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Iris Van Herpen “Micro” Collection

同樣作為實用型藝術,時尚與建築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面料的柔軟與建材的硬朗碰撞,藝術創作被賦予了更多的靈感和精彩。本期時尚芭莎藝術帶你一起欣賞那些建築融合時尚的經典設計。

1

Max Mara "The Whitney Bag"

紐約惠特尼博物館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Max Mara "The Whitney Bag"

2015年,意大利建築師Renzo Piano為Max Mara設計了一款包袋“The Whitney Bag”,靈感和命名都來自他設計的紐約惠特尼博物館。

Renzo Piano說:“我們的目標是將惠特尼博物館最具辨識度的建築外表再現在包袋上,因此組成外牆的模塊化條帶裝飾被提煉成為包袋的主要設計元素。”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紐約惠特尼博物館

惠特尼博物館整體設計採用了極簡主義思路,矩狀廓形和條帶裝飾的融合讓建築呈現出純粹和精緻的極簡美感。設計的明快平衡了建築本身的厚重感,整體淡灰藍色將博物館與周邊社區分別開來。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而“The Whitney Bag”在色彩、廓形等方面都與博物館建築十分相似,立體的豎條紋衍線給予包袋以建築感,讓柔軟的包袋有了硬朗的張力。

2

Balenciaga Spring 2008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Balenciaga在2008年春季秀場上推出的全新廓形與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建築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位於西班牙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分館自開幕以來,就因獨特的建築設計賺足眼球。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古根海姆博物館,西班牙畢爾巴鄂

獨特的反光外牆材質讓建築呈現出銀藍色的未來主義光澤,如同海浪一般的曲面設計賦予建築以動感,也讓博物館與畢爾巴鄂的海港定位產生互動,賦予博物館以在地性。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古根海姆博物館,西班牙畢爾巴鄂

Balenciaga以博物館建築為靈感,推出一系列的流線感太空銀時裝。流暢的線條讓服裝擁有了廓形和維度的複雜性,而銀灰色面料也與博物館的外牆材料一樣,賦予作品以超現實色彩。

3

Delpozo Fall/Winter 2016

“Art Deco”軟裝飾風格與表現主義建築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Delpozo Fall/Winter 2016

創立於1974年的西班牙時尚品牌Delpozo素以立體裁剪與概念廓形聞名於世。在2016年秋冬秀場上,創意總監Josep Font打造了一系列幾何主義的獨特廓形,他的靈感來自1927年的反烏托邦電影《大都會》中的Art Deco軟裝飾風格與表現主義建築。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1927年上映的電影《大都會》中的Art Deco風格建築

Art Deco是19世紀末開始盛行於西方的裝飾和建築風格。它汲取了自然界的有機線條和東西方古代藝術符號,創造出富有復古氣息的純粹裝飾的幾何線條。Art Deco建築最典型的案例是紐約的帝國大廈和克萊斯勒大廈。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右:克萊斯勒大廈;左:帝國大廈。

Josep Font說:“部分造型對影片中的建築有著十分具體的借鑑——配色、金屬感……而其它造型受到的影響則更為抽象,比如誇張而捲曲的袖口。”

4

Jean Paul Gaultier Spring/Summer 2009

哥特式教堂 交叉肋拱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Jean Paul Gaultier Spring/Summer 2009

觀眾在Jean Paul Gaultier 2009年春夏秀場中的許多造型中,都能夠看到建築的線條感和力量感。其中一件設計從紋樣到配色都致敬了中世紀哥特式教堂的交叉肋拱拱頂。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哥特式教堂的拱頂

哥特風格建築追求一種“拔地而起”的視覺感受,高聳入雲的尖頂、肋拱是哥特建築最為典型的元素。哥特式交叉肋拱解決了教堂拱頂的承重難題,能夠讓拱頂最大程度地升高,給人以教堂似乎漂浮於空中的幻覺。

5

Rosie Assoulin Fall/Winter 2015

布里昂家族墓園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Rosie Assoulin Fall/Winter 2015

Rosie Assoulin 2015年秋冬系列的靈感來自於意大利建築大師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建造的布里昂家族墓園。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布里昂家族墓園

卡洛·斯卡帕擅長於光線的運用以及細節營造。在布里昂家族墓園的設計中,斯卡帕運用單一材料營造出了極為豐富的線條層次和光影變化,呈現出現代的極簡風格。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布里昂家族墓園

設計師Rosie Assoulin說:“那些無可挑剔的弧度、線條和幾何圖形,十分和諧地交融在一起。每次我欣賞墓園的時候都會發現一些新東西。”

6

Chloé Summer 2016

阿拉伯建築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Chloé Summer 2016

Chloé服裝中堅硬與柔軟的巧妙平衡來自創意總監Clare Waight Keller對於阿拉伯建築與伊斯蘭藝術的熱愛。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經典阿拉伯建築裝飾

伊斯蘭藝術和建築往往帶有清晰的宗教印記,大部分的藝術創作都是為信仰體系服務的。伊斯蘭藝術中時常出現同一元素重複堆棧組成的繁複紋樣,象徵著無窮與永恆。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伊斯蘭藝術藤蔓圖案

Chloé將阿拉伯建築的紋樣細節融入到蕾絲織造之中,富有異域情調,用面料將建築的厚重感解構。

7

Marchesa Fall/Winter 2008

日本佛塔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Marchesa Fall/Winter 2008

Marchesa 2008秋冬的這件連衣裙的下襬設計受到東方寺廟瓦簷範式的啟發。日本寺廟中的佛塔建築受中國塔形的影響,層數往往為奇數,其中五層塔最為常見。錯落有致的紅黑瓦簷層層排布,給人以理性與秩序的美感。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日本佛寺,五層塔

Marchesa的裙襬設計汲取了佛塔的層疊式構造,紅色的薄紗賦予瓦簷以動態的生命感,鮮明而靈動。

8

Milly Spring/Summer 2016

扎哈·哈迪德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Milly Spring/Summer 2016

Milly的創意總監Michelle Smith在2016春夏系列中向建築大師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致敬。Michelle Smith認為扎哈的作品前衛而富有生機,同時還有某種隱祕的性感意味,這與她的服裝設計理念不謀而合。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扎哈· 哈迪德設計的巴庫海達爾阿利耶夫中心

在Milly 2016年春夏系列中,Michelle Smith運用高密度的柔軟棉織面料來支撐袖口的大廓形,來模仿扎哈的建築中柔軟與力感的平衡。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扎哈· 哈迪德設計的銀河SOHO

9

Winde Rienstra Spring/Summer 2012

木構造&橋結構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Winde Rienstra Spring/Summer 2012

在Winde Rienstra 2012秋冬秀場上,一系列木質建築結構呈現在柔軟的面料之上。Rienstra的設計總是巧妙地周旋在藝術、時尚和建築的邊緣,其核心則是設計師對面料的“感覺”。她將諸多木質結構與面料進行搭配,創造出類似於橋樑承重結構的獨特廓形。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Winde Rienstra Spring/Summer 2012

這些建築樣式給予柔軟的服裝以一種“保護”的意味,而Rienstra藉此也在傳達自己對於人體和服裝關係的某種思考。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Winde Rienstra Spring/Summer 2012

10

Iris Van Herpen “Micro” Collection

哥特式教堂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Iris Van Herpen “Micro” Collection

Iris VanHerpen擅長運用3D打印技術創作出結構極為複雜的藝術時裝。2012年的“Micro”系列中的這件作品彷彿實體化地展示了一張全景拍攝的哥特式教堂照片。

尖頂、肋拱、飛扶拱……這些元素在人體的曲面之外構成了一個異次元的空間,如同一個硬殼一般包裹住柔軟脆弱的肉體。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哥特式教堂

以服裝為媒介,Herpen探討著更為深刻的哲學命題——宗教之於人類,就像這件服裝之於肉體,是保護?抑或是禁錮?通過3D打印和對於宗教建築的借鑑,Herpen將這一抽象命題用實體化的形式展示出來。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Iris Van Herpen “Micro” Collection

通過對建築的借鑑,時尚的表現力得到了本質上的提升。建築元素讓時尚設計更加多元,也賦予一件“衣服”以更寬廣的表達空間。反過來,時尚也在不斷地影響著建築設計。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隈研吾,虹口SOHO

比如,在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的虹口SOHO中,我們能夠發現三宅一生經典褶皺的影子。通過玻璃外牆上條帶裝飾的角度變化,整個建築彷彿薄紗褶皺一樣具有流動和輕盈的感覺。

建築竟然可以穿在身上?!

三宅一生的經典褶皺設計

事實上,時裝與建築都在有意無意地模仿彼此,因為對於本身柔軟/堅硬的性質的突破是兩種藝術形式永恆的命題。通過彼此模仿,這種命題得到可能的答案;通過融合,兩者碰撞出更多的精彩。

動和靜、軟和硬、重與輕……原本尖銳對立的兩方,在建築與時尚融合的案例中得到了某種意義上的和解。

精彩回顧:

五一假期全球最精彩20大藝術展搶先看!

這場關於身體的展覽,為何能驚豔上海?

藝術家也追星?其實他們崇拜偶像也很瘋狂的!

[編輯、文/路子傑]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