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用竹結構和絲綢搭建的中國古帆船裝置,輕盈靈動;四周的休憩空間,放置了56個採用非遺染織繡工藝製作的創意沙發,每個沙發都是“一滴水”的造型。一走進上海展覽中心,耳邊就能聽到平緩有力的海浪聲,沉浸式公共藝術裝置“海上絲路”吸引了不少人拍照打卡。8月30日,2019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開幕,以“設計再出發”為主題,詮釋傳統技藝、新技術所帶來的改變。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用竹結構和絲綢搭建的中國古帆船裝置,輕盈靈動;四周的休憩空間,放置了56個採用非遺染織繡工藝製作的創意沙發,每個沙發都是“一滴水”的造型。一走進上海展覽中心,耳邊就能聽到平緩有力的海浪聲,沉浸式公共藝術裝置“海上絲路”吸引了不少人拍照打卡。8月30日,2019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開幕,以“設計再出發”為主題,詮釋傳統技藝、新技術所帶來的改變。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本屆上海設計周分為設計魔界館、設計魔性館、設計魔力館和魔界論壇四大主題版塊,集結全球十多個國家逾200家品牌商,1萬多件設計新品集中展示。設計周首次拓展分場館概念,除主場展覽展商的線下實體店聯動以外,與靜安文化館、讀者書店、晶耀前灘、明珠美術館、汽車博物館等商業實體合作推出“設計魔都”分場館版塊,同期向觀眾開放,主會場將通過巡遊巴士的形式進行聯動,進一步擴大設計周的影響力和輻射面。

31日上午,“新青年·新設季”新場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暨第四屆“模樣”上海青年創意大賽在設計周主會場揭曉獲獎名單。大賽聚焦新場古鎮的鄉村振興和文化建設,鼓勵參賽者為新場古鎮提供三個村的村頭設計以及文創產品兩大類的設計方案。大賽歷時三個多月,共徵集到128件設計作品,其中微更新方案66件,文創產品方案62件,大多數為學生作品。在微更新方案中,一等獎作品《竹萃祝橋》運用祝橋村獨有的元素進行整體門頭設計,在“新中式”的基礎上結合“竹”“梅”“炊煙”“橋”元素營造專屬特色牆面。而新場文創產品的設計中,一等獎作品是“3D木藝音樂盒”,設計者採用親近自然的木和紙為原料,經過現代化激光切割技術,製成非常有創意的3D拼圖。二等獎作品“皮雕土布產品”則將新場古鎮的土布及皮雕工藝相結合,在皮面上雕刻桃花,並採用中國傳統的水墨技法上色;包的款式齊全,貼近現代人的生活。“青年選手在創意設計的同時,也考慮了產品生產以及市場營銷可行性,令人欣喜。”評委、策展人蘇冰表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祖國,您好!”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海報/插畫展登陸上海展覽中心。活動自7月啟動以來,收到全國各地逾千件參賽作品,最終遴選出70件優秀作品及30件入圍作品。現場,每張海報被平放在整齊排列的瓦楞紙箱上,高低錯落,供參觀者細緻欣賞。每張海報風格不一,有的用漫畫分鏡手法及電影鏡頭語言呈現生活變遷,如《爸爸的火車》《復興號》等;有的以《新青年》雜誌封面為底版,用插畫描繪青年時代風貌;海報《感知中國 物聯世界》系列,則從社會發展切入,表現中國在物聯網與智慧城市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一位設計師說,“作品中有傳統,有現代,有的商業化,也有的充滿個性。但看得出,全部都是用心的作品。”

本屆設計週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影隨處可見。繼去年設計週上推出“百鳥林”後,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推陳出新,在序廳主入口打造公共藝術裝置“海上絲路”,竹、絲綢、染織繡等非遺技藝,以時尚的方式與觀眾見面。“中間是帆船的樣式,四周是聽海的休息區。”PACC運營總監章莉莉介紹,上海是21世紀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口,裝置“海上絲路”是送給上海的一件禮物,“我們從一滴水講起,有了水,有了帆船,才有了文化的交流互動。今天的上海正是文化創意的重要港口。”水滴造型的沙發,全部由土布製成,並採用了丹寨蠟染、侗族織錦、黎族織錦、白族扎染、羌族刺繡等多項非遺技藝。為了呼應“海”的主題,傳承人特意採用了水渦紋、魚紋等與“水”有關的傳統紋樣。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用竹結構和絲綢搭建的中國古帆船裝置,輕盈靈動;四周的休憩空間,放置了56個採用非遺染織繡工藝製作的創意沙發,每個沙發都是“一滴水”的造型。一走進上海展覽中心,耳邊就能聽到平緩有力的海浪聲,沉浸式公共藝術裝置“海上絲路”吸引了不少人拍照打卡。8月30日,2019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開幕,以“設計再出發”為主題,詮釋傳統技藝、新技術所帶來的改變。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本屆上海設計周分為設計魔界館、設計魔性館、設計魔力館和魔界論壇四大主題版塊,集結全球十多個國家逾200家品牌商,1萬多件設計新品集中展示。設計周首次拓展分場館概念,除主場展覽展商的線下實體店聯動以外,與靜安文化館、讀者書店、晶耀前灘、明珠美術館、汽車博物館等商業實體合作推出“設計魔都”分場館版塊,同期向觀眾開放,主會場將通過巡遊巴士的形式進行聯動,進一步擴大設計周的影響力和輻射面。

31日上午,“新青年·新設季”新場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暨第四屆“模樣”上海青年創意大賽在設計周主會場揭曉獲獎名單。大賽聚焦新場古鎮的鄉村振興和文化建設,鼓勵參賽者為新場古鎮提供三個村的村頭設計以及文創產品兩大類的設計方案。大賽歷時三個多月,共徵集到128件設計作品,其中微更新方案66件,文創產品方案62件,大多數為學生作品。在微更新方案中,一等獎作品《竹萃祝橋》運用祝橋村獨有的元素進行整體門頭設計,在“新中式”的基礎上結合“竹”“梅”“炊煙”“橋”元素營造專屬特色牆面。而新場文創產品的設計中,一等獎作品是“3D木藝音樂盒”,設計者採用親近自然的木和紙為原料,經過現代化激光切割技術,製成非常有創意的3D拼圖。二等獎作品“皮雕土布產品”則將新場古鎮的土布及皮雕工藝相結合,在皮面上雕刻桃花,並採用中國傳統的水墨技法上色;包的款式齊全,貼近現代人的生活。“青年選手在創意設計的同時,也考慮了產品生產以及市場營銷可行性,令人欣喜。”評委、策展人蘇冰表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祖國,您好!”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海報/插畫展登陸上海展覽中心。活動自7月啟動以來,收到全國各地逾千件參賽作品,最終遴選出70件優秀作品及30件入圍作品。現場,每張海報被平放在整齊排列的瓦楞紙箱上,高低錯落,供參觀者細緻欣賞。每張海報風格不一,有的用漫畫分鏡手法及電影鏡頭語言呈現生活變遷,如《爸爸的火車》《復興號》等;有的以《新青年》雜誌封面為底版,用插畫描繪青年時代風貌;海報《感知中國 物聯世界》系列,則從社會發展切入,表現中國在物聯網與智慧城市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一位設計師說,“作品中有傳統,有現代,有的商業化,也有的充滿個性。但看得出,全部都是用心的作品。”

本屆設計週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影隨處可見。繼去年設計週上推出“百鳥林”後,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推陳出新,在序廳主入口打造公共藝術裝置“海上絲路”,竹、絲綢、染織繡等非遺技藝,以時尚的方式與觀眾見面。“中間是帆船的樣式,四周是聽海的休息區。”PACC運營總監章莉莉介紹,上海是21世紀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口,裝置“海上絲路”是送給上海的一件禮物,“我們從一滴水講起,有了水,有了帆船,才有了文化的交流互動。今天的上海正是文化創意的重要港口。”水滴造型的沙發,全部由土布製成,並採用了丹寨蠟染、侗族織錦、黎族織錦、白族扎染、羌族刺繡等多項非遺技藝。為了呼應“海”的主題,傳承人特意採用了水渦紋、魚紋等與“水”有關的傳統紋樣。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海”的主題也延伸到了中央大廳,空曠的大廳被打造成一個帶有“泳池”的特殊秀場。30日下午5點,上海美術學院非遺跨界時尚秀在一片歡呼聲中登場。穿在模特身上的38套非遺跨界服飾一一亮相,仔細分辨,能找出蘇州緙絲、四川蜀繡、阿壩羌繡等18項非遺技藝。“在歷年的非遺研培班中,我們為傳承人和設計師搭建交流平臺,共同完成服飾的設計,這次集中展示了上海大學參與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教學成果。”章莉莉說。此前,蘇州王氏緙絲第六代傳人王建江與設計師苗海燕合作,取材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設計創作了緙絲“千里江山翠履霓裳”高定禮服。這次,雙方又合作完成了系列服飾的設計,並在設計週上首發。38套跨界服飾中,半數以上首次對外發布。“當古老非遺遇上設計,它會重新煥發出活力。”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用竹結構和絲綢搭建的中國古帆船裝置,輕盈靈動;四周的休憩空間,放置了56個採用非遺染織繡工藝製作的創意沙發,每個沙發都是“一滴水”的造型。一走進上海展覽中心,耳邊就能聽到平緩有力的海浪聲,沉浸式公共藝術裝置“海上絲路”吸引了不少人拍照打卡。8月30日,2019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開幕,以“設計再出發”為主題,詮釋傳統技藝、新技術所帶來的改變。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本屆上海設計周分為設計魔界館、設計魔性館、設計魔力館和魔界論壇四大主題版塊,集結全球十多個國家逾200家品牌商,1萬多件設計新品集中展示。設計周首次拓展分場館概念,除主場展覽展商的線下實體店聯動以外,與靜安文化館、讀者書店、晶耀前灘、明珠美術館、汽車博物館等商業實體合作推出“設計魔都”分場館版塊,同期向觀眾開放,主會場將通過巡遊巴士的形式進行聯動,進一步擴大設計周的影響力和輻射面。

31日上午,“新青年·新設季”新場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暨第四屆“模樣”上海青年創意大賽在設計周主會場揭曉獲獎名單。大賽聚焦新場古鎮的鄉村振興和文化建設,鼓勵參賽者為新場古鎮提供三個村的村頭設計以及文創產品兩大類的設計方案。大賽歷時三個多月,共徵集到128件設計作品,其中微更新方案66件,文創產品方案62件,大多數為學生作品。在微更新方案中,一等獎作品《竹萃祝橋》運用祝橋村獨有的元素進行整體門頭設計,在“新中式”的基礎上結合“竹”“梅”“炊煙”“橋”元素營造專屬特色牆面。而新場文創產品的設計中,一等獎作品是“3D木藝音樂盒”,設計者採用親近自然的木和紙為原料,經過現代化激光切割技術,製成非常有創意的3D拼圖。二等獎作品“皮雕土布產品”則將新場古鎮的土布及皮雕工藝相結合,在皮面上雕刻桃花,並採用中國傳統的水墨技法上色;包的款式齊全,貼近現代人的生活。“青年選手在創意設計的同時,也考慮了產品生產以及市場營銷可行性,令人欣喜。”評委、策展人蘇冰表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祖國,您好!”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海報/插畫展登陸上海展覽中心。活動自7月啟動以來,收到全國各地逾千件參賽作品,最終遴選出70件優秀作品及30件入圍作品。現場,每張海報被平放在整齊排列的瓦楞紙箱上,高低錯落,供參觀者細緻欣賞。每張海報風格不一,有的用漫畫分鏡手法及電影鏡頭語言呈現生活變遷,如《爸爸的火車》《復興號》等;有的以《新青年》雜誌封面為底版,用插畫描繪青年時代風貌;海報《感知中國 物聯世界》系列,則從社會發展切入,表現中國在物聯網與智慧城市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一位設計師說,“作品中有傳統,有現代,有的商業化,也有的充滿個性。但看得出,全部都是用心的作品。”

本屆設計週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影隨處可見。繼去年設計週上推出“百鳥林”後,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推陳出新,在序廳主入口打造公共藝術裝置“海上絲路”,竹、絲綢、染織繡等非遺技藝,以時尚的方式與觀眾見面。“中間是帆船的樣式,四周是聽海的休息區。”PACC運營總監章莉莉介紹,上海是21世紀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口,裝置“海上絲路”是送給上海的一件禮物,“我們從一滴水講起,有了水,有了帆船,才有了文化的交流互動。今天的上海正是文化創意的重要港口。”水滴造型的沙發,全部由土布製成,並採用了丹寨蠟染、侗族織錦、黎族織錦、白族扎染、羌族刺繡等多項非遺技藝。為了呼應“海”的主題,傳承人特意採用了水渦紋、魚紋等與“水”有關的傳統紋樣。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海”的主題也延伸到了中央大廳,空曠的大廳被打造成一個帶有“泳池”的特殊秀場。30日下午5點,上海美術學院非遺跨界時尚秀在一片歡呼聲中登場。穿在模特身上的38套非遺跨界服飾一一亮相,仔細分辨,能找出蘇州緙絲、四川蜀繡、阿壩羌繡等18項非遺技藝。“在歷年的非遺研培班中,我們為傳承人和設計師搭建交流平臺,共同完成服飾的設計,這次集中展示了上海大學參與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教學成果。”章莉莉說。此前,蘇州王氏緙絲第六代傳人王建江與設計師苗海燕合作,取材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設計創作了緙絲“千里江山翠履霓裳”高定禮服。這次,雙方又合作完成了系列服飾的設計,並在設計週上首發。38套跨界服飾中,半數以上首次對外發布。“當古老非遺遇上設計,它會重新煥發出活力。”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用竹結構和絲綢搭建的中國古帆船裝置,輕盈靈動;四周的休憩空間,放置了56個採用非遺染織繡工藝製作的創意沙發,每個沙發都是“一滴水”的造型。一走進上海展覽中心,耳邊就能聽到平緩有力的海浪聲,沉浸式公共藝術裝置“海上絲路”吸引了不少人拍照打卡。8月30日,2019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開幕,以“設計再出發”為主題,詮釋傳統技藝、新技術所帶來的改變。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本屆上海設計周分為設計魔界館、設計魔性館、設計魔力館和魔界論壇四大主題版塊,集結全球十多個國家逾200家品牌商,1萬多件設計新品集中展示。設計周首次拓展分場館概念,除主場展覽展商的線下實體店聯動以外,與靜安文化館、讀者書店、晶耀前灘、明珠美術館、汽車博物館等商業實體合作推出“設計魔都”分場館版塊,同期向觀眾開放,主會場將通過巡遊巴士的形式進行聯動,進一步擴大設計周的影響力和輻射面。

31日上午,“新青年·新設季”新場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暨第四屆“模樣”上海青年創意大賽在設計周主會場揭曉獲獎名單。大賽聚焦新場古鎮的鄉村振興和文化建設,鼓勵參賽者為新場古鎮提供三個村的村頭設計以及文創產品兩大類的設計方案。大賽歷時三個多月,共徵集到128件設計作品,其中微更新方案66件,文創產品方案62件,大多數為學生作品。在微更新方案中,一等獎作品《竹萃祝橋》運用祝橋村獨有的元素進行整體門頭設計,在“新中式”的基礎上結合“竹”“梅”“炊煙”“橋”元素營造專屬特色牆面。而新場文創產品的設計中,一等獎作品是“3D木藝音樂盒”,設計者採用親近自然的木和紙為原料,經過現代化激光切割技術,製成非常有創意的3D拼圖。二等獎作品“皮雕土布產品”則將新場古鎮的土布及皮雕工藝相結合,在皮面上雕刻桃花,並採用中國傳統的水墨技法上色;包的款式齊全,貼近現代人的生活。“青年選手在創意設計的同時,也考慮了產品生產以及市場營銷可行性,令人欣喜。”評委、策展人蘇冰表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祖國,您好!”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海報/插畫展登陸上海展覽中心。活動自7月啟動以來,收到全國各地逾千件參賽作品,最終遴選出70件優秀作品及30件入圍作品。現場,每張海報被平放在整齊排列的瓦楞紙箱上,高低錯落,供參觀者細緻欣賞。每張海報風格不一,有的用漫畫分鏡手法及電影鏡頭語言呈現生活變遷,如《爸爸的火車》《復興號》等;有的以《新青年》雜誌封面為底版,用插畫描繪青年時代風貌;海報《感知中國 物聯世界》系列,則從社會發展切入,表現中國在物聯網與智慧城市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一位設計師說,“作品中有傳統,有現代,有的商業化,也有的充滿個性。但看得出,全部都是用心的作品。”

本屆設計週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影隨處可見。繼去年設計週上推出“百鳥林”後,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推陳出新,在序廳主入口打造公共藝術裝置“海上絲路”,竹、絲綢、染織繡等非遺技藝,以時尚的方式與觀眾見面。“中間是帆船的樣式,四周是聽海的休息區。”PACC運營總監章莉莉介紹,上海是21世紀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口,裝置“海上絲路”是送給上海的一件禮物,“我們從一滴水講起,有了水,有了帆船,才有了文化的交流互動。今天的上海正是文化創意的重要港口。”水滴造型的沙發,全部由土布製成,並採用了丹寨蠟染、侗族織錦、黎族織錦、白族扎染、羌族刺繡等多項非遺技藝。為了呼應“海”的主題,傳承人特意採用了水渦紋、魚紋等與“水”有關的傳統紋樣。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海”的主題也延伸到了中央大廳,空曠的大廳被打造成一個帶有“泳池”的特殊秀場。30日下午5點,上海美術學院非遺跨界時尚秀在一片歡呼聲中登場。穿在模特身上的38套非遺跨界服飾一一亮相,仔細分辨,能找出蘇州緙絲、四川蜀繡、阿壩羌繡等18項非遺技藝。“在歷年的非遺研培班中,我們為傳承人和設計師搭建交流平臺,共同完成服飾的設計,這次集中展示了上海大學參與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教學成果。”章莉莉說。此前,蘇州王氏緙絲第六代傳人王建江與設計師苗海燕合作,取材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設計創作了緙絲“千里江山翠履霓裳”高定禮服。這次,雙方又合作完成了系列服飾的設計,並在設計週上首發。38套跨界服飾中,半數以上首次對外發布。“當古老非遺遇上設計,它會重新煥發出活力。”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設計週上的非遺新品不止於此。在西一館二樓的新品發佈區,一款既可以當首飾,又具實用性的手錶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條帶狀的手錶遍佈敦煌藻井紋樣,這是敦煌圖案中的精華。“把藻井紋樣和德國的紙手錶技術相結合,寓意‘敦煌的時間’。”展臺相關負責人說。此外還有果洛高原的格桑花主題銀飾鍛造文創作品、上海土布創新設計作品、南美洲木玩系列、貴州遵義赤水文化旅遊產品等百餘件非遺新品,特色十足。本屆設計周將展至9月1日。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用竹結構和絲綢搭建的中國古帆船裝置,輕盈靈動;四周的休憩空間,放置了56個採用非遺染織繡工藝製作的創意沙發,每個沙發都是“一滴水”的造型。一走進上海展覽中心,耳邊就能聽到平緩有力的海浪聲,沉浸式公共藝術裝置“海上絲路”吸引了不少人拍照打卡。8月30日,2019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開幕,以“設計再出發”為主題,詮釋傳統技藝、新技術所帶來的改變。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本屆上海設計周分為設計魔界館、設計魔性館、設計魔力館和魔界論壇四大主題版塊,集結全球十多個國家逾200家品牌商,1萬多件設計新品集中展示。設計周首次拓展分場館概念,除主場展覽展商的線下實體店聯動以外,與靜安文化館、讀者書店、晶耀前灘、明珠美術館、汽車博物館等商業實體合作推出“設計魔都”分場館版塊,同期向觀眾開放,主會場將通過巡遊巴士的形式進行聯動,進一步擴大設計周的影響力和輻射面。

31日上午,“新青年·新設季”新場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暨第四屆“模樣”上海青年創意大賽在設計周主會場揭曉獲獎名單。大賽聚焦新場古鎮的鄉村振興和文化建設,鼓勵參賽者為新場古鎮提供三個村的村頭設計以及文創產品兩大類的設計方案。大賽歷時三個多月,共徵集到128件設計作品,其中微更新方案66件,文創產品方案62件,大多數為學生作品。在微更新方案中,一等獎作品《竹萃祝橋》運用祝橋村獨有的元素進行整體門頭設計,在“新中式”的基礎上結合“竹”“梅”“炊煙”“橋”元素營造專屬特色牆面。而新場文創產品的設計中,一等獎作品是“3D木藝音樂盒”,設計者採用親近自然的木和紙為原料,經過現代化激光切割技術,製成非常有創意的3D拼圖。二等獎作品“皮雕土布產品”則將新場古鎮的土布及皮雕工藝相結合,在皮面上雕刻桃花,並採用中國傳統的水墨技法上色;包的款式齊全,貼近現代人的生活。“青年選手在創意設計的同時,也考慮了產品生產以及市場營銷可行性,令人欣喜。”評委、策展人蘇冰表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祖國,您好!”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海報/插畫展登陸上海展覽中心。活動自7月啟動以來,收到全國各地逾千件參賽作品,最終遴選出70件優秀作品及30件入圍作品。現場,每張海報被平放在整齊排列的瓦楞紙箱上,高低錯落,供參觀者細緻欣賞。每張海報風格不一,有的用漫畫分鏡手法及電影鏡頭語言呈現生活變遷,如《爸爸的火車》《復興號》等;有的以《新青年》雜誌封面為底版,用插畫描繪青年時代風貌;海報《感知中國 物聯世界》系列,則從社會發展切入,表現中國在物聯網與智慧城市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一位設計師說,“作品中有傳統,有現代,有的商業化,也有的充滿個性。但看得出,全部都是用心的作品。”

本屆設計週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影隨處可見。繼去年設計週上推出“百鳥林”後,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推陳出新,在序廳主入口打造公共藝術裝置“海上絲路”,竹、絲綢、染織繡等非遺技藝,以時尚的方式與觀眾見面。“中間是帆船的樣式,四周是聽海的休息區。”PACC運營總監章莉莉介紹,上海是21世紀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口,裝置“海上絲路”是送給上海的一件禮物,“我們從一滴水講起,有了水,有了帆船,才有了文化的交流互動。今天的上海正是文化創意的重要港口。”水滴造型的沙發,全部由土布製成,並採用了丹寨蠟染、侗族織錦、黎族織錦、白族扎染、羌族刺繡等多項非遺技藝。為了呼應“海”的主題,傳承人特意採用了水渦紋、魚紋等與“水”有關的傳統紋樣。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海”的主題也延伸到了中央大廳,空曠的大廳被打造成一個帶有“泳池”的特殊秀場。30日下午5點,上海美術學院非遺跨界時尚秀在一片歡呼聲中登場。穿在模特身上的38套非遺跨界服飾一一亮相,仔細分辨,能找出蘇州緙絲、四川蜀繡、阿壩羌繡等18項非遺技藝。“在歷年的非遺研培班中,我們為傳承人和設計師搭建交流平臺,共同完成服飾的設計,這次集中展示了上海大學參與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教學成果。”章莉莉說。此前,蘇州王氏緙絲第六代傳人王建江與設計師苗海燕合作,取材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設計創作了緙絲“千里江山翠履霓裳”高定禮服。這次,雙方又合作完成了系列服飾的設計,並在設計週上首發。38套跨界服飾中,半數以上首次對外發布。“當古老非遺遇上設計,它會重新煥發出活力。”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設計週上的非遺新品不止於此。在西一館二樓的新品發佈區,一款既可以當首飾,又具實用性的手錶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條帶狀的手錶遍佈敦煌藻井紋樣,這是敦煌圖案中的精華。“把藻井紋樣和德國的紙手錶技術相結合,寓意‘敦煌的時間’。”展臺相關負責人說。此外還有果洛高原的格桑花主題銀飾鍛造文創作品、上海土布創新設計作品、南美洲木玩系列、貴州遵義赤水文化旅遊產品等百餘件非遺新品,特色十足。本屆設計周將展至9月1日。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觀眾在土布旗袍前駐足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用竹結構和絲綢搭建的中國古帆船裝置,輕盈靈動;四周的休憩空間,放置了56個採用非遺染織繡工藝製作的創意沙發,每個沙發都是“一滴水”的造型。一走進上海展覽中心,耳邊就能聽到平緩有力的海浪聲,沉浸式公共藝術裝置“海上絲路”吸引了不少人拍照打卡。8月30日,2019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開幕,以“設計再出發”為主題,詮釋傳統技藝、新技術所帶來的改變。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本屆上海設計周分為設計魔界館、設計魔性館、設計魔力館和魔界論壇四大主題版塊,集結全球十多個國家逾200家品牌商,1萬多件設計新品集中展示。設計周首次拓展分場館概念,除主場展覽展商的線下實體店聯動以外,與靜安文化館、讀者書店、晶耀前灘、明珠美術館、汽車博物館等商業實體合作推出“設計魔都”分場館版塊,同期向觀眾開放,主會場將通過巡遊巴士的形式進行聯動,進一步擴大設計周的影響力和輻射面。

31日上午,“新青年·新設季”新場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暨第四屆“模樣”上海青年創意大賽在設計周主會場揭曉獲獎名單。大賽聚焦新場古鎮的鄉村振興和文化建設,鼓勵參賽者為新場古鎮提供三個村的村頭設計以及文創產品兩大類的設計方案。大賽歷時三個多月,共徵集到128件設計作品,其中微更新方案66件,文創產品方案62件,大多數為學生作品。在微更新方案中,一等獎作品《竹萃祝橋》運用祝橋村獨有的元素進行整體門頭設計,在“新中式”的基礎上結合“竹”“梅”“炊煙”“橋”元素營造專屬特色牆面。而新場文創產品的設計中,一等獎作品是“3D木藝音樂盒”,設計者採用親近自然的木和紙為原料,經過現代化激光切割技術,製成非常有創意的3D拼圖。二等獎作品“皮雕土布產品”則將新場古鎮的土布及皮雕工藝相結合,在皮面上雕刻桃花,並採用中國傳統的水墨技法上色;包的款式齊全,貼近現代人的生活。“青年選手在創意設計的同時,也考慮了產品生產以及市場營銷可行性,令人欣喜。”評委、策展人蘇冰表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祖國,您好!”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海報/插畫展登陸上海展覽中心。活動自7月啟動以來,收到全國各地逾千件參賽作品,最終遴選出70件優秀作品及30件入圍作品。現場,每張海報被平放在整齊排列的瓦楞紙箱上,高低錯落,供參觀者細緻欣賞。每張海報風格不一,有的用漫畫分鏡手法及電影鏡頭語言呈現生活變遷,如《爸爸的火車》《復興號》等;有的以《新青年》雜誌封面為底版,用插畫描繪青年時代風貌;海報《感知中國 物聯世界》系列,則從社會發展切入,表現中國在物聯網與智慧城市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一位設計師說,“作品中有傳統,有現代,有的商業化,也有的充滿個性。但看得出,全部都是用心的作品。”

本屆設計週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影隨處可見。繼去年設計週上推出“百鳥林”後,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推陳出新,在序廳主入口打造公共藝術裝置“海上絲路”,竹、絲綢、染織繡等非遺技藝,以時尚的方式與觀眾見面。“中間是帆船的樣式,四周是聽海的休息區。”PACC運營總監章莉莉介紹,上海是21世紀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口,裝置“海上絲路”是送給上海的一件禮物,“我們從一滴水講起,有了水,有了帆船,才有了文化的交流互動。今天的上海正是文化創意的重要港口。”水滴造型的沙發,全部由土布製成,並採用了丹寨蠟染、侗族織錦、黎族織錦、白族扎染、羌族刺繡等多項非遺技藝。為了呼應“海”的主題,傳承人特意採用了水渦紋、魚紋等與“水”有關的傳統紋樣。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海”的主題也延伸到了中央大廳,空曠的大廳被打造成一個帶有“泳池”的特殊秀場。30日下午5點,上海美術學院非遺跨界時尚秀在一片歡呼聲中登場。穿在模特身上的38套非遺跨界服飾一一亮相,仔細分辨,能找出蘇州緙絲、四川蜀繡、阿壩羌繡等18項非遺技藝。“在歷年的非遺研培班中,我們為傳承人和設計師搭建交流平臺,共同完成服飾的設計,這次集中展示了上海大學參與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教學成果。”章莉莉說。此前,蘇州王氏緙絲第六代傳人王建江與設計師苗海燕合作,取材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設計創作了緙絲“千里江山翠履霓裳”高定禮服。這次,雙方又合作完成了系列服飾的設計,並在設計週上首發。38套跨界服飾中,半數以上首次對外發布。“當古老非遺遇上設計,它會重新煥發出活力。”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設計週上的非遺新品不止於此。在西一館二樓的新品發佈區,一款既可以當首飾,又具實用性的手錶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條帶狀的手錶遍佈敦煌藻井紋樣,這是敦煌圖案中的精華。“把藻井紋樣和德國的紙手錶技術相結合,寓意‘敦煌的時間’。”展臺相關負責人說。此外還有果洛高原的格桑花主題銀飾鍛造文創作品、上海土布創新設計作品、南美洲木玩系列、貴州遵義赤水文化旅遊產品等百餘件非遺新品,特色十足。本屆設計周將展至9月1日。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觀眾在土布旗袍前駐足

上海設計周拉開帷幕,非遺跨界服飾以“走秀”亮相

西一館二樓,百餘件非遺新品亮點十足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