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

我們國家,從有史記載的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一直在跟外部打交道。在當時,我們中國就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國家形態,科技文化獨樹一幟,但周邊很多地方,都還是部落政權形式。

所以當時我們中國,與外部來往時,都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從周圍那些政權取名中,也可以看出端倪,比如匈奴、突厥、鮮卑等等,這些詞語在我們漢語語境中,都不是什麼好詞。更有甚者,會直接籠統稱他們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簡稱蠻夷戎狄。

"

我們國家,從有史記載的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一直在跟外部打交道。在當時,我們中國就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國家形態,科技文化獨樹一幟,但周邊很多地方,都還是部落政權形式。

所以當時我們中國,與外部來往時,都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從周圍那些政權取名中,也可以看出端倪,比如匈奴、突厥、鮮卑等等,這些詞語在我們漢語語境中,都不是什麼好詞。更有甚者,會直接籠統稱他們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簡稱蠻夷戎狄。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這種天朝大國的心態,一直持續到了晚清時期,當腐朽落寞的滿清政權,碰上堅船利炮的西方軍隊時,節節敗退,除了不斷地賠款割地,被打趴的,還有這天朝上國的心氣兒。

晚清時期,當時外國人,主要是以英國人為主,他們來中國做生意,當時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稱他們為“夷人”。凡是涉及外國人的事務,一律成為“夷務”。外國人叫“夷人”,外國的商人叫“夷商”、外國的貨船叫“夷船”、外國的貨物叫“夷貨”。

後來英國人知道了,這是歧視性詞語,也就提出了抗議。1940年,中英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廷戰敗。1842年,中英議和,在談判桌上,英國人又提到了這個問題,英國代表璞鼎查說,“夷不美,嗣後望勿再用。”意思就是“夷”這個字兒不怎麼好,希望你們以後不要再用了。

"

我們國家,從有史記載的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一直在跟外部打交道。在當時,我們中國就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國家形態,科技文化獨樹一幟,但周邊很多地方,都還是部落政權形式。

所以當時我們中國,與外部來往時,都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從周圍那些政權取名中,也可以看出端倪,比如匈奴、突厥、鮮卑等等,這些詞語在我們漢語語境中,都不是什麼好詞。更有甚者,會直接籠統稱他們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簡稱蠻夷戎狄。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這種天朝大國的心態,一直持續到了晚清時期,當腐朽落寞的滿清政權,碰上堅船利炮的西方軍隊時,節節敗退,除了不斷地賠款割地,被打趴的,還有這天朝上國的心氣兒。

晚清時期,當時外國人,主要是以英國人為主,他們來中國做生意,當時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稱他們為“夷人”。凡是涉及外國人的事務,一律成為“夷務”。外國人叫“夷人”,外國的商人叫“夷商”、外國的貨船叫“夷船”、外國的貨物叫“夷貨”。

後來英國人知道了,這是歧視性詞語,也就提出了抗議。1940年,中英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廷戰敗。1842年,中英議和,在談判桌上,英國人又提到了這個問題,英國代表璞鼎查說,“夷不美,嗣後望勿再用。”意思就是“夷”這個字兒不怎麼好,希望你們以後不要再用了。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 《南京條約》簽訂現場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清廷接連敗退,委屈求和,自然要低下頭顱按別人說的來,漸漸的官方文書以及外交辭令中,“夷”這個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洋”,洋人、洋貨,洋的意思就是他們是從海上來的,一直到現在,我們有些時候還是會跟歐美人喊洋人。

隨著清廷的不斷敗退,民間很多仁人志士,他們開始反思,我們中國人,為什麼打不贏洋人?我們到底是哪裡不如他們?他們開始主動學習西方科學文化,開始睜眼看世界。

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人華夏貴族的那種信仰被打碎,更有甚者很多人啪嗒一下膝蓋骨被打碎了,跪倒在西方人面前,他們開始認為西方人就是比中國人強,他們科學、文化什麼都比中國強。

西方的很多科學著作,都是由民間學者翻譯過來的,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歐美各國的國名也被越翻譯越好聽。在翻譯外國國名時,我們主要的方法是音譯。比如英國English,最開始我們翻譯成英吉利,早在康熙年間,英國還被稱為“英圭黎”。

"

我們國家,從有史記載的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一直在跟外部打交道。在當時,我們中國就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國家形態,科技文化獨樹一幟,但周邊很多地方,都還是部落政權形式。

所以當時我們中國,與外部來往時,都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從周圍那些政權取名中,也可以看出端倪,比如匈奴、突厥、鮮卑等等,這些詞語在我們漢語語境中,都不是什麼好詞。更有甚者,會直接籠統稱他們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簡稱蠻夷戎狄。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這種天朝大國的心態,一直持續到了晚清時期,當腐朽落寞的滿清政權,碰上堅船利炮的西方軍隊時,節節敗退,除了不斷地賠款割地,被打趴的,還有這天朝上國的心氣兒。

晚清時期,當時外國人,主要是以英國人為主,他們來中國做生意,當時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稱他們為“夷人”。凡是涉及外國人的事務,一律成為“夷務”。外國人叫“夷人”,外國的商人叫“夷商”、外國的貨船叫“夷船”、外國的貨物叫“夷貨”。

後來英國人知道了,這是歧視性詞語,也就提出了抗議。1940年,中英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廷戰敗。1842年,中英議和,在談判桌上,英國人又提到了這個問題,英國代表璞鼎查說,“夷不美,嗣後望勿再用。”意思就是“夷”這個字兒不怎麼好,希望你們以後不要再用了。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 《南京條約》簽訂現場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清廷接連敗退,委屈求和,自然要低下頭顱按別人說的來,漸漸的官方文書以及外交辭令中,“夷”這個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洋”,洋人、洋貨,洋的意思就是他們是從海上來的,一直到現在,我們有些時候還是會跟歐美人喊洋人。

隨著清廷的不斷敗退,民間很多仁人志士,他們開始反思,我們中國人,為什麼打不贏洋人?我們到底是哪裡不如他們?他們開始主動學習西方科學文化,開始睜眼看世界。

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人華夏貴族的那種信仰被打碎,更有甚者很多人啪嗒一下膝蓋骨被打碎了,跪倒在西方人面前,他們開始認為西方人就是比中國人強,他們科學、文化什麼都比中國強。

西方的很多科學著作,都是由民間學者翻譯過來的,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歐美各國的國名也被越翻譯越好聽。在翻譯外國國名時,我們主要的方法是音譯。比如英國English,最開始我們翻譯成英吉利,早在康熙年間,英國還被稱為“英圭黎”。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 英國、愛爾蘭以及英吉利海峽

如廣東碣石鎮(位於今廣東省汕尾市)總兵陳昂在給康熙皇帝的奏書中說:“臣遍觀海外諸國,皆奉正朔,惟紅毛一種好宄莫測,中有英圭黎。”“宄”是奸詐、奸邪的意思,紅毛國就是荷蘭,英圭黎即英吉利。

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在與清朝做生意時,廣東那邊的人一般稱其為紅毛番,因為他們毛髮旺盛,而且都是紅色的,在太陽底下一晒,連皮膚都是紅色的。

美國人初來到中國的時候,我們稱其為“米利堅”、“米國”,其實我們也是喊過人家米國一段時間的。美國英文名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當時很多人還跟美國喊“阿馬瑞肯”,這個音譯實在是形象。晚清民間基本上都稱美國為花旗國,因為當時來中國的美國船隻,上面都會插美國國旗,美國國旗像花旗,所以老百姓也就稱其為花旗國了,時至今日,從美國進口的人蔘,還是叫“花旗參”。

"

我們國家,從有史記載的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一直在跟外部打交道。在當時,我們中國就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國家形態,科技文化獨樹一幟,但周邊很多地方,都還是部落政權形式。

所以當時我們中國,與外部來往時,都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從周圍那些政權取名中,也可以看出端倪,比如匈奴、突厥、鮮卑等等,這些詞語在我們漢語語境中,都不是什麼好詞。更有甚者,會直接籠統稱他們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簡稱蠻夷戎狄。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這種天朝大國的心態,一直持續到了晚清時期,當腐朽落寞的滿清政權,碰上堅船利炮的西方軍隊時,節節敗退,除了不斷地賠款割地,被打趴的,還有這天朝上國的心氣兒。

晚清時期,當時外國人,主要是以英國人為主,他們來中國做生意,當時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稱他們為“夷人”。凡是涉及外國人的事務,一律成為“夷務”。外國人叫“夷人”,外國的商人叫“夷商”、外國的貨船叫“夷船”、外國的貨物叫“夷貨”。

後來英國人知道了,這是歧視性詞語,也就提出了抗議。1940年,中英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廷戰敗。1842年,中英議和,在談判桌上,英國人又提到了這個問題,英國代表璞鼎查說,“夷不美,嗣後望勿再用。”意思就是“夷”這個字兒不怎麼好,希望你們以後不要再用了。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 《南京條約》簽訂現場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清廷接連敗退,委屈求和,自然要低下頭顱按別人說的來,漸漸的官方文書以及外交辭令中,“夷”這個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洋”,洋人、洋貨,洋的意思就是他們是從海上來的,一直到現在,我們有些時候還是會跟歐美人喊洋人。

隨著清廷的不斷敗退,民間很多仁人志士,他們開始反思,我們中國人,為什麼打不贏洋人?我們到底是哪裡不如他們?他們開始主動學習西方科學文化,開始睜眼看世界。

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人華夏貴族的那種信仰被打碎,更有甚者很多人啪嗒一下膝蓋骨被打碎了,跪倒在西方人面前,他們開始認為西方人就是比中國人強,他們科學、文化什麼都比中國強。

西方的很多科學著作,都是由民間學者翻譯過來的,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歐美各國的國名也被越翻譯越好聽。在翻譯外國國名時,我們主要的方法是音譯。比如英國English,最開始我們翻譯成英吉利,早在康熙年間,英國還被稱為“英圭黎”。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 英國、愛爾蘭以及英吉利海峽

如廣東碣石鎮(位於今廣東省汕尾市)總兵陳昂在給康熙皇帝的奏書中說:“臣遍觀海外諸國,皆奉正朔,惟紅毛一種好宄莫測,中有英圭黎。”“宄”是奸詐、奸邪的意思,紅毛國就是荷蘭,英圭黎即英吉利。

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在與清朝做生意時,廣東那邊的人一般稱其為紅毛番,因為他們毛髮旺盛,而且都是紅色的,在太陽底下一晒,連皮膚都是紅色的。

美國人初來到中國的時候,我們稱其為“米利堅”、“米國”,其實我們也是喊過人家米國一段時間的。美國英文名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當時很多人還跟美國喊“阿馬瑞肯”,這個音譯實在是形象。晚清民間基本上都稱美國為花旗國,因為當時來中國的美國船隻,上面都會插美國國旗,美國國旗像花旗,所以老百姓也就稱其為花旗國了,時至今日,從美國進口的人蔘,還是叫“花旗參”。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當時列強瓜分中國,裡面有一個就是美國。美國和中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美《望廈條約》,《望廈條約》中的第一句話就是:“茲中華大清國、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欲堅定兩國誠實永遠友誼之條約及太平和好貿易之章程。”在正式的文本中,清朝開始稱呼美國為“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

這個時候,“美”字已經出現了,漸漸地,“米利堅”變成了“美利堅”,米國變成了美國。我們中國,可以說把最美的一個字,給了美國。緊接著,還有德國、法國、芬蘭、瑞士等等等等。

德、蘭、瑞、士,在我們的文字體系中,都是非常美好的詞語,德高望重、吐氣如蘭、祥瑞……都是非常正面的描述。

"

我們國家,從有史記載的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一直在跟外部打交道。在當時,我們中國就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國家形態,科技文化獨樹一幟,但周邊很多地方,都還是部落政權形式。

所以當時我們中國,與外部來往時,都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從周圍那些政權取名中,也可以看出端倪,比如匈奴、突厥、鮮卑等等,這些詞語在我們漢語語境中,都不是什麼好詞。更有甚者,會直接籠統稱他們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簡稱蠻夷戎狄。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這種天朝大國的心態,一直持續到了晚清時期,當腐朽落寞的滿清政權,碰上堅船利炮的西方軍隊時,節節敗退,除了不斷地賠款割地,被打趴的,還有這天朝上國的心氣兒。

晚清時期,當時外國人,主要是以英國人為主,他們來中國做生意,當時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稱他們為“夷人”。凡是涉及外國人的事務,一律成為“夷務”。外國人叫“夷人”,外國的商人叫“夷商”、外國的貨船叫“夷船”、外國的貨物叫“夷貨”。

後來英國人知道了,這是歧視性詞語,也就提出了抗議。1940年,中英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廷戰敗。1842年,中英議和,在談判桌上,英國人又提到了這個問題,英國代表璞鼎查說,“夷不美,嗣後望勿再用。”意思就是“夷”這個字兒不怎麼好,希望你們以後不要再用了。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 《南京條約》簽訂現場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清廷接連敗退,委屈求和,自然要低下頭顱按別人說的來,漸漸的官方文書以及外交辭令中,“夷”這個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洋”,洋人、洋貨,洋的意思就是他們是從海上來的,一直到現在,我們有些時候還是會跟歐美人喊洋人。

隨著清廷的不斷敗退,民間很多仁人志士,他們開始反思,我們中國人,為什麼打不贏洋人?我們到底是哪裡不如他們?他們開始主動學習西方科學文化,開始睜眼看世界。

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人華夏貴族的那種信仰被打碎,更有甚者很多人啪嗒一下膝蓋骨被打碎了,跪倒在西方人面前,他們開始認為西方人就是比中國人強,他們科學、文化什麼都比中國強。

西方的很多科學著作,都是由民間學者翻譯過來的,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歐美各國的國名也被越翻譯越好聽。在翻譯外國國名時,我們主要的方法是音譯。比如英國English,最開始我們翻譯成英吉利,早在康熙年間,英國還被稱為“英圭黎”。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 英國、愛爾蘭以及英吉利海峽

如廣東碣石鎮(位於今廣東省汕尾市)總兵陳昂在給康熙皇帝的奏書中說:“臣遍觀海外諸國,皆奉正朔,惟紅毛一種好宄莫測,中有英圭黎。”“宄”是奸詐、奸邪的意思,紅毛國就是荷蘭,英圭黎即英吉利。

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在與清朝做生意時,廣東那邊的人一般稱其為紅毛番,因為他們毛髮旺盛,而且都是紅色的,在太陽底下一晒,連皮膚都是紅色的。

美國人初來到中國的時候,我們稱其為“米利堅”、“米國”,其實我們也是喊過人家米國一段時間的。美國英文名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當時很多人還跟美國喊“阿馬瑞肯”,這個音譯實在是形象。晚清民間基本上都稱美國為花旗國,因為當時來中國的美國船隻,上面都會插美國國旗,美國國旗像花旗,所以老百姓也就稱其為花旗國了,時至今日,從美國進口的人蔘,還是叫“花旗參”。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當時列強瓜分中國,裡面有一個就是美國。美國和中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美《望廈條約》,《望廈條約》中的第一句話就是:“茲中華大清國、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欲堅定兩國誠實永遠友誼之條約及太平和好貿易之章程。”在正式的文本中,清朝開始稱呼美國為“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

這個時候,“美”字已經出現了,漸漸地,“米利堅”變成了“美利堅”,米國變成了美國。我們中國,可以說把最美的一個字,給了美國。緊接著,還有德國、法國、芬蘭、瑞士等等等等。

德、蘭、瑞、士,在我們的文字體系中,都是非常美好的詞語,德高望重、吐氣如蘭、祥瑞……都是非常正面的描述。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 美麗的蘭花

除了翻譯這些國名,對歐美等國的產品,我們的翻譯,也是越來越好,可以說,是從一個貶低的極端,走向了過度美化的極端。

舉兩個大家最常見的例子,寶馬汽車的英文名是Bavarian Motor Works,意為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廠,其實和“寶馬”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我們中國人翻譯的時候,直接取其名稱最前面的那個字Bavarian最前面的兩個讀音“寶馬”。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稱喜愛的座駕都是“寶馬”,這個翻譯,可以說直接把交通出行領域最好的詞語給了德國這家汽車製造廠,寶馬汽車在中國的成功,這個名字絕對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

我們國家,從有史記載的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一直在跟外部打交道。在當時,我們中國就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國家形態,科技文化獨樹一幟,但周邊很多地方,都還是部落政權形式。

所以當時我們中國,與外部來往時,都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從周圍那些政權取名中,也可以看出端倪,比如匈奴、突厥、鮮卑等等,這些詞語在我們漢語語境中,都不是什麼好詞。更有甚者,會直接籠統稱他們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簡稱蠻夷戎狄。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這種天朝大國的心態,一直持續到了晚清時期,當腐朽落寞的滿清政權,碰上堅船利炮的西方軍隊時,節節敗退,除了不斷地賠款割地,被打趴的,還有這天朝上國的心氣兒。

晚清時期,當時外國人,主要是以英國人為主,他們來中國做生意,當時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稱他們為“夷人”。凡是涉及外國人的事務,一律成為“夷務”。外國人叫“夷人”,外國的商人叫“夷商”、外國的貨船叫“夷船”、外國的貨物叫“夷貨”。

後來英國人知道了,這是歧視性詞語,也就提出了抗議。1940年,中英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廷戰敗。1842年,中英議和,在談判桌上,英國人又提到了這個問題,英國代表璞鼎查說,“夷不美,嗣後望勿再用。”意思就是“夷”這個字兒不怎麼好,希望你們以後不要再用了。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 《南京條約》簽訂現場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清廷接連敗退,委屈求和,自然要低下頭顱按別人說的來,漸漸的官方文書以及外交辭令中,“夷”這個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洋”,洋人、洋貨,洋的意思就是他們是從海上來的,一直到現在,我們有些時候還是會跟歐美人喊洋人。

隨著清廷的不斷敗退,民間很多仁人志士,他們開始反思,我們中國人,為什麼打不贏洋人?我們到底是哪裡不如他們?他們開始主動學習西方科學文化,開始睜眼看世界。

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人華夏貴族的那種信仰被打碎,更有甚者很多人啪嗒一下膝蓋骨被打碎了,跪倒在西方人面前,他們開始認為西方人就是比中國人強,他們科學、文化什麼都比中國強。

西方的很多科學著作,都是由民間學者翻譯過來的,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歐美各國的國名也被越翻譯越好聽。在翻譯外國國名時,我們主要的方法是音譯。比如英國English,最開始我們翻譯成英吉利,早在康熙年間,英國還被稱為“英圭黎”。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 英國、愛爾蘭以及英吉利海峽

如廣東碣石鎮(位於今廣東省汕尾市)總兵陳昂在給康熙皇帝的奏書中說:“臣遍觀海外諸國,皆奉正朔,惟紅毛一種好宄莫測,中有英圭黎。”“宄”是奸詐、奸邪的意思,紅毛國就是荷蘭,英圭黎即英吉利。

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在與清朝做生意時,廣東那邊的人一般稱其為紅毛番,因為他們毛髮旺盛,而且都是紅色的,在太陽底下一晒,連皮膚都是紅色的。

美國人初來到中國的時候,我們稱其為“米利堅”、“米國”,其實我們也是喊過人家米國一段時間的。美國英文名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當時很多人還跟美國喊“阿馬瑞肯”,這個音譯實在是形象。晚清民間基本上都稱美國為花旗國,因為當時來中國的美國船隻,上面都會插美國國旗,美國國旗像花旗,所以老百姓也就稱其為花旗國了,時至今日,從美國進口的人蔘,還是叫“花旗參”。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當時列強瓜分中國,裡面有一個就是美國。美國和中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美《望廈條約》,《望廈條約》中的第一句話就是:“茲中華大清國、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欲堅定兩國誠實永遠友誼之條約及太平和好貿易之章程。”在正式的文本中,清朝開始稱呼美國為“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

這個時候,“美”字已經出現了,漸漸地,“米利堅”變成了“美利堅”,米國變成了美國。我們中國,可以說把最美的一個字,給了美國。緊接著,還有德國、法國、芬蘭、瑞士等等等等。

德、蘭、瑞、士,在我們的文字體系中,都是非常美好的詞語,德高望重、吐氣如蘭、祥瑞……都是非常正面的描述。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 美麗的蘭花

除了翻譯這些國名,對歐美等國的產品,我們的翻譯,也是越來越好,可以說,是從一個貶低的極端,走向了過度美化的極端。

舉兩個大家最常見的例子,寶馬汽車的英文名是Bavarian Motor Works,意為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廠,其實和“寶馬”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我們中國人翻譯的時候,直接取其名稱最前面的那個字Bavarian最前面的兩個讀音“寶馬”。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稱喜愛的座駕都是“寶馬”,這個翻譯,可以說直接把交通出行領域最好的詞語給了德國這家汽車製造廠,寶馬汽車在中國的成功,這個名字絕對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美國此優美名稱是誰翻譯的?我們為何不像日本那樣,稱其為米國

相比之下,日本就“不給面子”多了,日本也是漢字文化圈的國家,至今,他們依然將“美國”翻譯成“米國”,給奔馳汽車叫賓士。

很多時候,我們的翻譯,比外國本身的起名還要切中本質、還要高大上,但不知道外國翻譯我們中國的國民和產品時,有沒有做到信、達、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