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藝匠人——佐春梅

手工藝 項鍊 文玩 首飾 正北方網 2017-05-17
繩藝匠人——佐春梅繩藝匠人——佐春梅繩藝匠人——佐春梅繩藝匠人——佐春梅繩藝匠人——佐春梅繩藝匠人——佐春梅繩藝匠人——佐春梅

在巴彥浩特有位心靈手巧的女子,她以中國結為原型,結合蒙古族元素和現代審美特色,創作出琳琅滿目的繩藝工藝品。今天我們就去認識這位阿拉善的繩藝匠人——佐春梅。

“擇一事,終一生” 。今年52歲的佐春梅是阿左旗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手工藝老師,專門教孩子們編織、串珠、貼畫等手工課。說起為什麼鑽研繩藝編織,她笑著說:“這可要感謝我70多歲的老母親,她有一雙巧手,總能編織出漂亮的裝飾品。”原來,佐春梅小時候,儘管物資匱乏,可母親卻能想法裝飾衣物:一塊不起眼的小碎布,在母親手裡能化腐朽為神奇,編織成造型奇特的裝飾品。正是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佐春梅對繩藝編織有了一份靈性。

走進位於定遠營的“福臨軒”,牆櫃、地櫃裡擺滿了五彩斑斕的編織品,除了用線編織的項鍊、手鍊、戒指、耳環、胸花,還有用珠子串聯起來的金魚、小羊、揹包、雜物盒……這些形色各異的寶貝幾乎都出自佐春梅之手。在她的指尖上,普通的線繩、珠子都能變成工藝品。佐春梅對每件作品的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一旦出現瑕疵就立即拆了重做,在創作過程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現在她的手法和技藝越來越嫻熟。

兩年前,佐春梅開始大量地編織各種首飾,編織已經成為她的生活習慣,不管走到哪裡,包裡總是裝著幾種線,只要有時間或靈感突現就趕緊編出幾個花樣。她通過一根根線繩,將“中國結”、“蒙古盤扣”和“串珠”等古老技藝相互結合,編制出美輪美奐的作品。

平日裡,佐春梅經常琢磨創作和改進一些其它形式的編織品。她總能從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物件中獲得靈感,精心打磨,經過“指尖加工”,就成了一件件嶄新的小工藝品。看起來不起眼的繩藝編織,其實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漫長的文化沉澱,它融合了漢族、蒙古族千百年來的編制創作精髓。這一根根繩子在佐春梅的手裡,經過穿、繞、纏、編等多種工藝技法循環有序地變化成各種圖案。

佐春梅指著一件名為“馬蹄蓮”的編織項鍊向記者介紹,這件由多個馬蹄蓮小花組成的項鍊是她最喜歡的作品,看起來並不耀眼的項鍊,製作花費了她很長的時間。“做起來很繁瑣,花瓣有三種顏色,最難的是線頭的處理,因為顏色淺,一不小心燒黑就全廢了。”佐春梅說,這件作品是為參加2016年阿左旗就業局舉辦的創作比賽而準備的,用了大半個月時間才完成,儘管比賽結果不盡人意,但自己依然喜歡它散發出的清新典雅之氣。在她眼裡,每個作品雖然不是名貴物品,但自己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已經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

在屋子的一角,一張桌子上擺放著泡沫板、鑷子、叉子、鉤針、線頭、珠子、各色線卷……這些都是佐春梅創作的原料和工具。只見她坐下來,拿起泡沫板,用夾子固定好線繩,重複著打結、穿珠子等動作,手指飛舞十幾分鍾後,拿起剪刀剪去多餘的線並用打火機燒住線頭,一件簡單又雅緻的手鍊就做成了。“創作最主要的就是要有靈感,感覺好時,一天能出好幾件,但有時候好幾天都做不出一件滿意的作品。”佐春梅說。

兩年來,佐春梅創作的手工藝品已經超過百件。一個個串珠,一條條線繩,她用誠心和祝福編織成精美的工藝品。與千千萬萬各行業的匠人們一樣,她對編織的反覆雕琢,詮釋著一位阿拉善人對匠人精神的執著與追求。佐春梅說,回顧過去,她對編織創作一直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早期那些來源於母親“這個疙瘩子是這麼個穿過來再那麼個挽上”的學習,以及看過一本“中國結”教程而得來基礎編織,目前已經不夠用了。為了讓自己的技術更進一步,她買了許多有關編織方面的書籍進行學習,希望能夠更好地激發創作靈感,編織出更多優秀作品。“我不是什麼工藝大師,就是喜歡編織,每天琢磨這東西怎麼編才能更好看,就感到高興,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項技藝發揚光大並傳給後人。”佐春梅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