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天,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可以說讓外國人羨慕不已。

就像畢加索,一直做著在中國成為書法家的夢。

但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這種書法,

真的和古人眼中的書法是一樣的嗎?

在歷史的相當一段時間裡,由於材料工具的稀缺昂貴,用紙寫字一直都是古代貴族享有的炫富技能,一般老百姓貼副春聯應該都會神氣一整年。

所以作為一種古代文人“騷客”種草率最高的書法藝術,可能和我們眼裡的書法不太一樣。

"

在今天,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可以說讓外國人羨慕不已。

就像畢加索,一直做著在中國成為書法家的夢。

但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這種書法,

真的和古人眼中的書法是一樣的嗎?

在歷史的相當一段時間裡,由於材料工具的稀缺昂貴,用紙寫字一直都是古代貴族享有的炫富技能,一般老百姓貼副春聯應該都會神氣一整年。

所以作為一種古代文人“騷客”種草率最高的書法藝術,可能和我們眼裡的書法不太一樣。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我們現在普通人看書法,除了能分清草書以外,可能連隸書、行書、楷書都覺得一個樣,更別說魏碑、顏體、柳體了。

但要知道我們分不清的這些書法中,可是埋藏了不少祕密,一代又一代人為它要死要活。

給大家舉個關於古人追求筆法的例子。

鍾繇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名家,被稱為“正書之祖”,他是王羲之最佩服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是張芝)。

鍾繇對書法痴迷地要死,據說當時另一位書法名家韋誕,他手上有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勢》,因此書法水平很高。鍾繇非常想借這本書看看,但韋誕不肯,三番五次拒絕,氣得鍾繇捶胸吐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他一命。

韋誕去世後,將《筆勢》也隨葬進墓裡。鍾繇竟然僱了一批盜墓賊,挖開韋誕的墓得到這本書。此後發奮研習,終成一代宗師。

"

在今天,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可以說讓外國人羨慕不已。

就像畢加索,一直做著在中國成為書法家的夢。

但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這種書法,

真的和古人眼中的書法是一樣的嗎?

在歷史的相當一段時間裡,由於材料工具的稀缺昂貴,用紙寫字一直都是古代貴族享有的炫富技能,一般老百姓貼副春聯應該都會神氣一整年。

所以作為一種古代文人“騷客”種草率最高的書法藝術,可能和我們眼裡的書法不太一樣。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我們現在普通人看書法,除了能分清草書以外,可能連隸書、行書、楷書都覺得一個樣,更別說魏碑、顏體、柳體了。

但要知道我們分不清的這些書法中,可是埋藏了不少祕密,一代又一代人為它要死要活。

給大家舉個關於古人追求筆法的例子。

鍾繇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名家,被稱為“正書之祖”,他是王羲之最佩服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是張芝)。

鍾繇對書法痴迷地要死,據說當時另一位書法名家韋誕,他手上有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勢》,因此書法水平很高。鍾繇非常想借這本書看看,但韋誕不肯,三番五次拒絕,氣得鍾繇捶胸吐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他一命。

韋誕去世後,將《筆勢》也隨葬進墓裡。鍾繇竟然僱了一批盜墓賊,挖開韋誕的墓得到這本書。此後發奮研習,終成一代宗師。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鍾繇《賀捷表》

看到沒有,古人對書法的態度,是可以刨墳的。

雖然這只是個故事,但是它描述了一個關鍵信息:筆法在書法傳承中的作用。

在古代的社會環境裡,書法的傳承其實很脆弱。香火單薄,稍不注意,一個天才書法家,終其一生修煉出來的筆法技巧,就可能失傳了。

說到這裡給大家列一個名單:

王羲之、王獻之、王薈、王徽之、王珣、王僧虔、智永;

歐陽詢、歐陽通;

顏滕之、顏協、顏之推、顏勤禮、顏昭甫、顏惟貞、顏真卿;

米芾、米友仁;

趙孟頫、管道昇、趙雍、趙奕、趙鳳、趙麟;

文徵明、文彭

有沒有發現一個祕密:與大書法家同一家族的那些兒孫輩們寫字都不賴,而且似乎更容易成為書法家。其實中國書法在早期幾乎都是以家族為單位傳承的。

魏晉時期,儒學大族多是書法世家,如潁川鍾氏、荀氏,京兆杜陵杜氏和韋氏。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所屬的衛氏家族,在東漢書壇上的影響力就很大了,到了魏晉更是聲名顯赫。

中國書法在發展過程中,這種技法傳承在不同的朝代也是有效的,同一個朝代風格更趨向統一風格,比如後人概括的“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趣、清人尚樸”等。

這種現象的產生,固然有後人對前人加以改造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技法的失傳。

"

在今天,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可以說讓外國人羨慕不已。

就像畢加索,一直做著在中國成為書法家的夢。

但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這種書法,

真的和古人眼中的書法是一樣的嗎?

在歷史的相當一段時間裡,由於材料工具的稀缺昂貴,用紙寫字一直都是古代貴族享有的炫富技能,一般老百姓貼副春聯應該都會神氣一整年。

所以作為一種古代文人“騷客”種草率最高的書法藝術,可能和我們眼裡的書法不太一樣。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我們現在普通人看書法,除了能分清草書以外,可能連隸書、行書、楷書都覺得一個樣,更別說魏碑、顏體、柳體了。

但要知道我們分不清的這些書法中,可是埋藏了不少祕密,一代又一代人為它要死要活。

給大家舉個關於古人追求筆法的例子。

鍾繇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名家,被稱為“正書之祖”,他是王羲之最佩服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是張芝)。

鍾繇對書法痴迷地要死,據說當時另一位書法名家韋誕,他手上有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勢》,因此書法水平很高。鍾繇非常想借這本書看看,但韋誕不肯,三番五次拒絕,氣得鍾繇捶胸吐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他一命。

韋誕去世後,將《筆勢》也隨葬進墓裡。鍾繇竟然僱了一批盜墓賊,挖開韋誕的墓得到這本書。此後發奮研習,終成一代宗師。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鍾繇《賀捷表》

看到沒有,古人對書法的態度,是可以刨墳的。

雖然這只是個故事,但是它描述了一個關鍵信息:筆法在書法傳承中的作用。

在古代的社會環境裡,書法的傳承其實很脆弱。香火單薄,稍不注意,一個天才書法家,終其一生修煉出來的筆法技巧,就可能失傳了。

說到這裡給大家列一個名單:

王羲之、王獻之、王薈、王徽之、王珣、王僧虔、智永;

歐陽詢、歐陽通;

顏滕之、顏協、顏之推、顏勤禮、顏昭甫、顏惟貞、顏真卿;

米芾、米友仁;

趙孟頫、管道昇、趙雍、趙奕、趙鳳、趙麟;

文徵明、文彭

有沒有發現一個祕密:與大書法家同一家族的那些兒孫輩們寫字都不賴,而且似乎更容易成為書法家。其實中國書法在早期幾乎都是以家族為單位傳承的。

魏晉時期,儒學大族多是書法世家,如潁川鍾氏、荀氏,京兆杜陵杜氏和韋氏。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所屬的衛氏家族,在東漢書壇上的影響力就很大了,到了魏晉更是聲名顯赫。

中國書法在發展過程中,這種技法傳承在不同的朝代也是有效的,同一個朝代風格更趨向統一風格,比如後人概括的“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趣、清人尚樸”等。

這種現象的產生,固然有後人對前人加以改造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技法的失傳。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比如,還有一份名單比文章一開頭的那個還要玄乎,這個不是我整理的,而是收錄在唐人張彥遠的《書法要錄》裡,叫《傳授筆法人名》。

這裡面這麼說,筆法是從蔡邕那裡開創的,一直傳授到王羲之手上。王羲之傳給兒子王獻之,王獻之傳給外甥羊欣,羊欣傳給王羲之五世孫王僧虔,王僧虔傳蕭子云,蕭子云傳給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智永傳給外甥虞世南。

虞世南傳給兩個徒弟歐陽詢和褚遂良,當然李世民也是虞世南的徒弟。歐陽詢又將筆法傳給虞世南的外甥陸柬之,陸柬之傳兒子陸彥遠,陸彥遠傳外甥張旭,張旭有仨徒弟,李白、顏真卿、徐浩,然後顏真卿傳給柳公權、懷素、鄔彤。

特點很鮮明:不是傳給親兒子、親外甥,就是傳給親徒弟。

名單到這裡就結束了,結束的時間就在唐朝,筆法的傳授至此中斷。

所以我們看宋代人面對唐朝書法就很不自信,歐陽修說“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蘇軾說的更徹底:“自顏、柳氏後,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

意思是:筆法的傳授在唐代就終結了。

"

在今天,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可以說讓外國人羨慕不已。

就像畢加索,一直做著在中國成為書法家的夢。

但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這種書法,

真的和古人眼中的書法是一樣的嗎?

在歷史的相當一段時間裡,由於材料工具的稀缺昂貴,用紙寫字一直都是古代貴族享有的炫富技能,一般老百姓貼副春聯應該都會神氣一整年。

所以作為一種古代文人“騷客”種草率最高的書法藝術,可能和我們眼裡的書法不太一樣。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我們現在普通人看書法,除了能分清草書以外,可能連隸書、行書、楷書都覺得一個樣,更別說魏碑、顏體、柳體了。

但要知道我們分不清的這些書法中,可是埋藏了不少祕密,一代又一代人為它要死要活。

給大家舉個關於古人追求筆法的例子。

鍾繇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名家,被稱為“正書之祖”,他是王羲之最佩服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是張芝)。

鍾繇對書法痴迷地要死,據說當時另一位書法名家韋誕,他手上有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勢》,因此書法水平很高。鍾繇非常想借這本書看看,但韋誕不肯,三番五次拒絕,氣得鍾繇捶胸吐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他一命。

韋誕去世後,將《筆勢》也隨葬進墓裡。鍾繇竟然僱了一批盜墓賊,挖開韋誕的墓得到這本書。此後發奮研習,終成一代宗師。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鍾繇《賀捷表》

看到沒有,古人對書法的態度,是可以刨墳的。

雖然這只是個故事,但是它描述了一個關鍵信息:筆法在書法傳承中的作用。

在古代的社會環境裡,書法的傳承其實很脆弱。香火單薄,稍不注意,一個天才書法家,終其一生修煉出來的筆法技巧,就可能失傳了。

說到這裡給大家列一個名單:

王羲之、王獻之、王薈、王徽之、王珣、王僧虔、智永;

歐陽詢、歐陽通;

顏滕之、顏協、顏之推、顏勤禮、顏昭甫、顏惟貞、顏真卿;

米芾、米友仁;

趙孟頫、管道昇、趙雍、趙奕、趙鳳、趙麟;

文徵明、文彭

有沒有發現一個祕密:與大書法家同一家族的那些兒孫輩們寫字都不賴,而且似乎更容易成為書法家。其實中國書法在早期幾乎都是以家族為單位傳承的。

魏晉時期,儒學大族多是書法世家,如潁川鍾氏、荀氏,京兆杜陵杜氏和韋氏。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所屬的衛氏家族,在東漢書壇上的影響力就很大了,到了魏晉更是聲名顯赫。

中國書法在發展過程中,這種技法傳承在不同的朝代也是有效的,同一個朝代風格更趨向統一風格,比如後人概括的“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趣、清人尚樸”等。

這種現象的產生,固然有後人對前人加以改造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技法的失傳。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比如,還有一份名單比文章一開頭的那個還要玄乎,這個不是我整理的,而是收錄在唐人張彥遠的《書法要錄》裡,叫《傳授筆法人名》。

這裡面這麼說,筆法是從蔡邕那裡開創的,一直傳授到王羲之手上。王羲之傳給兒子王獻之,王獻之傳給外甥羊欣,羊欣傳給王羲之五世孫王僧虔,王僧虔傳蕭子云,蕭子云傳給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智永傳給外甥虞世南。

虞世南傳給兩個徒弟歐陽詢和褚遂良,當然李世民也是虞世南的徒弟。歐陽詢又將筆法傳給虞世南的外甥陸柬之,陸柬之傳兒子陸彥遠,陸彥遠傳外甥張旭,張旭有仨徒弟,李白、顏真卿、徐浩,然後顏真卿傳給柳公權、懷素、鄔彤。

特點很鮮明:不是傳給親兒子、親外甥,就是傳給親徒弟。

名單到這裡就結束了,結束的時間就在唐朝,筆法的傳授至此中斷。

所以我們看宋代人面對唐朝書法就很不自信,歐陽修說“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蘇軾說的更徹底:“自顏、柳氏後,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

意思是:筆法的傳授在唐代就終結了。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左:唐 柳公權;右:宋 蘇軾

技法的失傳,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完全消失,比如一個技巧高超的書法家直接死亡,沒有傳人。另外一種情況是消散,在流傳過程中逐漸走樣最終失傳。

我們今天看古人書法作品,感覺平平常常,也就那樣。但其實背後卻隱藏了許多我們看不見的複雜技巧和用筆習慣,指腕的配合、書寫姿勢等等。這些技巧,如果不是學習者親自在場觀看,恐怕很難習得。

比如顏真卿的《自書告身帖》,有人認為是顏真卿的晚輩寫的,但幾乎可以亂真。因為顏體中隱藏的複雜技術,不親眼觀看其書寫,很難模仿,所以這個帖子很可能是跟隨顏真卿學習的晚輩的作品。後世修煉顏體者,幾乎難有神形兼備的,只有一個錢灃算是成就較高的。

"

在今天,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可以說讓外國人羨慕不已。

就像畢加索,一直做著在中國成為書法家的夢。

但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這種書法,

真的和古人眼中的書法是一樣的嗎?

在歷史的相當一段時間裡,由於材料工具的稀缺昂貴,用紙寫字一直都是古代貴族享有的炫富技能,一般老百姓貼副春聯應該都會神氣一整年。

所以作為一種古代文人“騷客”種草率最高的書法藝術,可能和我們眼裡的書法不太一樣。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我們現在普通人看書法,除了能分清草書以外,可能連隸書、行書、楷書都覺得一個樣,更別說魏碑、顏體、柳體了。

但要知道我們分不清的這些書法中,可是埋藏了不少祕密,一代又一代人為它要死要活。

給大家舉個關於古人追求筆法的例子。

鍾繇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名家,被稱為“正書之祖”,他是王羲之最佩服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是張芝)。

鍾繇對書法痴迷地要死,據說當時另一位書法名家韋誕,他手上有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勢》,因此書法水平很高。鍾繇非常想借這本書看看,但韋誕不肯,三番五次拒絕,氣得鍾繇捶胸吐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他一命。

韋誕去世後,將《筆勢》也隨葬進墓裡。鍾繇竟然僱了一批盜墓賊,挖開韋誕的墓得到這本書。此後發奮研習,終成一代宗師。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鍾繇《賀捷表》

看到沒有,古人對書法的態度,是可以刨墳的。

雖然這只是個故事,但是它描述了一個關鍵信息:筆法在書法傳承中的作用。

在古代的社會環境裡,書法的傳承其實很脆弱。香火單薄,稍不注意,一個天才書法家,終其一生修煉出來的筆法技巧,就可能失傳了。

說到這裡給大家列一個名單:

王羲之、王獻之、王薈、王徽之、王珣、王僧虔、智永;

歐陽詢、歐陽通;

顏滕之、顏協、顏之推、顏勤禮、顏昭甫、顏惟貞、顏真卿;

米芾、米友仁;

趙孟頫、管道昇、趙雍、趙奕、趙鳳、趙麟;

文徵明、文彭

有沒有發現一個祕密:與大書法家同一家族的那些兒孫輩們寫字都不賴,而且似乎更容易成為書法家。其實中國書法在早期幾乎都是以家族為單位傳承的。

魏晉時期,儒學大族多是書法世家,如潁川鍾氏、荀氏,京兆杜陵杜氏和韋氏。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所屬的衛氏家族,在東漢書壇上的影響力就很大了,到了魏晉更是聲名顯赫。

中國書法在發展過程中,這種技法傳承在不同的朝代也是有效的,同一個朝代風格更趨向統一風格,比如後人概括的“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趣、清人尚樸”等。

這種現象的產生,固然有後人對前人加以改造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技法的失傳。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比如,還有一份名單比文章一開頭的那個還要玄乎,這個不是我整理的,而是收錄在唐人張彥遠的《書法要錄》裡,叫《傳授筆法人名》。

這裡面這麼說,筆法是從蔡邕那裡開創的,一直傳授到王羲之手上。王羲之傳給兒子王獻之,王獻之傳給外甥羊欣,羊欣傳給王羲之五世孫王僧虔,王僧虔傳蕭子云,蕭子云傳給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智永傳給外甥虞世南。

虞世南傳給兩個徒弟歐陽詢和褚遂良,當然李世民也是虞世南的徒弟。歐陽詢又將筆法傳給虞世南的外甥陸柬之,陸柬之傳兒子陸彥遠,陸彥遠傳外甥張旭,張旭有仨徒弟,李白、顏真卿、徐浩,然後顏真卿傳給柳公權、懷素、鄔彤。

特點很鮮明:不是傳給親兒子、親外甥,就是傳給親徒弟。

名單到這裡就結束了,結束的時間就在唐朝,筆法的傳授至此中斷。

所以我們看宋代人面對唐朝書法就很不自信,歐陽修說“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蘇軾說的更徹底:“自顏、柳氏後,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

意思是:筆法的傳授在唐代就終結了。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左:唐 柳公權;右:宋 蘇軾

技法的失傳,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完全消失,比如一個技巧高超的書法家直接死亡,沒有傳人。另外一種情況是消散,在流傳過程中逐漸走樣最終失傳。

我們今天看古人書法作品,感覺平平常常,也就那樣。但其實背後卻隱藏了許多我們看不見的複雜技巧和用筆習慣,指腕的配合、書寫姿勢等等。這些技巧,如果不是學習者親自在場觀看,恐怕很難習得。

比如顏真卿的《自書告身帖》,有人認為是顏真卿的晚輩寫的,但幾乎可以亂真。因為顏體中隱藏的複雜技術,不親眼觀看其書寫,很難模仿,所以這個帖子很可能是跟隨顏真卿學習的晚輩的作品。後世修煉顏體者,幾乎難有神形兼備的,只有一個錢灃算是成就較高的。

學書法,其實是一件靠拼爹的事…

顏真卿與《自書告身帖》

也許有人會說,古代很多書法家臨摹的作品也很像。比如米芾就曾經號稱,他臨摹的王字可以亂真。但人家是天才,而且看的是真跡。想要通過看作品甚至複製品,揣摩書法家原來的筆法,是非常之難的,沒有超常的悟性和基礎,可以說這條路很難走通。

所以中國的書法史,往往是後人對前人改造的歷史。

大師的筆法失傳,後來者在揣測、復原前人技法的基礎上,又演繹出新的風格。比如趙孟頫,一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追隨王羲之,反而形成另一種風格。明人學趙孟頫,又是一種風格,清人再學前人,又學成另一種樣子。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關注微信公眾號琴棋書畫APP,查看更多內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