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海絲博覽會 把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

打造開放的營商環境

日前,2019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主題論壇“營商環境優化與提升”平行論壇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辦。該論壇是海絲博覽會主題論壇中首個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為主題的分論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廣東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王珺、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豔華等專家學者出席論壇。

轉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

張燕生表示,中國下一步開放的主題詞是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轉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

“對粵港澳大灣區而言,規則的銜接、規制的對接,用好地方立法權,優化粵港澳之間居民往來、資金往來、貨物往來的法制環境以及整個營商環境,是接下來的重點。”他認為,打造大灣區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的關鍵有五點。

一是打造全球開放程度最高的特殊區域,建立最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自由貿易園區,縮小香港、澳門、深圳、廣州之間的經濟國際化差距。二是營造全球知識、技術、人才聚集度最高的特殊區域。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最關鍵是營造科學、技術和創新的生態環境、生態體系。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推動科研管理體制的改革,讓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精神而不受干擾。三是營造全球東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特殊區域,打造東西方文化互學互鑑、融會貫通的交流平臺。四是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學和人才隊伍,開展全方位國際合作,彌補粵港澳地區在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以及開放實驗研究等方面的短板。五是打造全球最有影響力和活力的市場環境、投資環境,推動治理的現代化、國際化。

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

關家明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對中國來說是全球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不僅是經濟方面的市場化,還包括治理方面的市場化。大灣區的發展關鍵在“一國兩制”,要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完全可以發揮“兩制”的優勢,香港可以利用其在貿易投資、金融和高端服務業等方面的優勢配合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發展。

香港作為一個自由港,享受許多通關便利。關家明表示,在大灣區背景下,商品、服務貿易方面的業務都可利用CEPA引進提升,期待通過CEPA框架下香港與內地在服務業方面的對接流通更加開放,進一步擴大國民待遇適用範圍。而在金融方面,香港的經營金融服務規模遠超於自身的經濟體量,更主要是做離岸金融。無論是上海、深圳、廣州還是其他城市,金融發展起來後,中國在海外的投資貿易、經營業務就會越多,對離岸金融服務需求也會更多,這對香港而言也是機會。

大力推動完善軟環境

王珺表示,政府之間的合作是進行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很重要的推動力,也是一個前提。這當中涉及到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像交通、科學裝置、大學的建設,這是“公共品”,所帶來的影響和鏈條則是長遠性的。

通水通電交通等基礎設施是硬環境,軟環境是指規則條例,而這些規則條例對於要素的流動起著關鍵性作用。制度環境可以轉換為交易費用,費用太高則有礙要素集聚,因此要營造一流營商環境需要政府先行、多方合作,打通關鍵的癥結。

毛豔華表示,過去講營商環境更多是講比較優勢、低成本,這是互相競爭的方式;現在講規則制度對接或者是自由規則的開放,更多是講怎麼樣通過制度創新提高大家的積極性。

大灣區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在很大程度就是如何構建創新的生態環境以及吸引全球高端要素到這裡來。這就涉及到一流基礎設施、軟硬環境的建設,有人才、科技信息流動、價值鏈的環境。這也要求必須推動大灣區高水平開放,加強投資與港澳以及國際接軌,提升高端要素在港澳之間、大灣區、國際之間的流動性,同時加強三地政府之間的協調、營商規則對標,做好社會制度、公共政策的銜接。(記者餘麗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