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 藝術 美術 文學 翰墨楚風 2017-06-04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張健,別名漆陽,1942年出生于山東東明縣。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原供職於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員。中國書協會員、湖北省作協會員、湖北省國畫院專業畫家。

文學作品主要有:報告文學《七月流火》《廬山書柬》;電影文學劇本《盜息壤》《米粥記》;長篇小說《浮上浮下》等。《浮上浮下》獲第三屆湖北文學獎提名。

書法作品入展“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第五屆楹聯展、全國第二屆扇面展、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85週年書法展等。獲首屆敦煌國際書法大賽“敦煌杯”獎並授予“中國書法百家”稱號。獲湖北省第五屆書展二等獎,湖北老年書畫大賽金獎,湖北省中年書法家作品展優秀獎,全國書法楹聯展創作一等獎等。

中國畫作品《天籟》入展“丹青楚韻”湖北省中國畫晉京展,《聖山無塵》獲十二屆湖北省美展優秀獎。出版有《張健書畫集》、《張健山水畫集》、《中國畫品讀·張健卷》、《荊楚畫派·張健卷》等。

——漆陽書屋叢書五卷本總序

劉富道

(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家協會前副主席、

文學院院長、《長江叢刊》主編)

張健先生曾是大軍區機關的大祕書,省政府機關的大祕書。大祕書是個什麼概念?這麼說吧,你如果有幸坐在大禮堂聽領導人作報告,那些報告的起草人就是大祕書,你所聽到的報告就是大祕書的報告。大祕書這種人的腦子肯定好使,文筆肯定過硬,他們有一套自成體系的語彙。不過,這套語彙雖然百用不厭其煩,卻肯定不能用在文學創作上。張健身為大祕書,居然寫長篇小說,寫報告文學,寫電影文學劇本。從他發表出版的一大堆作品看,絕對找不到大祕書文筆的痕跡,沒有夾帶絲毫與時俱進的大話空話套話。我有時盯著張健琢磨,你那個大腦袋,是不是裝配了兩套設備,給領導人寫講話稿是一套設備,搞文學創作又是一套設備,兩套設備可以進行來回切換?

張健與我同屬一個年齡段。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作家,絕大多數沒有高等學歷,大凡有高等學歷者又未必入流。張健又是一個例外,名牌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居然為人不迂腐,寫作不酸腐。不過,他說自己1965年入學,1970年畢業,是文革的犧牲品。我掐指一算,是的,他入學後正常上課時間僅僅只有一年。不過我又瞎想,如果其他幾年時間都用來上課,他極有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教師,或者當一名出色的文學評論家,因為那時候大學中文系的教學套路不適合培養作家。也許就在同學們忙於革文化之命的幾年裡,張健乘機惡補文化,沒少讀書,不然,我們讀他的作品,怎麼會有學富五車的感覺呢。

我熟悉的作家中間,有做學問興趣的人士只有幾位,張健是讓我刮目相看的一位。早在1985年湖北辭書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中國民俗辭典》,因為這是中國此類辭書中的第一部,致使海外沒少出現盜版。當時的聯袂主編鄭傳寅、張健,尚處在名不見經傳階段,這部辭書差點兒出不來。這裡再順便披露一個笑話。1982年,身著軍裝的張健,躊躇滿志地來到某圖書館,開口借閱古籍《漢口叢談》,想摘抄些與民俗相關的竹枝詞,遭到管理員的詰問:“你個當兵的,你看得懂嗎?”有借書證也不借,說是此書封存了。張健眼睜睜看著管理員扭頭而去。老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回是兵遇到秀才,有理也不接待。孰不知當代中國軍營可是藏龍臥虎之地。

有什麼古籍難倒過張健嗎?張健從一部《山海經》裡摳出盜息壤三個字,居然演繹出一部動畫電影劇本。一個人是不是從事文學創作的料,實際上就看他有沒有放大生活的能力,就看他有沒有演繹文字的能力。張健似乎天生是一塊做文學的好料,他對各種文體都能駕輕就熟地把握,弄什麼像什麼,而且是一舉成功。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前幾年是張健文學創作最活躍的時期,寫文革期間武漢發生的七·二0事件的報告文學《七月流火》,寫彭德懷不白之冤的紀實小說《廬山書諫》,都表現出一個成熟作家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擔當意識。他在1999年發表的《叩拜黎明》,是為當土八路的父親立傳。這部作品他給出的標籤是採訪手記。作家不會不知道採訪手記四個字,並非正式的文體名稱,他所要做的功課,正是要在傳記文體上,在佈局謀篇上,在敘事形式上,勇敢地進行自己的探索。

不過,張健在2005年拋出長篇小說《浮上浮下》名噪一時之後,他又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了書法上,我寫這篇文章發覺我愛用居然這個詞,這裡索性再用一個,他居然沒過多久又把注意力轉移到了繪畫上。這老兄不跟我們玩文學了!有千字千元的約稿,也不能讓他動心。他的座右銘是為快樂而生活。寫字繪畫才是他的快樂。退休了,賦閒了,思想自由了,乾點想幹的事情足矣。

我不能不提到我的一句名言——當然是自以為是的名言,表揚與自我表揚的名言:聰明人幹什麼都行。我太喜歡張健早些年的書法作品了,有賢哲之書的溫醇,也有才子之書的秀穎,古樸中蘊藏著睿智,墨趣中蘊藏著人生。我還真裱過一幅隔三插五掛在廳堂裡養眼。這位仁兄,為人還算本分,為藝可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角色,如今已經加入到追拙逐怪的潮流之中。我曾為朋友的書法集寫序,那也是一位追拙逐怪的人士,我的標題是《第三階段》,其中引用了孫過庭《書譜》中一段高論:“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我那位朋友務追險絕一陣子之後,開始回到復歸平正的第三階段了。我不知道張健兄還要在第二階段走多遠。好在在他執意離經叛道追求新意之前,我已經收藏了他的幾幅作品。竊以為他回頭不回頭並不重要,反正只要快樂就行。

說張健兄是聰明人,就不能不說他的山水畫。有人以為他是心血來潮老來開始學畫,非也,早在數十年前,他初到部隊文工團就畫過佈景。這個專業的名稱是舞臺美術,簡稱舞美。一箇中文系畢業生,怎麼就幹上舞美了?聰明。轉眼到了二十一世紀,進入花甲之年,他要玩水墨畫,畫山水。當他瀏覽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畫精品畫作之後,這個聰明人在心裡拿定主意,你們的成就我確實高攀不了,我能不能弄點自己的東西呢?好一個張健,獨善其身,另闢蹊徑,以書入畫。所謂以書入畫,於張健就是揚長避短,用其毛筆字的深厚功力,寫出山水畫的新意來。初讀張健山水畫,滿目就是點點點,長長短短的點點點,密密麻麻的點點點。這些點點點,好有一比,如同構成照片的相素,相素的集合就成為圖案,於是山巒有了,溝壑有了,森林房舍都有了。張健打破了傳統水墨畫作畫程序,似無起稿一說,也無勾線一舉,山巒就在筆下由小到大,長成群山踴躍萬壑流瀉。就這麼簡單,一點兒也不復雜。張健水墨畫,多為水墨本色,早期間或有淡黃,後來漸多淺綠,給人直覺幾乎都是經年的文物。我不能說得太誇張了,但我至少可以說,張健的山水畫,有獨特個性,不同流俗,在其他地方誰也沒見過。

我這麼說來說去,是不是有索畫之嫌?健兄曾表示可以送我一幅,我真不敢輕易伸手接受。一般水墨畫,應景送人,幾筆來個大寫意就夠了。張健的山水畫,可是一筆不苟寫出來的呀,每寫一筆都蘊含著他的時光和歲月,體力和精力,情趣和神韻,才智和快樂。儘管張健為人平和,謙和,隨和,好說話,在我看來,奪人之愛,於心何忍?看看電腦自動統計字數,我已經寫了兩千多字,這也不能成為以文換畫的理由。如今文章不值錢,字畫才值錢呢。誰知道,星轉鬥移,一幅張健山水,來日價值幾何?

早些年張健兄幾次約我給他的書齋題寫匾額,我哪敢班門弄斧?近年又多次敦促我為他的文學書法繪畫總集寫序,我哪敢布鼓雷門?猴年初春小聚,在我微醺之際,他再次提起此事,我竟糊里糊塗應承下來。這就恭敬不如從命,寫下隨筆一篇,狗尾續貂也好,佛頭著糞也罷,隨他處置罷了。

2016年2月29日 寫於無哉齋

閒不住的張健先生

金伯興

作者系中國書協評委、湖北省書協榮譽主席

我與張健先生是戰友,我們都在部隊文化部工作過。轉業後,他長期在政府機關工作,在我的印象裡,工作之餘他喜歡文學創作,發表過長篇小說和電影文學劇本等,這對於一個忙於公務的機關工作人員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事。想必他的八小時以外的時間都用到這方面來了,可見一個人的“興趣”有多麼大的驅動力,我常為之而感嘆。

事實上,讓我感嘆的還不只是這些,有一年,張健先生到我家來,聊了一會兒關於書法的事之後,他便拿出一疊子書法作品讓我看,這讓我大吃一驚。我驚奇地問他,你對書法還有興趣?他說,星期天閒得發慌,寫寫字聊以自慰,鬧著玩的。說完後,淡然一笑,一臉的坦然,透露出讓人想象不到的深邃。

應該說,我是在不斷地品析中認識張健先生的書法藝術的。張健先生雖然寫得一手好字,但真正學習書法的時間不是很早,也沒有什麼出身“書香門第”的背景。他把古人留下來的碑帖作為自己的老師,他學過很多古人的碑貼,練就了札實的功力。張健退休後,得以有大量時間臨習二王行草、唐楷、魏碑、墓誌及明清書法,尤其是對何紹基、趙之謙的書法的學習下了更多的功夫,逐步形成了自己灑脫、樸拙的書風。他的字沉雄峭拔,恣肆中見逸氣,線條蒼茫渾厚,意態超然,有很濃的書卷氣。這種書法風格也很符合張健先生的嚮往與追求,十幾年來,他讀帖臨帖,始終如一,潑灑筆墨,在書法符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裡漫遊,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他的書法作品,以行草見長,尤其是那些條幅、斗方和手札小品寫得輕巧、自然、精到。對古人法書中那種精醇靈秀的氣息把握得很準確,可以想象出他在各種書體中所下的功夫。寫得比較大一點的字,如中堂、對聯等,他也儘可能地捕捉何紹基書法中那些奇崛生動的造型和線條中“筋”的意蘊,並有意營造作品的視覺張力與節奏,墨色從溼到幹,從幹到枯,還運用漲墨的方法,使字參差錯落,跌宕起伏,彌補了點畫與結體形式的單調,從而具有了渾厚蒼茫的氣息。為了在何紹基書法筆墨語言的基礎上探索出個人的風格,他作了許多的嘗試。他把何紹基與趙之謙兩個人的書法筆法嫁接在一起進行創作,便寫出了非何非趙的一種風格,效果也很不錯。這類作品,從頭至尾悠遊於何趙兩人的筆意之間,寫得很閒雅。有時性情來了,“老夫聊發少年狂”,他的字在文氣中也少許帶有青年人書寫的浪漫。他特別愛寫小一點的字,在不大的尺幅內巧弄章法,大小疏密有致,跌宕起伏,亂而不亂,無不顯露出情趣意味。

他的山水畫,取法黃賓虹,畫面飽滿,構圖充實,一方面追求黃賓虹渾厚華滋的審美理想,同時還注重從傳統與自然中吸取養分,融合了書法創作的“精、氣、神”寫意的特點,並有意淡化作品的繪畫性。張健說,我的山水畫是“寫”出來的。依我看,張健的山水畫是巧妙地“抽取”了黃賓虹的線,表現了中國水墨韻味與個人審美理想,並形成了自己的那種氣韻生動、亂而不亂的丘壑意象。

張健先生常說,寫字只是自己的一種休閒生活,是為了在自娛自樂中過得更有意義。他是一個閒不住的人,有時候他忙裡偷閒,還弄出個讓人驚奇的東西來。這不是我個人對張健先生的看法,凡看過他的書畫作品的人都是讚口不絕的。

有人愛唱個高調,可張健先生卻是個低調的人,他說話不誇飾,做事不張揚,性格隨和,一派淡然的樣子。他把“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作為一條行為準則,與同仁友好相處,不急不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有空就老老實實地寫字畫畫,煉就了他對書畫創作獨有的那一份執著。閒不住的張健先生,用閒心去創作,以他的功力、悟性,我相信,他一定會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

張健書法作品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臨帖局部

22cm×30cm

1995年

漆陽隨想錄1

張健

書法是什麼?除了那些什麼國粹、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之類的大話外,對於老百姓來說就是玩,我想和那些無聊的男人在大街上遛狗差不多。說得文雅一點,也許就像老和尚敲木魚一樣,敲走了時間,送走了陽光,修的是一顆沒有汙染的心靈。人世間那些名啊利啊,說句大實話,名利二字在快樂的王國裡是最沒有用的東西。

玩的本義就是有趣味的快樂遊戲,不快樂,不叫玩。

寫字就是自己找快樂。一寫字,就會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雜念沒有了, 也就有了快樂。少些名利,少些虛榮,就會玩得很純粹,快樂也就變得十分乾淨,十分寧靜,寧靜得如入夢境,心靈悠哉悠哉,便生出許多玄想奇思。

拿著毛筆在宣紙上寫屬於自己的字,一張張地寫,一年年地熬,時間長了,就玩出了味道。玩出了味道,也就玩出了快樂。看著別人的臉色玩,是玩不快樂的。好玩,玩的是心靈,以成年人的智慧,過孩子般的生活,這種生活是心靈的生活,心靈的生活是人生最美麗的快樂。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4cm×168cm

2015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8cm×175cm

2012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每個人寫字都有一定的書寫狀態。蔡襄是勒字,沈遼是排字,黃庭堅是描字,蘇東坡是畫字,米芾是刷字。所謂勒,排,描,畫,刷,說的是寫字的用筆方法,無所謂好壞,關鍵是在這種用筆狀態下能否把字寫好。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5cm×100cm

2014年

為什麼寫字?為了賺錢,很難;為了當書法家,那就更難了。一部書法史,千百年來只有鐘王顏柳、蘇黃米蔡名垂千古,很多人都死在半路上了。對大多數人來說,學書法就是好玩,和在曲徑通幽的小徑上悠哉悠哉地散步差不多。寫字,能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意思。把字寫好不容易,把字寫壞了也無所謂,快樂就行。沒有快樂,生活就是浮雲一片。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5cm×205cm

2015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8cm×56cm

2014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45cm×45cm

2015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人為什麼寫寫畫畫?那是想從某種被束縛的“意識”中逃出來,使自己盡情的表達情感。書寫的本義就是激活內心,喚醒心靈,傾瀉情感。書寫之初並無法,後來才有了法。法具有雙重性質,法需要熟練掌握,同時法的制約與阻力也相伴而生。書寫應該拒絕機械與死板,也應拒絕一切羈絆心靈的繩索。書寫的高級階段不是那些所謂的僵死法度,而是抽象出來的激烈的內心感知以及無法而法書寫的自由境界。走進藝術,就要走近心靈。凡是與心靈、情感表達無關的所謂藝術最終都會走向死亡。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19cm×47cm

2012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0cm×30cm

2010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在古代,書法為雕蟲小技。那些大書法家,不但字寫得好,更重要是還是大學問家。

今天有人提出書法家不但要把字寫好,還應該是個學問家,這要求太高了,大多數人做不到,也沒有必要做到。一個沒文化的書法家可能就是個寫字匠,但一個寫不好字的文化人,更不會是個書法家。書法家只會寫字當然算不了什麼,但如果寫不好字,那肯定什麼都不是了。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26cm×50cm

2015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18cm×51cm

2011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25cm×138cm

2016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7cm×50cm

2014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愛名和好名不同,愛名是自尊,好名是貪心。有一年,我看到某報刊登載某些著名書家收購自己舊時不滿意的書作,坦言“不留遺憾於後人”,這是自尊,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還有一些名氣不大的書家,也十分珍惜自己的作品,拒絕機裱,說機器裱裝的作品後人不好揭裱。這種自戀心態和杞人憂天差不多,也十分可愛。

我與他們的想法不同,一到年終,便清理自己的所謂作品,不分好壞,一律打捆,標上年月,束之高閣。好也罷,壞也罷,都是自己心靈的流動。當今書法或百花齊放,或荊草叢生,因審美觀念各異,甲看花為草,乙視草為花,花耶?草耶?隨他去吧!死後是非誰管得。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26cm×80cm

2011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53cm×182cm

2011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在書法作品中有傳統的好作品,也有非傳統的好作品。傳統的好作品,其風格傾向於規範、和諧、積極,代表了一個時代並能影響後世的審美風尚,是書法的主流語言,主要流行於擁有話語權的文化上層圈子中。非傳統作品,是指那些離經叛道、狂放怪誕、新穎奇逸的作品,主要流行於文化邊緣圈子裡,因為沒有話語權,這些作品,多在紛爭中遭唾棄,在咒罵中被扼殺。

就書法創作而言,遵循法度,創造出高超的藝術成就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它有明確的標準,只能在比較中生存。而打破法度的非傳統,要取得較好的藝術成就,從某些意義上講,比較容易上手,但成功者甚少。因為它的標準極具個性。打破規矩而進行創新的人,只有極少數具有天賦的人才能做到,如果沒有才氣,很容易墜入江湖。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4cm×138cm

2011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43cm×90cm

2014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自然不是天然,也不是所謂的“自然地表現”,從書法創作的角度講,就是按照書法的遊戲規則,表現得自然。“表現得自然”,康德在論證什麼是藝術的自然時說,美的藝術作品,儘管它是有意圖的,但卻像似無意圖的。就是說,美的藝術應該被看做是自然的,使人們在它身上可以見到它完全符合著一切規則,卻不見有一切死板固執的地方,這就是說,不露出一點人工的痕跡,使人看不到這些規則曾經懸在作者的心裡,束縛了他的心靈活力。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4cm×168cm

2012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藝術,它是中國古代文人,經過幾千年在書寫過程中逐步營造出來的。寫書法的和欣賞書法的都是同一撥人。當今與古代也差不多,能欣賞書法的大多是寫書法的圈內的朋友,其他的,也許是門外看熱鬧瞎起鬨的人了。

有一位火箭專家參觀一位書法家的書法展後,對作者說:你寫的字,我看不懂。書法家笑了笑說:首長,你那火箭,一點火,轟一聲上了天,我也看不懂。這個故事說明,書法藝術的審美有道門檻,不是每個人都能詮釋書法作品的,只有走進書法,或深或淺的臨過帖,才有可能欣賞。如果你不懂書法,與你爭論好壞,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所以,與不懂書法的人評作品,不爭對錯,也不評好壞,因為一個在圈內,一個在圈外。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42cm×50cm

2015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53cm×130cm

2011年

我們常說,某件作品神了。

神是什麼?

是一種精神蘊涵,

是一個可感而極難表達的領域。

神在哪裡?

有人說:神在形式構成的細節裡。

形式是神的依託,

似乎又遊離在形式之外,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當你的眼睛看不到的時候,

用思想才能看得到。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5cm×50cm

2016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53cm×138cm

2015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寫字是閒人的事,工作繁忙的人是沒空寫字的,即便有興趣寫字,那也是“偷得半日閒”而已。

《莊子·齊物論》中說:“大智閒。”凡是有智慧的人都自由自在,從容不迫的。閒,是一個寧靜的心。心,則是三星相伴彎月,是很有詩意的。再說繁字體“閒”,那意象就是門外望月呵。它描繪了這樣一種情景:夜晚,一輪明月高掛天空,書法家聚會品茗聚會,談笑風生,這時,物我兩忘,道通天地,佛在心中,真可謂是悠哉悠哉了。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7cm×40cm

2010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只反映書家的審美情感,與政治、道德無關。書法家作品中暗示的審美情感是十分模糊的,人們無法像翻譯外文一樣,將文字對應線條一一譯出,就連書家本人也無法說清楚。傳統書學理論往往多從個人道德的角度進行評判,說顏真卿的字剛直雄強,這是因為顏真卿是一位大義凜然的忠臣,而趙孟頫的字流便俏媚,是因為趙孟頫是個變節求榮的降臣。這種觀點給純形式的書法境界摻入了政治道德意識,這是沒有根據的。道理很簡單,一個剛直不阿的忠勇義士,不懂筆法,未必能寫出剛直不阿的字,而一個熟諳筆法的諛媚小人也有可能寫出剛直不阿的作品。因為,書法營造的意境反映的是書家的審美感情,而不是一般情感,反映的是書家的審美理想而不是政治道德。任何企圖通過書法作品判定作者的政治態度都是一種猜想。書法可以流露出作者的個性、氣質和文藝修養,但卻不能表現出他的階級立場和政治態度。歷史上,一些封建士大夫照樣可以寫出淡雅的作品,一些沒有民族氣節的人也照樣能在他的書法作品中表現出遒麗的氣韻和雄強的骨力。如大奸臣蔡京、秦檜、嚴嵩的字就寫得不錯。

元人陳繹曾從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書法的線條中看到顏真卿的“鬱怒”、“沉痛切骨”的感情變化,想必也是一種讀了文稿之後的一種浪漫的哥德巴哈猜想吧。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25cm×65cm

2011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47cm×47cm

2015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偶爾在《諷刺與幽默》雜誌上看到一幅名為《兩個小花狗》的漫畫,沒有文字說明,我只能借題發揮了。兩個小狗長得一樣的壯實,有著同樣的歡樂。有一天,兩個小狗進了一家賓館的前廳,前廳左右立著兩面鏡子,甲狗在左邊的鏡子裡看到了自己的形象,高大而威武,頓時神采飛揚。乙狗在右邊的鏡子裡看到了自己的面貌,矮小而卑微,頓時淚如雨下。過了一會兒,甲狗氣宇軒昂地走在前頭,乙狗尾隨其後走出賓館。一出賓館乙狗立刻向甲狗跪下說:大人,小人拜你為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呵。

由此我浮想聯翩:書法某屆國展,同學小王小李投稿,評審結果,小王獲獎,小李落選,以後的情景就如兩隻小花狗的情景一樣了。

漆陽言: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不認識自己。人生到處都有虛幻的鏡子。每天我們都照鏡子,但是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可有人問過自己一句話:“你認識自己嗎?”看清自己最重要。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5cm×168cm

2016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76cm×112cm

2014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不要總是看著別人的臉色寫字,

要多一些自己的想法,

這樣寫出的作品才是自己。

人死了,

你作品還活著,

活著的也是自己,

那是一顆放著靈光的心。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4cm×168cm

2012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18cm×57cm

2009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藝術的審美標準具有歷史性、暫時性和相對性,它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用今天的審美標準看是美的,也許若干年後人們就覺得它不美了。

當今書壇,可謂是群雄爭霸,傳統與非傳統,理性與非理性,嫵媚與拙樸,廟堂與江湖,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等等等等,真可謂是百花爭豔,荊草搖曳,一個圈子比一個圈子熱鬧,冬去春來,朝朝暮暮,在自己營造的審美領域裡陶醉。若干年後如何?贊也好,罵也罷,誰人曉得。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5cm×140cm

2015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26cm×70cm

2011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是藝術,

技術性越多,

藝術性就會越差。

藝術不是技術能夠代替的。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43cm×70cm

2005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46cm×46cm

2015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民間書法是中國書法的重要資源,它是一個陌生的另類的審美領域。當今書法史不論及民間書法,基本上排斥出後人的視野,對散落在民間、帶有世俗色彩的書法遺蹟研究很不夠。這或許是一種偏見和卑視,也許是藝術立場的一種疏漏和冷遇。目前出版的書法史並不是一部全面的書法史。

民間書法,在一些人看來十分另類,看似粗糙,但筆法跳躍恣肆、趣味酣足、真率稚拙,充滿著真實感和奇思妙想,多展示出一種草率而自然放鬆的書法狀態,有的字甚至稍帶些森森之鬼氣。

站在當今書法藝術創作的立場分析,這些民間書法,儲藏著豐富的藝術信息,那種原生態的自然天趣與率真是正統書法所沒有的。在當今書法創作中,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和提取諸多元素,以激發書法創作的靈感與衝動。

書法發展到今天,由於技法的完美,再拓展的空間已經很少,任何藝術一旦程式化,就意味著終結。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5cm×140cm

2006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40cm×51cm

2014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人的審美接受領域不是無限的,而是有疆界的,超出了這個疆界,就會產生陌生感。從審美的角度講,陌生感就是那些沒見過、不熟悉、不理解、超出常規而在自己審美經驗以外的東西。凡是有高度的藝術品都具有陌生感的特徵。比如黃賓虹的山水畫,那種豐厚而華滋的風格在他死後的30年後才漸漸被人們認識。徐生翁的字生辣得令人費解,當時不被認可,在今天亦如此,也許這種陌生還要寂寞一些時日。

王羲之的書法是中國書法的主流語言,開始學書法時不少人都是從臨《蘭亭序》開始的,如果僅學二王學得很好,那是不錯的傳承,但在大多學書人看來是沒有陌生感的。如果你在二王以外拓展自己的審美領域,作品裡充滿著一種陌生感的氣息,這氣息就是自己獨有的審美追求了。

一件作品最生動的東西來自意外,來自陌生,即使是生拙敗筆,也許比那些太熟練的筆法也優秀得多。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2cm×66cm

34cm×138cm

2012年

把看不見的東西注入書法的線條中,然後想辦法使欣賞者能看見線條裡邊的東西,這東西就是作者的情感。欣賞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養與修煉。欣賞不僅僅是糾結於筆畫點線關係中的瑣碎分析與技巧表達,更重要的是能從書法作品中看到作品背後種種情感的表達與流露,從而達到與作者心靈上的溝通與呼應,如果欣賞者覺察不到這種神祕的、朦朧的情感,這就說明欣賞者與作者無法對話。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4cm×138cm

2010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4cm×34cm

2014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六經注我,那是無自我;我注六經,自己就是主人了。玩書法,書法只不過是個媒介,如果讓書法玩自己,自己就成了書法的玩偶了。學習傳統當然非常重要,但當你的書法水平達到一定高度以後,你寫的字就應該有自己的意思在裡面。如果總是想著別人的那個“法”,那就肯定寫不出自己來。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5cm×138cm

2011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3cm×47cm

2015年

古人說:“書品即人品。”如果這句話中的人品指的是一個人的學識修養,趣味追求,這大體上也沒有什麼錯。但如果說是一個人的書法水平高低和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有關,從邏輯上講,是沒有道理的。

試問什麼樣的字是忠的人品,什麼樣的字是奸的人品?有人認為趙孟頫的書體“流俗甜媚”,從而論證說他是一個少氣節的軟骨頭,這不是欺人之談嗎?

書法是人創造的,雖然它流露著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它永遠是相對獨立存在的。書法家的人品與他的藝術作品沒有直接的影響。字寫得好,就是君子,字寫得不好,就是奸賊,你相信嗎?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25cm×33cm

2011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4cm×137cm

2011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寫字畫畫的最高境界是與宗教發生某種聯繫。

書房是孤獨之處所,

孤獨則是思考的開始。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8cm×56cm

2009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56cm×138cm

2011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自己的想法與追求只有自己知道,

別人的吹捧與指責並不重要。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4cm×138cm×2

2010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4cm×40cm

2016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當今書法大賽,參賽作者對作品煞費苦心進行外包裝,如色紙拼接,新紙作舊,小字補空等,有人稱之為“貼膏藥”、“羊拉屎”。古人對此類做法也多有批評,宋人李覯說:“拆南補北,染舊作新,儘可為名士矣。”清人李漁說:“老僧碎補之納衣,醫士成合之湯藥。”清人魏際瑞亦云:“窮人補衣,但貼一塊而已。”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34cm×138cm

2006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48cm×48cm

2015年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七情六慾是人的本性,一旦有外來因素引誘便會迅速膨脹,尤其是名利慾膨脹得更快。很早以前看到一則心理寓言,記得是這樣說的:

一位老人在城裡退休了,他厭倦城市的喧囂,在農村租了幾間房子休息。老人住所門前有一片空地,一群孩子在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了,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把孩子叫到面前,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玩得也很辛苦,給你們每人三塊錢作為獎勵。”孩子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給了每個孩子二塊錢。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孩子們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一塊錢。孩子們很不高興:“一天才一塊錢,你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再也不來玩了!

這個寓言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孩子們原本是自己的主人,是為自己的快樂而玩,沒有功利目的,享有最充分的自由;老人的出現,用金錢的多少改變了孩子們玩的初衷,孩子們的名利慾望在不自覺之中被引誘並膨脹了,這膨脹的名利心使孩子們失去了原有的快樂。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普及書法教育

推動書法創作

聯誼書壇賢士

弘揚書法文化

翰墨楚風藝術中心簡稱“翰墨楚風”,位於中國光谷腹地武漢光谷書城。中心分設翰墨楚風書法院、翰墨楚風藝術館、翰墨楚風藝委會、《翰墨楚風》書法雜誌編輯部,自媒體設有《翰墨楚風》雜誌、翰墨楚風微信公眾平臺及翰墨楚風今日頭條媒體平臺,全方位提供一個交流、培訓、交易、收藏、展覽的平臺。書法院有書法、文學兩部,名家指導,學風蔚然,立志培育楚地學子詩書並重、人文如一。“寄身翰墨,見意篇籍”是本院之精神寫照,“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是本院之最高目標。

翰墨楚風專家顧問:(按年齡為序)

韓天衡 何應輝 劉正成 石開 胡抗美 陳振濂 王家新

翰墨楚風藝術委員會委員:(按年齡為序)

曾翔 王厚祥 於明詮 崔向君 韓少輝 劉京聞 樑炳倫 李強 陳忠康 陳海良 肖文飛 胡紫桂 周劍初 鞠稚儒 欒金廣 徐右冰

從心出發——張健書法作品欣賞

《翰墨楚風》書法雜誌系由湖北翰墨楚風書法院、藝術館創辦的一個專業性書法類自媒體。旨在探索中國傳統書法真諦,展現當代書法研究成果,挖掘湖北地區書法歷史文脈,弘揚荊楚書道文化,推介書壇新人老手,構架書家與藏家橋樑,鑑藏書法精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