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中國湖北三峽神農溪景區最後的“縴夫村”裡,最後的縴夫們在這個職業逐漸消失在人們視線之際堅守,並有尊嚴地活著。“三尺白布,嗨喲!四兩麻呀,嗬嗨!腳蹬石頭,嗬嗨!手刨沙呀,嗨著!光著身子,嗨喲!往上爬喲,嗨著著……”中國湖北巴東縣神農溪65歲的老縴夫曹永畢在河邊揹負著纖繩,拖著一船的遊客,聲聲高亢激昂,唱著縴夫號子,身後拉縴的同伴們應聲附和,蒼涼的縴夫號子迴盪在神農溪的山崖中。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曹永X是家族裡的第三代縴夫,1969年7月的一天,他15歲剛小學畢業,父親對他說,“你現在可以養家了,明天下河和我一起去拉縴吧”。從那天開始曹永X就拜父親“為師”開始了拉縴的營生。“父親拉到60歲就退休了,沒想到我自己現在還能拉,拉縴的時間比父親要長……"



曹永X是家族裡的第三代縴夫,1969年7月的一天,他15歲剛小學畢業,父親對他說,“你現在可以養家了,明天下河和我一起去拉縴吧”。從那天開始曹永X就拜父親“為師”開始了拉縴的營生。“父親拉到60歲就退休了,沒想到我自己現在還能拉,拉縴的時間比父親要長……"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神農溪是湖北省巴東縣長江北岸的一條常流性溪流,發源於“華中第一峰”神農架於巫峽口官渡鎮匯入長江,全長60公里。早年神農溪兩岸村落的村民出行、運輸貨物,都要依靠一種扁舟,特別是走上游拉貨的時候,在部分水深過淺的河段,扁舟船底與砂石摩擦,無法依靠水流前行,這就需要縴夫用人力拉動船身。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上世紀80年代,神農溪縴夫名揚四海,縴夫拉縴也成為三峽一道亮麗的旅遊名片。神農溪景區也正是在縴夫文化的拉動下名聲大噪的。每天清晨一大早,縴夫們會一起把船拉倒景點的小碼頭等待遊客。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然而2003年三峽蓄水後,昔日峽谷險灘都沉入江底,神農溪部分自然景觀不復存在,加上公路交通的發展,眾多的縴夫紛紛“失業下崗”,很多縴夫只有外出到城市裡去做重體力活打工養家。留在這裡工作的縴夫所剩無幾。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神農溪景區遊客多的時候,縴夫們也變得繁忙起來,狹窄的河道會十分擁擠。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把遊客送走後,縴夫們還要把空船拉回上游,拉船走上水十分費勁。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中午免費的午餐十分簡單,老縴夫們還是吃的很香。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在神農溪風景區像曹永X老人這樣以拉縴為生的老縴夫還有許多,其中有25位老縴夫長期在此營生。這批老縴夫平均年齡在55歲以上,其中最大的68歲,年齡最小的也有48歲了,很多老縴夫都是家裡幾代人依靠拉縴維持生計。圖為曹永X與其他老縴夫們展示30多年前拉縴時的場景。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扁舟形狀如豌豆,俗名“豌豆角船”,傳說這種渡船由炎帝神農氏所發明,故也稱“神駁子”。船底為稠木或花櫟樹木,船椋子由清一色的椿樹木製成,船身裡外要漆上數次桐油來防腐,凡是有接縫和孔洞的地方還要用特製的麻瓤子塞滿來防止漏水,其長度約為四丈二尺,寬度不等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縴夫拉縴所用的纖繩是用均勻的12股老叢竹篾編制而成,放在滾開的水裡煮過後,極具韌性,也不會傷害縴夫的手。拉縴時,縴夫們將搭脖子拴在纖繩上,傾斜著身體,將體重壓在纖繩上轉化為拉縴的動力。一艘“神駁子”往往會安排5個縴夫,排序不同,分工各異,拉頭纖的縴夫則負責領頭喊號子。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那時候拉一船貨從長江口的官渡鎮回現在的沿渡河鎮,上水要3天的時間,如果遇到暴雨山洪還要找地方躲避,來回的時間就更長了,當時吃住都在船上,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在岸邊搭建個簡易的窩棚,但最怕的還是“放下水”,“放下水”是需要極高的駕船技術的,船駕馭不好就會撞上岩石,船毀人亡。”曹永X說。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寒冬臘月、滴水成冰的枯水季節,船隻最容易擱淺。這也是縴夫一年中最苦的日子,他們僅上身裹了個棉襖,依然赤裸著下身跳下水中拉船,在冰水中一泡就是大半天。“腳上有肉的地方都凍的炸口子,流血。”老縴夫黃世明說,當時顧不上疼,但到了晚上,蓋上被子稍微暖和後,雙腿就火辣辣地疼,根本沒法睡覺。“我父親當年拉縴時還要苦些,那時候窮,冬天全是穿的蓑衣,連冬日的晚上睡覺都只穿個蓑衣。”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別人早上起來是穿褲子下地,我們則是脫褲子下水。”60歲的老縴夫陳鄉坪說,冬天裡每次拉完纖回到船上後,都會燒幾鍋熱水來燙腳。“要燙三四次身上才會暖和。”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由於長期的艱苦勞作,很多老縴夫都患有比較嚴重的風溼病、皮膚病和其他肌肉勞損等疾病。曹永畢說:“當時如果還有其他的辦法能夠養家,誰會來幹這樣的苦活拉縴喲。”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巴東縣是中國國家級重點貧困縣,曹永X家在巴東沿渡河鎮野馬河村三組神農溪邊的半山上,這裡的幾個村莊是中國重點旅遊扶貧村,他家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戶。從上班的地方回家走山路徒步要一個半小時,曹永X每天下班後都要趕回家去,他是家裡目前唯一的壯勞力,妻子今年62歲,有較嚴重的腰椎疾病,83歲的丈母孃癱瘓在床也有10年了,兒子離婚後丟下8歲的女兒外出浙江橫店打工去了,一家人的生活都是由他一人來照顧。



巴東縣是中國國家級重點貧困縣,曹永X家在巴東沿渡河鎮野馬河村三組神農溪邊的半山上,這裡的幾個村莊是中國重點旅遊扶貧村,他家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戶。從上班的地方回家走山路徒步要一個半小時,曹永X每天下班後都要趕回家去,他是家裡目前唯一的壯勞力,妻子今年62歲,有較嚴重的腰椎疾病,83歲的丈母孃癱瘓在床也有10年了,兒子離婚後丟下8歲的女兒外出浙江橫店打工去了,一家人的生活都是由他一人來照顧。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縴夫們撐船用的竹篙。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在中國湖北巴東縣神農溪的裸體縴夫是三峽古老拉縴文化的活化石,二十世紀90年代,湖北省巴東縣神農溪景區的縴夫拉縴名揚海內外,三峽庫區蓄水後,縴夫漸漸在人們的視野裡消失。在很多有縴夫職業的地方,也不過是一種因為勞動需要而形成一種習慣。在社會高度文明的今天,恢復“裸纖”的呼聲上升到了中國人大提案的高度,耐人尋味。


圖片故事,中國“最後的”三峽縴夫


神農溪縴夫景區的一位負責人透露,“目前這批縴夫平均年齡在55歲左右,也不知道他們還能拉幾年,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這個苦,沒有一個想來學拉縴的,包括縴夫們的後代也都紛紛外出打工,縴夫拉縴旅遊項目,還能搞幾年,我們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