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帖賞析|王羲之墨跡《初月帖》

書法 王羲之 藝術 草書 種月齋張文軍 種月齋張文軍 2017-11-01

名帖賞析|王羲之墨跡《初月帖》​王羲之書法《初月帖》是《萬歲通天帖》中的第二帖,王羲之所書此帖,其風格與《初月帖》顯然不同。行筆自然灑脫,氣勢連貫。樑陶弘景《論書啟》說:“逸少自美興以前諸書猶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觀 《初月帖》的成熟程度,知當為中年的筆跡。

名帖賞析|王羲之墨跡《初月帖》名帖賞析|王羲之墨跡《初月帖》​​《初月帖》釋文:

初月十二日山陽義之報。近欲遣此書,濟行無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憂悴,力不具,義之報。

書法賞析

絞轉筆法

東晉,在王羲之《初月帖》、《十七帖》等作品中,章草發展為今草,同時絞轉筆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初月帖》,假使不把作品中的點畫當作線,而是書作各種形狀的塊面來觀察,便可以發現這些塊面形狀都比較複雜。塊面的邊線是一些複雜的曲線和折線的組合,曲線遒美流轉,折線勁健挺拔,同時點畫具有強烈的雕塑感,墨色似有從點畫邊線往外溢出的趨勢,沉著而飽滿。這種豐富性、立體感都得之於筆毫錐面的頻頻變動。作品每一點畫都像是飄揚在空中的綢帶,它的不同側面交迷著、扭結著;它彷佛不再是一根扁平的物體,它產生了體積:這一段的側面暗示著另一段側面佔有的空間。這便是“晉人筆法”,它是絞轉所產生的碩果。

名帖賞析|王羲之墨跡《初月帖》​《初月帖》局部一

王羲之《頻有哀禍帖》、《喪亂帖》、《孔待中帖》等,同《初月帖》一樣,都是這一時期書法藝術的傑作。據此,可以確定判斷筆畫是否運用絞轉的標誌。不同的筆法,形成點畫不同形狀的邊廓:平行邊廓,為平動所產生;大致對稱的漸變邊廓,為擺動或提按所致;而非對稱的曲線邊廓,則是絞轉才能產生的特殊效果。如《初月帖》中“遺”、“慰”、“過”、“道”、“報”和《頻有哀禍帖》中“頻”、“禍”、“悲”、“切”、“增”、“感”等字,可作為絞轉筆法的範例。這些字跡邊廓變化的豐富、微妙。後來人們想用“中鋒”來追躡晉人筆法,卻不知由於絞轉的結果,鋒端並不順著點畫走向簡單地移動,它時而左,時而右,時而處於點畫之中,時而又移至點畫邊廓。因此,這種筆法既不能稱之為“中鋒”,也不能稱之為“側鋒”,如果強以名之,或許可稱之為“複合鋒”。這正是點畫邊廓產生豐富變化的原因。

筆法發展的一條清晰線索從直線擺動到弧形擺動,從簡單擺動到連續擺動,從絞轉的成立到絞轉的熟練運用。從陶片文字到侯馬盟書,從秦律簡到居延漢簡,從武威醫簡到《平復帖》、《初月帖》——其間雖然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但筆法遞嬗的痕跡卻是如此清晰,沒有哪個時代的筆法能離開前代筆法的影響,也沒有哪個時代的筆法不在前代筆法的基礎上有所增損。這是一個從來不曾間斷的過程。曾經被認為神祕莫測的筆法,一開始便處在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中。

曲勢筆意

《初月帖》和王羲之其他草書比較,具有古意,是較早的作品。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點。如其中倒數第二行之“道憂悴”,末行之“報”字,一點一畫均非直過,而是具有豐富的變化。如“憂”字的首筆和末筆,“悴”字的左側豎畫,“報”字的最後一筆,筆畫或短或長,或藏鋒或露鋒,都呈曲勢,非一帶而過,中間充滿了微妙的變化。翁方綱所謂“中過”,包世臣所謂“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等等,於此帖皆可領略一二。用筆以中鋒為主,有些字如“山”字、“報”字使用側鋒也十分明顯。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隨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不求密疏劃一,這就決定了此帖的錯落跌宕、變幻莫測的整個面貌。這種情況同當時人們追求自然瀟灑的社會風氣有關。


名帖賞析|王羲之墨跡《初月帖》​《初月帖》局部二

字組分析

《初月帖》以質樸和隨意性給人以新奇的美感和逸筆章草的魅力。全帖點畫狼藉,鋒芒畢露,或似竹葉,或似蘭蕊,尾款一點一畫皆非直過,而是窮盡變化。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欹斜平正皆隨性情和字形而定,行距錯落跌宕,變化莫測,使王羲之頗受壓抑的暮年在筆墨之中得到盡情抒發,具有氣貫神定的感人力量。

《初月帖》便是王羲之變法之後的代表性作品。

首先,他將隸書、行書揉合為草書,強調線條的渾厚生動,以一種藝術感極強的隨機態度對待提按、頓挫,絞轉和行筆的力度、方向、節奏和空間切割,使書法作品通過線條的起伏流動,通過線條的粗細、曲直、乾溼等變化,通過輕重堅柔、光潤滯溼的墨痕,傳達出人的心靈的焦灼、暢達、甜美、苦澀等情感意緒。線條中流動著書家的縷縷情思和藝術感覺,這種創造性的可視語言映襯出書家的精神意志和個性風貌。

名帖賞析|王羲之墨跡《初月帖》​開頭“初月”二字,用筆大膽,“初”字末筆直接“月”字一撇組成一道很長的弧線,奔放開張,形成第一字組;接下來變換其書寫節奏,徐徐放緩;“十”字成方行,橫向與“初月”反差較小,字間上下留空白處,形成單字組第二組。“二日”橫向緊縮,收的很緊,但為了協調上文縱向較長,筆劃飽滿,雍容大度,且具風采,組成第三組。“山陰”二字就有了新的變化,“山”字因字取形橫向放開,縱向收緊,寥寥三筆,顧盼生情,“陰”字橫向稍寬左高右低且與“山”字中間留有餘白,正應古人“疏可走馬,密不通風”意成第四組。“羲”為第五組,字略大,在筆劃的處理上疏密反差較大,像刻意為之,穩住陣角。此行成左弧行線。

​第二行呈左弧線,行列較寬。第六組,起筆速度很快,“之”小“報”大,“之”字橫向緊縮,與“報”實連,豐潤灑脫,剛勁而意斂。第七組,舔筆潤墨,留一空白處,逆行入筆,書就“近欲”二字。第八組,意連“遣此”二字,字型向左擺動,其過度空間與上一空間相似,如沒有“遣”字中間一長豎去破其空白處,也許空間構成是雷同的。“書停”二字緊連“此”下,字勢繼續朝左傾斜,“書”靜“停”動,一靜一動,趣味天成,組成第九組。

名帖賞析|王羲之墨跡《初月帖》​第三行行列呈垂直線狀。“行無人”三字一氣合成,瀟灑奔放,完全放開,直抒胸臆,與第二行呼應,形成空與實的對比,構成第十組。冷靜少許,觀前顧後,承上啟下,不溫不火,書就“不”字,單字十一組。留空兼顧第二行,對準主軸線,速度漸漸加快,“辨”留小空白與“遣信”組成十二組。留白,誇張變行“昨”,單字組成十三組。

第四行,整行向右斜。“至此”二字與第二行“之報”用筆結字相似,空間構成有別,成十四組。“且”單字為十五組。“得”與“且”用筆相同,字勢相似,兼顧第三行的奔放,多了幾分雅氣,以靜制動,蘊藏無限哲理,讓人聯想翩翩,回味無窮,構成十六組。“去月”為十七組,有舔墨意,用筆結字與開篇相同,兩條長弧線遙相呼應,暗合“一字乃終篇之規”意。“十六”為十八組,“十”向左跌,“六”向右擺動。“日”緊跟“六”下,歸復平正,但是整行向右傾斜,順其自然。
名帖賞析|王羲之墨跡《初月帖》

第五行還是向右斜。“書”為十九組,較小,但字勢開闊,上緊下鬆,一變平和麵目。“雖遠”成二十組,“雖”輕“遠”重,纏綿多情。“為慰”,第二十一組,“為”橫向放開,“慰”豎長,自然和諧。“過屬”為二十二組,墨色濃黑,筆劃飽滿,顧及“月”字長線,留白後且有收意。“卿佳”二十三組,上擠下開,像一字,爽朗之餘給下一行做好了伏筆。

第六行與第五行行列較大,呈垂直狀。“不吾”為二十四組,兩字各具風采,“不”寬“吾”長,自信灑脫,意境高遠。“諸患”,二十五組,紐轉翻絞,不經意間偶然天成,且自然天真。“殊劣殊劣”,二十六組,激情所至,破鋒入筆,行筆中逐漸調整鋒芒,於方於圓,行雲流水,“方”,二十七組,形如岸邊山石,磅礴威嚴,與流水相映成趣。
名帖賞析|王羲之墨跡《初月帖》​第七行,行列成垂直狀。“涉道”,二十八組,字勢恣肆,猶癲狂百態,似九曲迂迴,波瀾不驚。“憂”,二十九組 ,單字成組,承上啟下,用筆最狠,字形略長,刪繁就簡,險中求穩。“淬”,單字,三十組,穩重開張,叛上易下,筆墨語言已發揮到了極致。“力不”,三十一組,於“淬”相似,變化較小,舒緩沉著,卻又緊鑼密鼓,醞釀排比意蘊,給下一組險絕造勢。“具”單字,三十二組,極似一“努”勢,得勢忘形,一瀉千里,真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第八行,半行。字列垂直。“羲”,單字,三十三組,如果說前面已經過飛瀑直下的話,那麼“羲”字則為洶湧澎湃浪花,力感全被柔韌所淹沒。“之報”三十四組,“之”小“報”大,迂迴環繞,百折不撓,與蘇軾“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意境暗合。

短短六十一字,共用了三十四個字組。字組之間相互協調,統一,變化極為豐富,最明顯的是上下之間的距離,如第三行第十組“行無人”密,十二組“辦遣信”也密,中間第十一組“不”字上下留很大一處空白,“之報”密,“遣此書停”也密,中間“近欲”二字上下留白;再如前五行下半部分密,上半部分間隔較大,於是形成塊面的疏密對比,顯得非常活潑。行列不在垂直線上,而在於左右擺動,形成錯落關係。如第二行列第六組“之報”與第七組“近欲”向右斜,第八組“遣此”與“書停”卻向左斜,感覺非常豐富,有一種曲徑通幽的美感。顧盼關係,如“十七組“去”向左傾,“月”向右傾,十八組“十”向左傾,“六”向右傾,“十”則寫得比較挺直,顯的很靈動,象一首律詩,平平仄仄,抑揚頓挫,富有節律感。

章法變化

《初月帖》在章法上行列的構成上是先左弧線,製造矛盾,接下來行列右弧線再次激化矛盾,第三行垂直線化解矛盾,第四行製造矛盾,第五行列加深矛盾。隔離,第六行列化解矛盾,第七、八行直抒胸臆,表達理性的灑脫的人生追求與藝術境界。王羲之自雲“結構者謀略也。”又云“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若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稜側起伏,用筆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從字意來看,筆法、字組、行列、章法及通篇的統籌都在“謀”字範圍內,是理性的思考,意在筆先。啟功《書法概論》謂:“王羲之所書此帖,其風格與《姨母帖》顯然不同。行筆自然灑脫,氣勢連貫。樑陶弘景《論書啟》說:‘逸少自吳興以前諸書猶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觀《初月帖》的成熟程度,知當為中年的筆跡。”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祕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