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紀事:生產隊時期,有一種農活兒叫“漚麻”和“摔麻”

農業 農產品 高粱 樂亭故鄉人 2019-04-07

作者:習洪業

原標題:摔麻。該文在本頭條號首發|反盜版標記:今日頭條號:樂亭故鄉人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鄉村紀事:生產隊時期,有一種農活兒叫“漚麻”和“摔麻”

鄉村紀事:生產隊時期,有一種農活兒叫“漚麻”和“摔麻”

鄉村紀事:生產隊時期,有一種農活兒叫“漚麻”和“摔麻”

生產隊時期,作物的種植不是隨意的,每年要做周密的種植計劃,而且計劃要拿到公社去批。因為土地的種植要考慮到社員的生活需要,不但要種糧,還要種菜,種瓜,種棉。種麻就是為了生產中的用繩而必須考慮的特殊種植作物。

每個生產隊每年都要拿出幾畝好地種麻,麻籽比高粱個兒小些,黑色,形狀奇特,如封建社會婦女裹彎的腳,麻的生命力很強,耐旱抗澇,不管旱澇都能生長,但管理的好壞與它生長的成色有很大關係,和其它作物一樣,麻也需要鋤草,施肥等大田管理,一般麻要長一人多高,果實長得很奇特,圓圓的像一個餑餑的形狀,頂上長出一圈小尖角,每一個尖角下面是一個子囊,每一個子囊中長著一排雪白的種籽,形狀怪怪的,如封建社會婦女裹彎的腳,麻餑餑的籽粒極好吃,從後面輕輕去掉麻皮,那些還沒成熟的白白嫩嫩的籽粒,只輕輕一吮,便爭先恐後地滾到了嘴裡,香香甜甜的味道至今令人難忘。

夏末時,麻長成了,這時的麻餑餑再也沒有了青春的風采,曾經豐盈的身姿,已幹成了一團枯果,黑黑的籽粒放著光澤。麻桿長到了一人多高,厚厚的皮便是日後的麻,但要把它們變成麻還要有經過幾道工序。

麻桿被砍倒後,要把它們捆成捆,在河中找到一處合適的地方,挖出一條溝,把麻桿放進去,用石頭壓牢,再用泥埋好,讓麻桿在水裡漚上七、八天的時間,麻在水裡發了酵,能把皮剝下來時,就開始了剝麻摔麻,這時,男女勞力都來到河邊,再看人們的打扮,令人啼笑皆非,不論姑娘媳婦,一個比一個穿的破,男人們 清一色的短褲,上身光著脊樑,露出一身古銅色的皮膚,女人們從頭到腳包裹得嚴嚴實實,只露出一張俏臉吟吟地笑著。原來這麻在水裡漚幾天後,便會散發出奇特的臭味,女人們負責剝麻皮,穿破衣服是為了把臭味遮擋在肉體外,而男人們負責摔麻,只有任憑臭味沾身,衣服自然是穿的越少越好。

男勞力們奮力挖出麻捆,並扔給岸上的女人們,手腳麻利的女們便開始剝麻皮,熟透了的麻皮剝起來並不費勁,當麻皮剝夠一小捆的時候,便丟給河裡的男人們。摔麻主要是要摔,每人要找好了一塊河床中裸露的石頭,要用力去摔,幹這個活人不能懶,只有用力才能把雜質摔掉,留下纖維,這種加工方法比較原始,但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並被不斷的傳承著。

一根根雪白的麻桿摞起來,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而在水裡,幾十名男人們把一把把麻皮挽在手裡,用力摔了起來,只見一波波水柱隨著麻皮的甩動而旋轉著,河裡立刻熱鬧了起來,幾十個男人如同幾十條蛟龍,把平靜的河水攪得煙霧濛濛,麻皮打在石頭上,發出清脆的響聲,感覺十分悅耳。那些調皮的小夥兒,瞧準哪個姑娘,便會調準方向,把麻皮掄圓,使勁甩起來,當一串串水珠甩到姑娘臉上時,立刻招來一片譴責之聲,那些當嫂子的女人們,笑著,罵著,詛咒著他們將來說不上媳婦。

一把把雪白的麻纖維整齊的擺在岸邊,隊長仔細的驗著質,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這些麻要打成各種生產所需的繩索,準備來年的農業生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