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第一王都:二里頭遺址

發掘研究 讓遺址“容顏”漸顯

當我們來到位於偃師市二里頭村南面的四角樓村時,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的鑽探小隊正在忙碌著,他們正在勘探分佈在此處的鑄銅作坊區。

在一片麥地裡,鑽探小隊分3組用洛陽鏟進行鑽探,隊員們通過觀察土的顏色、堆積性質、緻密度等,來判斷土層所處的大致時間。一位隊員戲稱,他們幾鏟子下去,探出的可能就是3000年前的文明。

偃師市文物旅遊局大遺址保護辦公室主任張鎖成說,50多年來,新中國三代考古學者對這一遺址進行了40多次發掘,使這片土地的神祕面孔逐漸清晰,讓全世界為之震驚。

歷次發掘

從1960年至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對遺址的發掘與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考古人員建立了一至四期文化框架序列,揭示了1號、2號宮殿基址,發現了青銅冶鑄遺址,清理了不同等級的墓葬,確定了遺址的都邑性質。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 考古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搶救性發掘,其中包括鑄銅作坊遺址;發現了多處建築遺址和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青銅器、玉器、漆器、綠松石器等。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 自2001年起,工作隊對宮殿區進行系統鑽探與重點發掘,發現並清理大型建築基址數座;對宮殿區及其附近的道路進行了追探,在宮殿區外圍,發現了縱橫交錯的大路;2003年春季,對已發現的道路進行了解剖發掘,並發現了宮城城牆;2004年,又在宮城以南發現了另一堵始建於二里頭文化第四期的大型夯土牆以及綠松石器製造作坊等重要遺存。

2011年,經過考古人員一年多的考古發掘,又有一座保存很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髮掘。此基址臺基坐北朝南,總面積超過2100平方米,由至少三進院落及東圍牆、東廡組成,至少經過三次修建或增建。考古人員推斷,其年代為二里頭文化第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宮室建築遺址。在宮城東北部、宮室建築群以北發現的一處巨型坑,總面積約2200平方米,據專家介紹,這一遺址,為探索偃師商城相關祭祀制度的源頭提供了重要線索。

遺址概況

目前已基本探明,二里頭遺址地處洛陽盆地東部,背依邙山,南望嵩嶽,坐落在古伊河北岸的高地上,沿古洛河北岸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分佈,其中心區位於遺址東南部高地。遺址範圍包括偃師二里頭、圪當頭、四角樓和北許四個村,東西最長約2400米,南北最寬約1900米,現存面積約3平方公里。

遺址中心區分佈著宮殿基址群、鑄銅作坊遺址和中型墓葬等重要遺存;西部地勢略低,為居住活動區;遺址的東部邊緣地帶有斷續延伸的溝狀堆積,可能為建築用土或製陶用土的取土溝,同時也形成遺址東界。

經研究發現,二里頭沿用時間較長,從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一直持續到東周和東漢時期。而其興盛時期為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也就是夏文化時期。

遺蹟多樣

經考古發現,二里頭文化遺址規模宏大,設施完備,內容豐富,包括城防宮殿、陵寢、手工業作坊、道路以及當時的鑄銅遺址等。

二里頭遺址的宮城位於中東部,四周圍有夯土牆,東西寬近300米,南北長360米至370米,面積約10.8萬平方米。宮城內有數座大型夯土宮室建築基址(1號至8號建築基址等)。宮城外有呈“井”字形的四條大路相圍,構成了二里頭都邑的核心區域。專家介紹,宮城面積雖僅為明清紫禁城的1/7,卻是後世中國古代宮城的鼻祖。

遺址的宮城內,至少存在著兩組按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建築群。其中,坐落於宮城西南部的1號宮殿,與位於其南大門正前方的7號殿建築,在同一中軸線上,構成西部建築群。坐落在東部的2號殿與位於其南大門正前方的4號殿建築以及位於其北面的6號宮殿,構成東部建築群。這是迄今確認的我國最早的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宮室建築群。

手工業作坊主要包括鑄銅作坊、綠松石器作坊和陶窯以及與制骨有關的遺蹟。祭祀遺存包括以動物和人為祭品的祭祀建築,分佈於宮殿區北部。此外,該區域發現有墓葬400多座,水井數十口以及車轍印記、排水設施、灰坑、灶址等遺蹟。

在宮殿區南側大路上發現的兩道大體平行的車轍痕,有5米多長,兩轍間的距離約為1米。它的發現將我國雙輪車的出現時間上推至二里頭文化早期,也為探索我國古代車的起源提供了寶貴資料。

文物精美

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的文物修復室裡,工作人員正在對出土的碎陶片進行整理。工作人員王叢苗指著一個剛剛修復好的陶罐說:“我們根據陶片的紋飾和顏色進行粘復,有時碎片有百餘個,復原起來難度很大,得用好幾天時間。”

在陳列室裡,我們零距離接觸了出土的陶製文物,這裡擺放著從仰韶時期到二里頭、二里崗時期的各類陶器。張鎖成說,這些器物上的一頭二身龍蛇紋、龜紋以及人物形象都真實反映了夏代文化藝術的發展水平,是先民智慧的結晶。

遺址出土的文物包括青銅器、玉器、陶瓷器、漆器、石器等。

2002年,考古人員在清理3號基址南院內的墓葬時,在其中一座貴族墓墓主人的骨架上,發現了1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該器物有2000餘片形狀各異的細小綠松石組成,每片大小僅有0.2釐米至0.9釐米,厚度約0.1釐米,長64.5釐米。龍形體曲伏有致,生動傳神,頭部扁圓,呈浮雕狀,鼻、眼處填充有白玉和綠松石。這一彌足珍貴的發現,在我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見。

綠松石一般以藍綠兩色為主,有蠟狀光澤。因色彩豔麗,古今中外都被用作裝飾品。在學術界,綠松石一直被作為文化意義上的“玉”而受到關注。在二里頭時代,它也的確與玉器一樣,作為高端消費品為貴族階層所使用,具有身份象徵的意義。

保護展示讓遺址持續 “發光”

歷經4000餘年的滄桑,二里頭遺址區內的文化遺存曾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長期以來,各級政府非常重視二里頭遺址的保護,在城市規劃和項目建設中優先考慮重要遺蹟的保護。

2002年,偃師市政府針對二里頭遺址保護下發文件,避免了村落的發展對遺址造成影響。2005年,偃師市政府投資60萬元,規劃建設了二里頭“華夏第一王都”文化廣場,

2006年,國務院公佈的《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綱要》將二里頭遺址確定為全國大遺址保護的重大項目和重要工程,開始大遺址保護工作。同年6月,《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保護規劃》方案通過了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審議。

2009年7月,《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和屍鄉溝商城遺址保護條例》頒佈,這也是我省首次立法開始保護二里頭遺址。

除歷史上自然形成的村莊、道路外,目前遺址的重點保護區範圍內大部分為農田和綠地,地表上保持了遺址原有的環境和歷史風貌,保證了遺址的完整性與真實性。

張鎖成告訴我們,文物保護部門正在根據二里頭遺址遺存的特點進行相關規劃設計,今後將逐步開展遺蹟現場地表模擬展示、遺蹟局部揭露覆罩展示、考古現場展示等。目前,2號宮殿的模擬展示工作已經啟動,正在進行方案設計,預計今年下半年將開工建設。未來的二里頭遺址將以嶄新的面孔出現在世人面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