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山藥 紅薯 飼料 建築 黑豆 大豆 農業 我在宮裡做廚師 著名社會學者胡順安 2019-08-14
"

《往事並非如煙》系列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作者:胡順安

"

《往事並非如煙》系列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作者:胡順安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我老家的村莊位於冀南,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城,曾是沙河縣政府的舊治所在。面積很大,那時候各種常駐人口合計大約七千多人。

1950年代末期,根據黨中央的政策和號召,原轄區成立了城關人民公社,下轄十幾個行政村。由於我村地廣人多,為了方便農耕和管理,把村子分成南街、北街和北關三個行政村,我隸屬於北街。北街村又劃分成十一個生產小隊,相當於現在的村民小組。我家歸第十一生產隊。那時候,生產隊的農民一律叫社員(就是人民公社的成員),而不叫隊員。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因為院裡建有飼養農用牛馬的簡易草棚,我們隊的社員習慣稱之馬棚)在北街北段路西,裴家巷的盡西端,坐南面北,是一個用土坯和舊磚混雜壘砌起來的院落,東西狹長,南北不寬,佔地大約五六畝左右。西北角有一個簡易的大門框,破舊的木頭柵欄門,開關時吱吱扭扭作響。

日常安排農活,我們隊的社員聽到鐘聲就會陸續集合到掃帚街西口,路東一棵懸掛五十釐米長的半截鐵軌的槐樹下。這截鐵軌當作鍾來用,社員聽到敲鐘聲就懶散地陸續趕往這裡集合,等候隊長分配當天的農活兒。如果遇有重要的活動,比如全隊社員開會等,社員們則聚集在隊部這裡參加活動。

"

《往事並非如煙》系列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作者:胡順安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我老家的村莊位於冀南,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城,曾是沙河縣政府的舊治所在。面積很大,那時候各種常駐人口合計大約七千多人。

1950年代末期,根據黨中央的政策和號召,原轄區成立了城關人民公社,下轄十幾個行政村。由於我村地廣人多,為了方便農耕和管理,把村子分成南街、北街和北關三個行政村,我隸屬於北街。北街村又劃分成十一個生產小隊,相當於現在的村民小組。我家歸第十一生產隊。那時候,生產隊的農民一律叫社員(就是人民公社的成員),而不叫隊員。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因為院裡建有飼養農用牛馬的簡易草棚,我們隊的社員習慣稱之馬棚)在北街北段路西,裴家巷的盡西端,坐南面北,是一個用土坯和舊磚混雜壘砌起來的院落,東西狹長,南北不寬,佔地大約五六畝左右。西北角有一個簡易的大門框,破舊的木頭柵欄門,開關時吱吱扭扭作響。

日常安排農活,我們隊的社員聽到鐘聲就會陸續集合到掃帚街西口,路東一棵懸掛五十釐米長的半截鐵軌的槐樹下。這截鐵軌當作鍾來用,社員聽到敲鐘聲就懶散地陸續趕往這裡集合,等候隊長分配當天的農活兒。如果遇有重要的活動,比如全隊社員開會等,社員們則聚集在隊部這裡參加活動。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而隊部這個院子也由此成為我少時玩耍的重要場所之一,在我的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隊部的主體建築都在院落的北邊,一長溜簡陋的北屋平房,基本上採用當年“平墳還耕”時候挖運回來的古墓藍磚壘砌的,那時候建材稀缺。也有一段是土坯壘砌的牆壁。只有晚期在東端擴建了南北走向的幾間西屋的牆壁全部使用了藍磚。東部的這屋子之所以稱之西屋,是因為它本屬於東邊另外一個小套院,可以從南邊巷道繞行而入。

隊部的院落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主板塊:西端,中間,東端。

一進隊部大門,在院落的最西端,有一個紅薯胚芽窯(jiao)子,也就是用來培育紅薯胚芽的地方。我們當地人稱紅薯為山藥,因此這裡也叫做山藥床子(床,方言中類似於母體胎盤;子,是方言中的尾音,無實義)。山藥床子是用麥秸泥壘打的方格池子,呈長方形,有大幾百平米,泥牆約一米高。池內被分隔成三四個小池子,每個小池子裡邊壘砌多條低淺的溝槽,裡面育有紅薯芽兒。晚上涼,整個山藥床池的頂部覆以稻草編制的草苫子和一層塑料布。白天暖和,掀開草苫字,只留塑料布,以保證池內採光和溫度有利於山藥胚芽生長。我和幾個玩伴經常攀爬在山藥床,沿著邊緣的牆上跑。餓了就悄悄地鑽進山藥床池裡面偷吃山藥。所以,隊部的大人們看見了就驅趕我們,不讓在這裡玩。

隊部大院的中間一段,是大片的空閒地,社員們開大會等活動主要集中在這一片區域。平時,這裡閒著,也可以放置農用車。有一輛大馬車,七八輛木質的小平板車。空地南邊用幾根木樁和粗細樹枝搭建的簡易棚子,下面放著兩個喂牲口用的石頭食槽。騾馬乾完農活回來臨時拴在這裡歇息。夏季,蠅蚊很多,味道刺鼻。

"

《往事並非如煙》系列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作者:胡順安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我老家的村莊位於冀南,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城,曾是沙河縣政府的舊治所在。面積很大,那時候各種常駐人口合計大約七千多人。

1950年代末期,根據黨中央的政策和號召,原轄區成立了城關人民公社,下轄十幾個行政村。由於我村地廣人多,為了方便農耕和管理,把村子分成南街、北街和北關三個行政村,我隸屬於北街。北街村又劃分成十一個生產小隊,相當於現在的村民小組。我家歸第十一生產隊。那時候,生產隊的農民一律叫社員(就是人民公社的成員),而不叫隊員。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因為院裡建有飼養農用牛馬的簡易草棚,我們隊的社員習慣稱之馬棚)在北街北段路西,裴家巷的盡西端,坐南面北,是一個用土坯和舊磚混雜壘砌起來的院落,東西狹長,南北不寬,佔地大約五六畝左右。西北角有一個簡易的大門框,破舊的木頭柵欄門,開關時吱吱扭扭作響。

日常安排農活,我們隊的社員聽到鐘聲就會陸續集合到掃帚街西口,路東一棵懸掛五十釐米長的半截鐵軌的槐樹下。這截鐵軌當作鍾來用,社員聽到敲鐘聲就懶散地陸續趕往這裡集合,等候隊長分配當天的農活兒。如果遇有重要的活動,比如全隊社員開會等,社員們則聚集在隊部這裡參加活動。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而隊部這個院子也由此成為我少時玩耍的重要場所之一,在我的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隊部的主體建築都在院落的北邊,一長溜簡陋的北屋平房,基本上採用當年“平墳還耕”時候挖運回來的古墓藍磚壘砌的,那時候建材稀缺。也有一段是土坯壘砌的牆壁。只有晚期在東端擴建了南北走向的幾間西屋的牆壁全部使用了藍磚。東部的這屋子之所以稱之西屋,是因為它本屬於東邊另外一個小套院,可以從南邊巷道繞行而入。

隊部的院落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主板塊:西端,中間,東端。

一進隊部大門,在院落的最西端,有一個紅薯胚芽窯(jiao)子,也就是用來培育紅薯胚芽的地方。我們當地人稱紅薯為山藥,因此這裡也叫做山藥床子(床,方言中類似於母體胎盤;子,是方言中的尾音,無實義)。山藥床子是用麥秸泥壘打的方格池子,呈長方形,有大幾百平米,泥牆約一米高。池內被分隔成三四個小池子,每個小池子裡邊壘砌多條低淺的溝槽,裡面育有紅薯芽兒。晚上涼,整個山藥床池的頂部覆以稻草編制的草苫子和一層塑料布。白天暖和,掀開草苫字,只留塑料布,以保證池內採光和溫度有利於山藥胚芽生長。我和幾個玩伴經常攀爬在山藥床,沿著邊緣的牆上跑。餓了就悄悄地鑽進山藥床池裡面偷吃山藥。所以,隊部的大人們看見了就驅趕我們,不讓在這裡玩。

隊部大院的中間一段,是大片的空閒地,社員們開大會等活動主要集中在這一片區域。平時,這裡閒著,也可以放置農用車。有一輛大馬車,七八輛木質的小平板車。空地南邊用幾根木樁和粗細樹枝搭建的簡易棚子,下面放著兩個喂牲口用的石頭食槽。騾馬乾完農活回來臨時拴在這裡歇息。夏季,蠅蚊很多,味道刺鼻。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北邊的平房,靠西端的幾間用作飼料庫,存放牲口飼料。飼料都是農作物的秸稈鍘成碎段,還有徵收的甘草。飼料庫裡邊冬天比較暖和,也難免夾雜著遺漏的植物顆粒,比如穀粒等。所以,很多麻雀經常從封閉不嚴的窗戶飛進來過夜。我常常跟隨幾個年長的社員在吃晚飯後來這裡捕捉麻雀。我們這外邊先用麻袋等雜物將窗戶封閉嚴密,然後提著煤油燈或持手燈突然進入飼料庫,關住門,拿著掃帚拍打追趕麻雀。一群麻雀驚恐飛起,飛不出去。在手燈的強光刺激下,盲目亂飛,轉著圈到處碰壁。或碰得暈頭轉向,或累得飛不動,紛紛墜落下來。我們用自制的專用網篩扣住,裝進早已備好的口袋裡。

當然,有時候大白天在隊部的院裡,我們也用自制的網篩扣麻雀。篩子倒扣朝下,頂部壓一塊大磚,下邊放少量食物作誘餌。一根短小木頭棍兒撐住篩子邊緣,木棍兒上拴一根長長的拉線。我們躲在遠處安靜地趴下,手裡緊緊攥著拉線。眼睛盯著篩子處,一旦發現麻雀蹦入篩子下面吃誘餌,猛扯拉線,木棍兒倒下,篩子砰然扣住了麻雀。

我們把抓住的麻雀悶死以後,再用稀泥糊裹住,然後放在木炭火堆裡燒熟。涼了掰開,泥殼粘著雀羽一起下來,鮮嫩噴香的雀肉就成為了我們口中的美食。

中段的幾間北屋是馬廄,說是馬廄,實際上,騾馬驢牛都在這裡飼養。

馬廄入口處,東西走向擺放著一溜食槽。食槽一體兩用,既能供牲口吃食,又可做隔離牆。旁邊有序地拴著十幾匹/頭騾馬驢牛,有陌生人進去,牲口警惕地瞪著大眼注視著。廄內一年四季異味嗆人。

緊鄰東邊的兩間小屋是飼養員的臥室。

"

《往事並非如煙》系列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作者:胡順安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我老家的村莊位於冀南,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城,曾是沙河縣政府的舊治所在。面積很大,那時候各種常駐人口合計大約七千多人。

1950年代末期,根據黨中央的政策和號召,原轄區成立了城關人民公社,下轄十幾個行政村。由於我村地廣人多,為了方便農耕和管理,把村子分成南街、北街和北關三個行政村,我隸屬於北街。北街村又劃分成十一個生產小隊,相當於現在的村民小組。我家歸第十一生產隊。那時候,生產隊的農民一律叫社員(就是人民公社的成員),而不叫隊員。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因為院裡建有飼養農用牛馬的簡易草棚,我們隊的社員習慣稱之馬棚)在北街北段路西,裴家巷的盡西端,坐南面北,是一個用土坯和舊磚混雜壘砌起來的院落,東西狹長,南北不寬,佔地大約五六畝左右。西北角有一個簡易的大門框,破舊的木頭柵欄門,開關時吱吱扭扭作響。

日常安排農活,我們隊的社員聽到鐘聲就會陸續集合到掃帚街西口,路東一棵懸掛五十釐米長的半截鐵軌的槐樹下。這截鐵軌當作鍾來用,社員聽到敲鐘聲就懶散地陸續趕往這裡集合,等候隊長分配當天的農活兒。如果遇有重要的活動,比如全隊社員開會等,社員們則聚集在隊部這裡參加活動。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而隊部這個院子也由此成為我少時玩耍的重要場所之一,在我的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隊部的主體建築都在院落的北邊,一長溜簡陋的北屋平房,基本上採用當年“平墳還耕”時候挖運回來的古墓藍磚壘砌的,那時候建材稀缺。也有一段是土坯壘砌的牆壁。只有晚期在東端擴建了南北走向的幾間西屋的牆壁全部使用了藍磚。東部的這屋子之所以稱之西屋,是因為它本屬於東邊另外一個小套院,可以從南邊巷道繞行而入。

隊部的院落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主板塊:西端,中間,東端。

一進隊部大門,在院落的最西端,有一個紅薯胚芽窯(jiao)子,也就是用來培育紅薯胚芽的地方。我們當地人稱紅薯為山藥,因此這裡也叫做山藥床子(床,方言中類似於母體胎盤;子,是方言中的尾音,無實義)。山藥床子是用麥秸泥壘打的方格池子,呈長方形,有大幾百平米,泥牆約一米高。池內被分隔成三四個小池子,每個小池子裡邊壘砌多條低淺的溝槽,裡面育有紅薯芽兒。晚上涼,整個山藥床池的頂部覆以稻草編制的草苫子和一層塑料布。白天暖和,掀開草苫字,只留塑料布,以保證池內採光和溫度有利於山藥胚芽生長。我和幾個玩伴經常攀爬在山藥床,沿著邊緣的牆上跑。餓了就悄悄地鑽進山藥床池裡面偷吃山藥。所以,隊部的大人們看見了就驅趕我們,不讓在這裡玩。

隊部大院的中間一段,是大片的空閒地,社員們開大會等活動主要集中在這一片區域。平時,這裡閒著,也可以放置農用車。有一輛大馬車,七八輛木質的小平板車。空地南邊用幾根木樁和粗細樹枝搭建的簡易棚子,下面放著兩個喂牲口用的石頭食槽。騾馬乾完農活回來臨時拴在這裡歇息。夏季,蠅蚊很多,味道刺鼻。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北邊的平房,靠西端的幾間用作飼料庫,存放牲口飼料。飼料都是農作物的秸稈鍘成碎段,還有徵收的甘草。飼料庫裡邊冬天比較暖和,也難免夾雜著遺漏的植物顆粒,比如穀粒等。所以,很多麻雀經常從封閉不嚴的窗戶飛進來過夜。我常常跟隨幾個年長的社員在吃晚飯後來這裡捕捉麻雀。我們這外邊先用麻袋等雜物將窗戶封閉嚴密,然後提著煤油燈或持手燈突然進入飼料庫,關住門,拿著掃帚拍打追趕麻雀。一群麻雀驚恐飛起,飛不出去。在手燈的強光刺激下,盲目亂飛,轉著圈到處碰壁。或碰得暈頭轉向,或累得飛不動,紛紛墜落下來。我們用自制的專用網篩扣住,裝進早已備好的口袋裡。

當然,有時候大白天在隊部的院裡,我們也用自制的網篩扣麻雀。篩子倒扣朝下,頂部壓一塊大磚,下邊放少量食物作誘餌。一根短小木頭棍兒撐住篩子邊緣,木棍兒上拴一根長長的拉線。我們躲在遠處安靜地趴下,手裡緊緊攥著拉線。眼睛盯著篩子處,一旦發現麻雀蹦入篩子下面吃誘餌,猛扯拉線,木棍兒倒下,篩子砰然扣住了麻雀。

我們把抓住的麻雀悶死以後,再用稀泥糊裹住,然後放在木炭火堆裡燒熟。涼了掰開,泥殼粘著雀羽一起下來,鮮嫩噴香的雀肉就成為了我們口中的美食。

中段的幾間北屋是馬廄,說是馬廄,實際上,騾馬驢牛都在這裡飼養。

馬廄入口處,東西走向擺放著一溜食槽。食槽一體兩用,既能供牲口吃食,又可做隔離牆。旁邊有序地拴著十幾匹/頭騾馬驢牛,有陌生人進去,牲口警惕地瞪著大眼注視著。廄內一年四季異味嗆人。

緊鄰東邊的兩間小屋是飼養員的臥室。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那時候,我二伯父是飼養員。在生產隊,飼養員是好活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掙工分,輕鬆不累,還沒風吹日晒。關鍵是還有其他好處,比如生產隊給牛馬添加的黑豆黃豆飼料,可以隨便吃。在那個物資嚴重匱乏,缺吃少穿的時代,黑豆黃豆,無論對於牲口,還是對我們這些社員來說,都堪稱上等的營養食品。即使到了現在,黑豆黃豆也為非常時興的上佳營養食材。

小時候,我經常藉故去位於隊部裡邊的馬廄玩,一來是幫著伯父喂牲口,清理牲口糞便。二來是,幹完活,伯父經常炒黑豆或煮黑豆賞給我吃。這才是最關鍵之處。因此,儘管馬廄臭烘烘,飼養員臥室髒兮兮,都抵擋不住黑豆黃豆這些美食的巨大誘惑力。

當年,馬廄門口不遠處有一口飲水井,水質優良,清澈甘甜,勝似澗泉。夏季,每次在這裡玩,口渴的時候,我把頭埋進盛有井水的鐵桶裡猛喝一氣。可惜,有一年,一個叫張志連的社員在此投井自盡。屍體打撈上來,放在井口南邊,用破蘆葦蓆子遮掩住。幾個老社員把年幼的我拴在轆轤的水殼撈上,放到井筒底部幫他們淘換井水。自此,我心裡產生一種莫名的厭惡,不願再喝這口井裡的水。

"

《往事並非如煙》系列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作者:胡順安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我老家的村莊位於冀南,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城,曾是沙河縣政府的舊治所在。面積很大,那時候各種常駐人口合計大約七千多人。

1950年代末期,根據黨中央的政策和號召,原轄區成立了城關人民公社,下轄十幾個行政村。由於我村地廣人多,為了方便農耕和管理,把村子分成南街、北街和北關三個行政村,我隸屬於北街。北街村又劃分成十一個生產小隊,相當於現在的村民小組。我家歸第十一生產隊。那時候,生產隊的農民一律叫社員(就是人民公社的成員),而不叫隊員。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因為院裡建有飼養農用牛馬的簡易草棚,我們隊的社員習慣稱之馬棚)在北街北段路西,裴家巷的盡西端,坐南面北,是一個用土坯和舊磚混雜壘砌起來的院落,東西狹長,南北不寬,佔地大約五六畝左右。西北角有一個簡易的大門框,破舊的木頭柵欄門,開關時吱吱扭扭作響。

日常安排農活,我們隊的社員聽到鐘聲就會陸續集合到掃帚街西口,路東一棵懸掛五十釐米長的半截鐵軌的槐樹下。這截鐵軌當作鍾來用,社員聽到敲鐘聲就懶散地陸續趕往這裡集合,等候隊長分配當天的農活兒。如果遇有重要的活動,比如全隊社員開會等,社員們則聚集在隊部這裡參加活動。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而隊部這個院子也由此成為我少時玩耍的重要場所之一,在我的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隊部的主體建築都在院落的北邊,一長溜簡陋的北屋平房,基本上採用當年“平墳還耕”時候挖運回來的古墓藍磚壘砌的,那時候建材稀缺。也有一段是土坯壘砌的牆壁。只有晚期在東端擴建了南北走向的幾間西屋的牆壁全部使用了藍磚。東部的這屋子之所以稱之西屋,是因為它本屬於東邊另外一個小套院,可以從南邊巷道繞行而入。

隊部的院落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主板塊:西端,中間,東端。

一進隊部大門,在院落的最西端,有一個紅薯胚芽窯(jiao)子,也就是用來培育紅薯胚芽的地方。我們當地人稱紅薯為山藥,因此這裡也叫做山藥床子(床,方言中類似於母體胎盤;子,是方言中的尾音,無實義)。山藥床子是用麥秸泥壘打的方格池子,呈長方形,有大幾百平米,泥牆約一米高。池內被分隔成三四個小池子,每個小池子裡邊壘砌多條低淺的溝槽,裡面育有紅薯芽兒。晚上涼,整個山藥床池的頂部覆以稻草編制的草苫子和一層塑料布。白天暖和,掀開草苫字,只留塑料布,以保證池內採光和溫度有利於山藥胚芽生長。我和幾個玩伴經常攀爬在山藥床,沿著邊緣的牆上跑。餓了就悄悄地鑽進山藥床池裡面偷吃山藥。所以,隊部的大人們看見了就驅趕我們,不讓在這裡玩。

隊部大院的中間一段,是大片的空閒地,社員們開大會等活動主要集中在這一片區域。平時,這裡閒著,也可以放置農用車。有一輛大馬車,七八輛木質的小平板車。空地南邊用幾根木樁和粗細樹枝搭建的簡易棚子,下面放著兩個喂牲口用的石頭食槽。騾馬乾完農活回來臨時拴在這裡歇息。夏季,蠅蚊很多,味道刺鼻。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北邊的平房,靠西端的幾間用作飼料庫,存放牲口飼料。飼料都是農作物的秸稈鍘成碎段,還有徵收的甘草。飼料庫裡邊冬天比較暖和,也難免夾雜著遺漏的植物顆粒,比如穀粒等。所以,很多麻雀經常從封閉不嚴的窗戶飛進來過夜。我常常跟隨幾個年長的社員在吃晚飯後來這裡捕捉麻雀。我們這外邊先用麻袋等雜物將窗戶封閉嚴密,然後提著煤油燈或持手燈突然進入飼料庫,關住門,拿著掃帚拍打追趕麻雀。一群麻雀驚恐飛起,飛不出去。在手燈的強光刺激下,盲目亂飛,轉著圈到處碰壁。或碰得暈頭轉向,或累得飛不動,紛紛墜落下來。我們用自制的專用網篩扣住,裝進早已備好的口袋裡。

當然,有時候大白天在隊部的院裡,我們也用自制的網篩扣麻雀。篩子倒扣朝下,頂部壓一塊大磚,下邊放少量食物作誘餌。一根短小木頭棍兒撐住篩子邊緣,木棍兒上拴一根長長的拉線。我們躲在遠處安靜地趴下,手裡緊緊攥著拉線。眼睛盯著篩子處,一旦發現麻雀蹦入篩子下面吃誘餌,猛扯拉線,木棍兒倒下,篩子砰然扣住了麻雀。

我們把抓住的麻雀悶死以後,再用稀泥糊裹住,然後放在木炭火堆裡燒熟。涼了掰開,泥殼粘著雀羽一起下來,鮮嫩噴香的雀肉就成為了我們口中的美食。

中段的幾間北屋是馬廄,說是馬廄,實際上,騾馬驢牛都在這裡飼養。

馬廄入口處,東西走向擺放著一溜食槽。食槽一體兩用,既能供牲口吃食,又可做隔離牆。旁邊有序地拴著十幾匹/頭騾馬驢牛,有陌生人進去,牲口警惕地瞪著大眼注視著。廄內一年四季異味嗆人。

緊鄰東邊的兩間小屋是飼養員的臥室。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那時候,我二伯父是飼養員。在生產隊,飼養員是好活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掙工分,輕鬆不累,還沒風吹日晒。關鍵是還有其他好處,比如生產隊給牛馬添加的黑豆黃豆飼料,可以隨便吃。在那個物資嚴重匱乏,缺吃少穿的時代,黑豆黃豆,無論對於牲口,還是對我們這些社員來說,都堪稱上等的營養食品。即使到了現在,黑豆黃豆也為非常時興的上佳營養食材。

小時候,我經常藉故去位於隊部裡邊的馬廄玩,一來是幫著伯父喂牲口,清理牲口糞便。二來是,幹完活,伯父經常炒黑豆或煮黑豆賞給我吃。這才是最關鍵之處。因此,儘管馬廄臭烘烘,飼養員臥室髒兮兮,都抵擋不住黑豆黃豆這些美食的巨大誘惑力。

當年,馬廄門口不遠處有一口飲水井,水質優良,清澈甘甜,勝似澗泉。夏季,每次在這裡玩,口渴的時候,我把頭埋進盛有井水的鐵桶裡猛喝一氣。可惜,有一年,一個叫張志連的社員在此投井自盡。屍體打撈上來,放在井口南邊,用破蘆葦蓆子遮掩住。幾個老社員把年幼的我拴在轆轤的水殼撈上,放到井筒底部幫他們淘換井水。自此,我心裡產生一種莫名的厭惡,不願再喝這口井裡的水。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依稀記得,每年馬廄都有一兩個牲畜老死,或累死,抑或病亡?隊長安排屠宰完畢,根據每戶家庭人口的多少,按照相應比例,把鮮肉大概分成一定重量的份額,有序地排放在院內中間的空地,等待社員依據自家情況前來認領相應的份額。隊裡還喂著幾頭豬,每到中秋節和春節等重要的節日,也按照這種方式進行屠宰分配。社員們高高興興地領取回家,可以豐富一下餐桌。

在隊部院落的最東段,蓋了幾間南北走向的平房,實際上是東邊套院的西屋,當作隊部的糧庫。每間庫室裡用磚壘砌幾個一米高的方池子,裡邊分類存儲著當年的餘糧和明年的糧種。庫房經常瀰漫著濃烈的藥味,是老鼠藥散發出來的。寫到這裡,忽然想起來一個幼稚可笑的事兒。年幼的時候,總認為糧種只能用於耕種,不能吃。我經常在一些村隊幹部家玩,他們家也多數為七八口人,只有隊長一個勞動力。按照當時普通社員家的情況,平常每日三餐都填不飽肚子,更遑論吃好一點的食物了。但是幹部家吃的卻是用小鏊子攤的雞蛋蔥花煎餅----在那個物品奇缺的年代,這簡直是高級領導才能享受的待遇。而人口略少的我們家,父親每年用大部分的工資兌買工分,獲取口糧,卻連玉米麵都很難夠吃,蔥花煎餅對我們家來說就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一次偶然發現,生產隊幹部們彼此打借條,互借“糧種”,可是生產隊的糧庫裡明明存儲著大量的餘糧和糧種啊。為什麼還要借其他生產隊糧種?若干年後,我才明白,糧種也能吃!當年的村幹部之所以互相借糧種,都是玩圈套,以“借糧”的名義走空賬。實際上,他們暗中將生產隊的餘糧貪汙拿回自家吃。而能如此作弊和享受這種待遇的,通常是生產隊的隊長,財物保管,小隊會計這三類人。

"

《往事並非如煙》系列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作者:胡順安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我老家的村莊位於冀南,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城,曾是沙河縣政府的舊治所在。面積很大,那時候各種常駐人口合計大約七千多人。

1950年代末期,根據黨中央的政策和號召,原轄區成立了城關人民公社,下轄十幾個行政村。由於我村地廣人多,為了方便農耕和管理,把村子分成南街、北街和北關三個行政村,我隸屬於北街。北街村又劃分成十一個生產小隊,相當於現在的村民小組。我家歸第十一生產隊。那時候,生產隊的農民一律叫社員(就是人民公社的成員),而不叫隊員。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因為院裡建有飼養農用牛馬的簡易草棚,我們隊的社員習慣稱之馬棚)在北街北段路西,裴家巷的盡西端,坐南面北,是一個用土坯和舊磚混雜壘砌起來的院落,東西狹長,南北不寬,佔地大約五六畝左右。西北角有一個簡易的大門框,破舊的木頭柵欄門,開關時吱吱扭扭作響。

日常安排農活,我們隊的社員聽到鐘聲就會陸續集合到掃帚街西口,路東一棵懸掛五十釐米長的半截鐵軌的槐樹下。這截鐵軌當作鍾來用,社員聽到敲鐘聲就懶散地陸續趕往這裡集合,等候隊長分配當天的農活兒。如果遇有重要的活動,比如全隊社員開會等,社員們則聚集在隊部這裡參加活動。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而隊部這個院子也由此成為我少時玩耍的重要場所之一,在我的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隊部的主體建築都在院落的北邊,一長溜簡陋的北屋平房,基本上採用當年“平墳還耕”時候挖運回來的古墓藍磚壘砌的,那時候建材稀缺。也有一段是土坯壘砌的牆壁。只有晚期在東端擴建了南北走向的幾間西屋的牆壁全部使用了藍磚。東部的這屋子之所以稱之西屋,是因為它本屬於東邊另外一個小套院,可以從南邊巷道繞行而入。

隊部的院落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主板塊:西端,中間,東端。

一進隊部大門,在院落的最西端,有一個紅薯胚芽窯(jiao)子,也就是用來培育紅薯胚芽的地方。我們當地人稱紅薯為山藥,因此這裡也叫做山藥床子(床,方言中類似於母體胎盤;子,是方言中的尾音,無實義)。山藥床子是用麥秸泥壘打的方格池子,呈長方形,有大幾百平米,泥牆約一米高。池內被分隔成三四個小池子,每個小池子裡邊壘砌多條低淺的溝槽,裡面育有紅薯芽兒。晚上涼,整個山藥床池的頂部覆以稻草編制的草苫子和一層塑料布。白天暖和,掀開草苫字,只留塑料布,以保證池內採光和溫度有利於山藥胚芽生長。我和幾個玩伴經常攀爬在山藥床,沿著邊緣的牆上跑。餓了就悄悄地鑽進山藥床池裡面偷吃山藥。所以,隊部的大人們看見了就驅趕我們,不讓在這裡玩。

隊部大院的中間一段,是大片的空閒地,社員們開大會等活動主要集中在這一片區域。平時,這裡閒著,也可以放置農用車。有一輛大馬車,七八輛木質的小平板車。空地南邊用幾根木樁和粗細樹枝搭建的簡易棚子,下面放著兩個喂牲口用的石頭食槽。騾馬乾完農活回來臨時拴在這裡歇息。夏季,蠅蚊很多,味道刺鼻。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北邊的平房,靠西端的幾間用作飼料庫,存放牲口飼料。飼料都是農作物的秸稈鍘成碎段,還有徵收的甘草。飼料庫裡邊冬天比較暖和,也難免夾雜著遺漏的植物顆粒,比如穀粒等。所以,很多麻雀經常從封閉不嚴的窗戶飛進來過夜。我常常跟隨幾個年長的社員在吃晚飯後來這裡捕捉麻雀。我們這外邊先用麻袋等雜物將窗戶封閉嚴密,然後提著煤油燈或持手燈突然進入飼料庫,關住門,拿著掃帚拍打追趕麻雀。一群麻雀驚恐飛起,飛不出去。在手燈的強光刺激下,盲目亂飛,轉著圈到處碰壁。或碰得暈頭轉向,或累得飛不動,紛紛墜落下來。我們用自制的專用網篩扣住,裝進早已備好的口袋裡。

當然,有時候大白天在隊部的院裡,我們也用自制的網篩扣麻雀。篩子倒扣朝下,頂部壓一塊大磚,下邊放少量食物作誘餌。一根短小木頭棍兒撐住篩子邊緣,木棍兒上拴一根長長的拉線。我們躲在遠處安靜地趴下,手裡緊緊攥著拉線。眼睛盯著篩子處,一旦發現麻雀蹦入篩子下面吃誘餌,猛扯拉線,木棍兒倒下,篩子砰然扣住了麻雀。

我們把抓住的麻雀悶死以後,再用稀泥糊裹住,然後放在木炭火堆裡燒熟。涼了掰開,泥殼粘著雀羽一起下來,鮮嫩噴香的雀肉就成為了我們口中的美食。

中段的幾間北屋是馬廄,說是馬廄,實際上,騾馬驢牛都在這裡飼養。

馬廄入口處,東西走向擺放著一溜食槽。食槽一體兩用,既能供牲口吃食,又可做隔離牆。旁邊有序地拴著十幾匹/頭騾馬驢牛,有陌生人進去,牲口警惕地瞪著大眼注視著。廄內一年四季異味嗆人。

緊鄰東邊的兩間小屋是飼養員的臥室。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那時候,我二伯父是飼養員。在生產隊,飼養員是好活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掙工分,輕鬆不累,還沒風吹日晒。關鍵是還有其他好處,比如生產隊給牛馬添加的黑豆黃豆飼料,可以隨便吃。在那個物資嚴重匱乏,缺吃少穿的時代,黑豆黃豆,無論對於牲口,還是對我們這些社員來說,都堪稱上等的營養食品。即使到了現在,黑豆黃豆也為非常時興的上佳營養食材。

小時候,我經常藉故去位於隊部裡邊的馬廄玩,一來是幫著伯父喂牲口,清理牲口糞便。二來是,幹完活,伯父經常炒黑豆或煮黑豆賞給我吃。這才是最關鍵之處。因此,儘管馬廄臭烘烘,飼養員臥室髒兮兮,都抵擋不住黑豆黃豆這些美食的巨大誘惑力。

當年,馬廄門口不遠處有一口飲水井,水質優良,清澈甘甜,勝似澗泉。夏季,每次在這裡玩,口渴的時候,我把頭埋進盛有井水的鐵桶裡猛喝一氣。可惜,有一年,一個叫張志連的社員在此投井自盡。屍體打撈上來,放在井口南邊,用破蘆葦蓆子遮掩住。幾個老社員把年幼的我拴在轆轤的水殼撈上,放到井筒底部幫他們淘換井水。自此,我心裡產生一種莫名的厭惡,不願再喝這口井裡的水。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依稀記得,每年馬廄都有一兩個牲畜老死,或累死,抑或病亡?隊長安排屠宰完畢,根據每戶家庭人口的多少,按照相應比例,把鮮肉大概分成一定重量的份額,有序地排放在院內中間的空地,等待社員依據自家情況前來認領相應的份額。隊裡還喂著幾頭豬,每到中秋節和春節等重要的節日,也按照這種方式進行屠宰分配。社員們高高興興地領取回家,可以豐富一下餐桌。

在隊部院落的最東段,蓋了幾間南北走向的平房,實際上是東邊套院的西屋,當作隊部的糧庫。每間庫室裡用磚壘砌幾個一米高的方池子,裡邊分類存儲著當年的餘糧和明年的糧種。庫房經常瀰漫著濃烈的藥味,是老鼠藥散發出來的。寫到這裡,忽然想起來一個幼稚可笑的事兒。年幼的時候,總認為糧種只能用於耕種,不能吃。我經常在一些村隊幹部家玩,他們家也多數為七八口人,只有隊長一個勞動力。按照當時普通社員家的情況,平常每日三餐都填不飽肚子,更遑論吃好一點的食物了。但是幹部家吃的卻是用小鏊子攤的雞蛋蔥花煎餅----在那個物品奇缺的年代,這簡直是高級領導才能享受的待遇。而人口略少的我們家,父親每年用大部分的工資兌買工分,獲取口糧,卻連玉米麵都很難夠吃,蔥花煎餅對我們家來說就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一次偶然發現,生產隊幹部們彼此打借條,互借“糧種”,可是生產隊的糧庫裡明明存儲著大量的餘糧和糧種啊。為什麼還要借其他生產隊糧種?若干年後,我才明白,糧種也能吃!當年的村幹部之所以互相借糧種,都是玩圈套,以“借糧”的名義走空賬。實際上,他們暗中將生產隊的餘糧貪汙拿回自家吃。而能如此作弊和享受這種待遇的,通常是生產隊的隊長,財物保管,小隊會計這三類人。

第十一生產隊的隊部

1980年代初,隨著國家體制改革的推進,城關人民公社解散了,改名城關鄉。不久,所轄的各村生產隊也隨之陸續解體,生產隊的農具全部分給社員,隊部變作農民宅基地。北街村第十一生產隊的命運也是如此,隊部被翻蓋成農房,徹底消失了。

“公社是棵常青藤,

社員都是藤上的瓜。

瓜兒連著藤,

藤兒牽著瓜。

藤兒越肥瓜越甜,

藤兒越壯瓜越大。

……”

這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唱得歌詞,可惜,如今都隨著風兒飄散了。

我早期外出求學和在外工作,多年後突然想起來,生產隊時期是一個貧窮的年代,雖然缺吃少穿,我們也曾經度過了專屬於我們少時記憶中的特別的快樂。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終究,擋不住歷史前進的車輪。

再見吧,第十一生產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