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這首千古名作的詩歌,讓我們體會到什麼是看春卻不當春

詩歌 杜甫 李白 安祿山 文化大師兄 文化大師兄 2017-10-25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同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這首千古名作的詩歌,讓我們體會到什麼是看春卻不當春

杜甫約有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其中很多都是傳誦千古的名篇,比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絕句》、《望嶽》、《北征》、《三吏》、《三別》等等,杜甫的詩多是憂國憂民,充滿愛國情懷,這首《春望》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杜甫這首千古名作的詩歌,讓我們體會到什麼是看春卻不當春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是安祿山起兵叛唐後,杜甫在淪陷區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寫下的千古名篇。

杜甫這首千古名作的詩歌,讓我們體會到什麼是看春卻不當春

一、二兩句描寫了春望所見:國都已經淪陷,只有山河依舊,城池也在戰火中變得殘破不堪,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春天的繁華已經蕩然無存。

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由於“國破”,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表示長安城裡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杜甫這首千古名作的詩歌,讓我們體會到什麼是看春卻不當春

三、四兩句,“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可以這樣理解: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杜甫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杜甫這首千古名作的詩歌,讓我們體會到什麼是看春卻不當春

五、六兩句可以看出杜甫的內心獨白: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生活的願望。

杜甫這首千古名作的詩歌,讓我們體會到什麼是看春卻不當春

七、八兩句,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眼前一片慘慼景象,內心焦慮至極,青絲變成白髮。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

杜甫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杜甫這首千古名作的詩歌,讓我們體會到什麼是看春卻不當春

這首詩前四句借景抒情。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裡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