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

設計師 永續設計 農村 藝術 新浪家居 2017-04-30

未來,創造力是最重要的生產力。而創造力將讓我們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深圳設計周以“設計創造未來”作為永久主題,今年首屆的主題則是“面向未來的設計”。無獨有偶,正在進行的TED年度大會的主題是——我們的未來。新浪家居採訪了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首屆深圳設計周學術委員會成員婁永琪,從“設計豐收”這個設計思維主導下的社會創新項目為切入點,探討設計在新時代的新使命、新角色、新方法和新工具,設計,將如何創造未來。

婁永琪

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

同濟大學城市研究博士,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博導,長期致力於社會創新和可持續設計實踐、教育、研究,積極探索設計在新時代的新使命、新角色、新方法和新工具,並將“設計驅動式創新”應用到城鄉交互、產業轉型、創新教育、社區營造、政策研究等多個領域。擔任CUMULUS國際藝術設計院校聯盟執行委員(2010-2013)、意大利高等理工學院(ASP)科學委員會委員(2009-2011)、中國社會創新和可持續設計聯盟DESIS-China總協調人、丹麥Kolding設計學院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等學術職務。

新浪家居:“設計豐收”這個項目從成立到現在已經十年了,目前的發展狀況怎樣?

婁永琪:這個項目啟動的時候是一個設計研究成分很重的項目。我們的任務是思考如何通過設計思維整合城鄉資源和需求,建立一個全新的基於城鄉互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重新定義各種關係和發展範式,包括社會、環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但是現在基本已經走出大學,更加接近於青年創業項目,進入市場化檢驗階段。我基本放手不管了,只是一些方向性上的點撥。

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

新浪家居:這個項目達到你的期望了嗎?

婁永琪:沒有完全達到。這個項目真正的成功是有一個巨大的創意社群的形成,以推動更大範圍的社會創新,以可持續為目標,用設計思維去重新定義生活方式,重新定義生活的價值,重新定義生產模式。這個定義,不僅僅是構想,更要去踐行;不是一小群人,而是一個集合式的群體行為。我當時啟動這個項目的時候說了,至少要做二十年,現在還有十年,樂觀地看,應該還是有可能做成的。其實社會上對這個項目有非常多的誤解,儘管媒體報道挺多,但是媒體往往有自己的切入點,帶著他的固有觀點來解讀,比如國家倡導新農村,媒體可能就從新農村建設的角度來報道這個項目。過去有不少媒體把這個項目稱為“桃花源”,但我從來不希望這個項目是“世外桃源”,那樣的結果是失敗的。我們要積極入世,而不是消極避世,要做的是非常接地氣並且可以廣泛普及的事情。

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

新浪家居:當初啟動這個項目的初衷是什麼?機會又在哪裡?

婁永琪:啟動這個項目的時候,上海在籌備世博會。世博會的口號是“Better City Better Life”,但中文版本“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很容易讓大家誤以為只有城市化才有好的生活。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社會應該是有選擇的社會,一個多樣性的社會,中國夢應該是多元的。中國二分之一的人口來自農村,這是中國的一個機會,而不是中國的問題。因此,我覺得要對單一的城市化進行反思。這裡面有環境容量的問題,有社會經濟的問題,有文化多樣性的問題。全球化帶來的單一性,是非常值得警惕的。甚至從長遠來講,可能影響到人類種群的生存。更多的全新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經濟模式需要被開發出來。

回到農村,中國農村、農業的價值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鄉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價值也沒有被挖掘出來。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希望通過重新定義問題,用設計思維在鄉村尋找新發展背後的新動力,這種新動力可能是我們單一化之後的另外一種選擇。現在鄉村的經濟價值,只被挖掘出很小的部分。農產品的價值,農民的勞動力價值被看到了,但是背後體驗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環境價值等,從更大層面來說就是鄉村與城市不同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應該醞釀出一個巨大的新經濟。這會刺激很大的需求。比如,大部分家長都想讓小孩體驗自然,多瞭解動植物,多瞭解農耕文化,但是高品質的知識服務的供給遠遠不足。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研究如何通過產品服務系統設計(Product Service System Design)來滿足這些需求。

新浪家居:你們對這種“新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進行預設,還是在過程中發現可能性?

婁永琪:不完全是預設,它本來就在那裡,像星星之火那樣。但可惜很大部分星星之火最後不是燎原了,而是滅了。我們找到這些有潛力的可能性,首先理解它、正視它,然後通過設計思維去發現它、改進它、連接它,讓它成規模、成網絡、可複製。我們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來推進。從哲學上看,一個地方的問題和解決策略可能是同時存在的,一個在明處、一個在暗處。要看到看不到的東西——首先要切換思維。

鄉村問題為什麼越來越大呢?因為我們是用城市的思維來認識和解決鄉村問題。大家覺得“Better CityBetter Life”,要像城裡人一樣生活,要住在樓房裡。城市的基本邏輯往往是“聚眾式”的。水廠、發電廠向每個地方供水供電,因此,集聚效率就越高。但很多事情前提一改變就會不一樣,假設採用“分佈式”思維,每個房子都解決了水、能源的問題,那麼就不存在遠距離運輸能源、資源的問題。很多可能性的想象力,實際上是被常識扼殺的。現在在中國,我只要問你幾個關健詞,幾室幾廳、南廳北廳、南衛北衛,我就可以畫出你家的平面圖來——你發現,中國就這麼幾種戶型。

新浪家居:說到鄉村問題,現在不少設計師和藝術家介入鄉村建設,引起關注,也有一些爭議,比如說他們是以知識分子對鄉村的想象來解決鄉村問題。

婁永琪:我們項目裡也有不少藝術家的參與,藝術家可以喚醒大家思想深處被掩蓋的東西,但藝術家對於這個世界的很多重大挑戰是無能為力的,因為解決問題不是藝術家的事情。

新浪家居:設計師可以救世界嗎?

婁永琪:只關注造物的設計師也救不了世界。社會、經濟這種大尺度的改變,需要具有設計思維的更為廣大的社群。從設計豐收來看,我們希望能夠有一小群人通過研究,把這種場景可視化、可以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集聚具有共同願景,且願意為這種願景努力的人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變革力量的可持續化。

設計是一種重要的非物質資源和投資,投到哪裡,哪裡就會產生戲劇性變化。當時設計豐收項目啟動的時候,我選了上海崇明島仙橋村。我們選擇這個地方有三個條件:一是這個地方必須沒有任何資源,就是最普通的村子,沒有名人、沒有風景、特別的東西;第二是交通最不方便,最難到達,當時仙橋村是上海到崇明的兩個輪渡中間的一個點,從上海過去至少要四個小時;第三,我們希望當地能夠有一些願意推動改變的人,具體來說就是村幹部或者鎮幹部,這就是我們唯一要求的。我們一開始就說我們的團隊不會在這個島上帶走一分錢。說要去拯救世界的人,先說你給我碗飯我才來幹,是沒有人相信你的。

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

上海崇明仙橋村

新浪家居:藝術家不能拯救世界,然而設計師可以,你怎麼看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區別?

婁永琪:傳統的視角看,藝術家更多是喚醒,但是不設定願景,藝術是很重要的批判工具,但是批判了就結束了。設計師不僅僅批判、喚醒,他還要回答應該怎樣,提供願景以及可實施的途徑。各種各樣可能的願景是被被創造出來的。藝術家說這個世界怎麼這麼糟糕呢,人都站著。設計師說為什麼人不能飄在天上呢?然後接下來問:人怎麼能夠飄在天上呢?設計師要會問對的問題,要預想未來,還要提供實現未來的方法,甚至親自參與變化本身。這是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差別,看起來,設計師比藝術家要苦逼多了。當然,如果把藝術的定義放大,設計也未嘗不是一種“行為藝術”。

新浪家居:怎樣的設計師才能拯救世界?設計師的角色和定位跟過去相比在發生很大的變化。以前設計師更多是設計一個具體的物品、一個空間,在深圳設計週上幾位國際設計組織的領導者在談未來的設計時,都強調“設計”的外延在無限擴大,而設計師未來會是一個戰略家,一個領導者。

婁永琪:其實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應該拯救世界,設計師也是知識分子的一部分。設計師式的思維為什麼特別值得鼓勵呢?一是設計是願景導向的。是思考未來的,這也是為什麼設計很有可能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第二,設計是過程導向的。設定了目標之後,很大的工作量是怎麼讓這個目標可以被達成,並不是設計師自己幹所有的事,而是怎麼能夠讓對的人創造對的條件,然後一點點把目標實現;第三,設計師總願意冒風險的,因為設想的未來,本來就不存在,有風險是大概率事件;最後,也許是最重要的,設計師需要同理心,總是在用更加有效的手段來溝通,不管是圖紙、視頻還是其它什麼方式。

現在設計師和過去設計師的差別是什麼?原來設計師設計好一個店就不管了,但是現在可能他還要管這個店開得好不好,也就是設計師會更多介入事件本身成功與否的過程。明星設計師們的路徑往往是這樣的:接到項目—做方案—說服甲方—造出來—攝影—上雜誌——評論——拿獎-再做下一個。這是比較典型的成功設計師的循環。但現在的設計師的責任線會拉得很長,比如這個咖啡館商業是否成功,它集聚了什麼樣的社群,對社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這些原本都不在設計師的責任範圍內。

原來設計師只參與其中一個環節的時候,設計行為,多少是有些被動。他的命運多少操縱在別人手裡。當你把使命、視野放大之後,設計師才有可能進入一個相對更加主動的姿態。在設計豐收項目裡,設計師群體看到的是全局,為了讓更多人進入這個事業,自然要給商人賺錢的機會、給政府政績、讓農民受惠、讓創業者成功。各種各樣的相關者都在裡面,提升他們的存在或者價值。設計豐收這樣的項目涉及到的設計超越了造物層面,但與此同時,客觀上也給了經典的基於造物的設計更多施展的天地,設計的疆域因此得以拓寬。

設計豐收事實上正在形成一種社群,大家做相互可以理解、有共同價值取向的事。就像硅谷,就是集聚了全世界想要改變世界的人才和資本,然後就慢慢地成為了一個推動世界改變的現象,幾乎改變了這個世界上所有人的生活方式。硅谷有創始人、管委會主任什麼的嗎?沒有,沒有人擁有硅谷,它是一個生態系統。把鄉村的價值理解成硅谷的IT,就很容易理解設計豐收做的是什麼。最終設計師要做的事情,就是慢慢形成一個社群生態系統。所以設計豐收這樣的項目,到後面你也不知道誰在做,也不知道誰擁有這個設計,反正不是我。設計豐收這個生態系統就是城市和鄉村之間的互動。按計劃,之前我們更多地在鄉村工作,現在我們正把我們的工作拓展到城市。

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

設計豐收:豐收日農耕文化體驗

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

設計豐收:插秧節

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

自然教育

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

設計豐收:藝術家駐村計劃

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

設計豐收的創意民宿:田園生活,聯合辦公

新浪家居:從“下鄉”到“進城”,這個過程是怎麼進行的?

婁永琪:我們做的是城鄉交互,首先把城市資源帶到農村去推動改變,然後把這些已經有的資源和人群,把鄉村生活和生存方式和價值帶回到城市裡去,這樣會產生很多新的機會、新的改變和新的力量。比如說農業進城,就是都市農業,進了城的農業,不僅是個食品問題,還包括教育、社交和生活方式問題。比如在我們和黃浦區合作創辦的同濟黃埔設計創意中學裡,就有一個四層樓的可交互的魚菜共生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在城裡就可以獲得很多農業的知識和體驗。當然,我們研究的還有很多,包括CSA(社區支持農業),更加安全透明的農產品流通市場、流通方式,包括各種全新的接觸點。它可能會改變現在城市裡農貿市場的運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凝結新的社群,吸引那些對這個有特別愛好和追求的人。

新浪家居:具體地說,“設計思維”是怎樣的一種思維?

婁永琪:Design thinking,首先,是創造地觀察問題、尋找問題、重新定義問題,從而探索新的“願景”;第二,設計思維特別強調用人的視角看問題,包括用戶、行動者、投資者等各種利益相關者,用同理心不停切換視角;第三,是要行動主義,積極試錯,迭代創新。不僅放大、縮小地動態地看問題,要主動行動,敢冒風險,摸著石子過河。

新浪家居:設計3.0時代重要的一個體現是設計主體的改變,從“給人們設計”,到“為人們設計”,到“和人們設計”,到“由人們設計”的轉變,設計的主體由專業人士向用戶和普通人轉變,教育模式的改變會促進這個進程的發生。未來人人都可以是設計師,人工智能也在擠壓設計師的空間,那職業設計師的價值在哪裡?

婁永琪:任何一個學科都需要被定義再定義,如果人人都是設計師,設計師怎麼辦?設計師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比如人工智能。如果未來90%的事情可以由人工智能完成,那還有10%的事情是不可能被機器取代的,那就是設計師可以做。宜家讓沒有學過設計的人也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軟件來設計自己的家,這個體系是被“設計”出來的,設計師做的就是設計這個體系,設計一種模式,人工智能也是被人設計出來的。

同濟大學曾提出“DesignX”,這個是對未來設計的討論,我們也不知道未來設計到底怎麼樣,所以用X取代。什麼是DesignX,它是一個開放的問題,它是關於複雜社會技術系統的設計,為了更好應對現在真實世界的挑戰,它必須是跨學科的,我們所講的所有真實挑戰都不是單學科的,它要把創新、技術和商業模式整合起來,它是關係的設計、系統的思維,它是一種新的行動主義。現在設計師的角色還是被動的,設計師應該往前走一步,進入到願景實施的過程。

設計大咖秀21期|婁永琪:設計造福世界

新浪家居:在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你們怎麼去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婁永琪:我們最大的教學資源不是課程,而是生態系統,用中國話來說是“道場”。我一直說我們學院最重要的科研場所是我們的咖啡廳,這裡有最好的咖啡、披薩、啤酒、重慶小面。在這裡你會遇到很多奇奇怪怪但很厲害的人,比如Chris Anderson、Don Norman,Gunter Pauli、Giorgetto Giugiaro,還有很多最棒的老師們,很多人在做不尋常的事。進到這個場裡面,比任何課程都重要。

學院在2013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全制式的Fablab實驗室。它現在已經成為上海創客的大本營之一,全世界創客的一個重要據點。有趣的是,在這個平臺上最活躍的人不一定是我們學院的學生,這裡面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創客是一箇中學生。央視最近有部紀錄片《我是創客》大部分場景是關於這個在我們學院不停創造的中學生的。

新浪家居:你們還在用設計思維介入哪些領域,分享一些項目。

婁永琪:城鄉問題只是我們其中一個研究對象,我們還在積極地涉足創新教育、醫療健康、交通方式、智慧生活、產業轉型等諸多方向。基本上我們乾的活,就是把設計思維用到各個領域。前面說過的同濟黃浦設計創新中學是我們在教育領域的嘗試。這個學校60%的課程是基於學科的教學,比如數學、語文、化學、物理,還有40%的課程是基於設計思維的,是問題導向的,比如討論空氣、水汙染、性別平等、社會公平、國家責任等問題,通過這些問題把那些學科的知識穿插進去。這所中學並不是以培養未來設計師為主,而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設計思維的未來工程師、科學家、醫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等。我們希望這個學校的學生,不管從事什麼事業,都會用創新和創意去重新定義其所處的行業。也許教育是最需要通過設計思維來重新定義的,因為它關係到未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