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食品安全 法律 刑法 民法 農業 農產品 日本 新聞 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誌 2019-07-21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摘要】當前中國將構建最嚴格的食品可追溯制度作為立法目標。我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設可歸納為五點:立法化、嚴格化、智能化、社會化、專業化。就法律層面方面,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設置食品可追溯的專門章節,並與其他食品安全相關法律同時適用,進行多層級的法律管轄。法律條文方面,中國食品可追溯制度的法律條文應囊括:(1)最嚴格的“標準化”(即全程、動態、全覆蓋的可追溯管理體系)與成本相關的國家支持;(2)專業化的食品安全追溯大數據及其立法;(3)智能化的區塊鏈技術與食品可追溯及其立法。

【關鍵詞】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制度創新

基金項目:

“世界各國轉基因食品的政策和法律規制比較研究”(14GJ004)、國家重大課題“我國轉基因食品規制法律體系構建研究”(18ZDA147)階段性研究成果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摘要】當前中國將構建最嚴格的食品可追溯制度作為立法目標。我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設可歸納為五點:立法化、嚴格化、智能化、社會化、專業化。就法律層面方面,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設置食品可追溯的專門章節,並與其他食品安全相關法律同時適用,進行多層級的法律管轄。法律條文方面,中國食品可追溯制度的法律條文應囊括:(1)最嚴格的“標準化”(即全程、動態、全覆蓋的可追溯管理體系)與成本相關的國家支持;(2)專業化的食品安全追溯大數據及其立法;(3)智能化的區塊鏈技術與食品可追溯及其立法。

【關鍵詞】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制度創新

基金項目:

“世界各國轉基因食品的政策和法律規制比較研究”(14GJ004)、國家重大課題“我國轉基因食品規制法律體系構建研究”(18ZDA147)階段性研究成果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引 言

我國按照全球公認的評價準則,借鑑歐盟、日本等食品可追溯領域技術先進國家(或地區)的普遍做法,結合我國國情制定了相應的食品安全基本立法。2018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進行了非常嚴格的規範。例如,在第二條至第九條中,明確規定了食品生產經營者、地方政府、監管部門、檢驗與認證機構、新聞媒體等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第九章“法律責任”中規定了對違反法定義務的,強化刑事責任追究。突出刑事責任優先原則,對於涉嫌構成犯罪的,及時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新法還建立了首負責任制,接到消費者賠償要求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強化了民事連帶責任,如第一百三十一條中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履行管理義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這不僅擴大了法律調整範圍,還加重了違反法律的懲罰力度[1]。強大的食品可追溯能力不僅對進口國具有更大的進口吸引力,對國內而言也可以明確權責,並能夠及時保護消費者[2]。誠然,食品可追溯制度並不能保證食品本身更加安全,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相對較強的管控和問責能力[3]

1

我國目前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

之缺陷與應對

食品可追溯立法未體系化

目前我國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主要有《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農業法》(2012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013年修訂)、《刑法》(2017年修訂)等法律及相關規定。對於食品可追溯問題主要規定在《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第四十二條,國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但該條款只作了總括性的表述: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國家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採用信息化手段採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農業行政等有關部門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協作機制。可見,該項條款並沒有對食品可追溯標準的具體要求進行立法。一般而言,較低位階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經常讓位於不利於食品安全管理的上位法律法規,從而導致了時間較後而位階較低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效力低於時間較早位階較高的,繼而出現了上位位階法律法規無法有效進行食品可追溯管理,同時下位位階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又缺乏足夠的效力。

而有關食品可追溯制度的名稱直接體現了其調整範圍、主要內容、立法層次及其他相關立法[4],因此必須有恰當的立法名稱。現階段中國食品安全的綜合性法律——《食品安全法》是根據立法層次和立法內容兩方面確定了該項法的名稱。現行《食品安全法》下的諸多章節中,如第五條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第二十條衛生農業部門信息共享、第二十九條食品安全標準的公佈、第三十二條食品安全標準的跟蹤評價、第五十九條食品添加劑生產者的出廠檢驗記錄制度、第六十條食品添加劑經營者的進貨查驗記錄制度、第一百三十二條食品貯存、運輸和裝卸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等諸多條款中都有與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相關的內容。因此,可以將食品可追溯制度作為《食品安全法》的特殊章節建議命名為“食品可追溯制度”,並作為第二章“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中的單獨一節,具體規定食品可追溯的具體流程規範、增加食品可追溯各個環節的具體標準等內容。此外,從立法命名的角度而言,應在第六十九條轉基因食品的標示中專門增設“食品可追溯標示”這一段落。明確表示食品可追溯能力應具備何種形式的可追溯標示、標示的內容、監管機構、風險等諸多內容。

此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2012年修訂)中也有涉及農產品可追溯制度的相應規範,但其相關條款應以《食品安全法》下的食品可追溯條文內容為主要的參照標準,因就食品安全而言,我國的立法目標是全程的、動態的、全覆蓋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5]。故有必要增加食品可追溯制度法律條款,對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進行詳細規定,明確可追溯制度應全部覆蓋所有食品(即全覆蓋)。並規定“如過程中某一環節沒有做到登記備案就獲得安全證書”屬於違法行為。此外,一旦在某一環節沒有通過檢測評級也要錄入系統。筆者認為,應在第三章“食品安全標準”中專門增設“食品可追溯標準”這一段落。其內容應該包括立法目的、適用範圍、管理對象、基本原則、食品可追溯技術標準內容等。其中基本原則應包括:全過程管理原則、與國際規則相協調原則、謹慎原則、以科學證據為標準的風險預防原則等。

食品可追溯監管機構體系不完善

我國對食品監管機構的設置相對比較健全,在《食品安全法》中第五、六、七、九條詳細規定了食品監管機構。在中央一級,負責食品安全監管的機構包括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衛生行政部、農業行政部等。在中央政府下面,各地省、地區和縣設有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直接向當地政府負責,並接受中央監管機構的監管與技術方面的指導。但涉及進口食品時情況較為特殊,例如《食品安全法》第六章“食品進出口”規定了我國對於進口食品的管制流程是:對進入我國境內的食品由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作為行政執法機構進行審查[6];但進入境內之後的食品、農產品安全問題一般由當地行政機關部門進行接手監管。一旦在國內市場上出現問題,首先由國內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進行管理,同時通知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並負責對進口商及境外食品調查。

但由於缺乏專門的食品可追溯管理部門,目前有關食品可追溯的問題多由各級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合併處理,這就會導致管理的重合或混雜。因此,有必要在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中增設專門的可追溯法定管理部門,並規定其必須由當地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為直接責任機構承擔賠償責任。有關食品安全綜合治理體制與協調機制中,採用聯席會議的模式進行綜合監督管理與專業監督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系已被廣泛應用。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摘要】當前中國將構建最嚴格的食品可追溯制度作為立法目標。我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設可歸納為五點:立法化、嚴格化、智能化、社會化、專業化。就法律層面方面,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設置食品可追溯的專門章節,並與其他食品安全相關法律同時適用,進行多層級的法律管轄。法律條文方面,中國食品可追溯制度的法律條文應囊括:(1)最嚴格的“標準化”(即全程、動態、全覆蓋的可追溯管理體系)與成本相關的國家支持;(2)專業化的食品安全追溯大數據及其立法;(3)智能化的區塊鏈技術與食品可追溯及其立法。

【關鍵詞】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制度創新

基金項目:

“世界各國轉基因食品的政策和法律規制比較研究”(14GJ004)、國家重大課題“我國轉基因食品規制法律體系構建研究”(18ZDA147)階段性研究成果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引 言

我國按照全球公認的評價準則,借鑑歐盟、日本等食品可追溯領域技術先進國家(或地區)的普遍做法,結合我國國情制定了相應的食品安全基本立法。2018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進行了非常嚴格的規範。例如,在第二條至第九條中,明確規定了食品生產經營者、地方政府、監管部門、檢驗與認證機構、新聞媒體等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第九章“法律責任”中規定了對違反法定義務的,強化刑事責任追究。突出刑事責任優先原則,對於涉嫌構成犯罪的,及時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新法還建立了首負責任制,接到消費者賠償要求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強化了民事連帶責任,如第一百三十一條中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履行管理義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這不僅擴大了法律調整範圍,還加重了違反法律的懲罰力度[1]。強大的食品可追溯能力不僅對進口國具有更大的進口吸引力,對國內而言也可以明確權責,並能夠及時保護消費者[2]。誠然,食品可追溯制度並不能保證食品本身更加安全,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相對較強的管控和問責能力[3]

1

我國目前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

之缺陷與應對

食品可追溯立法未體系化

目前我國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主要有《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農業法》(2012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013年修訂)、《刑法》(2017年修訂)等法律及相關規定。對於食品可追溯問題主要規定在《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第四十二條,國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但該條款只作了總括性的表述: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國家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採用信息化手段採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農業行政等有關部門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協作機制。可見,該項條款並沒有對食品可追溯標準的具體要求進行立法。一般而言,較低位階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經常讓位於不利於食品安全管理的上位法律法規,從而導致了時間較後而位階較低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效力低於時間較早位階較高的,繼而出現了上位位階法律法規無法有效進行食品可追溯管理,同時下位位階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又缺乏足夠的效力。

而有關食品可追溯制度的名稱直接體現了其調整範圍、主要內容、立法層次及其他相關立法[4],因此必須有恰當的立法名稱。現階段中國食品安全的綜合性法律——《食品安全法》是根據立法層次和立法內容兩方面確定了該項法的名稱。現行《食品安全法》下的諸多章節中,如第五條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第二十條衛生農業部門信息共享、第二十九條食品安全標準的公佈、第三十二條食品安全標準的跟蹤評價、第五十九條食品添加劑生產者的出廠檢驗記錄制度、第六十條食品添加劑經營者的進貨查驗記錄制度、第一百三十二條食品貯存、運輸和裝卸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等諸多條款中都有與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相關的內容。因此,可以將食品可追溯制度作為《食品安全法》的特殊章節建議命名為“食品可追溯制度”,並作為第二章“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中的單獨一節,具體規定食品可追溯的具體流程規範、增加食品可追溯各個環節的具體標準等內容。此外,從立法命名的角度而言,應在第六十九條轉基因食品的標示中專門增設“食品可追溯標示”這一段落。明確表示食品可追溯能力應具備何種形式的可追溯標示、標示的內容、監管機構、風險等諸多內容。

此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2012年修訂)中也有涉及農產品可追溯制度的相應規範,但其相關條款應以《食品安全法》下的食品可追溯條文內容為主要的參照標準,因就食品安全而言,我國的立法目標是全程的、動態的、全覆蓋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5]。故有必要增加食品可追溯制度法律條款,對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進行詳細規定,明確可追溯制度應全部覆蓋所有食品(即全覆蓋)。並規定“如過程中某一環節沒有做到登記備案就獲得安全證書”屬於違法行為。此外,一旦在某一環節沒有通過檢測評級也要錄入系統。筆者認為,應在第三章“食品安全標準”中專門增設“食品可追溯標準”這一段落。其內容應該包括立法目的、適用範圍、管理對象、基本原則、食品可追溯技術標準內容等。其中基本原則應包括:全過程管理原則、與國際規則相協調原則、謹慎原則、以科學證據為標準的風險預防原則等。

食品可追溯監管機構體系不完善

我國對食品監管機構的設置相對比較健全,在《食品安全法》中第五、六、七、九條詳細規定了食品監管機構。在中央一級,負責食品安全監管的機構包括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衛生行政部、農業行政部等。在中央政府下面,各地省、地區和縣設有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直接向當地政府負責,並接受中央監管機構的監管與技術方面的指導。但涉及進口食品時情況較為特殊,例如《食品安全法》第六章“食品進出口”規定了我國對於進口食品的管制流程是:對進入我國境內的食品由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作為行政執法機構進行審查[6];但進入境內之後的食品、農產品安全問題一般由當地行政機關部門進行接手監管。一旦在國內市場上出現問題,首先由國內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進行管理,同時通知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並負責對進口商及境外食品調查。

但由於缺乏專門的食品可追溯管理部門,目前有關食品可追溯的問題多由各級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合併處理,這就會導致管理的重合或混雜。因此,有必要在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中增設專門的可追溯法定管理部門,並規定其必須由當地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為直接責任機構承擔賠償責任。有關食品安全綜合治理體制與協調機制中,採用聯席會議的模式進行綜合監督管理與專業監督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系已被廣泛應用。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2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

之制度創新

最嚴格的標準化

我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的技術與規制將定位在最嚴格的標準化上,吸納歐盟、日本等食品可追溯領域技術先進國家(或地區)的做法,並創立我國最嚴格可追溯技術標準,“食品可追溯能力中國標準”也是我國為國際社會做出食品安全全球治理的貢獻之一。

如前所述,在立法層面上一般體現在IP管理、專門設置食品可追溯法規章節、專門的食品可追溯機構管理等方面。但除此之外,在全球範圍內製定自己的“中國標準”,也將是中國食品安全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任何國家(或地區)都會為自身的國際競爭部署相應的國家戰略規劃與戰略佈局,而中國目前仍然與歐盟、日本等世界許多發達國家(或地區)存在著科技領域的差距。因此,中國掌握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標準的話語權、主導權非常重要,從國家戰略與本國切身利益出發,制定出中國關於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技術與法律的標準和範本是我國未來在該領域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對國內而言,最嚴格的可追溯標準可以令不法經營者無所遁形,更規範地按照可追溯流程生產食品,從而使消費者獲得更具安全保障的食品。

大數據透明:

與IP相關的大數據立法

世界上食品可追溯領域技術先進的國家(或地區),例如歐盟、美國都採用了大數據的處理模式來管理食品可追溯的問題,其大數據管理有賴於其國家先進的科技水平,例如美國的食品可追溯由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進行,每年通過橫向、縱向、多重維度的方式對食品可追溯能力進行測評。歐盟、日本等國家(或地區)通過IP編碼的形式對食品進行追溯並錄入專門的可追溯數據庫。

我國食品安全可追溯也應成立相關的數據中心,食品可追溯編碼主要由三個重要因素組成:

(1)編碼(IP):食品可追溯能力全球唯一標識;

(2)採集:食品可追溯編碼信息;

(3)共享:供應鏈各方有關食品可追溯信息共享。

因此,有必要對IP與相關大數據進行立法,以確保IP的唯一性、真實性與大數據的不可篡改性。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可以藉助大數據平臺,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所提出的“食品安全可追溯大數據與社會共治”理念中,利用大數據可以將企業之間的信息有效銜接,但有必要對食品可追溯能力大數據信息銜接進行相關立法。面對如此威力巨大的食品可追溯大數據,採用法律手段保障其真實性和透明性。從而更好地輔助食品預警機制進行全鏈條的、科學的風險評估。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中國食品可追溯大數據資源庫進行安全性、真實性、透明性的相關立法。

鏈上治理:

與食品可追溯能力相關的區塊鏈立法

區塊鏈技術一般指互聯網多個備份,互相驗證,無法篡改遺失,具有去中心化、去霸權化特點,可認為是現代技術用於解決食品信任問題的有力工具。其基本原理是分佈式:一旦觸及則更改所有備份,核心優勢在於其不可篡改性。許多跨國公司,如IBM十幾年前就在做多種形式的食品供應鏈追溯。因此,區塊鏈技術可減少不法分子利用食品安全漏洞作案的情況。在中國,區塊鏈其本身蘊含的公正、透明的設計理念與食品安全最嚴格管控保持了一致。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食品供應鏈中的可追溯性,讓消費者深知食品可追溯能力的科學性和真實可靠性,從而促進消費的同時保證了救濟與召回的有效性。因此,未來對轉基因食品可追溯能力相關的區塊鏈技術進行立法實屬必然。在《食品安全法》第三章“食品安全標準”中應專門增設“食品可追溯區塊鏈技術標準”相關條款,對食品可追溯區塊鏈技術進行嚴格立法。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摘要】當前中國將構建最嚴格的食品可追溯制度作為立法目標。我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設可歸納為五點:立法化、嚴格化、智能化、社會化、專業化。就法律層面方面,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設置食品可追溯的專門章節,並與其他食品安全相關法律同時適用,進行多層級的法律管轄。法律條文方面,中國食品可追溯制度的法律條文應囊括:(1)最嚴格的“標準化”(即全程、動態、全覆蓋的可追溯管理體系)與成本相關的國家支持;(2)專業化的食品安全追溯大數據及其立法;(3)智能化的區塊鏈技術與食品可追溯及其立法。

【關鍵詞】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制度創新

基金項目:

“世界各國轉基因食品的政策和法律規制比較研究”(14GJ004)、國家重大課題“我國轉基因食品規制法律體系構建研究”(18ZDA147)階段性研究成果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引 言

我國按照全球公認的評價準則,借鑑歐盟、日本等食品可追溯領域技術先進國家(或地區)的普遍做法,結合我國國情制定了相應的食品安全基本立法。2018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進行了非常嚴格的規範。例如,在第二條至第九條中,明確規定了食品生產經營者、地方政府、監管部門、檢驗與認證機構、新聞媒體等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第九章“法律責任”中規定了對違反法定義務的,強化刑事責任追究。突出刑事責任優先原則,對於涉嫌構成犯罪的,及時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新法還建立了首負責任制,接到消費者賠償要求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強化了民事連帶責任,如第一百三十一條中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履行管理義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這不僅擴大了法律調整範圍,還加重了違反法律的懲罰力度[1]。強大的食品可追溯能力不僅對進口國具有更大的進口吸引力,對國內而言也可以明確權責,並能夠及時保護消費者[2]。誠然,食品可追溯制度並不能保證食品本身更加安全,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相對較強的管控和問責能力[3]

1

我國目前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

之缺陷與應對

食品可追溯立法未體系化

目前我國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主要有《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農業法》(2012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013年修訂)、《刑法》(2017年修訂)等法律及相關規定。對於食品可追溯問題主要規定在《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第四十二條,國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但該條款只作了總括性的表述: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國家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採用信息化手段採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農業行政等有關部門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協作機制。可見,該項條款並沒有對食品可追溯標準的具體要求進行立法。一般而言,較低位階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經常讓位於不利於食品安全管理的上位法律法規,從而導致了時間較後而位階較低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效力低於時間較早位階較高的,繼而出現了上位位階法律法規無法有效進行食品可追溯管理,同時下位位階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又缺乏足夠的效力。

而有關食品可追溯制度的名稱直接體現了其調整範圍、主要內容、立法層次及其他相關立法[4],因此必須有恰當的立法名稱。現階段中國食品安全的綜合性法律——《食品安全法》是根據立法層次和立法內容兩方面確定了該項法的名稱。現行《食品安全法》下的諸多章節中,如第五條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第二十條衛生農業部門信息共享、第二十九條食品安全標準的公佈、第三十二條食品安全標準的跟蹤評價、第五十九條食品添加劑生產者的出廠檢驗記錄制度、第六十條食品添加劑經營者的進貨查驗記錄制度、第一百三十二條食品貯存、運輸和裝卸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等諸多條款中都有與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相關的內容。因此,可以將食品可追溯制度作為《食品安全法》的特殊章節建議命名為“食品可追溯制度”,並作為第二章“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中的單獨一節,具體規定食品可追溯的具體流程規範、增加食品可追溯各個環節的具體標準等內容。此外,從立法命名的角度而言,應在第六十九條轉基因食品的標示中專門增設“食品可追溯標示”這一段落。明確表示食品可追溯能力應具備何種形式的可追溯標示、標示的內容、監管機構、風險等諸多內容。

此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2012年修訂)中也有涉及農產品可追溯制度的相應規範,但其相關條款應以《食品安全法》下的食品可追溯條文內容為主要的參照標準,因就食品安全而言,我國的立法目標是全程的、動態的、全覆蓋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5]。故有必要增加食品可追溯制度法律條款,對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進行詳細規定,明確可追溯制度應全部覆蓋所有食品(即全覆蓋)。並規定“如過程中某一環節沒有做到登記備案就獲得安全證書”屬於違法行為。此外,一旦在某一環節沒有通過檢測評級也要錄入系統。筆者認為,應在第三章“食品安全標準”中專門增設“食品可追溯標準”這一段落。其內容應該包括立法目的、適用範圍、管理對象、基本原則、食品可追溯技術標準內容等。其中基本原則應包括:全過程管理原則、與國際規則相協調原則、謹慎原則、以科學證據為標準的風險預防原則等。

食品可追溯監管機構體系不完善

我國對食品監管機構的設置相對比較健全,在《食品安全法》中第五、六、七、九條詳細規定了食品監管機構。在中央一級,負責食品安全監管的機構包括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衛生行政部、農業行政部等。在中央政府下面,各地省、地區和縣設有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直接向當地政府負責,並接受中央監管機構的監管與技術方面的指導。但涉及進口食品時情況較為特殊,例如《食品安全法》第六章“食品進出口”規定了我國對於進口食品的管制流程是:對進入我國境內的食品由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作為行政執法機構進行審查[6];但進入境內之後的食品、農產品安全問題一般由當地行政機關部門進行接手監管。一旦在國內市場上出現問題,首先由國內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進行管理,同時通知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並負責對進口商及境外食品調查。

但由於缺乏專門的食品可追溯管理部門,目前有關食品可追溯的問題多由各級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合併處理,這就會導致管理的重合或混雜。因此,有必要在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中增設專門的可追溯法定管理部門,並規定其必須由當地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為直接責任機構承擔賠償責任。有關食品安全綜合治理體制與協調機制中,採用聯席會議的模式進行綜合監督管理與專業監督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系已被廣泛應用。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2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

之制度創新

最嚴格的標準化

我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的技術與規制將定位在最嚴格的標準化上,吸納歐盟、日本等食品可追溯領域技術先進國家(或地區)的做法,並創立我國最嚴格可追溯技術標準,“食品可追溯能力中國標準”也是我國為國際社會做出食品安全全球治理的貢獻之一。

如前所述,在立法層面上一般體現在IP管理、專門設置食品可追溯法規章節、專門的食品可追溯機構管理等方面。但除此之外,在全球範圍內製定自己的“中國標準”,也將是中國食品安全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任何國家(或地區)都會為自身的國際競爭部署相應的國家戰略規劃與戰略佈局,而中國目前仍然與歐盟、日本等世界許多發達國家(或地區)存在著科技領域的差距。因此,中國掌握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標準的話語權、主導權非常重要,從國家戰略與本國切身利益出發,制定出中國關於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技術與法律的標準和範本是我國未來在該領域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對國內而言,最嚴格的可追溯標準可以令不法經營者無所遁形,更規範地按照可追溯流程生產食品,從而使消費者獲得更具安全保障的食品。

大數據透明:

與IP相關的大數據立法

世界上食品可追溯領域技術先進的國家(或地區),例如歐盟、美國都採用了大數據的處理模式來管理食品可追溯的問題,其大數據管理有賴於其國家先進的科技水平,例如美國的食品可追溯由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進行,每年通過橫向、縱向、多重維度的方式對食品可追溯能力進行測評。歐盟、日本等國家(或地區)通過IP編碼的形式對食品進行追溯並錄入專門的可追溯數據庫。

我國食品安全可追溯也應成立相關的數據中心,食品可追溯編碼主要由三個重要因素組成:

(1)編碼(IP):食品可追溯能力全球唯一標識;

(2)採集:食品可追溯編碼信息;

(3)共享:供應鏈各方有關食品可追溯信息共享。

因此,有必要對IP與相關大數據進行立法,以確保IP的唯一性、真實性與大數據的不可篡改性。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可以藉助大數據平臺,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所提出的“食品安全可追溯大數據與社會共治”理念中,利用大數據可以將企業之間的信息有效銜接,但有必要對食品可追溯能力大數據信息銜接進行相關立法。面對如此威力巨大的食品可追溯大數據,採用法律手段保障其真實性和透明性。從而更好地輔助食品預警機制進行全鏈條的、科學的風險評估。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中國食品可追溯大數據資源庫進行安全性、真實性、透明性的相關立法。

鏈上治理:

與食品可追溯能力相關的區塊鏈立法

區塊鏈技術一般指互聯網多個備份,互相驗證,無法篡改遺失,具有去中心化、去霸權化特點,可認為是現代技術用於解決食品信任問題的有力工具。其基本原理是分佈式:一旦觸及則更改所有備份,核心優勢在於其不可篡改性。許多跨國公司,如IBM十幾年前就在做多種形式的食品供應鏈追溯。因此,區塊鏈技術可減少不法分子利用食品安全漏洞作案的情況。在中國,區塊鏈其本身蘊含的公正、透明的設計理念與食品安全最嚴格管控保持了一致。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食品供應鏈中的可追溯性,讓消費者深知食品可追溯能力的科學性和真實可靠性,從而促進消費的同時保證了救濟與召回的有效性。因此,未來對轉基因食品可追溯能力相關的區塊鏈技術進行立法實屬必然。在《食品安全法》第三章“食品安全標準”中應專門增設“食品可追溯區塊鏈技術標準”相關條款,對食品可追溯區塊鏈技術進行嚴格立法。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結 論

目前,我國食品可追溯問題的缺陷在於:沒有專門的規範食品可追溯的章節和具體規範條文、缺乏專門的食品可追溯管理機構。因此,可以專門設置食品可追溯管理法規章節,應規範編碼管理和審查登記制度這兩點,同時吸納日本多種形式食品編碼與歐洲的嚴格立法這兩種做法,並於這一章節中設置專門的可追溯管轄機構。此外,可以對編碼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食品可追溯技術進行規範性立法,為食品安全全球治理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

李韻,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國際法學

通訊作者:

胡加祥,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長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

來源:李韻.胡加祥.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J].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19.05(184):57-61.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摘要】當前中國將構建最嚴格的食品可追溯制度作為立法目標。我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設可歸納為五點:立法化、嚴格化、智能化、社會化、專業化。就法律層面方面,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設置食品可追溯的專門章節,並與其他食品安全相關法律同時適用,進行多層級的法律管轄。法律條文方面,中國食品可追溯制度的法律條文應囊括:(1)最嚴格的“標準化”(即全程、動態、全覆蓋的可追溯管理體系)與成本相關的國家支持;(2)專業化的食品安全追溯大數據及其立法;(3)智能化的區塊鏈技術與食品可追溯及其立法。

【關鍵詞】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制度創新

基金項目:

“世界各國轉基因食品的政策和法律規制比較研究”(14GJ004)、國家重大課題“我國轉基因食品規制法律體系構建研究”(18ZDA147)階段性研究成果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引 言

我國按照全球公認的評價準則,借鑑歐盟、日本等食品可追溯領域技術先進國家(或地區)的普遍做法,結合我國國情制定了相應的食品安全基本立法。2018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進行了非常嚴格的規範。例如,在第二條至第九條中,明確規定了食品生產經營者、地方政府、監管部門、檢驗與認證機構、新聞媒體等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第九章“法律責任”中規定了對違反法定義務的,強化刑事責任追究。突出刑事責任優先原則,對於涉嫌構成犯罪的,及時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新法還建立了首負責任制,接到消費者賠償要求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強化了民事連帶責任,如第一百三十一條中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履行管理義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這不僅擴大了法律調整範圍,還加重了違反法律的懲罰力度[1]。強大的食品可追溯能力不僅對進口國具有更大的進口吸引力,對國內而言也可以明確權責,並能夠及時保護消費者[2]。誠然,食品可追溯制度並不能保證食品本身更加安全,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相對較強的管控和問責能力[3]

1

我國目前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

之缺陷與應對

食品可追溯立法未體系化

目前我國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主要有《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農業法》(2012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013年修訂)、《刑法》(2017年修訂)等法律及相關規定。對於食品可追溯問題主要規定在《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第四十二條,國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但該條款只作了總括性的表述: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國家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採用信息化手段採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農業行政等有關部門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協作機制。可見,該項條款並沒有對食品可追溯標準的具體要求進行立法。一般而言,較低位階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經常讓位於不利於食品安全管理的上位法律法規,從而導致了時間較後而位階較低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效力低於時間較早位階較高的,繼而出現了上位位階法律法規無法有效進行食品可追溯管理,同時下位位階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又缺乏足夠的效力。

而有關食品可追溯制度的名稱直接體現了其調整範圍、主要內容、立法層次及其他相關立法[4],因此必須有恰當的立法名稱。現階段中國食品安全的綜合性法律——《食品安全法》是根據立法層次和立法內容兩方面確定了該項法的名稱。現行《食品安全法》下的諸多章節中,如第五條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第二十條衛生農業部門信息共享、第二十九條食品安全標準的公佈、第三十二條食品安全標準的跟蹤評價、第五十九條食品添加劑生產者的出廠檢驗記錄制度、第六十條食品添加劑經營者的進貨查驗記錄制度、第一百三十二條食品貯存、運輸和裝卸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等諸多條款中都有與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相關的內容。因此,可以將食品可追溯制度作為《食品安全法》的特殊章節建議命名為“食品可追溯制度”,並作為第二章“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中的單獨一節,具體規定食品可追溯的具體流程規範、增加食品可追溯各個環節的具體標準等內容。此外,從立法命名的角度而言,應在第六十九條轉基因食品的標示中專門增設“食品可追溯標示”這一段落。明確表示食品可追溯能力應具備何種形式的可追溯標示、標示的內容、監管機構、風險等諸多內容。

此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2012年修訂)中也有涉及農產品可追溯制度的相應規範,但其相關條款應以《食品安全法》下的食品可追溯條文內容為主要的參照標準,因就食品安全而言,我國的立法目標是全程的、動態的、全覆蓋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5]。故有必要增加食品可追溯制度法律條款,對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進行詳細規定,明確可追溯制度應全部覆蓋所有食品(即全覆蓋)。並規定“如過程中某一環節沒有做到登記備案就獲得安全證書”屬於違法行為。此外,一旦在某一環節沒有通過檢測評級也要錄入系統。筆者認為,應在第三章“食品安全標準”中專門增設“食品可追溯標準”這一段落。其內容應該包括立法目的、適用範圍、管理對象、基本原則、食品可追溯技術標準內容等。其中基本原則應包括:全過程管理原則、與國際規則相協調原則、謹慎原則、以科學證據為標準的風險預防原則等。

食品可追溯監管機構體系不完善

我國對食品監管機構的設置相對比較健全,在《食品安全法》中第五、六、七、九條詳細規定了食品監管機構。在中央一級,負責食品安全監管的機構包括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衛生行政部、農業行政部等。在中央政府下面,各地省、地區和縣設有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直接向當地政府負責,並接受中央監管機構的監管與技術方面的指導。但涉及進口食品時情況較為特殊,例如《食品安全法》第六章“食品進出口”規定了我國對於進口食品的管制流程是:對進入我國境內的食品由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作為行政執法機構進行審查[6];但進入境內之後的食品、農產品安全問題一般由當地行政機關部門進行接手監管。一旦在國內市場上出現問題,首先由國內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進行管理,同時通知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並負責對進口商及境外食品調查。

但由於缺乏專門的食品可追溯管理部門,目前有關食品可追溯的問題多由各級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合併處理,這就會導致管理的重合或混雜。因此,有必要在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中增設專門的可追溯法定管理部門,並規定其必須由當地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為直接責任機構承擔賠償責任。有關食品安全綜合治理體制與協調機制中,採用聯席會議的模式進行綜合監督管理與專業監督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系已被廣泛應用。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2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

之制度創新

最嚴格的標準化

我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的技術與規制將定位在最嚴格的標準化上,吸納歐盟、日本等食品可追溯領域技術先進國家(或地區)的做法,並創立我國最嚴格可追溯技術標準,“食品可追溯能力中國標準”也是我國為國際社會做出食品安全全球治理的貢獻之一。

如前所述,在立法層面上一般體現在IP管理、專門設置食品可追溯法規章節、專門的食品可追溯機構管理等方面。但除此之外,在全球範圍內製定自己的“中國標準”,也將是中國食品安全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任何國家(或地區)都會為自身的國際競爭部署相應的國家戰略規劃與戰略佈局,而中國目前仍然與歐盟、日本等世界許多發達國家(或地區)存在著科技領域的差距。因此,中國掌握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標準的話語權、主導權非常重要,從國家戰略與本國切身利益出發,制定出中國關於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技術與法律的標準和範本是我國未來在該領域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對國內而言,最嚴格的可追溯標準可以令不法經營者無所遁形,更規範地按照可追溯流程生產食品,從而使消費者獲得更具安全保障的食品。

大數據透明:

與IP相關的大數據立法

世界上食品可追溯領域技術先進的國家(或地區),例如歐盟、美國都採用了大數據的處理模式來管理食品可追溯的問題,其大數據管理有賴於其國家先進的科技水平,例如美國的食品可追溯由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進行,每年通過橫向、縱向、多重維度的方式對食品可追溯能力進行測評。歐盟、日本等國家(或地區)通過IP編碼的形式對食品進行追溯並錄入專門的可追溯數據庫。

我國食品安全可追溯也應成立相關的數據中心,食品可追溯編碼主要由三個重要因素組成:

(1)編碼(IP):食品可追溯能力全球唯一標識;

(2)採集:食品可追溯編碼信息;

(3)共享:供應鏈各方有關食品可追溯信息共享。

因此,有必要對IP與相關大數據進行立法,以確保IP的唯一性、真實性與大數據的不可篡改性。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可以藉助大數據平臺,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所提出的“食品安全可追溯大數據與社會共治”理念中,利用大數據可以將企業之間的信息有效銜接,但有必要對食品可追溯能力大數據信息銜接進行相關立法。面對如此威力巨大的食品可追溯大數據,採用法律手段保障其真實性和透明性。從而更好地輔助食品預警機制進行全鏈條的、科學的風險評估。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中國食品可追溯大數據資源庫進行安全性、真實性、透明性的相關立法。

鏈上治理:

與食品可追溯能力相關的區塊鏈立法

區塊鏈技術一般指互聯網多個備份,互相驗證,無法篡改遺失,具有去中心化、去霸權化特點,可認為是現代技術用於解決食品信任問題的有力工具。其基本原理是分佈式:一旦觸及則更改所有備份,核心優勢在於其不可篡改性。許多跨國公司,如IBM十幾年前就在做多種形式的食品供應鏈追溯。因此,區塊鏈技術可減少不法分子利用食品安全漏洞作案的情況。在中國,區塊鏈其本身蘊含的公正、透明的設計理念與食品安全最嚴格管控保持了一致。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食品供應鏈中的可追溯性,讓消費者深知食品可追溯能力的科學性和真實可靠性,從而促進消費的同時保證了救濟與召回的有效性。因此,未來對轉基因食品可追溯能力相關的區塊鏈技術進行立法實屬必然。在《食品安全法》第三章“食品安全標準”中應專門增設“食品可追溯區塊鏈技術標準”相關條款,對食品可追溯區塊鏈技術進行嚴格立法。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結 論

目前,我國食品可追溯問題的缺陷在於:沒有專門的規範食品可追溯的章節和具體規範條文、缺乏專門的食品可追溯管理機構。因此,可以專門設置食品可追溯管理法規章節,應規範編碼管理和審查登記制度這兩點,同時吸納日本多種形式食品編碼與歐洲的嚴格立法這兩種做法,並於這一章節中設置專門的可追溯管轄機構。此外,可以對編碼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食品可追溯技術進行規範性立法,為食品安全全球治理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

李韻,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國際法學

通訊作者:

胡加祥,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長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

來源:李韻.胡加祥.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J].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19.05(184):57-61.

週末文摘 | 中國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缺陷及應對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訂閱《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