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撩:布穀聲聲勸早耕

今日主題:布穀

上篇撩燕子,這篇撩布穀。因為春夏之交出現在古詩詞中最多的“意象”,動物界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春燕和布穀鳥了。

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千層石樹遙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

如上是清代姚鼐的一首《山行》,“提醒”我們春耕正當其時,氛圍營造起來了,只不過這是文人的一廂情願。其實,無論南方北方的農人,早就知道春耕正當時了。因為布穀鳥叫聲聲入耳,農人才不管它們是不是在“啼血”,該種地就種地,“種啥得啥”嘛。今天的“對撩”就摘自這首詩作。

這首詩裡的另一個“意象”,看名字還以為是“農具”呢!其實,它是一種飛禽。這個“意象”是舂(chōng)鋤,指的是就是白鷺。這很布穀鳥有很多別名是一樣的道理,布穀,子規,杜鵑,杜宇,等等,其實都指的是同一種飛禽。

對撩:布穀聲聲勸早耕

有人喜歡布穀,有人討厭布穀。喜歡布穀的大概都是起早貪黑辛苦勞作的農人,而討厭布穀的大概都是不大下地勞作的“閒人”;前者聽到布穀鳥叫就知道春耕正當其時,而後者則討厭布穀的聒噪打擾了他們的清夢。

在討厭布穀的“閒人”中,大名鼎鼎的陸游竟“赫然在列”,他有好幾首詩詞直接就表達了對布穀的厭惡之情。其中一首《枕上聞布穀》,很顯然是把自己的“怨氣”遷怒於鳥了。

老去惟思日月遲,更堪青鬢總成絲。無端催取流年去,最恨溪頭布穀兒。

原來布穀鳥叫聲聲入耳之時,對陸游來說就是提醒他“想起”自己又老了一歲之日。“無端催取流年去,最恨溪頭布穀兒”,就是他討厭布穀的真實原因。也或者,在陸游看來,世間固有布穀鳥一樣聒噪的人呢!以他個人年輕時的經歷,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

對撩:布穀聲聲勸早耕

而宋人趙時韶的一首《布穀》詩,似乎比姚鼐那首《山行》更接地氣!

社前社後雨紛紛,山北山南處處聞。田父不知牆壁字,此聲便是勸農文。

詩詞作品接近“大白話”,才是真正的接地氣。因為這樣的詩作無疑就是給“不知牆壁字”的“田父”們作的,作者藉著布穀的叫聲,給“田父”一首“勸農文”。這樣的詩作讀起來真好!雖然趙時韶也有點“名不見經傳”,但這首詩足夠讓他留名青史了。

最後再以一首宋人晁公溯的詩作結尾,我們一起來感受下布穀在春夏之交時“啼血”的魅力。

南村北村布穀鳴,家家隴頭催出耕。道逢田你喜相語,四十在個春水生。

“南村北村布穀鳴,家家隴頭催出耕”,這才是子規啼鳴的意義;它們並不是為了“啼血”,為後人講述一個悲傷的故事。

對撩:布穀聲聲勸早耕

接著說點多餘的話。

而在詩詞歌賦中,假如把布穀改成杜鵑,那麼整部作品的意義都要發生變化了。比如說,宋人王炎的一首《聞杜鵑》:

稻身出水綠初齊,憶在田間把一犁。留滯天涯歸未得,杜鵑何苦向人啼。

杜鵑啊杜鵑,你再苦,也別給人“訴苦”,除了那些下地勞作的“田父”,其實沒幾個人聽得懂你們發自內心的苦楚。

當然啦,把杜鵑換成子規,整首詩詞的意義也會發生改變。這樣的詩詞有很多,相信喜歡古詩詞的朋友或多或少知道好幾首。

我在這裡引用一首韋應物的詩,希望大家喜歡: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規啼一聲。 鄰家孀婦抱兒泣,我獨展轉何時明。

文©/王父斤【 原創 】歡迎關注、交流和分享;禁止盜文或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