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對項羽垓下之戰的看法

司馬懿 項羽 劉邦 英布 山河往事 山河往事 2017-09-19

上一文:司馬懿的“隆中對”

從明帝曹睿時代轉變了統一戰略。曹丕時代三次伐吳,把統一重點放在了對吳戰爭上。而到了曹睿時代,曹睿和司馬懿都意識到了國家戰爭重點應該放在對蜀征伐上,應該說這一戰略被後來實際證明是正確的。因為滅蜀之後,吳國又存在數年。

太和四年,戰略開始實施。

司馬懿任大將軍、大都督。與魏國的西線戰場的大將曹真一起伐吳。司馬懿自西城鑿山開道,水陸並進,沿沔水而上,到達朐月忍,打下新豐縣。

司馬懿對項羽垓下之戰的看法

蜀地是個相對封閉的地方,行軍極其不便,可以說劉備和孫權的建國是佔據了很大的地理優勢。孫權依靠長江天險,而蜀漢依靠著蜀地多山,蜀道之難來實現與曹魏的抗衡。蜀地的天險成就了蜀漢政權,也封閉了蜀漢政權。一方面,“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成就了劉備的帝王之業,另一方面,劉備和諸葛亮又在拼命地掙脫蜀地的限制,最終劉備死在了東進的路上,諸葛亮死在了北進的路上。蜀地到底有多艱險,具體參照李白的《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後來魏滅蜀的時候,分兩路軍,其中一路由鍾會率領,硬啃劍閣,牙崩掉了也沒有啃下來,最終還是鄧艾率領大軍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小道,鑿山開路,祕密南進,很快到達蜀漢腹地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從背後襲擊蜀軍,才取得滅蜀戰爭的勝利。

司馬懿對項羽垓下之戰的看法

劍閣蜀山棧道

太和四年的伐吳很不幸,天降大雨,本來道路就這麼難走,再加上大雨,天時地利沒有一樣,人和好像也不比諸葛亮強。無奈退軍。

魏太和五年,諸葛亮又來了,第五次北伐,在祁山包圍了賈嗣、魏平兩名魏國的將軍。此時當初和司馬懿一同受詔輔政的大魏鎮西將軍曹休病重,在洛陽奄奄一息。魏國西線急需一個強有力的人去抵抗住諸葛亮的進攻。很明顯,此事落到了司馬懿的身上。臨行前,明帝曹睿對司馬懿說:“西邊戰事又起,除了你我沒有其他人可以託付。”可見明帝對自己的這個司馬大叔是極為信任的。曹真親叔倒下了,就讓司馬大叔頂了上去。

明帝就派司馬懿屯軍於長安,都督雍、樑二州諸軍事,統領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腸、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伐諸葛亮。就這樣司馬懿代替曹真成為魏國西線戰事的最高指揮官。

對於這次戰事的部署,張郃提出一個建議:應該分兵去雍、郿二地屯守,來防備意外事件發生。對於這個提議,司馬懿的回答是:“如果預料前軍能單獨抵擋蜀軍,你的意見是可以的。若不能抵擋蜀軍,將軍隊分為前後兩部分,這就是楚之三軍被黥布俘獲的原因。”

司馬懿否定了張郃提出的策略,在這裡司馬懿指出項羽楚軍失敗的原因:前軍不能抵擋敵軍進攻,並且分兵,導致了最終的失敗。在項羽的戰略中,就是自己率軍與劉邦戰鬥,而讓大司馬周殷鎮守九江的舒城地區,讓項伯駐守九江的六城地區。項羽的計劃是讓周殷和項伯守好自己的後方,或者作為接應,充當後備力量。然而項羽忽略了一個問題,自己分兵而戰還能打得過劉邦嗎?如果打不過,那麼自己的另一部分兵馬就容易出變故或者被擊垮。項羽或者自認為能像以前一樣打敗劉邦,項王是極其自信的,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黥布原先是九江王,依附項羽,後叛楚歸漢,這時黥布誘降項羽的九江地區守將大司馬周殷,黥布帶領著這部分軍隊參加了垓下之戰。這一部分軍隊原先是項羽的後方戰備力量,現在卻成為了反楚力量。

司馬懿對項羽垓下之戰的看法

在敵強我弱的情形下,做分兵而守的策略,司馬懿認為項羽是不明智的。其實事實是項王用兵極為大膽冒險,如破釜沉舟,以三萬之軍擊破劉邦的五十六萬聯軍,而司馬懿用兵是極其保守謹慎的。

下一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