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


"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在60週歲擺脫俗務之後,萌生了“歸來重翻未竟書”的念頭,決定重溫三十多年前擱置的藝術夢想。他像一個逆著時光走的人,寫起了“損目耗時嘔心勞體”的小楷。

書法曾經在他的半生中,撒落點點星光:他回憶著,私塾老師教授的描紅的小楷,是最遠的那顆星,卻清晰地閃爍著;而身為藝術工作者的父母,鋪就了背後的一片繁星——

我們揣測,星空哺育下,他心裡那個天真的少年不曾老去。

“回鍋”書家

魏群超大概是泉州城裡,最後一撥讀過私塾的孩子了。

“老師是嚴格的,但誰讀書最好,就可以獎勵一根妝糕人。我從來沒有得到過。” 魏群超說起童年,笑容燦爛。他和哥哥一起上學,班上的小夥伴彼此年齡相差甚多。魏群超在裡面年齡算是小的。他回憶童年時的口述,讓我們想起周家兄弟讀書的場景,還帶著些惡作劇的記憶。


"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在60週歲擺脫俗務之後,萌生了“歸來重翻未竟書”的念頭,決定重溫三十多年前擱置的藝術夢想。他像一個逆著時光走的人,寫起了“損目耗時嘔心勞體”的小楷。

書法曾經在他的半生中,撒落點點星光:他回憶著,私塾老師教授的描紅的小楷,是最遠的那顆星,卻清晰地閃爍著;而身為藝術工作者的父母,鋪就了背後的一片繁星——

我們揣測,星空哺育下,他心裡那個天真的少年不曾老去。

“回鍋”書家

魏群超大概是泉州城裡,最後一撥讀過私塾的孩子了。

“老師是嚴格的,但誰讀書最好,就可以獎勵一根妝糕人。我從來沒有得到過。” 魏群超說起童年,笑容燦爛。他和哥哥一起上學,班上的小夥伴彼此年齡相差甚多。魏群超在裡面年齡算是小的。他回憶童年時的口述,讓我們想起周家兄弟讀書的場景,還帶著些惡作劇的記憶。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他說:“兒童時的記憶很清楚,反倒是現今的事情容易淡忘。”老師讓孩子們寫描紅的小楷,算是對他書法的最初啟蒙。

而對藝術的感知,最初大概是在家庭的日常浸潤中所得。

魏群超的父母是鏡畫的設計和製作者,現今已幾乎沒有人從事這門手藝了。早年,人們在婚假喬遷等喜慶之時,會向親友贈送這種有著吉祥紋飾的鏡畫。收到禮物的主人會將它懸掛在廳堂或室內合適的位置,當做一種家居陳設。

鏡畫的底面可以是普通的鏡面,用墨筆在上面描好花鳥、山水、人物各種圖案,之後用油漆調色彩繪。“車花”工藝是鏡畫中另一種更復雜的工藝。起初,先在透明的玻璃上刷一道蠟,凝固後用竹子削尖了的筆,勾刻出圖案,再將調好了濃度的水銀,倒在勾好的圖案之上。有蠟保護的位置,水銀不會滲透。


"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在60週歲擺脫俗務之後,萌生了“歸來重翻未竟書”的念頭,決定重溫三十多年前擱置的藝術夢想。他像一個逆著時光走的人,寫起了“損目耗時嘔心勞體”的小楷。

書法曾經在他的半生中,撒落點點星光:他回憶著,私塾老師教授的描紅的小楷,是最遠的那顆星,卻清晰地閃爍著;而身為藝術工作者的父母,鋪就了背後的一片繁星——

我們揣測,星空哺育下,他心裡那個天真的少年不曾老去。

“回鍋”書家

魏群超大概是泉州城裡,最後一撥讀過私塾的孩子了。

“老師是嚴格的,但誰讀書最好,就可以獎勵一根妝糕人。我從來沒有得到過。” 魏群超說起童年,笑容燦爛。他和哥哥一起上學,班上的小夥伴彼此年齡相差甚多。魏群超在裡面年齡算是小的。他回憶童年時的口述,讓我們想起周家兄弟讀書的場景,還帶著些惡作劇的記憶。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他說:“兒童時的記憶很清楚,反倒是現今的事情容易淡忘。”老師讓孩子們寫描紅的小楷,算是對他書法的最初啟蒙。

而對藝術的感知,最初大概是在家庭的日常浸潤中所得。

魏群超的父母是鏡畫的設計和製作者,現今已幾乎沒有人從事這門手藝了。早年,人們在婚假喬遷等喜慶之時,會向親友贈送這種有著吉祥紋飾的鏡畫。收到禮物的主人會將它懸掛在廳堂或室內合適的位置,當做一種家居陳設。

鏡畫的底面可以是普通的鏡面,用墨筆在上面描好花鳥、山水、人物各種圖案,之後用油漆調色彩繪。“車花”工藝是鏡畫中另一種更復雜的工藝。起初,先在透明的玻璃上刷一道蠟,凝固後用竹子削尖了的筆,勾刻出圖案,再將調好了濃度的水銀,倒在勾好的圖案之上。有蠟保護的位置,水銀不會滲透。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等這道工序完成後,再把蠟刮掉,玻璃上便留下了亮閃閃的“車花”圖案。最後用油漆彩繪,形成鏡畫。魏家客廳還擺設著一件小小的“雙龍戲珠”鏡畫,上面寫著一些細小的文字,是家族的記憶,也是唯一一件被保留下來的作品。

家庭影響之深,在魏家五兄弟中可見一斑。他們中出了畫家、資深旅友、攝影玩家、垂釣高手和撫琴絃者等。魏群超排行第二,因為心中有未澆滅的藝術理想,後來成了朋友戲稱的“回鍋”書家。

巷口“賣藝”

因哥哥考上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的繪畫專業,父親便反對魏群超再走“純藝術”這條路。但家人的阻擋反倒成了一種催化劑。對於藝術,魏群超有著偏執的夢想,開始由畫畫轉向書法。


"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在60週歲擺脫俗務之後,萌生了“歸來重翻未竟書”的念頭,決定重溫三十多年前擱置的藝術夢想。他像一個逆著時光走的人,寫起了“損目耗時嘔心勞體”的小楷。

書法曾經在他的半生中,撒落點點星光:他回憶著,私塾老師教授的描紅的小楷,是最遠的那顆星,卻清晰地閃爍著;而身為藝術工作者的父母,鋪就了背後的一片繁星——

我們揣測,星空哺育下,他心裡那個天真的少年不曾老去。

“回鍋”書家

魏群超大概是泉州城裡,最後一撥讀過私塾的孩子了。

“老師是嚴格的,但誰讀書最好,就可以獎勵一根妝糕人。我從來沒有得到過。” 魏群超說起童年,笑容燦爛。他和哥哥一起上學,班上的小夥伴彼此年齡相差甚多。魏群超在裡面年齡算是小的。他回憶童年時的口述,讓我們想起周家兄弟讀書的場景,還帶著些惡作劇的記憶。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他說:“兒童時的記憶很清楚,反倒是現今的事情容易淡忘。”老師讓孩子們寫描紅的小楷,算是對他書法的最初啟蒙。

而對藝術的感知,最初大概是在家庭的日常浸潤中所得。

魏群超的父母是鏡畫的設計和製作者,現今已幾乎沒有人從事這門手藝了。早年,人們在婚假喬遷等喜慶之時,會向親友贈送這種有著吉祥紋飾的鏡畫。收到禮物的主人會將它懸掛在廳堂或室內合適的位置,當做一種家居陳設。

鏡畫的底面可以是普通的鏡面,用墨筆在上面描好花鳥、山水、人物各種圖案,之後用油漆調色彩繪。“車花”工藝是鏡畫中另一種更復雜的工藝。起初,先在透明的玻璃上刷一道蠟,凝固後用竹子削尖了的筆,勾刻出圖案,再將調好了濃度的水銀,倒在勾好的圖案之上。有蠟保護的位置,水銀不會滲透。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等這道工序完成後,再把蠟刮掉,玻璃上便留下了亮閃閃的“車花”圖案。最後用油漆彩繪,形成鏡畫。魏家客廳還擺設著一件小小的“雙龍戲珠”鏡畫,上面寫著一些細小的文字,是家族的記憶,也是唯一一件被保留下來的作品。

家庭影響之深,在魏家五兄弟中可見一斑。他們中出了畫家、資深旅友、攝影玩家、垂釣高手和撫琴絃者等。魏群超排行第二,因為心中有未澆滅的藝術理想,後來成了朋友戲稱的“回鍋”書家。

巷口“賣藝”

因哥哥考上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的繪畫專業,父親便反對魏群超再走“純藝術”這條路。但家人的阻擋反倒成了一種催化劑。對於藝術,魏群超有著偏執的夢想,開始由畫畫轉向書法。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1966年底,他曾到北京去,發現頤和園裡有許多乾隆皇帝題字的行楷書楹聯。他覺得皇帝的字太好看了,就臨時上街買了畫圖的白紙和蠟筆,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用自己的土辦法拓下來,千里迢迢帶回家臨習。

初中時,他學習柳體,臨習《玄祕塔碑》時,用毛筆蘸清水,在紅磚上反覆地寫,把毛筆都寫禿了。那時候家裡很窮,只能如此。為了檢驗練習的成果,也為了練膽,他在中山路、塗門街水門巷口、胭脂巷一帶支起攤子,寫春聯、賣春聯。

那是1967年的春節,魏群超虛歲十八。有不少人上前圍觀,竟還挺暢銷。買家當中,還有一位泉州近現代大書法家的孫子,他買了各種尺寸的春聯,去擺攤零售。

“那次賣春聯賺的錢,使一家子春節都瀰漫著肉香味!”魏群超心中歡喜,對寫字這事更有信心了。小小年紀的他,第一次感覺到靠能力贏得的尊重。


"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在60週歲擺脫俗務之後,萌生了“歸來重翻未竟書”的念頭,決定重溫三十多年前擱置的藝術夢想。他像一個逆著時光走的人,寫起了“損目耗時嘔心勞體”的小楷。

書法曾經在他的半生中,撒落點點星光:他回憶著,私塾老師教授的描紅的小楷,是最遠的那顆星,卻清晰地閃爍著;而身為藝術工作者的父母,鋪就了背後的一片繁星——

我們揣測,星空哺育下,他心裡那個天真的少年不曾老去。

“回鍋”書家

魏群超大概是泉州城裡,最後一撥讀過私塾的孩子了。

“老師是嚴格的,但誰讀書最好,就可以獎勵一根妝糕人。我從來沒有得到過。” 魏群超說起童年,笑容燦爛。他和哥哥一起上學,班上的小夥伴彼此年齡相差甚多。魏群超在裡面年齡算是小的。他回憶童年時的口述,讓我們想起周家兄弟讀書的場景,還帶著些惡作劇的記憶。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他說:“兒童時的記憶很清楚,反倒是現今的事情容易淡忘。”老師讓孩子們寫描紅的小楷,算是對他書法的最初啟蒙。

而對藝術的感知,最初大概是在家庭的日常浸潤中所得。

魏群超的父母是鏡畫的設計和製作者,現今已幾乎沒有人從事這門手藝了。早年,人們在婚假喬遷等喜慶之時,會向親友贈送這種有著吉祥紋飾的鏡畫。收到禮物的主人會將它懸掛在廳堂或室內合適的位置,當做一種家居陳設。

鏡畫的底面可以是普通的鏡面,用墨筆在上面描好花鳥、山水、人物各種圖案,之後用油漆調色彩繪。“車花”工藝是鏡畫中另一種更復雜的工藝。起初,先在透明的玻璃上刷一道蠟,凝固後用竹子削尖了的筆,勾刻出圖案,再將調好了濃度的水銀,倒在勾好的圖案之上。有蠟保護的位置,水銀不會滲透。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等這道工序完成後,再把蠟刮掉,玻璃上便留下了亮閃閃的“車花”圖案。最後用油漆彩繪,形成鏡畫。魏家客廳還擺設著一件小小的“雙龍戲珠”鏡畫,上面寫著一些細小的文字,是家族的記憶,也是唯一一件被保留下來的作品。

家庭影響之深,在魏家五兄弟中可見一斑。他們中出了畫家、資深旅友、攝影玩家、垂釣高手和撫琴絃者等。魏群超排行第二,因為心中有未澆滅的藝術理想,後來成了朋友戲稱的“回鍋”書家。

巷口“賣藝”

因哥哥考上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的繪畫專業,父親便反對魏群超再走“純藝術”這條路。但家人的阻擋反倒成了一種催化劑。對於藝術,魏群超有著偏執的夢想,開始由畫畫轉向書法。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1966年底,他曾到北京去,發現頤和園裡有許多乾隆皇帝題字的行楷書楹聯。他覺得皇帝的字太好看了,就臨時上街買了畫圖的白紙和蠟筆,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用自己的土辦法拓下來,千里迢迢帶回家臨習。

初中時,他學習柳體,臨習《玄祕塔碑》時,用毛筆蘸清水,在紅磚上反覆地寫,把毛筆都寫禿了。那時候家裡很窮,只能如此。為了檢驗練習的成果,也為了練膽,他在中山路、塗門街水門巷口、胭脂巷一帶支起攤子,寫春聯、賣春聯。

那是1967年的春節,魏群超虛歲十八。有不少人上前圍觀,竟還挺暢銷。買家當中,還有一位泉州近現代大書法家的孫子,他買了各種尺寸的春聯,去擺攤零售。

“那次賣春聯賺的錢,使一家子春節都瀰漫著肉香味!”魏群超心中歡喜,對寫字這事更有信心了。小小年紀的他,第一次感覺到靠能力贏得的尊重。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藉著這個機會,魏群超和比他年長三四歲的朋友、學長相識。後來這些人不少都成為泉州文化界頗有名望的人士。朋友們結伴郊遊,到楊阿苗故居墨拓張瑞圖的《桃花源記》把玩;相聚在“莫等閒齋”研習《麻姑仙壇記》……種種快樂的場景如今依然歷歷在目。“認識這些朋友,從此身邊有著更濃郁的學習氛圍。”魏群超說。

重拾小楷

老友林堅璋用“棄屐宦商”四字總結魏群超的經歷。從上山下鄉到出任公職,五十歲起在商海沉浮十年,直至六十歲“自我退休”。這些時光裡,他為生活忙碌,幾乎沒有認真再碰過筆墨。


"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在60週歲擺脫俗務之後,萌生了“歸來重翻未竟書”的念頭,決定重溫三十多年前擱置的藝術夢想。他像一個逆著時光走的人,寫起了“損目耗時嘔心勞體”的小楷。

書法曾經在他的半生中,撒落點點星光:他回憶著,私塾老師教授的描紅的小楷,是最遠的那顆星,卻清晰地閃爍著;而身為藝術工作者的父母,鋪就了背後的一片繁星——

我們揣測,星空哺育下,他心裡那個天真的少年不曾老去。

“回鍋”書家

魏群超大概是泉州城裡,最後一撥讀過私塾的孩子了。

“老師是嚴格的,但誰讀書最好,就可以獎勵一根妝糕人。我從來沒有得到過。” 魏群超說起童年,笑容燦爛。他和哥哥一起上學,班上的小夥伴彼此年齡相差甚多。魏群超在裡面年齡算是小的。他回憶童年時的口述,讓我們想起周家兄弟讀書的場景,還帶著些惡作劇的記憶。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他說:“兒童時的記憶很清楚,反倒是現今的事情容易淡忘。”老師讓孩子們寫描紅的小楷,算是對他書法的最初啟蒙。

而對藝術的感知,最初大概是在家庭的日常浸潤中所得。

魏群超的父母是鏡畫的設計和製作者,現今已幾乎沒有人從事這門手藝了。早年,人們在婚假喬遷等喜慶之時,會向親友贈送這種有著吉祥紋飾的鏡畫。收到禮物的主人會將它懸掛在廳堂或室內合適的位置,當做一種家居陳設。

鏡畫的底面可以是普通的鏡面,用墨筆在上面描好花鳥、山水、人物各種圖案,之後用油漆調色彩繪。“車花”工藝是鏡畫中另一種更復雜的工藝。起初,先在透明的玻璃上刷一道蠟,凝固後用竹子削尖了的筆,勾刻出圖案,再將調好了濃度的水銀,倒在勾好的圖案之上。有蠟保護的位置,水銀不會滲透。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等這道工序完成後,再把蠟刮掉,玻璃上便留下了亮閃閃的“車花”圖案。最後用油漆彩繪,形成鏡畫。魏家客廳還擺設著一件小小的“雙龍戲珠”鏡畫,上面寫著一些細小的文字,是家族的記憶,也是唯一一件被保留下來的作品。

家庭影響之深,在魏家五兄弟中可見一斑。他們中出了畫家、資深旅友、攝影玩家、垂釣高手和撫琴絃者等。魏群超排行第二,因為心中有未澆滅的藝術理想,後來成了朋友戲稱的“回鍋”書家。

巷口“賣藝”

因哥哥考上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的繪畫專業,父親便反對魏群超再走“純藝術”這條路。但家人的阻擋反倒成了一種催化劑。對於藝術,魏群超有著偏執的夢想,開始由畫畫轉向書法。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1966年底,他曾到北京去,發現頤和園裡有許多乾隆皇帝題字的行楷書楹聯。他覺得皇帝的字太好看了,就臨時上街買了畫圖的白紙和蠟筆,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用自己的土辦法拓下來,千里迢迢帶回家臨習。

初中時,他學習柳體,臨習《玄祕塔碑》時,用毛筆蘸清水,在紅磚上反覆地寫,把毛筆都寫禿了。那時候家裡很窮,只能如此。為了檢驗練習的成果,也為了練膽,他在中山路、塗門街水門巷口、胭脂巷一帶支起攤子,寫春聯、賣春聯。

那是1967年的春節,魏群超虛歲十八。有不少人上前圍觀,竟還挺暢銷。買家當中,還有一位泉州近現代大書法家的孫子,他買了各種尺寸的春聯,去擺攤零售。

“那次賣春聯賺的錢,使一家子春節都瀰漫著肉香味!”魏群超心中歡喜,對寫字這事更有信心了。小小年紀的他,第一次感覺到靠能力贏得的尊重。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藉著這個機會,魏群超和比他年長三四歲的朋友、學長相識。後來這些人不少都成為泉州文化界頗有名望的人士。朋友們結伴郊遊,到楊阿苗故居墨拓張瑞圖的《桃花源記》把玩;相聚在“莫等閒齋”研習《麻姑仙壇記》……種種快樂的場景如今依然歷歷在目。“認識這些朋友,從此身邊有著更濃郁的學習氛圍。”魏群超說。

重拾小楷

老友林堅璋用“棄屐宦商”四字總結魏群超的經歷。從上山下鄉到出任公職,五十歲起在商海沉浮十年,直至六十歲“自我退休”。這些時光裡,他為生活忙碌,幾乎沒有認真再碰過筆墨。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六十週歲擺脫俗務之後,他決定重溫三十多年前擱置的藝術夢想。他為書齋取名“二閒齋”,自號“二閒居士”。後來又得一齋號“無塵精舍”。開始了臨帖、培訓、入協、參展,找回了少年時的激情。

他眩目於王獻之的小楷《洛神十三行》,開始心摩手追。僅半年時間,竟然寫出神氣幽遠、妍妙勁健、洋洋灑灑的長卷《金剛經》,被泉州東普陀寺住持道興法師慧眼識中,鄭重收藏為鎮寺之寶。對抄經者來說,奉為鎮寺之寶,確是非常榮幸的事。

"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在60週歲擺脫俗務之後,萌生了“歸來重翻未竟書”的念頭,決定重溫三十多年前擱置的藝術夢想。他像一個逆著時光走的人,寫起了“損目耗時嘔心勞體”的小楷。

書法曾經在他的半生中,撒落點點星光:他回憶著,私塾老師教授的描紅的小楷,是最遠的那顆星,卻清晰地閃爍著;而身為藝術工作者的父母,鋪就了背後的一片繁星——

我們揣測,星空哺育下,他心裡那個天真的少年不曾老去。

“回鍋”書家

魏群超大概是泉州城裡,最後一撥讀過私塾的孩子了。

“老師是嚴格的,但誰讀書最好,就可以獎勵一根妝糕人。我從來沒有得到過。” 魏群超說起童年,笑容燦爛。他和哥哥一起上學,班上的小夥伴彼此年齡相差甚多。魏群超在裡面年齡算是小的。他回憶童年時的口述,讓我們想起周家兄弟讀書的場景,還帶著些惡作劇的記憶。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他說:“兒童時的記憶很清楚,反倒是現今的事情容易淡忘。”老師讓孩子們寫描紅的小楷,算是對他書法的最初啟蒙。

而對藝術的感知,最初大概是在家庭的日常浸潤中所得。

魏群超的父母是鏡畫的設計和製作者,現今已幾乎沒有人從事這門手藝了。早年,人們在婚假喬遷等喜慶之時,會向親友贈送這種有著吉祥紋飾的鏡畫。收到禮物的主人會將它懸掛在廳堂或室內合適的位置,當做一種家居陳設。

鏡畫的底面可以是普通的鏡面,用墨筆在上面描好花鳥、山水、人物各種圖案,之後用油漆調色彩繪。“車花”工藝是鏡畫中另一種更復雜的工藝。起初,先在透明的玻璃上刷一道蠟,凝固後用竹子削尖了的筆,勾刻出圖案,再將調好了濃度的水銀,倒在勾好的圖案之上。有蠟保護的位置,水銀不會滲透。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等這道工序完成後,再把蠟刮掉,玻璃上便留下了亮閃閃的“車花”圖案。最後用油漆彩繪,形成鏡畫。魏家客廳還擺設著一件小小的“雙龍戲珠”鏡畫,上面寫著一些細小的文字,是家族的記憶,也是唯一一件被保留下來的作品。

家庭影響之深,在魏家五兄弟中可見一斑。他們中出了畫家、資深旅友、攝影玩家、垂釣高手和撫琴絃者等。魏群超排行第二,因為心中有未澆滅的藝術理想,後來成了朋友戲稱的“回鍋”書家。

巷口“賣藝”

因哥哥考上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的繪畫專業,父親便反對魏群超再走“純藝術”這條路。但家人的阻擋反倒成了一種催化劑。對於藝術,魏群超有著偏執的夢想,開始由畫畫轉向書法。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1966年底,他曾到北京去,發現頤和園裡有許多乾隆皇帝題字的行楷書楹聯。他覺得皇帝的字太好看了,就臨時上街買了畫圖的白紙和蠟筆,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用自己的土辦法拓下來,千里迢迢帶回家臨習。

初中時,他學習柳體,臨習《玄祕塔碑》時,用毛筆蘸清水,在紅磚上反覆地寫,把毛筆都寫禿了。那時候家裡很窮,只能如此。為了檢驗練習的成果,也為了練膽,他在中山路、塗門街水門巷口、胭脂巷一帶支起攤子,寫春聯、賣春聯。

那是1967年的春節,魏群超虛歲十八。有不少人上前圍觀,竟還挺暢銷。買家當中,還有一位泉州近現代大書法家的孫子,他買了各種尺寸的春聯,去擺攤零售。

“那次賣春聯賺的錢,使一家子春節都瀰漫著肉香味!”魏群超心中歡喜,對寫字這事更有信心了。小小年紀的他,第一次感覺到靠能力贏得的尊重。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藉著這個機會,魏群超和比他年長三四歲的朋友、學長相識。後來這些人不少都成為泉州文化界頗有名望的人士。朋友們結伴郊遊,到楊阿苗故居墨拓張瑞圖的《桃花源記》把玩;相聚在“莫等閒齋”研習《麻姑仙壇記》……種種快樂的場景如今依然歷歷在目。“認識這些朋友,從此身邊有著更濃郁的學習氛圍。”魏群超說。

重拾小楷

老友林堅璋用“棄屐宦商”四字總結魏群超的經歷。從上山下鄉到出任公職,五十歲起在商海沉浮十年,直至六十歲“自我退休”。這些時光裡,他為生活忙碌,幾乎沒有認真再碰過筆墨。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六十週歲擺脫俗務之後,他決定重溫三十多年前擱置的藝術夢想。他為書齋取名“二閒齋”,自號“二閒居士”。後來又得一齋號“無塵精舍”。開始了臨帖、培訓、入協、參展,找回了少年時的激情。

他眩目於王獻之的小楷《洛神十三行》,開始心摩手追。僅半年時間,竟然寫出神氣幽遠、妍妙勁健、洋洋灑灑的長卷《金剛經》,被泉州東普陀寺住持道興法師慧眼識中,鄭重收藏為鎮寺之寶。對抄經者來說,奉為鎮寺之寶,確是非常榮幸的事。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近來泉州某處正在建造的二座佛塔,位於崇山峻嶺之上。東塔高十三層,取名“護國塔”。寺廟住持法師聞名找到魏群超,表示希望收藏一件《金剛經》為鎮塔之寶。魏群超欣然應允。抄經時那種靈性彌滿的感覺,是他所喜歡的。

他為何耳順之年還選擇精緻的小楷?要知道,小楷在書法中絕對是排行第一的精細活。他曾說,書寫小楷,有“春來楊柳風三徑,秋到梧桐月一園”之感。友人武振英也為他總結了原因有三:一是心態年輕,二是天性好潔喜精,三是受家庭藝術氛圍的影響。

"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在60週歲擺脫俗務之後,萌生了“歸來重翻未竟書”的念頭,決定重溫三十多年前擱置的藝術夢想。他像一個逆著時光走的人,寫起了“損目耗時嘔心勞體”的小楷。

書法曾經在他的半生中,撒落點點星光:他回憶著,私塾老師教授的描紅的小楷,是最遠的那顆星,卻清晰地閃爍著;而身為藝術工作者的父母,鋪就了背後的一片繁星——

我們揣測,星空哺育下,他心裡那個天真的少年不曾老去。

“回鍋”書家

魏群超大概是泉州城裡,最後一撥讀過私塾的孩子了。

“老師是嚴格的,但誰讀書最好,就可以獎勵一根妝糕人。我從來沒有得到過。” 魏群超說起童年,笑容燦爛。他和哥哥一起上學,班上的小夥伴彼此年齡相差甚多。魏群超在裡面年齡算是小的。他回憶童年時的口述,讓我們想起周家兄弟讀書的場景,還帶著些惡作劇的記憶。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他說:“兒童時的記憶很清楚,反倒是現今的事情容易淡忘。”老師讓孩子們寫描紅的小楷,算是對他書法的最初啟蒙。

而對藝術的感知,最初大概是在家庭的日常浸潤中所得。

魏群超的父母是鏡畫的設計和製作者,現今已幾乎沒有人從事這門手藝了。早年,人們在婚假喬遷等喜慶之時,會向親友贈送這種有著吉祥紋飾的鏡畫。收到禮物的主人會將它懸掛在廳堂或室內合適的位置,當做一種家居陳設。

鏡畫的底面可以是普通的鏡面,用墨筆在上面描好花鳥、山水、人物各種圖案,之後用油漆調色彩繪。“車花”工藝是鏡畫中另一種更復雜的工藝。起初,先在透明的玻璃上刷一道蠟,凝固後用竹子削尖了的筆,勾刻出圖案,再將調好了濃度的水銀,倒在勾好的圖案之上。有蠟保護的位置,水銀不會滲透。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等這道工序完成後,再把蠟刮掉,玻璃上便留下了亮閃閃的“車花”圖案。最後用油漆彩繪,形成鏡畫。魏家客廳還擺設著一件小小的“雙龍戲珠”鏡畫,上面寫著一些細小的文字,是家族的記憶,也是唯一一件被保留下來的作品。

家庭影響之深,在魏家五兄弟中可見一斑。他們中出了畫家、資深旅友、攝影玩家、垂釣高手和撫琴絃者等。魏群超排行第二,因為心中有未澆滅的藝術理想,後來成了朋友戲稱的“回鍋”書家。

巷口“賣藝”

因哥哥考上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的繪畫專業,父親便反對魏群超再走“純藝術”這條路。但家人的阻擋反倒成了一種催化劑。對於藝術,魏群超有著偏執的夢想,開始由畫畫轉向書法。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1966年底,他曾到北京去,發現頤和園裡有許多乾隆皇帝題字的行楷書楹聯。他覺得皇帝的字太好看了,就臨時上街買了畫圖的白紙和蠟筆,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用自己的土辦法拓下來,千里迢迢帶回家臨習。

初中時,他學習柳體,臨習《玄祕塔碑》時,用毛筆蘸清水,在紅磚上反覆地寫,把毛筆都寫禿了。那時候家裡很窮,只能如此。為了檢驗練習的成果,也為了練膽,他在中山路、塗門街水門巷口、胭脂巷一帶支起攤子,寫春聯、賣春聯。

那是1967年的春節,魏群超虛歲十八。有不少人上前圍觀,竟還挺暢銷。買家當中,還有一位泉州近現代大書法家的孫子,他買了各種尺寸的春聯,去擺攤零售。

“那次賣春聯賺的錢,使一家子春節都瀰漫著肉香味!”魏群超心中歡喜,對寫字這事更有信心了。小小年紀的他,第一次感覺到靠能力贏得的尊重。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藉著這個機會,魏群超和比他年長三四歲的朋友、學長相識。後來這些人不少都成為泉州文化界頗有名望的人士。朋友們結伴郊遊,到楊阿苗故居墨拓張瑞圖的《桃花源記》把玩;相聚在“莫等閒齋”研習《麻姑仙壇記》……種種快樂的場景如今依然歷歷在目。“認識這些朋友,從此身邊有著更濃郁的學習氛圍。”魏群超說。

重拾小楷

老友林堅璋用“棄屐宦商”四字總結魏群超的經歷。從上山下鄉到出任公職,五十歲起在商海沉浮十年,直至六十歲“自我退休”。這些時光裡,他為生活忙碌,幾乎沒有認真再碰過筆墨。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六十週歲擺脫俗務之後,他決定重溫三十多年前擱置的藝術夢想。他為書齋取名“二閒齋”,自號“二閒居士”。後來又得一齋號“無塵精舍”。開始了臨帖、培訓、入協、參展,找回了少年時的激情。

他眩目於王獻之的小楷《洛神十三行》,開始心摩手追。僅半年時間,竟然寫出神氣幽遠、妍妙勁健、洋洋灑灑的長卷《金剛經》,被泉州東普陀寺住持道興法師慧眼識中,鄭重收藏為鎮寺之寶。對抄經者來說,奉為鎮寺之寶,確是非常榮幸的事。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近來泉州某處正在建造的二座佛塔,位於崇山峻嶺之上。東塔高十三層,取名“護國塔”。寺廟住持法師聞名找到魏群超,表示希望收藏一件《金剛經》為鎮塔之寶。魏群超欣然應允。抄經時那種靈性彌滿的感覺,是他所喜歡的。

他為何耳順之年還選擇精緻的小楷?要知道,小楷在書法中絕對是排行第一的精細活。他曾說,書寫小楷,有“春來楊柳風三徑,秋到梧桐月一園”之感。友人武振英也為他總結了原因有三:一是心態年輕,二是天性好潔喜精,三是受家庭藝術氛圍的影響。

退休後才拾起的藝術夢想,連故宮專家都為他“打榜”

魏群超作品


故宮博物院字畫鑑定權威單國強老師看了魏群超寫的《心經》,曾評價道:“精緻文氣莊嚴”。

2016年10月,魏群超辦了一次“盡精微——魏群超小楷展”,出版作品集。翻閱目錄,這些年他總愛寫的,除了各種經卷之外,還有陸游、蘇軾、王安石、柳永等詩人的作品。

詩詞本就美不勝收,再配上精妙的小楷,讓人彷彿望見一位無瑕少年翩翩書寫時,一陣春風拂過,楊柳青青。

END

文/ 月芳 圖/ 標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