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沈尹默的書法

書法 沈尹默 藝術 陳獨秀 中國歷史 書法密碼 2018-12-10
也談沈尹默的書法

沈尹默(1883—1971),初名沈實、君默,字中,號秋明、匏瓜、君墨,別號鬼谷子,齋名秋明室、匏瓜庵。因其在北大擔任教授時少言寡語,被同事調侃說“要口乾嘛”,後易“君”為“尹”,隨後改名沈尹默。1897年,其父命兒子以鐘王小楷書寫三十柄帶骨扇面,沈尹默寫得一絲不苟。沈父又命他把祖父所書賞桂花長篇古詩以魚油紙鉤描下來。1902年,沈尹默隨家遷居西安,遇父執仇淶之先生,愛其書法流利遂心摹手追。字寫得漂亮固然不錯,但漂亮在書法審美中只屬下品。當時請書的人不少,凡遇人索書,沈尹默即用這種字體書寫。雖有時譽,但也落下了甜媚的差評。後來,沈尹默幾乎花了一輩子的時間追求書法的樸拙。

也談沈尹默的書法

1909年,他到杭州陸軍小學任教,遇到了陳獨秀,才引發了又一場中國書法史上碑與帖孰優孰劣的討論。

當時的語境應該是,沈尹默時年26歲,而陳獨秀年長他4歲,在社會上活動量頗大。陳獨秀的書法功底也是出自法帖,在《書譜》上下足工夫,又較早兼學碑版,加之性格強勢,其書法自然別出機杼字如其人。二人相遇,陳獨秀毫不客氣地對書法作了一番法帖和碑版如何結合的點評。看陳獨秀超逸不俗談笑自若,沈尹默情緒似受到感染。他承認學書法取法不廣,其字受仇淶之的影響,用長鋒羊毫,至令不能提腕。陳獨秀則說他父親是寫隸書的,從小叫他臨摹碑版,少習館閣體。沈尹默也同意陳獨秀所說要具備了紮實的書寫功底後再融合北碑,以避其粗鄙。

也談沈尹默的書法

沈尹默《臨伊闕佛龕碑》

自此以後,陳獨秀與劉季平、沈尹默以及謝無量等常在一起以詩酒自娛。有論者寫沈尹默因陳獨秀評其書法“其俗至骨”而交惡一生,那是誤傳。

1909年以後沈尹默潛心入碑。“功夫不負有心人”,沈尹默這一下苦功,便是23年的時間。從25歲至48歲,他取法於漢魏六朝隸楷及北碑,從此打下了較為深厚的書法根基。沈尹默這時期的書風運筆迅起急收,點畫峻利,轉折處多以側鋒取勢,形成內圓外方,撇捺重頓。其字體結構疏密自然,縱橫倚斜,錯落有致。沈尹默自己意識到,欲剔除書法中的俗氣,唯有臨習碑體才能矯正,若以帖醫俗,難免會俗上加俗。沈尹默畢竟學養豐厚,他審時度勢,看到明清以來帖學衰靡,若不注入碑學的新鮮血液,恐怕更難扭轉頹廢的帖學走向。值得慶幸的是,沈尹默堅定地邁出了這一步,下足苦工夫,書風果然為之一振。

也談沈尹默的書法

據沈尹默《自習的回憶》記載,自臨遍北碑後開始學寫行草,從米南宮經過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懷仁等人,上溯二王書。因為在這時期買了米老《七帖》真跡照片,又得到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和日本所藏右軍《孔侍中》等帖本的照片。他又時常到故宮博物院去看唐宋以來法書手跡,得到啟示,受益匪淺。上下數次出帖入碑又出碑入帖,沈尹默書法審美取向明確歸宗二王。

也談沈尹默的書法

1939年,沈尹默臨習的《蘭亭序》,其筆法已臻純熟,非一般帖學書家可比。特別是當他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摹習“二王”之後,其書跡由流麗而顯沉著,筆勢愈發老練而精到,牽絲的運用十分細膩而委婉,顯示出“筆筆中鋒”的功力。上世紀60年代,已經出帖的沈尹默亦追求晚年之變,用狂草、章草筆意來補救其行書的一味秀逸。用蒼渴的墨法來補救其一味潤朗的丰神。用跌宕的似乎較為快速的運筆來補救其一味流靜的內斂。現代書法史上,書法大家均有超群的天然。若就所下“工夫”而言,沈尹默則可以說是第一人。

同為現代書壇的風雲人物,沈尹默所走的書學道路,與吳昌碩、康有為、于右任等人均不同。他不是入碑出帖,而是出碑入帖,最終入帖又出帖,成為現代帖學的開派人物。有學者指出,在帖學體系處於被碑學全面抑制的狀態時,沈尹默在20世紀30年代書壇的崛起,打破了碑學的語話霸權,推動帖學走向復興,並由此奠定了現代書壇碑帖並峙的基本格局。沈尹默也由此成為現代帖學的開派人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