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書》佐證《史記》是信史'

"

多年前,為了研究一家譜的世系,我曾對《趙正書》進行過考察,並從中吸取素材佐證我的觀點,也曾在微信發佈對《趙正書》的解讀。關於《趙正書》,由於其中記錄了胡亥被立為“代後”,大家認為《史記》的記錄胡亥 “矯詔”是錯誤的,而事實上,大家沒看明白《趙正書》,胡亥不光“矯詔”了,還“矯詔”得厲害。今就《趙正書》記載的胡亥“矯詔”一事,略加論述。

《趙正書》文字雖簡短,但仍提供了相當大的信息量,它講述了“趙正”臨死前的心理歷程及胡亥從“代後”到“秦王”的整個謀纂過程。在解讀《趙正書》之前,我們先就《史記》的描述把相關的背影知識弄清楚。按照《史記》的記載,秦始皇是呂不韋和趙姬的兒子,並非秦莊王的直系子族:“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史記記載秦王姓氏如下: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為贏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從這個世系來看,秦氏含有贏姓的血統。但秦氏繼承的是“造父衣缽”,它已變成成“趙氏”,從部族的角度來說,它已分家另過,算不上“秦國”的嫡傳後代,如果硬往秦國上靠,它也只能稱為“別種”。贏姓的主要通婚對象是“申戎”,趙氏自開門戶後未必如此。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秦始皇是趙姬和呂不韋的後代,他可以叫趙正,也可以叫呂正,但肯定不是“贏正”。血統決定了繼承權,這是必須弄清的事。按《史記》記載,秦莊王“異人”並不知道秦始皇不是自己的兒子,國家在這種狀況下“易手”,相當於失國,說趙姬和呂不韋是竊國大盜一點兒不為過。 《史記》:“秦王為人,峰準,長目,摯鳥膺,摯,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這是個圖騰講述,細加分析,“秦王趙正”是個多重混血兒。由於趙正的部族薄情寡義,凶殘,司馬遷借尉繚的口告訴我們,“秦始皇”是個不可交的人。胡亥是“秦王”的嫡子,單從字面上理解,亥是“豬”也即“豕”的意思,胡亥就是“胡豕”,與我們近來熱炒的良渚文化中的“豬圖騰”及漢武帝劉徹是一個“種族”。若我沒記錯的話,摯鳥是“韃而靼人”的圖騰,不管怎麼說,“趙正”和“胡亥”都來自暴力部族,他們骨子裡崇尚血腥和暴力。這樣的部族做領袖死人是必然的。

"

多年前,為了研究一家譜的世系,我曾對《趙正書》進行過考察,並從中吸取素材佐證我的觀點,也曾在微信發佈對《趙正書》的解讀。關於《趙正書》,由於其中記錄了胡亥被立為“代後”,大家認為《史記》的記錄胡亥 “矯詔”是錯誤的,而事實上,大家沒看明白《趙正書》,胡亥不光“矯詔”了,還“矯詔”得厲害。今就《趙正書》記載的胡亥“矯詔”一事,略加論述。

《趙正書》文字雖簡短,但仍提供了相當大的信息量,它講述了“趙正”臨死前的心理歷程及胡亥從“代後”到“秦王”的整個謀纂過程。在解讀《趙正書》之前,我們先就《史記》的描述把相關的背影知識弄清楚。按照《史記》的記載,秦始皇是呂不韋和趙姬的兒子,並非秦莊王的直系子族:“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史記記載秦王姓氏如下: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為贏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從這個世系來看,秦氏含有贏姓的血統。但秦氏繼承的是“造父衣缽”,它已變成成“趙氏”,從部族的角度來說,它已分家另過,算不上“秦國”的嫡傳後代,如果硬往秦國上靠,它也只能稱為“別種”。贏姓的主要通婚對象是“申戎”,趙氏自開門戶後未必如此。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秦始皇是趙姬和呂不韋的後代,他可以叫趙正,也可以叫呂正,但肯定不是“贏正”。血統決定了繼承權,這是必須弄清的事。按《史記》記載,秦莊王“異人”並不知道秦始皇不是自己的兒子,國家在這種狀況下“易手”,相當於失國,說趙姬和呂不韋是竊國大盜一點兒不為過。 《史記》:“秦王為人,峰準,長目,摯鳥膺,摯,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這是個圖騰講述,細加分析,“秦王趙正”是個多重混血兒。由於趙正的部族薄情寡義,凶殘,司馬遷借尉繚的口告訴我們,“秦始皇”是個不可交的人。胡亥是“秦王”的嫡子,單從字面上理解,亥是“豬”也即“豕”的意思,胡亥就是“胡豕”,與我們近來熱炒的良渚文化中的“豬圖騰”及漢武帝劉徹是一個“種族”。若我沒記錯的話,摯鳥是“韃而靼人”的圖騰,不管怎麼說,“趙正”和“胡亥”都來自暴力部族,他們骨子裡崇尚血腥和暴力。這樣的部族做領袖死人是必然的。

《趙正書》佐證《史記》是信史

《史記》和《趙正書》之所以讓我們看得迷迷糊糊,與它們的寫作手法有關。二書重在寫大格局,它們對部族的歷史和部族的首領的講述具有很強的概括性,我們達不到史學家認知的高度,再加上文化斷層,看不懂《史記》和《趙正書》也就成為一件必然的事。《史記》以“祖龍”來稱呼“秦始皇”,這在告訴我們他寫的是趙氏的大部族分支譜,是從趙姓的“祖根”來開始陳述的。《趙正書》中有“使泰並有天下”等字樣,說的是大秦國的開山之祖“泰帝”,也即“昊天上帝”,同樣也是從根上講述。在弄清這些背景知識後,我們來進一步解《趙正書》中的胡亥“矯詔”事宜。

《趙正書》:(秦王趙正)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復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後不勝大臣之紛爭,爭侵主。吾聞之:牛馬鬥,而蚊虻死其下;大臣爭,齊民苦。哀憐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昧死頓首言曰:“陛下萬歲之壽尚未央也。且斯非秦之產也,去故下秦,右主左親,非有強臣者也。竊善陛下高議,陛下幸以為糞土之臣,使教萬民,臣竊幸甚。臣謹奉法令,陰修甲兵,飭政教,官鬥士,尊大臣,盈其爵祿。使秦(原文“泰”)並有天下,有其地,臣其王,名立於天下,勢有周室之義,而王為天子。臣聞不仁者有所盡其財,毋勇者有所盡其死。臣竊幸甚,至死及身不足。然而見疑如此,臣等盡當戮死,以報於天下者也。”

趙正流涕而謂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趙正書》主要放在北大解讀,故稱北大書簡。我們看不到原文,也只能從各處引文中對照,窺其原字。比如,此引文中“使泰並有天下”被改成“使秦並有天下”,表面看文意暢通,實際屈解原文本意。這沒辦法,自從胡適、陳獨秀等人搞新文化運動,中國文脈已被切斷,大家表面上是漢人,實際已不懂漢字了。單就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它包含如下信息。

一、趙正是“霸王”不是“始皇帝”。

關於趙正是“霸王”,這個不用解讀,文本自身即已點明他的“霸王”身份,而且還是個普通霸王,臨死唸叨的是自己的子族,軍國大事對他來說心裡一點沒有。寫作“趙正”而不寫作“贏政”,說明《趙正書》壓根兒沒拿他當“正牌秦王”待。

二、他們商討的是“代後”而非“皇帝”或“秦王”。

對於這個“代後”,基本可以定義為“趙侯”。《魏書·西域傳》:“吐呼羅國,去代一萬二千里。中國古籍一直有用“代”稱呼“趙“的註解,把“代後”解釋成“趙侯”是非常準確的。前面已經列出“秦”的姓氏組成,趙氏已出贏姓去承襲“趙城”,這個“趙侯”當然指“趙城的侯”。再者爵位也不一樣,一個是“王”一個是“侯”。咱們不在字面上掰扯,趙正也沒有立馬讓胡亥當“秦王”的意思。先不說胡亥上位時才十二歲,單說“秦王趙正”已明確知道自己要死,不可能在這時候兜圈子,若真想讓胡亥立馬接班他會直接宣佈胡亥是秦王,而不可能扯什麼“代後”?單就這一點理解,可以清楚地得出結論,“秦王趙正”沒有馬上讓胡亥接班的意思。大家之所以造成誤解,跟不瞭解“秦”的政體格局及胡亥接班的必備條件有關。之前我曾破譯亞歷山大即“秦王”定都羅馬即定都“秦王都咸陽”,若你進入“羅馬議會制”政體結構再來理解“秦王趙正”和“胡亥”等人的處事邏輯,則就明白《史記》說胡亥被立為“太子”與《趙正書》說的立為“代後”是一回事。顯而易見,無論“太子”還是“代後”其明確指向是讓胡亥做“隔代接班人”,也即接扶蘇的班。

三、“秦王趙正“不是“秦國”最高領導。

能夠看出來這一點,主要在“(趙王)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復召丞相斯曰”這句話上。這說明沒病的時候,秦王都去找“丞相斯”說事,這會兒病得爬不動了只能改變常規把“丞相斯”招過來說話。“古羅馬議會制”就是中國人的“養食客三千”。無論“羅馬議會制”還是“秦王趙正”有事要主動找“丞相斯”商量都在告訴你,“秦”是個政權聯盟機構,“秦王”是這個最高機構“總長官”,有相當大的話語權,但絕不是獨立決裁者。用現代話說,“秦王”這個職位類似於職業經理人或西方民選總統,只要這個政權模式不被他徹底摧毀,他不具有絕對權力。其實《二十四史》中的中國皇帝也是如此,因為它主要記興衰,著重記錄毀壞政體的“霍亂分子”,故大家都認為皇帝擁有絕對權力,這不過是些表象,絕不是權力真實的運轉狀況。以一個人的腦袋決定一個國家的腦袋,對於一個孤立國家來說不是明智選擇,對於一個政治聯盟團體來說幾乎是零選項。“秦王趙正”有事主動找“丞相斯”商議,證明這個體制還有效,至少“秦王趙正”在面上還沒有造體制的反。我們能夠看出“秦”是個政治聯盟機構,不是靠猜測及我所破譯出的“羅馬議會制”背景,而在於“陛下萬歲之壽尚未央”這句話上。《趙正書》的作者無名氏在通過“丞相臣斯”的這句話告訴我們趙正在“未央宮”當“秦王”,而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咸陽”。結合“路遠”及《史記》中的通知扶蘇來咸陽治喪可知他做為“秦王”在“未央宮”治喪是不恰當的。關於“雙頭制”,中國的很多出土文物的圖騰都有這樣的“標記”,即兩家輪流做“王”,或兩個“王”各管一攤,但無論一個“王”還是兩個“王”對外都以一個“王”的名義發號施令。“秦王趙正”除了是大聯盟機構的“王”,還管著自己的一攤,他通常會兩頭跑著辦公。但不管怎麼說,《趙正書》告訴你“未央宮”和“咸陽宮”是兩個同時存在的辦公機構,這也告訴你“秦”和“漢”是同時存在的名稱。《二十四史》把中國的朝代玩成順延關係,主要是為了體現權力中心的“移動”,從夏商周到現在,無論秦漢還是唐宋元明清,只要沒成為“精絕國”即絕祭祠的,每個朝代背後的國家基本都活著,至少哪些主導政權的主體部族還存在著。“大秦國”到今天活著不用說,“大漢國”也不可能死,元大都的首都“汗八里”在今土耳其,你也不能界定“殘元政權”就徹底完結了。結合“丞相臣斯”的話,可知“未央宮”是“下秦之都”。我們由此也能明白“丞相臣斯”的身份,他是“丞相斯”派來監國的,他跟“丞相斯”是兩個人,但都來自“斯部族”,故《史記》通用“李斯”來稱呼他們。“斯”是“通古斯部族”的“簡稱”,以一個人物形象寫一個部族是古老的寫史方法。“丞相臣斯”背叛“丞相斯”,等於背叛大聯盟機構,既毀了大秦國,同時也毀了“斯部族”的名聲。作為一個聯盟機構,下一任“秦王”在咸陽宮那邊,扶蘇被視為“長子”,顯然他是人所皆知的下任“秦王”,胡亥提前上位,這不是“矯詔”是什麼?嚴格地說,作為一個聯盟長也即霸王,“趙正”封胡亥做“代後”都要經過大聯盟機構審核。為何?“代後”是未來的秦王接班人,找一個德不配位的人上位會亂套。事實上“趙正”的不謹慎也釀成了大禍,說整個大聯盟機構毀於“趙正”的私慾,也不為過。

"

多年前,為了研究一家譜的世系,我曾對《趙正書》進行過考察,並從中吸取素材佐證我的觀點,也曾在微信發佈對《趙正書》的解讀。關於《趙正書》,由於其中記錄了胡亥被立為“代後”,大家認為《史記》的記錄胡亥 “矯詔”是錯誤的,而事實上,大家沒看明白《趙正書》,胡亥不光“矯詔”了,還“矯詔”得厲害。今就《趙正書》記載的胡亥“矯詔”一事,略加論述。

《趙正書》文字雖簡短,但仍提供了相當大的信息量,它講述了“趙正”臨死前的心理歷程及胡亥從“代後”到“秦王”的整個謀纂過程。在解讀《趙正書》之前,我們先就《史記》的描述把相關的背影知識弄清楚。按照《史記》的記載,秦始皇是呂不韋和趙姬的兒子,並非秦莊王的直系子族:“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史記記載秦王姓氏如下: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為贏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從這個世系來看,秦氏含有贏姓的血統。但秦氏繼承的是“造父衣缽”,它已變成成“趙氏”,從部族的角度來說,它已分家另過,算不上“秦國”的嫡傳後代,如果硬往秦國上靠,它也只能稱為“別種”。贏姓的主要通婚對象是“申戎”,趙氏自開門戶後未必如此。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秦始皇是趙姬和呂不韋的後代,他可以叫趙正,也可以叫呂正,但肯定不是“贏正”。血統決定了繼承權,這是必須弄清的事。按《史記》記載,秦莊王“異人”並不知道秦始皇不是自己的兒子,國家在這種狀況下“易手”,相當於失國,說趙姬和呂不韋是竊國大盜一點兒不為過。 《史記》:“秦王為人,峰準,長目,摯鳥膺,摯,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這是個圖騰講述,細加分析,“秦王趙正”是個多重混血兒。由於趙正的部族薄情寡義,凶殘,司馬遷借尉繚的口告訴我們,“秦始皇”是個不可交的人。胡亥是“秦王”的嫡子,單從字面上理解,亥是“豬”也即“豕”的意思,胡亥就是“胡豕”,與我們近來熱炒的良渚文化中的“豬圖騰”及漢武帝劉徹是一個“種族”。若我沒記錯的話,摯鳥是“韃而靼人”的圖騰,不管怎麼說,“趙正”和“胡亥”都來自暴力部族,他們骨子裡崇尚血腥和暴力。這樣的部族做領袖死人是必然的。

《趙正書》佐證《史記》是信史

《史記》和《趙正書》之所以讓我們看得迷迷糊糊,與它們的寫作手法有關。二書重在寫大格局,它們對部族的歷史和部族的首領的講述具有很強的概括性,我們達不到史學家認知的高度,再加上文化斷層,看不懂《史記》和《趙正書》也就成為一件必然的事。《史記》以“祖龍”來稱呼“秦始皇”,這在告訴我們他寫的是趙氏的大部族分支譜,是從趙姓的“祖根”來開始陳述的。《趙正書》中有“使泰並有天下”等字樣,說的是大秦國的開山之祖“泰帝”,也即“昊天上帝”,同樣也是從根上講述。在弄清這些背景知識後,我們來進一步解《趙正書》中的胡亥“矯詔”事宜。

《趙正書》:(秦王趙正)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復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後不勝大臣之紛爭,爭侵主。吾聞之:牛馬鬥,而蚊虻死其下;大臣爭,齊民苦。哀憐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昧死頓首言曰:“陛下萬歲之壽尚未央也。且斯非秦之產也,去故下秦,右主左親,非有強臣者也。竊善陛下高議,陛下幸以為糞土之臣,使教萬民,臣竊幸甚。臣謹奉法令,陰修甲兵,飭政教,官鬥士,尊大臣,盈其爵祿。使秦(原文“泰”)並有天下,有其地,臣其王,名立於天下,勢有周室之義,而王為天子。臣聞不仁者有所盡其財,毋勇者有所盡其死。臣竊幸甚,至死及身不足。然而見疑如此,臣等盡當戮死,以報於天下者也。”

趙正流涕而謂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趙正書》主要放在北大解讀,故稱北大書簡。我們看不到原文,也只能從各處引文中對照,窺其原字。比如,此引文中“使泰並有天下”被改成“使秦並有天下”,表面看文意暢通,實際屈解原文本意。這沒辦法,自從胡適、陳獨秀等人搞新文化運動,中國文脈已被切斷,大家表面上是漢人,實際已不懂漢字了。單就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它包含如下信息。

一、趙正是“霸王”不是“始皇帝”。

關於趙正是“霸王”,這個不用解讀,文本自身即已點明他的“霸王”身份,而且還是個普通霸王,臨死唸叨的是自己的子族,軍國大事對他來說心裡一點沒有。寫作“趙正”而不寫作“贏政”,說明《趙正書》壓根兒沒拿他當“正牌秦王”待。

二、他們商討的是“代後”而非“皇帝”或“秦王”。

對於這個“代後”,基本可以定義為“趙侯”。《魏書·西域傳》:“吐呼羅國,去代一萬二千里。中國古籍一直有用“代”稱呼“趙“的註解,把“代後”解釋成“趙侯”是非常準確的。前面已經列出“秦”的姓氏組成,趙氏已出贏姓去承襲“趙城”,這個“趙侯”當然指“趙城的侯”。再者爵位也不一樣,一個是“王”一個是“侯”。咱們不在字面上掰扯,趙正也沒有立馬讓胡亥當“秦王”的意思。先不說胡亥上位時才十二歲,單說“秦王趙正”已明確知道自己要死,不可能在這時候兜圈子,若真想讓胡亥立馬接班他會直接宣佈胡亥是秦王,而不可能扯什麼“代後”?單就這一點理解,可以清楚地得出結論,“秦王趙正”沒有馬上讓胡亥接班的意思。大家之所以造成誤解,跟不瞭解“秦”的政體格局及胡亥接班的必備條件有關。之前我曾破譯亞歷山大即“秦王”定都羅馬即定都“秦王都咸陽”,若你進入“羅馬議會制”政體結構再來理解“秦王趙正”和“胡亥”等人的處事邏輯,則就明白《史記》說胡亥被立為“太子”與《趙正書》說的立為“代後”是一回事。顯而易見,無論“太子”還是“代後”其明確指向是讓胡亥做“隔代接班人”,也即接扶蘇的班。

三、“秦王趙正“不是“秦國”最高領導。

能夠看出來這一點,主要在“(趙王)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復召丞相斯曰”這句話上。這說明沒病的時候,秦王都去找“丞相斯”說事,這會兒病得爬不動了只能改變常規把“丞相斯”招過來說話。“古羅馬議會制”就是中國人的“養食客三千”。無論“羅馬議會制”還是“秦王趙正”有事要主動找“丞相斯”商量都在告訴你,“秦”是個政權聯盟機構,“秦王”是這個最高機構“總長官”,有相當大的話語權,但絕不是獨立決裁者。用現代話說,“秦王”這個職位類似於職業經理人或西方民選總統,只要這個政權模式不被他徹底摧毀,他不具有絕對權力。其實《二十四史》中的中國皇帝也是如此,因為它主要記興衰,著重記錄毀壞政體的“霍亂分子”,故大家都認為皇帝擁有絕對權力,這不過是些表象,絕不是權力真實的運轉狀況。以一個人的腦袋決定一個國家的腦袋,對於一個孤立國家來說不是明智選擇,對於一個政治聯盟團體來說幾乎是零選項。“秦王趙正”有事主動找“丞相斯”商議,證明這個體制還有效,至少“秦王趙正”在面上還沒有造體制的反。我們能夠看出“秦”是個政治聯盟機構,不是靠猜測及我所破譯出的“羅馬議會制”背景,而在於“陛下萬歲之壽尚未央”這句話上。《趙正書》的作者無名氏在通過“丞相臣斯”的這句話告訴我們趙正在“未央宮”當“秦王”,而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咸陽”。結合“路遠”及《史記》中的通知扶蘇來咸陽治喪可知他做為“秦王”在“未央宮”治喪是不恰當的。關於“雙頭制”,中國的很多出土文物的圖騰都有這樣的“標記”,即兩家輪流做“王”,或兩個“王”各管一攤,但無論一個“王”還是兩個“王”對外都以一個“王”的名義發號施令。“秦王趙正”除了是大聯盟機構的“王”,還管著自己的一攤,他通常會兩頭跑著辦公。但不管怎麼說,《趙正書》告訴你“未央宮”和“咸陽宮”是兩個同時存在的辦公機構,這也告訴你“秦”和“漢”是同時存在的名稱。《二十四史》把中國的朝代玩成順延關係,主要是為了體現權力中心的“移動”,從夏商周到現在,無論秦漢還是唐宋元明清,只要沒成為“精絕國”即絕祭祠的,每個朝代背後的國家基本都活著,至少哪些主導政權的主體部族還存在著。“大秦國”到今天活著不用說,“大漢國”也不可能死,元大都的首都“汗八里”在今土耳其,你也不能界定“殘元政權”就徹底完結了。結合“丞相臣斯”的話,可知“未央宮”是“下秦之都”。我們由此也能明白“丞相臣斯”的身份,他是“丞相斯”派來監國的,他跟“丞相斯”是兩個人,但都來自“斯部族”,故《史記》通用“李斯”來稱呼他們。“斯”是“通古斯部族”的“簡稱”,以一個人物形象寫一個部族是古老的寫史方法。“丞相臣斯”背叛“丞相斯”,等於背叛大聯盟機構,既毀了大秦國,同時也毀了“斯部族”的名聲。作為一個聯盟機構,下一任“秦王”在咸陽宮那邊,扶蘇被視為“長子”,顯然他是人所皆知的下任“秦王”,胡亥提前上位,這不是“矯詔”是什麼?嚴格地說,作為一個聯盟長也即霸王,“趙正”封胡亥做“代後”都要經過大聯盟機構審核。為何?“代後”是未來的秦王接班人,找一個德不配位的人上位會亂套。事實上“趙正”的不謹慎也釀成了大禍,說整個大聯盟機構毀於“趙正”的私慾,也不為過。

《趙正書》佐證《史記》是信史

四、“帝王之術”成就了“斯部族”也毀了“斯部族”。

《趙正書》寫了兩個“斯”的狀況,都是“陰結甲兵”和“收買人心”。“斯部族”是學習“帝王之術”起家的,對於這套“陰謀之學”,他們顯然很迷戀,而正是這種低端的操盤手法毀滅了“秦聯盟”也同時毀掉了“斯部族”。兩個“斯”一個幼稚一個成熟,但幼稚者拖累了成熟者,“斯部族”受益於“帝王之術”,也毀於“帝王之術”。“斯部族”是從荀子那兒學的“帝王之術”,這顯然是垃圾文化,它能使人迅速獲得短期效益,但會把人引入一條不歸路。

五、胡亥成為“秦王”是一路殺出來的。

如果說呂不韋和趙姬是偷政權的話,“趙正”則有謀政權的想法,但到了胡亥這裡,基本上就是明搶了。

《趙正書》說“王死胡亥立”,結合前文立“代後”,可知胡亥做的是“代後”。對一般人來說,“十二歲”的胡亥讓別人接受他這個“代後”就行了,但這個“十八子”可不這麼想,在趙高等人的慫恿下,他立馬亮出屠刀,展開了自己勇猛無前的殺戳力。假借“趙正”名義賜死扶蘇只是開始,接著把扶蘇直系的兄弟姐妹部族一掃而光,到最後演變成殺“李斯”,已表明他在趙高的操縱下,已徹底廢了這個政權大聯盟機構。“代後胡亥”一路把自己殺成“秦王胡亥”,也同時為自己的死亡埋下了伏筆。他的恩師,最親密的戰友趙高為求自保,直接把他給咔嚓了。從胡亥的表現來看,“豬部族”不適合當領袖,硬把他推上去的結果就是作死別人也作死自己。在這一點上,也看出“趙正”的智商也有問題,他沒有識破身邊人的陰謀,趙姬好不容易偷來的權力化為烏有,也因“趙正”中招“立胡亥”而終結。

“十二歲”未必就指胡亥當時的具體年齡,這應當仍是個標識。但不管怎麼樣,胡亥都是個不成熟的人,我們為這個沒有自知之明的“華夏別種”悲嘆!

"

多年前,為了研究一家譜的世系,我曾對《趙正書》進行過考察,並從中吸取素材佐證我的觀點,也曾在微信發佈對《趙正書》的解讀。關於《趙正書》,由於其中記錄了胡亥被立為“代後”,大家認為《史記》的記錄胡亥 “矯詔”是錯誤的,而事實上,大家沒看明白《趙正書》,胡亥不光“矯詔”了,還“矯詔”得厲害。今就《趙正書》記載的胡亥“矯詔”一事,略加論述。

《趙正書》文字雖簡短,但仍提供了相當大的信息量,它講述了“趙正”臨死前的心理歷程及胡亥從“代後”到“秦王”的整個謀纂過程。在解讀《趙正書》之前,我們先就《史記》的描述把相關的背影知識弄清楚。按照《史記》的記載,秦始皇是呂不韋和趙姬的兒子,並非秦莊王的直系子族:“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史記記載秦王姓氏如下: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為贏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從這個世系來看,秦氏含有贏姓的血統。但秦氏繼承的是“造父衣缽”,它已變成成“趙氏”,從部族的角度來說,它已分家另過,算不上“秦國”的嫡傳後代,如果硬往秦國上靠,它也只能稱為“別種”。贏姓的主要通婚對象是“申戎”,趙氏自開門戶後未必如此。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秦始皇是趙姬和呂不韋的後代,他可以叫趙正,也可以叫呂正,但肯定不是“贏正”。血統決定了繼承權,這是必須弄清的事。按《史記》記載,秦莊王“異人”並不知道秦始皇不是自己的兒子,國家在這種狀況下“易手”,相當於失國,說趙姬和呂不韋是竊國大盜一點兒不為過。 《史記》:“秦王為人,峰準,長目,摯鳥膺,摯,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這是個圖騰講述,細加分析,“秦王趙正”是個多重混血兒。由於趙正的部族薄情寡義,凶殘,司馬遷借尉繚的口告訴我們,“秦始皇”是個不可交的人。胡亥是“秦王”的嫡子,單從字面上理解,亥是“豬”也即“豕”的意思,胡亥就是“胡豕”,與我們近來熱炒的良渚文化中的“豬圖騰”及漢武帝劉徹是一個“種族”。若我沒記錯的話,摯鳥是“韃而靼人”的圖騰,不管怎麼說,“趙正”和“胡亥”都來自暴力部族,他們骨子裡崇尚血腥和暴力。這樣的部族做領袖死人是必然的。

《趙正書》佐證《史記》是信史

《史記》和《趙正書》之所以讓我們看得迷迷糊糊,與它們的寫作手法有關。二書重在寫大格局,它們對部族的歷史和部族的首領的講述具有很強的概括性,我們達不到史學家認知的高度,再加上文化斷層,看不懂《史記》和《趙正書》也就成為一件必然的事。《史記》以“祖龍”來稱呼“秦始皇”,這在告訴我們他寫的是趙氏的大部族分支譜,是從趙姓的“祖根”來開始陳述的。《趙正書》中有“使泰並有天下”等字樣,說的是大秦國的開山之祖“泰帝”,也即“昊天上帝”,同樣也是從根上講述。在弄清這些背景知識後,我們來進一步解《趙正書》中的胡亥“矯詔”事宜。

《趙正書》:(秦王趙正)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復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後不勝大臣之紛爭,爭侵主。吾聞之:牛馬鬥,而蚊虻死其下;大臣爭,齊民苦。哀憐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昧死頓首言曰:“陛下萬歲之壽尚未央也。且斯非秦之產也,去故下秦,右主左親,非有強臣者也。竊善陛下高議,陛下幸以為糞土之臣,使教萬民,臣竊幸甚。臣謹奉法令,陰修甲兵,飭政教,官鬥士,尊大臣,盈其爵祿。使秦(原文“泰”)並有天下,有其地,臣其王,名立於天下,勢有周室之義,而王為天子。臣聞不仁者有所盡其財,毋勇者有所盡其死。臣竊幸甚,至死及身不足。然而見疑如此,臣等盡當戮死,以報於天下者也。”

趙正流涕而謂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趙正書》主要放在北大解讀,故稱北大書簡。我們看不到原文,也只能從各處引文中對照,窺其原字。比如,此引文中“使泰並有天下”被改成“使秦並有天下”,表面看文意暢通,實際屈解原文本意。這沒辦法,自從胡適、陳獨秀等人搞新文化運動,中國文脈已被切斷,大家表面上是漢人,實際已不懂漢字了。單就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它包含如下信息。

一、趙正是“霸王”不是“始皇帝”。

關於趙正是“霸王”,這個不用解讀,文本自身即已點明他的“霸王”身份,而且還是個普通霸王,臨死唸叨的是自己的子族,軍國大事對他來說心裡一點沒有。寫作“趙正”而不寫作“贏政”,說明《趙正書》壓根兒沒拿他當“正牌秦王”待。

二、他們商討的是“代後”而非“皇帝”或“秦王”。

對於這個“代後”,基本可以定義為“趙侯”。《魏書·西域傳》:“吐呼羅國,去代一萬二千里。中國古籍一直有用“代”稱呼“趙“的註解,把“代後”解釋成“趙侯”是非常準確的。前面已經列出“秦”的姓氏組成,趙氏已出贏姓去承襲“趙城”,這個“趙侯”當然指“趙城的侯”。再者爵位也不一樣,一個是“王”一個是“侯”。咱們不在字面上掰扯,趙正也沒有立馬讓胡亥當“秦王”的意思。先不說胡亥上位時才十二歲,單說“秦王趙正”已明確知道自己要死,不可能在這時候兜圈子,若真想讓胡亥立馬接班他會直接宣佈胡亥是秦王,而不可能扯什麼“代後”?單就這一點理解,可以清楚地得出結論,“秦王趙正”沒有馬上讓胡亥接班的意思。大家之所以造成誤解,跟不瞭解“秦”的政體格局及胡亥接班的必備條件有關。之前我曾破譯亞歷山大即“秦王”定都羅馬即定都“秦王都咸陽”,若你進入“羅馬議會制”政體結構再來理解“秦王趙正”和“胡亥”等人的處事邏輯,則就明白《史記》說胡亥被立為“太子”與《趙正書》說的立為“代後”是一回事。顯而易見,無論“太子”還是“代後”其明確指向是讓胡亥做“隔代接班人”,也即接扶蘇的班。

三、“秦王趙正“不是“秦國”最高領導。

能夠看出來這一點,主要在“(趙王)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復召丞相斯曰”這句話上。這說明沒病的時候,秦王都去找“丞相斯”說事,這會兒病得爬不動了只能改變常規把“丞相斯”招過來說話。“古羅馬議會制”就是中國人的“養食客三千”。無論“羅馬議會制”還是“秦王趙正”有事要主動找“丞相斯”商量都在告訴你,“秦”是個政權聯盟機構,“秦王”是這個最高機構“總長官”,有相當大的話語權,但絕不是獨立決裁者。用現代話說,“秦王”這個職位類似於職業經理人或西方民選總統,只要這個政權模式不被他徹底摧毀,他不具有絕對權力。其實《二十四史》中的中國皇帝也是如此,因為它主要記興衰,著重記錄毀壞政體的“霍亂分子”,故大家都認為皇帝擁有絕對權力,這不過是些表象,絕不是權力真實的運轉狀況。以一個人的腦袋決定一個國家的腦袋,對於一個孤立國家來說不是明智選擇,對於一個政治聯盟團體來說幾乎是零選項。“秦王趙正”有事主動找“丞相斯”商議,證明這個體制還有效,至少“秦王趙正”在面上還沒有造體制的反。我們能夠看出“秦”是個政治聯盟機構,不是靠猜測及我所破譯出的“羅馬議會制”背景,而在於“陛下萬歲之壽尚未央”這句話上。《趙正書》的作者無名氏在通過“丞相臣斯”的這句話告訴我們趙正在“未央宮”當“秦王”,而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咸陽”。結合“路遠”及《史記》中的通知扶蘇來咸陽治喪可知他做為“秦王”在“未央宮”治喪是不恰當的。關於“雙頭制”,中國的很多出土文物的圖騰都有這樣的“標記”,即兩家輪流做“王”,或兩個“王”各管一攤,但無論一個“王”還是兩個“王”對外都以一個“王”的名義發號施令。“秦王趙正”除了是大聯盟機構的“王”,還管著自己的一攤,他通常會兩頭跑著辦公。但不管怎麼說,《趙正書》告訴你“未央宮”和“咸陽宮”是兩個同時存在的辦公機構,這也告訴你“秦”和“漢”是同時存在的名稱。《二十四史》把中國的朝代玩成順延關係,主要是為了體現權力中心的“移動”,從夏商周到現在,無論秦漢還是唐宋元明清,只要沒成為“精絕國”即絕祭祠的,每個朝代背後的國家基本都活著,至少哪些主導政權的主體部族還存在著。“大秦國”到今天活著不用說,“大漢國”也不可能死,元大都的首都“汗八里”在今土耳其,你也不能界定“殘元政權”就徹底完結了。結合“丞相臣斯”的話,可知“未央宮”是“下秦之都”。我們由此也能明白“丞相臣斯”的身份,他是“丞相斯”派來監國的,他跟“丞相斯”是兩個人,但都來自“斯部族”,故《史記》通用“李斯”來稱呼他們。“斯”是“通古斯部族”的“簡稱”,以一個人物形象寫一個部族是古老的寫史方法。“丞相臣斯”背叛“丞相斯”,等於背叛大聯盟機構,既毀了大秦國,同時也毀了“斯部族”的名聲。作為一個聯盟機構,下一任“秦王”在咸陽宮那邊,扶蘇被視為“長子”,顯然他是人所皆知的下任“秦王”,胡亥提前上位,這不是“矯詔”是什麼?嚴格地說,作為一個聯盟長也即霸王,“趙正”封胡亥做“代後”都要經過大聯盟機構審核。為何?“代後”是未來的秦王接班人,找一個德不配位的人上位會亂套。事實上“趙正”的不謹慎也釀成了大禍,說整個大聯盟機構毀於“趙正”的私慾,也不為過。

《趙正書》佐證《史記》是信史

四、“帝王之術”成就了“斯部族”也毀了“斯部族”。

《趙正書》寫了兩個“斯”的狀況,都是“陰結甲兵”和“收買人心”。“斯部族”是學習“帝王之術”起家的,對於這套“陰謀之學”,他們顯然很迷戀,而正是這種低端的操盤手法毀滅了“秦聯盟”也同時毀掉了“斯部族”。兩個“斯”一個幼稚一個成熟,但幼稚者拖累了成熟者,“斯部族”受益於“帝王之術”,也毀於“帝王之術”。“斯部族”是從荀子那兒學的“帝王之術”,這顯然是垃圾文化,它能使人迅速獲得短期效益,但會把人引入一條不歸路。

五、胡亥成為“秦王”是一路殺出來的。

如果說呂不韋和趙姬是偷政權的話,“趙正”則有謀政權的想法,但到了胡亥這裡,基本上就是明搶了。

《趙正書》說“王死胡亥立”,結合前文立“代後”,可知胡亥做的是“代後”。對一般人來說,“十二歲”的胡亥讓別人接受他這個“代後”就行了,但這個“十八子”可不這麼想,在趙高等人的慫恿下,他立馬亮出屠刀,展開了自己勇猛無前的殺戳力。假借“趙正”名義賜死扶蘇只是開始,接著把扶蘇直系的兄弟姐妹部族一掃而光,到最後演變成殺“李斯”,已表明他在趙高的操縱下,已徹底廢了這個政權大聯盟機構。“代後胡亥”一路把自己殺成“秦王胡亥”,也同時為自己的死亡埋下了伏筆。他的恩師,最親密的戰友趙高為求自保,直接把他給咔嚓了。從胡亥的表現來看,“豬部族”不適合當領袖,硬把他推上去的結果就是作死別人也作死自己。在這一點上,也看出“趙正”的智商也有問題,他沒有識破身邊人的陰謀,趙姬好不容易偷來的權力化為烏有,也因“趙正”中招“立胡亥”而終結。

“十二歲”未必就指胡亥當時的具體年齡,這應當仍是個標識。但不管怎麼樣,胡亥都是個不成熟的人,我們為這個沒有自知之明的“華夏別種”悲嘆!

《趙正書》佐證《史記》是信史

寫到此處,胡亥“矯詔”已是不爭的事實也沒有再討論的必要。我們再來看《趙正書》,它毫無疑問跟《史記》是一體的,它對《史記》有著極為重要的細化和補充作用,更重要的,它借李斯的口說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鐵律:“變古亂常,不死必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