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

1876年,在發表《獨立宣言》的美國費城,美國政府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舉辦了美國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是1851年在英國舉辦,英國人藉此也吹響了世界工業化革命的號角。美國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也舉辦這次規模宏大的博覽會,具有象徵意義。美國政府特意通過駐京公使,邀請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參會。接到邀請,慈禧太后諭令由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以及東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等人負責此事。中國官員李圭受德璀林的推薦,也跟隨代表團前往美國參加這次盛會,李圭此行的使命是“詳細記錄,帶回中國,以資印證”的任務赴美的。由此,費城博覽會中國代表團成為中國第一個受官方委派、官方出資訪問世博會的國家級代表團。

世界博覽會當時還有一個名字叫“萬國博覽會”。雖然參加費城博覽會的中國代表團從主管到幫辦都是藍眼睛大鼻子的老外領隊,但中國人以官方的身份參會,不僅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體現,作為中方的主要人物,李圭也成為中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第一人。

"

1876年,在發表《獨立宣言》的美國費城,美國政府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舉辦了美國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是1851年在英國舉辦,英國人藉此也吹響了世界工業化革命的號角。美國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也舉辦這次規模宏大的博覽會,具有象徵意義。美國政府特意通過駐京公使,邀請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參會。接到邀請,慈禧太后諭令由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以及東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等人負責此事。中國官員李圭受德璀林的推薦,也跟隨代表團前往美國參加這次盛會,李圭此行的使命是“詳細記錄,帶回中國,以資印證”的任務赴美的。由此,費城博覽會中國代表團成為中國第一個受官方委派、官方出資訪問世博會的國家級代表團。

世界博覽會當時還有一個名字叫“萬國博覽會”。雖然參加費城博覽會的中國代表團從主管到幫辦都是藍眼睛大鼻子的老外領隊,但中國人以官方的身份參會,不僅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體現,作為中方的主要人物,李圭也成為中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第一人。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留美幼童鍾文耀和耶魯大學賽艇隊(坐在船頭的是舵手鍾文耀)

有趣的是,1876年在美國費城的國際博覽會上使少年強則中國強得到驗證,也使中國形象得到了一次展示。在這次博覽會,中國留美幼童的作業在博覽會上的得到展示,這也是中國留學生第一次應邀參加世界博覽會。當李圭和留美幼童這些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在美國費城的相遇,“兩個第一”具有象徵意義。

"

1876年,在發表《獨立宣言》的美國費城,美國政府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舉辦了美國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是1851年在英國舉辦,英國人藉此也吹響了世界工業化革命的號角。美國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也舉辦這次規模宏大的博覽會,具有象徵意義。美國政府特意通過駐京公使,邀請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參會。接到邀請,慈禧太后諭令由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以及東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等人負責此事。中國官員李圭受德璀林的推薦,也跟隨代表團前往美國參加這次盛會,李圭此行的使命是“詳細記錄,帶回中國,以資印證”的任務赴美的。由此,費城博覽會中國代表團成為中國第一個受官方委派、官方出資訪問世博會的國家級代表團。

世界博覽會當時還有一個名字叫“萬國博覽會”。雖然參加費城博覽會的中國代表團從主管到幫辦都是藍眼睛大鼻子的老外領隊,但中國人以官方的身份參會,不僅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體現,作為中方的主要人物,李圭也成為中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第一人。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留美幼童鍾文耀和耶魯大學賽艇隊(坐在船頭的是舵手鍾文耀)

有趣的是,1876年在美國費城的國際博覽會上使少年強則中國強得到驗證,也使中國形象得到了一次展示。在這次博覽會,中國留美幼童的作業在博覽會上的得到展示,這也是中國留學生第一次應邀參加世界博覽會。當李圭和留美幼童這些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在美國費城的相遇,“兩個第一”具有象徵意義。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美國總統接見留美幼童

我們知道,晚清中國留美幼童的派出是適應洋務運動需要,清廷派出留美幼童到美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雖然中美兩個國度,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存在極大的差異,但幼童們到美國後很快便適應美國的學習、生活,這既見證了中美兩個不同國度的文化融合,也說明幼童們是相當的聰明的,有著快速的適應能力。當然,清廷考慮到幼童們畢竟年幼,朝廷的官員們擔心他們在美國忘記了中國本土文化,因而,在他們接受美國教育之餘,還要求他們學習中文。這就是清廷提出的“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指導原則。

"

1876年,在發表《獨立宣言》的美國費城,美國政府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舉辦了美國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是1851年在英國舉辦,英國人藉此也吹響了世界工業化革命的號角。美國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也舉辦這次規模宏大的博覽會,具有象徵意義。美國政府特意通過駐京公使,邀請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參會。接到邀請,慈禧太后諭令由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以及東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等人負責此事。中國官員李圭受德璀林的推薦,也跟隨代表團前往美國參加這次盛會,李圭此行的使命是“詳細記錄,帶回中國,以資印證”的任務赴美的。由此,費城博覽會中國代表團成為中國第一個受官方委派、官方出資訪問世博會的國家級代表團。

世界博覽會當時還有一個名字叫“萬國博覽會”。雖然參加費城博覽會的中國代表團從主管到幫辦都是藍眼睛大鼻子的老外領隊,但中國人以官方的身份參會,不僅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體現,作為中方的主要人物,李圭也成為中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第一人。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留美幼童鍾文耀和耶魯大學賽艇隊(坐在船頭的是舵手鍾文耀)

有趣的是,1876年在美國費城的國際博覽會上使少年強則中國強得到驗證,也使中國形象得到了一次展示。在這次博覽會,中國留美幼童的作業在博覽會上的得到展示,這也是中國留學生第一次應邀參加世界博覽會。當李圭和留美幼童這些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在美國費城的相遇,“兩個第一”具有象徵意義。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美國總統接見留美幼童

我們知道,晚清中國留美幼童的派出是適應洋務運動需要,清廷派出留美幼童到美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雖然中美兩個國度,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存在極大的差異,但幼童們到美國後很快便適應美國的學習、生活,這既見證了中美兩個不同國度的文化融合,也說明幼童們是相當的聰明的,有著快速的適應能力。當然,清廷考慮到幼童們畢竟年幼,朝廷的官員們擔心他們在美國忘記了中國本土文化,因而,在他們接受美國教育之餘,還要求他們學習中文。這就是清廷提出的“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指導原則。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歸國前的大清部分留美幼童合影

在這種指導原則支配之下,當時負責監督留美幼童學習、生活的朝廷官員陳蘭彬、容閎等留學生監督官員也將出洋肄業局遷到了美國,設在哈特福特,租了一座三層小樓,頂上一間專供孔子牌位,並有幾間教室,每三個月讓幼童分批來這裡學習漢語。一般是每批12人,時間14天。所教內容主要是寫字和作文。正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之下,留美幼童既學習了西學,又兼顧了中學。

"

1876年,在發表《獨立宣言》的美國費城,美國政府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舉辦了美國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是1851年在英國舉辦,英國人藉此也吹響了世界工業化革命的號角。美國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也舉辦這次規模宏大的博覽會,具有象徵意義。美國政府特意通過駐京公使,邀請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參會。接到邀請,慈禧太后諭令由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以及東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等人負責此事。中國官員李圭受德璀林的推薦,也跟隨代表團前往美國參加這次盛會,李圭此行的使命是“詳細記錄,帶回中國,以資印證”的任務赴美的。由此,費城博覽會中國代表團成為中國第一個受官方委派、官方出資訪問世博會的國家級代表團。

世界博覽會當時還有一個名字叫“萬國博覽會”。雖然參加費城博覽會的中國代表團從主管到幫辦都是藍眼睛大鼻子的老外領隊,但中國人以官方的身份參會,不僅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體現,作為中方的主要人物,李圭也成為中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第一人。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留美幼童鍾文耀和耶魯大學賽艇隊(坐在船頭的是舵手鍾文耀)

有趣的是,1876年在美國費城的國際博覽會上使少年強則中國強得到驗證,也使中國形象得到了一次展示。在這次博覽會,中國留美幼童的作業在博覽會上的得到展示,這也是中國留學生第一次應邀參加世界博覽會。當李圭和留美幼童這些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在美國費城的相遇,“兩個第一”具有象徵意義。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美國總統接見留美幼童

我們知道,晚清中國留美幼童的派出是適應洋務運動需要,清廷派出留美幼童到美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雖然中美兩個國度,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存在極大的差異,但幼童們到美國後很快便適應美國的學習、生活,這既見證了中美兩個不同國度的文化融合,也說明幼童們是相當的聰明的,有著快速的適應能力。當然,清廷考慮到幼童們畢竟年幼,朝廷的官員們擔心他們在美國忘記了中國本土文化,因而,在他們接受美國教育之餘,還要求他們學習中文。這就是清廷提出的“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指導原則。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歸國前的大清部分留美幼童合影

在這種指導原則支配之下,當時負責監督留美幼童學習、生活的朝廷官員陳蘭彬、容閎等留學生監督官員也將出洋肄業局遷到了美國,設在哈特福特,租了一座三層小樓,頂上一間專供孔子牌位,並有幾間教室,每三個月讓幼童分批來這裡學習漢語。一般是每批12人,時間14天。所教內容主要是寫字和作文。正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之下,留美幼童既學習了西學,又兼顧了中學。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晚清官員李圭記述留美幼童博覽會的情況

當然,學習西學中,安排中學課程,對於清廷來說,認為是十分必要的,畢竟這批留學生將來留學歸來是要為朝廷效力的,所以很注重他們對中學的學習。再說當時留美幼童派出之時畢竟年幼,中文底子還是很差的,朝廷擔心他們顧此失彼,因而要求他們在固定的時間到出洋肄業局研習中文。這樣,他們一邊接受美國教育,一邊學習中文,這種辦法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幼童在西學學習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也並沒有荒廢中文,較之當年容閎留學美國,回國時不能作中國言相比,的確是很大的成效。

"

1876年,在發表《獨立宣言》的美國費城,美國政府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舉辦了美國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是1851年在英國舉辦,英國人藉此也吹響了世界工業化革命的號角。美國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也舉辦這次規模宏大的博覽會,具有象徵意義。美國政府特意通過駐京公使,邀請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參會。接到邀請,慈禧太后諭令由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以及東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等人負責此事。中國官員李圭受德璀林的推薦,也跟隨代表團前往美國參加這次盛會,李圭此行的使命是“詳細記錄,帶回中國,以資印證”的任務赴美的。由此,費城博覽會中國代表團成為中國第一個受官方委派、官方出資訪問世博會的國家級代表團。

世界博覽會當時還有一個名字叫“萬國博覽會”。雖然參加費城博覽會的中國代表團從主管到幫辦都是藍眼睛大鼻子的老外領隊,但中國人以官方的身份參會,不僅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體現,作為中方的主要人物,李圭也成為中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第一人。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留美幼童鍾文耀和耶魯大學賽艇隊(坐在船頭的是舵手鍾文耀)

有趣的是,1876年在美國費城的國際博覽會上使少年強則中國強得到驗證,也使中國形象得到了一次展示。在這次博覽會,中國留美幼童的作業在博覽會上的得到展示,這也是中國留學生第一次應邀參加世界博覽會。當李圭和留美幼童這些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在美國費城的相遇,“兩個第一”具有象徵意義。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美國總統接見留美幼童

我們知道,晚清中國留美幼童的派出是適應洋務運動需要,清廷派出留美幼童到美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雖然中美兩個國度,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存在極大的差異,但幼童們到美國後很快便適應美國的學習、生活,這既見證了中美兩個不同國度的文化融合,也說明幼童們是相當的聰明的,有著快速的適應能力。當然,清廷考慮到幼童們畢竟年幼,朝廷的官員們擔心他們在美國忘記了中國本土文化,因而,在他們接受美國教育之餘,還要求他們學習中文。這就是清廷提出的“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指導原則。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歸國前的大清部分留美幼童合影

在這種指導原則支配之下,當時負責監督留美幼童學習、生活的朝廷官員陳蘭彬、容閎等留學生監督官員也將出洋肄業局遷到了美國,設在哈特福特,租了一座三層小樓,頂上一間專供孔子牌位,並有幾間教室,每三個月讓幼童分批來這裡學習漢語。一般是每批12人,時間14天。所教內容主要是寫字和作文。正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之下,留美幼童既學習了西學,又兼顧了中學。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晚清官員李圭記述留美幼童博覽會的情況

當然,學習西學中,安排中學課程,對於清廷來說,認為是十分必要的,畢竟這批留學生將來留學歸來是要為朝廷效力的,所以很注重他們對中學的學習。再說當時留美幼童派出之時畢竟年幼,中文底子還是很差的,朝廷擔心他們顧此失彼,因而要求他們在固定的時間到出洋肄業局研習中文。這樣,他們一邊接受美國教育,一邊學習中文,這種辦法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幼童在西學學習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也並沒有荒廢中文,較之當年容閎留學美國,回國時不能作中國言相比,的確是很大的成效。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鍾文耀(中)和耶魯大學划船隊

留美幼童學習優秀,1876年,在美國費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舉辦方特意把留美幼童的作業作為一項教育成果展出,與中美兩國來說都是對留美幼童教育成果的展示。這雖然有些功利的成分,但也反映出了留美幼童接受西方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

1876年,在發表《獨立宣言》的美國費城,美國政府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舉辦了美國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是1851年在英國舉辦,英國人藉此也吹響了世界工業化革命的號角。美國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也舉辦這次規模宏大的博覽會,具有象徵意義。美國政府特意通過駐京公使,邀請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參會。接到邀請,慈禧太后諭令由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以及東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等人負責此事。中國官員李圭受德璀林的推薦,也跟隨代表團前往美國參加這次盛會,李圭此行的使命是“詳細記錄,帶回中國,以資印證”的任務赴美的。由此,費城博覽會中國代表團成為中國第一個受官方委派、官方出資訪問世博會的國家級代表團。

世界博覽會當時還有一個名字叫“萬國博覽會”。雖然參加費城博覽會的中國代表團從主管到幫辦都是藍眼睛大鼻子的老外領隊,但中國人以官方的身份參會,不僅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體現,作為中方的主要人物,李圭也成為中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第一人。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留美幼童鍾文耀和耶魯大學賽艇隊(坐在船頭的是舵手鍾文耀)

有趣的是,1876年在美國費城的國際博覽會上使少年強則中國強得到驗證,也使中國形象得到了一次展示。在這次博覽會,中國留美幼童的作業在博覽會上的得到展示,這也是中國留學生第一次應邀參加世界博覽會。當李圭和留美幼童這些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在美國費城的相遇,“兩個第一”具有象徵意義。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美國總統接見留美幼童

我們知道,晚清中國留美幼童的派出是適應洋務運動需要,清廷派出留美幼童到美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雖然中美兩個國度,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存在極大的差異,但幼童們到美國後很快便適應美國的學習、生活,這既見證了中美兩個不同國度的文化融合,也說明幼童們是相當的聰明的,有著快速的適應能力。當然,清廷考慮到幼童們畢竟年幼,朝廷的官員們擔心他們在美國忘記了中國本土文化,因而,在他們接受美國教育之餘,還要求他們學習中文。這就是清廷提出的“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指導原則。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歸國前的大清部分留美幼童合影

在這種指導原則支配之下,當時負責監督留美幼童學習、生活的朝廷官員陳蘭彬、容閎等留學生監督官員也將出洋肄業局遷到了美國,設在哈特福特,租了一座三層小樓,頂上一間專供孔子牌位,並有幾間教室,每三個月讓幼童分批來這裡學習漢語。一般是每批12人,時間14天。所教內容主要是寫字和作文。正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之下,留美幼童既學習了西學,又兼顧了中學。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晚清官員李圭記述留美幼童博覽會的情況

當然,學習西學中,安排中學課程,對於清廷來說,認為是十分必要的,畢竟這批留學生將來留學歸來是要為朝廷效力的,所以很注重他們對中學的學習。再說當時留美幼童派出之時畢竟年幼,中文底子還是很差的,朝廷擔心他們顧此失彼,因而要求他們在固定的時間到出洋肄業局研習中文。這樣,他們一邊接受美國教育,一邊學習中文,這種辦法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幼童在西學學習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也並沒有荒廢中文,較之當年容閎留學美國,回國時不能作中國言相比,的確是很大的成效。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鍾文耀(中)和耶魯大學划船隊

留美幼童學習優秀,1876年,在美國費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舉辦方特意把留美幼童的作業作為一項教育成果展出,與中美兩國來說都是對留美幼童教育成果的展示。這雖然有些功利的成分,但也反映出了留美幼童接受西方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留美歸來的黃開甲

參加費城博覽會的有37個國家,中國代表團成員雖然仍然大都是老毛子,但畢竟有中國人蔘與其事。美國方面特意展出了中英對照的留美幼童作業和一些民族傳統手工展品。這讓看到展出情景的李圭大發感慨,激動不已,他感受了中國的潛力,認為中國大有希望。

李圭記述,費城博覽會上,展出留美幼童的作業有“……繪畫、地圖、算法、人物、花木,皆有規格”,也有漢文策論,“如《遊美記》、《哈佛書館記》、《慶賀百年大會序》、《美國地圖論》、《風俗記》,亦尚通順”,並且每篇策論後均“附洋文數頁,西人閱之,皆嘖嘖稱讚”。[1]

"

1876年,在發表《獨立宣言》的美國費城,美國政府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舉辦了美國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是1851年在英國舉辦,英國人藉此也吹響了世界工業化革命的號角。美國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也舉辦這次規模宏大的博覽會,具有象徵意義。美國政府特意通過駐京公使,邀請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參會。接到邀請,慈禧太后諭令由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以及東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等人負責此事。中國官員李圭受德璀林的推薦,也跟隨代表團前往美國參加這次盛會,李圭此行的使命是“詳細記錄,帶回中國,以資印證”的任務赴美的。由此,費城博覽會中國代表團成為中國第一個受官方委派、官方出資訪問世博會的國家級代表團。

世界博覽會當時還有一個名字叫“萬國博覽會”。雖然參加費城博覽會的中國代表團從主管到幫辦都是藍眼睛大鼻子的老外領隊,但中國人以官方的身份參會,不僅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體現,作為中方的主要人物,李圭也成為中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第一人。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留美幼童鍾文耀和耶魯大學賽艇隊(坐在船頭的是舵手鍾文耀)

有趣的是,1876年在美國費城的國際博覽會上使少年強則中國強得到驗證,也使中國形象得到了一次展示。在這次博覽會,中國留美幼童的作業在博覽會上的得到展示,這也是中國留學生第一次應邀參加世界博覽會。當李圭和留美幼童這些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在美國費城的相遇,“兩個第一”具有象徵意義。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美國總統接見留美幼童

我們知道,晚清中國留美幼童的派出是適應洋務運動需要,清廷派出留美幼童到美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雖然中美兩個國度,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存在極大的差異,但幼童們到美國後很快便適應美國的學習、生活,這既見證了中美兩個不同國度的文化融合,也說明幼童們是相當的聰明的,有著快速的適應能力。當然,清廷考慮到幼童們畢竟年幼,朝廷的官員們擔心他們在美國忘記了中國本土文化,因而,在他們接受美國教育之餘,還要求他們學習中文。這就是清廷提出的“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指導原則。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歸國前的大清部分留美幼童合影

在這種指導原則支配之下,當時負責監督留美幼童學習、生活的朝廷官員陳蘭彬、容閎等留學生監督官員也將出洋肄業局遷到了美國,設在哈特福特,租了一座三層小樓,頂上一間專供孔子牌位,並有幾間教室,每三個月讓幼童分批來這裡學習漢語。一般是每批12人,時間14天。所教內容主要是寫字和作文。正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之下,留美幼童既學習了西學,又兼顧了中學。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晚清官員李圭記述留美幼童博覽會的情況

當然,學習西學中,安排中學課程,對於清廷來說,認為是十分必要的,畢竟這批留學生將來留學歸來是要為朝廷效力的,所以很注重他們對中學的學習。再說當時留美幼童派出之時畢竟年幼,中文底子還是很差的,朝廷擔心他們顧此失彼,因而要求他們在固定的時間到出洋肄業局研習中文。這樣,他們一邊接受美國教育,一邊學習中文,這種辦法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幼童在西學學習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也並沒有荒廢中文,較之當年容閎留學美國,回國時不能作中國言相比,的確是很大的成效。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鍾文耀(中)和耶魯大學划船隊

留美幼童學習優秀,1876年,在美國費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舉辦方特意把留美幼童的作業作為一項教育成果展出,與中美兩國來說都是對留美幼童教育成果的展示。這雖然有些功利的成分,但也反映出了留美幼童接受西方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留美歸來的黃開甲

參加費城博覽會的有37個國家,中國代表團成員雖然仍然大都是老毛子,但畢竟有中國人蔘與其事。美國方面特意展出了中英對照的留美幼童作業和一些民族傳統手工展品。這讓看到展出情景的李圭大發感慨,激動不已,他感受了中國的潛力,認為中國大有希望。

李圭記述,費城博覽會上,展出留美幼童的作業有“……繪畫、地圖、算法、人物、花木,皆有規格”,也有漢文策論,“如《遊美記》、《哈佛書館記》、《慶賀百年大會序》、《美國地圖論》、《風俗記》,亦尚通順”,並且每篇策論後均“附洋文數頁,西人閱之,皆嘖嘖稱讚”。[1]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修建京張鐵路時從美國購進的大功率馬萊機車

李圭借這次費城博覽會的機會,瞭解了留美幼童的學習生活,還請他們參觀了費城萬國博覽會,並找幾位幼童座談,李圭先問幼童對博覽會的觀感。

問:“此會究有益否?”

曰:“集大地之物,任人觀覽,增長識見。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聯各國交誼,益處甚大。我儕動身之先,館(學校)師囑將會內見聞,隨意記載,回館後各作洋文議論一篇,再譯為華文。”

問:“何物最佳?”

曰:“外國印字法,中國雕牙器。”

問:“想家否?”

曰:“想也無益。惟有一意攻書,回家終有日耳。”

問:“飲食起居何若?”

曰:“飲食似較潔淨,起居有定時,亦有(定)時必須行動(運動),舒暢氣血,尤卻病良法也。”

問:“各居停主人照料何若?”

曰:“照料若其子弟。稍有感冒,尤關切。而哈地(哈特福德)水土宜人,病亦少。”

問:“何以著洋人裝束?”

曰:“不改裝有時不方便,我儕規矩,惟不去髮辮,不入禮拜堂(這裡是指清廷不許留美幼童受洗入教。禮拜日,幼童也常隨師友一起去禮拜堂。在哈特福德,有一個留美幼童和馬克·吐溫一起聽講的教堂)兩事耳。”[2]

一席談話,李圭對幼童有了初步的瞭解,認為幼童們在美國所學開拓了視野。他們不僅聰明,而且很有思想,李圭也對幼童十分喜歡。在費城博覽會期間,幼童們還受到了美國總統的接見。李圭記述,美國總統看了留美幼童展出的作業大為讚歎,感到中國有這樣的少年學子,中國正與世界同步,中國的強大勢在必然。美國總統格蘭特與幼童們一一握手,並告誡他們,好好學習,學以致用。這次接見,在中國留學史上,應該是外國元首接見中國留學生的第一次。

李圭認為幼童赴美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體現。這種評價也正是朝廷派出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主導思想。李圭畢竟是清朝官員,雖然官階不高,但思想中也體現出朝廷的教育理念。

"

1876年,在發表《獨立宣言》的美國費城,美國政府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舉辦了美國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是1851年在英國舉辦,英國人藉此也吹響了世界工業化革命的號角。美國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也舉辦這次規模宏大的博覽會,具有象徵意義。美國政府特意通過駐京公使,邀請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參會。接到邀請,慈禧太后諭令由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以及東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等人負責此事。中國官員李圭受德璀林的推薦,也跟隨代表團前往美國參加這次盛會,李圭此行的使命是“詳細記錄,帶回中國,以資印證”的任務赴美的。由此,費城博覽會中國代表團成為中國第一個受官方委派、官方出資訪問世博會的國家級代表團。

世界博覽會當時還有一個名字叫“萬國博覽會”。雖然參加費城博覽會的中國代表團從主管到幫辦都是藍眼睛大鼻子的老外領隊,但中國人以官方的身份參會,不僅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體現,作為中方的主要人物,李圭也成為中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第一人。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留美幼童鍾文耀和耶魯大學賽艇隊(坐在船頭的是舵手鍾文耀)

有趣的是,1876年在美國費城的國際博覽會上使少年強則中國強得到驗證,也使中國形象得到了一次展示。在這次博覽會,中國留美幼童的作業在博覽會上的得到展示,這也是中國留學生第一次應邀參加世界博覽會。當李圭和留美幼童這些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在美國費城的相遇,“兩個第一”具有象徵意義。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美國總統接見留美幼童

我們知道,晚清中國留美幼童的派出是適應洋務運動需要,清廷派出留美幼童到美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雖然中美兩個國度,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存在極大的差異,但幼童們到美國後很快便適應美國的學習、生活,這既見證了中美兩個不同國度的文化融合,也說明幼童們是相當的聰明的,有著快速的適應能力。當然,清廷考慮到幼童們畢竟年幼,朝廷的官員們擔心他們在美國忘記了中國本土文化,因而,在他們接受美國教育之餘,還要求他們學習中文。這就是清廷提出的“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指導原則。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歸國前的大清部分留美幼童合影

在這種指導原則支配之下,當時負責監督留美幼童學習、生活的朝廷官員陳蘭彬、容閎等留學生監督官員也將出洋肄業局遷到了美國,設在哈特福特,租了一座三層小樓,頂上一間專供孔子牌位,並有幾間教室,每三個月讓幼童分批來這裡學習漢語。一般是每批12人,時間14天。所教內容主要是寫字和作文。正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之下,留美幼童既學習了西學,又兼顧了中學。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晚清官員李圭記述留美幼童博覽會的情況

當然,學習西學中,安排中學課程,對於清廷來說,認為是十分必要的,畢竟這批留學生將來留學歸來是要為朝廷效力的,所以很注重他們對中學的學習。再說當時留美幼童派出之時畢竟年幼,中文底子還是很差的,朝廷擔心他們顧此失彼,因而要求他們在固定的時間到出洋肄業局研習中文。這樣,他們一邊接受美國教育,一邊學習中文,這種辦法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幼童在西學學習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也並沒有荒廢中文,較之當年容閎留學美國,回國時不能作中國言相比,的確是很大的成效。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鍾文耀(中)和耶魯大學划船隊

留美幼童學習優秀,1876年,在美國費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舉辦方特意把留美幼童的作業作為一項教育成果展出,與中美兩國來說都是對留美幼童教育成果的展示。這雖然有些功利的成分,但也反映出了留美幼童接受西方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留美歸來的黃開甲

參加費城博覽會的有37個國家,中國代表團成員雖然仍然大都是老毛子,但畢竟有中國人蔘與其事。美國方面特意展出了中英對照的留美幼童作業和一些民族傳統手工展品。這讓看到展出情景的李圭大發感慨,激動不已,他感受了中國的潛力,認為中國大有希望。

李圭記述,費城博覽會上,展出留美幼童的作業有“……繪畫、地圖、算法、人物、花木,皆有規格”,也有漢文策論,“如《遊美記》、《哈佛書館記》、《慶賀百年大會序》、《美國地圖論》、《風俗記》,亦尚通順”,並且每篇策論後均“附洋文數頁,西人閱之,皆嘖嘖稱讚”。[1]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修建京張鐵路時從美國購進的大功率馬萊機車

李圭借這次費城博覽會的機會,瞭解了留美幼童的學習生活,還請他們參觀了費城萬國博覽會,並找幾位幼童座談,李圭先問幼童對博覽會的觀感。

問:“此會究有益否?”

曰:“集大地之物,任人觀覽,增長識見。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聯各國交誼,益處甚大。我儕動身之先,館(學校)師囑將會內見聞,隨意記載,回館後各作洋文議論一篇,再譯為華文。”

問:“何物最佳?”

曰:“外國印字法,中國雕牙器。”

問:“想家否?”

曰:“想也無益。惟有一意攻書,回家終有日耳。”

問:“飲食起居何若?”

曰:“飲食似較潔淨,起居有定時,亦有(定)時必須行動(運動),舒暢氣血,尤卻病良法也。”

問:“各居停主人照料何若?”

曰:“照料若其子弟。稍有感冒,尤關切。而哈地(哈特福德)水土宜人,病亦少。”

問:“何以著洋人裝束?”

曰:“不改裝有時不方便,我儕規矩,惟不去髮辮,不入禮拜堂(這裡是指清廷不許留美幼童受洗入教。禮拜日,幼童也常隨師友一起去禮拜堂。在哈特福德,有一個留美幼童和馬克·吐溫一起聽講的教堂)兩事耳。”[2]

一席談話,李圭對幼童有了初步的瞭解,認為幼童們在美國所學開拓了視野。他們不僅聰明,而且很有思想,李圭也對幼童十分喜歡。在費城博覽會期間,幼童們還受到了美國總統的接見。李圭記述,美國總統看了留美幼童展出的作業大為讚歎,感到中國有這樣的少年學子,中國正與世界同步,中國的強大勢在必然。美國總統格蘭特與幼童們一一握手,並告誡他們,好好學習,學以致用。這次接見,在中國留學史上,應該是外國元首接見中國留學生的第一次。

李圭認為幼童赴美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體現。這種評價也正是朝廷派出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主導思想。李圭畢竟是清朝官員,雖然官階不高,但思想中也體現出朝廷的教育理念。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1917年,詹天佑與全家合影

通過對幼童的觀察、接觸,李圭對幼童們“仍兼讀中國書”,“……三綱五常,此幼童所固有,不以業西人之事而少有闕也”[3]感到欣慰。他感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教育思想培育出來的學生一定能夠為大清所用。李圭的判斷固然有其認識的一面,但他對幼童的判斷僅侷限於費城博覽會期間的一面或幾面之緣。作為清政府的一名官員,他的立場也是傾向於政府的。但是,他又為幼童們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感到讚歎。

李圭回國後,他在自己的書中批判了清廷保守派把幼童去美國接受教育認為是“下喬木而入幽谷”的謬論,李圭評述說:正好相反,“西學作人,不尚虛文,專務實效。”“所造正未可量”,“孰有不就陶熔而成令器哉!”李圭的看法與支持容閎的鄭觀應、黃遵憲的觀點是相同的。但是,在當時 保守派的力量畢竟是強大的,在留學監督的督促下,他們雖然也中西兼顧,但幼童畢竟年幼,在美國教育文化、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知識結構等方面的西化,幼童們逐漸離異於傳統,使得朝廷中的保守派所不願意看到的,這樣,中美文化衝突的發生就勢所難免。最終留美幼童被尷尬召回。

"

1876年,在發表《獨立宣言》的美國費城,美國政府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舉辦了美國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是1851年在英國舉辦,英國人藉此也吹響了世界工業化革命的號角。美國在美國獨立百年之際也舉辦這次規模宏大的博覽會,具有象徵意義。美國政府特意通過駐京公使,邀請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參會。接到邀請,慈禧太后諭令由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以及東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等人負責此事。中國官員李圭受德璀林的推薦,也跟隨代表團前往美國參加這次盛會,李圭此行的使命是“詳細記錄,帶回中國,以資印證”的任務赴美的。由此,費城博覽會中國代表團成為中國第一個受官方委派、官方出資訪問世博會的國家級代表團。

世界博覽會當時還有一個名字叫“萬國博覽會”。雖然參加費城博覽會的中國代表團從主管到幫辦都是藍眼睛大鼻子的老外領隊,但中國人以官方的身份參會,不僅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體現,作為中方的主要人物,李圭也成為中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第一人。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留美幼童鍾文耀和耶魯大學賽艇隊(坐在船頭的是舵手鍾文耀)

有趣的是,1876年在美國費城的國際博覽會上使少年強則中國強得到驗證,也使中國形象得到了一次展示。在這次博覽會,中國留美幼童的作業在博覽會上的得到展示,這也是中國留學生第一次應邀參加世界博覽會。當李圭和留美幼童這些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在美國費城的相遇,“兩個第一”具有象徵意義。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美國總統接見留美幼童

我們知道,晚清中國留美幼童的派出是適應洋務運動需要,清廷派出留美幼童到美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雖然中美兩個國度,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存在極大的差異,但幼童們到美國後很快便適應美國的學習、生活,這既見證了中美兩個不同國度的文化融合,也說明幼童們是相當的聰明的,有著快速的適應能力。當然,清廷考慮到幼童們畢竟年幼,朝廷的官員們擔心他們在美國忘記了中國本土文化,因而,在他們接受美國教育之餘,還要求他們學習中文。這就是清廷提出的“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指導原則。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歸國前的大清部分留美幼童合影

在這種指導原則支配之下,當時負責監督留美幼童學習、生活的朝廷官員陳蘭彬、容閎等留學生監督官員也將出洋肄業局遷到了美國,設在哈特福特,租了一座三層小樓,頂上一間專供孔子牌位,並有幾間教室,每三個月讓幼童分批來這裡學習漢語。一般是每批12人,時間14天。所教內容主要是寫字和作文。正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之下,留美幼童既學習了西學,又兼顧了中學。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晚清官員李圭記述留美幼童博覽會的情況

當然,學習西學中,安排中學課程,對於清廷來說,認為是十分必要的,畢竟這批留學生將來留學歸來是要為朝廷效力的,所以很注重他們對中學的學習。再說當時留美幼童派出之時畢竟年幼,中文底子還是很差的,朝廷擔心他們顧此失彼,因而要求他們在固定的時間到出洋肄業局研習中文。這樣,他們一邊接受美國教育,一邊學習中文,這種辦法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幼童在西學學習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也並沒有荒廢中文,較之當年容閎留學美國,回國時不能作中國言相比,的確是很大的成效。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鍾文耀(中)和耶魯大學划船隊

留美幼童學習優秀,1876年,在美國費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舉辦方特意把留美幼童的作業作為一項教育成果展出,與中美兩國來說都是對留美幼童教育成果的展示。這雖然有些功利的成分,但也反映出了留美幼童接受西方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留美歸來的黃開甲

參加費城博覽會的有37個國家,中國代表團成員雖然仍然大都是老毛子,但畢竟有中國人蔘與其事。美國方面特意展出了中英對照的留美幼童作業和一些民族傳統手工展品。這讓看到展出情景的李圭大發感慨,激動不已,他感受了中國的潛力,認為中國大有希望。

李圭記述,費城博覽會上,展出留美幼童的作業有“……繪畫、地圖、算法、人物、花木,皆有規格”,也有漢文策論,“如《遊美記》、《哈佛書館記》、《慶賀百年大會序》、《美國地圖論》、《風俗記》,亦尚通順”,並且每篇策論後均“附洋文數頁,西人閱之,皆嘖嘖稱讚”。[1]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修建京張鐵路時從美國購進的大功率馬萊機車

李圭借這次費城博覽會的機會,瞭解了留美幼童的學習生活,還請他們參觀了費城萬國博覽會,並找幾位幼童座談,李圭先問幼童對博覽會的觀感。

問:“此會究有益否?”

曰:“集大地之物,任人觀覽,增長識見。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聯各國交誼,益處甚大。我儕動身之先,館(學校)師囑將會內見聞,隨意記載,回館後各作洋文議論一篇,再譯為華文。”

問:“何物最佳?”

曰:“外國印字法,中國雕牙器。”

問:“想家否?”

曰:“想也無益。惟有一意攻書,回家終有日耳。”

問:“飲食起居何若?”

曰:“飲食似較潔淨,起居有定時,亦有(定)時必須行動(運動),舒暢氣血,尤卻病良法也。”

問:“各居停主人照料何若?”

曰:“照料若其子弟。稍有感冒,尤關切。而哈地(哈特福德)水土宜人,病亦少。”

問:“何以著洋人裝束?”

曰:“不改裝有時不方便,我儕規矩,惟不去髮辮,不入禮拜堂(這裡是指清廷不許留美幼童受洗入教。禮拜日,幼童也常隨師友一起去禮拜堂。在哈特福德,有一個留美幼童和馬克·吐溫一起聽講的教堂)兩事耳。”[2]

一席談話,李圭對幼童有了初步的瞭解,認為幼童們在美國所學開拓了視野。他們不僅聰明,而且很有思想,李圭也對幼童十分喜歡。在費城博覽會期間,幼童們還受到了美國總統的接見。李圭記述,美國總統看了留美幼童展出的作業大為讚歎,感到中國有這樣的少年學子,中國正與世界同步,中國的強大勢在必然。美國總統格蘭特與幼童們一一握手,並告誡他們,好好學習,學以致用。這次接見,在中國留學史上,應該是外國元首接見中國留學生的第一次。

李圭認為幼童赴美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體現。這種評價也正是朝廷派出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主導思想。李圭畢竟是清朝官員,雖然官階不高,但思想中也體現出朝廷的教育理念。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1917年,詹天佑與全家合影

通過對幼童的觀察、接觸,李圭對幼童們“仍兼讀中國書”,“……三綱五常,此幼童所固有,不以業西人之事而少有闕也”[3]感到欣慰。他感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教育思想培育出來的學生一定能夠為大清所用。李圭的判斷固然有其認識的一面,但他對幼童的判斷僅侷限於費城博覽會期間的一面或幾面之緣。作為清政府的一名官員,他的立場也是傾向於政府的。但是,他又為幼童們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感到讚歎。

李圭回國後,他在自己的書中批判了清廷保守派把幼童去美國接受教育認為是“下喬木而入幽谷”的謬論,李圭評述說:正好相反,“西學作人,不尚虛文,專務實效。”“所造正未可量”,“孰有不就陶熔而成令器哉!”李圭的看法與支持容閎的鄭觀應、黃遵憲的觀點是相同的。但是,在當時 保守派的力量畢竟是強大的,在留學監督的督促下,他們雖然也中西兼顧,但幼童畢竟年幼,在美國教育文化、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知識結構等方面的西化,幼童們逐漸離異於傳統,使得朝廷中的保守派所不願意看到的,這樣,中美文化衝突的發生就勢所難免。最終留美幼童被尷尬召回。

中國“兩個第一”在美國相遇,讓美國人感受到中國正與世界同步

本文根據《少年行》整理改寫

雖然如此,留美幼童在美國逐漸被美國文化所同化,但他們在美國接受教育所取得的優異成績,確實令中外有識之士所讚許的。後來留美幼童被召歸國後,所作出的貢獻卻是值得肯定的。詹天佑主持的京張鐵路的建成,顯示了留美幼童的能力,而在礦業、電信、實業、外交、軍事等領域,留美幼童都在顯示著自己與眾不同的魅力。現在中國的崛起,當不忘這些曾經在困境中求學並回報苦難中國的留學先驅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