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總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我寫文章很少寫品牌案例?原因可能是:

1. 實戰派一般會自動聯想到品牌案例,多寫累贅。

2. 圈兒裡面都是各個品牌的朋友,隨便寫案例容易有碰瓷、吸粉、廣告的嫌疑,我不想搞噱頭,也怕麻煩。

最近因為重新梳理了HBG大滲透品牌增長理論的內容,不停地有同仁催促,還是補充一些案例較好。所以,這裡就基於大滲透理論,簡單補充一些品牌案例,但不限於瑞幸和小罐茶這兩個典型。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作者|麥青Mandy

每個時代都有快速增長的“神奇品牌”,他們在短短時間內,貌似逆風而起,所向披靡,增長驚人,譬如瑞幸、小罐茶等等各行各業當中的“增長明星”們。

• 銷售規模與市場份額的雙重增長背後,到底是什麼驅動因素?

• 當下時代的品牌模式到底是什麼?

• 對比以往時代的增長模式,有何異同?

• 快速增長的品牌們,還能夠持續增長嗎?

• 新品牌還有機會能夠快速增長嗎?

• 我的品牌怎麼才能在這個競爭態勢下拼搏出來一分田地?

諸如此類的問題,每一天困擾著品牌前線的同仁們。

當下品牌操盤的工作量對比過往時代多了10倍不止,不僅量大,難度也在加倍,已經不存在“一招鮮”的妙招。

僅靠模仿其他品牌,容易找不到北。因為成功哪有表面那麼簡單?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在解讀這些快速增長的品牌案例之前,先來回顧一下HBG大滲透品牌增長理論:

品牌增長=營銷大滲透+渠道大滲透

大滲透的3大前提=品牌獨特性+持續投入+靠譜團隊

點擊查看大滲透相關文章:

90%的品牌其實不瞭解自己的顧客:5個顛覆性的顧客真相

深度解析|HBG大滲透:品牌增長的本質真相

品牌大滲透增長的3大前提:有錢、有人、夠獨特

品牌大滲透增長在當下時代面臨的3大挑戰

無品質,不品牌;無滲透,不增長

深度解析|HBG大滲透:品牌增長的本質真相

品牌大滲透增長的3大前提:有錢、有人、夠獨特

品牌大滲透增長在當下時代面臨的3大挑戰

無品質,不品牌;無滲透,不增長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千變萬化的品牌增長,繞不過兩個典型模式——渠道大滲透、營銷大滲透。

這兩種模式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只是在不同階段,品牌因為自身基因、資源條件不同,會優先選擇與自己基因與資源匹配的增長模式。

往往在一開始,品牌會根據自己的擅長之處與資源優勢,進行單點突破,單一大滲透。

有的品牌創始團隊是“渠道出身”,擁有相對豐富的渠道資源,那麼自然而言,就會選擇“渠道大滲透”的戰術。

有的品牌創始團隊是“營銷出身”,擁有相對有經驗的市場經驗,那麼天然也會傾向於“營銷大滲透”的戰術。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但是當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一般都會殊途同歸——營銷大滲透和渠道大滲透,兩條腿走路,兩者缺一不可,而且不可間斷,必須持續大滲透。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比如飲料品類,可樂、百事、紅牛、農夫山泉等等,無一不在持續進行營銷和渠道的雙重大滲透,並未因為自己已經做到市場份額第一而停止投放廣告或渠道滲透。

比如化妝品品類,如上增長飛快的新品牌,以及已經做到市場份額領先的老品牌諸如OLAY、歐萊雅等,同樣並未因為自己的領先地位與市場知名度,而放棄營銷大滲透和渠道大滲透。HFP就算已經投放完幾乎所有的微信公眾號,依然從未停止投放,持續不間斷的進行營銷大滲透。

比如手機品類,小米,VIVO、OPPO、甚至蘋果,都是營銷大滲透和渠道大滲透齊頭並進,並未厚此薄彼。

比如小罐茶和瑞幸,並未因為自己的迅猛增長而放棄大滲透,依然還在高歌猛進,持續不間斷的進行營銷大滲透和渠道大滲透。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瑞幸咖啡18個月上市,和小罐茶3年衝到20億背後的本質規律是一致的:

一方面,藉助儘量多的大眾媒介渠道進行營銷大滲透。只不過,瑞幸更藉助互聯網手段、而小罐茶更藉助傳統媒介方式。

另一方面,瘋狂開店,拓展渠道。瑞幸咖啡店和小罐茶體驗店的數量規模雖然不同,但覆蓋區域,渠道大滲透的思路是一致的。

到底哪種模式更優秀?更適合新品牌?

也許在理論界,會引起諸多爭議。但在現實實戰中,這兩種增長模式並無優劣之分,都能生長出優秀的快速增長的品牌。

即便在當下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在吹捧電商和新零售的時代,我們也會發現,有諸多品牌還是採用傳統的線下渠道大滲透方式,也同樣增長起來,並迅速轉型,通過線上線下全渠道的大滲透模式,搭配大營銷滲透模式,突破10億大關。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所以,比較模式,沒有本質性意義。

原因在於,模式往往取決於我們的資源稟賦,我們的團隊基因,而非我們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

每個品牌會根據自己的資源與優勢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不一定別人的成功模式,就能套用在自己身上,大家的基因不同,資源優勢也不同,大滲透的能力也就不同。

就算是在營銷大滲透的內部,也因為資源稟賦與團隊基因不同,大家選擇的大滲透路徑也不同。

比如,小罐茶在傳統媒體營銷上雖有優勢,但卻十分頭疼如何利用新媒體營銷方式,去滲透到更多年輕用戶心智中。無論自己怎麼努力,寫出來的文案,還是帶有濃厚的中老年幹部氣息。

這兩種模式往往是相輔相成的,而非相互PK的,當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須要做做到面面俱到,營銷大滲透和渠道大滲透,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如果團隊缺乏某一個大滲透的能力,就會影響品牌的持續增長。

比如,我之前所經歷的一個民企品牌,雖然在過去若干年裡以渠道大滲透的方式,結合獨特的品牌與產品設計,迅速做到10億以上,但因為始終缺乏營銷大滲透的能力,尤其是觸達年輕消費者的營銷方式,很快就縮回到5億左右。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幾乎所有的品牌增長成敗,都可以用HBG大滲透理論進行宏觀解讀。

這就是HBG理論的簡潔之美。它讓“品牌增長”脫離胡裡花哨的噱頭型經驗,從千變萬化的執行細節當中抽象出來本質原理,讓“增長”迴歸到本質,大道至簡,常識至上。

因為接近“常識”,所以許多企業即便沒聽過HBG大滲透理論,也早已身體力行,將“大滲透” 在實踐中發揮到極致。

譬如史玉柱早已在《我的營銷心得》當中總結出來“大滲透”營銷理論的影子,吳曉波老師的企業史當中還有無數案例也是在實踐“大滲透”,《流量池》的本質依然是營銷大滲透和渠道大滲透。

也因為接近“常識”,所以品牌營銷人員一般不太願意相信,畢竟這是個乍一聽不用動腦筋的理論。

誰不知道有錢砸就好?

誰不知道努力鋪設渠道就好?

但關鍵是沒有錢如何大滲透?

如何巧妙利用創意,去以小博大,刺激大曝光?

如何做好產品品質,主動引起顧客口碑?

如何去開拓渠道?

這些問題當然重要。但它們解決的是“品牌增長效率”的問題,而非“增長規模”問題。僅憑一些提升效率的小戰術,生是無法做到大規模滲透的,也很難獲得品牌的大規模快速增長。

所以,HBG大滲透理論的簡潔之美,更在於戰略意義,能夠幫助品牌操盤手,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精力下,能夠集中精力解決最核心的問題,而並非僅僅只盯細枝末節的要素。

但是回到本質,大滲透的背後依然是“人”,得有靠譜的執行團隊,當然更要有靠譜的Leader,才能保證戰略落地,執行高效。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操盤品牌,在當下時代,已經不僅僅是模式之爭,而是人才之爭。誰能提前圈到最優秀的人才,且保留住最優秀的人才,而非把人才當成成本,誰就能在激烈的品牌競爭當中,脫穎而出。

快速增長的品牌背後,往往是一隻無堅不摧的靠譜團隊。當團隊離開或者跟不上發展節奏時,往往就是品牌下滑的始點。

回到本文一開頭的幾個問題:

1.銷售規模與市場份額的雙重增長背後,到底是什麼驅動因素?

毋庸置疑,是滲透率的增長。無論是採用何種滲透方式,總之,歸根結底,觸達和轉化更多的顧客,始終是品牌增長的第一核心驅動要素。

2.當下時代的品牌模式到底是什麼?對比以往時代的增長模式,有何異同?

本質邏輯上並無差別,都是利用大滲透的方式,當然品牌本身也足夠獨特、產品本身創新不錯。但當下時代對比過往時代,在大滲透的戰術和方式上,顯然不同。碎片化流量時代的營銷難度,顯然比過往時代更大。但便利性也更大。

3.快速增長的品牌們,還能夠持續增長嗎?

當下時代品牌的快速增長,往往是“流量驅動”。但流量的成本永遠在上升,邊際成本永遠在下降,如何更高效率的利用流量變現,是決定品牌持續增長的要素之一。當然更根本,依然是大滲透的3大前提:有錢、有人、夠獨特。可以查看歷史文章翻看詳細解讀。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4.新品牌還有機會能夠快速增長嗎?

當然有。中國市場規模足夠大,市場差異足夠大,需求永遠都有,持續不斷地挖掘新需求,或者升級需求,針對需求創造優質的品牌與產品,通過營銷大滲透和渠道大滲透的方式,依然能夠獲得快速的增長。

這裡面的前提,依然還是有錢、有人、夠獨特。

5.我的品牌怎麼才能在這個競爭態勢下拼搏出來一分田地?

戰略要聚焦和堅持,戰術要紮實和麵面俱到。核心戰略依然是大滲透。但戰術上,大滲透要拆解成不同的、豐富的工作細節,不得不每一步運營都要做紮實。

所以又回到了本文一開始的感慨——當下做品牌的工作量翻了10倍不止,做品牌,不只是拼腦力和財力,而是拼體力、拼耐力。說到底,是拼團隊。所以,管理和激勵團隊真的是重中之重,千萬不可覺得團隊是成本,而要用投資的眼光去看,投資團隊和建設團隊,是每一位操盤手最應該主抓的工作。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瑞幸18個月上市,小罐茶3年20億,快增長時代來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