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澄澈——米沃什

詩歌 文學 美國 法國 繞樑之音 2017-05-02
清晨的澄澈——米沃什

SHIRENBEIJING詩人背景

清晨的澄澈——米沃什

米沃什1911年出生在立陶宛維爾諾(現維爾紐斯)附近的一個農莊。23那年,米沃什在維爾諾的泰凡·巴託雷大學法律系學習,期間他和朋友們創辦了一份名為《火炬》的文學刊物,又創建了一個號稱波蘭文壇“災難主義詩派”的文學團體“火炬社”,並在同年赴法國留學。

1936年,25歲的米沃什從巴黎回國後,開始在波蘭電臺文學部任職,並出版第二部詩集《三個冬天》,被公認為是當時最有天賦的作家。1939年,蘇德瓜分波蘭。米沃什曾回維爾諾呆了一段時間,但他發現紅軍統治下的維爾諾已經面目全非,他的那些先鋒派的詩歌小圈子,已像“紙房子一樣倒塌了”。他只好匆匆逃離,穿越四道封鎖線,回到華沙,並加入左派抵抗組織,從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動。

1943年,米沃什目擊華沙猶太區慘案,他寫下了作為見證者的著名詩篇——《菲奧裡廣場》,描寫了華沙猶太人起義的情景。第二年,波蘭地下軍發動華沙起義,被德國佔領軍鎮壓,蘇聯紅軍隔河袖手旁觀。華沙劫掠之後,米沃什和一幫作家、藝術家躲到古老的克拉科夫城避難。

1950年,米沃什被任命為波蘭駐法國外交官,再次來到巴黎。第二年初,在“道德責任”的驅迫下,米沃什決定與自己的母國波蘭斷交,從任上出走,並向法國申請政治避難。1960年,米沃什移居美國,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拉夫語言文學系教授,併成為美國人文藝術學院會員。1970年,米沃什正式加入美國國籍。1978年,米沃什在美國獲得由《今日世界文學》雜誌頒發的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1980年,米沃什獲諾貝爾文學獎。

20世紀90年代初,米沃什返回波蘭克拉科夫居住,之後就一直往返於克拉科夫和伯克利之間。2004年8月14日上午,切斯瓦夫·米沃什因患循環系統疾病在波蘭克拉科夫的家中逝世,享年93歲。

米沃什的一生經歷了漂泊、動盪、凶險的生活,他的全部詩作可以看成是一首輓歌,一首關於時間的輓歌,對往事的追憶和對時間的思索構成了米沃什詩歌的特色。米沃什的反思源於他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但他不是十足的悲觀主義者,至少他的部分詩歌並非那麼沉重。他也寫過一些清新優美的抒情詩,可以把這視為他全部作品中的華彩樂段,也可以看作他對生活的熱愛。

晚年的米沃什在詩歌創作中開始帶有神學思想,一方面尊重宗教,另一方面又手握著虛無。在詩集《第二空間》中,米沃什在完成一生孜孜不倦的詩歌寫作和社會活動之後,重新梳理自己的宗教體驗和生死觀念,以一種最基本的私人經驗作為終曲。

排版/邵秋陽

文字編輯/張夢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