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

編者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週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青海境之西,崑崙山之側,柴達木盆地中,戈壁綠洲內……這裡,坐落著中國目前最年輕的城市,它就是青海的西大門——茫崖市,蒙古語稱之為“額頭”。

抬頭仰望,那矗立在英雄嶺上的一座座“磕頭機”(開採石油的抽油機),咿呀訴說著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城”的輝煌與榮耀;

側耳傾聽,那穿梭在樹林間的一隻只喜鵲,歡愉歌唱著大漠戈壁上“新綠洲”的建設與美好;

起身飛躍,那翱翔在翡翠湖上空的一架架無人機,清晰記錄著這塊柴達木寶地的神奇與魅力。

壯麗70載,這裡正年輕。2018年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青海省茫崖行政委員會和冷湖行政委員會合並組建成茫崖市。

走過崢嶸歲月的茫崖市,如今正整裝再發,向著戈壁綠洲現代化新城的藍圖,踏上新的發展征程。

石油立城 產業興城

“南崑崙、北祁連,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無人煙。”這句話是對柴達木盆地最真實的寫照。


"

編者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週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青海境之西,崑崙山之側,柴達木盆地中,戈壁綠洲內……這裡,坐落著中國目前最年輕的城市,它就是青海的西大門——茫崖市,蒙古語稱之為“額頭”。

抬頭仰望,那矗立在英雄嶺上的一座座“磕頭機”(開採石油的抽油機),咿呀訴說著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城”的輝煌與榮耀;

側耳傾聽,那穿梭在樹林間的一隻只喜鵲,歡愉歌唱著大漠戈壁上“新綠洲”的建設與美好;

起身飛躍,那翱翔在翡翠湖上空的一架架無人機,清晰記錄著這塊柴達木寶地的神奇與魅力。

壯麗70載,這裡正年輕。2018年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青海省茫崖行政委員會和冷湖行政委員會合並組建成茫崖市。

走過崢嶸歲月的茫崖市,如今正整裝再發,向著戈壁綠洲現代化新城的藍圖,踏上新的發展征程。

石油立城 產業興城

“南崑崙、北祁連,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無人煙。”這句話是對柴達木盆地最真實的寫照。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地中四井遺址(攝影:楊陽)

從茫崖市花土溝鎮驅車一路向北,在瀚海戈壁中穿行3個多小時,位於冷湖鎮東南方向20公里外的戈壁上,有一片上世紀60年代留下的油田遺蹟。在這塊如同月球表面一般荒涼的土地上,那一片片已經被風化的殘垣,還有那佇立在地中四井上廢棄的“磕頭機”,彷彿都在講述著當年萬名石油人大會戰的奮鬥故事:

1954年,第一批地質人騎著駱駝走進柴達木盆地,聲聲駝鈴喚醒了這片沉睡萬年的“聚寶之地”。

1955年11月24日,柴達木盆地第一口探井泉一井開鑽並獲得工業油流。

1956年9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支援克拉瑪依和柴達木油區》的社論後,大批有志青年奔赴柴達木盆地,油田職工隊伍迅速發展到近3萬人。

1958年9月13日,冷湖地區地中四井發生井噴,原油連續暢噴三天三夜,日噴油高達800噸,冷湖油田躍居當時全國四大油田之一,幫助共和國逐漸摘下了“貧油”的帽子。

……

隨著石油、石棉等礦藏的相繼發現,有著“石油城”“石棉都”美譽的茫崖和冷湖,成為這片戈壁上“夢開始的地方”。

時隔60多年,如今,在茫崖市花土溝鎮西北處的英雄嶺上,每當東方的旭日緩緩升起,那一臺臺縱橫於溝壑之間的抽油機,在陽光的映射下越發顯得挺拔而堅毅,一俯一仰,續寫著昔日“石油城”的輝煌。


"

編者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週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青海境之西,崑崙山之側,柴達木盆地中,戈壁綠洲內……這裡,坐落著中國目前最年輕的城市,它就是青海的西大門——茫崖市,蒙古語稱之為“額頭”。

抬頭仰望,那矗立在英雄嶺上的一座座“磕頭機”(開採石油的抽油機),咿呀訴說著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城”的輝煌與榮耀;

側耳傾聽,那穿梭在樹林間的一隻只喜鵲,歡愉歌唱著大漠戈壁上“新綠洲”的建設與美好;

起身飛躍,那翱翔在翡翠湖上空的一架架無人機,清晰記錄著這塊柴達木寶地的神奇與魅力。

壯麗70載,這裡正年輕。2018年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青海省茫崖行政委員會和冷湖行政委員會合並組建成茫崖市。

走過崢嶸歲月的茫崖市,如今正整裝再發,向著戈壁綠洲現代化新城的藍圖,踏上新的發展征程。

石油立城 產業興城

“南崑崙、北祁連,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無人煙。”這句話是對柴達木盆地最真實的寫照。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地中四井遺址(攝影:楊陽)

從茫崖市花土溝鎮驅車一路向北,在瀚海戈壁中穿行3個多小時,位於冷湖鎮東南方向20公里外的戈壁上,有一片上世紀60年代留下的油田遺蹟。在這塊如同月球表面一般荒涼的土地上,那一片片已經被風化的殘垣,還有那佇立在地中四井上廢棄的“磕頭機”,彷彿都在講述著當年萬名石油人大會戰的奮鬥故事:

1954年,第一批地質人騎著駱駝走進柴達木盆地,聲聲駝鈴喚醒了這片沉睡萬年的“聚寶之地”。

1955年11月24日,柴達木盆地第一口探井泉一井開鑽並獲得工業油流。

1956年9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支援克拉瑪依和柴達木油區》的社論後,大批有志青年奔赴柴達木盆地,油田職工隊伍迅速發展到近3萬人。

1958年9月13日,冷湖地區地中四井發生井噴,原油連續暢噴三天三夜,日噴油高達800噸,冷湖油田躍居當時全國四大油田之一,幫助共和國逐漸摘下了“貧油”的帽子。

……

隨著石油、石棉等礦藏的相繼發現,有著“石油城”“石棉都”美譽的茫崖和冷湖,成為這片戈壁上“夢開始的地方”。

時隔60多年,如今,在茫崖市花土溝鎮西北處的英雄嶺上,每當東方的旭日緩緩升起,那一臺臺縱橫於溝壑之間的抽油機,在陽光的映射下越發顯得挺拔而堅毅,一俯一仰,續寫著昔日“石油城”的輝煌。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石油開採(攝影:張晨 楊霆)

山溝溝中,身著紅色工裝的青海油田採油三廠工人阮仕龍正在和同事檢查油井情況。作為“油二代”,他毅然放棄了北京公務員的安逸生活,再次回到這個養育了他的西部小鎮,投身到了老一輩人奉獻青春的“戰場”。

“我父親那一代石油人,工作條件非常艱苦,休息都是在地窩子裡,當時沒有路,所有的設備和建材只能人工扛到海拔兩三千米的山上。所以有句話說,那邊的山,誰爬上去誰就是英雄,這就是英雄嶺的來歷。”阮仕龍說,60多年來,英雄嶺始終是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的主戰場,油一代、油二代、油三代……一代一代青海石油人在這裡尋找石油、奉獻石油。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吃苦耐勞,敢闖敢幹。就這樣,幾代人經過不懈努力,在“天上無飛鳥,遍地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吸不飽”的戈壁上築起了他們的夢想,將工業打造成了茫崖發展的脊樑。

石油建城,產業興城。站在新的發展時期,新茫崖依託資源優勢,繼續在“烏金”“鹽湖”“綠能”上做著大文章:以發展石油、天然氣、鹽湖等傳統產業為基礎,以清潔能源、有色金屬等新興產業為重點,依託茫崖冷湖的“一區兩園”發展區,著力打造青藏高原石油新城。

在冷湖鎮鹽湖化工和有色金屬產業園裡,百萬噸鉀肥擴能改造和大浪灘鹽湖資源整合等項目,以循環經濟發展要求,正全力打造海西西部鹽湖化工生產基地;戈壁上,一架架隨風而轉的風力發電設備,一張張閃爍著銀色光亮的光伏“大網”,讓“看不見”的能量變成點亮萬家燈火的光明,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發電基地已經呼之欲出。

新茫崖,新起航,石油新城的發展動力強勁!

植綠護城 生態定城

“這片林子還得再澆澆水,注意多施點肥。”正值中午日頭高照,呼呼的大風從林間吹過。在茫崖市花土溝鎮以東10公里外的東部防護林裡,茫崖市自然資源局林業辦負責人李翔正帶著管護人員查看樹苗的養護情況。從2008年至今,李翔和同事們已經在茫崖的戈壁上種下了6000多畝林地,晒得黝黑的皮膚,長滿老繭的雙手,記錄下了這位茫崖林業工作者的執著與堅守。

“還記得2008年剛來茫崖工作的時候,坐在車上看著一路上滿眼的黃沙戈壁,心都涼了,有種立即想走的衝動。”從小在烏蘭草原上長大的李翔,道出了很多初到茫崖的人的複雜心情。


"

編者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週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青海境之西,崑崙山之側,柴達木盆地中,戈壁綠洲內……這裡,坐落著中國目前最年輕的城市,它就是青海的西大門——茫崖市,蒙古語稱之為“額頭”。

抬頭仰望,那矗立在英雄嶺上的一座座“磕頭機”(開採石油的抽油機),咿呀訴說著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城”的輝煌與榮耀;

側耳傾聽,那穿梭在樹林間的一隻只喜鵲,歡愉歌唱著大漠戈壁上“新綠洲”的建設與美好;

起身飛躍,那翱翔在翡翠湖上空的一架架無人機,清晰記錄著這塊柴達木寶地的神奇與魅力。

壯麗70載,這裡正年輕。2018年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青海省茫崖行政委員會和冷湖行政委員會合並組建成茫崖市。

走過崢嶸歲月的茫崖市,如今正整裝再發,向著戈壁綠洲現代化新城的藍圖,踏上新的發展征程。

石油立城 產業興城

“南崑崙、北祁連,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無人煙。”這句話是對柴達木盆地最真實的寫照。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地中四井遺址(攝影:楊陽)

從茫崖市花土溝鎮驅車一路向北,在瀚海戈壁中穿行3個多小時,位於冷湖鎮東南方向20公里外的戈壁上,有一片上世紀60年代留下的油田遺蹟。在這塊如同月球表面一般荒涼的土地上,那一片片已經被風化的殘垣,還有那佇立在地中四井上廢棄的“磕頭機”,彷彿都在講述著當年萬名石油人大會戰的奮鬥故事:

1954年,第一批地質人騎著駱駝走進柴達木盆地,聲聲駝鈴喚醒了這片沉睡萬年的“聚寶之地”。

1955年11月24日,柴達木盆地第一口探井泉一井開鑽並獲得工業油流。

1956年9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支援克拉瑪依和柴達木油區》的社論後,大批有志青年奔赴柴達木盆地,油田職工隊伍迅速發展到近3萬人。

1958年9月13日,冷湖地區地中四井發生井噴,原油連續暢噴三天三夜,日噴油高達800噸,冷湖油田躍居當時全國四大油田之一,幫助共和國逐漸摘下了“貧油”的帽子。

……

隨著石油、石棉等礦藏的相繼發現,有著“石油城”“石棉都”美譽的茫崖和冷湖,成為這片戈壁上“夢開始的地方”。

時隔60多年,如今,在茫崖市花土溝鎮西北處的英雄嶺上,每當東方的旭日緩緩升起,那一臺臺縱橫於溝壑之間的抽油機,在陽光的映射下越發顯得挺拔而堅毅,一俯一仰,續寫著昔日“石油城”的輝煌。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石油開採(攝影:張晨 楊霆)

山溝溝中,身著紅色工裝的青海油田採油三廠工人阮仕龍正在和同事檢查油井情況。作為“油二代”,他毅然放棄了北京公務員的安逸生活,再次回到這個養育了他的西部小鎮,投身到了老一輩人奉獻青春的“戰場”。

“我父親那一代石油人,工作條件非常艱苦,休息都是在地窩子裡,當時沒有路,所有的設備和建材只能人工扛到海拔兩三千米的山上。所以有句話說,那邊的山,誰爬上去誰就是英雄,這就是英雄嶺的來歷。”阮仕龍說,60多年來,英雄嶺始終是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的主戰場,油一代、油二代、油三代……一代一代青海石油人在這裡尋找石油、奉獻石油。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吃苦耐勞,敢闖敢幹。就這樣,幾代人經過不懈努力,在“天上無飛鳥,遍地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吸不飽”的戈壁上築起了他們的夢想,將工業打造成了茫崖發展的脊樑。

石油建城,產業興城。站在新的發展時期,新茫崖依託資源優勢,繼續在“烏金”“鹽湖”“綠能”上做著大文章:以發展石油、天然氣、鹽湖等傳統產業為基礎,以清潔能源、有色金屬等新興產業為重點,依託茫崖冷湖的“一區兩園”發展區,著力打造青藏高原石油新城。

在冷湖鎮鹽湖化工和有色金屬產業園裡,百萬噸鉀肥擴能改造和大浪灘鹽湖資源整合等項目,以循環經濟發展要求,正全力打造海西西部鹽湖化工生產基地;戈壁上,一架架隨風而轉的風力發電設備,一張張閃爍著銀色光亮的光伏“大網”,讓“看不見”的能量變成點亮萬家燈火的光明,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發電基地已經呼之欲出。

新茫崖,新起航,石油新城的發展動力強勁!

植綠護城 生態定城

“這片林子還得再澆澆水,注意多施點肥。”正值中午日頭高照,呼呼的大風從林間吹過。在茫崖市花土溝鎮以東10公里外的東部防護林裡,茫崖市自然資源局林業辦負責人李翔正帶著管護人員查看樹苗的養護情況。從2008年至今,李翔和同事們已經在茫崖的戈壁上種下了6000多畝林地,晒得黝黑的皮膚,長滿老繭的雙手,記錄下了這位茫崖林業工作者的執著與堅守。

“還記得2008年剛來茫崖工作的時候,坐在車上看著一路上滿眼的黃沙戈壁,心都涼了,有種立即想走的衝動。”從小在烏蘭草原上長大的李翔,道出了很多初到茫崖的人的複雜心情。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茫崖市區(攝影:楊陽)

過去,茫崖的石油和石棉礦聞名全國,很多人衝著這裡“好掙錢”不遠千里來到這裡。然而,飛沙走石、滿目荒涼的茫崖,也僅僅只是這些逐夢人的短暫停留之地。“這裡啥也沒有,掙到錢了,誰還願意留在這裡啊。”李翔說。

留不住人,何談發展?“別的地方是經濟留人,待遇留人,在茫崖,我們首先要做到環境留人。”茫崖市委書記孔祥輝說。逃離不如改造,茫崖人做出了誓向戈壁要綠色的挑戰。

“剛開始在茫崖植樹綠化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這裡環境這麼惡劣,植樹投入又那麼大,為什麼要做呢?在我看來,綠色代表著生命和希望,要給大家提供一個優美的生活工作環境,這是我的責任。”孔祥輝堅定地說。從那時起,茫崖每年拿出地方財政四分之一的資金專門用於環境建設,通過“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辦法,依託國家公益林管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助試點等工程,書寫戈壁新面貌。

“茫崖種樹最大的困難就是土地鹽鹼化程度深、風沙大,種樹用水、資金投入等都是其他省份的幾十倍。從2008年開始,我們針對怎麼去鹽鹼、選什麼樹種、如何解決缺水等問題,開始了各種嘗試。”回憶起當時植綠的艱辛,李翔至今記憶猶新:“2010年3月底到5月初,沙塵暴整整颳了40多天,沙子打到臉上,跟刀子劃過一樣疼。沙子把樹皮都打沒了,134畝的試驗林被活生生吹死了40多畝。”

“在茫崖,種棵樹比養孩子還難。”李翔說的可不是俏皮話。為了茫崖的這些樹林子,李翔陪伴家人的時間屈指可數,更無暇顧及他遠在河南老家的兒子。然而,在這上千畝的樹林中,98%的樹苗都是李翔一棵一棵地照顧、看管的,用他的話說:“在茫崖做林業工作,痛並快樂著。困難再大,我們也要想各種辦法去克服解決。只要看著林子綠了、樹木活了,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欣慰,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說著說著,這位黝黑壯漢的眼眶不禁溼潤了起來。


"

編者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週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青海境之西,崑崙山之側,柴達木盆地中,戈壁綠洲內……這裡,坐落著中國目前最年輕的城市,它就是青海的西大門——茫崖市,蒙古語稱之為“額頭”。

抬頭仰望,那矗立在英雄嶺上的一座座“磕頭機”(開採石油的抽油機),咿呀訴說著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城”的輝煌與榮耀;

側耳傾聽,那穿梭在樹林間的一隻只喜鵲,歡愉歌唱著大漠戈壁上“新綠洲”的建設與美好;

起身飛躍,那翱翔在翡翠湖上空的一架架無人機,清晰記錄著這塊柴達木寶地的神奇與魅力。

壯麗70載,這裡正年輕。2018年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青海省茫崖行政委員會和冷湖行政委員會合並組建成茫崖市。

走過崢嶸歲月的茫崖市,如今正整裝再發,向著戈壁綠洲現代化新城的藍圖,踏上新的發展征程。

石油立城 產業興城

“南崑崙、北祁連,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無人煙。”這句話是對柴達木盆地最真實的寫照。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地中四井遺址(攝影:楊陽)

從茫崖市花土溝鎮驅車一路向北,在瀚海戈壁中穿行3個多小時,位於冷湖鎮東南方向20公里外的戈壁上,有一片上世紀60年代留下的油田遺蹟。在這塊如同月球表面一般荒涼的土地上,那一片片已經被風化的殘垣,還有那佇立在地中四井上廢棄的“磕頭機”,彷彿都在講述著當年萬名石油人大會戰的奮鬥故事:

1954年,第一批地質人騎著駱駝走進柴達木盆地,聲聲駝鈴喚醒了這片沉睡萬年的“聚寶之地”。

1955年11月24日,柴達木盆地第一口探井泉一井開鑽並獲得工業油流。

1956年9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支援克拉瑪依和柴達木油區》的社論後,大批有志青年奔赴柴達木盆地,油田職工隊伍迅速發展到近3萬人。

1958年9月13日,冷湖地區地中四井發生井噴,原油連續暢噴三天三夜,日噴油高達800噸,冷湖油田躍居當時全國四大油田之一,幫助共和國逐漸摘下了“貧油”的帽子。

……

隨著石油、石棉等礦藏的相繼發現,有著“石油城”“石棉都”美譽的茫崖和冷湖,成為這片戈壁上“夢開始的地方”。

時隔60多年,如今,在茫崖市花土溝鎮西北處的英雄嶺上,每當東方的旭日緩緩升起,那一臺臺縱橫於溝壑之間的抽油機,在陽光的映射下越發顯得挺拔而堅毅,一俯一仰,續寫著昔日“石油城”的輝煌。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石油開採(攝影:張晨 楊霆)

山溝溝中,身著紅色工裝的青海油田採油三廠工人阮仕龍正在和同事檢查油井情況。作為“油二代”,他毅然放棄了北京公務員的安逸生活,再次回到這個養育了他的西部小鎮,投身到了老一輩人奉獻青春的“戰場”。

“我父親那一代石油人,工作條件非常艱苦,休息都是在地窩子裡,當時沒有路,所有的設備和建材只能人工扛到海拔兩三千米的山上。所以有句話說,那邊的山,誰爬上去誰就是英雄,這就是英雄嶺的來歷。”阮仕龍說,60多年來,英雄嶺始終是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的主戰場,油一代、油二代、油三代……一代一代青海石油人在這裡尋找石油、奉獻石油。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吃苦耐勞,敢闖敢幹。就這樣,幾代人經過不懈努力,在“天上無飛鳥,遍地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吸不飽”的戈壁上築起了他們的夢想,將工業打造成了茫崖發展的脊樑。

石油建城,產業興城。站在新的發展時期,新茫崖依託資源優勢,繼續在“烏金”“鹽湖”“綠能”上做著大文章:以發展石油、天然氣、鹽湖等傳統產業為基礎,以清潔能源、有色金屬等新興產業為重點,依託茫崖冷湖的“一區兩園”發展區,著力打造青藏高原石油新城。

在冷湖鎮鹽湖化工和有色金屬產業園裡,百萬噸鉀肥擴能改造和大浪灘鹽湖資源整合等項目,以循環經濟發展要求,正全力打造海西西部鹽湖化工生產基地;戈壁上,一架架隨風而轉的風力發電設備,一張張閃爍著銀色光亮的光伏“大網”,讓“看不見”的能量變成點亮萬家燈火的光明,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發電基地已經呼之欲出。

新茫崖,新起航,石油新城的發展動力強勁!

植綠護城 生態定城

“這片林子還得再澆澆水,注意多施點肥。”正值中午日頭高照,呼呼的大風從林間吹過。在茫崖市花土溝鎮以東10公里外的東部防護林裡,茫崖市自然資源局林業辦負責人李翔正帶著管護人員查看樹苗的養護情況。從2008年至今,李翔和同事們已經在茫崖的戈壁上種下了6000多畝林地,晒得黝黑的皮膚,長滿老繭的雙手,記錄下了這位茫崖林業工作者的執著與堅守。

“還記得2008年剛來茫崖工作的時候,坐在車上看著一路上滿眼的黃沙戈壁,心都涼了,有種立即想走的衝動。”從小在烏蘭草原上長大的李翔,道出了很多初到茫崖的人的複雜心情。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茫崖市區(攝影:楊陽)

過去,茫崖的石油和石棉礦聞名全國,很多人衝著這裡“好掙錢”不遠千里來到這裡。然而,飛沙走石、滿目荒涼的茫崖,也僅僅只是這些逐夢人的短暫停留之地。“這裡啥也沒有,掙到錢了,誰還願意留在這裡啊。”李翔說。

留不住人,何談發展?“別的地方是經濟留人,待遇留人,在茫崖,我們首先要做到環境留人。”茫崖市委書記孔祥輝說。逃離不如改造,茫崖人做出了誓向戈壁要綠色的挑戰。

“剛開始在茫崖植樹綠化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這裡環境這麼惡劣,植樹投入又那麼大,為什麼要做呢?在我看來,綠色代表著生命和希望,要給大家提供一個優美的生活工作環境,這是我的責任。”孔祥輝堅定地說。從那時起,茫崖每年拿出地方財政四分之一的資金專門用於環境建設,通過“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辦法,依託國家公益林管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助試點等工程,書寫戈壁新面貌。

“茫崖種樹最大的困難就是土地鹽鹼化程度深、風沙大,種樹用水、資金投入等都是其他省份的幾十倍。從2008年開始,我們針對怎麼去鹽鹼、選什麼樹種、如何解決缺水等問題,開始了各種嘗試。”回憶起當時植綠的艱辛,李翔至今記憶猶新:“2010年3月底到5月初,沙塵暴整整颳了40多天,沙子打到臉上,跟刀子劃過一樣疼。沙子把樹皮都打沒了,134畝的試驗林被活生生吹死了40多畝。”

“在茫崖,種棵樹比養孩子還難。”李翔說的可不是俏皮話。為了茫崖的這些樹林子,李翔陪伴家人的時間屈指可數,更無暇顧及他遠在河南老家的兒子。然而,在這上千畝的樹林中,98%的樹苗都是李翔一棵一棵地照顧、看管的,用他的話說:“在茫崖做林業工作,痛並快樂著。困難再大,我們也要想各種辦法去克服解決。只要看著林子綠了、樹木活了,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欣慰,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說著說著,這位黝黑壯漢的眼眶不禁溼潤了起來。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茫崖市區廣場(攝影:楊陽)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2008年至2017年末,茫崖市累計造林投入達4億多元,巨大的投入、用心的改造,換來的是“貴比石油”的戈壁綠洲和全體市民拍手稱讚的優美環境。站在高處,極目遠眺,2800多畝的防護林像一條綠色的臂彎從東西兩面守護著這座城鎮的生態;走在城區內,滿目鬱鬱蔥蔥彷彿置身於南方; 315國道和飛機場兩側築起的綠色長廊,驅走的是“開車不過花土溝”的恐懼;過去只能窩在家裡的茫崖人,也紛紛走出家門,享受著綠色帶來的愜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茫崖生態定城的腳步“永遠在路上”。孔祥輝表示,依託優化城市空間、補足城市建設短板的機遇,茫崖不僅要在市區內規劃建設多個生態綠色廣場,滿足更多市民“享綠”的生活需求,還要通過新建汙水處理廠、無害化處理“油泥砂”等固體廢物守住生態底線,再造一個更大規模的綠洲,為茫崖市發展保駕護航。

“未來3年內,我們要在茫崖鎮、飛機場、火車站附近加大綠化力度,新增林地1萬畝,並形成一個扇形的綠色環島,守護茫崖市。打造一個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生態優良、環境優美的青海西部精品特色城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茫崖市市長王建國如是說。

旅遊旺城 轉型富城

青海的大美,有“高原藍寶石”青海湖的碧波盪漾,有三江源頭無際草原的綠草如蓋;在西部邊陲之地,還有美得神奇而令人歎為觀止的戈壁奇景。在走遍祖國千山萬水的資深攝影愛好者、茫崖市攝影家協會主席衛建民的鏡頭裡,茫崖的美,是那麼與眾不同。


"

編者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週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青海境之西,崑崙山之側,柴達木盆地中,戈壁綠洲內……這裡,坐落著中國目前最年輕的城市,它就是青海的西大門——茫崖市,蒙古語稱之為“額頭”。

抬頭仰望,那矗立在英雄嶺上的一座座“磕頭機”(開採石油的抽油機),咿呀訴說著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城”的輝煌與榮耀;

側耳傾聽,那穿梭在樹林間的一隻只喜鵲,歡愉歌唱著大漠戈壁上“新綠洲”的建設與美好;

起身飛躍,那翱翔在翡翠湖上空的一架架無人機,清晰記錄著這塊柴達木寶地的神奇與魅力。

壯麗70載,這裡正年輕。2018年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青海省茫崖行政委員會和冷湖行政委員會合並組建成茫崖市。

走過崢嶸歲月的茫崖市,如今正整裝再發,向著戈壁綠洲現代化新城的藍圖,踏上新的發展征程。

石油立城 產業興城

“南崑崙、北祁連,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無人煙。”這句話是對柴達木盆地最真實的寫照。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地中四井遺址(攝影:楊陽)

從茫崖市花土溝鎮驅車一路向北,在瀚海戈壁中穿行3個多小時,位於冷湖鎮東南方向20公里外的戈壁上,有一片上世紀60年代留下的油田遺蹟。在這塊如同月球表面一般荒涼的土地上,那一片片已經被風化的殘垣,還有那佇立在地中四井上廢棄的“磕頭機”,彷彿都在講述著當年萬名石油人大會戰的奮鬥故事:

1954年,第一批地質人騎著駱駝走進柴達木盆地,聲聲駝鈴喚醒了這片沉睡萬年的“聚寶之地”。

1955年11月24日,柴達木盆地第一口探井泉一井開鑽並獲得工業油流。

1956年9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支援克拉瑪依和柴達木油區》的社論後,大批有志青年奔赴柴達木盆地,油田職工隊伍迅速發展到近3萬人。

1958年9月13日,冷湖地區地中四井發生井噴,原油連續暢噴三天三夜,日噴油高達800噸,冷湖油田躍居當時全國四大油田之一,幫助共和國逐漸摘下了“貧油”的帽子。

……

隨著石油、石棉等礦藏的相繼發現,有著“石油城”“石棉都”美譽的茫崖和冷湖,成為這片戈壁上“夢開始的地方”。

時隔60多年,如今,在茫崖市花土溝鎮西北處的英雄嶺上,每當東方的旭日緩緩升起,那一臺臺縱橫於溝壑之間的抽油機,在陽光的映射下越發顯得挺拔而堅毅,一俯一仰,續寫著昔日“石油城”的輝煌。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石油開採(攝影:張晨 楊霆)

山溝溝中,身著紅色工裝的青海油田採油三廠工人阮仕龍正在和同事檢查油井情況。作為“油二代”,他毅然放棄了北京公務員的安逸生活,再次回到這個養育了他的西部小鎮,投身到了老一輩人奉獻青春的“戰場”。

“我父親那一代石油人,工作條件非常艱苦,休息都是在地窩子裡,當時沒有路,所有的設備和建材只能人工扛到海拔兩三千米的山上。所以有句話說,那邊的山,誰爬上去誰就是英雄,這就是英雄嶺的來歷。”阮仕龍說,60多年來,英雄嶺始終是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的主戰場,油一代、油二代、油三代……一代一代青海石油人在這裡尋找石油、奉獻石油。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吃苦耐勞,敢闖敢幹。就這樣,幾代人經過不懈努力,在“天上無飛鳥,遍地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吸不飽”的戈壁上築起了他們的夢想,將工業打造成了茫崖發展的脊樑。

石油建城,產業興城。站在新的發展時期,新茫崖依託資源優勢,繼續在“烏金”“鹽湖”“綠能”上做著大文章:以發展石油、天然氣、鹽湖等傳統產業為基礎,以清潔能源、有色金屬等新興產業為重點,依託茫崖冷湖的“一區兩園”發展區,著力打造青藏高原石油新城。

在冷湖鎮鹽湖化工和有色金屬產業園裡,百萬噸鉀肥擴能改造和大浪灘鹽湖資源整合等項目,以循環經濟發展要求,正全力打造海西西部鹽湖化工生產基地;戈壁上,一架架隨風而轉的風力發電設備,一張張閃爍著銀色光亮的光伏“大網”,讓“看不見”的能量變成點亮萬家燈火的光明,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發電基地已經呼之欲出。

新茫崖,新起航,石油新城的發展動力強勁!

植綠護城 生態定城

“這片林子還得再澆澆水,注意多施點肥。”正值中午日頭高照,呼呼的大風從林間吹過。在茫崖市花土溝鎮以東10公里外的東部防護林裡,茫崖市自然資源局林業辦負責人李翔正帶著管護人員查看樹苗的養護情況。從2008年至今,李翔和同事們已經在茫崖的戈壁上種下了6000多畝林地,晒得黝黑的皮膚,長滿老繭的雙手,記錄下了這位茫崖林業工作者的執著與堅守。

“還記得2008年剛來茫崖工作的時候,坐在車上看著一路上滿眼的黃沙戈壁,心都涼了,有種立即想走的衝動。”從小在烏蘭草原上長大的李翔,道出了很多初到茫崖的人的複雜心情。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茫崖市區(攝影:楊陽)

過去,茫崖的石油和石棉礦聞名全國,很多人衝著這裡“好掙錢”不遠千里來到這裡。然而,飛沙走石、滿目荒涼的茫崖,也僅僅只是這些逐夢人的短暫停留之地。“這裡啥也沒有,掙到錢了,誰還願意留在這裡啊。”李翔說。

留不住人,何談發展?“別的地方是經濟留人,待遇留人,在茫崖,我們首先要做到環境留人。”茫崖市委書記孔祥輝說。逃離不如改造,茫崖人做出了誓向戈壁要綠色的挑戰。

“剛開始在茫崖植樹綠化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這裡環境這麼惡劣,植樹投入又那麼大,為什麼要做呢?在我看來,綠色代表著生命和希望,要給大家提供一個優美的生活工作環境,這是我的責任。”孔祥輝堅定地說。從那時起,茫崖每年拿出地方財政四分之一的資金專門用於環境建設,通過“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辦法,依託國家公益林管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助試點等工程,書寫戈壁新面貌。

“茫崖種樹最大的困難就是土地鹽鹼化程度深、風沙大,種樹用水、資金投入等都是其他省份的幾十倍。從2008年開始,我們針對怎麼去鹽鹼、選什麼樹種、如何解決缺水等問題,開始了各種嘗試。”回憶起當時植綠的艱辛,李翔至今記憶猶新:“2010年3月底到5月初,沙塵暴整整颳了40多天,沙子打到臉上,跟刀子劃過一樣疼。沙子把樹皮都打沒了,134畝的試驗林被活生生吹死了40多畝。”

“在茫崖,種棵樹比養孩子還難。”李翔說的可不是俏皮話。為了茫崖的這些樹林子,李翔陪伴家人的時間屈指可數,更無暇顧及他遠在河南老家的兒子。然而,在這上千畝的樹林中,98%的樹苗都是李翔一棵一棵地照顧、看管的,用他的話說:“在茫崖做林業工作,痛並快樂著。困難再大,我們也要想各種辦法去克服解決。只要看著林子綠了、樹木活了,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欣慰,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說著說著,這位黝黑壯漢的眼眶不禁溼潤了起來。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茫崖市區廣場(攝影:楊陽)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2008年至2017年末,茫崖市累計造林投入達4億多元,巨大的投入、用心的改造,換來的是“貴比石油”的戈壁綠洲和全體市民拍手稱讚的優美環境。站在高處,極目遠眺,2800多畝的防護林像一條綠色的臂彎從東西兩面守護著這座城鎮的生態;走在城區內,滿目鬱鬱蔥蔥彷彿置身於南方; 315國道和飛機場兩側築起的綠色長廊,驅走的是“開車不過花土溝”的恐懼;過去只能窩在家裡的茫崖人,也紛紛走出家門,享受著綠色帶來的愜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茫崖生態定城的腳步“永遠在路上”。孔祥輝表示,依託優化城市空間、補足城市建設短板的機遇,茫崖不僅要在市區內規劃建設多個生態綠色廣場,滿足更多市民“享綠”的生活需求,還要通過新建汙水處理廠、無害化處理“油泥砂”等固體廢物守住生態底線,再造一個更大規模的綠洲,為茫崖市發展保駕護航。

“未來3年內,我們要在茫崖鎮、飛機場、火車站附近加大綠化力度,新增林地1萬畝,並形成一個扇形的綠色環島,守護茫崖市。打造一個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生態優良、環境優美的青海西部精品特色城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茫崖市市長王建國如是說。

旅遊旺城 轉型富城

青海的大美,有“高原藍寶石”青海湖的碧波盪漾,有三江源頭無際草原的綠草如蓋;在西部邊陲之地,還有美得神奇而令人歎為觀止的戈壁奇景。在走遍祖國千山萬水的資深攝影愛好者、茫崖市攝影家協會主席衛建民的鏡頭裡,茫崖的美,是那麼與眾不同。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航拍“柴達木之眼”——艾肯泉(攝影:張晨 楊霆)

“在距離茫崖市30多公里的戈壁灘上,牧民們告訴我有一個被世人遺忘的奇景——一口已經噴湧千年的泉水,在戈壁上形成了一個碩大的礦物質泉水湖。航拍鏡頭裡,泉水中礦物質的紅色沉積和戈壁的黃色表層形成了鮮明的顏色對比,特別好看。”衛建民激動地向記者展示著他拍攝到的視頻,湧動的圓形湖面如同戈壁大地的明眸,守望著歲月的滄桑。因此,衛建民給它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柴達木之眼”。

茫崖市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唐拓華與衛建民的觀點不謀而合。“這幾年,我和很多攝影愛好者走遍了茫崖的角角落落,大家都以為戈壁上除了沙子就是沙子,其實這裡獨特的自然風貌造就了與眾不同的大美風景。”

從過去的公安局長,到現在的旅遊局長,唐拓華為了這次“跨界轉型”,不知已經磨破了多少雙運動鞋。“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我們首先要摸清茫崖市的旅遊家底,柴達木盆地獨特的氣候和地質條件,孕育出的景觀的獨特性在別的地方根本看不到。”說起茫崖的美景,唐拓華如數家珍,如同一個得到糖果的孩童一樣興奮。


"

編者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週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青海境之西,崑崙山之側,柴達木盆地中,戈壁綠洲內……這裡,坐落著中國目前最年輕的城市,它就是青海的西大門——茫崖市,蒙古語稱之為“額頭”。

抬頭仰望,那矗立在英雄嶺上的一座座“磕頭機”(開採石油的抽油機),咿呀訴說著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城”的輝煌與榮耀;

側耳傾聽,那穿梭在樹林間的一隻只喜鵲,歡愉歌唱著大漠戈壁上“新綠洲”的建設與美好;

起身飛躍,那翱翔在翡翠湖上空的一架架無人機,清晰記錄著這塊柴達木寶地的神奇與魅力。

壯麗70載,這裡正年輕。2018年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青海省茫崖行政委員會和冷湖行政委員會合並組建成茫崖市。

走過崢嶸歲月的茫崖市,如今正整裝再發,向著戈壁綠洲現代化新城的藍圖,踏上新的發展征程。

石油立城 產業興城

“南崑崙、北祁連,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無人煙。”這句話是對柴達木盆地最真實的寫照。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地中四井遺址(攝影:楊陽)

從茫崖市花土溝鎮驅車一路向北,在瀚海戈壁中穿行3個多小時,位於冷湖鎮東南方向20公里外的戈壁上,有一片上世紀60年代留下的油田遺蹟。在這塊如同月球表面一般荒涼的土地上,那一片片已經被風化的殘垣,還有那佇立在地中四井上廢棄的“磕頭機”,彷彿都在講述著當年萬名石油人大會戰的奮鬥故事:

1954年,第一批地質人騎著駱駝走進柴達木盆地,聲聲駝鈴喚醒了這片沉睡萬年的“聚寶之地”。

1955年11月24日,柴達木盆地第一口探井泉一井開鑽並獲得工業油流。

1956年9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支援克拉瑪依和柴達木油區》的社論後,大批有志青年奔赴柴達木盆地,油田職工隊伍迅速發展到近3萬人。

1958年9月13日,冷湖地區地中四井發生井噴,原油連續暢噴三天三夜,日噴油高達800噸,冷湖油田躍居當時全國四大油田之一,幫助共和國逐漸摘下了“貧油”的帽子。

……

隨著石油、石棉等礦藏的相繼發現,有著“石油城”“石棉都”美譽的茫崖和冷湖,成為這片戈壁上“夢開始的地方”。

時隔60多年,如今,在茫崖市花土溝鎮西北處的英雄嶺上,每當東方的旭日緩緩升起,那一臺臺縱橫於溝壑之間的抽油機,在陽光的映射下越發顯得挺拔而堅毅,一俯一仰,續寫著昔日“石油城”的輝煌。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石油開採(攝影:張晨 楊霆)

山溝溝中,身著紅色工裝的青海油田採油三廠工人阮仕龍正在和同事檢查油井情況。作為“油二代”,他毅然放棄了北京公務員的安逸生活,再次回到這個養育了他的西部小鎮,投身到了老一輩人奉獻青春的“戰場”。

“我父親那一代石油人,工作條件非常艱苦,休息都是在地窩子裡,當時沒有路,所有的設備和建材只能人工扛到海拔兩三千米的山上。所以有句話說,那邊的山,誰爬上去誰就是英雄,這就是英雄嶺的來歷。”阮仕龍說,60多年來,英雄嶺始終是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的主戰場,油一代、油二代、油三代……一代一代青海石油人在這裡尋找石油、奉獻石油。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吃苦耐勞,敢闖敢幹。就這樣,幾代人經過不懈努力,在“天上無飛鳥,遍地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吸不飽”的戈壁上築起了他們的夢想,將工業打造成了茫崖發展的脊樑。

石油建城,產業興城。站在新的發展時期,新茫崖依託資源優勢,繼續在“烏金”“鹽湖”“綠能”上做著大文章:以發展石油、天然氣、鹽湖等傳統產業為基礎,以清潔能源、有色金屬等新興產業為重點,依託茫崖冷湖的“一區兩園”發展區,著力打造青藏高原石油新城。

在冷湖鎮鹽湖化工和有色金屬產業園裡,百萬噸鉀肥擴能改造和大浪灘鹽湖資源整合等項目,以循環經濟發展要求,正全力打造海西西部鹽湖化工生產基地;戈壁上,一架架隨風而轉的風力發電設備,一張張閃爍著銀色光亮的光伏“大網”,讓“看不見”的能量變成點亮萬家燈火的光明,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發電基地已經呼之欲出。

新茫崖,新起航,石油新城的發展動力強勁!

植綠護城 生態定城

“這片林子還得再澆澆水,注意多施點肥。”正值中午日頭高照,呼呼的大風從林間吹過。在茫崖市花土溝鎮以東10公里外的東部防護林裡,茫崖市自然資源局林業辦負責人李翔正帶著管護人員查看樹苗的養護情況。從2008年至今,李翔和同事們已經在茫崖的戈壁上種下了6000多畝林地,晒得黝黑的皮膚,長滿老繭的雙手,記錄下了這位茫崖林業工作者的執著與堅守。

“還記得2008年剛來茫崖工作的時候,坐在車上看著一路上滿眼的黃沙戈壁,心都涼了,有種立即想走的衝動。”從小在烏蘭草原上長大的李翔,道出了很多初到茫崖的人的複雜心情。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茫崖市區(攝影:楊陽)

過去,茫崖的石油和石棉礦聞名全國,很多人衝著這裡“好掙錢”不遠千里來到這裡。然而,飛沙走石、滿目荒涼的茫崖,也僅僅只是這些逐夢人的短暫停留之地。“這裡啥也沒有,掙到錢了,誰還願意留在這裡啊。”李翔說。

留不住人,何談發展?“別的地方是經濟留人,待遇留人,在茫崖,我們首先要做到環境留人。”茫崖市委書記孔祥輝說。逃離不如改造,茫崖人做出了誓向戈壁要綠色的挑戰。

“剛開始在茫崖植樹綠化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這裡環境這麼惡劣,植樹投入又那麼大,為什麼要做呢?在我看來,綠色代表著生命和希望,要給大家提供一個優美的生活工作環境,這是我的責任。”孔祥輝堅定地說。從那時起,茫崖每年拿出地方財政四分之一的資金專門用於環境建設,通過“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辦法,依託國家公益林管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助試點等工程,書寫戈壁新面貌。

“茫崖種樹最大的困難就是土地鹽鹼化程度深、風沙大,種樹用水、資金投入等都是其他省份的幾十倍。從2008年開始,我們針對怎麼去鹽鹼、選什麼樹種、如何解決缺水等問題,開始了各種嘗試。”回憶起當時植綠的艱辛,李翔至今記憶猶新:“2010年3月底到5月初,沙塵暴整整颳了40多天,沙子打到臉上,跟刀子劃過一樣疼。沙子把樹皮都打沒了,134畝的試驗林被活生生吹死了40多畝。”

“在茫崖,種棵樹比養孩子還難。”李翔說的可不是俏皮話。為了茫崖的這些樹林子,李翔陪伴家人的時間屈指可數,更無暇顧及他遠在河南老家的兒子。然而,在這上千畝的樹林中,98%的樹苗都是李翔一棵一棵地照顧、看管的,用他的話說:“在茫崖做林業工作,痛並快樂著。困難再大,我們也要想各種辦法去克服解決。只要看著林子綠了、樹木活了,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欣慰,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說著說著,這位黝黑壯漢的眼眶不禁溼潤了起來。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茫崖市區廣場(攝影:楊陽)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2008年至2017年末,茫崖市累計造林投入達4億多元,巨大的投入、用心的改造,換來的是“貴比石油”的戈壁綠洲和全體市民拍手稱讚的優美環境。站在高處,極目遠眺,2800多畝的防護林像一條綠色的臂彎從東西兩面守護著這座城鎮的生態;走在城區內,滿目鬱鬱蔥蔥彷彿置身於南方; 315國道和飛機場兩側築起的綠色長廊,驅走的是“開車不過花土溝”的恐懼;過去只能窩在家裡的茫崖人,也紛紛走出家門,享受著綠色帶來的愜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茫崖生態定城的腳步“永遠在路上”。孔祥輝表示,依託優化城市空間、補足城市建設短板的機遇,茫崖不僅要在市區內規劃建設多個生態綠色廣場,滿足更多市民“享綠”的生活需求,還要通過新建汙水處理廠、無害化處理“油泥砂”等固體廢物守住生態底線,再造一個更大規模的綠洲,為茫崖市發展保駕護航。

“未來3年內,我們要在茫崖鎮、飛機場、火車站附近加大綠化力度,新增林地1萬畝,並形成一個扇形的綠色環島,守護茫崖市。打造一個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生態優良、環境優美的青海西部精品特色城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茫崖市市長王建國如是說。

旅遊旺城 轉型富城

青海的大美,有“高原藍寶石”青海湖的碧波盪漾,有三江源頭無際草原的綠草如蓋;在西部邊陲之地,還有美得神奇而令人歎為觀止的戈壁奇景。在走遍祖國千山萬水的資深攝影愛好者、茫崖市攝影家協會主席衛建民的鏡頭裡,茫崖的美,是那麼與眾不同。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航拍“柴達木之眼”——艾肯泉(攝影:張晨 楊霆)

“在距離茫崖市30多公里的戈壁灘上,牧民們告訴我有一個被世人遺忘的奇景——一口已經噴湧千年的泉水,在戈壁上形成了一個碩大的礦物質泉水湖。航拍鏡頭裡,泉水中礦物質的紅色沉積和戈壁的黃色表層形成了鮮明的顏色對比,特別好看。”衛建民激動地向記者展示著他拍攝到的視頻,湧動的圓形湖面如同戈壁大地的明眸,守望著歲月的滄桑。因此,衛建民給它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柴達木之眼”。

茫崖市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唐拓華與衛建民的觀點不謀而合。“這幾年,我和很多攝影愛好者走遍了茫崖的角角落落,大家都以為戈壁上除了沙子就是沙子,其實這裡獨特的自然風貌造就了與眾不同的大美風景。”

從過去的公安局長,到現在的旅遊局長,唐拓華為了這次“跨界轉型”,不知已經磨破了多少雙運動鞋。“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我們首先要摸清茫崖市的旅遊家底,柴達木盆地獨特的氣候和地質條件,孕育出的景觀的獨特性在別的地方根本看不到。”說起茫崖的美景,唐拓華如數家珍,如同一個得到糖果的孩童一樣興奮。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翡翠湖 (茫崖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茫崖市以東30多公里的地方,金色的山樑依偎著一汪汪如翡翠鑲嵌的巨大鹽湖群,藍天白雲倒映其中,美不勝收。“這裡就是我們重點打造的翡翠湖,規模和湖水成色在整個柴達木地區都是首屈一指的。”為了更好地開發好這片“寶地”,唐拓華親自參與翡翠湖的規劃建設,先後跑了200多趟,有時候做夢都在規劃景區的開發建設。

“茫崖地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不僅有尕斯庫勒湖、千佛崖、丹霞地貌英雄嶺、俄博樑雅丹群、水上雅丹、寶石灘等自然景觀,油田遊、鹽湖遊等工業遊也是我們的特色,而且利用‘中國最像火星的地方’這個獨特優勢,我們打造了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唐拓華激動地說。


"

編者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週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青海境之西,崑崙山之側,柴達木盆地中,戈壁綠洲內……這裡,坐落著中國目前最年輕的城市,它就是青海的西大門——茫崖市,蒙古語稱之為“額頭”。

抬頭仰望,那矗立在英雄嶺上的一座座“磕頭機”(開採石油的抽油機),咿呀訴說著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城”的輝煌與榮耀;

側耳傾聽,那穿梭在樹林間的一隻只喜鵲,歡愉歌唱著大漠戈壁上“新綠洲”的建設與美好;

起身飛躍,那翱翔在翡翠湖上空的一架架無人機,清晰記錄著這塊柴達木寶地的神奇與魅力。

壯麗70載,這裡正年輕。2018年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青海省茫崖行政委員會和冷湖行政委員會合並組建成茫崖市。

走過崢嶸歲月的茫崖市,如今正整裝再發,向著戈壁綠洲現代化新城的藍圖,踏上新的發展征程。

石油立城 產業興城

“南崑崙、北祁連,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無人煙。”這句話是對柴達木盆地最真實的寫照。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地中四井遺址(攝影:楊陽)

從茫崖市花土溝鎮驅車一路向北,在瀚海戈壁中穿行3個多小時,位於冷湖鎮東南方向20公里外的戈壁上,有一片上世紀60年代留下的油田遺蹟。在這塊如同月球表面一般荒涼的土地上,那一片片已經被風化的殘垣,還有那佇立在地中四井上廢棄的“磕頭機”,彷彿都在講述著當年萬名石油人大會戰的奮鬥故事:

1954年,第一批地質人騎著駱駝走進柴達木盆地,聲聲駝鈴喚醒了這片沉睡萬年的“聚寶之地”。

1955年11月24日,柴達木盆地第一口探井泉一井開鑽並獲得工業油流。

1956年9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支援克拉瑪依和柴達木油區》的社論後,大批有志青年奔赴柴達木盆地,油田職工隊伍迅速發展到近3萬人。

1958年9月13日,冷湖地區地中四井發生井噴,原油連續暢噴三天三夜,日噴油高達800噸,冷湖油田躍居當時全國四大油田之一,幫助共和國逐漸摘下了“貧油”的帽子。

……

隨著石油、石棉等礦藏的相繼發現,有著“石油城”“石棉都”美譽的茫崖和冷湖,成為這片戈壁上“夢開始的地方”。

時隔60多年,如今,在茫崖市花土溝鎮西北處的英雄嶺上,每當東方的旭日緩緩升起,那一臺臺縱橫於溝壑之間的抽油機,在陽光的映射下越發顯得挺拔而堅毅,一俯一仰,續寫著昔日“石油城”的輝煌。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石油開採(攝影:張晨 楊霆)

山溝溝中,身著紅色工裝的青海油田採油三廠工人阮仕龍正在和同事檢查油井情況。作為“油二代”,他毅然放棄了北京公務員的安逸生活,再次回到這個養育了他的西部小鎮,投身到了老一輩人奉獻青春的“戰場”。

“我父親那一代石油人,工作條件非常艱苦,休息都是在地窩子裡,當時沒有路,所有的設備和建材只能人工扛到海拔兩三千米的山上。所以有句話說,那邊的山,誰爬上去誰就是英雄,這就是英雄嶺的來歷。”阮仕龍說,60多年來,英雄嶺始終是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的主戰場,油一代、油二代、油三代……一代一代青海石油人在這裡尋找石油、奉獻石油。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吃苦耐勞,敢闖敢幹。就這樣,幾代人經過不懈努力,在“天上無飛鳥,遍地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吸不飽”的戈壁上築起了他們的夢想,將工業打造成了茫崖發展的脊樑。

石油建城,產業興城。站在新的發展時期,新茫崖依託資源優勢,繼續在“烏金”“鹽湖”“綠能”上做著大文章:以發展石油、天然氣、鹽湖等傳統產業為基礎,以清潔能源、有色金屬等新興產業為重點,依託茫崖冷湖的“一區兩園”發展區,著力打造青藏高原石油新城。

在冷湖鎮鹽湖化工和有色金屬產業園裡,百萬噸鉀肥擴能改造和大浪灘鹽湖資源整合等項目,以循環經濟發展要求,正全力打造海西西部鹽湖化工生產基地;戈壁上,一架架隨風而轉的風力發電設備,一張張閃爍著銀色光亮的光伏“大網”,讓“看不見”的能量變成點亮萬家燈火的光明,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發電基地已經呼之欲出。

新茫崖,新起航,石油新城的發展動力強勁!

植綠護城 生態定城

“這片林子還得再澆澆水,注意多施點肥。”正值中午日頭高照,呼呼的大風從林間吹過。在茫崖市花土溝鎮以東10公里外的東部防護林裡,茫崖市自然資源局林業辦負責人李翔正帶著管護人員查看樹苗的養護情況。從2008年至今,李翔和同事們已經在茫崖的戈壁上種下了6000多畝林地,晒得黝黑的皮膚,長滿老繭的雙手,記錄下了這位茫崖林業工作者的執著與堅守。

“還記得2008年剛來茫崖工作的時候,坐在車上看著一路上滿眼的黃沙戈壁,心都涼了,有種立即想走的衝動。”從小在烏蘭草原上長大的李翔,道出了很多初到茫崖的人的複雜心情。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茫崖市區(攝影:楊陽)

過去,茫崖的石油和石棉礦聞名全國,很多人衝著這裡“好掙錢”不遠千里來到這裡。然而,飛沙走石、滿目荒涼的茫崖,也僅僅只是這些逐夢人的短暫停留之地。“這裡啥也沒有,掙到錢了,誰還願意留在這裡啊。”李翔說。

留不住人,何談發展?“別的地方是經濟留人,待遇留人,在茫崖,我們首先要做到環境留人。”茫崖市委書記孔祥輝說。逃離不如改造,茫崖人做出了誓向戈壁要綠色的挑戰。

“剛開始在茫崖植樹綠化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這裡環境這麼惡劣,植樹投入又那麼大,為什麼要做呢?在我看來,綠色代表著生命和希望,要給大家提供一個優美的生活工作環境,這是我的責任。”孔祥輝堅定地說。從那時起,茫崖每年拿出地方財政四分之一的資金專門用於環境建設,通過“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辦法,依託國家公益林管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助試點等工程,書寫戈壁新面貌。

“茫崖種樹最大的困難就是土地鹽鹼化程度深、風沙大,種樹用水、資金投入等都是其他省份的幾十倍。從2008年開始,我們針對怎麼去鹽鹼、選什麼樹種、如何解決缺水等問題,開始了各種嘗試。”回憶起當時植綠的艱辛,李翔至今記憶猶新:“2010年3月底到5月初,沙塵暴整整颳了40多天,沙子打到臉上,跟刀子劃過一樣疼。沙子把樹皮都打沒了,134畝的試驗林被活生生吹死了40多畝。”

“在茫崖,種棵樹比養孩子還難。”李翔說的可不是俏皮話。為了茫崖的這些樹林子,李翔陪伴家人的時間屈指可數,更無暇顧及他遠在河南老家的兒子。然而,在這上千畝的樹林中,98%的樹苗都是李翔一棵一棵地照顧、看管的,用他的話說:“在茫崖做林業工作,痛並快樂著。困難再大,我們也要想各種辦法去克服解決。只要看著林子綠了、樹木活了,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欣慰,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說著說著,這位黝黑壯漢的眼眶不禁溼潤了起來。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茫崖市區廣場(攝影:楊陽)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2008年至2017年末,茫崖市累計造林投入達4億多元,巨大的投入、用心的改造,換來的是“貴比石油”的戈壁綠洲和全體市民拍手稱讚的優美環境。站在高處,極目遠眺,2800多畝的防護林像一條綠色的臂彎從東西兩面守護著這座城鎮的生態;走在城區內,滿目鬱鬱蔥蔥彷彿置身於南方; 315國道和飛機場兩側築起的綠色長廊,驅走的是“開車不過花土溝”的恐懼;過去只能窩在家裡的茫崖人,也紛紛走出家門,享受著綠色帶來的愜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茫崖生態定城的腳步“永遠在路上”。孔祥輝表示,依託優化城市空間、補足城市建設短板的機遇,茫崖不僅要在市區內規劃建設多個生態綠色廣場,滿足更多市民“享綠”的生活需求,還要通過新建汙水處理廠、無害化處理“油泥砂”等固體廢物守住生態底線,再造一個更大規模的綠洲,為茫崖市發展保駕護航。

“未來3年內,我們要在茫崖鎮、飛機場、火車站附近加大綠化力度,新增林地1萬畝,並形成一個扇形的綠色環島,守護茫崖市。打造一個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生態優良、環境優美的青海西部精品特色城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茫崖市市長王建國如是說。

旅遊旺城 轉型富城

青海的大美,有“高原藍寶石”青海湖的碧波盪漾,有三江源頭無際草原的綠草如蓋;在西部邊陲之地,還有美得神奇而令人歎為觀止的戈壁奇景。在走遍祖國千山萬水的資深攝影愛好者、茫崖市攝影家協會主席衛建民的鏡頭裡,茫崖的美,是那麼與眾不同。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航拍“柴達木之眼”——艾肯泉(攝影:張晨 楊霆)

“在距離茫崖市30多公里的戈壁灘上,牧民們告訴我有一個被世人遺忘的奇景——一口已經噴湧千年的泉水,在戈壁上形成了一個碩大的礦物質泉水湖。航拍鏡頭裡,泉水中礦物質的紅色沉積和戈壁的黃色表層形成了鮮明的顏色對比,特別好看。”衛建民激動地向記者展示著他拍攝到的視頻,湧動的圓形湖面如同戈壁大地的明眸,守望著歲月的滄桑。因此,衛建民給它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柴達木之眼”。

茫崖市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唐拓華與衛建民的觀點不謀而合。“這幾年,我和很多攝影愛好者走遍了茫崖的角角落落,大家都以為戈壁上除了沙子就是沙子,其實這裡獨特的自然風貌造就了與眾不同的大美風景。”

從過去的公安局長,到現在的旅遊局長,唐拓華為了這次“跨界轉型”,不知已經磨破了多少雙運動鞋。“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我們首先要摸清茫崖市的旅遊家底,柴達木盆地獨特的氣候和地質條件,孕育出的景觀的獨特性在別的地方根本看不到。”說起茫崖的美景,唐拓華如數家珍,如同一個得到糖果的孩童一樣興奮。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翡翠湖 (茫崖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茫崖市以東30多公里的地方,金色的山樑依偎著一汪汪如翡翠鑲嵌的巨大鹽湖群,藍天白雲倒映其中,美不勝收。“這裡就是我們重點打造的翡翠湖,規模和湖水成色在整個柴達木地區都是首屈一指的。”為了更好地開發好這片“寶地”,唐拓華親自參與翡翠湖的規劃建設,先後跑了200多趟,有時候做夢都在規劃景區的開發建設。

“茫崖地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不僅有尕斯庫勒湖、千佛崖、丹霞地貌英雄嶺、俄博樑雅丹群、水上雅丹、寶石灘等自然景觀,油田遊、鹽湖遊等工業遊也是我們的特色,而且利用‘中國最像火星的地方’這個獨特優勢,我們打造了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唐拓華激動地說。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火星營地 (茫崖市委宣傳部供圖)

百聞不如一見。夜色降臨,青海冷湖火星營地外,一片與世隔絕般寂靜,抬頭望天,浩瀚星河璀璨奪目。目前,茫崖正加快推進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紫金山天文臺建設的大視場巡天望遠鏡項目、與國家天文臺實施的大型中微子探測陣列實驗項目等,將文化旅遊與天文科普完美融合,積極打造國內首屈一指的天文科普產業園。

“依託全省旅遊業‘一圈三線三廊道三板塊’的發展定位和海西打造全域旅遊的東風,茫崖悠久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產業文化都將與文化旅遊產業相互交融,我們正在大力發展集科學、科幻、科普、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文化旅遊產業,這將成為新茫崖的又一發展支柱。”王建國介紹道。


"

編者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週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青海境之西,崑崙山之側,柴達木盆地中,戈壁綠洲內……這裡,坐落著中國目前最年輕的城市,它就是青海的西大門——茫崖市,蒙古語稱之為“額頭”。

抬頭仰望,那矗立在英雄嶺上的一座座“磕頭機”(開採石油的抽油機),咿呀訴說著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城”的輝煌與榮耀;

側耳傾聽,那穿梭在樹林間的一隻只喜鵲,歡愉歌唱著大漠戈壁上“新綠洲”的建設與美好;

起身飛躍,那翱翔在翡翠湖上空的一架架無人機,清晰記錄著這塊柴達木寶地的神奇與魅力。

壯麗70載,這裡正年輕。2018年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青海省茫崖行政委員會和冷湖行政委員會合並組建成茫崖市。

走過崢嶸歲月的茫崖市,如今正整裝再發,向著戈壁綠洲現代化新城的藍圖,踏上新的發展征程。

石油立城 產業興城

“南崑崙、北祁連,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無人煙。”這句話是對柴達木盆地最真實的寫照。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地中四井遺址(攝影:楊陽)

從茫崖市花土溝鎮驅車一路向北,在瀚海戈壁中穿行3個多小時,位於冷湖鎮東南方向20公里外的戈壁上,有一片上世紀60年代留下的油田遺蹟。在這塊如同月球表面一般荒涼的土地上,那一片片已經被風化的殘垣,還有那佇立在地中四井上廢棄的“磕頭機”,彷彿都在講述著當年萬名石油人大會戰的奮鬥故事:

1954年,第一批地質人騎著駱駝走進柴達木盆地,聲聲駝鈴喚醒了這片沉睡萬年的“聚寶之地”。

1955年11月24日,柴達木盆地第一口探井泉一井開鑽並獲得工業油流。

1956年9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支援克拉瑪依和柴達木油區》的社論後,大批有志青年奔赴柴達木盆地,油田職工隊伍迅速發展到近3萬人。

1958年9月13日,冷湖地區地中四井發生井噴,原油連續暢噴三天三夜,日噴油高達800噸,冷湖油田躍居當時全國四大油田之一,幫助共和國逐漸摘下了“貧油”的帽子。

……

隨著石油、石棉等礦藏的相繼發現,有著“石油城”“石棉都”美譽的茫崖和冷湖,成為這片戈壁上“夢開始的地方”。

時隔60多年,如今,在茫崖市花土溝鎮西北處的英雄嶺上,每當東方的旭日緩緩升起,那一臺臺縱橫於溝壑之間的抽油機,在陽光的映射下越發顯得挺拔而堅毅,一俯一仰,續寫著昔日“石油城”的輝煌。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石油開採(攝影:張晨 楊霆)

山溝溝中,身著紅色工裝的青海油田採油三廠工人阮仕龍正在和同事檢查油井情況。作為“油二代”,他毅然放棄了北京公務員的安逸生活,再次回到這個養育了他的西部小鎮,投身到了老一輩人奉獻青春的“戰場”。

“我父親那一代石油人,工作條件非常艱苦,休息都是在地窩子裡,當時沒有路,所有的設備和建材只能人工扛到海拔兩三千米的山上。所以有句話說,那邊的山,誰爬上去誰就是英雄,這就是英雄嶺的來歷。”阮仕龍說,60多年來,英雄嶺始終是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的主戰場,油一代、油二代、油三代……一代一代青海石油人在這裡尋找石油、奉獻石油。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吃苦耐勞,敢闖敢幹。就這樣,幾代人經過不懈努力,在“天上無飛鳥,遍地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吸不飽”的戈壁上築起了他們的夢想,將工業打造成了茫崖發展的脊樑。

石油建城,產業興城。站在新的發展時期,新茫崖依託資源優勢,繼續在“烏金”“鹽湖”“綠能”上做著大文章:以發展石油、天然氣、鹽湖等傳統產業為基礎,以清潔能源、有色金屬等新興產業為重點,依託茫崖冷湖的“一區兩園”發展區,著力打造青藏高原石油新城。

在冷湖鎮鹽湖化工和有色金屬產業園裡,百萬噸鉀肥擴能改造和大浪灘鹽湖資源整合等項目,以循環經濟發展要求,正全力打造海西西部鹽湖化工生產基地;戈壁上,一架架隨風而轉的風力發電設備,一張張閃爍著銀色光亮的光伏“大網”,讓“看不見”的能量變成點亮萬家燈火的光明,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發電基地已經呼之欲出。

新茫崖,新起航,石油新城的發展動力強勁!

植綠護城 生態定城

“這片林子還得再澆澆水,注意多施點肥。”正值中午日頭高照,呼呼的大風從林間吹過。在茫崖市花土溝鎮以東10公里外的東部防護林裡,茫崖市自然資源局林業辦負責人李翔正帶著管護人員查看樹苗的養護情況。從2008年至今,李翔和同事們已經在茫崖的戈壁上種下了6000多畝林地,晒得黝黑的皮膚,長滿老繭的雙手,記錄下了這位茫崖林業工作者的執著與堅守。

“還記得2008年剛來茫崖工作的時候,坐在車上看著一路上滿眼的黃沙戈壁,心都涼了,有種立即想走的衝動。”從小在烏蘭草原上長大的李翔,道出了很多初到茫崖的人的複雜心情。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茫崖市區(攝影:楊陽)

過去,茫崖的石油和石棉礦聞名全國,很多人衝著這裡“好掙錢”不遠千里來到這裡。然而,飛沙走石、滿目荒涼的茫崖,也僅僅只是這些逐夢人的短暫停留之地。“這裡啥也沒有,掙到錢了,誰還願意留在這裡啊。”李翔說。

留不住人,何談發展?“別的地方是經濟留人,待遇留人,在茫崖,我們首先要做到環境留人。”茫崖市委書記孔祥輝說。逃離不如改造,茫崖人做出了誓向戈壁要綠色的挑戰。

“剛開始在茫崖植樹綠化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這裡環境這麼惡劣,植樹投入又那麼大,為什麼要做呢?在我看來,綠色代表著生命和希望,要給大家提供一個優美的生活工作環境,這是我的責任。”孔祥輝堅定地說。從那時起,茫崖每年拿出地方財政四分之一的資金專門用於環境建設,通過“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辦法,依託國家公益林管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助試點等工程,書寫戈壁新面貌。

“茫崖種樹最大的困難就是土地鹽鹼化程度深、風沙大,種樹用水、資金投入等都是其他省份的幾十倍。從2008年開始,我們針對怎麼去鹽鹼、選什麼樹種、如何解決缺水等問題,開始了各種嘗試。”回憶起當時植綠的艱辛,李翔至今記憶猶新:“2010年3月底到5月初,沙塵暴整整颳了40多天,沙子打到臉上,跟刀子劃過一樣疼。沙子把樹皮都打沒了,134畝的試驗林被活生生吹死了40多畝。”

“在茫崖,種棵樹比養孩子還難。”李翔說的可不是俏皮話。為了茫崖的這些樹林子,李翔陪伴家人的時間屈指可數,更無暇顧及他遠在河南老家的兒子。然而,在這上千畝的樹林中,98%的樹苗都是李翔一棵一棵地照顧、看管的,用他的話說:“在茫崖做林業工作,痛並快樂著。困難再大,我們也要想各種辦法去克服解決。只要看著林子綠了、樹木活了,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欣慰,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說著說著,這位黝黑壯漢的眼眶不禁溼潤了起來。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茫崖市區廣場(攝影:楊陽)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2008年至2017年末,茫崖市累計造林投入達4億多元,巨大的投入、用心的改造,換來的是“貴比石油”的戈壁綠洲和全體市民拍手稱讚的優美環境。站在高處,極目遠眺,2800多畝的防護林像一條綠色的臂彎從東西兩面守護著這座城鎮的生態;走在城區內,滿目鬱鬱蔥蔥彷彿置身於南方; 315國道和飛機場兩側築起的綠色長廊,驅走的是“開車不過花土溝”的恐懼;過去只能窩在家裡的茫崖人,也紛紛走出家門,享受著綠色帶來的愜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茫崖生態定城的腳步“永遠在路上”。孔祥輝表示,依託優化城市空間、補足城市建設短板的機遇,茫崖不僅要在市區內規劃建設多個生態綠色廣場,滿足更多市民“享綠”的生活需求,還要通過新建汙水處理廠、無害化處理“油泥砂”等固體廢物守住生態底線,再造一個更大規模的綠洲,為茫崖市發展保駕護航。

“未來3年內,我們要在茫崖鎮、飛機場、火車站附近加大綠化力度,新增林地1萬畝,並形成一個扇形的綠色環島,守護茫崖市。打造一個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生態優良、環境優美的青海西部精品特色城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茫崖市市長王建國如是說。

旅遊旺城 轉型富城

青海的大美,有“高原藍寶石”青海湖的碧波盪漾,有三江源頭無際草原的綠草如蓋;在西部邊陲之地,還有美得神奇而令人歎為觀止的戈壁奇景。在走遍祖國千山萬水的資深攝影愛好者、茫崖市攝影家協會主席衛建民的鏡頭裡,茫崖的美,是那麼與眾不同。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航拍“柴達木之眼”——艾肯泉(攝影:張晨 楊霆)

“在距離茫崖市30多公里的戈壁灘上,牧民們告訴我有一個被世人遺忘的奇景——一口已經噴湧千年的泉水,在戈壁上形成了一個碩大的礦物質泉水湖。航拍鏡頭裡,泉水中礦物質的紅色沉積和戈壁的黃色表層形成了鮮明的顏色對比,特別好看。”衛建民激動地向記者展示著他拍攝到的視頻,湧動的圓形湖面如同戈壁大地的明眸,守望著歲月的滄桑。因此,衛建民給它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柴達木之眼”。

茫崖市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唐拓華與衛建民的觀點不謀而合。“這幾年,我和很多攝影愛好者走遍了茫崖的角角落落,大家都以為戈壁上除了沙子就是沙子,其實這裡獨特的自然風貌造就了與眾不同的大美風景。”

從過去的公安局長,到現在的旅遊局長,唐拓華為了這次“跨界轉型”,不知已經磨破了多少雙運動鞋。“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我們首先要摸清茫崖市的旅遊家底,柴達木盆地獨特的氣候和地質條件,孕育出的景觀的獨特性在別的地方根本看不到。”說起茫崖的美景,唐拓華如數家珍,如同一個得到糖果的孩童一樣興奮。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翡翠湖 (茫崖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茫崖市以東30多公里的地方,金色的山樑依偎著一汪汪如翡翠鑲嵌的巨大鹽湖群,藍天白雲倒映其中,美不勝收。“這裡就是我們重點打造的翡翠湖,規模和湖水成色在整個柴達木地區都是首屈一指的。”為了更好地開發好這片“寶地”,唐拓華親自參與翡翠湖的規劃建設,先後跑了200多趟,有時候做夢都在規劃景區的開發建設。

“茫崖地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不僅有尕斯庫勒湖、千佛崖、丹霞地貌英雄嶺、俄博樑雅丹群、水上雅丹、寶石灘等自然景觀,油田遊、鹽湖遊等工業遊也是我們的特色,而且利用‘中國最像火星的地方’這個獨特優勢,我們打造了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唐拓華激動地說。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火星營地 (茫崖市委宣傳部供圖)

百聞不如一見。夜色降臨,青海冷湖火星營地外,一片與世隔絕般寂靜,抬頭望天,浩瀚星河璀璨奪目。目前,茫崖正加快推進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紫金山天文臺建設的大視場巡天望遠鏡項目、與國家天文臺實施的大型中微子探測陣列實驗項目等,將文化旅遊與天文科普完美融合,積極打造國內首屈一指的天文科普產業園。

“依託全省旅遊業‘一圈三線三廊道三板塊’的發展定位和海西打造全域旅遊的東風,茫崖悠久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產業文化都將與文化旅遊產業相互交融,我們正在大力發展集科學、科幻、科普、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文化旅遊產業,這將成為新茫崖的又一發展支柱。”王建國介紹道。


“石油城”茫崖的逆襲最年輕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航拍翡翠湖(攝影:張晨 楊霆)

經過幾年的大力推介和宣傳,到茫崖旅遊的人數從前幾年的3萬人迅速增加到了40多萬人。孔祥輝說:“過去幾十年中,茫崖都是以發展工業為主,近年來,我們根據實現綠色發展的要求,以‘工業+旅遊'兩條腿一起跑的思路,用旅遊業帶動其他產業協調發展,從而帶動老百姓增加收入,聚集人氣,為地方經濟發展增加新動能。”談到 “十三五”末旅遊人數要實現突破200萬人次的目標,孔祥輝表示,茫崖對此信心滿滿。

壯麗70年,年輕新起航。戈壁之城要建設成什麼樣子,正在“趕考”的新茫崖又將會交出怎樣的答卷?孔祥輝向記者描述著茫崖市的發展藍圖,也向廣大茫崖市民作出了莊嚴承諾:

“我們將積極貫徹青海省委‘一優兩高'戰略和海西州委提出的‘建設新茫崖'要求,努力將茫崖市打造成民族團結、繁榮穩定的青藏高原石油化工新城、青海西部戈壁綠洲現代化新城和‘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城市,未來的茫崖將以一個嶄新的姿態和麵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共和國最年輕的城市,正帶著無限朝氣款款而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