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是深圳的城市標語,而讓這句話真正落地的,則是深圳的城中村,它是深圳精神的另一種標誌。

這些夾雜在繁華城市中眾聲喧譁、活色生香的城中村,如同自然環境中的溼地,為城市中極度緊張的外部環境做出疏解,也為眾多外來年輕人提供了落腳之地。

最近,主題為“城市共生”的深港雙年展在南頭古城熱鬧開展,樓校長在其中驚喜地發現深圳最具代表性的城中村的發展軌跡。

也許你也曾居於其中,看看他們的演變歷程,還有你熟悉的痕跡嗎?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據統計,深圳共有城中村 1427 個,可容納人口近千萬,佔深圳總人口半數以上。

改革開放是深圳經濟發展與人口快速增長的源頭,隨著城市發展而發展的城中村,它們最初的發展也可從1979年說起……

[白石洲]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白石洲位於大沙河東岸,總面積7.4平方公里,下轄白石洲、上白石、下白石、塘頭和新塘5個自然村。因村子在海灣沙洲上,村後的小山上立著一塊大白石,形成村前沙洲村後白石的格局,故名“白石洲”。

現有原住民約2100人,其中白石洲430人,上白石422人,下白石318人,塘頭506人,新塘305人。常住人口近4萬,流動人口13萬,是深圳最大、最密集的“城中村”之一。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1979——中越戰爭爆發,22.4萬名中國難民被收容在43個不同的國營農場。聯合國難民署向光明農場提供80萬美金以收容越戰期間的難民,其中光明農場收容了4300名難民。

12月,第一個中外合資企業——光明華僑電子廠在中國誕生,即今日的康佳集團有限公司。

1985——4.8平方公里的土地由國務院從沙河華僑工業區中撥出以成立華僑城。

1989——深圳第一個主題樂園“錦繡中華”落成。

1991——“中國民俗文化村”落成。

1992——特區內“農轉非”期間沙河五村村民只辦理了城市戶口,其他農城化政策一直都未兌現。

1994——新舊村用地、工業小區、場部和學校在內的134.4萬平米土地,全部劃歸沙河實業總公司使用。同年,“世界之窗”落成。

1999——沙河集團逐步將白石洲五村社會管理職能歸還政府。

2002——沙河集團解僱了569名白石洲原村民,並宣佈不會再直接向白石洲五村直接進行招聘。

2003——五村村民向中央國家信訪局及省委信訪共8次,並曾引起4次群體事件。

2004——南山區委區政府組成聯合調查組,形成了《關於沙河五村問題的調查報告》。

2009——南山區政府與沙河集團公司舉行交接儀式,改造項目啟動。

2012——南山區政府成立白石洲城市更新辦公室。白石洲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與綠景集團攜手共同開發佔地58.2萬平方米,現有建築面積240萬平方米,容積率為4.0的地塊。

2014——7月,白石洲舊改列入年度更新計劃。

2015——8月,沙河街道開始被囤積的木板封鎖。工業區的西部片區也做好了拆除的準備。10月,深業集團宣佈“深業世紀山谷”項目的中標單位為深圳華陽國際以及來自墨爾本的Denton Corker Marshall。

2016——6月,白石洲五村土地確權基本完成。

2017——6月,南山區沙河街道沙河五村城市更新單元規劃(草案)進行公開展示,是官方首次公佈舊改方案。

[蔡屋圍]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擁有近700年村齡的蔡屋圍,是深圳歷史最悠久的老村之一。直到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之前,蔡屋圍自明代起就一直是該地區的一個核心市場,即我們所熟知的“深圳墟”。

1913年廣九鐵路的興建進一步加強了其作為市場中心的重要地位,使市場進一步拓展到了近日的羅湖老城區的範圍。蔡屋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現有股東1229人,員工400多人,旗下共有5傢俱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公司。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1979——年底,蔡屋圍禮堂辦起了拖把廠,是蔡屋圍第一個“三來一補”企業。不久,蔡屋圍大隊建立了30多家“三來一補”生產加工的工廠,從手袋到電子、木門、雨傘、玩具。

1984——5000畝徵地建荔枝湖公園換來的1500萬元。除了修建蔡屋圍大酒店花費1100萬元之外,剩餘的400多萬元,按每位村民1100元的標準分給生產隊,再剩下的作為集體財產用來發展生產。

1987——廠房工人由原本50個村民增加至1300個外來工。本來的泥房不能夠為全部工人提供住宿,村委決定在部分集體土地上興建新的廠房及宿舍。

1992——特區內“農轉非”改革,三個生產隊分別改名為“金龍”、“金塘”和“金華”三個實業公司,1229名村民變成股民。蔡屋圍發展大廈、麗晶大廈和8號統建樓同時奠基開工。

1995——蔡屋圍A地拆遷。座落於蔡屋圍旁,384米的深圳地王商業中心提前兩個月封頂,取代了1984年封頂的國貿大廈,成為深圳新地標。

1996——為了興建深圳書城和深業大廈,蔡氏宗祠被拆。

2000——1992年落成的“都市名園”拆除重建。被6幢32層高的商住樓宇代替,共1300個單位,附三層停車場。

2003——《蔡屋圍金融中心區改造規劃方案》,通過政府招標,涉及土地4.6萬平方米的土地。

2004——蔡屋圍集團公司和京基公司籤處房地產開發合同,近46萬平方米土地全被賣掉。蔡張夫婦的宅基地被賣掉,與京基公司補償金未達成協議,“釘子戶”誕生。

2007——《物權法》通過。張蓮好在網上發佈“南方第一高樓之徵地拆遷令我感到弱勢”。

2008——通過一年的協商,釘子戶蔡珠祥拿到1700萬的拆遷補償,蔡屋圍年度財政收入1.4億。

2011——京基100大廈正式封頂,以441.8米的樓高取代地王大廈,成為深圳的第三代地標。

2012——展開新一輪蔡屋圍大劇院舊改工作,股東大會投票結果支持繼續舊改。

2013——羅湖區桂園街道蔡屋圍城市更新統籌片區列入《2013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單元規劃制定計劃第一批計劃》。

2017——深圳市羅湖區桂園街道蔡屋圍統籌片區城市更新項目規劃進行公示。

[大沖]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大沖”原名“大湧”,村民以鄭、阮、吳三姓為主,分鄭屋、阮屋、吳屋三處聚居。改造重建前,村裡共有樓房1337棟,原村民1007人,另有外來農民工28000人住在該村。

清中晚時期,鄭氏的一支後裔從距此約30公里以外的黃田(如今的深圳機場一帶)遷來這裡。股份公司的收入以出租屋,出租廠房及商業為主,每年總收入約3000萬左右。村民年均年收入8萬元。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1980——政府徵用村集體的土地用以發展經濟。同時,有少部分的土地留給村民用以自建住宅樓,而當時被徵收的土地則建設成為了“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1989——由於落戶此地的深圳科技園高速發展,外來務工人員劇增,大沖人開始在自家地裡種房子靠出租房子收租金為生。

1992——特區內“農轉非”改革,“大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下設6個經理部,脫胎於早年的6個生產隊。

1995——深圳市準備統徵大沖土地作為科技園的中區,要求村民整體搬遷遭到拒絕。

1998——針對大沖的髒亂差局面,深圳市政府首次將大沖村納入舊改規劃。

2002——大沖被市政府列為舊村改造項目的重要試點村之一。

2005——9月,深圳市政府確定華潤集團作為大沖舊村改造的合作開發單位,因村民賠償問題項目在年底暫停。

2007——3月,華潤置地以60億元奪得大沖舊改項目,被譽為廣東最大舊改。在市、區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大沖股份公司與華潤集團簽訂了《大沖舊改合作意向書》。

9月,華潤集團根據新的背景情況進行大沖舊改項目整體概念規劃國際諮詢,並選中美國RTKL公司。

2010——村民物業簽約戶數已達904戶,但同時發生警民衝突,3名村民和6名警察不同程度受傷。

2011——12月,華潤大沖村整體改造奠基典禮在南山區大沖村隆重舉行。

2013——工地海砂問題曝光,項目一度停工整頓。

2014——首批迴遷物業預計年底交付。

2017——大沖村整體改造項目“華潤城—萬象天地”開業。

[崗廈]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崗廈位於深圳福田CBD片區,有村民1300人,暫住人口曾經高達85000人。1278年,南宋文天祥堂弟文天瑞及其子文應麟,隨抗元兵馬南下來粵,兵敗後父子二人攜家眷流亡至今天的寶安鬆崗,其後人在崗廈村立村。

70年代,村內2000多畝田種的都是谷稻、番薯、荔枝,號稱“地瓜村”。佔地23.2萬平方米的河園片區已經拆遷改造,項目總金額達100億元,造就了10多位億萬富翁村民。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1981——改革開放,村民“洗腳上田”,靠收租過活。靠租金賺得第一桶金的崗廈村民,花錢去香港買泥頭車造運輸。有村民用《過境耕作證》在港深倒賣商品。

1988——除去政府徵用的土地,崗廈村大約剩下30多萬平米,即從5500畝減到600畝左右。隨著福田CBD的建設,福田區政府對崗廈河園片區進行全區第一個全面改造規劃。

2003——合作公司年度收入1488萬元,96%來自租金收入。

2005——中規院深圳分院組織公開招標,並選中了在SOM原方案基礎上改進的規劃方案。開發商金地集團此前剛剛完成漁農村的改造規劃。

2006——福田區政府、崗廈股份有限公司和金地簽訂框架性協議。

2007——福田區政府、崗廈股份有限公司和金地簽約,私人物業談判文天祥紀念館、新崗廈牌坊、崗廈路在改造中留下位置。

8月,“崗廈舊改項目村股份公司物業補償協議”簽訂。

9月,《崗廈舊改50問與答》書冊向村民分發,該冊子就崗廈舊改項目中的一些補償協議及原則進行了詳細說明。

10月,一百多名崗廈村民集會對舊改進行抗議,有指是受到蔡屋圍釘子戶事件影響。

2008——政府試圖通過武力的方式強制拆除舊有的建築物結構。崗廈村民在香港文氏宗親會的組織下於10月發起了第二次抗議。

2009——截止到1月,已有超過90%的村民與開發商簽訂而來補償協議,至此,發展合約簽妥。4月,崗廈村拆遷開始。

2010——崗廈拆遷引起了房價變化,周邊的租價不斷上漲。

2016——改造項目歷時6年,總投資額超過100億。

2017——深圳中心·天元竣工。

[湖貝]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全村面積11萬平米,村民1600人,總居住人口20028人,外來人口占95%。股份公司總資產達2億元,平均每年上繳利稅500萬元。東門樂園路的“海鮮一條街”將整個湖貝劃分成湖貝舊村和新村。

湖貝南坊是深圳市中心城區內最後一座保存較好、範圍最大的清代古村落,仍舊保留著最初的“三縱八橫”的空間形態格局,其裡有門樓、水井以及200多間民居,是典型的廣府系坊眷式緋屋村。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1986——湖貝新村的房子始建於1986年,共有居民樓260棟,初始建築為三層半高。

1988——新村的房子開始受歡迎,從香港過來採購和做水客的特別多,早年居住和往來的都是有錢人,住在新村被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1992——特區內“農轉非”改革,湖貝村成立了“湖貝實業有限公司”和“湖貝居委會”。湖貝村被納入羅湖區舊村改造範圍,但後來沒有啟動。

2003——非典時期,在湖貝舊村為期一個月的大清理活動期間,清理出垃圾1000多噸。由於消防車及巡邏車無法進入湖貝村,小宗火災連年不斷。湖貝整改的議案多次在區人大會議中討論。

2004——深圳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團隊,對古村進行了保護性測繪,最後形成了一個專業報告。推薦核心保護範圍為15662平方米,建設協調範圍為18798平方米。

2005——湖貝實業有限公司對湖貝新村進行了綜合改造,重新鋪設了新村的道路、排水排汙系統、各類電纜;新建了地下停車場,對建築立面和社區綠化帶進行全面改造。

2011——羅湖區政府與華潤置地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13——湖貝城市更新統籌片區列入2013深圳城市更新單元規劃,兩會人大代表提出整體保留湖貝舊村古民居的建議。

2014——都市實踐研究團隊向華潤提交完整保留古村的方案,深圳大學團隊提交研究報告。

2016——5月,羅湖區人民政府與華潤置地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湖貝舊村改造啟動。7月,一批建築學、學者、藝術家發起了“湖貝古村120城市公共計劃”,“古城衛士”阮儀三教授參與了“對話湖貝”的討論。

2017——2月,羅湖區城市更新局公佈湖貝村舊改項目最新規劃方案。

[皇崗]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皇崗村民祖籍福建,明朝起聚居此地,靠捕魚、耕作、經營渡口為生,因村後山崗而得名皇崗。村面積約0.6平方公里,有村民1430人,暫住人口35000人。

下轄上圍一村、上圍二村、下圍一村、下圍二村、吉龍一村、皇崗新村,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等7項國家級獎項。皇崗股份公司資產從1979年的10萬元增長至20多億元。2009年,每位股東分配稅後收入3萬元。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1979——開始興建第一期新村。

1987——皇崗村用4000萬的徵地收益建立了沙埔尾工業區。

1988——投資900萬的吉龍工業區落成。

1990——村委僱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設計全村的重建及發展藍圖。

1991——根據發展藍圖開始重建,包括新建2萬平方米的“皇崗文化廣場”和2萬平方米的“皇崗村公園”。重建發展將為期10年,總投入3億元。

1992——特區內“農轉非”改革,全村1680人轉為城市居民。

1993——皇崗村向政府捐贈16000平方米興建皇崗中學,並斥資800萬以興建800平方米的圖書館。

1997——22層自資發展的“皇安大廈”落成。皇崗股份公司總部搬遷至此。

2001——“園丁頭工業區”由政府徵收以發展“深圳會展中心”,獲得了1100萬補償。

2002——皇崗村聘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對其更新重建進行藍圖規劃。

2004——8月,皇崗村向深圳市規劃局遞交了中規院深圳分院為其所作的更新重建規劃,以申請許可通過。

2006——開設了服裝、化工、電子等52家企業。全村固定資產升至超過10億。

2007——皇崗村列入“2007深圳市城中村(舊村)改造年度計劃。6月,深圳市規劃局舉辦皇崗村更新改造規劃公開招標活動,共邀請了3家機構和公司參與投標,即中規院深圳分院、香港IDU建築設計事務所以及深圳的都市實踐。

2009——合資商業項”卓越皇崗世紀中心“落成,包括4幢62層高的酒店及辦公室。同年,中規院深圳分院與皇崗股份公司合作,正式推出了”深圳中心區皇崗片區改造規劃“。

2010——”吉龍工業區“拆卸重建。

2013——村集體為皇崗村的發展擬定五年計劃,並將未來五年的計劃著力發展服務性行業。

[南頭城]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南頭城建立在一個利於自然排水的緩坡之上。在其最高的地方建立了清朝總督衙門。整個城堡的中軸線以北部的總督衙門為起點一直向南延伸至城門。

整個城堡具有”六縱“(南北向)三橫(東西向)的街道佈局。這一街道佈局為該地區的空間特色,自清康熙年間(17實際末)開始。南頭城共3175戶,總人口達11254人。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1984——深圳市文化局對古城進行調查測量,發現古城四周本來有壕溝圍繞。城址範圍東西最長680米,南北最寬500米。

1992——特區內”農轉非“改革,”南頭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97——為慶祝香港迴歸,在南頭城內增建“衙門”和“聚秀樓”。全國政協八屆五次會議第2234號提案中提出了整體保護南頭古城及其所在的片區。

1998——新安古城—深南大道鄰街地段控制性詳細規劃重建計劃展開。

1999——新安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可行性研究。

2000——新安古城保護規劃與城市設計。

2001——出土了從漢代到民國時期各個歷史階段的文物3198件,國家三級文物4件。

2002——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南頭古城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7——由村股份公司在寶安區內投資的“祥利達工業園”落成。南頭城的“馬家龍工業區”成為南山區第一個進行產業升級的工業區。

2010——《南頭古城址文物保護規劃》,《南頭古城南街和東西街整治設計》,《南頭古城南門廣場及古城風貌整治規劃》出臺。

2011——村股份公司與新豪方合作將“園丁石工業園”重建成商業住宅項目。

2012——深圳市城市空間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在《南頭古城保護規劃》中提出保護南頭古城的“雙圈層”的保護方案,即內圈佔地47公頃的南頭古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以及外圈總佔地103公頃的“南頭古城風貌保護區”。

2017——第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在南頭古城開幕。


[下沙]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下沙村目前集體土地面積約0.35平方公里,本地村民440多戶,1450多人,暫住人口約28000人。農村城市化前,下轄東湧、大圍、村仔、圍仔、新村、東頭村等六個自然村,現分為八坊。

1278年,8歲的宋少帝逃到下沙村,村民以大木盆將家中食物貢獻給少帝及將領,這餐“百菜飯”成為了今天有800年曆史的“下沙大盆菜”。下沙還有一處位於城市中心的紅樹林,800年前,黃氏後裔種植紅樹防禦海潮。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1979——村民年均收入五六百元。

1983——那時候徵一塊地,建一個工廠。後來租出去,來料加工、電子廠、製衣廠,村民分紅約一千元至三千元。

1992——特區內“農轉非“改革,“沙頭下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原6個自然村被正式合併為一個行政村。

1993——深圳“9.26大水”後,董事長黃英超以300萬元請英國聯利設計公司為下沙做整體規劃。舊村改造工程包括升級道路網絡、修繕兩座祠堂及在村中心拆除380間村民租屋,騰出了2萬平方米,建造“下沙生態公園“。

1995——興辦了深圳城中村第一家三星級酒店——沙田酒店。

2002——下沙大盆菜被記入吉尼斯世界記錄。股份公司投資了1000萬,在下沙廣場北面建造集博物館、圖書館、老年人活動中心、幼兒園於一身的綜合文化中心,也是深圳第一座村自建博物館。

2004——規劃師約翰-福瑞德曼參觀下沙村後說”與華僑城相比,下沙更代表著深圳文化“。

2007——下沙黃氏宗親祭典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下沙廣場重建啟動,原廣場及運動場地下新建了地下車庫。原游泳池變成開放式的廣場空間,游泳池搬了新址。

2010——《深圳市福田區下沙小區改造專項規劃》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深圳分院編制,改造模式為:整體環境綜合整治+局部拆除重建改造。

2012——福田區將包含沙嘴村、沙尾村、上沙村、下沙村及金地工業區在內的大金沙片區作為福田區城市更新改造和產業空間佈局的重點片區。

2013——下沙社區城市更新單元經過範圍調整後被列入《2013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單元計劃第一批計劃》。

2014——京基河濱時代廣場完工。


[漁民村]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深圳是個小漁村“的說法中,”小漁村“其實指”漁民村“。總面積22330平方米,建築面積42542平方米,有吳、鄧兩大姓氏。解放後,成為了附城公社漁民村生產隊,以養殖為生,由原來的32戶增加到48戶,190多人。

政府從蔡屋圍的地圈了過來給漁民村安置上岸。開放前,跟羅湖村及羅芳村合作,為集資擴充魚塘,在深圳河旁種水稻。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1979——漁民村舉行了歷史首次村民選舉,鄧志標上任後決定大面積養魚,買了推土機把村內荒地全部推成魚塘,養魚規模從幾畝擴大到一百多畝。

1980——養魚積累了第一桶金,存款40多萬元。特區成立要建很多房子,漁民村搞了兩個運輸場,拉紅磚、小砂、石頭到工地推銷。後來請了兩個經紀人包銷。後來發展成車隊,買了幾臺泥頭車,搞砂運輸。參與過國貿、國商、深圳體育館和亞洲大酒店的建設。

1981——新華社報導”去年我國湧現一大批富縣、富隊“:”廣東省深圳市漁村是1980年我國社員集體分配水平最高的隊,每戶分到一萬元以上”。按照一對夫婦一套住房的標準,每套投資2萬多元,集體出錢,統建新房。

1982——集資搞了個8000平米的廠房,33套每套130多平米特色兩層半小樓落成。

1984——鄧小平第一次“南巡”探訪漁民村,人均月收入500多元,鄧小平說“全國要達到這樣的水平,恐怕要100年哪,至少也要70年。”新華社記者在採訪過漁民村之後,在報道中把深圳的鉅變比喻為“從小漁村開始的一夜城”,這個說法延續至今。

1992——特區內“農轉非”改革,漁民村改制成“深圳市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3——股份公司加大投資,在東莞買地設廠。

1995——村民為了多租點房子,把兩層半建了五六層起來,90年代中期有些人改成七八層。

2000——漁民村改造寫進了“羅湖區政府工作報告”,當時有11戶釘子戶。

2001——7月,村民自籌資金一億多,不足資金由股份公司向商業銀行貸款,漁民村整體重建開始,拉開了深圳舊村改造的序幕。

2004——11棟12層的住宅樓和1棟20層的綜合樓落成,1360套房經抽籤分到業主手中,每戶分到30多套總面積1320平米的新房,租務統一由物業公司管理。

2008——30平米的居住單元的平均租金為1000元每月,而60平米的居住單元則為1500元每月。改造後的租金水平比改造前上漲了30-40%。

[漁一村]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村民世代打魚為生,後棄船上岸,現有土地1.1萬平方米。盛唐時期,阿拉伯、印度、波斯、安南等外洋商船到廣州通商,均在蛇口赤灣休息再前往廣州。鄭和下西洋也至少五次於赤灣一帶中轉或上貨。

在1972年建村,87至93年進行改造,建成現有9棟集體經濟建築,20多棟私人住宅。共1282戶,總人口4236人。

首次曝光!深圳十大城中村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

1984——漁一村是蛇口地區生活水平最高的村子,小孩讀書、看病費用全由大隊支付,吃飯也在公共食堂吃。

1987——舊村改造成公寓,是深圳住宅公寓化最早的村之一。

1989——擁有69艘海洋捕撈船、72條海洋運輸船及18輛供氧式海洋運輸車,漁一人活躍於珠江口,北海及湛江一帶。

1992——特區內“農轉非”改革,漁一村成為蛇口街道12個小區之一,成立“漁一股份公司”,戶籍人口900人。

1994——漁一村原島民集資1300萬元,貸款900萬元在伶仃島進行開發,準備修建6000平米的“漁民度假村”和旅遊附設建築。

1995——因為伶仃島歸屬問題長期爭論不休,開發計劃擱置。銀行的貸款,群眾的集資,共投放了2000多萬元,利息高達每年300萬,在政府的幫助下陸續償債。

1999——“漁一股份公司”下屬的“漁一遠洋漁業公司”接受“東帝漁業公司”及“招商海產公司”入股,改名為“海昌順遠洋漁業公司”。

2001——“海昌順遠洋漁業公司”被水灣村收購,漁一村推出遠洋漁業。

2004——鑑於漁一村具體情況,深圳市及南山區將其列為同富裕工程扶持對象,政府給予大量資金及政策優惠。

2008——《漁一村改造專項規劃項目列入深圳市城中村(舊村)改造年度計劃》

2010——漁一村改造專項規劃項目範圍調整後再被列入《深圳市城中村(舊村)改造年度計劃》。

2016——漁一村整體改造項目“萬科蛇口公館”開始施工。

2017——12月,“萬科蛇口公館”開盤銷售。

在無數高樓旁邊的城中村。也許陽光沒有那麼亮,但樓下的巷道一定充滿人間煙火味;也許每個房間的面積沒那麼大,床沒那麼柔軟,但每盞燈光裡都是一個溫暖的港灣。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中村也在不斷髮生改變。但不變的是,它一如既往對初來乍到的”深圳人“的接納與包容。

感謝這座城市有城中村存在,它為年輕人的拼搏提供了暫時的落腳地,如果有一天城中村在城市的版圖裡消失,那些漂泊的人也許就只能不斷後退乃至離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