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

在熙寧三年的二月份,這對司馬光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司馬光得到了神宗皇帝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命,任命他做樞密副使。樞密副使就是樞密院的副長官,樞密院和中書宰相府這是宋朝的二府。按照我們今天的話來理解他就變成了宋朝的國家領導人了。

"

在熙寧三年的二月份,這對司馬光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司馬光得到了神宗皇帝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命,任命他做樞密副使。樞密副使就是樞密院的副長官,樞密院和中書宰相府這是宋朝的二府。按照我們今天的話來理解他就變成了宋朝的國家領導人了。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司馬光對於王安石的政策以及王安石的政策作風給開封政治所帶來的那些不良的影響是懷有很深切的憂慮的,那麼現在皇帝要任命他做樞密副使,他也可以進入中央領導人的序列了。按道理講,他其實是有一個機會可以對皇帝施加更多的影響。我們想司馬光應當欣然接受,而且再往上走,那就是樞密使,副宰相,宰相。現在這個高官的位子就擺在司馬光的眼前,不管於私於公,他都應該接受。從私的角度,那是一個巨大的榮譽,而且代表著巨大的利益;從公的角度那是一個巨大的責任,是一個實現理想的機會。但是事實是司馬光連上了六道奏札,堅辭不就,態度非常堅定的拒絕了樞密副使的任命。

司馬光為什麼會在這個關節點上做出這樣的選擇?通常來講,按照宋朝的政治傳統,一個重要職務的任命發佈下去被任命的這個人都是要辭讓一下的,但是從皇帝方面的角度來看則是一定要挽留。所以一般來講辭讓,挽留,最終這個人還是要上任。但是神宗最終接受了司馬光的辭讓,讓他會翰林學士院繼續供職去了。這麼高級別的二府大臣的職位因為辭讓就沒有去就職這在宋朝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頭一次。那麼,神宗為什麼會接受司馬光的辭呈呢?

"

在熙寧三年的二月份,這對司馬光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司馬光得到了神宗皇帝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命,任命他做樞密副使。樞密副使就是樞密院的副長官,樞密院和中書宰相府這是宋朝的二府。按照我們今天的話來理解他就變成了宋朝的國家領導人了。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司馬光對於王安石的政策以及王安石的政策作風給開封政治所帶來的那些不良的影響是懷有很深切的憂慮的,那麼現在皇帝要任命他做樞密副使,他也可以進入中央領導人的序列了。按道理講,他其實是有一個機會可以對皇帝施加更多的影響。我們想司馬光應當欣然接受,而且再往上走,那就是樞密使,副宰相,宰相。現在這個高官的位子就擺在司馬光的眼前,不管於私於公,他都應該接受。從私的角度,那是一個巨大的榮譽,而且代表著巨大的利益;從公的角度那是一個巨大的責任,是一個實現理想的機會。但是事實是司馬光連上了六道奏札,堅辭不就,態度非常堅定的拒絕了樞密副使的任命。

司馬光為什麼會在這個關節點上做出這樣的選擇?通常來講,按照宋朝的政治傳統,一個重要職務的任命發佈下去被任命的這個人都是要辭讓一下的,但是從皇帝方面的角度來看則是一定要挽留。所以一般來講辭讓,挽留,最終這個人還是要上任。但是神宗最終接受了司馬光的辭讓,讓他會翰林學士院繼續供職去了。這麼高級別的二府大臣的職位因為辭讓就沒有去就職這在宋朝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頭一次。那麼,神宗為什麼會接受司馬光的辭呈呢?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這一切都要從韓琦的一個報告說起。在這一年的二月初一的時候,當時韓琦在河北做地方官,神宗接到了韓琦的一個報告,這個報告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批評青苗法。青苗發是什麼?青苗法的設計意圖就是說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貧苦農民沒有飯吃,在這個時候政府向這些貧苦農民發放貸款,是有利息的,幫助他們度過饑荒,同時也讓他們能夠進行再生產。到了收穫的季節的時候,農民就把向政府接洽的這個款連本帶利還給政府。這樣做的好就是幫助農民度過饑荒,可以利民,除此之外防止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這就是青苗法的設計意圖。

大部分的方案設計意圖和它推行起來的實際情況都是有一定差距的。青苗法在往下推行的時候就遇到了類似的麻煩,青苗法在實施當中就完全變味了。第一本來是打算向貧苦的農民發放貸款,而且這個貸款有原則,是說要自願的。但是在實施當中的青苗法,變成了一個強制貸款,而且不僅僅是那些需要的人才貸,所有的農民甚至包括非農民都要貸,而且是按照貧富來決定貸款的額度的,富人貸的多,窮人貸的少,就變成了一種強制性的貸款。第二就是政府把這些貸款的農民按照貧富搭配分成了組,十戶一組,這一組就構成了一個互相擔保的單位,這個擔保是有用的,就是當貧戶還不上的時候,同保的富戶是要負連帶責任,要替他還的。第三就是到時間必須還,在春天我們發放了一千個銅板下去,到了收穫的季節,我們就要收回一千三百個銅板,有政府強大的行政力量做支持,誰又敢還不上呢?所以青苗法本來是要利民的,但是實施的結果卻變成了一個害民之法,當時有很多批評的聲音。

"

在熙寧三年的二月份,這對司馬光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司馬光得到了神宗皇帝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命,任命他做樞密副使。樞密副使就是樞密院的副長官,樞密院和中書宰相府這是宋朝的二府。按照我們今天的話來理解他就變成了宋朝的國家領導人了。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司馬光對於王安石的政策以及王安石的政策作風給開封政治所帶來的那些不良的影響是懷有很深切的憂慮的,那麼現在皇帝要任命他做樞密副使,他也可以進入中央領導人的序列了。按道理講,他其實是有一個機會可以對皇帝施加更多的影響。我們想司馬光應當欣然接受,而且再往上走,那就是樞密使,副宰相,宰相。現在這個高官的位子就擺在司馬光的眼前,不管於私於公,他都應該接受。從私的角度,那是一個巨大的榮譽,而且代表著巨大的利益;從公的角度那是一個巨大的責任,是一個實現理想的機會。但是事實是司馬光連上了六道奏札,堅辭不就,態度非常堅定的拒絕了樞密副使的任命。

司馬光為什麼會在這個關節點上做出這樣的選擇?通常來講,按照宋朝的政治傳統,一個重要職務的任命發佈下去被任命的這個人都是要辭讓一下的,但是從皇帝方面的角度來看則是一定要挽留。所以一般來講辭讓,挽留,最終這個人還是要上任。但是神宗最終接受了司馬光的辭讓,讓他會翰林學士院繼續供職去了。這麼高級別的二府大臣的職位因為辭讓就沒有去就職這在宋朝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頭一次。那麼,神宗為什麼會接受司馬光的辭呈呢?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這一切都要從韓琦的一個報告說起。在這一年的二月初一的時候,當時韓琦在河北做地方官,神宗接到了韓琦的一個報告,這個報告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批評青苗法。青苗發是什麼?青苗法的設計意圖就是說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貧苦農民沒有飯吃,在這個時候政府向這些貧苦農民發放貸款,是有利息的,幫助他們度過饑荒,同時也讓他們能夠進行再生產。到了收穫的季節的時候,農民就把向政府接洽的這個款連本帶利還給政府。這樣做的好就是幫助農民度過饑荒,可以利民,除此之外防止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這就是青苗法的設計意圖。

大部分的方案設計意圖和它推行起來的實際情況都是有一定差距的。青苗法在往下推行的時候就遇到了類似的麻煩,青苗法在實施當中就完全變味了。第一本來是打算向貧苦的農民發放貸款,而且這個貸款有原則,是說要自願的。但是在實施當中的青苗法,變成了一個強制貸款,而且不僅僅是那些需要的人才貸,所有的農民甚至包括非農民都要貸,而且是按照貧富來決定貸款的額度的,富人貸的多,窮人貸的少,就變成了一種強制性的貸款。第二就是政府把這些貸款的農民按照貧富搭配分成了組,十戶一組,這一組就構成了一個互相擔保的單位,這個擔保是有用的,就是當貧戶還不上的時候,同保的富戶是要負連帶責任,要替他還的。第三就是到時間必須還,在春天我們發放了一千個銅板下去,到了收穫的季節,我們就要收回一千三百個銅板,有政府強大的行政力量做支持,誰又敢還不上呢?所以青苗法本來是要利民的,但是實施的結果卻變成了一個害民之法,當時有很多批評的聲音。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那麼為什麼青苗法在實施當中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偏差呢?這個青苗法究竟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出臺的呢?青苗法出臺的一個最大的時代背景就是政府財政吃緊,王安石要理財,要幫助政府擺脫財政困境,所以青苗法從一開始的時候,它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一定要盈利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今天去看青苗法會覺得它其實是有著相當超前的一面的。青苗法從一開始就是要賺錢的,一定要能夠回收。而且我們再看推行青苗法的這些人,被王安石派到地方上去,大半都是剛剛被提拔上來的很年輕的官員,他們關心的就是這個貸款的額度是否足夠大,因為貸款額度大就決定了未來政府能夠收回的這個利潤是足夠大的。所以王安石曾經親自實踐很好的青苗法到了這些人手裡就只剩下了盈利,而利民全然被忘記了。而且青苗法本來應該在一些地方做試點,然後再全國推開的,但是事實上沒有經過試點就大面積地推開了。

對於青苗法批評的聲音是一浪接一浪。司馬光曾經在經筵和神宗當面談過這個問題,他發對青苗法。翰林學士範鎮曾經就說過青苗法不是一個利民之法,是強盜的法律,就是一個變相徵收啊。很多人都在批評青苗法,神宗也有過一絲的動搖,但是不明顯。但是到了熙寧三年的二月初一,韓琦的這個報告上來的時候,神宗就真的感動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神宗非常重視韓琦,對於韓琦的忠誠,神宗是絲毫不存在任何懷疑的。韓琦是三朝老臣,仁宗的時候,韓琦就做過宰相,神宗的爸爸英宗從旁支入繼大統是得到了韓琦極大的助力的。神宗上臺的時候,也是韓琦在當宰相。而神宗上臺之後,嫌這幫老臣礙事,想要自己施展自己的才幹。韓琦就沒有不情願地答應退休了。本來神宗答應他讓韓琦回到他的老家相州去養老的,可是這個時候西北那邊突然發生了戰事,神宗找不到一個更加合適,更有經驗的政治家去穩定陝西的局勢。在這個時候神宗求助韓琦,韓琦二話沒說立刻跑到陝西去穩定局面。

"

在熙寧三年的二月份,這對司馬光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司馬光得到了神宗皇帝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命,任命他做樞密副使。樞密副使就是樞密院的副長官,樞密院和中書宰相府這是宋朝的二府。按照我們今天的話來理解他就變成了宋朝的國家領導人了。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司馬光對於王安石的政策以及王安石的政策作風給開封政治所帶來的那些不良的影響是懷有很深切的憂慮的,那麼現在皇帝要任命他做樞密副使,他也可以進入中央領導人的序列了。按道理講,他其實是有一個機會可以對皇帝施加更多的影響。我們想司馬光應當欣然接受,而且再往上走,那就是樞密使,副宰相,宰相。現在這個高官的位子就擺在司馬光的眼前,不管於私於公,他都應該接受。從私的角度,那是一個巨大的榮譽,而且代表著巨大的利益;從公的角度那是一個巨大的責任,是一個實現理想的機會。但是事實是司馬光連上了六道奏札,堅辭不就,態度非常堅定的拒絕了樞密副使的任命。

司馬光為什麼會在這個關節點上做出這樣的選擇?通常來講,按照宋朝的政治傳統,一個重要職務的任命發佈下去被任命的這個人都是要辭讓一下的,但是從皇帝方面的角度來看則是一定要挽留。所以一般來講辭讓,挽留,最終這個人還是要上任。但是神宗最終接受了司馬光的辭讓,讓他會翰林學士院繼續供職去了。這麼高級別的二府大臣的職位因為辭讓就沒有去就職這在宋朝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頭一次。那麼,神宗為什麼會接受司馬光的辭呈呢?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這一切都要從韓琦的一個報告說起。在這一年的二月初一的時候,當時韓琦在河北做地方官,神宗接到了韓琦的一個報告,這個報告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批評青苗法。青苗發是什麼?青苗法的設計意圖就是說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貧苦農民沒有飯吃,在這個時候政府向這些貧苦農民發放貸款,是有利息的,幫助他們度過饑荒,同時也讓他們能夠進行再生產。到了收穫的季節的時候,農民就把向政府接洽的這個款連本帶利還給政府。這樣做的好就是幫助農民度過饑荒,可以利民,除此之外防止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這就是青苗法的設計意圖。

大部分的方案設計意圖和它推行起來的實際情況都是有一定差距的。青苗法在往下推行的時候就遇到了類似的麻煩,青苗法在實施當中就完全變味了。第一本來是打算向貧苦的農民發放貸款,而且這個貸款有原則,是說要自願的。但是在實施當中的青苗法,變成了一個強制貸款,而且不僅僅是那些需要的人才貸,所有的農民甚至包括非農民都要貸,而且是按照貧富來決定貸款的額度的,富人貸的多,窮人貸的少,就變成了一種強制性的貸款。第二就是政府把這些貸款的農民按照貧富搭配分成了組,十戶一組,這一組就構成了一個互相擔保的單位,這個擔保是有用的,就是當貧戶還不上的時候,同保的富戶是要負連帶責任,要替他還的。第三就是到時間必須還,在春天我們發放了一千個銅板下去,到了收穫的季節,我們就要收回一千三百個銅板,有政府強大的行政力量做支持,誰又敢還不上呢?所以青苗法本來是要利民的,但是實施的結果卻變成了一個害民之法,當時有很多批評的聲音。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那麼為什麼青苗法在實施當中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偏差呢?這個青苗法究竟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出臺的呢?青苗法出臺的一個最大的時代背景就是政府財政吃緊,王安石要理財,要幫助政府擺脫財政困境,所以青苗法從一開始的時候,它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一定要盈利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今天去看青苗法會覺得它其實是有著相當超前的一面的。青苗法從一開始就是要賺錢的,一定要能夠回收。而且我們再看推行青苗法的這些人,被王安石派到地方上去,大半都是剛剛被提拔上來的很年輕的官員,他們關心的就是這個貸款的額度是否足夠大,因為貸款額度大就決定了未來政府能夠收回的這個利潤是足夠大的。所以王安石曾經親自實踐很好的青苗法到了這些人手裡就只剩下了盈利,而利民全然被忘記了。而且青苗法本來應該在一些地方做試點,然後再全國推開的,但是事實上沒有經過試點就大面積地推開了。

對於青苗法批評的聲音是一浪接一浪。司馬光曾經在經筵和神宗當面談過這個問題,他發對青苗法。翰林學士範鎮曾經就說過青苗法不是一個利民之法,是強盜的法律,就是一個變相徵收啊。很多人都在批評青苗法,神宗也有過一絲的動搖,但是不明顯。但是到了熙寧三年的二月初一,韓琦的這個報告上來的時候,神宗就真的感動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神宗非常重視韓琦,對於韓琦的忠誠,神宗是絲毫不存在任何懷疑的。韓琦是三朝老臣,仁宗的時候,韓琦就做過宰相,神宗的爸爸英宗從旁支入繼大統是得到了韓琦極大的助力的。神宗上臺的時候,也是韓琦在當宰相。而神宗上臺之後,嫌這幫老臣礙事,想要自己施展自己的才幹。韓琦就沒有不情願地答應退休了。本來神宗答應他讓韓琦回到他的老家相州去養老的,可是這個時候西北那邊突然發生了戰事,神宗找不到一個更加合適,更有經驗的政治家去穩定陝西的局勢。在這個時候神宗求助韓琦,韓琦二話沒說立刻跑到陝西去穩定局面。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綜合上面的這一些情況,所以當韓琦的報告上來的時候,在報告中列舉了在河北地區所發生的這一些情況以及自己對於青苗法政策的擔憂,神宗看到這個就不得不感動了。神宗在第二天的朝堂之上,拿著這份奏疏說這件事情應該重視起來,應該改變。但是王安石這個時候就不幹了,斬釘截鐵地開始對韓琦對於那些可能反駁的聲音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反駁。但是有意思的是由於韓琦在神宗心裡頭的分量,王安石雖然態度很堅決,但是沒有能夠徹底地說服神宗。王安石發現了神宗的動搖,於是就稱病回家,他給神宗釋放這個信息是非常明確而堅定的,要麼堅定的推行青苗法,要麼我就不幹了。

王安石一撂挑子,神宗就緊張了,神宗緊張之後就讓手底下的翰林學士幫他寫一個詔書勸王安石出來。王安石在家裡頭接到這詔書一看,火就上來了,詔書是這樣寫的:我知道你很有才華有能力,所以把你從閒居的狀態召回來,委以重任,希望你和我在一起改變這國家的面貌,可是現在批評的聲音出來了,按道理講,你就應該跟我站在一塊調整政策讓這個國家往更好的方向走。可是沒有想到你卻撂挑子不幹了,那你把責任放在哪裡?把我放在哪裡?詔書大致的意思就是這樣,你在逃避責任,你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趕緊出來辦事,並且調整政策。王安石不能接受這個,拿到這個詔書之後,立刻就寫了態度更加決絕的回信給神宗,表達了他的意思。神宗這才意識到原來那封詔書裡寫的是這樣一重意思,然後神宗就趕緊地親筆寫了一份信,讓親近的宦官拿去給王安石,當時王安石仍舊不肯出來。

"

在熙寧三年的二月份,這對司馬光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司馬光得到了神宗皇帝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命,任命他做樞密副使。樞密副使就是樞密院的副長官,樞密院和中書宰相府這是宋朝的二府。按照我們今天的話來理解他就變成了宋朝的國家領導人了。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司馬光對於王安石的政策以及王安石的政策作風給開封政治所帶來的那些不良的影響是懷有很深切的憂慮的,那麼現在皇帝要任命他做樞密副使,他也可以進入中央領導人的序列了。按道理講,他其實是有一個機會可以對皇帝施加更多的影響。我們想司馬光應當欣然接受,而且再往上走,那就是樞密使,副宰相,宰相。現在這個高官的位子就擺在司馬光的眼前,不管於私於公,他都應該接受。從私的角度,那是一個巨大的榮譽,而且代表著巨大的利益;從公的角度那是一個巨大的責任,是一個實現理想的機會。但是事實是司馬光連上了六道奏札,堅辭不就,態度非常堅定的拒絕了樞密副使的任命。

司馬光為什麼會在這個關節點上做出這樣的選擇?通常來講,按照宋朝的政治傳統,一個重要職務的任命發佈下去被任命的這個人都是要辭讓一下的,但是從皇帝方面的角度來看則是一定要挽留。所以一般來講辭讓,挽留,最終這個人還是要上任。但是神宗最終接受了司馬光的辭讓,讓他會翰林學士院繼續供職去了。這麼高級別的二府大臣的職位因為辭讓就沒有去就職這在宋朝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頭一次。那麼,神宗為什麼會接受司馬光的辭呈呢?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這一切都要從韓琦的一個報告說起。在這一年的二月初一的時候,當時韓琦在河北做地方官,神宗接到了韓琦的一個報告,這個報告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批評青苗法。青苗發是什麼?青苗法的設計意圖就是說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貧苦農民沒有飯吃,在這個時候政府向這些貧苦農民發放貸款,是有利息的,幫助他們度過饑荒,同時也讓他們能夠進行再生產。到了收穫的季節的時候,農民就把向政府接洽的這個款連本帶利還給政府。這樣做的好就是幫助農民度過饑荒,可以利民,除此之外防止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這就是青苗法的設計意圖。

大部分的方案設計意圖和它推行起來的實際情況都是有一定差距的。青苗法在往下推行的時候就遇到了類似的麻煩,青苗法在實施當中就完全變味了。第一本來是打算向貧苦的農民發放貸款,而且這個貸款有原則,是說要自願的。但是在實施當中的青苗法,變成了一個強制貸款,而且不僅僅是那些需要的人才貸,所有的農民甚至包括非農民都要貸,而且是按照貧富來決定貸款的額度的,富人貸的多,窮人貸的少,就變成了一種強制性的貸款。第二就是政府把這些貸款的農民按照貧富搭配分成了組,十戶一組,這一組就構成了一個互相擔保的單位,這個擔保是有用的,就是當貧戶還不上的時候,同保的富戶是要負連帶責任,要替他還的。第三就是到時間必須還,在春天我們發放了一千個銅板下去,到了收穫的季節,我們就要收回一千三百個銅板,有政府強大的行政力量做支持,誰又敢還不上呢?所以青苗法本來是要利民的,但是實施的結果卻變成了一個害民之法,當時有很多批評的聲音。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那麼為什麼青苗法在實施當中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偏差呢?這個青苗法究竟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出臺的呢?青苗法出臺的一個最大的時代背景就是政府財政吃緊,王安石要理財,要幫助政府擺脫財政困境,所以青苗法從一開始的時候,它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一定要盈利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今天去看青苗法會覺得它其實是有著相當超前的一面的。青苗法從一開始就是要賺錢的,一定要能夠回收。而且我們再看推行青苗法的這些人,被王安石派到地方上去,大半都是剛剛被提拔上來的很年輕的官員,他們關心的就是這個貸款的額度是否足夠大,因為貸款額度大就決定了未來政府能夠收回的這個利潤是足夠大的。所以王安石曾經親自實踐很好的青苗法到了這些人手裡就只剩下了盈利,而利民全然被忘記了。而且青苗法本來應該在一些地方做試點,然後再全國推開的,但是事實上沒有經過試點就大面積地推開了。

對於青苗法批評的聲音是一浪接一浪。司馬光曾經在經筵和神宗當面談過這個問題,他發對青苗法。翰林學士範鎮曾經就說過青苗法不是一個利民之法,是強盜的法律,就是一個變相徵收啊。很多人都在批評青苗法,神宗也有過一絲的動搖,但是不明顯。但是到了熙寧三年的二月初一,韓琦的這個報告上來的時候,神宗就真的感動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神宗非常重視韓琦,對於韓琦的忠誠,神宗是絲毫不存在任何懷疑的。韓琦是三朝老臣,仁宗的時候,韓琦就做過宰相,神宗的爸爸英宗從旁支入繼大統是得到了韓琦極大的助力的。神宗上臺的時候,也是韓琦在當宰相。而神宗上臺之後,嫌這幫老臣礙事,想要自己施展自己的才幹。韓琦就沒有不情願地答應退休了。本來神宗答應他讓韓琦回到他的老家相州去養老的,可是這個時候西北那邊突然發生了戰事,神宗找不到一個更加合適,更有經驗的政治家去穩定陝西的局勢。在這個時候神宗求助韓琦,韓琦二話沒說立刻跑到陝西去穩定局面。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綜合上面的這一些情況,所以當韓琦的報告上來的時候,在報告中列舉了在河北地區所發生的這一些情況以及自己對於青苗法政策的擔憂,神宗看到這個就不得不感動了。神宗在第二天的朝堂之上,拿著這份奏疏說這件事情應該重視起來,應該改變。但是王安石這個時候就不幹了,斬釘截鐵地開始對韓琦對於那些可能反駁的聲音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反駁。但是有意思的是由於韓琦在神宗心裡頭的分量,王安石雖然態度很堅決,但是沒有能夠徹底地說服神宗。王安石發現了神宗的動搖,於是就稱病回家,他給神宗釋放這個信息是非常明確而堅定的,要麼堅定的推行青苗法,要麼我就不幹了。

王安石一撂挑子,神宗就緊張了,神宗緊張之後就讓手底下的翰林學士幫他寫一個詔書勸王安石出來。王安石在家裡頭接到這詔書一看,火就上來了,詔書是這樣寫的:我知道你很有才華有能力,所以把你從閒居的狀態召回來,委以重任,希望你和我在一起改變這國家的面貌,可是現在批評的聲音出來了,按道理講,你就應該跟我站在一塊調整政策讓這個國家往更好的方向走。可是沒有想到你卻撂挑子不幹了,那你把責任放在哪裡?把我放在哪裡?詔書大致的意思就是這樣,你在逃避責任,你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趕緊出來辦事,並且調整政策。王安石不能接受這個,拿到這個詔書之後,立刻就寫了態度更加決絕的回信給神宗,表達了他的意思。神宗這才意識到原來那封詔書裡寫的是這樣一重意思,然後神宗就趕緊地親筆寫了一份信,讓親近的宦官拿去給王安石,當時王安石仍舊不肯出來。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就在王安石稱病假的時候,神宗發佈了對司馬光樞密副使的任命。神宗請司馬光出來是不是就意味著他有可能要調整政策呢?如果是這樣,那麼司馬光其實就應當應當接受這個任命,這對司馬光以及所有對王安石的政策存有懷疑存有否定態度的人來說,應當是一個利好消息。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司馬光開始推辭,一共推辭了六次。司馬光這六道辭樞密副使的札子很有意思,正好可以分成兩種,前面三道是一種,後面三道是另外一種,內容和所強調的重點是完全不同的。前面的三道看上去都是非常一般的說辭,就是說我的才能有限,才不稱位。但是到了後面這三道札子,這個理由就完全地變了,就是如果筆下不改變現行的政策,不把制置三司條例司撤掉,不改變青苗法政策,那麼就請陛下收回我的樞密副使任命。這六道扎子在時間上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第四道札子上的時間是二月二十一號,二月二十一號就是王安石結束病假重新出來工作的時間。

當我們再仔細去看,我們在司馬光現存的文集當中還可以發現他有一個專門批評制置三司條例司專門批評青苗法的奏疏,這道奏疏所上的時間是二月二十日。在王安石病假的時候,神宗讓司馬光做樞密副使,這裡面可能有政治的考量,也可能是為了平息各種政治勢力。神宗的態度表現的極其誠懇,不斷地發手詔給司馬光。就這樣的往返之中,就讓司馬光開始出現了幻想,他開始覺得也許神宗是可以改變政策的,也許神宗是可以做出一些讓步和調整的,於是在二十號的時候,司馬光上來那道批評時政的札子,表明自己的政策見解,這是司馬光的態度。就在司馬光推辭的整個過程當中王安石雖然沒有出來上班,但是他一直愛密切地關注著政局的變化,於是就趕在司馬光前面去面見了神宗,和神宗達成了和解。

"

在熙寧三年的二月份,這對司馬光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司馬光得到了神宗皇帝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命,任命他做樞密副使。樞密副使就是樞密院的副長官,樞密院和中書宰相府這是宋朝的二府。按照我們今天的話來理解他就變成了宋朝的國家領導人了。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司馬光對於王安石的政策以及王安石的政策作風給開封政治所帶來的那些不良的影響是懷有很深切的憂慮的,那麼現在皇帝要任命他做樞密副使,他也可以進入中央領導人的序列了。按道理講,他其實是有一個機會可以對皇帝施加更多的影響。我們想司馬光應當欣然接受,而且再往上走,那就是樞密使,副宰相,宰相。現在這個高官的位子就擺在司馬光的眼前,不管於私於公,他都應該接受。從私的角度,那是一個巨大的榮譽,而且代表著巨大的利益;從公的角度那是一個巨大的責任,是一個實現理想的機會。但是事實是司馬光連上了六道奏札,堅辭不就,態度非常堅定的拒絕了樞密副使的任命。

司馬光為什麼會在這個關節點上做出這樣的選擇?通常來講,按照宋朝的政治傳統,一個重要職務的任命發佈下去被任命的這個人都是要辭讓一下的,但是從皇帝方面的角度來看則是一定要挽留。所以一般來講辭讓,挽留,最終這個人還是要上任。但是神宗最終接受了司馬光的辭讓,讓他會翰林學士院繼續供職去了。這麼高級別的二府大臣的職位因為辭讓就沒有去就職這在宋朝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頭一次。那麼,神宗為什麼會接受司馬光的辭呈呢?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這一切都要從韓琦的一個報告說起。在這一年的二月初一的時候,當時韓琦在河北做地方官,神宗接到了韓琦的一個報告,這個報告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批評青苗法。青苗發是什麼?青苗法的設計意圖就是說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貧苦農民沒有飯吃,在這個時候政府向這些貧苦農民發放貸款,是有利息的,幫助他們度過饑荒,同時也讓他們能夠進行再生產。到了收穫的季節的時候,農民就把向政府接洽的這個款連本帶利還給政府。這樣做的好就是幫助農民度過饑荒,可以利民,除此之外防止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這就是青苗法的設計意圖。

大部分的方案設計意圖和它推行起來的實際情況都是有一定差距的。青苗法在往下推行的時候就遇到了類似的麻煩,青苗法在實施當中就完全變味了。第一本來是打算向貧苦的農民發放貸款,而且這個貸款有原則,是說要自願的。但是在實施當中的青苗法,變成了一個強制貸款,而且不僅僅是那些需要的人才貸,所有的農民甚至包括非農民都要貸,而且是按照貧富來決定貸款的額度的,富人貸的多,窮人貸的少,就變成了一種強制性的貸款。第二就是政府把這些貸款的農民按照貧富搭配分成了組,十戶一組,這一組就構成了一個互相擔保的單位,這個擔保是有用的,就是當貧戶還不上的時候,同保的富戶是要負連帶責任,要替他還的。第三就是到時間必須還,在春天我們發放了一千個銅板下去,到了收穫的季節,我們就要收回一千三百個銅板,有政府強大的行政力量做支持,誰又敢還不上呢?所以青苗法本來是要利民的,但是實施的結果卻變成了一個害民之法,當時有很多批評的聲音。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那麼為什麼青苗法在實施當中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偏差呢?這個青苗法究竟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出臺的呢?青苗法出臺的一個最大的時代背景就是政府財政吃緊,王安石要理財,要幫助政府擺脫財政困境,所以青苗法從一開始的時候,它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一定要盈利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今天去看青苗法會覺得它其實是有著相當超前的一面的。青苗法從一開始就是要賺錢的,一定要能夠回收。而且我們再看推行青苗法的這些人,被王安石派到地方上去,大半都是剛剛被提拔上來的很年輕的官員,他們關心的就是這個貸款的額度是否足夠大,因為貸款額度大就決定了未來政府能夠收回的這個利潤是足夠大的。所以王安石曾經親自實踐很好的青苗法到了這些人手裡就只剩下了盈利,而利民全然被忘記了。而且青苗法本來應該在一些地方做試點,然後再全國推開的,但是事實上沒有經過試點就大面積地推開了。

對於青苗法批評的聲音是一浪接一浪。司馬光曾經在經筵和神宗當面談過這個問題,他發對青苗法。翰林學士範鎮曾經就說過青苗法不是一個利民之法,是強盜的法律,就是一個變相徵收啊。很多人都在批評青苗法,神宗也有過一絲的動搖,但是不明顯。但是到了熙寧三年的二月初一,韓琦的這個報告上來的時候,神宗就真的感動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神宗非常重視韓琦,對於韓琦的忠誠,神宗是絲毫不存在任何懷疑的。韓琦是三朝老臣,仁宗的時候,韓琦就做過宰相,神宗的爸爸英宗從旁支入繼大統是得到了韓琦極大的助力的。神宗上臺的時候,也是韓琦在當宰相。而神宗上臺之後,嫌這幫老臣礙事,想要自己施展自己的才幹。韓琦就沒有不情願地答應退休了。本來神宗答應他讓韓琦回到他的老家相州去養老的,可是這個時候西北那邊突然發生了戰事,神宗找不到一個更加合適,更有經驗的政治家去穩定陝西的局勢。在這個時候神宗求助韓琦,韓琦二話沒說立刻跑到陝西去穩定局面。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綜合上面的這一些情況,所以當韓琦的報告上來的時候,在報告中列舉了在河北地區所發生的這一些情況以及自己對於青苗法政策的擔憂,神宗看到這個就不得不感動了。神宗在第二天的朝堂之上,拿著這份奏疏說這件事情應該重視起來,應該改變。但是王安石這個時候就不幹了,斬釘截鐵地開始對韓琦對於那些可能反駁的聲音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反駁。但是有意思的是由於韓琦在神宗心裡頭的分量,王安石雖然態度很堅決,但是沒有能夠徹底地說服神宗。王安石發現了神宗的動搖,於是就稱病回家,他給神宗釋放這個信息是非常明確而堅定的,要麼堅定的推行青苗法,要麼我就不幹了。

王安石一撂挑子,神宗就緊張了,神宗緊張之後就讓手底下的翰林學士幫他寫一個詔書勸王安石出來。王安石在家裡頭接到這詔書一看,火就上來了,詔書是這樣寫的:我知道你很有才華有能力,所以把你從閒居的狀態召回來,委以重任,希望你和我在一起改變這國家的面貌,可是現在批評的聲音出來了,按道理講,你就應該跟我站在一塊調整政策讓這個國家往更好的方向走。可是沒有想到你卻撂挑子不幹了,那你把責任放在哪裡?把我放在哪裡?詔書大致的意思就是這樣,你在逃避責任,你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趕緊出來辦事,並且調整政策。王安石不能接受這個,拿到這個詔書之後,立刻就寫了態度更加決絕的回信給神宗,表達了他的意思。神宗這才意識到原來那封詔書裡寫的是這樣一重意思,然後神宗就趕緊地親筆寫了一份信,讓親近的宦官拿去給王安石,當時王安石仍舊不肯出來。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就在王安石稱病假的時候,神宗發佈了對司馬光樞密副使的任命。神宗請司馬光出來是不是就意味著他有可能要調整政策呢?如果是這樣,那麼司馬光其實就應當應當接受這個任命,這對司馬光以及所有對王安石的政策存有懷疑存有否定態度的人來說,應當是一個利好消息。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司馬光開始推辭,一共推辭了六次。司馬光這六道辭樞密副使的札子很有意思,正好可以分成兩種,前面三道是一種,後面三道是另外一種,內容和所強調的重點是完全不同的。前面的三道看上去都是非常一般的說辭,就是說我的才能有限,才不稱位。但是到了後面這三道札子,這個理由就完全地變了,就是如果筆下不改變現行的政策,不把制置三司條例司撤掉,不改變青苗法政策,那麼就請陛下收回我的樞密副使任命。這六道扎子在時間上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第四道札子上的時間是二月二十一號,二月二十一號就是王安石結束病假重新出來工作的時間。

當我們再仔細去看,我們在司馬光現存的文集當中還可以發現他有一個專門批評制置三司條例司專門批評青苗法的奏疏,這道奏疏所上的時間是二月二十日。在王安石病假的時候,神宗讓司馬光做樞密副使,這裡面可能有政治的考量,也可能是為了平息各種政治勢力。神宗的態度表現的極其誠懇,不斷地發手詔給司馬光。就這樣的往返之中,就讓司馬光開始出現了幻想,他開始覺得也許神宗是可以改變政策的,也許神宗是可以做出一些讓步和調整的,於是在二十號的時候,司馬光上來那道批評時政的札子,表明自己的政策見解,這是司馬光的態度。就在司馬光推辭的整個過程當中王安石雖然沒有出來上班,但是他一直愛密切地關注著政局的變化,於是就趕在司馬光前面去面見了神宗,和神宗達成了和解。

青苗法風波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

神宗要解決的是財政問題,答應幫助他解決財政問題的只有王安石。所以最終神宗還是選擇了王安石。司馬光眼看大勢已去,皇帝是絕對不可能調整政策,改弦易轍的,於是就更加堅定的下定了不接受樞密副使任命的決心。

在這個時代有太多的第一次被打破,有太多的傳統在被打破,這讓司馬光感到痛心,感到憂心忡忡,事實上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去意已決,他對於改變政策走向,改變皇帝的想法已經不抱太多的信心了,已經準備離開了。而在臨去之前,對於王安石,他還有一些話要說。

關於王安石和司馬光在對於青苗法問題不同的政治看法,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