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acle(甲骨文)在中國逐步收縮戰線,包括HAT(華為、阿里、騰訊)在內的國產數據庫廠商,似乎看到了彎道超車的良機。

"

Oracle(甲骨文)在中國逐步收縮戰線,包括HAT(華為、阿里、騰訊)在內的國產數據庫廠商,似乎看到了彎道超車的良機。

HAT紛紛入局 國產數據庫機會來了?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19年5月7日Oracle中國研發中心被曝光首批裁員900人以來,已經有華為在5月15日推出分佈式數據庫GaussDB、阿里雲在5月21日推出雲原生數據庫PolarDB、騰訊雲在8月28日一口氣推出五大數據庫新品、中興通訊也已經預告在今年下半年上線GoldenDB數據庫等。一時之間,“國產數據庫翻越Oracle這座大山的機會來了”已經成為熱門話題。

“今年初去參加一個數據庫大會,發現很多商業數據庫廠商不見了,換成了國產數據庫廠商、初創數據庫廠商、公有云廠商。感覺國產數據庫現在達到了一個點,真的可以跨過這座高山了。”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常務理事、DBA plus社群聯合創始人韓鋒對記者表示。

“現在最強大的數據庫還是Oracle,但過去幾年,數據庫自身技術發展並不多,看家本領還是老技術,在技術上我們正在慢慢逼近,總有一天會超越它。”中國計算機協會開源數據庫專委會會長周彥偉也表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和公有云的發展,讓我們有各種場景在使用各種數據庫,一方面讓我們積累了經驗,另一方面也不斷創新,攻克數據庫的難題以前看來不太可能,現在看起來完全有可能。”

此消彼長的力量對比

顧名思義,數據庫就是存放數據的倉庫。打個比方,數據庫也可以被視為電子化的文件櫃,用戶可以通過數據庫對文件櫃中的數據進行新增、截取、更新、刪除等操作。數據庫的特點是存儲空間特別大,可以存放百萬條、千萬條、上億條的數據。

公開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基礎設施軟件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數據庫佔據其中的400億美元,佔比在20%左右。數據庫是企業基礎設施軟件市場上最大的組成部分,在IT行業一直被視為“皇冠上最閃亮的明珠”。在全球數據庫市場,Oracle一直是當之無愧的老大,緊隨其後的是IBM和微軟,另外還包括收購了Sybase的SAP。

在中國儘管出現過眾所周知的“去IOE”(IBM、Oracle、EMC)浪潮,但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數據庫市場98%的市場份額都被幾大海外巨頭佔據,至於國產數據庫,只佔到個位數的市場份額。”

在此背景之下,為何會出現國產數據庫“彎道超車”的機會?一方面正如周彥偉所說,儘管最強的還是Oracle,但過去幾年數據庫自身技術發展並不多,看家本領還是老技術。另有業內人士表示,Oracle這個數據庫行業的“老大哥”最近幾年展現出衰敗的跡象,主要是因為雲計算轉型不力、不再繼續增長、出現全球裁員等。

另一方面,是中國市場對本土廠商的培育。騰訊雲數據庫專家工程師胡彬告訴記者,“從政策上來講,現在不管是銀行、保險等泛金融行業,還是國企、政府機構、公共安全等領域,都從安全和自主可控的角度全面地推行國產數據庫,這對國產數據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發展機遇。”

“從技術上來說,過去做國產數據庫有很大困難,因為國外已經積累了幾十年的經驗,但當前出現了一些新技術,比如硬件方面的存儲技術,還有網絡技術以及軟件架構上的變革,比如NewSQL等新概念的出現等,給我們彎道超車的機會。”胡彬還表示,“經過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做好國產數據庫。一方面,是我們的傳統廠商比如達夢、金倉等,在數據庫國產化的道路上已經走了很多年了。另一方面,是公有云廠商力量的崛起,產生了很強的數據庫自主研發的內在驅動力。”

阿里雲智能數據庫產品線總負責人李飛飛告訴記者,“在過去40年,數據庫的發展形態基本上經歷傳統商業數據庫、開源數據庫、雲原生數據庫的演進。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迅猛發展,海量數據的噴發,已經對數據庫提出完全不同的市場需求,All in Cloud已成大勢。IDC預測,到2021年,雲上數據量將超越傳統數據中心。因此,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商業數據庫因為其價格昂貴、高運維難度、低擴展性等特點,讓其在新時代的可用性出現了挑戰,兼具雲計算的彈性能力、開源數據庫的易用和開放的雲原生數據庫已經成為最佳選擇。”

最近幾年,國產數據庫也確實處於高速發展時期。記者在權威調研機構Gartner歷年以來的數據庫系列報告中可以看到,Gartner是從2017年開始第一次將中國數據庫廠商納入相關調查的,在2017年的系列報告中,出現了3個國產數據庫產品,分別是AsparaDB、GBase、SequoiaDB,對應的廠商分別是阿里雲、南大通用、巨杉數據庫。而在2018年Gartner關於數據庫的系列報告中,5家中國數據庫廠商現身其中,除了阿里雲和巨杉數據庫之外,還包含了騰訊雲、華為和星環科技。由此可見,數據庫市場的中國力量已經進入全球視野。

從內到外的發展路徑

國產數據庫廠商在本土市場的發展路徑如何?從華為、阿里雲、騰訊雲等廠商的實踐來看,都是從自研自用開始,逐步拓展到其他客戶以及公開市場。

比如,記者通過採訪得知,今年5月15日推出的華為數據庫——GaussDB並非一個產品,而是一系列產品的統稱,目前至少包含有3款產品,既包含面向OLTP的數據庫,也包括面向OLAP的數據倉庫,還有面向事務和分析混合處理的HTAP數據庫。

據瞭解,華為開始自研數據庫是因為2007年時國內電信運營商出現計費項目的困境,由華為組織人手研發代號為GMDB的內存數據庫。

“當時想法完全不是搞個數據庫去售賣並幹掉誰,純粹是因為在電信計費上華為解決方案找不到與之很好契合的數據庫。”華為內部人士介紹,2007年的GMDB並沒有取得大規模商用,只是在小範圍進行了試用,但這個版本鍛鍊了一大批人,因為當時國內對數據庫內核開發知之甚少。

到2010年,華為數據庫研發團隊開始對2007年版本進行全面重構,也就是從此時開始,華為數據庫的定位不再侷限於內存數據庫,而是向通用關係型數據庫轉變,就成了Gauss OLTP的前身。2012年GMDB開始大規模商用,主要用於電信計費領域,同時華為內部與電信計費配套的解決方案也開始使用。2007年華為GaussDB開始在招商銀行應用,預計到2019年年底,僅僅是招商銀行就有17套系統在GaussDB上應用。

對國產數據庫來說,阿里巴巴也是代表性廠商之一,因為“去IOE”的概念正是阿里巴巴在2008年提出來的。

公開資料顯示,2005 年中國互聯網業界第一臺 IBM 小型機就落戶在阿里巴巴,此後阿里巴巴IT系統逐漸形成了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 存儲的架構體系,但隨著業務迅猛發展,阿里巴巴逐漸看到了該體系的高成本、低靈活性的壓力,於是在2008年提出“去IOE”,並於2010年1月正式啟動“去IOE”,逐漸在三年時間裡完成了全部進程。

在阿里巴巴“去IOE”的整個過程中,數據庫領域首先是以武漢達夢、人大金倉為代表的一批國產廠商從中受益並不斷成熟,另一方面自研數據庫的技術和產品能力不斷提升,才有了雲原生數據庫PolarDB的大規模商用。

而騰訊雲數據庫負責人王義成告訴記者:“在2010年前後,以騰訊云為代表的雲服務廠商開始進入數據庫行業,各大雲服務廠商也開始提供雲數據庫的服務,讓傳統的license服務加上運維服務的模式,變成了雲計算模式,傳統軟硬件的採購成本轉變成了訂閱模式,讓用戶的成本大大降低,是商業模式的重大變革。”

據瞭解,騰訊在2014年底成立的微眾銀行,是國內首個“去IOE”科技架構的金融機構。而經過內部實踐的錘鍊,現在騰訊也加速了將這種能力向外部輸出。

"

Oracle(甲骨文)在中國逐步收縮戰線,包括HAT(華為、阿里、騰訊)在內的國產數據庫廠商,似乎看到了彎道超車的良機。

HAT紛紛入局 國產數據庫機會來了?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19年5月7日Oracle中國研發中心被曝光首批裁員900人以來,已經有華為在5月15日推出分佈式數據庫GaussDB、阿里雲在5月21日推出雲原生數據庫PolarDB、騰訊雲在8月28日一口氣推出五大數據庫新品、中興通訊也已經預告在今年下半年上線GoldenDB數據庫等。一時之間,“國產數據庫翻越Oracle這座大山的機會來了”已經成為熱門話題。

“今年初去參加一個數據庫大會,發現很多商業數據庫廠商不見了,換成了國產數據庫廠商、初創數據庫廠商、公有云廠商。感覺國產數據庫現在達到了一個點,真的可以跨過這座高山了。”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常務理事、DBA plus社群聯合創始人韓鋒對記者表示。

“現在最強大的數據庫還是Oracle,但過去幾年,數據庫自身技術發展並不多,看家本領還是老技術,在技術上我們正在慢慢逼近,總有一天會超越它。”中國計算機協會開源數據庫專委會會長周彥偉也表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和公有云的發展,讓我們有各種場景在使用各種數據庫,一方面讓我們積累了經驗,另一方面也不斷創新,攻克數據庫的難題以前看來不太可能,現在看起來完全有可能。”

此消彼長的力量對比

顧名思義,數據庫就是存放數據的倉庫。打個比方,數據庫也可以被視為電子化的文件櫃,用戶可以通過數據庫對文件櫃中的數據進行新增、截取、更新、刪除等操作。數據庫的特點是存儲空間特別大,可以存放百萬條、千萬條、上億條的數據。

公開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基礎設施軟件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數據庫佔據其中的400億美元,佔比在20%左右。數據庫是企業基礎設施軟件市場上最大的組成部分,在IT行業一直被視為“皇冠上最閃亮的明珠”。在全球數據庫市場,Oracle一直是當之無愧的老大,緊隨其後的是IBM和微軟,另外還包括收購了Sybase的SAP。

在中國儘管出現過眾所周知的“去IOE”(IBM、Oracle、EMC)浪潮,但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數據庫市場98%的市場份額都被幾大海外巨頭佔據,至於國產數據庫,只佔到個位數的市場份額。”

在此背景之下,為何會出現國產數據庫“彎道超車”的機會?一方面正如周彥偉所說,儘管最強的還是Oracle,但過去幾年數據庫自身技術發展並不多,看家本領還是老技術。另有業內人士表示,Oracle這個數據庫行業的“老大哥”最近幾年展現出衰敗的跡象,主要是因為雲計算轉型不力、不再繼續增長、出現全球裁員等。

另一方面,是中國市場對本土廠商的培育。騰訊雲數據庫專家工程師胡彬告訴記者,“從政策上來講,現在不管是銀行、保險等泛金融行業,還是國企、政府機構、公共安全等領域,都從安全和自主可控的角度全面地推行國產數據庫,這對國產數據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發展機遇。”

“從技術上來說,過去做國產數據庫有很大困難,因為國外已經積累了幾十年的經驗,但當前出現了一些新技術,比如硬件方面的存儲技術,還有網絡技術以及軟件架構上的變革,比如NewSQL等新概念的出現等,給我們彎道超車的機會。”胡彬還表示,“經過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做好國產數據庫。一方面,是我們的傳統廠商比如達夢、金倉等,在數據庫國產化的道路上已經走了很多年了。另一方面,是公有云廠商力量的崛起,產生了很強的數據庫自主研發的內在驅動力。”

阿里雲智能數據庫產品線總負責人李飛飛告訴記者,“在過去40年,數據庫的發展形態基本上經歷傳統商業數據庫、開源數據庫、雲原生數據庫的演進。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迅猛發展,海量數據的噴發,已經對數據庫提出完全不同的市場需求,All in Cloud已成大勢。IDC預測,到2021年,雲上數據量將超越傳統數據中心。因此,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商業數據庫因為其價格昂貴、高運維難度、低擴展性等特點,讓其在新時代的可用性出現了挑戰,兼具雲計算的彈性能力、開源數據庫的易用和開放的雲原生數據庫已經成為最佳選擇。”

最近幾年,國產數據庫也確實處於高速發展時期。記者在權威調研機構Gartner歷年以來的數據庫系列報告中可以看到,Gartner是從2017年開始第一次將中國數據庫廠商納入相關調查的,在2017年的系列報告中,出現了3個國產數據庫產品,分別是AsparaDB、GBase、SequoiaDB,對應的廠商分別是阿里雲、南大通用、巨杉數據庫。而在2018年Gartner關於數據庫的系列報告中,5家中國數據庫廠商現身其中,除了阿里雲和巨杉數據庫之外,還包含了騰訊雲、華為和星環科技。由此可見,數據庫市場的中國力量已經進入全球視野。

從內到外的發展路徑

國產數據庫廠商在本土市場的發展路徑如何?從華為、阿里雲、騰訊雲等廠商的實踐來看,都是從自研自用開始,逐步拓展到其他客戶以及公開市場。

比如,記者通過採訪得知,今年5月15日推出的華為數據庫——GaussDB並非一個產品,而是一系列產品的統稱,目前至少包含有3款產品,既包含面向OLTP的數據庫,也包括面向OLAP的數據倉庫,還有面向事務和分析混合處理的HTAP數據庫。

據瞭解,華為開始自研數據庫是因為2007年時國內電信運營商出現計費項目的困境,由華為組織人手研發代號為GMDB的內存數據庫。

“當時想法完全不是搞個數據庫去售賣並幹掉誰,純粹是因為在電信計費上華為解決方案找不到與之很好契合的數據庫。”華為內部人士介紹,2007年的GMDB並沒有取得大規模商用,只是在小範圍進行了試用,但這個版本鍛鍊了一大批人,因為當時國內對數據庫內核開發知之甚少。

到2010年,華為數據庫研發團隊開始對2007年版本進行全面重構,也就是從此時開始,華為數據庫的定位不再侷限於內存數據庫,而是向通用關係型數據庫轉變,就成了Gauss OLTP的前身。2012年GMDB開始大規模商用,主要用於電信計費領域,同時華為內部與電信計費配套的解決方案也開始使用。2007年華為GaussDB開始在招商銀行應用,預計到2019年年底,僅僅是招商銀行就有17套系統在GaussDB上應用。

對國產數據庫來說,阿里巴巴也是代表性廠商之一,因為“去IOE”的概念正是阿里巴巴在2008年提出來的。

公開資料顯示,2005 年中國互聯網業界第一臺 IBM 小型機就落戶在阿里巴巴,此後阿里巴巴IT系統逐漸形成了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 存儲的架構體系,但隨著業務迅猛發展,阿里巴巴逐漸看到了該體系的高成本、低靈活性的壓力,於是在2008年提出“去IOE”,並於2010年1月正式啟動“去IOE”,逐漸在三年時間裡完成了全部進程。

在阿里巴巴“去IOE”的整個過程中,數據庫領域首先是以武漢達夢、人大金倉為代表的一批國產廠商從中受益並不斷成熟,另一方面自研數據庫的技術和產品能力不斷提升,才有了雲原生數據庫PolarDB的大規模商用。

而騰訊雲數據庫負責人王義成告訴記者:“在2010年前後,以騰訊云為代表的雲服務廠商開始進入數據庫行業,各大雲服務廠商也開始提供雲數據庫的服務,讓傳統的license服務加上運維服務的模式,變成了雲計算模式,傳統軟硬件的採購成本轉變成了訂閱模式,讓用戶的成本大大降低,是商業模式的重大變革。”

據瞭解,騰訊在2014年底成立的微眾銀行,是國內首個“去IOE”科技架構的金融機構。而經過內部實踐的錘鍊,現在騰訊也加速了將這種能力向外部輸出。

HAT紛紛入局 國產數據庫機會來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