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

每一個學習書法的人,都要領會理解一些古人遺留下來的相關書論,以此來充實自己對書法本質意義的認識,從而提升自己的書寫藝術。古人在論書方面都會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個人見解,這些見解大都是經過了歷史的沉澱而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

但是,同樣是一句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書家都有所提出,那麼它們的意思是否相同?在我們學習時,並非是站在字面上去理解和感受,而是要把它們放在那個時期、那個看法上全面理解,才會真正悟出古人想要表達的意思。

"

每一個學習書法的人,都要領會理解一些古人遺留下來的相關書論,以此來充實自己對書法本質意義的認識,從而提升自己的書寫藝術。古人在論書方面都會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個人見解,這些見解大都是經過了歷史的沉澱而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

但是,同樣是一句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書家都有所提出,那麼它們的意思是否相同?在我們學習時,並非是站在字面上去理解和感受,而是要把它們放在那個時期、那個看法上全面理解,才會真正悟出古人想要表達的意思。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黃庭堅和清朝時期的學者翁方綱都在自己書作中提出了書法中的"質厚為本"的概念,他們所說的這四個字完全一樣,而意思卻大不相同。

在黃庭堅的書法思想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論斷,那就是他在《黃山谷老人刀筆》中記述了這樣一段話:

筆法雖欲清勁,必以質厚為本。凡書之害,姿媚是其小疵,輕佻是其大病。直須落筆一一端正,至於放筆自然成行。草則雖草,而筆意端正,最忌用意裝綴,便不成書。

"

每一個學習書法的人,都要領會理解一些古人遺留下來的相關書論,以此來充實自己對書法本質意義的認識,從而提升自己的書寫藝術。古人在論書方面都會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個人見解,這些見解大都是經過了歷史的沉澱而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

但是,同樣是一句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書家都有所提出,那麼它們的意思是否相同?在我們學習時,並非是站在字面上去理解和感受,而是要把它們放在那個時期、那個看法上全面理解,才會真正悟出古人想要表達的意思。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黃庭堅和清朝時期的學者翁方綱都在自己書作中提出了書法中的"質厚為本"的概念,他們所說的這四個字完全一樣,而意思卻大不相同。

在黃庭堅的書法思想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論斷,那就是他在《黃山谷老人刀筆》中記述了這樣一段話:

筆法雖欲清勁,必以質厚為本。凡書之害,姿媚是其小疵,輕佻是其大病。直須落筆一一端正,至於放筆自然成行。草則雖草,而筆意端正,最忌用意裝綴,便不成書。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黃庭堅認為,不論書法中的筆法如何變化,但是它所反映出來的藝術境界是以質厚為本的。他並不認為書法中的姿媚、輕佻就是一種美的表現,恰恰相反,這些正是書法中的大忌。他要求人們在書寫中用筆要端正,正如人的品格一樣,反映在書法中則是書品。

有些字看起來"笨拙",但它卻有"大巧若拙"的感覺,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感受,並無有意的安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黃庭堅的"質厚為本"是站在書法境界層面和人的品格上來認定的,而這樣的境界則是由筆生的。

"

每一個學習書法的人,都要領會理解一些古人遺留下來的相關書論,以此來充實自己對書法本質意義的認識,從而提升自己的書寫藝術。古人在論書方面都會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個人見解,這些見解大都是經過了歷史的沉澱而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

但是,同樣是一句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書家都有所提出,那麼它們的意思是否相同?在我們學習時,並非是站在字面上去理解和感受,而是要把它們放在那個時期、那個看法上全面理解,才會真正悟出古人想要表達的意思。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黃庭堅和清朝時期的學者翁方綱都在自己書作中提出了書法中的"質厚為本"的概念,他們所說的這四個字完全一樣,而意思卻大不相同。

在黃庭堅的書法思想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論斷,那就是他在《黃山谷老人刀筆》中記述了這樣一段話:

筆法雖欲清勁,必以質厚為本。凡書之害,姿媚是其小疵,輕佻是其大病。直須落筆一一端正,至於放筆自然成行。草則雖草,而筆意端正,最忌用意裝綴,便不成書。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黃庭堅認為,不論書法中的筆法如何變化,但是它所反映出來的藝術境界是以質厚為本的。他並不認為書法中的姿媚、輕佻就是一種美的表現,恰恰相反,這些正是書法中的大忌。他要求人們在書寫中用筆要端正,正如人的品格一樣,反映在書法中則是書品。

有些字看起來"笨拙",但它卻有"大巧若拙"的感覺,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感受,並無有意的安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黃庭堅的"質厚為本"是站在書法境界層面和人的品格上來認定的,而這樣的境界則是由筆生的。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清代學者翁方綱在他所著的《復初齋書論集》中說到:

書法以質厚為本,自米、董以後趨行草者多不留意於楷法,於是視楷法為應酬束縛之事,必以修飾勻淨為工,而行草則日即於宕軼。

翁氏在這裡主要強調書法中的字體應當是莊重的、法度是嚴謹的、行筆是不苟的,當然,他在此時主要是針對楷書來說的,他認為米芾、董其昌以後書法行草居多,大都忽視了楷書,而楷書正是由於它的用筆、法度、字形等要求更高,因此楷書就應當更加講究質厚為本。

"

每一個學習書法的人,都要領會理解一些古人遺留下來的相關書論,以此來充實自己對書法本質意義的認識,從而提升自己的書寫藝術。古人在論書方面都會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個人見解,這些見解大都是經過了歷史的沉澱而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

但是,同樣是一句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書家都有所提出,那麼它們的意思是否相同?在我們學習時,並非是站在字面上去理解和感受,而是要把它們放在那個時期、那個看法上全面理解,才會真正悟出古人想要表達的意思。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黃庭堅和清朝時期的學者翁方綱都在自己書作中提出了書法中的"質厚為本"的概念,他們所說的這四個字完全一樣,而意思卻大不相同。

在黃庭堅的書法思想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論斷,那就是他在《黃山谷老人刀筆》中記述了這樣一段話:

筆法雖欲清勁,必以質厚為本。凡書之害,姿媚是其小疵,輕佻是其大病。直須落筆一一端正,至於放筆自然成行。草則雖草,而筆意端正,最忌用意裝綴,便不成書。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黃庭堅認為,不論書法中的筆法如何變化,但是它所反映出來的藝術境界是以質厚為本的。他並不認為書法中的姿媚、輕佻就是一種美的表現,恰恰相反,這些正是書法中的大忌。他要求人們在書寫中用筆要端正,正如人的品格一樣,反映在書法中則是書品。

有些字看起來"笨拙",但它卻有"大巧若拙"的感覺,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感受,並無有意的安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黃庭堅的"質厚為本"是站在書法境界層面和人的品格上來認定的,而這樣的境界則是由筆生的。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清代學者翁方綱在他所著的《復初齋書論集》中說到:

書法以質厚為本,自米、董以後趨行草者多不留意於楷法,於是視楷法為應酬束縛之事,必以修飾勻淨為工,而行草則日即於宕軼。

翁氏在這裡主要強調書法中的字體應當是莊重的、法度是嚴謹的、行筆是不苟的,當然,他在此時主要是針對楷書來說的,他認為米芾、董其昌以後書法行草居多,大都忽視了楷書,而楷書正是由於它的用筆、法度、字形等要求更高,因此楷書就應當更加講究質厚為本。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從翁方綱所著的書論來看,他對楷書給予的關注是很多的,比如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他關注的重點對象,尤其是他認為歐陽詢的《化度寺》這一件楷書作品,其中的法度和藝術氣象要遠遠超過《醴泉銘》。

"

每一個學習書法的人,都要領會理解一些古人遺留下來的相關書論,以此來充實自己對書法本質意義的認識,從而提升自己的書寫藝術。古人在論書方面都會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個人見解,這些見解大都是經過了歷史的沉澱而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

但是,同樣是一句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書家都有所提出,那麼它們的意思是否相同?在我們學習時,並非是站在字面上去理解和感受,而是要把它們放在那個時期、那個看法上全面理解,才會真正悟出古人想要表達的意思。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黃庭堅和清朝時期的學者翁方綱都在自己書作中提出了書法中的"質厚為本"的概念,他們所說的這四個字完全一樣,而意思卻大不相同。

在黃庭堅的書法思想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論斷,那就是他在《黃山谷老人刀筆》中記述了這樣一段話:

筆法雖欲清勁,必以質厚為本。凡書之害,姿媚是其小疵,輕佻是其大病。直須落筆一一端正,至於放筆自然成行。草則雖草,而筆意端正,最忌用意裝綴,便不成書。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黃庭堅認為,不論書法中的筆法如何變化,但是它所反映出來的藝術境界是以質厚為本的。他並不認為書法中的姿媚、輕佻就是一種美的表現,恰恰相反,這些正是書法中的大忌。他要求人們在書寫中用筆要端正,正如人的品格一樣,反映在書法中則是書品。

有些字看起來"笨拙",但它卻有"大巧若拙"的感覺,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感受,並無有意的安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黃庭堅的"質厚為本"是站在書法境界層面和人的品格上來認定的,而這樣的境界則是由筆生的。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清代學者翁方綱在他所著的《復初齋書論集》中說到:

書法以質厚為本,自米、董以後趨行草者多不留意於楷法,於是視楷法為應酬束縛之事,必以修飾勻淨為工,而行草則日即於宕軼。

翁氏在這裡主要強調書法中的字體應當是莊重的、法度是嚴謹的、行筆是不苟的,當然,他在此時主要是針對楷書來說的,他認為米芾、董其昌以後書法行草居多,大都忽視了楷書,而楷書正是由於它的用筆、法度、字形等要求更高,因此楷書就應當更加講究質厚為本。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從翁方綱所著的書論來看,他對楷書給予的關注是很多的,比如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他關注的重點對象,尤其是他認為歐陽詢的《化度寺》這一件楷書作品,其中的法度和藝術氣象要遠遠超過《醴泉銘》。

書法中的這句話是古人所提倡的,現在終於明白它的意思了

從上述兩個不同時期的書家對書法中的"質厚為本"的論述來看,兩個人的說法根本就是互不相同的,各有各的意思,各有各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黃庭堅主要以書法的藝術境界,由用筆開始強調書品與人品,才最終會有"大巧若拙"的感受。而翁方綱的"質厚為本",是從微觀上講用筆、字形,其對象主要是針對楷書來說的。由此,對於學習書法的人來說,面對古人的書論,不能只是從字面上理解,更不能斷章取義,而是要全面地、系統地、深刻地理解古人所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