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瑞武:山西“東西”論

"
楊瑞武:山西“東西”論

楊瑞武:山西“東西”論

對山西人來講,山西究竟如何定位,“山西是不是東西”、“山西有沒有東西”、“山西人是不是東西”,成了一些人議論的話題。筆者聽之,深有觸動。於是想發點議論,僅做參考。

東西,在漢語《辭海》中大體有三種意思:一是指方向,《史記·曆書》:“日歸於西,起是於東”;二是泛指一切物產什件;三提泛指人,古時主位在東,客位在西。本文將就這三層意思說東道西,不當之處願聞指點。

一、山西是不是東西?山西不是東,也不是西。山西在中國這塊大棋盤上,是一隻位居中路,挺上河沿,蓄勢待發的棋子

山西位於北緯34°36′—40°44′,東經110°15′—114°32′,在太行山與黃河中游的峽谷之間,北面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鄰陝西,東界河北,南與河南接壤。早在一百數十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作息在山西這塊土地上。歷史傳說中“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都在今山西西南部。從公元前十七世紀到十一世紀,山西為商王朝統治。西周初,天子“封邦建國”,分封諸侯。位於山西境內的諸侯國晉國,初為百里小邑,後在晉文公重耳治理下,發展成據有汾河中下游的大國。春秋時代,晉國在爭霸中,不僅滅掉周圍的二十多個小國,還兼併了一部分戎狄部落。極盛時期的晉國,據有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陝西一部分,到春秋末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史稱“三晉”。之後,“三晉”又成了山西的別名。

山西在歷史上,確實叫過東,也叫過西。因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河段之東,戰國秦漢間,多把山西西部稱為河東,唐以後就以“河東”泛指今山西全境。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三下河東”的故事是晉人皆知的,還編了一曲“下河東”的晉劇,成為保留劇目。戰國至西漢時,崤山或華山曾經是山西和山東的分界,今天的山西在“昨天”曾為山東。後來又以太行山為界分為山東、山西或山左、山右,於是山西又稱山右。清胡聘之撰《山右石刻叢編》可為證也。《後漢書·鄧禹傳》記述鄧禹平定河東後,光武帝稱頌他“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可見從這時起已明確將今山西地區劃歸到“山西”名下。

當然。每一個地區方位不是絕對的,都是依據其參照物相對而定,以黃河中游為界山西為河東,以太行山為界山右就是山西。但是從中國來講,山西所處的位置,的確,既不是東,也不是西。山西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清光緒《山西通志·風土記》曰:“夫山西,其東則太行為障。其西則大河為之襟帶,於北則大漠陰山之外蔽,而勾注雁門為之內險,於南則孟津潼關皆吾門戶也。”

在古代北方各民族你徵我伐,攻城掠地的戰爭中,山川險要的山西成為左右北方局勢的一個富有戰略意義的要塞,也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守,可以為獨立王國,枕榻安眠;攻,可一擊千里,勢如破竹。從西周到春秋,從漢代到十六國,又從南北朝到宋朝,權勢之爭,軍事衝突,王朝更替,一幕幕歷史活劇均與山西發生著微妙的聯繫。從晉文公開始到公元前 482年晉吳黃池之會,在整整一個半世紀中,晉國的霸業使山西成為左右天下的樞紐。三晉疆土的開拓,使山西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日益重要。西漢初年,劉恆“龍潛”晉陽,平呂氏之亂而安天下,始有“文景之治”。隋朝末年,把守山西的唐公李淵從太原起兵,奪取天下,而有盛唐“貞觀之治”。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史稱五代十國,在北方建立的五個政權,其中後唐、後晉、後漢都是佔據山西而發跡的。宋代之後,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山西依然是屯兵戍邊的重地。到了明代山西太原又成為九邊重鎮之一,可見其在中國古代政治軍事鬥爭中的重要作用。

歷史進入二十世紀,日寇入侵,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關頭,而敵強我弱,八路軍利用山西山川有利形勢,平型關一戰給日軍重創,取得了全面抗戰的首次勝利。山西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走向抗日前線的主戰場,而巍巍太行山是八路軍深入敵後打擊日寇的重要根據地。好像一把利劍,插入日本侵略者的心臟,成為民族抗戰之希望。山西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民族存亡的生死抗爭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解放後,直至文革前,山西屬於華北地區,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又劃山西屬中部地區,與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等八個中部省區為伍。

山西,不必爭東,不必擠西,東乃黃河中游之東,西乃太行山脈之西。山西就是”山西”。在中國這塊大棋盤上,山西是一隻位居中路,挺上河沿,蓄勢待發的棋子。

二、山西有沒有東西?山西有東西,地下有東西,地上有東西,整個山西就像一個碩大的蘊藏著無窮寶藏的寶盆

山西所處的特殊地域,有人還曾這樣描繪過:若以長城為靠背,東太行,西呂梁山為扶手,南以黃河為足踏,則整個山西就像一個碩大的“寶座”,寶座下蘊藏著的正是無窮的空藏。據統計,山西已發現的礦種有86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43種,其中煤、鋁礬土礦、銅、鐵、火粘土、石灰石、石膏等礦產資源尤為重要,佔有優勢。僅煤炭,已探明儲量為2053億噸,佔全國已探明量的五分之一,居全國首位;鐵礦已探明儲量為30億噸,居全國第四位;鋁礬土礦分佈廣,層次穩定,礦石質量好,儲量達23億噸。化工和非金屬礦源也十分豐富,磷礦已探明儲量有3.7億噸,水泥石灰估量30億噸,石膏已探明儲量有五億噸以上,此外還有鉛、鋅、金、鋁、銅、石棉、雲母、石墨、珍珠岩、玻璃石英砂等,都是工農業建設的好資源。山西境內由於河流多受山地影響,河流自然落差一般都較大,水力資源比較豐富。據資料表明,僅省內黃河段,汾河、沁河、涑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各河流的水力資源,理論上的儲量為一百二十多萬千瓦。其中,黃河干流在山西境內的偏關萬家寨與垣曲的八里洞衚衕段,理論上的估量即為七百八十多萬千瓦。自然資源,山西即可謂物華天寶,得天獨厚。這也是山西自解放以來,成為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省份之成由。山西的這些東西,從“一五”到“八五”,源源運往全國各地,確實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封閉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山西這個“寶盆”,同時也阻擋了山西人的視線,禁錮了山西人的思想,使之處在一個封閉的“寶盆”之中。為這個“寶盆”引以為驕傲的,不僅有豐富的地下資源,還有雄偉的長城和古老的黃河,更有五嶽之一北嶽恆山的點綴。多少古老的神話,多少迷人的傳說,從這裡誕生。太原的晉祠、大同的雲崗、忻州的五臺山、應縣的木塔、晉中的民宅大碗、平遙古城、洪洞大槐樹、臨汾的堯都、安邑的禹都、夏縣禹城、永濟的鶯鶯塔、解州的關帝廟、蒲州的黃河鐵牛……諸多名勝古蹟都顯示了山西人傑出的智慧和山西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山西的古建築居於全國之首。據統計,現存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有四百五十多處,其中宋、金、遼以前的有一百零六處,佔全國已公佈的同期建築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明清建築遍佈全省各地,數不勝數。據1988年文物普查及有關資料表明,山西現存古塔有 485座,現存磚塔石塔有 280多座,石窟和摩崖造像48處,明以前泥塑5300多尊,清代泥塑數萬尊。唐至明清的寺觀壁畫七千多平米。

山西的古城池多數已毀,現存最完整的平遙古城,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是全國僅存的古城池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山西的民宅建築,獨具特色,尤以晉中地區的祁縣喬家、渠家、太谷曹家、靈石王家、榆次常家等為典型,聞名遐邇,獨具特色,被譽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璀燦明珠,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

說到現代,山西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革命老根據地,革命活動遺址和革命文物,遍佈全省。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彭德懷、陳毅、賀龍、左權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事革命活動的舊址和遺物,有八軍總部和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大量遺址、遺蹟和遺物,是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寶貴財富。

山西作為全國的文物大省,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都十分豐富。據中國首次可移動文物普查顯示,山西不可移動文物數量達5萬餘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達452處,位居中國第一。在可移動文物方面,山西同樣底蘊深厚。山西文物不僅數量多,而且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都很高,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三、山西人是不是東西?山西人在中國歷史上是可以稱東道西的,山西人搞經濟是大有作為的。山西人是東西

漢語言詞彙義之變化,不僅讓外國人驚訝,就連中國人自己也莫明其妙。東西這個詞,既可以表示物產,又可以表示文化,還可以表示人,真是深入淺出,包羅萬象。凡目之所及,意之所想,霞有以以東西而論之。東西作為人的代稱並非貶意。古時稱主人是東,如東家,作東,過去山西人多在外經商,被統稱為“老西兒”,也即賓東之意。人,只有被稱為不是“東西”的時候,才是貶意。

山西人在中國歷史上稱東道西,大有作為。立朝執政者,前面已作了簡略敘述,文壇學者不作贅述。這裡只談山西人搞經濟的輝煌。遠的且不說,僅就清末之前的五百年間,山西曾是全國最富有的省份。據史籍記載,從15至19世紀的全國經濟狀況來看,山西商號,尤其是金融票號,星羅棋佈,匯通天下,獨領風騷。山西的貨幣金融資本不僅壟斷了全國的貨幣和資金調度,而且插足亞洲,乃至把觸角伸向了歐洲等地。晉商隊伍之浩大。財力之雄厚,簡直是令人驚奇而費解的天文數字。山西商人一批又一批,一代接一代,潮水般地湧向全國各地,湧向周邊各國,號稱百萬大軍,僅走東北的就達四十多萬人,旅俄的有一萬多人。這些老西兒在外是西客,在家是財東,不僅聚集了大量貨幣資產,而且把白銀源源不斷地運回家鄉。僅票號經營曾為山西賺回了數以億計的白銀。在當時商貿界、金融界的排行榜上,全國三大商幫排行為:晉商、徽商、湖商。全國的億萬富翁,排在最前面的十六大財東,都是山西人。晉商遍佈全國,匯通天下。據說僅大盛魁商號極盛時,其旅蒙商隊就擁有駱駝十萬峰之外,從業人員七千餘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啟超曾這樣論述:“晉商明初至清末,五個世紀,經營項目最廣,活動範圍最大,資本最雄厚,利潤最為巨大的集團,成為封建商業經濟高度繁榮發展中的中堅力量,足以自誇世界商人之前。”難怪晉商被西方譽為“中國的威尼斯商人”。

四、論山西“東西”思考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今天生活在山西的山西人不應該為山西經濟發展暫時滯後而嘆息,湮沒了自己的自信和勇氣。山西人應該認識自己,鄭重自己。雖然山西地域位置上不是“東”“西”,但山西有東西,山西人是東西,山西人應該振作,山西人應該奮起。山西人首先應找準自己的位置,在中華復興大戰略的棋盤上走出一招好棋,為中華復興再做貢獻。

過去均已成為歷史,但過去的不應忘記。山西在中華文明史上的貢獻已載入史冊,山西在歷代更迭爭戰中的戰略地位不可磨滅,山西在近五百年經濟金融執牛耳之輝煌不可鄙視。解放以來,山西憑著地下豐富的資源支援了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這是山西人的犧牲,也是山西人的奉獻。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時期,挖煤出現危機,市場少,價值低,有的人竟挖起了古墓,那是敗家子乾的勾當。山西人的經營才能哪裡去了,五百年的金融輝煌為何不再靈了。

關鍵的問題在人。山西人應該振奮精神,清醒頭腦,找準位置,充分發揮山西特有的人才優勢,發揚“晉商”那種“萬般皆下品,唯有經商高”的精神,把“發展是硬道理”融入當權者和經營企業各界人士的思想之中。不爭官,不跑官,不謀人,不謀權,而要謀事,要把幹事業、搞經濟、做能人、求發展作為每個人的立身之本。當官的事,乃是組織部門考慮之事,應由黨委根據中央幹部政策和民意,測評考核去安排。要先做人,後做官;要做官,先做事。要培養大批人才到經濟工作的第一線,激發全體山西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經濟工作用大膽發展。要鼓勵山西人像“晉商”一樣走出去,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去顯示自己的才能,把外面的錢賺回來,把外面的獎金引回來。

要利用山西的地域優勢,在東西部發展中發揮東聯西進,東引西發的作用。“抓兩頭帶中間”這是中央的全局策略。要引進人才,引進技術,發展自己。要把山西的地下豐富資源開發精華,不要再簡單的出賣資源,而是要控制原料,保護資源,發展精加工產品。以山西人之精明,山西人之吃苦、幹練,生產出能夠打向全國,外銷世界的優質產品來。這是產業產品結構調整的核心。

要利用山西豐富的歷史文化沉積,地面和地下的大量文物古蹟,發展旅遊事業。山西人的祖先,乃至近五百年來晉商積累的大量財富哪裡去了?除他們的不肖子孫揮霍消耗以及由於時代變革損失外流外,大量的財富還是給我們遺留下來了。山西的史前遺址、山西的古墓、山西的古塔、山西的古廟、山西的古城、山西的民宅大院,山西的成千上萬處古建築以及山西的歷史名人、山西的文化遺產,堪稱“超級博物館”。山西有東西,山西有這麼多好東西,這些東西都是財富,都是山西人民的財富。在當今時代,決不允許任何人肆意挖掘這些財富去出賣,而是要保護這些財產,展示這些財富,拿這些財富來賺錢。把山西的“無煙工業”振作起來,發展起來,推向全世界。這是山西進一步加大發展旅遊事業的當務之急。應該統籌規劃,大手筆做文章,繪出一幅最新最美的圖畫來展示這些東西。山西旅遊業大有可為。山西財源會滾滾而來。

山西,加油。

—《END》—

"
楊瑞武:山西“東西”論

楊瑞武:山西“東西”論

對山西人來講,山西究竟如何定位,“山西是不是東西”、“山西有沒有東西”、“山西人是不是東西”,成了一些人議論的話題。筆者聽之,深有觸動。於是想發點議論,僅做參考。

東西,在漢語《辭海》中大體有三種意思:一是指方向,《史記·曆書》:“日歸於西,起是於東”;二是泛指一切物產什件;三提泛指人,古時主位在東,客位在西。本文將就這三層意思說東道西,不當之處願聞指點。

一、山西是不是東西?山西不是東,也不是西。山西在中國這塊大棋盤上,是一隻位居中路,挺上河沿,蓄勢待發的棋子

山西位於北緯34°36′—40°44′,東經110°15′—114°32′,在太行山與黃河中游的峽谷之間,北面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鄰陝西,東界河北,南與河南接壤。早在一百數十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作息在山西這塊土地上。歷史傳說中“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都在今山西西南部。從公元前十七世紀到十一世紀,山西為商王朝統治。西周初,天子“封邦建國”,分封諸侯。位於山西境內的諸侯國晉國,初為百里小邑,後在晉文公重耳治理下,發展成據有汾河中下游的大國。春秋時代,晉國在爭霸中,不僅滅掉周圍的二十多個小國,還兼併了一部分戎狄部落。極盛時期的晉國,據有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陝西一部分,到春秋末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史稱“三晉”。之後,“三晉”又成了山西的別名。

山西在歷史上,確實叫過東,也叫過西。因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河段之東,戰國秦漢間,多把山西西部稱為河東,唐以後就以“河東”泛指今山西全境。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三下河東”的故事是晉人皆知的,還編了一曲“下河東”的晉劇,成為保留劇目。戰國至西漢時,崤山或華山曾經是山西和山東的分界,今天的山西在“昨天”曾為山東。後來又以太行山為界分為山東、山西或山左、山右,於是山西又稱山右。清胡聘之撰《山右石刻叢編》可為證也。《後漢書·鄧禹傳》記述鄧禹平定河東後,光武帝稱頌他“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可見從這時起已明確將今山西地區劃歸到“山西”名下。

當然。每一個地區方位不是絕對的,都是依據其參照物相對而定,以黃河中游為界山西為河東,以太行山為界山右就是山西。但是從中國來講,山西所處的位置,的確,既不是東,也不是西。山西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清光緒《山西通志·風土記》曰:“夫山西,其東則太行為障。其西則大河為之襟帶,於北則大漠陰山之外蔽,而勾注雁門為之內險,於南則孟津潼關皆吾門戶也。”

在古代北方各民族你徵我伐,攻城掠地的戰爭中,山川險要的山西成為左右北方局勢的一個富有戰略意義的要塞,也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守,可以為獨立王國,枕榻安眠;攻,可一擊千里,勢如破竹。從西周到春秋,從漢代到十六國,又從南北朝到宋朝,權勢之爭,軍事衝突,王朝更替,一幕幕歷史活劇均與山西發生著微妙的聯繫。從晉文公開始到公元前 482年晉吳黃池之會,在整整一個半世紀中,晉國的霸業使山西成為左右天下的樞紐。三晉疆土的開拓,使山西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日益重要。西漢初年,劉恆“龍潛”晉陽,平呂氏之亂而安天下,始有“文景之治”。隋朝末年,把守山西的唐公李淵從太原起兵,奪取天下,而有盛唐“貞觀之治”。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史稱五代十國,在北方建立的五個政權,其中後唐、後晉、後漢都是佔據山西而發跡的。宋代之後,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山西依然是屯兵戍邊的重地。到了明代山西太原又成為九邊重鎮之一,可見其在中國古代政治軍事鬥爭中的重要作用。

歷史進入二十世紀,日寇入侵,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關頭,而敵強我弱,八路軍利用山西山川有利形勢,平型關一戰給日軍重創,取得了全面抗戰的首次勝利。山西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走向抗日前線的主戰場,而巍巍太行山是八路軍深入敵後打擊日寇的重要根據地。好像一把利劍,插入日本侵略者的心臟,成為民族抗戰之希望。山西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民族存亡的生死抗爭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解放後,直至文革前,山西屬於華北地區,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又劃山西屬中部地區,與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等八個中部省區為伍。

山西,不必爭東,不必擠西,東乃黃河中游之東,西乃太行山脈之西。山西就是”山西”。在中國這塊大棋盤上,山西是一隻位居中路,挺上河沿,蓄勢待發的棋子。

二、山西有沒有東西?山西有東西,地下有東西,地上有東西,整個山西就像一個碩大的蘊藏著無窮寶藏的寶盆

山西所處的特殊地域,有人還曾這樣描繪過:若以長城為靠背,東太行,西呂梁山為扶手,南以黃河為足踏,則整個山西就像一個碩大的“寶座”,寶座下蘊藏著的正是無窮的空藏。據統計,山西已發現的礦種有86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43種,其中煤、鋁礬土礦、銅、鐵、火粘土、石灰石、石膏等礦產資源尤為重要,佔有優勢。僅煤炭,已探明儲量為2053億噸,佔全國已探明量的五分之一,居全國首位;鐵礦已探明儲量為30億噸,居全國第四位;鋁礬土礦分佈廣,層次穩定,礦石質量好,儲量達23億噸。化工和非金屬礦源也十分豐富,磷礦已探明儲量有3.7億噸,水泥石灰估量30億噸,石膏已探明儲量有五億噸以上,此外還有鉛、鋅、金、鋁、銅、石棉、雲母、石墨、珍珠岩、玻璃石英砂等,都是工農業建設的好資源。山西境內由於河流多受山地影響,河流自然落差一般都較大,水力資源比較豐富。據資料表明,僅省內黃河段,汾河、沁河、涑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各河流的水力資源,理論上的儲量為一百二十多萬千瓦。其中,黃河干流在山西境內的偏關萬家寨與垣曲的八里洞衚衕段,理論上的估量即為七百八十多萬千瓦。自然資源,山西即可謂物華天寶,得天獨厚。這也是山西自解放以來,成為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省份之成由。山西的這些東西,從“一五”到“八五”,源源運往全國各地,確實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封閉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山西這個“寶盆”,同時也阻擋了山西人的視線,禁錮了山西人的思想,使之處在一個封閉的“寶盆”之中。為這個“寶盆”引以為驕傲的,不僅有豐富的地下資源,還有雄偉的長城和古老的黃河,更有五嶽之一北嶽恆山的點綴。多少古老的神話,多少迷人的傳說,從這裡誕生。太原的晉祠、大同的雲崗、忻州的五臺山、應縣的木塔、晉中的民宅大碗、平遙古城、洪洞大槐樹、臨汾的堯都、安邑的禹都、夏縣禹城、永濟的鶯鶯塔、解州的關帝廟、蒲州的黃河鐵牛……諸多名勝古蹟都顯示了山西人傑出的智慧和山西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山西的古建築居於全國之首。據統計,現存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有四百五十多處,其中宋、金、遼以前的有一百零六處,佔全國已公佈的同期建築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明清建築遍佈全省各地,數不勝數。據1988年文物普查及有關資料表明,山西現存古塔有 485座,現存磚塔石塔有 280多座,石窟和摩崖造像48處,明以前泥塑5300多尊,清代泥塑數萬尊。唐至明清的寺觀壁畫七千多平米。

山西的古城池多數已毀,現存最完整的平遙古城,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是全國僅存的古城池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山西的民宅建築,獨具特色,尤以晉中地區的祁縣喬家、渠家、太谷曹家、靈石王家、榆次常家等為典型,聞名遐邇,獨具特色,被譽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璀燦明珠,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

說到現代,山西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革命老根據地,革命活動遺址和革命文物,遍佈全省。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彭德懷、陳毅、賀龍、左權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事革命活動的舊址和遺物,有八軍總部和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大量遺址、遺蹟和遺物,是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寶貴財富。

山西作為全國的文物大省,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都十分豐富。據中國首次可移動文物普查顯示,山西不可移動文物數量達5萬餘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達452處,位居中國第一。在可移動文物方面,山西同樣底蘊深厚。山西文物不僅數量多,而且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都很高,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三、山西人是不是東西?山西人在中國歷史上是可以稱東道西的,山西人搞經濟是大有作為的。山西人是東西

漢語言詞彙義之變化,不僅讓外國人驚訝,就連中國人自己也莫明其妙。東西這個詞,既可以表示物產,又可以表示文化,還可以表示人,真是深入淺出,包羅萬象。凡目之所及,意之所想,霞有以以東西而論之。東西作為人的代稱並非貶意。古時稱主人是東,如東家,作東,過去山西人多在外經商,被統稱為“老西兒”,也即賓東之意。人,只有被稱為不是“東西”的時候,才是貶意。

山西人在中國歷史上稱東道西,大有作為。立朝執政者,前面已作了簡略敘述,文壇學者不作贅述。這裡只談山西人搞經濟的輝煌。遠的且不說,僅就清末之前的五百年間,山西曾是全國最富有的省份。據史籍記載,從15至19世紀的全國經濟狀況來看,山西商號,尤其是金融票號,星羅棋佈,匯通天下,獨領風騷。山西的貨幣金融資本不僅壟斷了全國的貨幣和資金調度,而且插足亞洲,乃至把觸角伸向了歐洲等地。晉商隊伍之浩大。財力之雄厚,簡直是令人驚奇而費解的天文數字。山西商人一批又一批,一代接一代,潮水般地湧向全國各地,湧向周邊各國,號稱百萬大軍,僅走東北的就達四十多萬人,旅俄的有一萬多人。這些老西兒在外是西客,在家是財東,不僅聚集了大量貨幣資產,而且把白銀源源不斷地運回家鄉。僅票號經營曾為山西賺回了數以億計的白銀。在當時商貿界、金融界的排行榜上,全國三大商幫排行為:晉商、徽商、湖商。全國的億萬富翁,排在最前面的十六大財東,都是山西人。晉商遍佈全國,匯通天下。據說僅大盛魁商號極盛時,其旅蒙商隊就擁有駱駝十萬峰之外,從業人員七千餘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啟超曾這樣論述:“晉商明初至清末,五個世紀,經營項目最廣,活動範圍最大,資本最雄厚,利潤最為巨大的集團,成為封建商業經濟高度繁榮發展中的中堅力量,足以自誇世界商人之前。”難怪晉商被西方譽為“中國的威尼斯商人”。

四、論山西“東西”思考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今天生活在山西的山西人不應該為山西經濟發展暫時滯後而嘆息,湮沒了自己的自信和勇氣。山西人應該認識自己,鄭重自己。雖然山西地域位置上不是“東”“西”,但山西有東西,山西人是東西,山西人應該振作,山西人應該奮起。山西人首先應找準自己的位置,在中華復興大戰略的棋盤上走出一招好棋,為中華復興再做貢獻。

過去均已成為歷史,但過去的不應忘記。山西在中華文明史上的貢獻已載入史冊,山西在歷代更迭爭戰中的戰略地位不可磨滅,山西在近五百年經濟金融執牛耳之輝煌不可鄙視。解放以來,山西憑著地下豐富的資源支援了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這是山西人的犧牲,也是山西人的奉獻。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時期,挖煤出現危機,市場少,價值低,有的人竟挖起了古墓,那是敗家子乾的勾當。山西人的經營才能哪裡去了,五百年的金融輝煌為何不再靈了。

關鍵的問題在人。山西人應該振奮精神,清醒頭腦,找準位置,充分發揮山西特有的人才優勢,發揚“晉商”那種“萬般皆下品,唯有經商高”的精神,把“發展是硬道理”融入當權者和經營企業各界人士的思想之中。不爭官,不跑官,不謀人,不謀權,而要謀事,要把幹事業、搞經濟、做能人、求發展作為每個人的立身之本。當官的事,乃是組織部門考慮之事,應由黨委根據中央幹部政策和民意,測評考核去安排。要先做人,後做官;要做官,先做事。要培養大批人才到經濟工作的第一線,激發全體山西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經濟工作用大膽發展。要鼓勵山西人像“晉商”一樣走出去,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去顯示自己的才能,把外面的錢賺回來,把外面的獎金引回來。

要利用山西的地域優勢,在東西部發展中發揮東聯西進,東引西發的作用。“抓兩頭帶中間”這是中央的全局策略。要引進人才,引進技術,發展自己。要把山西的地下豐富資源開發精華,不要再簡單的出賣資源,而是要控制原料,保護資源,發展精加工產品。以山西人之精明,山西人之吃苦、幹練,生產出能夠打向全國,外銷世界的優質產品來。這是產業產品結構調整的核心。

要利用山西豐富的歷史文化沉積,地面和地下的大量文物古蹟,發展旅遊事業。山西人的祖先,乃至近五百年來晉商積累的大量財富哪裡去了?除他們的不肖子孫揮霍消耗以及由於時代變革損失外流外,大量的財富還是給我們遺留下來了。山西的史前遺址、山西的古墓、山西的古塔、山西的古廟、山西的古城、山西的民宅大院,山西的成千上萬處古建築以及山西的歷史名人、山西的文化遺產,堪稱“超級博物館”。山西有東西,山西有這麼多好東西,這些東西都是財富,都是山西人民的財富。在當今時代,決不允許任何人肆意挖掘這些財富去出賣,而是要保護這些財產,展示這些財富,拿這些財富來賺錢。把山西的“無煙工業”振作起來,發展起來,推向全世界。這是山西進一步加大發展旅遊事業的當務之急。應該統籌規劃,大手筆做文章,繪出一幅最新最美的圖畫來展示這些東西。山西旅遊業大有可為。山西財源會滾滾而來。

山西,加油。

—《END》—

楊瑞武:山西“東西”論

作 者:楊瑞武,太原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太原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主要著作:《山西東西論》《太原春秋》《三晉文化與儒家思想》《晉商旺族八大家》《養正弘文》等。

本文節選自楊瑞武的《山西東西論》,略有刪改。

合作交流微信:ccwm0351

公眾號:kxzyccwm007

免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平臺

長期徵集省內外非遺項目合作

薦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