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醫院會飛

世衛組織 地震 交通 空調 人民網 2017-06-15

核心閱讀

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廣東)日前成為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認證評估的國際應急醫療隊。這是一家能隨時“飛”出去的智能化應急“帳篷醫院”,擁有20張病床,能夠24小時運營,可自給自足14天;裝備2公斤的生命體徵監護儀、像筆記本一樣大的彩超、迷你X光機、便攜式製氧機等;每天能完成7臺大手術、15臺小手術、接待門診病人100人次以上。

日前召開的第七十屆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佈,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廣東)成為第二批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認證評估的國際應急醫療隊,同時成為世衛組織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防控體系下9支國際應急醫療隊之一。這意味著,這家成建制的中國“帳篷醫院”將時刻待命飛向藍天,飛向國際應急和人道主義救援任務區。

那裡也許是戰亂,也許是饑荒,也許是地震、海嘯、瘟疫肆虐……但他們將時刻準備著在中國政府和世衛組織的統一調度下,隨時接受國際應急醫療救援任務,為災民提供安全、及時、有效、平等的應急醫療救援服務。

插上翅膀的“智能醫院”

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1號樓倉庫,叉車將航空箱往外運輸,經過倉庫門,伴隨“嘀”的一聲,電腦上特定的編碼同時顯示應急裝備出庫。而在室外開闊地,55頂大小不一的潔白的帳篷組成了一家頗具規模的應急救援“帳篷醫院”。

在“帳篷醫院”的手術室裡,正在進行一臺特殊的截肢手術。43歲的麻醉醫生周代偉在給一頭豬做麻醉。他要給豬做插管,“給豬插管比給人插管要難很多。”周代偉笑著說。

而在無影燈下,主刀醫生、護士聚精會神,為這隻近百斤的豬做手術。他們一邊手術,一邊觀察呼吸機、監護儀、消毒儀……手術結束,一切正常。而在此之前,這隻豬“走”過了帳篷醫院的檢傷分類、急救、檢查、術前準備等各個環節。

原來,這是模擬災難發生時的緊急救命手術,也是這群白衣戰士飛向藍天前的演練。

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廣東)的前身,是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成立的緊急醫學救援隊,是國內最早建立的應急醫療隊。醫療隊總隊長、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院長田軍章介紹說,汶川地震以後,我國加大了對緊急救援體系的建設力度,2010年啟動了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的建設。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廣東)以優異表現成為首批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

與其他應急醫療救援隊不同的是,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廣東)是一座能隨時飛出去的智能化應急“帳篷醫院”,所有設備、物資都能滿足空運的要求。在接到救援任務後,他們可以在6小時內完成集結抵達機場,飛抵受援地後6小時內搭建完成醫療急救單元開展急救。

願救援不再有遺憾

“汶川地震發生後,我們是冒著餘震飛石,徒步進入映秀鎮的。”湯娜年齡不大,但在應急醫療隊是老隊員了。汶川地震發生後,當時29歲的湯娜作為醫院急診科護士報名第一批奔赴抗震救災一線。

湯娜記得,救援官兵們在一所倒塌的房子裡探測到了生命跡象,一名中年男子被救出,已經奄奄一息了,醫療救援隊立即搶救。遺憾的是,由於患者傷勢太重,最終還是過世了。對此,湯娜很是傷感,如果當時救援隊有帳篷醫院,有便攜式的手術檯,有無影燈、有呼吸機,有全套的救援醫療設備,也許他不會走。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應急醫療救援裝備不足是個大問題,有些醫療隊僅能進行清創縫合,有重傷員在被前線救援隊從廢墟中刨出後,因無法及時手術而死亡或者殘疾。

如今,在這家“會飛的醫院”裡,2公斤的生命體徵監護儀、像筆記本一樣大的彩超、迷你X光機、便攜式製氧機、便攜式手術檯、獨立4G無線網絡……裝備一應俱全。同樣參加過汶川地震救援的創傷外科主任醫師江奕恆感嘆:“這就是我們的理想——設備拿得動、背得上、走得了。”

以製氧機為例,在醫院,醫用製氧機2—3噸,是個龐然大物。很多應急救援隊用家用製氧機替代,但因根本達不到醫用氧氣濃度和出氧量,無法開展手術。而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廣東)聯合廠家研發了便攜式製氧機,只有200公斤,便於空運,到了現場,能像搭積木一樣分拆、組裝,解決了一大難題。

這家“會飛的醫院”還擁有20張病床,可在惡劣環境下開展高效的緊急醫學救援,能夠24小時運營,可自給自足14天。帳篷醫院正常運作後能每天完成7臺大手術、15臺小手術、每天接待門診病人100人次以上……這都是過去無法比擬的。

此外,隊員還有一項標配——個人背囊,裡面配置了保溫杯、手電筒、睡袋、野外生存帳篷、對講機、急救包、應急食品、直飲過濾淨水杯等。在緊急情況下,隊員可依靠背囊獨自生存48小時。隊員可以到一線去,戴在頭上的單人視訊裝置能讓後方指揮中心實時看到現場場景,實現前方與後方語音、視頻的雙向傳輸。

“高溫、高溼”下獨當一面

前兩年,東盟地區論壇第四次救災演習在馬來西亞玻璃市州舉行,中、美、俄、日、韓等近30個國家參與,以颱風登陸馬來半島北部為場景,在建築物倒塌、洪水、石油洩漏和工廠事故等模擬情景下,各國將開展海上搜救、大規模人員撤離、石油洩漏控制、搜索飛機殘骸等演習活動。

當時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廣東)負責建築物坍塌、化學品洩漏、道路交通事故模擬情景下的應急救援。隊長田軍章說,在演習現場,我國由應急指揮車、門診車、野戰手術車、藥械車、醫技車、野戰帳篷組成的移動醫院引起了廣泛關注。當時他也納悶,為什麼指揮官把所有的“重傷員”都派到中國救援隊。事後才知,馬方指揮官認為中國隊的設備最齊全、技術最全面,所以中國救援隊就“能者多勞”了。

在兩天的演習當中,移動醫院共救治模擬病例68例,其中重症14人,危重症20人,輕傷34人。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廣東)還參加事故現場的處置工作,接到演習指令後,分別奔赴建築物坍塌、化學品洩漏、道路交通事故等災害現場,及時開展了檢傷分類、固定包紮等救治,整個處置過程有序、高效、科學、嚴謹,得到參演各國的高度讚許。

田軍章介紹,他們的應急醫療隊伍的配置、建設方案適合東南亞國家高溫、高溼環境下的救援特點和需要。足夠的電力儲備以及可攜帶的輕型空調就是非常重要的配備。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廣東)成立後,曾接受國家相關部門指令,為日本海嘯救援、菲律賓颱風救援和雅安地震救援啟動“飛行醫院”救援預案;而在廣東,防治禽流感、登革熱疫情,收治埃博拉患者、應對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等,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廣東)都是當仁不讓的主力。

“隨時接受國際應急醫療救援任務,我們感到無比的光榮。”田軍章表示,通過了世衛組織認證評估,他們將肩負國家使命到國外救援,努力在世衛組織構建的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防控體系下的9支國際應急醫療隊中獨當一面,獨樹一幟。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15日 16 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