝,識破機關,堵住那個小孔,把周瑜真的給悶死了。

諸葛亮鬥司馬懿的故事也很傳奇。羅貫中版本是,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讓姜維用他的木雕像嚇走了司馬懿,叫死諸葛算計活司馬。而民間的版本更絕,諸葛亮臨死前料到司馬懿會偷看他所著的兵書,所以就在兵書上抹上毒藥。司馬懿後來果然得到了諸葛亮的兵書,他看書時有個習慣,就是翻頁時愛用舌頭舔手指頭;翻一頁,舔一下手指頭,還時不時咽口吐沫。結果當司馬懿看完書,正高興時,毒性發作了,一命嗚呼。這叫諸葛亮死治司馬懿。

"

(說歷史的女人——第906期)三國時期被稱為“智絕”的諸葛亮,經常被後人八卦,說他如何聰明甚至狡猾,如何智鬥周瑜和司馬懿。在民間,關於諸葛亮的段子比《三國志》,甚至比《三國演義》裡都要豐富神奇得多。比如三氣周瑜,諸葛亮把周瑜活活氣死之後,還假惺惺地去給周瑜弔孝,他在周瑜的靈前哭得鼻一把淚一把的,眼淚和鼻涕把周瑜的牌位都打溼了。民間傳說,諸葛亮是故意這樣做的。因為周瑜這人是神仙下凡,他不會真死,他死後100天還會復活的。而諸葛亮會掐會算,他算到周瑜會復活,於是把周瑜的牌位弄溼,這樣周瑜就不會復活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周瑜為了誆騙諸葛亮,裝死,故意躺在棺材內,但留了一個小孔喘氣。諸葛亮前往弔孝,識破機關,堵住那個小孔,把周瑜真的給悶死了。

諸葛亮鬥司馬懿的故事也很傳奇。羅貫中版本是,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讓姜維用他的木雕像嚇走了司馬懿,叫死諸葛算計活司馬。而民間的版本更絕,諸葛亮臨死前料到司馬懿會偷看他所著的兵書,所以就在兵書上抹上毒藥。司馬懿後來果然得到了諸葛亮的兵書,他看書時有個習慣,就是翻頁時愛用舌頭舔手指頭;翻一頁,舔一下手指頭,還時不時咽口吐沫。結果當司馬懿看完書,正高興時,毒性發作了,一命嗚呼。這叫諸葛亮死治司馬懿。

開元盛世2大名相生前鬥,死後鬥,為何最後死姚崇算計活張說?

當然民間傳說都不可信,只是為了證明諸葛亮的聰明機智。不過歷史上還真有類似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大唐開元盛世時,兩位著名的宰相身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姚崇和張說。二人同為盛世宰相,都為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立下不朽功績,但他倆卻並不合作,老是互掐,就像諸葛亮跟周瑜(或者司馬懿)那樣,生前鬥,死後還要鬥。那麼這開元盛世2大名相生前鬥,死後鬥,為何最後死姚崇算計活張說?本期分解。

(一)滿腹才華、一身正氣的張說

在上期(即本號第905期)筆者詳述了姚崇的一生,這次咱們先來說說張說(yuè)。張說(667年-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唐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張說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先祖遷居河東(今山西永濟),之後再遷河南洛陽。張說性格豪爽,自幼讀書、習武,胸懷大志。公元689年,武則天在洛陽親自舉行制科考試,張說的策論應試得了第一,被武則天賞識,授任太子校書等職。

699年,武則天命張說等學士編修《三教珠英》。《三教珠英》修成後,他被提拔為鳳閣舍人等要職。張說在武則天一朝最被後人記取的是,他曾被捲入魏元忠“謀反”案一事。

703年,武則天寵臣張易之與張昌宗兄弟誣陷宰相魏元忠謀反,他們向張說許以高官厚祿,讓他作假證。宰相魏元忠秉性坦率耿直,曾向武則天諫言,要遠離小人,不受武則天待見。張說對著武則天的面,不但沒作偽證,反而揭露張易之逼他誣陷魏元忠的真相。張易之大怒,便反咬一口,說張說同魏元忠是共同謀反。武則天追問詳情,張易之回答道:“張說曾經說魏元忠是當今的伊尹和周公。伊尹流放太甲,周公作了周朝的攝政,這不是想謀反又是什麼?”

張說辯解道:“張易之兄弟倆真是孤陋寡聞。當時魏元忠剛剛擔任宰相,我以郎官的身份前往祝賀,他對客人說:‘無功受寵,不勝慚愧,不勝惶恐。’我確實是對他說過:‘您承擔伊尹、周公的職責,拿三品的俸祿,有什麼可慚愧的呢!’伊尹和周公都是大忠臣,自古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仰慕。陛下任用宰相,讓他們效法伊尹和周公,有什麼錯呢?我難道不知道依附張昌宗就能獲取宰相高位,而靠近魏元忠就有被滿門抄斬的危險呢?但我不能誣陷好人啊!”

後來武則天再次召見張說追問此事,張說的回答仍然不變。最終,魏元忠謀反罪沒有確切證據,被免去死罪,但被貶出朝廷;張說因得罪張易之兄弟,也被流放嶺南。這說明 張說骨子裡是充滿正氣的。

(二)能謀善斷,助李隆基上位

705年(神龍元年),唐中宗復位,張說被拜為兵部員外郎,後任工部侍郎。不久改為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710年唐睿宗繼位,張說改任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同年秋,唐中宗之子譙王李重福謀奪皇位失敗,其黨羽數百人被捕。東都留守審訊數月,遲遲不能定案,睿宗便派張說前去審理。張說只一個晚上便查清此案,將主謀張靈均、鄭愔等人捕獲,弄清全部罪狀,其餘被錯誤下獄的一律宣佈無罪釋放。睿宗讚道:“張愛卿審理這個案子,不冤枉好人,不遺漏罪人。愛卿真乃忠正之人也!”並命他擔任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讀。

711年,張說進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並監修國史。當時,太平公主交結朝臣,干預朝政,圖謀廢掉太子李隆基。睿宗不知如何應對。張說權皇帝下定決心,讓太子監國,定下君臣名份,不給別人搞陰謀的機會。於是睿宗當日便命李隆基監國。

712年,李隆基繼位,是為唐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引薦蕭至忠等為宰相。張說因不肯阿附太平公主,被罷去相位,貶為尚書左丞、東都留守。張說知道太平公主等人心懷陰謀,不會善罷甘休。於是派使者獻給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斷行事,以剷除太平公主。

713年(開元元年),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張說被拜為中書令,封燕國公。在李隆基當太子期間,張說對他起到了保護作用,後來果斷說服唐玄宗除掉太平公主,為開元盛世拉開了序幕。

"

(說歷史的女人——第906期)三國時期被稱為“智絕”的諸葛亮,經常被後人八卦,說他如何聰明甚至狡猾,如何智鬥周瑜和司馬懿。在民間,關於諸葛亮的段子比《三國志》,甚至比《三國演義》裡都要豐富神奇得多。比如三氣周瑜,諸葛亮把周瑜活活氣死之後,還假惺惺地去給周瑜弔孝,他在周瑜的靈前哭得鼻一把淚一把的,眼淚和鼻涕把周瑜的牌位都打溼了。民間傳說,諸葛亮是故意這樣做的。因為周瑜這人是神仙下凡,他不會真死,他死後100天還會復活的。而諸葛亮會掐會算,他算到周瑜會復活,於是把周瑜的牌位弄溼,這樣周瑜就不會復活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周瑜為了誆騙諸葛亮,裝死,故意躺在棺材內,但留了一個小孔喘氣。諸葛亮前往弔孝,識破機關,堵住那個小孔,把周瑜真的給悶死了。

諸葛亮鬥司馬懿的故事也很傳奇。羅貫中版本是,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讓姜維用他的木雕像嚇走了司馬懿,叫死諸葛算計活司馬。而民間的版本更絕,諸葛亮臨死前料到司馬懿會偷看他所著的兵書,所以就在兵書上抹上毒藥。司馬懿後來果然得到了諸葛亮的兵書,他看書時有個習慣,就是翻頁時愛用舌頭舔手指頭;翻一頁,舔一下手指頭,還時不時咽口吐沫。結果當司馬懿看完書,正高興時,毒性發作了,一命嗚呼。這叫諸葛亮死治司馬懿。

開元盛世2大名相生前鬥,死後鬥,為何最後死姚崇算計活張說?

當然民間傳說都不可信,只是為了證明諸葛亮的聰明機智。不過歷史上還真有類似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大唐開元盛世時,兩位著名的宰相身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姚崇和張說。二人同為盛世宰相,都為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立下不朽功績,但他倆卻並不合作,老是互掐,就像諸葛亮跟周瑜(或者司馬懿)那樣,生前鬥,死後還要鬥。那麼這開元盛世2大名相生前鬥,死後鬥,為何最後死姚崇算計活張說?本期分解。

(一)滿腹才華、一身正氣的張說

在上期(即本號第905期)筆者詳述了姚崇的一生,這次咱們先來說說張說(yuè)。張說(667年-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唐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張說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先祖遷居河東(今山西永濟),之後再遷河南洛陽。張說性格豪爽,自幼讀書、習武,胸懷大志。公元689年,武則天在洛陽親自舉行制科考試,張說的策論應試得了第一,被武則天賞識,授任太子校書等職。

699年,武則天命張說等學士編修《三教珠英》。《三教珠英》修成後,他被提拔為鳳閣舍人等要職。張說在武則天一朝最被後人記取的是,他曾被捲入魏元忠“謀反”案一事。

703年,武則天寵臣張易之與張昌宗兄弟誣陷宰相魏元忠謀反,他們向張說許以高官厚祿,讓他作假證。宰相魏元忠秉性坦率耿直,曾向武則天諫言,要遠離小人,不受武則天待見。張說對著武則天的面,不但沒作偽證,反而揭露張易之逼他誣陷魏元忠的真相。張易之大怒,便反咬一口,說張說同魏元忠是共同謀反。武則天追問詳情,張易之回答道:“張說曾經說魏元忠是當今的伊尹和周公。伊尹流放太甲,周公作了周朝的攝政,這不是想謀反又是什麼?”

張說辯解道:“張易之兄弟倆真是孤陋寡聞。當時魏元忠剛剛擔任宰相,我以郎官的身份前往祝賀,他對客人說:‘無功受寵,不勝慚愧,不勝惶恐。’我確實是對他說過:‘您承擔伊尹、周公的職責,拿三品的俸祿,有什麼可慚愧的呢!’伊尹和周公都是大忠臣,自古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仰慕。陛下任用宰相,讓他們效法伊尹和周公,有什麼錯呢?我難道不知道依附張昌宗就能獲取宰相高位,而靠近魏元忠就有被滿門抄斬的危險呢?但我不能誣陷好人啊!”

後來武則天再次召見張說追問此事,張說的回答仍然不變。最終,魏元忠謀反罪沒有確切證據,被免去死罪,但被貶出朝廷;張說因得罪張易之兄弟,也被流放嶺南。這說明 張說骨子裡是充滿正氣的。

(二)能謀善斷,助李隆基上位

705年(神龍元年),唐中宗復位,張說被拜為兵部員外郎,後任工部侍郎。不久改為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710年唐睿宗繼位,張說改任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同年秋,唐中宗之子譙王李重福謀奪皇位失敗,其黨羽數百人被捕。東都留守審訊數月,遲遲不能定案,睿宗便派張說前去審理。張說只一個晚上便查清此案,將主謀張靈均、鄭愔等人捕獲,弄清全部罪狀,其餘被錯誤下獄的一律宣佈無罪釋放。睿宗讚道:“張愛卿審理這個案子,不冤枉好人,不遺漏罪人。愛卿真乃忠正之人也!”並命他擔任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讀。

711年,張說進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並監修國史。當時,太平公主交結朝臣,干預朝政,圖謀廢掉太子李隆基。睿宗不知如何應對。張說權皇帝下定決心,讓太子監國,定下君臣名份,不給別人搞陰謀的機會。於是睿宗當日便命李隆基監國。

712年,李隆基繼位,是為唐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引薦蕭至忠等為宰相。張說因不肯阿附太平公主,被罷去相位,貶為尚書左丞、東都留守。張說知道太平公主等人心懷陰謀,不會善罷甘休。於是派使者獻給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斷行事,以剷除太平公主。

713年(開元元年),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張說被拜為中書令,封燕國公。在李隆基當太子期間,張說對他起到了保護作用,後來果斷說服唐玄宗除掉太平公主,為開元盛世拉開了序幕。

開元盛世2大名相生前鬥,死後鬥,為何最後死姚崇算計活張說?

(三)智勇雙全,威震突厥

張說前後三次為相,執掌大唐文壇三十年,成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但他可不是隻會舞文弄墨,他也頗有武略,可謂文武兼備。

721年,突厥降將康待賓反叛,攻陷蘭池六州。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討伐,又命張說參與軍機。當時,康待賓暗中勾結黨項,攻破銀城、連谷,還佔據糧倉。張說率一萬人出合河關(今山西興縣)襲擊敵軍,大破康待賓,並乘勝追擊。當突厥人逃到駱駝堰時,党項人反戈,叛軍大潰。張說招撫党項流散人員,使他們各安其業。當時副使史獻認為党項反覆無常,建議把他們全部誅殺。張說道:“如果把他們全殺了,是違背了天道,不可!”於是奏請朝廷設置麟州,安頓党項人。同年,張說被召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

722年,張說擔任朔方節度大使,並巡視邊防五城。當時,康待賓餘黨康願子舉兵造反,自立為可汗,並劫掠牧馬,擾亂邊境。張說率兵追討,在木盤山擒獲康願子,俘虜三千人,又將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戶五萬餘人強行遷往中原的許、汝、唐、鄧、仙、豫等州。

起初,唐朝邊境有鎮兵六十多萬,張說以“時無強寇,不假師眾”為由,奏請裁軍二十萬,讓他們回鄉種地。唐玄宗對此猶豫不決,張說道:“邊軍雖多,但各將帥都只管擁兵自衛,役使兵丁營私。真能制敵,不在兵多。以陛下之英明威武,四夷都能臣伏,不用擔心裁減人員會招來寇賊。臣請以臣全家百口人做擔保。”玄宗終於答應裁軍。

當時,諸衛府兵貧弱,大都在輪班休假時逃跑了。張說建議招募壯士,修改條令,減少勞役,不到十天,便選得精兵十三萬,分別補給各衛,增強京師的守衛。這就是後來的彍騎衛隊。

(四)生性貪財,善於專權

張說盡管很有才能,但也有不少缺陷,就是他比較貪財,還比較專權。724年,張說倡議玄宗到泰山舉行封禪之事。次年,玄宗封禪泰山,臨行前任命張說為右丞相兼中書令,又命張說撰寫《封禪壇頌》,全權負責封禪這件事。但張說將跟隨皇帝上山的執事官,都安排為自己的親信,並且將他們越級升為五品官,而對隨行的兵士,不給賞賜。

按照慣例,封禪之後,三公以下所有官員都要遷升一級。張說卻利用職權,把本是九品小官的女婿鄭鎰提升至五品,並賜緋色朝服。玄宗大宴群臣時,看到鄭鎰,問他為什麼升的這麼快。鄭鎰無言以對。戲子黃幡綽譏諷鄭鎰道:“這都是泰山的功勞啊!”後來,人們就把岳父稱為泰山。

張說脾氣暴躁,又比較貪財,對同僚常當面呵斥謾罵,引起不少人的痛恨。他與御史中丞宇文融不和,因此對宇文融所提出的建議,大多加以壓制。不久,宇文融和御史中丞李林甫等一起上書唐玄宗,彈劾張說勾引術士占星、徇私舞弊、收受賄賂等。唐玄宗罷免了他的中書令之職。

(五)張說同姚崇不和,雙方互掐

張說的脾氣暴躁、喜歡專權、貪財等毛病,讓他和許多同僚關係都不和睦。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姚崇。張說和姚崇都是開元盛世時期的名相,但二人向來關係緊張。姚崇是深謀遠慮,具有長遠戰略眼光的人,他曾向玄宗提出十條治國建議,即“十事要說”,可以說為開元盛世的開創立下首功。姚崇為人正直而圓融,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在朝中就很有威信,並很受唐玄宗賞識。而張說相對來說,他雖有大才,但性格太過耿直,脾氣也壞,缺乏情商,很容易得罪人。

姚崇在拜相之前擔任的是同州刺史,張說聽說唐玄宗要讓姚崇當宰相時,他就因兩人之間有舊怨,唆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姚崇。玄宗不予理睬。按說這事就算了,既然皇帝看中了人家姚崇,你就不要干涉了。可張說一根筋,還不罷休,又讓殿中監姜皎提議,任命姚崇為河東總管,從而阻止姚崇入朝拜相。但玄宗仍是信任姚崇,仍任命姚崇為兵部尚書兼宰相。姚崇一當上宰相,張說害怕了,恐怕姚崇收拾他。於是他便偷偷到岐王李範府中表達自己的誠意,就是跟歧王拉關係,讓對方保護自己。

此事讓姚崇知道後,他就在玄宗面前奏了一本。一天,姚崇在退朝後故意慢騰騰地落在最後面,玄宗問他何故落在後面,姚崇說,“臣足有疾。”玄宗又關切地問是不是很疼?要不派個車送你回去?姚崇答道:“是我心裡擔憂,痛楚不在腳上!岐王是陛下愛弟,張說是朝中重臣,他祕密出入岐王家中,恐怕要對岐王說些不利於陛下兄弟和睦的話,所以我很擔憂啊!”姚崇暗示張說偷偷到歧王家裡,他們會不會有什麼密謀?因為當時朝中大臣是不允許跟王爺私會的,這是犯忌的事。唐玄宗心中不悅,就把張說貶出朝廷,到相州當刺史。

(六)死姚崇算計活張說

姚崇和張說之間互掐過多次,一直到姚崇死後,二人的爭鬥還在繼續。那麼究竟誰笑到了最後呢?既然姚崇已死,還怎麼跟張說鬥法?這就是姚崇高明的地方,諸葛亮怎麼鬥司馬懿,他就怎麼鬥張說。

"

(說歷史的女人——第906期)三國時期被稱為“智絕”的諸葛亮,經常被後人八卦,說他如何聰明甚至狡猾,如何智鬥周瑜和司馬懿。在民間,關於諸葛亮的段子比《三國志》,甚至比《三國演義》裡都要豐富神奇得多。比如三氣周瑜,諸葛亮把周瑜活活氣死之後,還假惺惺地去給周瑜弔孝,他在周瑜的靈前哭得鼻一把淚一把的,眼淚和鼻涕把周瑜的牌位都打溼了。民間傳說,諸葛亮是故意這樣做的。因為周瑜這人是神仙下凡,他不會真死,他死後100天還會復活的。而諸葛亮會掐會算,他算到周瑜會復活,於是把周瑜的牌位弄溼,這樣周瑜就不會復活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周瑜為了誆騙諸葛亮,裝死,故意躺在棺材內,但留了一個小孔喘氣。諸葛亮前往弔孝,識破機關,堵住那個小孔,把周瑜真的給悶死了。

諸葛亮鬥司馬懿的故事也很傳奇。羅貫中版本是,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讓姜維用他的木雕像嚇走了司馬懿,叫死諸葛算計活司馬。而民間的版本更絕,諸葛亮臨死前料到司馬懿會偷看他所著的兵書,所以就在兵書上抹上毒藥。司馬懿後來果然得到了諸葛亮的兵書,他看書時有個習慣,就是翻頁時愛用舌頭舔手指頭;翻一頁,舔一下手指頭,還時不時咽口吐沫。結果當司馬懿看完書,正高興時,毒性發作了,一命嗚呼。這叫諸葛亮死治司馬懿。

開元盛世2大名相生前鬥,死後鬥,為何最後死姚崇算計活張說?

當然民間傳說都不可信,只是為了證明諸葛亮的聰明機智。不過歷史上還真有類似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大唐開元盛世時,兩位著名的宰相身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姚崇和張說。二人同為盛世宰相,都為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立下不朽功績,但他倆卻並不合作,老是互掐,就像諸葛亮跟周瑜(或者司馬懿)那樣,生前鬥,死後還要鬥。那麼這開元盛世2大名相生前鬥,死後鬥,為何最後死姚崇算計活張說?本期分解。

(一)滿腹才華、一身正氣的張說

在上期(即本號第905期)筆者詳述了姚崇的一生,這次咱們先來說說張說(yuè)。張說(667年-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唐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張說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先祖遷居河東(今山西永濟),之後再遷河南洛陽。張說性格豪爽,自幼讀書、習武,胸懷大志。公元689年,武則天在洛陽親自舉行制科考試,張說的策論應試得了第一,被武則天賞識,授任太子校書等職。

699年,武則天命張說等學士編修《三教珠英》。《三教珠英》修成後,他被提拔為鳳閣舍人等要職。張說在武則天一朝最被後人記取的是,他曾被捲入魏元忠“謀反”案一事。

703年,武則天寵臣張易之與張昌宗兄弟誣陷宰相魏元忠謀反,他們向張說許以高官厚祿,讓他作假證。宰相魏元忠秉性坦率耿直,曾向武則天諫言,要遠離小人,不受武則天待見。張說對著武則天的面,不但沒作偽證,反而揭露張易之逼他誣陷魏元忠的真相。張易之大怒,便反咬一口,說張說同魏元忠是共同謀反。武則天追問詳情,張易之回答道:“張說曾經說魏元忠是當今的伊尹和周公。伊尹流放太甲,周公作了周朝的攝政,這不是想謀反又是什麼?”

張說辯解道:“張易之兄弟倆真是孤陋寡聞。當時魏元忠剛剛擔任宰相,我以郎官的身份前往祝賀,他對客人說:‘無功受寵,不勝慚愧,不勝惶恐。’我確實是對他說過:‘您承擔伊尹、周公的職責,拿三品的俸祿,有什麼可慚愧的呢!’伊尹和周公都是大忠臣,自古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仰慕。陛下任用宰相,讓他們效法伊尹和周公,有什麼錯呢?我難道不知道依附張昌宗就能獲取宰相高位,而靠近魏元忠就有被滿門抄斬的危險呢?但我不能誣陷好人啊!”

後來武則天再次召見張說追問此事,張說的回答仍然不變。最終,魏元忠謀反罪沒有確切證據,被免去死罪,但被貶出朝廷;張說因得罪張易之兄弟,也被流放嶺南。這說明 張說骨子裡是充滿正氣的。

(二)能謀善斷,助李隆基上位

705年(神龍元年),唐中宗復位,張說被拜為兵部員外郎,後任工部侍郎。不久改為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710年唐睿宗繼位,張說改任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同年秋,唐中宗之子譙王李重福謀奪皇位失敗,其黨羽數百人被捕。東都留守審訊數月,遲遲不能定案,睿宗便派張說前去審理。張說只一個晚上便查清此案,將主謀張靈均、鄭愔等人捕獲,弄清全部罪狀,其餘被錯誤下獄的一律宣佈無罪釋放。睿宗讚道:“張愛卿審理這個案子,不冤枉好人,不遺漏罪人。愛卿真乃忠正之人也!”並命他擔任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讀。

711年,張說進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並監修國史。當時,太平公主交結朝臣,干預朝政,圖謀廢掉太子李隆基。睿宗不知如何應對。張說權皇帝下定決心,讓太子監國,定下君臣名份,不給別人搞陰謀的機會。於是睿宗當日便命李隆基監國。

712年,李隆基繼位,是為唐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引薦蕭至忠等為宰相。張說因不肯阿附太平公主,被罷去相位,貶為尚書左丞、東都留守。張說知道太平公主等人心懷陰謀,不會善罷甘休。於是派使者獻給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斷行事,以剷除太平公主。

713年(開元元年),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張說被拜為中書令,封燕國公。在李隆基當太子期間,張說對他起到了保護作用,後來果斷說服唐玄宗除掉太平公主,為開元盛世拉開了序幕。

開元盛世2大名相生前鬥,死後鬥,為何最後死姚崇算計活張說?

(三)智勇雙全,威震突厥

張說前後三次為相,執掌大唐文壇三十年,成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但他可不是隻會舞文弄墨,他也頗有武略,可謂文武兼備。

721年,突厥降將康待賓反叛,攻陷蘭池六州。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討伐,又命張說參與軍機。當時,康待賓暗中勾結黨項,攻破銀城、連谷,還佔據糧倉。張說率一萬人出合河關(今山西興縣)襲擊敵軍,大破康待賓,並乘勝追擊。當突厥人逃到駱駝堰時,党項人反戈,叛軍大潰。張說招撫党項流散人員,使他們各安其業。當時副使史獻認為党項反覆無常,建議把他們全部誅殺。張說道:“如果把他們全殺了,是違背了天道,不可!”於是奏請朝廷設置麟州,安頓党項人。同年,張說被召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

722年,張說擔任朔方節度大使,並巡視邊防五城。當時,康待賓餘黨康願子舉兵造反,自立為可汗,並劫掠牧馬,擾亂邊境。張說率兵追討,在木盤山擒獲康願子,俘虜三千人,又將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戶五萬餘人強行遷往中原的許、汝、唐、鄧、仙、豫等州。

起初,唐朝邊境有鎮兵六十多萬,張說以“時無強寇,不假師眾”為由,奏請裁軍二十萬,讓他們回鄉種地。唐玄宗對此猶豫不決,張說道:“邊軍雖多,但各將帥都只管擁兵自衛,役使兵丁營私。真能制敵,不在兵多。以陛下之英明威武,四夷都能臣伏,不用擔心裁減人員會招來寇賊。臣請以臣全家百口人做擔保。”玄宗終於答應裁軍。

當時,諸衛府兵貧弱,大都在輪班休假時逃跑了。張說建議招募壯士,修改條令,減少勞役,不到十天,便選得精兵十三萬,分別補給各衛,增強京師的守衛。這就是後來的彍騎衛隊。

(四)生性貪財,善於專權

張說盡管很有才能,但也有不少缺陷,就是他比較貪財,還比較專權。724年,張說倡議玄宗到泰山舉行封禪之事。次年,玄宗封禪泰山,臨行前任命張說為右丞相兼中書令,又命張說撰寫《封禪壇頌》,全權負責封禪這件事。但張說將跟隨皇帝上山的執事官,都安排為自己的親信,並且將他們越級升為五品官,而對隨行的兵士,不給賞賜。

按照慣例,封禪之後,三公以下所有官員都要遷升一級。張說卻利用職權,把本是九品小官的女婿鄭鎰提升至五品,並賜緋色朝服。玄宗大宴群臣時,看到鄭鎰,問他為什麼升的這麼快。鄭鎰無言以對。戲子黃幡綽譏諷鄭鎰道:“這都是泰山的功勞啊!”後來,人們就把岳父稱為泰山。

張說脾氣暴躁,又比較貪財,對同僚常當面呵斥謾罵,引起不少人的痛恨。他與御史中丞宇文融不和,因此對宇文融所提出的建議,大多加以壓制。不久,宇文融和御史中丞李林甫等一起上書唐玄宗,彈劾張說勾引術士占星、徇私舞弊、收受賄賂等。唐玄宗罷免了他的中書令之職。

(五)張說同姚崇不和,雙方互掐

張說的脾氣暴躁、喜歡專權、貪財等毛病,讓他和許多同僚關係都不和睦。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姚崇。張說和姚崇都是開元盛世時期的名相,但二人向來關係緊張。姚崇是深謀遠慮,具有長遠戰略眼光的人,他曾向玄宗提出十條治國建議,即“十事要說”,可以說為開元盛世的開創立下首功。姚崇為人正直而圓融,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在朝中就很有威信,並很受唐玄宗賞識。而張說相對來說,他雖有大才,但性格太過耿直,脾氣也壞,缺乏情商,很容易得罪人。

姚崇在拜相之前擔任的是同州刺史,張說聽說唐玄宗要讓姚崇當宰相時,他就因兩人之間有舊怨,唆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姚崇。玄宗不予理睬。按說這事就算了,既然皇帝看中了人家姚崇,你就不要干涉了。可張說一根筋,還不罷休,又讓殿中監姜皎提議,任命姚崇為河東總管,從而阻止姚崇入朝拜相。但玄宗仍是信任姚崇,仍任命姚崇為兵部尚書兼宰相。姚崇一當上宰相,張說害怕了,恐怕姚崇收拾他。於是他便偷偷到岐王李範府中表達自己的誠意,就是跟歧王拉關係,讓對方保護自己。

此事讓姚崇知道後,他就在玄宗面前奏了一本。一天,姚崇在退朝後故意慢騰騰地落在最後面,玄宗問他何故落在後面,姚崇說,“臣足有疾。”玄宗又關切地問是不是很疼?要不派個車送你回去?姚崇答道:“是我心裡擔憂,痛楚不在腳上!岐王是陛下愛弟,張說是朝中重臣,他祕密出入岐王家中,恐怕要對岐王說些不利於陛下兄弟和睦的話,所以我很擔憂啊!”姚崇暗示張說偷偷到歧王家裡,他們會不會有什麼密謀?因為當時朝中大臣是不允許跟王爺私會的,這是犯忌的事。唐玄宗心中不悅,就把張說貶出朝廷,到相州當刺史。

(六)死姚崇算計活張說

姚崇和張說之間互掐過多次,一直到姚崇死後,二人的爭鬥還在繼續。那麼究竟誰笑到了最後呢?既然姚崇已死,還怎麼跟張說鬥法?這就是姚崇高明的地方,諸葛亮怎麼鬥司馬懿,他就怎麼鬥張說。

開元盛世2大名相生前鬥,死後鬥,為何最後死姚崇算計活張說?

姚崇臨死前,對自己的兒子道:張說對我怨恨很深,他將來可能會毀我名聲,打擊報復你們。我死之後,他出於禮節必來弔喪。到時你們可將我收藏的古玩字畫拿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如果他對這些東西看都不看一眼,這事情就麻煩了。如果他注意了這些東西,你們就將他喜歡的主動送給他,然後請他為我撰寫墓誌銘。得到他所撰的碑文後,你們馬上呈報皇上,並準備好石碑,立即雕刻。他考慮事情通常比我遲鈍,幾天之後他可能會後悔。倘若他要找藉口收回為我寫的碑文,你們就說已報請皇上批准,並將雕刻好了的碑拿給他看。他就沒有辦法了。

不出所料,姚崇死後,張說果然前來弔喪。當他見到姚崇家所陳列的古玩字畫時,從來愛財而且很有藝術鑑賞力的他自然兩眼放光。姚崇的兒子遵照父親生前的吩咐,送了不少寶貝給張說,並順利得到了他撰寫的碑文。當然墓誌銘大力褒揚姚崇的政績,好話說的不少。數日後,張說感到不妙,有上當之感,於是便派人來取碑文稿本,說寫得太倉促,需要修改潤色一下。姚崇的兒子便拿出刻好的碑文,告訴來人碑文已通過了皇帝審閱,不可更改了。張說知道後十分懊悔:“唉,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著的張說,既生瑜何生亮?姚先生之才,吾不如也!”

後來,宋朝著名詞人李清照在其《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一詩中曾有這樣的句子:“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此話可謂一語中的。

張說是在730年患病去世的,終年六十四歲,他比姚崇晚去世9年,在他二人的互鬥中,表面看他是勝利了,畢竟死在了姚崇之後,但姚崇死了之後又算計了他一把,老張可真是敗到家了,老姚可以偷笑九泉啦。不過這哥倆鬥來鬥去,也不過是君子之爭,其陰險程度當然比不上諸葛亮跟司馬懿之間的那麼狠,所以並不影響開元盛世的形象。

(文/說歷史的女人·冰島啖冰)

參考資料:《舊唐書·張說傳》《新唐書·張說傳》《資治通鑑》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