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堪稱水滸第一英雄!但這個梁山好漢眼裡,他根本比不上林沖?

水滸傳 林沖 柴進 孟嘗君 白馬晉一 2017-07-15

文:井蛙(作者原創授權)

小時候看《水滸》,最喜歡的人莫過於武松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水滸》看得次數越來越多了,心裡對武松的敬佩是越來越深。不僅是老百姓喜歡,眾多研究水滸的專家對武松的評價也很高,金聖嘆定考水滸一百單八將,把武松定為“上上”,對他的評價是:“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也。斷曰第一人,不亦宜乎?”可見其對武松的偏愛。

那麼,集十人之秀於一身的水滸第一人武松,到底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呢?咱們試著從武松的內心找一找答案。

本篇,我們先單講第一個主題:英雄也有低頭時。

《水滸》中武松的出場是在第二十二回(一百二十回版):宋江弟兄避難柴進莊院,柴進設宴款待,更深酒酣,宋江轉到東廊躲酒,“那廊下有一個大漢,因害瘧疾,當不住那寒冷,把一杴火在那裡向……”

“廊下”、“害瘧疾”、“當不住那寒冷”、“一杴火”:一小段話,二十多個字,把武松在柴進莊院的境況寫得淋漓盡致——孤獨、寂寞、冷,一點兒不招人待見!

每每讀到此處,讀者的心中總會有萬頭羊駝奔騰而出……

那麼,貴為大周后裔、素有孟嘗遺風、“專一招接天下往來的好漢”的柴大官人(此君後來也入夥梁山,並封得“天貴星”),為什麼單單對武松這麼冷落呢?

書中解釋:“原來武松初來投奔柴進時,也一般接納管待。次後在莊上,但吃醉了酒,性氣剛,莊客有些顧管不到處,他便要下拳打他們。因此,滿莊裡莊客沒一個道他好。眾人只是嫌他,都去柴進面前告訴他許多不是處。柴進雖然不趕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

武松堪稱水滸第一英雄!但這個梁山好漢眼裡,他根本比不上林沖?

真是如此嗎?且看柴進是怎麼對待林沖的:

林、柴初見,林沖自報家門後,“那官人滾鞍下馬,飛近前來,說道:‘柴進有失迎迓。’就草地上便拜。”——很有禮貌,因為林沖的名頭!

初次見面,少不了設宴款待:“柴進便喚莊客,叫將酒來。不移時,只見數個莊客托出一盤肉,一盤餅,溫一壺酒;又一個盤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著十貫錢,都一發將出來。柴進見了道:‘村夫不知高下,教頭到此,如何恁地輕意!快將進去,先把果盒酒來,隨即殺羊,然後相待。快去整治!’”

可以看出,“一盤肉、一盤餅、一壺酒、一斗白米、十貫錢”,這是招待來往犯人的“標配”,常例是犯人酒足飯飽,拿錢走人。但是,這次來的是林沖,柴進覺得這個標準招待林沖“恁地輕意”,當即大大提高了餐標,而且要親自作陪!

推杯換盞之間,那位倒楣催的洪教頭上場了:“……歪戴著一頂頭巾,挺著脯子,來到後堂”。林沖見了,“急急躬身唱喏”,“那人全不採著,也不還禮”,柴進介紹完林沖,林沖“看著洪教頭便拜”,“那洪教頭說道:‘休拜,起來。’卻不躬身答禮……林沖拜了兩拜,起身讓洪教頭坐。洪教頭亦不相讓,便去上首便坐。”

看洪教頭出場的派頭,牛!簡直太牛了!

洪教頭為什麼這麼牛?還不是柴大官人給慣出來的毛病!因為柴大官人認為老洪“此間又無對手”,當然對他非常敬重,要高看一眼!

武松堪稱水滸第一英雄!但這個梁山好漢眼裡,他根本比不上林沖?

洪教頭牛氣轟轟,頭腦發昏,牛氣得不自量力,非要自討沒趣,硬要和林沖“使一棒看”!

一位是傳說中的八十萬禁軍林教頭,一位是“此間無對手”的洪教頭,洪教頭非要和林沖比試比試,柴大官人心中那個高興呀:正中老子下懷,來來來,二位教頭比試一下,剛好讓我驗驗你倆的成色!於是,一二再、再二三、一二三四、四三二一地攛掇林沖和洪教頭比試一下。

於是,“林沖棒打洪教頭”好戲上演……

林沖一棒打倒洪教頭,老洪很失意,走了!老林很滿意,留了!柴大官人“好酒好食管待”林沖“五七日”,不便再留,於是又是寫書信,又是送銀子,“吃了一夜酒”,最後送走了林沖……

看明白了吧,豪爽好客的柴大官人門下絕對不養慫人!

武松堪稱水滸第一英雄!但這個梁山好漢眼裡,他根本比不上林沖?

從《水滸》的描寫上來看,武松雖然沒與洪教頭交過手,也沒與林沖交過手,但可以肯定的是,武松的功夫絕對比洪教頭的功夫好得多!那麼問題來了,武松既然不是慫人,為什麼得不到柴進的賞識呢?答案只有一個:在柴進面前,武松從未露過真功夫,柴進是隻知其人,不識其能!

武松為何深藏不露呢?

且看原著:

“當下宋江看了武松這表人物,心中甚喜,便問武松道:‘二郎因何在此?’武松答道:小弟在清河縣,因酒後醉了,與本處機密相爭,一時間怒起,只一拳打得那斯昏沉。小弟只道他死了,因此一徑地逃來,投奔大官人處躲災避難,今已一年有餘。”

很顯然,武松是以為自己惹了人命官司,才背井離鄉,躲災避難到柴進莊院的。

一年以來,有“石秀之警”的武二郎絕對會時時告誡自己:低調,低調,再低調!千萬不要再給自己惹什麼麻煩,姓雖不必隱,“名”是堅決不能揚了!

所以,那一年中的武二郎,雖然在大宋“孟嘗君”的莊院裡,眾人“嫌”,主人“慢”,但是從來沒有拿著哨棒高歌:哨棒呀哨棒,咱們走吧,沒魚吃;哨棒呀哨棒,咱們走吧,沒車坐……

忍吧,忍吧,說不定哪一天,道君皇帝和李師師夜談詩詞歌賦、共繪花鳥蟲魚,曲終意盡、回味無窮,說不定一時高興,來一個天下大赦,俺武二說不定還能再次回到清河尋哥哥。

現在是避難,人在屋簷下,即便是英雄,該低頭時還是要低席頭。

可見,此時武松對待大宋的律法秩序,心中還是充滿了敬畏!

關注微信公眾號“白馬晉一”,更多西遊、三國、水滸等名著犀利趣味原創解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